马兰花开话剧观后感
⑴ 小学生写的马兰花观后感
《马兰花》观后感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人儿在回说话,请你答马上就开花”,这是电影《马兰花》里的一句台词。
星期六,妈妈带我去电影院去看电影。电影《马兰花》动画版,你看了吗?妈妈和姥姥说,她们小的时候也看过马兰花的故事呢!
这部电影讲得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个男孩叫马郎,他是马兰山的花神,由他来保管一朵神秘的马兰花,这朵马兰花可以实现人类美好的愿望。他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朋友。
有一天,马郎在山上救了一个王老伯。王老伯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儿大兰和小兰。小兰去寻找王老伯的时候,遇到了马郎。马郎很喜欢善良的小兰。可是小兰的姐姐大兰却是一个懒惰贪财的女孩。
大山里有一个洞穴,里面住着一个藤妖,她非常想得到马兰花,想利用它统治整个马兰山。于是她就装扮成老太婆的样子来欺骗大兰和小兰,想得到马兰花。
最后,马郎和小兰以及小动物们团结起来,打败了可恶的藤妖,最后他们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好心才能得到好报,懒惰而又贪婪的人永远没有好的结局。我们要向马郎和小兰学习,做一个善良勇敢的人,不能象藤妖那样贪婪可恶。
⑵ 马兰花 观后感
看过某人给黄新德提意见文章,呼吁的多么的有力啊,只是通篇却没有对黄梅戏真正的症结作出结论。黄梅戏最核心的问题,是演员队伍的表演水平严重下滑和艺术教育队伍的素质的日益低下。从1956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里毕业的黄梅戏演员,学过黄梅戏,京剧,庐剧,话剧,练习过刀马旦和武生的功夫,还学习了相声,小品,快板等曲艺,就连第一期的学生,虽然才3年,但是也都会翻跟头,耍刀玩剑,尤其是要提到1958年以后进入艺校的学生,他们的武生老师,是盖叫天的师弟,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当时所学的东西的全面。
然而从1980年开始,上层里面,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喊着这些东西学了没用,都不要学了,只要学好戏就可以了,结果呢,从那个时候开始,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学生的表演素质,顿时开始下滑了……
结果现在,文艺界了资格算老的,明确表示,要想摆脱黄梅戏的演员表演素质低下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不是什么政企分开之类的,(因为中国京剧院这样的团体也没有搞这些东西,但人家不也搞的相当不错吗)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剧团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演员,唯一的出路,是把安徽省艺术学校和安徽省黄梅戏学校的行政归属问题解决掉,由目前的安徽省文化厅和安庆市教育局划给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庆市教育局,但结局是安徽省艺术学校里面的黄梅戏老师,至少一半将在3年里面,淘汰出去,其实也不要奇怪,因为他们都是艺校最差劲的学生,自己连唱都唱不好,毕业时候,走后门进去了,虽然这样划归,会带来就业的麻烦,因为是两个系统之间进行交流,但是这是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剧院。
⑶ 马兰花观后感
( 马兰花)读后感
作者:星凡组合 年龄:12岁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
马兰花,马兰花,清香淡雅人人知,城里孩子在盼望,请你现在就开花。
马兰花,马兰花,品格高洁人人夸,城乡和谐成现实,请你现在就开花
在美丽的马兰山,生活着一千五百岁的树公公和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他们最喜欢的人是马兰花的花神马郎。那天正好是马兰花开的日子,山下的王老爹来到山上拾柴禾,为了给女儿摘一朵最好看的马兰花,不幸坠下山崖,马郎勇敢地救起了王老爹。王老爹十分感激马郎,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
这时,山下传来小兰动人的歌声,马郎与之对唱。王老爹说,那是我的女儿小兰。我有两个闺女,她们长得一模一样。马郎送给王老爹一朵神奇的马兰花,说,问问您的女儿,谁愿意嫁给我,就把这朵花送给她。贪心的老猫对这朵神奇的马兰花垂涎欲滴,总想将其占为已有。到了家里,王老爹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兰立即夺过了马兰花,表示愿意嫁给马郎。但是,她又听爹爹说马郎没有房产和财产,靠勤劳过日子, 就立刻丢弃了马兰花,小兰拾起了马兰花,愿意与马郎共同生活。在圆月当空的夜晚,马郎在大家的陪同下,高擎着一盏盏荷花灯,驾着木船前来迎接新娘小兰。婚礼简朴又热烈,大家十分快活。从此,小兰与马郎过上了恩爱的甜蜜生活。
一年后,小兰带着神奇的马兰花回娘家。贪心的老猫偷偷地跟踪,听到小兰念了口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之后,许多贵重的礼物转眼间就出现了。老猫看得直眼红。它利用大兰对小兰的嫉妒,极力讨好她,并怂恿她第二天送小兰回家。在小河边,老描又怂恿大兰穿上妹妹的衣服,戴上妹妹的耳环,进而想利用大兰骗过小兰头上的马兰花。小兰拒绝,老猫上前抢夺马兰花,并把小兰推进了河里,小鸟看到了这一切,与老猫搏斗,受了重伤。大兰惊恐万分,但已经被老猫控制。老描教唆大兰冒充小兰上山,以便获得口诀。在山上,马郎几经识辨,终于发现妻子是冒充的。
老猫为灭口,又害死了小鸟。小鸟死后变成了一棵苹果树,向前来寻找小兰的马郎无言地述说悲惨的经过。大兰后悔莫及,十分痛苦。马郎知道了真相,发动大家一起来抓捅凶恶残忍的老猫。老猫呼唤马兰花给它变出金银财宝、大马车。果然,八匹马的大马车出现了,老猫十分得意。殊不知,这是马郎和小动物们变成的。老猫终于受到了正义的惩罚。马郎向马兰花呼唤,使得小兰和小鸟又获得了新的生命,美丽的马兰山又洋溢着幸福的歌声。
⑷ <<马兰花>>观后感400字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对了,这就是电影——《马兰花》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两位人物——大兰和小兰。虽然大兰是姐姐,但是她一直好吃懒做,令人讨厌,还常常让自己的父亲生气。人家说宠物养的时间长了就会像主人,这一点没错,那只大兰养的老猫就是这样,跟着主人好吃懒做。而小兰很勤劳,她浇水、施肥,种出了一棵果树,果子也很多。 有一天,大兰还是一样气着父亲,她的父亲一气之下上山采药。他在山顶欣赏蝴蝶时,一不小心滑了下去,他抓住了山体上的岩石,但他还是滑了下去。可是他抓住了一根树藤,他在树藤间荡来荡去,想找到可以站脚的地方。就在这危机的时刻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马郎出现了,他带着大兰的父亲回去了。 没几天,马郎给了大兰的父亲一朵马兰花,并说大兰和小兰谁喜欢这朵花并拿走就要嫁给他。最后小兰选了。 到了该回家看看的时候,一位住在山里的老爷爷出现了,他让动物们把许多的水果也一起带回去,小兰给了爸爸妈妈一个惊喜。一匹会说人话的狼出现了,它说是那朵马兰花把它从羊变成一匹会说人话的狼,并可以满足所有的愿望,要大兰和它合作。 到了回去的时候了,她的姐姐主动要求送她,可是这时那匹狼把她吓进了河里,他们问那位老爷爷哪里有马兰花,那位爷爷说,在山中一个神秘的洞里。他们找到了一大袋的种子,他们全部种了,发现了马兰花,许愿让她的姐姐复活。就在这时,她的姐姐出现了,据马郎说她只是擦伤了,没事。 就这样,故事结束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勤劳善良的人们一定能战胜邪恶,过上幸福的生活
⑸ 马兰花观后感 只要提示就好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神奇的马兰花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童年,成为了每一个中国孩子心底里最深的经典。从50年代开始,《马兰花》的故事就在不停地一演再演。童话故事、话剧、黑白电影、戏剧、连环画、电视……马兰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野。大兰懒惰贪心了50年、小兰勤劳纯朴了50年、还有那只猫也令人讨厌了50年。我女儿今年5岁,她虽然不知道马兰花的故事,但是她也会唱本文开头的这四句口诀,那是她从幼儿园里做游戏学来的儿歌。神话故事里让马兰花发挥魔力的那四句口诀,一直到今天还在幼儿园传唱,并且被编入了游戏继续传唱下去。又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马兰花》故事的经典呢?2009年,在中国电影事业连续三年突飞猛进的今天,50岁高龄的神话故事《马兰花》又一次以全新的面貌跃上银幕,再次给电影观众送来了对不朽经典的回味与感动。新版电影《马兰花》虽然是对经典的传承,但是它没有照抄照搬。新版电影与之前的各个版本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改变了故事的立意。过去的《马兰花》故事情节比较平淡,只是褒扬勤劳、批判懒惰——所以口诀里有“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这一句。而2009版电影则增加了为非作歹的千年藤妖,将主旨改成了善与恶的交锋。这一改动,无疑使故事更精彩、更符合当今观众的欣赏追求。——不过这样一来那句口诀似乎有点不相符了,只能说瑕不掩玉吧。另外,2009版电影又在情节中加入了许多搞笑的细节,最让我难忘的两句搞笑台词是“可持续发展”和“养爪千日,用爪一时”。这两句中国特色的语句,到了特定的故事情节中,立即起到了捧腹的效果,以至于走出电影院后我还在不断地回味中。虽然这部电影的搞笑手段比起其它同类型电影来说有些不痛不痒,但是要知道改编经典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能够作这么大的改动,而且不失原来的优美、增加了不少的精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⑹ 马兰花开读后感350字以上
2013年4月27日下午,清华校友会组织毕业50周年的校友在新建的新清华学堂内观看话剧《马兰花开》。听说新清华学堂修得非常气派,音响效果也很好,想进去体验一下。话剧《马兰花开》演绎的是清华校友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与氢弹过程中的事迹。我们曾在邓稼先的领导下工作过许多年,因此对他的音容笑貌、为人处事非常熟悉,深怕编导人为地拔高美化他,把他写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打算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走(此前我们也看过一些写他的文艺作品,但往往叫人看不下去)。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自己似乎慢慢地融进了剧中,一直看到了终场。感到剧本编得不错,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邓稼先、可信的邓稼先。文艺作品固然需要必要的集中、剪裁与提炼,但这些都应以生活的真实为依据,不能为了某种目的杜撰情节,把“假的”当成“真的”,其结果必然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感到受了愚弄。
1963年7月,我们班有6名同学,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力303班毕业后被分到了二机部九所。那时理论部尚未成立,九所只有一个研究室叫一室,邓稼先是室主任。第二年春天,14号楼建成后成立了理论部,邓稼先任主任,周光召、周毓麟等为副主任。理论部成立之初,除少量专家与部分50年代毕业的技术骨干外,最多的是62、63、64年毕业的年青人。如像剧中所显演的那样,全所充溢着青春的朝气,与急于要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力量的激情。其实我们到九所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最多只赶上了一个尾巴。当时最急迫的任务是要突破氢弹原理、完成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赶在法国人之前炸响我们自己的氢弹。如果说原子弹设计还多少有些苏联专家留下的残缺不全的资料可参考,那氢弹则从无到有完全是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实现的。我们能参与这一过程真是莫大的幸运,如剧中人说的“做成了这件事就是死也是值得的了”。
话剧《马兰花开》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我们与老邓(不论他是理论部主任或后来成了九院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我们从来都叫他老邓)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专家与一般科研人员的关系,但更是同事与朋友的关系。与他相处不需客套、没有拘束和顾虑,可以在他面前大胆地说出你想要说的话。在这里我举几件亲身经历的事说说,从中可看出他的为人为事。
六十年代末,一次老邓带队去院部交方案,坐的是空军的专机。那专机其实是一架航测用的飞机,机仓内一个座位都没有,临时搬进了几个沙发让王(淦昌)院长、老邓与科工委二局的领导们坐,我们几个年青人则席地而坐甚或席地而卧。因西宁天气不好飞机无法降落,只能在兰州过夜。下机后我们去逛商店,想买一付军棋在机上打发时间。正要付钱时老邓看见了,他二话不说就把钱付了,第二天在机上还和我们一起下棋。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许多年青人到了“当婚当嫁”年龄,但单位住房十分紧张,一套房子要住上两家甚或三家。我被安排住进了与老邓同一套房中:他住两间,我住一间。那是文革期间,老邓已是院长,院部北京两边跑。老邓夫人在干校,偶尔才回来几天。两个孩子在外地插队,无人做饭。他中午晚上吃食堂,早上啃面包。有时面包放的时间长了都发霉了,就让我们帮他“处理处理”,我们只能把霉的部分去掉后烤一烤再给他吃。我母亲每天晚上给他烧一暖壶开水,放在入门的桌上待他回来使用。1971年夏,杨振宁先生要来老邓家看望他们夫妇。在我印象中,之前他们已见过一次,但是在宾馆中见的,这次可能是杨先生提出要看看他们的家,所以就把我给“赶”了出来。房子让出来后,往内搬了几张沙发,可能还有地毯,算成了一个会客室。那天杨先生是晚上来的,请他吃“冰镇”西瓜,但那时哪有冰箱,只是把西瓜泡在自来水中而已。好在70年代时北京自来水可能是地下水,所以倒是很凉的。
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能力不足是九所的一大困扰,老邓对此当然十分清楚,也十分着急。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已有些单位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性能较高的计算机。我们很想了解些情况,于是老邓带着我们去了石油部在涿县的物探局,他们刚进了两套系统。一共去了六七个人,当时九所没有面包车,只有一辆苏联产的老旧的嘎斯69吉普车。我们让老邓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因为那个坐位稍软些,我们则坐在车后部两排相对的长条凳上。那时北京到涿县的路况很差,车虽然走得不快,但仍颠簸得厉害。现在想来其实此时老邓已经有病在身了。从涿县回到北京已很晚,至少晚上八、九点钟了,没有吃晚饭,于是老邓让司机把车直接开到了西四丁字路口的一家小吃店,请大家吃了一顿馄饨与包子后再回的家。
老邓过去已很多年了,但凡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对他留下深深的记忆。母校校训中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老邓就是一个“厚德”之人。感谢话剧《马兰花开》的编剧、导演与演员们的辛勤劳动,塑造了一个让人认可的邓稼先!
⑺ 兔子作家马兰花开的读后感咋写,不能少于200字
马兰花开的读后感
《马兰花开》。听说新清华学堂修得非常气派,音响效果也很好,想进去体验一下。话剧《马兰花开》演绎的是清华校友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与氢弹过程中的事迹。我们曾在邓稼先的领导下工作过许多年,因此对他的音容笑貌、为人处事非常熟悉,深怕编导人为地拔高美化他,把他写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打算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走(此前我们也看过一些写他的文艺作品,但往往叫人看不下去)。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自己似乎慢慢地融进了剧中,一直看到了终场。感到剧本编得不错,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邓稼先、可信的邓稼先。文艺作品固然需要必要的集中、剪裁与提炼,但这些都应以生活的真实为依据,不能为了某种目的杜撰情节,把“假的”当成“真的”,其结果必然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感到受了愚弄。
1963年7月,我们班有6名同学,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力303班毕业后被分到了二机部九所。那时理论部尚未成立,九所只有一个研究室叫一室,邓稼先是室主任。第二年春天,14号楼建成后成立了理论部,邓稼先任主任,周光召、周毓麟等为副主任。理论部成立之初,除少量专家与部分50年代毕业的技术骨干外,最多的是62、63、64年毕业的年青人。如像剧中所显演的那样,全所充溢着青春的朝气,与急于要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力量的激情。其实我们到九所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最多只赶上了一个尾巴。当时最急迫的任务是要突破氢弹原理、完成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赶在法国人之前炸响我们自己的氢弹。如果说原子弹设计还多少有些苏联专家留下的残缺不全的资料可参考,那氢弹则从无到有完全是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实现的。我们能参与这一过程真是莫大的幸运,如剧中人说的“做成了这件事就是死也是值得的了”。
话剧《马兰花开》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我们与老邓(不论他是理论部主任或后来成了九院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我们从来都叫他老邓)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专家与一般科研人员的关系,但更是同事与朋友的关系。与他相处不需客套、没有拘束和顾虑,可以在他面前大胆地说出你想要说的话。在这里我举几件亲身经历的事说说,从中可看出他的为人为事。
六十年代末,一次老邓带队去院部交方案,坐的是空军的专机。那专机其实是一架航测用的飞机,机仓内一个座位都没有,临时搬进了几个沙发让王(淦昌)院长、老邓与科工委二局的领导们坐,我们几个年青人则席地而坐甚或席地而卧。因西宁天气不好飞机无法降落,只能在兰州过夜。下机后我们去逛商店,想买一付军棋在机上打发时间。正要付钱时老邓看见了,他二话不说就把钱付了,第二天在机上还和我们一起下棋。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许多年青人到了“当婚当嫁”年龄,但单位住房十分紧张,一套房子要住上两家甚或三家。我被安排住进了与老邓同一套房中:他住两间,我住一间。那是文革期间,老邓已是院长,院部北京两边跑。老邓夫人在干校,偶尔才回来几天。两个孩子在外地插队,无人做饭。他中午晚上吃食堂,早上啃面包。有时面包放的时间长了都发霉了,就让我们帮他“处理处理”,我们只能把霉的部分去掉后烤一烤再给他吃。我母亲每天晚上给他烧一暖壶开水,放在入门的桌上待他回来使用。1971年夏,杨振宁先生要来老邓家看望他们夫妇。在我印象中,之前他们已见过一次,但是在宾馆中见的,这次可能是杨先生提出要看看他们的家,所以就把我给“赶”了出来。房子让出来后,往内搬了几张沙发,可能还有地毯,算成了一个会客室。那天杨先生是晚上来的,请他吃“冰镇”西瓜,但那时哪有冰箱,只是把西瓜泡在自来水中而已。好在70年代时北京自来水可能是地下水,所以倒是很凉的。
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能力不足是九所的一大困扰,老邓对此当然十分清楚,也十分着急。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已有些单位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性能较高的计算机。我们很想了解些情况,于是老邓带着我们去了石油部在涿县的物探局,他们刚进了两套系统。一共去了六七个人,当时九所没有面包车,只有一辆苏联产的老旧的嘎斯69吉普车。我们让老邓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因为那个坐位稍软些,我们则坐在车后部两排相对的长条凳上。那时北京到涿县的路况很差,车虽然走得不快,但仍颠簸得厉害。现在想来其实此时老邓已经有病在身了。从涿县回到北京已很晚,至少晚上八、九点钟了,没有吃晚饭,于是老邓让司机把车直接开到了西四丁字路口的一家小吃店,请大家吃了一顿馄饨与包子后再回的家。
老邓过去已很多年了,但凡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对他留下深深的记忆。母校校训中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老邓就是一个“厚德”之人。感谢话剧《马兰花开》的编剧、导演与演员们的辛勤劳动,塑造了一个让人认可的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