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话剧尾声
Ⅰ 话剧《茶馆》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1)茶馆话剧尾声扩展阅读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 人民的生活层面,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剧目。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 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茶馆》的成功创作,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艺术追求。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
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秦仲义
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Ⅱ 茶馆话剧最后的聚会音乐怎么做
我觉得最来后不需要音源乐。最后反而是一片寂寥,奋斗了一辈子的三个老人最后绕着桌子悲苦地为自己撒纸钱,除了苦难自己的声音,什么都不需要。戏好不靠音乐托。这块戏感情分量相当重。如果一定要加点音效可以考虑加点远方的鸽哨声或者一顿一顿的鼓点?主要还是寂寥悲苦最重要。lz可以参考一些人艺演茶馆的处理,这是他们的保留剧目。
Ⅲ 话剧《茶馆》揭露了哪些现象
《茶馆》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50年的中国社会的真实描绘,展示了旧中国的黑暗,预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茶馆》中的三幕反映了三个时代:戊戌变法后的清政府统治,1918年袁世凯死后的军阀统治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无论这其中的哪一个时代,政治都极其腐败、黑暗,社会上充满荒谬可笑的不公平现象,无论哪一个政府都不可能给人民带来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剧作通过这三个时代的黑暗现实和一批出入茶馆的人物的命运,特别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揭示说明:这些人的悲剧首先是时代造成的,是专制统治对人性和正气的摧残造成的;在政治腐败的旧中国,中国人民没有生路,中华民族没有前途和希望,从而埋葬了三个可诅咒的黑暗时代。
《茶馆》描写了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三个典型人物的悲剧命运,给人以巨大的心理震撼,揭示出无论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还是为了社会的前途,在腐败黑暗的社会这些奋斗都决不会成功。只有在健全的社会中,人的奋斗才有希望,人的自由发展才有可能。
《茶馆》还通过对茶馆中各阶层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入地剖析了旧中国国民的心态,批判了腐朽的中国传统文化。剧中是对一些八旗子弟和几对子承父业的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一般国民欺弱怕强、麻木自私、盲从落后的劣根性。这些劣根性的孳生和发展是专制政权得以延续的温床,这使作品既表现出内涵深刻的政治主题,又显示了要求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反思主题既包蕴着深刻的思想,又有浓厚的文化意味,达到了建国以来话剧创作从未有过的思想深度。
Ⅳ 话剧茶馆一共有几版
话剧茶馆一共有5版,分别如下:
一、茶馆(孟京辉版本)
孟京辉版《茶馆》运用了很多手段去把传统戏剧的内容用当代戏剧的方式通过形变来展示。第六届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是孟京辉“重塑”的老舍经典《茶馆》,这部经典被孟京辉用极其当代的方式解构演绎,让观众卷入了一场当代美学风暴。
二、茶馆(北京曲剧版本)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三、《茶馆》(陈宝国主演电视剧版本)
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话剧,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投入拍摄,何群导演,陈宝国领衔主演。于2010年7月16日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全国首播。该剧讲述了一个老北京城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在解放前数十年的大背景下的挣扎与妥协,并从中折射出了老北京几十年生活的盛衰变迁。
四、《茶馆》(北京电影制片厂版本)
《茶馆》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英若诚等出演,于1982年上映。该片改编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话剧,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历程序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国普通民众经历的苦难和生活逐步崩溃的故事。
五、茶馆(老舍著话剧)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Ⅳ 老舍的话剧茶馆 结局是什么
我知道的两个结局
1:王立发常四爷秦仲义撒完纸钱后三人同时上吊死于裕泰茶馆
2:王立发常四爷秦仲义撒完纸钱后王立发放火点着裕泰茶馆自己上吊死于裕泰茶馆
Ⅵ 我们班要举行《茶馆》话剧表演 分成8个小组 作为主持人怎样开场 连贯 结尾说啥 很急啊帮帮忙吧明天就要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首经典的歌曲《大碗茶》,这首歌讲述的专是一个关于背景大属碗茶的文化传承的故事。而今天在我们班里也即将上演同样的,关于讲述北京街巷上那些和“茶”有关的故事。一起来回温老舍这位京韵味儿十足的作家为我们献上的巨作《茶馆》!掌声有请!
Ⅶ 话剧《茶馆》的主要内容 共三幕
《茶馆》故事梗概是: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 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Ⅷ 话剧《茶馆》公演后遭到怎样的评价
《茶馆》于1957年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受到首都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但后来却受到批评,演出不久后便偃旗息鼓。1963年《茶馆》再次在首都公演,却再次受到批评,被说成是“旧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作品。1979年《茶馆》三度公演,终于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1980年秋《茶馆》应邀去西欧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西欧戏剧界人士把它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甚至特意为《茶馆》的演出升起了五星红旗。1983年美国纽约的泛亚剧团还用英语上演了《茶馆》。
Ⅸ 电影版的《茶馆》和话剧版的有何区别
首先我们说说原著,看完“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写的著作小说《茶馆》之后,使人受益匪浅。对故事里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历史的再现等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读了书后,只是自己的一些联想。通过对电影版和话剧版《茶馆》的观看使人更加回味无穷。这里就对《茶馆》的电影版和话剧版两部不同形式且同一内容的故事表现做一个分析,看看它们有何不同?
第一从戏剧表演形式上说,电影版的《茶馆》演员们表演的都很接近人们的联想,感觉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带我们观众到了那个年代和到了那个茶馆里。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十分接近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节,很自然,也很平和的。而话剧《茶馆》拥有了除以上电影化表演的特征外,笔者觉着还有对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现,夸张其人物的性格较强,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现要夸张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动作幅度较大,声音叫大,也较有戏剧化表情等多变的特点,较丰富,较生动,更容易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电影版的作品一般在拍摄完以后和观众交流,比较固定了拍摄模式。而话剧版的作品就可以当场一边表演一边和场下的观众相交流。演员随时可以根据场下观众的反应程度来做出调整。我们也会时不时的听到观众的掌声,笑声,甚至叹息声等。所以说,不同的表演形式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主要是源于表演环境的需要和不同艺术表现的展示。他们不同的风格都会带给我们观众美的享受。叫我们尽情的感受艺术的魅力,没有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