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近现代文学名著,可以改变为情景剧剧本的,为高中生所熟知的,急需,满意加分

《边城》沈从文、《阿庆嫂》鲁迅、

B. 现当代文学中话剧剧本适合大学生表演的,不要《雷雨》《智取威虎山》

太多了!《分手来大师源》《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东房西屋》《合同婚姻》《恋爱的犀牛》肢体剧《九种时刻》《90后的80后后妈》《我和她和她》《千禧夜我们一起说相声》《爱恋桃花源》《坏话一条街》《万家灯火》《山楂树之恋》《收信快乐》《柠檬黄的味道》《鸟人》《我爱桃花》《桃花扇》《周君恩来》《俺爹我爸》《雨还会下》《思凡》《带后院的四合院》《楼梯的故事》《HI可爱》《全家福》《那一年守岁》《第一次亲密接触》《有一只毒药》《报警者》《断腕》《赵平同学》《驿站桃花》《非常麻将》《爱情泡泡》《关系》《解药》《2008罗密欧与茱丽叶》《PS我爱你》《马前马后》《撒娇女王》《中国制造》等等。

C. 现实主义话剧剧本

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抨击封建统治时,就已经露出了端倪。在随后的发展中,虽有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话剧反映时代、表现人生的写实性根基。相反,现代主义的某些艺术表现方法,在被一些剧作家吸纳之后,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有机构成因素。3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话剧的现实主义特色愈加显著。
下面是一些现实主义话剧,可以参考下:
1.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30年代末,他曾创作过一部多幕剧《上海屋檐下》(1937),选取江南特有的“梅雨季节”作为剧情发生的背景,写上海一幢最普通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琐碎的生活和辛酸的命运,以及他们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灵魂。
2. 《法西斯细菌》(1942)是夏衍抗战后期的剧作。剧中的主人公俞实夫是一位留学日本的细菌学家,中日战争开始后,他携日籍妻子及幼女回到祖国。尽管连他家的女仆都因痛恨日本人而连带着痛恨他有一位日本妻子,故而愤然辞职,但俞实夫本人却没有意识到现实的严峻,他醉心于科研,埋头于实验室,不问政治与世事。但是,战争却使他辗转迁移,在香港,敌人闯进了他的家门,将其实验仪器抢走,并在他面前枪杀了一位青年。残酷的战争击碎了他的科学之梦,他终于认识到,危害人类最甚的不是显微镜下的细菌,而是猖狂于世的法西斯,这才是最需要根除的“细菌”。于是,他决心投入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消灭人类的敌人。
3.吴祖光(1917-),北京人,30年代入中法大学,战时在重庆国立剧专任教。从1937到1947年,他先后创作了《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少年游》等多部剧作,其中以《风雪夜归人》(1942)最为著名。它写京剧名伶魏莲生自视艺高名重,对自身的处境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与官僚宠妾玉春相识,彼此互生爱慕之情。玉春出身青楼,从良后虽然锦衣玉食,但她十分明白自己不过是别人手中的玩物而已。她告诫魏莲生,不可安于眼前苟且偷生,应当有清醒的自知,知道“人该是什么样儿,什么样就不是人”。他们二人真诚相爱并准备出逃,无奈事情败露,一对有情人终被拆散。20年后,一个大风雪的夜晚,两人相向而来,固执地寻找他们当年定情的地方,可是未及相见、魏莲生即死于白雪之中,玉春满怀伤痛,不知所终。这部话剧表面看来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它折射着中国社会中压抑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现实问题,剧作家在剧本中反思着“五四”以来一直萦绕在中国文化人心中的“人的解放”的问题,张扬着思想启蒙的人文主义精神。
4.《雾重庆》(1940)是宋之的的重要剧作。这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一群年轻人在重庆的现实环境中挣扎、沉沦的悲剧。尽管他们受过较好的教育,心怀理想,但现实却逼得他们走投无路,只得苟且度日。苔莉成了交际花,林卷纾开起了小饭铺,沙大千成了投机商,万世修成了算命先生,而老艾则在贫困中死去。剧作着意刻画了有知识的年轻人其理想和生命被吞噬的过程,借此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动摇、妥协的软弱性,同时对国民党统治的腐朽和黑暗也做了尖锐批判。

D. 老师让排演一个类似话剧的东西,要求现代文学,大概四五个人。求推介,最好有剧本。

一般来说雷雨比较合适 可以选取最后矛盾冲突最大的那一段来表演 或者曹禺的其他话剧也不错哦 老舍的茶馆也可以

E. 经典话剧剧本

《雷雨》: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中国话剧史的一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中国话剧这一百年来,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杰作,是中国话剧百年史的神话和奇迹;《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更是中国话剧表演的发展史。这些都使《雷雨》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茶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话剧后辈们不断以仰望的姿态回望这部经典时发现,剔除庞杂的情节转合、剔除特有时代的立场判断,游走于老舍笔端的其实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蓄势而发的经典东方美学。1980年9月,《茶馆》应邀赴前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演出,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到2004年5月27日,《茶馆》公演500场……一部三幕话剧,世俗百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浓缩了中国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背影。《屈原》:历史剧集大成者《屈原》不但是上世纪40年代革命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这部一气十天呵成的五幕历史剧,可谓话剧巨匠郭沫若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集大成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郭氏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日本、苏联、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上演《屈原》共达600余场,创中国话剧在国外上演最高纪录。《压迫》:现代主义话剧的典范作于1925年冬天的独幕剧《压迫》,被洪深认为是“那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该剧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物语言和最为人称道的剧作结构,在同期大多数粗糙、低质的作品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可贵。丁西林的“世态喜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压迫》也不例外。事实上,以《压迫》为代表的丁西林喜剧,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上海屋檐下》:抗战戏剧的嚆矢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的《上海屋檐下》,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作者夏衍说这是一出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因“八?一三”中日在沪开战而失去了上演的机会,直至1939年1月,才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但这部戏的产生,却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嚆矢,奠定了夏衍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白毛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它虽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类似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它的出现及成功推广,为建国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模式提供了示范效应。《于无声处》: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1978年11月16日,由上海工人宗福先创作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轰轰烈烈演出。20多年过去了,回顾话剧《于无声处》的演出和剧本的发表,以及它在全国的广泛传播,有几百万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和观看了这个剧本,艺术价值已经不是衡量它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它将当代文学从“文革”长达10年的文艺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濒临绝迹的话剧再度振兴,并一度走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最前列。《绝对信号》:小剧场运动先锋1982年11月,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这次成功的实验演出,成为转型期中国自己的话剧先锋,并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剧作打破了传统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固定交流方式;还打乱了传统话剧“现在进行式”的“顺时序”时间结构套式。《暗恋桃花源》:享誉亚洲经典作1986年,一部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奠定了台湾戏剧家赖声川(blog)及其表演工作坊在戏剧界的地位。此后的四度复排更让该剧成为享誉亚洲的经典之作,而集编、导于一身的赖声川,也因此剧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华语剧坛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倾城之恋》:61年续写两个传奇入选“十大”的《倾城之恋》,指的是相隔61年时空的两个不同版本。张爱玲于1943年写成小说《倾城之恋》,翌年亲自将之改编为4幕8场的现代话剧,于12月16日由大中剧艺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戏院献演。那一版话剧由朱端均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罗兰演白流苏、舒适演范柳原、韦伟演徐太太、海涛演印度公主、端木兰心演四奶奶……皆为一时红星。61年后,香港话剧团献演《新倾城之恋》,导演毛俊辉延伸了原著戛然而止的结局,将白流苏置于改革开放后的上

F. 中国经典话剧剧本内容

《雷雨》: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中国话剧史的一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中国话剧这一百年来,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杰作,是中国话剧百年史的神话和奇迹;《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更是中国话剧表演的发展史。这些都使《雷雨》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茶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话剧后辈们不断以仰望的姿态回望这部经典时发现,剔除庞杂的情节转合、剔除特有时代的立场判断,游走于老舍笔端的其实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蓄势而发的经典东方美学。1980年9月,《茶馆》应邀赴前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演出,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到2004年5月27日,《茶馆》公演500场……一部三幕话剧,世俗百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浓缩了中国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背影。《屈原》:历史剧集大成者《屈原》不但是上世纪40年代革命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这部一气十天呵成的五幕历史剧,可谓话剧巨匠郭沫若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集大成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郭氏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日本、苏联、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上演《屈原》共达600余场,创中国话剧在国外上演最高纪录。《压迫》:现代主义话剧的典范作于1925年冬天的独幕剧《压迫》,被洪深认为是“那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该剧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物语言和最为人称道的剧作结构,在同期大多数粗糙、低质的作品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可贵。丁西林的“世态喜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压迫》也不例外。事实上,以《压迫》为代表的丁西林喜剧,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上海屋檐下》:抗战戏剧的嚆矢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的《上海屋檐下》,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作者夏衍说这是一出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因“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