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双话剧
⑴ 30年代中国话剧有着长足的发展,请举例说明
上世纪40年代,张瑞芳在重庆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话剧演员,和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称为“四大名旦”。相比解放后在银幕上的李双双这样的角色,张瑞芳最喜欢的,还是那时她在重庆舞台上出演的《北京人》里面的愫芳,《家》里的瑞钰,《屈原》里的婵娟。采访时,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瑞芳已经89岁,却依然能用非常诙谐的口气说:“那时候我是‘青衣’,解放后变成了‘刀马旦’。”张瑞芳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国画,画的就是她当年出演婵娟的样子。
屈原》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张瑞芳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剧院隆重上演。……在以后的15天里,很多人抱着被子睡到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教室内,在马路上,或在轮渡口、车站旁,时刻可以听到‘爆炸了吧!……’的吼声。这一轮的首轮公演,观看人数即达30万人次。”
《屈原》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著名的“雾季大公演”的高潮。无论从哪方面看,“雾季大公演”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所谓的“雾季”,原本是重庆特殊的气候现象,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重庆云雾笼罩。抗日时期,这个特殊地理反而成了天然的防空网,日军空袭减少。张瑞芳回忆说,刚到重庆时,大家不知道日军空袭的规律,演出往往被迫中断。焦晃看到过的那出戏,名字的确是《国家至上》。有一次演出《国家至上》时候,就遇上了空袭,剧院化妆间被锁上,演员们只好跑到剧院卖点心的柜台前,用点心上的奶油卸妆。后来发现了“雾季”的规律,就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
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由于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云集了国内一些著名的戏剧团体和文艺、演艺界知名人士。在张瑞芳的记忆中,当时在重庆的戏剧社团就包括怒吼剧社、上海影人剧团、农村抗战剧团、中电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央青年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实验剧团、复旦剧社等50多个。著名的剧作家有郭沫若、阳翰笙、田汉、夏衍、洪深、老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著名的导演有焦菊隐、史东山、陈鲤庭、郑君里、王为一、孙坚白等,著名的演员有赵丹、白杨、舒绣文、金山、陶金等。每到雾季,重庆“100多出中外剧目轮流上演,不带重样的”。重庆也是当时剧作家的丰产地。如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就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阳翰笙则创作了《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3部历史剧。“雾季大公演”还直接带动了当时戏剧界的理论发展,当时导演史东山在创作期间写出了学术论文《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瓦赫坦戈夫演剧方法的比较论》,提出: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的“意识”与“下意识”要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一年后,斯氏《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的自我修养》出版了全译本。一时间,这两本书成了戏剧界争相一读的热门书。
舞台也是战场
从题材上来看,“雾季大公演”的剧目,乃至整个抗战时期的戏剧,题材上大多是抗日救亡的内容,同时也有许多揭露国统区黑暗腐败现象的剧目。事实上,“雾季大公演”中演出的剧目,当年是“左、中、右”都有,也有演出莎剧的剧团。但是最受观众欢迎的,的确都是宣扬爱国、爱民族的、抗日救亡的更受欢迎。
采访中,张瑞芳对“当时除了抗日救亡的剧团和剧目,其他剧团和剧目的情况”的问题,显得不屑一顾:“当时日本人都打到家门口来了,群众就爱看抗日救亡的戏。”
不说观众,演员们自己都有一本血泪账。张瑞芳的父亲原本是北伐战争中的将领,1928年徐州战役中被迫饮弹自杀。张瑞芳的弟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去了晋察冀边区,在那里牺牲了。张瑞芳说,接到弟弟死去消息时,她正在后台化妆间准备上场,那一场,她把对弟弟的感情全部都演进了戏里。
张瑞芳那时演出的角色,比如愫芳、瑞钰、婵娟,都不幸福:愫芳走了,瑞钰死了,婵娟自杀了。张瑞芳说记得那时候她问过郭沫若,婵娟为什么一定要死?郭沫若说,越是美好的东西,它的毁灭就越会引起观众的悲剧感,让观众对黑暗的制度产生愤恨。《屈原》是历史剧,但所有参与演出的创作人员都明白《屈原》是借古讽今。郭沫若自己就说:“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外吹嘘些新生命进去。”《屈原》首轮演出结束后,当时任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潘公展大骂演出人员:“什么叫做爆炸,什么叫做黑暗!你们这是造反。我们的领袖不是楚怀王!”1942年6月,《屈原》在重庆被禁,剧团转到北碚演出。而对于瑞钰的死,曹禺的解释是:“从结婚到死,完成了封建婚姻的全部使命。”
在雾季大公演中,周恩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在重庆,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各种话剧演出的常客。张瑞芳说,那时,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夫妇经常请演员吃饭。
有时周恩来也会直接介入到剧本创作中。《棠棣之花》中,春姑摘桃花送行的动作和台词都是周恩来最后决定下来的。1941年12月15日,周恩来又致函郭沫若,对《棠棣之花》的某些字句提出意见。函曰:“沫兄:剧本读过,我在字句上的斟酌,另纸书上,请考虑。”这个“字句上的斟酌”,包括了二至五幕,长达2000余字。
1942年10月17日,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在国泰大戏院公演。这是夏衍到重庆后写的第一个剧本,周恩来三次看了该戏的演出。周恩来提出,在“雾季演出”中,进步戏剧界与国民党当局,不只是一味地斗争,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需让步时也做出让步。例如:孩子剧团演出《秃秃大王》,国民党认为影射了蒋介石,剧中士清宫的地名也疑为指蒋介石住处上清寺,禁演了该戏。后经阳翰笙、郭沫若与周恩来商量,由剧团将剧名改为《猴儿大王》,去掉一些露骨的影射蒋介石住处,让该戏得以与观众见面。
1942年春,南方局向中共中央文委报告重庆一年来文化运动的工作情况时说:“我们着重抓了一些优秀剧目。”4月下旬,第一届“雾季公演”接近尾声,周恩来设宴祝贺《屈原》演出成功。席间周恩来说:“在连接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这场斗争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
张瑞芳说,自己在当时其实是“隐蔽下来的地下党员”。1941年皖南事变以前,重庆很多演剧人员具有双重身份:表面上是国民党政府统管的文艺团体的成员,生活上有保障,业余组织演出进步戏剧。张瑞芳1939年秘密入党,1940年4月进入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国电影制片厂管辖下的“怒潮剧社”扩大而成的“中国万岁剧团”。1941年,她已经在组织安排下退出剧团,成为一个表面上不问政治的“闲人”,继续留在重庆舞台。
“雾季”之外的“苦干”与“战斗”
“皖南事变”后,张瑞芳一直争取要去延安。回忆当年的情况,她说:“当时年轻人都想去延安。”在她眼里,欧阳山尊就是那个幸运儿。
2007年,欧阳山尊已经97岁了。话剧百年的庆典上,他坐着轮椅上台,朗诵鲁迅的《过客》。朗诵结束,他居然从轮椅中站起,正步走下舞台。年轻的话剧演员到后台来对他竖大拇指:还是您最棒。
张瑞芳等人活跃在重庆舞台上的时候,欧阳山尊正率领着一支名叫“战斗”的剧团,在敌后边区各个空隙地带打游击。欧阳山尊是欧阳予倩的侄子,后来过继给了欧阳予倩。1907年6月,欧阳予倩与李叔同、曾孝谷等日本留学生演出了中国的第一个大戏: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欧阳山尊学生时代曾作为欧阳予倩的助手,参与了《雷雨》、《日出》、《油漆未干》等剧的演出。1938年,欧阳山尊参加抗日演剧救亡一队,自上海奔赴延安。1939年,欧阳山尊由抗大奔赴前线,在120师“战斗”剧团工作。1941年加入“游击”剧团,到敌占区开展文艺宣传。“那时11个宣传员和7个侦察员,每人一条枪30发子弹,带上一架油印机和简单的化妆品,到村里找一个庙台,把夹被当幕布挂起来,集合群众就开始演出。”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欧阳山尊、严寄洲、苏民、石维坚、宋戈、陈大林、王大年、澹台仁慧等老话剧人重排了60年前他们在敌后演出过的话剧:《虎列拉》、《求雨》、《打得好》、《粮食》等等。这些话剧都是独幕剧,比较短小,是为了适应当年在战争时期的节奏。欧阳山尊说,当年“游击”剧团的戏,都是根据当时敌后发生的事情而改编,和老百姓的生活关系极其紧密。欧阳山尊说,一次,他在转移的路上,听到一个老百姓讲了他们村子里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个为日本人做事的人的儿子不慎打死了一条日本人的狗,狗的主人竟然掏出手枪把这个男孩打死了。这个人从此不再为日本人做事。欧阳山尊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出戏《人不如狗》,号召老百姓不要为日本人做事。
速排速演,当场见效,是话剧在上世纪40年代能够胜出别的艺术形式,成为宣传抗战、进步的根源——不仅仅是在国统区、边区,也在上海这样的沦陷区。沦陷时期的上海话剧,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1943年11月,上海巴黎大戏院内笑声不断,广告称看该剧会“狂笑105次,大笑608次,傲笑201次”。这是当年黄佐临导演的《梁上君子》。在这出戏中,黄佐临首次在中国引进了“闹剧”形式。
1937年,黄佐临自英国回国,起先在大后方教书。黄佐临的女儿黄蜀芹说,钱钟书的《围城》中,一群小知识分子在“三闾大学”教书的故事,很多细节就来自于黄佐临的经历。黄佐临1938年到1939年在重庆的国立剧专教书,于1940年回到“孤岛”时期的上海。对于他回到上海的举动,黄蜀芹的解释是:“他想抗战,但是后方没有抗战的气氛。”而上海沦陷时期的话剧研究学者邵迎建则认为,他的回来,也是受了共产党的派遣。因为他回上海时,拿的是曹禺的介绍信。
黄佐临在话剧史上被重点提到的,是1962年他发表的《我的戏剧观》。在当时,他非常大胆地提出了要突破斯坦尼体系的单向艺术观,向中国戏曲美学学习“写意”。在中国话剧史上,他的观念被称为“写意戏剧观”。
黄蜀芹认为,当时的进步话剧人普遍受到“易卜生主义”的影响,而对黄佐临影响最大的则是萧伯纳。黄佐临在英国学习的时候,曾把剧本寄给萧伯纳,竟然收到了萧伯纳的回信。萧伯纳在信中写:“易卜生不是易派,他是易卜生;萧伯纳不是萧派,他是萧伯纳。如黄想有所成就,他就切勿做个门徒。”
1918年《新青年》杂志4卷6期推出了“易卜生专号”,胡适撰文《易卜生主义》,推崇易卜生戏剧中关注现实和社会问题的部分。文学青年中一时以“易卜生主义”为时髦。1922年洪深留美回国,在轮船上有人问他:你是要做一个红戏子呢,还是要做莎士比亚?他回答说:我要做易卜生。同年田汉留日回国时,也说了类似的话。而曹禺写作《雷雨》时,从结构上直接使用了易卜生“客厅剧”的手法。
易卜生一生的创作风格很多样,但中国话剧人独独推崇和学习其中“社会问题剧”的一部分,是有中国的独特背景的。愉荣军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编剧,以《WM》、《那年冬天》等作品成为目前上海话剧界最重要的编剧之一。最近他正在为“中国话剧百年”重新编写《黑奴吁天录》。在研究1907年版的《黑奴吁天录》时,愉荣军发现:“中国话剧的很多特质,其实是从诞生就开始了的。”这些特质主要包括:贴近时事、对话为主、现实主义题材和创作手法,以及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愉荣军指出,斯托夫人的原著里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包括美国人的南方记忆、成长主题甚至种族和解的思想等等,但是“春柳社”的成员着意只突出了其中关于“黑奴”的部分。“这是和1907年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相结合的。”愉荣军说。
事实上,黄佐临的创作也很现实主义。1941年夏,黄佐临等剧人曾组织上海职业剧团,演出《蜕变》、《边城故事》等剧目。1941年12月,太平洋事变发生,日军占领上海租界,上海进入全部沦陷时期,这时期影响最大的戏剧团体是黄佐临的苦干剧团。1942年初夏,“苦干”和上海艺术剧团合作,用“上艺”的名义,在卡尔登大戏院演出《秋海棠》、《大马戏团》、《荒岛英雄》,取得了极大成功,石挥因饰演秋海棠、慕容天赐,显示出性格演员的独特光彩,被誉为“话剧皇帝”。1943年10月,苦干剧团的名义正式对外,在巴黎大戏院坚持演出到1944年底,期间演出剧目如《梁上君子》、《视察专员》、《金小玉》、《林冲》、《云南起义》、《舞台艳后》、《乱世英雄》、《夜店》等,都是黄佐临导演。
在学者邵迎建看来,黄佐临和苦干剧团这一时期进行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邵迎建搜集过很多这一时期的资料,资料显示,日军在占领上海后,有意推动一场“电影战”。今村太平在1942年的《战争与电影》一书中曾写道:“要东亚10亿民众共同阅读一本书是极其遥远的事,而要他们联合在一个理念下,朝一个高处奔走却是当务之急。显而易见,此时电影的作用就有着过去从没有过的重要。”今村太平显然认为话剧不是他理想的武器,因为“电影与戏剧的差异是机械业与手工业的差异”。所以1942年,日本将上海原来的11家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中联”电影公司,但对话剧界并没有采取特别措施。因为在1941年底,上海“舞场与电影院为38家,越剧场与书场为15家……话剧场与申剧场为4家”。话剧票房还不到电影票房的一成。所以当时很多不愿意与日本人合作的电影人,都纷纷辞职去演出话剧,反而带动起了上海话剧的繁荣。
苦干剧团与重庆和延安的同行最大的不同,在于黄佐临等做出的商业话剧的尝试。沦陷时期的上海剧团是有出资人的。苦干剧团的成员原本属于黄金荣的孙子黄荣伟组织的“荣伟公司”。后来荣伟公司解散,“苦干”转投建筑商傅如珊投资的CZC娱乐有限公司。所以苦干剧团是非常注意剧场票房的,“苦干”也有《金小玉》这样强烈针对政治的戏,但更多是《梁上君子》这样把思想化入笑声的,能吸引观众的戏。对于沦陷时期上海话剧的商业化,李健吾认为:“当时内地有人指摘我们流于商业化,但是,沦陷区中的剧团如不商业化而政治化,就只有和敌伪汉奸勾结而政治化了。”对于这种商业化,中国共产党当时是默许的。黄宗英回忆:“当时党给我们这个剧团有指示,要拢住这个剧团,不要放弃这个阵地。要团结这一批人,可以演些儿女情长、风花雪月、无伤大雅的戏来保好戏。”而研究者邵迎建也认为:“在政治权力膨胀的年代,恰恰是商业化能够打破政治特权,为无权民众谋得一条生路。从抵制外来侵略者的立场出发,有产者会比无产者更为积极——因为他们失去的并非锁链。”
⑵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作品年表
1950 年月《爱国者》
1950 年5 月《抓壮丁》1950 年9月《保尔·柯察金》 1951 年1月《方珍珠》
1951年11月《在新事物面前》 1953 年3 月《四十年的愿望》
1953 年9 月《屈原》 1954 年1月《尤利乌斯·伏契克》
1954 年5月《法西斯细菌》
1954 年6 月《在时代的列车上》
1954 年9月《钢铁运输兵》
1954 年11月 《万尼亚舅舅》 1955年 3月《春风吹到诺敏河》
1955年 6 月《种桔的人们》
1955 年12 月《幸福》 1956 年1 月《刘胡兰》
1956 年 3 月《西望长安》
1956 年7月 《娜拉》
1956年 9 月 《一仆二主》
1956年 9月《家》
1956 年10 月《小市民》 1957 年1 月《上海屋檐下》1957年 1 月 《同甘共苦》
1957 年3 月《无名英雄》
1957 年4月《洞箫横吹》
1957年 5月《桃花扇》
1957年 9 月《沙恭达罗》
1957年 11 月《革命的风浪》
1957年12月《百丑图》
1957 年12 月《三星高照》 1957 年12 月《天国春秋》
1958 年2 月《天山脚下》
1958年 2月《红色风暴》
1958 年3 月《青春之歌》
1958 年4 月 《棠棣之花》
1958年 4 月《刘介梅》
1958年 7月 《把一切献给党》
1958 年7 月《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1958年 9 月《全家福》
1958年 9月《白鹭》
1958年9月月《不断革命》
1958年 10 月 《桑洋河畔喜事多》
1958 年10 月《沸腾的人们》
1958 年10 月《纸老虎现形记》
1958 年11 月《友与敌》 1959 年3月 《红色标兵》
1959年 4月 《无名岛》
1959 年5月 《最后一幕》
1959年 6月《大雷雨》
1959年 8月 《岛》
1959年 9 月《降龙伏虎》
1959 年11 月《阴谋与爱情》 1960年3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1960年3月《英雄列车》
1960年4 月《文成公主》
1960年5月《伪君子》
1960年7月《北大荒人》
1960年10月《长樱在手》1961 年4月 《中锋在黎明时死去》 1962年4月《火山的怒吼》
1962年8月《婚礼进行曲》
1962年 12月《费加罗婚姻》
1962 年《神拳》 1963年2 《李秀成之死》
1963年2月《叶尔绍夫兄弟》
1963年3 《三代人》
1963年4《雷锋》
1963年9月《夺印》
1963年9月《三人行》
1963 年7月《杜鹃山》
1963 年9 月《迎春花》
1963 年11 月《李双双》
1963 年12 月《远方青年》
1963 年12月《祝你健康》 1981年 5月 《金子》
1981年8月《阿Q正传》
1981年 9 月《一代风流》
1981年9月《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1981 年10月 《明月初照人》
1981年12月《什么是幸福》 1982年5月《被控告的人》
1982年7月《哥儿们折腾记》
1982 年8月《风雪夜归人》
1982 年9月 《可口可笑》
1982年 10月《红鼻子》
1982年11月《窦巴兹》 1983 年1月 《泥人常》
1983 年3月 《樱桃时节》
1983 年5月 《珍惜》
1983年5月《老八路与小哥儿们》
1983年6月《油漆未干》
1983年8月《哑剧》
1983 年10月 《哑剧》
1983年10月《十五桩离婚案》
1983年11月《劳资科长》
1983 年12月《风雨故人来》 1984年1月《阿混新传》
1984年4月 《街上流行红裙子》
1984年4月 《原野》
1984年 4月《本报星期四第四版》
1984年4月《草莽英雄》
1984年7月《江淮风雨》
1984年9月《吴老九和他的烦恼》
1984年10月《故土》
1984年10月《今日趣闻》
1984年12 月《双人浪漫曲》
1984年12月《快乐的苦命人》 1985年2月《我说爱神醒了》
1985年4月《高加索灰阑记》
1985年5月 《死亡天使的名单》1985年6月《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1985年11月《魔方》 1986年3月《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986年9月《和氏璧》
1986年11月《死罪》
1986年12月《不知秋思在谁家》 1987年1月《哥儿们发财记》
1987年7月《她们没有墓志铭》
1987年7月《小镇风情》
1987年8月《天使来到巴比伦》
1987年8月《惑》
1987年10月《红茵蓝马》
1987年11月《命运的拨弄》 1988年5月《火神与秋女》
1988年6月《女人》
1988年7月《天狼星》
1988年12月 《浴血美人》 1989年3月《社会形象》
1989年4月《都市牛仔》
1989年5月《越打越肥》
1989年8月《北京人》 1990年3月《探长来访》
1990年9 月《詹天佑》
1991年 1991年3月《关汉卿》
1991年4月《微型喜剧》
1991年6月《周君恩来》
1991年10月《哈尼姑娘》
1991年《老抠》 1992年1月《没毛的狗》
1992年3月《桃花扇》
1992年9月《结婚》
1992年《二娘开店》
1992年12月《太阳港湾》 1993年2月《思凡》
1993年9月《老顽固》
1993年9月《阳台》
1993年10月《疯狂过山车》
1993年10月《灵魂出窍》
1993年12月《晚安啦,妈妈》 1994年4月 《捉刀人》
1994年5月《浮士德》
1994年10月《离婚了,就别来找我》 1995年3月《故意伤害》
1993年4月《庄周试妻》
1995年5月《战地玉人魂》
1995年6月《放下你的鞭子 沃依采克》
1995年9月《筏子都》
1995年10 月《生为男人》 1996年2月《几尔加美休》
1996年2月《棋人》
1996年8月《人民公敌》
1996年12月《关东大集》 1997年1月《绿房子》
1997年1月《TSOU伊底帕斯》
1997年3月《俺爹 我爸》
1997年4月《生逢其时》
1997年10月《死无葬身之地》
1997年11月 《全是北京人》 1998年3月《花房姑娘》
1998年4月《玩偶之家》
1998年5月《三毛钱歌剧》
1998年9月《坏话一条街》
1998年10月《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 1999年4月《居里夫人》
1998年4月《我认识的鬼子兵》1998年6月《恋爱的犀牛》
1998年6月《生死场》
1998年12月《盗版浮士德》
1999年《在路上》
1999年《在这个家庭里》 2000年1月《唐璜》
2000年2月《非常麻将》
2000年4月《钦差大臣》
2000年7月《女仆》
2000年9月《我听见了爱》
2000年10月《纪念碑》
2000年11月《故事新编》
2000年12月《臭虫》
2000年12月《屋外有花园》 2001年2月《理查三世》
2001年4月《鲁迅先生》
2001年4月《狂飙》
⑶ 兴平县剧团的兴平市人民剧团
兴平县剧团1954年4月剧团改为“民营公助”单位,省上重点辅导,大力开展业务,赶排移植改编新戏。到1954年底共排出新戏12本5折,加上旧戏4本,演出560场,观众达54万人次。 1954年被兴平县政府正式接收为县人民剧团,至1955年已有106人,主要演员有焦晓春、查俊卿、贾秀芳等,演出剧目有新编眉户现代剧《迎春花开了》、现代秦腔《罗汉钱》、传统剧《辕门斩子》、《小姑贤》,现代剧《挖界石》等。同年10月在宝鸡首届戏曲汇演大会上,传统剧《火焰驹》和现代剧《迎春花开了》荣获演出集体奖,演员查俊卿、焦晓春、苏新恭分获演员一、二、三等奖。1956年春整顿剧团,35人被转到其他单位。同年6月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迎春花开了》为汇演节目,秦腔古典历史剧《宇宙锋》和《辕门斩子》为展演剧目,
大会评选兴平人民剧团为演出三等奖,剧本创作二等奖、舞台设计二等奖、舞台美术制作二等奖、音乐演奏二等奖,焦晓春获演员一等奖、查俊卿获演员二等奖,吴秀莲、刘芬芳、张兴良、刘长春获演员三等奖。同年李效武、焦晓春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剧团评为省级先进文化单位。1957年挖掘出优秀传统剧目《鸳鸯坠》等25本,《杀狗》、《三娘教子》等36折,使上座率达到54%,名旦角贾秀芳在《杀狗》一戏中所表演的手腕功,功底深厚,婉转如轴,连续轻拍表演传神入化,被誉为“贾秀芳的手腕子”。 1958年8月,在陕西省剧团团长会议上,兴平与长安、咸阳等7县(市)的八个专业团体协作,创办了红旗戏校。1959年兴平、武功、扶风三县合并,设立一团(兴平团)、二团(武功团)、三团(扶风团),6月二三团合并为二团;7月成立了兴平戏曲剧院。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59年9月1日,剧团赴省巡回演出了秦腔古典戏剧《鸳鸯坠》和焦晓春主演的《辕门斩子》,查俊卿主演的《打路》及弦板腔《丑人记》。9月21日晚在西安市北大街人民剧院演出后受到了省委书记王林、市委书记张策、省军区司令员杨嘉瑞、副省长杨拯民、省政协副大大杨玉亭等领导人的登台慰问。9月22晨发生了王永成持刀杀害张腊梅的恶性事件,使剧团声誉一落千丈,日渐衰败。
1960年以弦板腔现代戏《十三姐妹闯三关》,古典剧《金鳞记》选场、《三娘教子》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青年演员汇演。《十三姐妹闯三关》一剧荣获剧本、演出、音乐、舞台美术奖,《金鳞记》获武打集体奖,焦晓春、刘芬芳、姚玉民、王新娥、吴秀莲、柴富华获优秀演员奖。1961年红旗剧校停办,以剧校毕业学生为主成立了三团,排演了《宝莲灯》、《刘文学》等剧目下乡演出。1962年分县后,兴平剧团只保留了十余人。1963年在省文化局举行的“陕西省地方戏搬上舞台汇演”中,《十三姐妹闯三关》、《槐荫为媒》、《拉郎配》等剧目参加汇演;《未央风云》、《光荣棉》、《一副对联》、《公社一家人》等剧目参加了咸阳地区新创作剧目汇演。1964年古典剧停演,1965年8月剧团下放了不适应现代剧演出的人员,排演了《焦裕禄》、《李双双》等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演,衣箱道具被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烧毁,焦晓春、贾秀芳降薪离团,改行从商,剧团处于半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演《红灯记》等七个样板戏为主。
1970年,山西运城剧团解散,本团接收了南秦秀(秦腔集锦百名之一)、宋志刚、石卫民等优秀演员。1978年招收学生70多名,办起剧团业余训练班。1979年古典剧目恢复上演,剧团改编话剧《王昭君》参加了咸阳地区戏剧创作调演大会,获剧本二等奖、演出一等奖,省文化局副局长袁光还接见了演职人员。随后剧团在吸收训练班学生的基础上分成两个演出队,在一年时间内相继排练了《三滴血》、《窦娥冤》、《生死牌》、《辕门斩子》、《宇宙锋》、《铡美案》、《玉堂春》、《葫芦峪》等剧目,演出340多场,年收入14万元。剧团投资7万元,政府拨给8万元,使古典剧装和道具全部新置。
1983年3月,按照自由结合的原则对两个演出队进行承包,到1984年6月共14个月内演出了《马嵬坡》、《清明案》、《庵堂认母》、《花烛恨》及现代剧《母子情》等40多本,先后巡回于关中的渭南、咸阳、宝鸡和甘肃省的庆阳、平凉、天水,宁夏的固原及长庆油田等地,共演出800多场,收入24万多元。同年成立兴平戏校,设立戏剧和杂技组。
1986年排演了冯萌献、王振民合编的大型现代剧《三巴掌》;1987年剧团与戏校合并,排演了《隋宫怨》;同年副团长昝金香被省电视台邀请参加了“春节戏曲晚会”,演唱《窦娥冤》选段获得好评;1988年剧团排演了传统剧《杨七娘》和县文化馆冯萌献、作家峭石创作的《琵琶公主》,元月参加了咸阳市调演,获调演三等奖,剧本创作二等奖,乐队伴奏优秀奖;刘芬芳扮演武则天获表演二等奖,贾红霞扮演武莺仙获表演二等奖,南运红扮演云娥儿获表演三等奖,张春孝获艺术管理奖。春节期间,昝金香、田杰、石卫民应邀参加了省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表演了《马嵬坡》、《祭灯》、《赞名流》。3月在咸阳市“农行杯”大奖赛中赞金香表演《窦娥冤》“杀场”获一等奖,刘芬芳表演《鬼怨》获等二等奖,贾兴才表演《杀驿》获二等奖,石卫民表演《十五贯》“访鼠”获三等奖。4月在省“农行杯”大奖赛中赞金香表演《窦娥冤》“杀场”获二等奖。9月,《琵琶公主》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中荣获“银杯”奖和剧本创作银奖。
1994年兴平撤县设市,剧团相应更名为兴平市人民剧团。同年7月,与贵妃墓文管所合作,移植改编了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作品《贵人遗香》,该剧是由江西省鹰潭市艺术创研室姜朝皋、李景文编剧,冯萌献移植,杨育民导演的一部由马嵬坡兵变贵妃自缢后流落民间的一只遗袜引起的一场精彩离奇的民间故事剧,通过该剧的排演首次深度发掘了贵妃墓这一兴平旅游景点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2003年6月,兴平市人民剧团继续发挥剧目创新优势、发掘兴平地域文化潜力,特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华林锋先生执导,借调了周至、杨凌、武功等地的部分演员,以空前强大的阵容、空前精心的制作,排演了由市文化局局长、作家、书法家范景利先生亲自策划,范景利、冯萌献、墨 瀚编剧的演绎千年古邑兴平县故事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平军》。该剧首次用舞台艺术形式诠释了兴平这个名称的由来,全景式展现了在盛唐安史之乱这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兴平军作为平叛大元帅郭子仪前部先锋军在国家存亡、朝廷危难之际为民族复兴、盛世承延而浴血奋战、英勇抗争的故事。该剧一经演出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激发了54万兴平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巨大热忱,受到兴平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以兴政发〔2004〕1号文件对剧组和先进排演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并安排兴平市广播电视局将该剧制作成光碟予以传播推广;10月份剧团又以《兴平军》一剧参加了咸阳市“金醇古”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作曲奖、优秀演奏奖、优秀表演奖(4名)、表演奖(3名)等奖项,为咸阳地区各艺术团体奖项数量之最,兴平市政府又给剧组颁发奖金5000元以资鼓励。
2009年,新任团长田杰从武功等地戏校招录优秀青年演员十多名,极大地充实了剧团的演出力量;6月,多方争取省财厅资金,对衣箱道具进行了更新,为演职员工办理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7月,又发起成立了兴平市戏剧家协会,凝聚起各方力量,促进兴平戏剧发展。年末,田杰、高桂兰等参加陕西秦腔演唱大赛专业组比赛,分获秦腔演员政府奖和表演二等奖,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平戏剧界获得的最高荣誉。
⑷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TOP.1 郭兰英
郭兰英,1929年12月出生,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女高音歌唱家。籍贯是山西平遥县,主演了《秦香莲》、 《李三娘挑水》、《..[详细介绍]
票数:206 人气:366
投票
TOP.2 孙道临
2007年12月28日,中国著名电影演员、表演艺术家,1921年生于北京,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参与了《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详细介绍]
票数:130 人气:347
投票
TOP.3 秦怡
秦怡(1922.1.31——)女,中国著名演员、艺术家。2009年10月17日获得第18届金鸡百花终生成就奖。代表作品: 《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详细介绍]
票数:114 人气:247
投票
TOP.4 陈强
陈强1918出生,原名陈庆三,籍贯河北宁晋徐家河,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是著名演员陈佩斯的父亲。陈强从艺数十年,参演多部歌剧和影片..[详细介绍]
票数:98 人气:248
投票
TOP.5 王心刚
王心刚,辽宁大连人,1932年生,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军人”,有很多的作品,并且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代表作有..[详细介绍]
票数:95 人气:283
投票
TOP.6 王晓棠
王晓棠( 1934─) ,演员,导演,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2001年王晓棠自编自导的《芬芳誓言》,再次荣获当年度《大..[详细介绍]
票数:93 人气:264
投票
TOP.7 谢芳
谢芳,原名谢怀复,原籍湖南益阳,生于湖北黄陂,1935年年11月1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谢芳是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银幕代言人,虽然扮演的..[详细介绍]
票数:86 人气:208
投票
TOP.8 张勇手
张勇手,原名张永寿,电影演员、导演。山西汾阳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十八兵团随营学校学习,1958年后相继在《英雄虎胆》、《县..[详细介绍]
票数:82 人气:312
投票
TOP.9 田华
田华,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原名刘天花,1928年8月3日出生。电影“白毛女”被选中扮演女主人公喜儿,这是她第一次登上银幕,凭借着自..[详细介绍]
票数:80 人气:213
投票
TOP.10 王昆
王昆,我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河北人。她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1945年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中扮演喜儿。代表作品有《南泥..[详细介绍]
票数:77 人气:170
投票
TOP.11 郭振清
郭振清 1927年生于天津。电影表演艺术家。毕业于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先后为天津总工会文工团演员,天津艺术剧院演员,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详细介绍]
票数:77 人气:196
投票
TOP.12 张瑞芳
张瑞芳(1918年6月15日—2012年6月28日),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原籍北京,生于河北保定。塑造了新中国电影经典形象“李双双”。 张瑞芳曾是..[详细介绍]
票数:77 人气:194
投票
TOP.13 于洋
于洋(1930.10.4-) ,原名于延江,祖籍山东龙口市。中国影视演员、导演。主要作品有《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详细介绍]
票数:71 人气:172
投票
TOP.14 刘江
刘江,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1925年生于辽宁辽阳。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部队文工团员、分队长、副队长等..[详细介绍]
票数:66 人气:207
投票
TOP.15 葛存壮
葛存壮,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的反面角色,..[详细介绍]
票数:63 人气:191
投票
TOP.16 李仁堂
李仁堂(1930.2.28—2002.6.24),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原籍山东诸城郭家屯镇,早年在北京读书。主演的影片有《元帅之死》、《子夜》等。..[详细介绍]
票数:63 人气:145
投票
TOP.17 程之
程之(1926.2.3-1995.2.14)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演员程之的父亲。从艺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称,被观众戏称作“南方特务”;他还..[详细介绍]
票数:56 人气:152
投票
TOP.18 于蓝
于蓝,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一部《烈火中永生》,让亿万观众记住了于蓝这样一个名字。除了江姐以外,《龙须沟》里的北京旧式劳动妇女程娘..[详细介绍]
票数:56 人气:168
投票
TOP.19 黄宗洛
黄宗洛(1926.9.26-2012.6.30),原名黄宗河,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瑞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演员,大哥黄宗江是著名剧作家,三姐黄宗英是..[详细介绍]
票数:56 人气:159
投票
TOP.20 项堃
项堃(Xiang Kun,1915-2009),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原名王象坤。原籍山东德州市,1937年开始从事电影..[详细介绍]
票数:55 人气:192
投票
TOP.21 方化
方化,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45年始,先后在东北电影公司,东北剧社,大黄河歌剧团,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任..[详细介绍]
票数:48 人气:238
投票
TOP.22 李默然
李默然(1927-2012.11.8),原名李绍诚,生于黑龙江省尚志县,1947年正式开始演艺生涯,1962年因在影片《甲午风云》中出演爱国将领邓世昌赢..[详细介绍]
票数:48 人气:135
投票
TOP.23 陈述
陈述(1920-2006)演员,原名陈致通,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上海。陈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演员,陈述以扮演反派角色出名,陈..[详细介绍]
票数:44 人气:151
投票
TOP.24 赵丹
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祖籍山东肥城,出生于江苏扬州,长大在江苏南通。1937年主演《十字街头》和《马路天..[详细介绍]
票数:30 人气:142
⑸ 经典戏剧有哪些
1、《空城计》
《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
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
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
2、《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主要内容是:秦末,楚汉相争, 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
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3、《天仙配》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
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
1953年陆洪非改编了全本,形成了《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后来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为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
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4、《夫妻观灯》
黄梅戏的经典之作,说的是元宵佳节,青年农民王小六带着他的妻子进城看灯。城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色各样的灯——龙灯、狮子灯、螃蟹灯——来来往往。
一批一批的走过去。夫妻二人看完花灯之后。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
5、《贵妃醉酒》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载歌载舞的单折歌舞剧,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认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该剧描写的是杨玉环深受唐明皇的荣宠,本是约唐明皇百花亭赴筵,但久候不至,随后知道他早已转驾西宫,于是羞怒交加,万端愁绪无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盏,饮致大醉,后来怅然返宫的一段情节。
《贵妃醉酒》通过优美的动作和华美的唱词、曲调,表达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
⑹ 建国初期的代表性戏剧作品有哪些
老舍以轰动全国的骗子李万铭事件为题材创作的五幕戏剧《西望长安》,激起全版国人民对官僚主义的痛恶之情权,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何求的独幕戏剧《新局长到来之前》无情地嘲讽某机关科长刘善其为逢迎新局长而置国家财产与群众生活于不顾的丑态。杨履方的四幕戏剧《布谷鸟又叫了》描写了封建思想对社会的阻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则批判了陈主任的主观主义思想。这时期的戏剧还有李超的《开会忙》、艾明之的四幕戏剧《幸福》、李未芒、李志刚的四幕剧《比翼齐飞》、邵力改编的六幕剧《李双双》、白文、所云平的五幕剧《我是一个兵》等。
⑺ 求 话剧商业演出 市场调查(报告)的范例
上世纪40年代,张瑞芳在重庆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话剧演员,和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称为“四大名旦”。相比解放后在银幕上的李双双这样的角色,张瑞芳最喜欢的,还是那时她在重庆舞台上出演的《北京人》里面的愫芳,《家》里的瑞钰,《屈原》里的婵娟。采访时,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瑞芳已经89岁,却依然能用非常诙谐的口气说:“那时候我是‘青衣’,解放后变成了‘刀马旦’。”张瑞芳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国画,画的就是她当年出演婵娟的样子。
屈原》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张瑞芳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剧院隆重上演。……在以后的15天里,很多人抱着被子睡到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教室内,在马路上,或在轮渡口、车站旁,时刻可以听到‘爆炸了吧!……’的吼声。这一轮的首轮公演,观看人数即达30万人次。”
《屈原》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著名的“雾季大公演”的高潮。无论从哪方面看,“雾季大公演”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所谓的“雾季”,原本是重庆特殊的气候现象,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重庆云雾笼罩。抗日时期,这个特殊地理反而成了天然的防空网,日军空袭减少。张瑞芳回忆说,刚到重庆时,大家不知道日军空袭的规律,演出往往被迫中断。焦晃看到过的那出戏,名字的确是《国家至上》。有一次演出《国家至上》时候,就遇上了空袭,剧院化妆间被锁上,演员们只好跑到剧院卖点心的柜台前,用点心上的奶油卸妆。后来发现了“雾季”的规律,就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
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由于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云集了国内一些著名的戏剧团体和文艺、演艺界知名人士。在张瑞芳的记忆中,当时在重庆的戏剧社团就包括怒吼剧社、上海影人剧团、农村抗战剧团、中电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央青年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实验剧团、复旦剧社等50多个。著名的剧作家有郭沫若、阳翰笙、田汉、夏衍、洪深、老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著名的导演有焦菊隐、史东山、陈鲤庭、郑君里、王为一、孙坚白等,著名的演员有赵丹、白杨、舒绣文、金山、陶金等。每到雾季,重庆“100多出中外剧目轮流上演,不带重样的”。重庆也是当时剧作家的丰产地。如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就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阳翰笙则创作了《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3部历史剧。“雾季大公演”还直接带动了当时戏剧界的理论发展,当时导演史东山在创作期间写出了学术论文《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瓦赫坦戈夫演剧方法的比较论》,提出: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的“意识”与“下意识”要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一年后,斯氏《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的自我修养》出版了全译本。一时间,这两本书成了戏剧界争相一读的热门书。
⑻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发展历史
作为国家话剧院的前身之一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立于1949年4月,历史可追溯到1941年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首任院长为廖承志。建院至今,相继上演了近20000出剧目和近8000出独幕剧等小型剧目,其中大多数为贴近时代、贴近民众、反映现实生活的当代题材剧目,如《抓壮丁》、《李双双》、《枫叶红了的时候》、《绿房》等。
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于1956年9月,首任院长是中国话剧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家和教育家欧阳予倩。40多年来,剧院上演了众多优秀剧目,使中外戏剧大师的名作在中国戏剧舞台大放异彩。剧院公演的剧目涉及古今中外,各种风格、流派、体裁、形式争奇斗艳,在艺术风格上有着鲜明的实验特色。
整个合并过程可谓“三部曲”:2000年开始酝酿,2001年正式作出合并决定,2002年将拿出一批作品向社会亮相。整个合并过程一直静悄悄地进行,而且得到两院绝大多数艺术行政人员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