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清时期,著名的戏剧作品有明清汤显祖的( )和清朝孔尚任的( )

明清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

Ⅱ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有哪些代表作

汤显祖是明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以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结合的剧作,扭转了“吴江派”专讲音律的形式主义作风。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等五部传奇。其中最著名的是《牡丹亭》,该剧全名称《牡丹亭还魂记》,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歌颂这一对青年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这部剧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充分发挥了创作的艺术想象。全剧曲词优美动人,说白也句句精彩。《牡丹亭》自明代以来,各种版本,包括点评本、改本极多,流传甚广。

Ⅲ 汤显祖的戏剧文学名著

主要是:牡丹亭

Ⅳ 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为例,说说中外戏剧发展的异同,不少于1000字

东西方这两位戏剧大师,实际上是毫不搭界的,但他们却难得巧合地同在公元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死在这一年的4月23日(西历),活了52岁,汤显祖死在这一年的6月16日(农历),活了66岁。

公元1616年为明朝的万历四十四年,那时候的中国人,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虽然大环境不怎么样。《明史》称,明 亡亡于神宗。朱氏王朝从此一直走下坡路,到崇祯吊死煤山而灭亡。但普通百姓只管小日子,不管大环境,有一口饭吃,有一张床睡,不兵荒马乱,不妻离子散,就谢天谢地了。因此,17世纪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自然也就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下。第一,不可能知道世界之大,第二,也不想知道这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因此,当然不知道有个英伦三岛,有个莎士比亚。

汤显祖若是了解他的这位外国同道,如何为英镑奋斗而其乐融融,也许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不活得那么累,也不会活得那么苦,那么穷了。

莎士比亚所以比汤显祖幸运,因为他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不存在光宗耀祖的想法,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这个手套匠的儿子,离开家乡斯特拉特福,来到伦敦谋生的时候,心态比较从容,要求也不太高。第一,没有功名的负担,第二,没有当官的念头,第三,更没有汤显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第四,尤其没有汤显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莎士比亚只是想挣钱,恰巧17世纪初的伦敦,赶上了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已经是贸易发达,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泰晤士河口停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经济的富足,催动了娱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始在剧团搭布景,跑龙套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他的编剧才能,胜过了他的演技。遂让他以鹅毛笔为生,源源不断供给剧团以剧本。他也从此财源滚滚地成为剧团的股东,成为剧场的老板。当他再度回到斯特拉特福,已是衣锦还乡的体面乡绅,很受尊敬的地方显贵,门楣终于镶上他梦寐以求的贵族徽记。他还向当地的圣三一教堂捐了一笔钱,不但活着的时候,教堂里有他的专用祈祷座席,死后还可以很有面子地埋葬在这里。

直到今天,莎翁故居和他的埋葬地,仍是去英国旅游者必看的景点。

汤显祖相比之下,就有点惭愧了。我们知道他是江西临川人,但那里已经找不到什么可供凭吊的大师遗迹了,或许曾经有过一些,也早湮没无闻。他这一辈子,按《明史》的说法,只有四个字,“蹭蹬穷老”,虽然有点刻薄,但也是这位从未发达起来的文人的真实写照。从他朋友的记载中,说他处于竹篱园蔬,鸡莳豚栅之中,看来也是穷困潦倒的一种诗意写法。总之,他一生之不得意,第一,在于他自视甚高,“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显祖谢弗往”,开罪了张居正,很晚才得以成进士。第二,在于他相当自负,在太常寺任礼部主事,上书万历,痛斥“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将皇帝与他的两任首辅,都给否了。万历不是唐太宗,哪吃得消臣下如此针砭,当然气得跳起来。第三,还在于他不甘落寞,“帝怒,谪徐闻典吏,稍迁遂昌知县。”做了几年小县官,总是想回到京师,以图发展,谁知“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竟夺官”,从此“家居二十年”。(《明史》)

这位大师在他弃官遂昌的那年秋天,完成了他的杰作《牡丹亭》,惊人之笔,名震天下,就在夺官受黜的那年秋天,他的《邯郸记》脱稿,几年间,他的戏剧成就,达到了巅峰。如果,以他《牡丹亭》问世,那盛况空前的演出,达到了“京华满城说《惊梦》”的痴狂程度,当不让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少女巷的寰球剧场演出的成功。伦敦的观众记得,那个被捉弄的颟顸情人福斯托夫,出现的灯光下,整个舞台都被掌声震得晃动起来。而汤显祖《牡丹亭》剧中的杜丽娘,魂兮归来,风情万种地唱起“良辰美景奈何天”时,京都的观众也记得,有多少有情人为之垂泪,又有多少钟情女为之肠断。这两位戏剧大师们笔下的艺术魅力,可谓不相伯仲。其实,当其时也,汤显祖绝对应该与莎士比亚一样,接着写他的戏剧,方是正道。可是,他在笔端找到了自己的文学生命的新区,却不知珍惜,因为他志不在此,日思夜想,指望着朝廷有朝一日,能重新起用他,竟放弃了这个最能表现自己艺术天才的福地。这就是中国文人的致命伤了,“学而优则仕”的“仕”,是害了他一生的梦。

外国文人不存在这一说,当官,或者为“仕”,对莎士比亚而言,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必须如此的人生追求。他从到伦敦打工那天起,直到退休回乡,活了半百年纪,连个小组长也没当过。唯一的一次接近最高权力的机会,就是詹姆士一世加冕典礼时,曾经穿上镶金边的侍从服装,戴上熊皮帽子,在他的王宫里,站过一夜岗而已。因为他所在的剧团,已为国王所有,他不得不尽责当一回哨兵。可他并不因此对伊丽莎白女王,对詹姆士一世,存有什么赏个官职,赐个爵位,捞个差使,混个级别的额外想法,更不会为乌纱帽,八抬轿,肃静回避,鸣锣开道的官场生涯,魂牵梦萦到茶饭不思的程度。而汤显祖,直到逝世前不久的一首《贫老叹》:“一寿二曰富,常疑斯言否。末路始知难,速贫宁速朽。”看来也未能达到完全彻底的清醒。

所以,汤显祖活了66岁,只有5部戏剧,除《牡丹亭》外,尚有《邯郸记》、《南柯记》、《紫箫记》和《紫钗记》。莎士比亚活了52岁,比他少活14年,一生却写出了37部戏剧,而且正如他的同时代人本·琼森所预言,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那样,产生了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而与他同年而逝的汤显祖,虽然这种联袂西行的偶然,也许并无深意,但引发我们中国人思索的,为什么在舞台这个特殊空间的创造性上,汤的完美,汤的才分,并不弱于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同行,却不拥有与之相称的世界性的广泛声誉呢?

这就是东西方社会的文化差异,和中国文人传统价值观所造成的恶果了。

对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中国文人而言,第一,“学而优则仕”的终身憧憬,第二,科举制度的极度诱惑,第三,官本位架构下的毕生追求,是压在头顶上的三座大山。然而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文人,很少有觉悟者能够想得开,能够豁出去,能够主动跳出这种压迫和摧残。差不多所有的“士”,都这样一条道走到黑,要挤进权力的盛宴中分一杯羹。尽管,时到今日,八股科举,已成过去,学优则仕,也非必然,但官本位的社会风气,仍旧使得一些当代文人削尖脑袋,丑态毕露,跑断脚筋,洋相出足,功夫全用在诗外。这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只能有汤显祖,而不能有莎士比亚的缘故了。

有人统计过,汤显祖一生,从14岁补县诸生,到21岁中举,34岁中进士,科举应试几乎花费20年,从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到遂昌县任知县,数年后弃官归里,官场生活15年。而且,在汤显祖心目中,戏剧,末技也,只是继诗、词、古文之后的消闲活动罢了。莎士比亚就截然不同了,他写剧本,是谋生之饭碗,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是捞钱之正道,专心致志,绝无他想。因此,他获得成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并同卒于1616年,且都代表着东西方文化中戏剧作品的顶峰。二者的故事的吸引人之处我认为很不同。人是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如何活?这些都是伟大的文学作品里面永恒的主题,而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用不同的模式来探究这一问题。

我认为,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和《麦克白》是通过设立一个人生僵局,或者十字路口来引导人们的思索,亦即“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他的剧本中充满了选择---哈姆雷特要选择复仇还是不复仇,爱还是不爱,麦克白则更充满了选择---是否杀老国王,是否要这个王位,是否去作战等等...通过做出这些抉择,剧中的人物也选择了他们的命运。通过这一系列的选择以及人物终究的命运这一系列的故事,莎士比亚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和探究---同时也是一种教育: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人内心深处高尚的良心该是什么样子等等。

而汤显祖则是提出一个至善至纯的理想,并且通过描绘人物对这个理想的追求来倾诉他心中的完美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牡丹亭里面,这个理想是可以“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的爱情;在《南柯梦》里面则是小小蚂蚁王国的贞观之治。汤显祖的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是早已抉择好了,然后在追求中有种种的苦难。在汤显祖所提出来的至善至纯的理想中,他来探讨人所应有的幸福,和人为这种理想所能激发出来的最大勇气,毅力,激情以及付出的最大代价。

从这一点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像一盘棋,处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汤显祖的作品则像一条河,动人之处在于它蜿蜒流过群山峻岭向着海洋的执著。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时代背景也是一个很值得比较的话题。莎士比亚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那时候的英国是一个综合国力冉冉上升的年代。不但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文化上也得到统治者的扶植。

信仰上,那是一个西方世界为圣经真理而激辩甚至动刀枪的时代。真理,永恒,生命等等这些重要的问题在那时候人们的心里占有重要的位置。经过中世纪修道院里面的潜心研读与灵修,虽然科技无甚巨大发展,但是神学上有意义极为重大的突破。讨论,争论,思考,成为那个时代的思维模式。我认为这种理性的思辨的影响,也是导致莎士比亚棋局式的故事的原因。

文艺复兴的年代里面,艺术家心里更多的是充满世俗快乐色彩。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莎士比亚选择一个故事的时候,也许仅仅是觉得这个故事有趣才会动笔,而戏剧对对白的要求以及莎士比亚的语言天才本身则造就了这些精彩的剧本。

汤显祖的世界就要糟糕得多。按照教材上的说法,那时候的明朝经过几代昏君的折腾,已经是“国如溃瓜,手一扶则烂汁满地。”政治上的黑暗把人性恶的一面统统凸现出来--报复,结党,草菅人命,我敢肯定那时候的大部分的人生活都是压抑而绝望的。加上汤显祖自身的命运也同样被这个黑暗时代所折磨,他安置在临川四梦中的理想就更凸现了一个被压抑者的哀声和呼声。正如杜丽娘,

在梦中才能有美好的自由的爱情,阎王爷也比人间的父母要懂感情,存怜悯,这是种何等的悲惨和无奈呢?

读有关汤显祖的介绍的时候,他的一句话我感触很深:“假人常为真人苦”。程朱理学的最核心理论被认为是“存天理,灭人欲。”对于这句话以及程朱理学的具体内容我并没有太深了解过,但是郭小男的一个解释是,它里面所指的灭人欲是指私欲,如贪婪等等,

颇类似于十诫中的“你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奴婢,妻子,房子,驴。”而不是说让国民都变成苦行僧。但是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就衍生出许多无聊的繁文缛节,例如鞠躬行礼,男女授受不亲等等。这颇让我想起来圣经中的法利塞人:他们一点都不理解上帝活泼

的道理的精髓,却从摩西的律法中衍生出来许多东西,企图靠着增加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来达到上帝的圣洁标准。他们虽行为上毫无挑剔,却没有上帝所真正要求的东西:公义,怜悯,爱心。耶稣斥责那些法利塞人说:“你们这些瞎眼的法利塞人有祸了,你们洗净盘子的外面,里面却全是贪婪与放荡......你们就像粉刷精致的坟墓,里面全是死人骨头和污秽的东西......”(马太福音23章约13~27节)

介绍汤显祖的时候,教材里面说,汤显祖的《牡丹亭》体现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

何谓自由,何谓爱情呢?首先,很显然,汤显祖的时代的确没有爱情,也的确没有自由--男女不能自由选择,一切都被安排好了。

爱情和自由都属于稀缺资源。但是现代人呢?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个“爱情”和“自由”都极度泛滥的时代了。大家活得都挺自在的,想要点男欢女爱也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似乎大家依然不自由,依然没有感受到爱情应有的幸福。没失恋过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年轻人很多都被感情所伤害,美国电影里面男女朋友的更换速度令人咋舌--一回想,真正的爱情依然是稀缺资源。

法利塞人问耶稣:“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从来也没有做过奴隶,你为何说我们是奴隶(或我们将被释放)?”耶稣回答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凡是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翰福音第八章33节到34节)什么是自由?一位名牧师讲得好,自由就是

当你知道一件事是犯罪的时候不去做。杜丽娘的时代,她的不自由来自社会风气和固化的教条,而现代人的不自由来自于自己的私欲。社会风气能改变,教条也终有过时的一天,但是人若被自己的私欲所捆绑,这种不自由是最痛苦的。

Ⅳ 汤显祖的戏剧主要有哪四部

“临川四梦”是汤显祖及其四部剧作的别名。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是临川人,“临川”遂为先生的别号,而“四梦”则是其《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

Ⅵ 写出传奇戏剧《牡丹亭》的汤显祖,为什么说自己是块木头

汤显祖的作品浪漫至极,特别是《牡丹亭》,因“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而闻名于世。但是,汤显祖的人生经历却不像他的作品那般浪漫,而是历经坎坷。

Ⅶ 明清时期,著名的戏剧作品有明朝汤显祖的什么作品和清朝孔尚任的什么作品

汤显祖别名: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临川出生日期:1550年9月24日逝世日期:1616年7月29日职业:戏曲家,文学家主要成就:戏曲创作代表作品:《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之一的《桃花扇》

Ⅷ 论述汤显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着《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 结为夫妻。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 ”,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通。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牡丹亭》还别开生面地刻画了花神和判官的对立性格。花神专掌“惜玉怜香”,实际是青春和爱情之神,作者大胆地描写这位神“保护”杜、柳在梦中幽会。判官是阴世的统治者,却具有阳世封建统治者的特点,不仅枉法,还维护封建礼教。他谴责花神有“罪业”,指摘“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花神一面佯作“认罪”,一面却又为杜丽娘说情,使判官遣发杜丽娘还魂。这些都符合他“惜玉怜香”的职责,而判官决定放出杜丽娘,却又是因见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从“命定”观念出发,这种观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图册
《牡丹亭》也写了封建家长杜宝对女儿的自由婚姻的阻挠。杜宝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女儿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都是“胡为”。他在“赐团圆”的圣旨下达前,一直坚持要女儿和柳梦梅离异。但作者也写他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圆滑世故的一面。柳梦梅中状元后,他几乎忘记了曾在杜宝面前诬告柳为“劫坟之贼”,而在两人之间调解分劝,对当年被他责打的丫环春香,此刻也以“贤弟”相称,他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着,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着、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由“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 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美中不足的是,柳梦梅写得较为逊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评论家认为,柳梦梅的痴情和耿介写来还是可贵可爱的,堪与杜丽娘的性格交相辉映。
丫环春香也写得个性鲜明。她直率地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与杜丽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衬。《闺塾》(即《春香闹学》)出中,分明杜丽娘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但只能委婉地说“这经文偌多”,春香却直接向传统的经解挑战,故意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在《写真》出中,杜丽娘把梦中幽会事告诉春香,春香先是吃惊,接着表示感叹:“怎的有这等方便呵!”活脱刻画出她的纯洁天真。
《牡丹亭》文词以典丽着称。《惊梦》的几支曲子一向为人称道,如〔皂罗袍〕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杜丽娘对春光的欣赏和叹惜,透露了她爱情上的苦闷。又如《寻梦》中的〔懒画眉〕曲:“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写杜丽娘渴望重寻旧梦、获得爱情的欢乐,却用她见到的景物来烘托。这种典丽的曲文用来刻画杜丽娘这样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的情态是很适合的。不过《牡丹亭》曲文也表现出它的弱点,使用冷僻的典故过多,甚至有晦涩生硬之病。《牡丹亭》的曲文并不纯是典丽,在描写下层人物如农夫、牧童和桑妇时,比较通俗。在宾白的运用上,语言比较精练,也较通俗,在描写陈最良等人物时,尤为出色。还有不少属插科打诨的宾白则常流于庸俗,这也是元代以来戏曲中的一种通病。另外,《牡丹亭》中也有某些在男女情事上堕入恶趣的笔墨。
《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汤显祖的《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诗中写道:“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汤显祖还从朋友处得知有一位娄江的女读者俞二娘断肠而死,他写了《哭娄江女子》诗,其中写道:“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相传《牡丹亭》还使女伶人商小伶伤心而亡,这些都说明《牡丹亭》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
《牡丹亭》的出现,又引起了一桩戏曲史上有名的“公案”──删改《牡丹亭》的争论。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为了使《牡丹亭》便于用昆腔演唱,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一说吕改本实为沈改本),汤显祖不止一次对吕改本表示异议。他嘱咐宜黄伶人罗章二说:“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但后来改本更多,且皆系名人所为,如臧懋循和冯梦龙都曾更定、删削。冯梦龙还把他的删改本改名为《风流梦》。汤显祖和他家乡一带的宜黄腔艺人交往颇多,他所写传奇当是便于用宜黄腔演唱。由于昆腔盛传,近代剧坛流行的《牡丹亭》演出本大抵出于改定本。
围绕着修改《牡丹亭》的争论,也反映出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上首先讲究“意趣神色”,不斤斤计较于按字模声的创作主张。他对当时沈等编纂的曲谱、曲论虽有肯定,但也有批评。他在致吕玉绳的信中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这种观点同他主张文章要有灵性,是一致的。
《邯郸记》
《邯郸记》共30出。曲词比较朴素。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写卢生一贫如洗,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洞宾授他一枕,即入梦中。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子孙也一齐高升。一梦醒来,黄粱方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剧中描写卢生的煊赫声势,较之《枕中记》展开了更多的描绘。对卢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钱去贿通官僚勋贵,以及中状元等刻画,更是属于汤显祖的创造。卢生享尽富贵荣华,在临死之际,还一心思念身后的赠谥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发迹到死亡的丑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场的黑暗。这里融和着汤显祖在多年仕宦经历中和对社会的观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场倾轧、科举腐败和官僚奢侈等情况。
《南柯记》共44出,本事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内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 被招为驸马,和瑶芳公主成婚。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着。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yin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传》相比,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
《邯郸记》和《南柯记》都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由于唐人小说中原有人生如梦、富贵如烟的思想,汤显祖本人又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这两部作品也就表现出虚幻的色彩。
《紫箫记》
《紫箫记》现存34出,是汤显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显来自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情节不同。它写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后在游华清宫时失散,后小玉拾到紫玉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状元,被派往朔方边境军中任职,两人相互思念。数年后的一个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团圆。全剧文笔丽,人物道白都为四六对句。也有恶趣笔墨。据作者的《紫钗记题词》中说,《紫箫记》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原因据说是作者企图“暗刺时相”。但详细真相不明。
《紫钗记》
《紫钗记》共53出,系据《紫箫记》改作。作者在情节上改动数处:娼妓身份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经人撮合改为李益由拾钗而识小玉;批判负心汉改为歌颂李益和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而阻挠他们婚姻的是卢太尉;把黄衫客写成一个与宫廷有密切关系的十分有权势的人物。词藻丽,但也有疏隽处。《堕钗灯影》写霍小玉和李益相会时又惊又羞又喜的初恋之情,细致传神;《冻卖珠钗》写霍小玉的痴情,相当动人。《折柳阳关》、《玉工伤感》和《怒撒金钱》等出写人物心理,结合氛围衬托,也很成功。
其他成就
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26岁时刊印第1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3部诗集名《问棘邮草》。
汤显祖在戏曲批评和表、导演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他通过大量书札和对董解元的《西厢记》、王玉峰的《焚香记》等等剧作的眉批和总评,发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牍《答吕姜山》)。他和以沈璟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吴江派作家进行了顽强的论争。尤其是作为1602年前后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不仅记述了弋阴腔的演唱情况,为中国戏曲史留下了珍贵资料,而且对表、导演艺术发表了精辟见解,强调演员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领会曲意,在生活上和艺术上严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观众。他自己勤于艺术实践,“为情作使,劬于伎剧”,同临川一带上千名演唱海盐腔的宜黄班艺人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实际上成了地方戏曲运动的领袖。他还亲自为演员解释曲意,指导排练,“自踏新词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1946年,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着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
1959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提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旗鼓相当,杜丽娘与朱丽叶不相上下。

Ⅸ 汤显祖戏剧中的旦、贴是什么意思

一、“旦”、“贴”
“旦”:即“正旦”(京剧叫“青衣”)
“贴”:即“贴旦”(京剧叫“花旦”)
2、、“旦、贴”的关系
“贴旦”又称“快乐旦”“风月旦”,原义是在剧中正旦之外再贴一个次要的旦角,故名“贴旦”。贴旦穿坎肩彩裤,系腰巾,持团扇,不带水袖,嗓音细而脆,性情活泼,演唱节奏较轻快,一般是身份地位最低的青年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