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情景喜剧在哪个国家最先出现

最早熟悉的情景喜剧应该是《我爱我家》。后时期比较知名的有《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候车室的故事》等。这些情景喜剧都是反映当代人生活的电视剧。而《武林外传》采用了古装剧的形式,同时又将武侠小说里的人物一一融入在电视剧中,不可不谓 ...

《编辑部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喜剧题材,是中国室内情剧的前身,是早的

最经典的是《我爱我家》

最有情节的是《家里比较烦》

时下最流行的是《武林外传》

这里是系统的盘点
http://www.csnn.com.cn/2006/ca470741.htm

中国观众最早接触的情景喜剧恐怕就是美国的《成长的烦恼》,该剧是美国1985年至1992年间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喜剧,迄今仍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播放,希弗一家人乐天豁达的性格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中国观众也因夫妇二人的教育方式捧腹。

而上演了9年、共播出210集、赢得大小65个艾美奖的《人人都爱雷蒙德》,与《成长的烦恼》一样,是典型的美国家庭情景喜剧,它没有大场面,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情节,原料全是普通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所以它恐怕是最能够让中国观众认同的一部剧,它涉及的家庭人际关系在很多方面让中国观众也产生共鸣,它让中国观众了解到,美国家庭如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也有数不尽的烦恼,也有头疼的婆媳关系、夫妻间的口角、子女问题上的意见不一致,它又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家庭是如何处理和化解这些问题的。虽然《人人都爱雷蒙德》来自大洋彼岸,但在剧情上离中国观众并不远。

情景喜剧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以英语为口语的,最早的像《我爱露茜》啊,所以我最早学习或者说进口上货的口岸是美国情景喜剧。

『贰』 90年代的情景喜剧为何仍保持着影响力

个人认为,90年代的情景喜剧,文化内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成为喜剧形态的家庭社会伦理剧。它结合生活,迎合观众的需要,所以才能保持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颇为繁荣的情景喜剧,在新世纪仍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英达的创作团队仍不断推出《东北一家人》(2001年,共120集)、《闲人马大姐》(2000—2002年,共267集)等大型作品,此外还出现了《家有儿女》(2005—2008年,共4部367集)、《炊事班的故事》(2002—2007年,共68集)等重播频率极高的剧集。

这些作品尽管在形态和气质上延续了《我爱我家》开创的传统,但文化内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成为一种喜剧形态的社会伦理剧,几乎完全放弃了喜剧这一艺术形式天然的讽刺功能,而沦为一种较为纯粹的"语言艺术"。

这一时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喜剧作品是2006年播出的80集"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该剧以明代(约万历年间)关中地区虚拟小镇"七侠镇"中的"同福客栈"为主要场景,围绕掌柜佟湘玉及其几位伙计之间的关系纠葛展开叙事。

该剧的故事与符号体系同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语境已实现完全的分离,创作者将大量现代社会的流行元素,尤其是流行语言,与明代的视觉符号"拼贴"在一起,给年轻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剧情中甚至还出现了英语、莎士比亚、培根等西方文化元素,以及综艺节目、电脑Windows系统开机音乐和周星驰影片《大话西游》中的诸多"经典"桥段,因而成为该时期一个典型的戏仿式后现代文本。

这部50集电视剧在经历了一次颇具争议的"换导演"风波后,最终于2010年正式播出,但各方面评价颇低,且始终未被卫视频道重播过。若将1987年版《红楼梦》和这一版《红楼梦》的选角过程做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很难不去感慨电视文化的时移世易——20年前的演员遴选过程被创作者视为向原著表达敬意的一种最为纯粹的艺术过程,而20年后的"选秀"则将自身变成了电视剧注意力经济的一部分。

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名著改编剧",新版《红楼梦》不但完全依主流生产逻辑实现了内容本身的商品化,更别出心裁地将生产过程也转化为可供售卖的商品。在20世纪90年代仍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名著改编剧,至此也已完全不再恪守"严肃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

新世纪电视剧彻底将精英话语从自身的形象气质中剔除,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无可挽回地成为电视文化泛娱乐化过程的重要缔造者。总体而言,新世纪的中国电视剧在题材、形态和气质上显然更加符合一个成熟的商业电视体系所"应当"具有的样子。创作者已完全放弃了对总体性文化价值的向往,转向了一种对于精致、细密、多元化的表达体系的追求。

中国电视剧文化长期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潮虽持续发展,但已悄然转变为一种抽象而机械的"技艺"。而即使是这种"变形"了的现实主义,也要或多或少地融入商品化和娱乐化的元素,以迎合观众的接受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自1958年诞生之日起便十分强调对社会现实广泛而深刻的观照的"正统"中国电视剧文化正逐渐衰落并走向终结。

『叁』 历史短剧剧本

主要角色: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由四位男生担纲)
甲乙青年各一(男、女同学各一饰)
画外音(一女生朗诵)
参加聚会的青年朋友(全体同学饰)
开场白:(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新文化运动”。为此,老师特地给同学们请来了几位最尊贵的客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光临。
幕启:
(扮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的四位同学上场,全体同学起立鼓掌欢迎)
陈、李、胡、鲁:(站成一排,面向全体同学,以手抚胸,鞠躬施礼)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
陈独秀:(上前一步)我是陈独秀,《青年杂志》也叫《新青年》就是我创办的。请各位记住我的大名,谢谢!
李大钊:我叫李大钊,欢迎各位青年朋友光临本次聚会。本人由于宣传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但我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胡适:鄙人姓胡,单名一个“适”字,酷爱文学。新文学形式改革的初步设想就是我提出来的。 鲁迅:我嘛,原名周树人,笔名叫鲁迅,人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哈哈,今天我们大家难得一聚,咱们还是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情况吧。来,各位请坐下谈。
陈、胡、鲁:这个话题甚好!
(全体落座)
鲁迅:独秀先生,您德高望重,见识广博,论谈精辟。还是您先谈吧。您可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泰山北斗啊。
李、胡:对、对,树人兄说得是。
陈独秀:好,那我就不谦让了。现在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各位听说了没有?
李大钊:听说了,真是荒诞之至!
胡适:我也有所耳闻,这种说法实在是对国家大事无知的表现!
鲁迅:(举起右手,食指上指,略带气愤的)我看,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想破坏我们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的谬论!
陈独秀:我看,咱们有必要在民众当中澄清一下这个问题。今天,在我们面前坐了这么多热心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朋友,我想请他们一起来讨论关于新文化运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怎么样?(面向其他三位)
李、胡、鲁:好!
陈独秀:(站起来,面向全体同学,拱手作礼)各位同道,(双手摊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吧。只有这样,某些人的信口开河才能不攻自破。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和这一段下面的蓝框字。(坐下)
(全体同学朗读、完毕)
胡适:(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新文化运动并非是我们几个人凭空造出来的,那么,现在我要问大家:开展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必要呢?(全体同学回答:非常有必要!)好,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当中有谁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青年甲:(举手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的诞生。)
胡适:非常正确!(落座)
李大钊:(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各位青年朋友,新文化运动举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向着封建专制进行冲击,可是,你们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全体同学回答:知道,就是“民主”和“科学”)好!回答得太好了!那么,再过几十上百年,“民主”和“科学”会不会过时呢?(全体同学齐答:不会!)对,我想。在那样一个新的年代,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会更离不开“民主”和“科学”了!(落座)
鲁迅:(站起身来,高举拳头)对,我们要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我们的主要阵地,向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开火,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更加富有生气的思想解放潮流!(落座)
陈独秀:(站起身)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在场的所有同道人士全体起立高举起我们的右拳,庄严宣誓我们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来,全体起立(全体同学起立)
陈独秀:“我们宣誓:(全体同学:我们宣誓)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全体同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全体同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全体同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全体同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请大家坐下(落座)。
胡适:(面向李大钊)大钊先生,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独秀先生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李大钊: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子与宪法》的文章。我特别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适之先生,你最近又有什么大作问世?
胡适:谈不上什么大作,只是一点心得而已。大钊兄,小弟我刚刚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另外,为了推动新文学的大力发展,我很快将推出我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我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且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大家觉得如何?
李大钊:为了新文学的发展,适之先生可谓用心良苦啊!
胡适:您过奖了,大钊兄。
陈独秀:不,大钊兄所言极是。
鲁迅:适之兄,恕我直言,鄙人以为,你的主张,好倒是好,但是改良色彩未免太重了点儿,缺乏彻底的革命性.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是一篇白话小说,题目是《狂人日记》,我的创作意图是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用“吃人”二字全可概括,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那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李大钊:不错!我看了这篇小说。这是树人兄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这简直就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嘛,哈哈....各位青年朋友,我建议未看过这篇小说的赶快看一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哟!
青年乙:我想请教李大钊先生,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直指孔教,您刚才也强调”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但我不太明白的是被称作中国圣人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包括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内的历代专制帝王的护符呢?
李大钊:这个问题提得好哇!我想它可能代表了在座的许多青年朋友的思考。客观的讲,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发展和教育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的封建糟粕。比如什么(边讲边站起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三纲五常”之类的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是指(继续书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不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五常”指(继续书写)“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封建专制式的。因此“三纲五常“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推崇,并被当作压制和摧残民主、自由,对人民进行愚化、奴化教育的工具。为实现独裁和专制的袁世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说“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青年乙:谢谢先生赐教。
陈独秀:各位同道朋友,现在,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这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来说真是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大力促进我们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大家以为如何?(全体同学:好、很好!)
李大钊:哈哈,我正在撰写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庶民的胜利》,我还要写一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论文是姊妹篇。我要高声颂扬十月革命,大力宣传十月革命。(激动得站起身,来回踱步)我要说(高声朗诵)“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部分同学插言:说得好,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陈独秀,鲁迅也站起身)
陈独秀:听说大钊先生要在北京创办革命刊物《每周评论》,这真是好极了!算我一份。这样我们南有《新青年》,北有《每周评论》,南北呼应,东西辐射,不仅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且一定会鼓动更多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紧握李大钊的手)
鲁迅:(上前一步,搭右手于陈李二人握着的手上)愿我们能够如愿以偿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胡适:(站起身,右手握拳于右肩右前方)对,还有我们的文学革命!
(定型)
(全体同学热烈鼓掌)
画外音:(一女生高声地有感情朗诵)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全体同学:(起立朗诵)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剧终

『肆』 关于历史的电视剧

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亮剑,大明王朝,康熙王朝,问君能有几多愁

『伍』 求。。情景喜剧的节目形态、发展历史的资料

在这用5部作品来评述
从1994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情境喜剧《我爱我家》的横空出世,到2005年岁末情境喜剧《武林外传》的热播,才不过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十多年里,中国的情境喜剧虽说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但产品之多绝对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中国情境喜剧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电视剧战场上的一支“常规军”。不仅这种电视剧类型为广大电视观众所熟悉,而且培养出了一批长期从事情境喜剧创作的创作队伍。但在另一方面,这个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过程的舶来品电视类型,虽说不乏《我爱我家》这样的扛鼎之作,也诞生了像《闲人马大姐》和《武林外传》这样的进入主流频道黄金时段的优秀作品,但从整体来看,情境喜剧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电视剧中的主流类型,甚至到今天还有绝大部分情境喜剧根本进入不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通过五部具有代表性的情境喜剧作品来回顾这种美国土生土长的电视剧样式在中国走过的历程。

一、孕育——《编辑部的故事》

中国情境喜剧的诞生和“室内剧”的兴起是密切相关的。作为渊源颇深的两种电视剧类型,以《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的“室内剧”在中国的兴起为情境喜剧的引进打下了良好的受众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正值美国情境喜剧《成长的烦恼》在中国热播的时候,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开拍了一部24集的“系列室内剧”《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延续了中国“室内剧”鼻祖《渴望》的成功,从而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开拍“室内剧”的热潮。该剧在北京电视台首播后,先后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总的播出和重播次数达到140多次,并且获得了第十二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二等奖。

《编辑部的故事》选取了一个集合了人间世相百态的场所——编辑部为特定情境,以《人间指南》杂志社的几位性格各异而又特点突出的编辑为常规角色。通过李冬宝、戈玲这几位文化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际遇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热门话题和现象进行透视,并借他们的嘴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进行讽刺,当然这种讽刺是善意的、温和的,因为作为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终极目的不过是让观众“投入地笑一次”而已。

《编辑部的故事》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原因有二:一是塑造了六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是开创了一种被称为“侃涮”式的电视剧人物语言。《人间指南》杂志社是由六个性格特点突出的人组成的,其中主编老陈性格沉稳,编辑牛大姐和老刘自私自利却又思想保守,李冬宝和戈玲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思想前卫、玩世不恭,两人之间有点暧昧情愫,却又爱相互挖苦,六人当中市侩气最浓的是于德利。编导将观众关心的热门话题都浓缩在一个由这样六个人组成的小杂志社里,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世相人生;另外,《编辑部的故事》还开创了一种被称为“侃涮”式的电视剧人物语言。杂志社几位编辑嘻笑怒骂皆成妙趣,例如在《一朝权在手》这集中,杂志社接到上街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的任务,要抽调一名工作人员,于德利使劲推荐牛大姐:“牛大姐合适!责任心强,说翻脸就翻脸,得理不饶人,这要是戴红箍站马路上,当时能挑大梁,连训练都不用。”毫不夸张地说,《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靠幽默语言支撑的喜剧,如果没有这些让人会心一笑的语言,这部电视剧恐怕要失色不少。

在当时被主创人员称作“大型系列室内喜剧”的《编辑部的故事》,其实已经是情境喜剧的雏形了,连英达自己都说,《编辑部的故事》是典型的情境喜剧题材,这个剧当时如果交到他的手里,他就会拍成情境喜剧。除了观众笑声以外,它已经具备了经典情境喜剧的几个最主要的因素:“系列”、“室内”、“喜剧”。这部系列室内喜剧的成功为中国情境喜剧的诞生作了受众基础的准备。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在先,要让中国的观众在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接受情境喜剧这种舶来的电视剧类型是很困难的;另外一方面,《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激发了中国观众压抑许久的喜剧情愫,中国观众对喜剧的渴求以及当时电视市场上喜剧的极度匮乏都使情境喜剧的引进恰逢其时。

二、诞生——《我爱我家》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引发的热潮还没有过去,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英达已经在筹划着要在中国制作一部真正的情境喜剧了。他联合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之一名作家王朔以及因相声《虎口脱险》、《小偷公司》而成名的相声作者梁左。这个白金组合作出的第一个创意就是一部表现中国普通家庭的情境喜剧,定名为《我爱我家》。第二年,这个片子的前40集就开拍了。这部剧的海外反响不错,一家香港的电视台以14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首播权,随之一些省市电视台又先后购买了播放权,1994年和1995年又拍摄了后80集。

《我爱我家》的创作深受美国经典情境喜剧《一家大小》(All in the Family)的影响。事实上,英达的很多情境喜剧都可以在美国情境喜剧中找到蓝本,直接借鉴美国同类优秀作品是英氏情境喜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我爱我家》不但同样采取了通过一个家庭反映时代和观念变迁的策略,而且塑造了一个与《一家大小》中的那位观念保守又爱发议论父亲阿契·班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老傅的形象。老傅和阿契一样,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观念极其不满,同样爱发有些不合时宜的议论,同样为自己的永远正确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同样要在生活中学会与自己的子女们和平共处,而且同样招人喜爱,让人难以忘怀。人们几乎公认,老傅这一形象是《我爱我家》一剧中刻画最为成功的形象,也是这部戏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我爱我家》最初也是直接借鉴《一家大小》,将志国设置为老傅的女婿,后来只是出于增加女主角戏份的考虑,才将二人的人物关系调整为翁婿关系。

《我爱我家》虽然是以一个中国式的三代同堂的家庭为背景展开情节的,但实质上,整体家庭气氛并不是传统中国家庭所具有的。剧中人物各自的独立性非常明显,人物之间的对话、语言的幽默性实质上是对过去中国家庭严肃、刻板、长幼尊卑的秩序的挑战,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活跃、充满幽默和欢乐气氛的理想家庭。 正如《我爱我家》的结尾曲用赞美诗风格的曲调唱的:“我的家庭真可爱,清洁美丽又安宁,兄弟姐妹很和气,大人孩子都健康。”其中所表达的,正是中国普通百姓对于家庭生活的梦想和期盼。

《我爱我家》的喜剧效果大多是通过闲谈性的言语来实现的,往往巧妙地使话语与习惯语境脱轨,意外地使人从常规的话语囚笼中遁出,落入荒诞悖谬的语境之中。在这部戏中,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经常形成“讽拟”性关系,高尚与渺小、美好与丑陋、严肃与戏谑、优雅与粗俗、悲伤与喜悦等混杂在一起,当它们被拉到同一平面上的时候,传统价值的意义被消解了。这种无价值状态契合着小人物对现存话语秩序僭越的快意心理,对于以中心权威和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正统话语,构成了某种颠覆的可能性。除了通过人物语言来制造幽默效果外,通过人物本身性格的弱点来制造幽默在《我爱我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例如在《毁我爸爸一遭》这集中,老傅被撞受伤了,三个肇事者对老傅披天盖地一番歌功颂德,这番歌颂立刻就让老傅高兴起来了,本来伤势很重的老傅马上就对肇事者说:“我没事了,你们走吧”,但回到家里却直哎哟。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在《我爱我家》前40集于1993年开始在一些地方台播出之初,公众舆论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之低。在1994年《成都晚报》组织的一次群众评选最差电视剧的活动中,《我爱我家》不幸入选,尽管它在当时收视率和观众关注度都表现不俗。但在以后的年代里,人们对于这部戏的评价却越来越高,几乎每年都会在各个电视台里复播,现在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情境喜剧第一经典,也是之后评价其他情境喜剧的一个标准。可以这样说,情境喜剧在中国刚一亮相就诞生了代表中国情境喜剧艺术成就最高峰的作品,至今仍难以被后来者所超越。

三、探索——《中国餐馆》

《我爱我家》的成功坚定了英达和他的同事们继续从事情境喜剧创作的信心。1995年英达以家人为主体建立了“英氏影视艺术公司”,新成立的英氏公司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作品,如《候车大厅》(1997年,40集)、《新七十二家房客》(1997年,40集)《心理诊所》(1998年,20集)、《中国餐馆》(1999年,80集)等。英达在这一系列的情境喜剧作品中对情境喜剧的题材与风格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尤其是1999年出品的《中国餐馆》。这部作品是《我爱我家》之后第二部带现场观众的情境喜剧。

《中国餐馆》借鉴的美国蓝本是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欢乐酒吧》(Cheers),首次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了国外,讲述了一群留洋的中国人在洛杉矶一间中国餐馆里发生的故事。在第一集《走马上任》中,位于美国洛杉矶市的一家名叫“四川园”的中餐馆遇到了危机,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餐馆已经到了濒临倒闭的地步。为改变餐馆经营状况不良的现状,董事会决定更换经理,故事也由此展开。

与以往反映海外留学生生活的电视剧不同,这部剧把视野拓宽到了海外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家中国餐馆为舞台,各色人等纷纷在这个舞台上亮相。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台湾、香港,还有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以及喜爱中国菜的外国人在这家中国餐馆里上演了一出出令人捧腹的喜剧。这其中既有餐馆的换帅风波又有艾滋病的误会,既有大款团的可笑,又有老夫少妻的尴尬,既有赌场的华丽又有餐馆的辛苦。

这部剧集合了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情境喜剧班底,由梁左和梁欢执笔,英达导演,明星杨立新、王姬、刘金山、何冰、李琦主演。而且,这也是继《我爱我家》之后,英达投入最多、精雕细刻的一部情境喜剧,这从该剧的制作方式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无论是观众、媒体或是英达本人都对这部剧期望很高,但是播出之后,却并未取得意料中的成功,反而是批评声不断。英达自己总结的一个失败原因是离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太远。的确,对于当时中国的喜剧观众来讲,这种大洋彼岸的生活和洋文中文相间的白口实在离自己太遥远了,很难引起共鸣,而且还少了当初《北京人在纽约》的那种异国情调和紧张气氛,当然兴趣不大。

但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片子在审查时被删节太多,许多精彩的地方被砍掉了,以至于有些剧集简直无法连缀成篇。《中国餐馆》的遭遇有一些特殊的戏剧性。当这部戏初审的时候,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的整体感觉相当好,认为是一部建国以来非常出色的喜剧。但在1999年准备开播的时候,5月7日却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重大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餐馆》里大量正面表现美国社会的内容和语言,例如涉及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的发达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非常敏感,可能会引起中国大众的不满。所以负责安排“630剧场”播出的亚环公司(而不是英氏公司)只能在播出前再进行一次大删节,几乎每一集戏都删掉了5分钟左右,而且一直拖到6月30日才开始播出。当然,同观众见面的《中国餐馆》已经面目全非。

四、转折——《闲人马大姐》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情境喜剧市场,不再是英氏一枝独秀,开始显露出百家争鸣的态势。2000年11月,广东电视台推出了自己的粤语情境喜剧《外地媳妇本地郎》,开创了完全用方言创作情境喜剧的先河。2002年,由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制作的《炊事班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作为我国第一部军旅题材的情境喜剧作品,该剧播出后受到了来自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外地媳妇本地郎》和《炊事班的故事》为中国的情境喜剧发展添上两抹亮丽的色彩,与此同时,另一部引起广泛关注,并广受好评的情境喜剧也悄然亮相于荧屏了,这就是2002年开播的《闲人马大姐》。该剧获得了全国电视飞天奖中的“最佳系列剧奖”,这是第一个获得国家政府奖的情境喜剧作品。

《闲人马大姐》是英氏公司应亚环影视公司的要求,为其在全国销售的电视剧栏目“630剧场”专门制作的节目,最初的主创人员仍然是导演英达和编剧梁左,再加上近年来在喜剧方面人气很旺的蔡明担纲主演,是一个相当强的组合。但鉴于内容大体上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英达最初并没有特别看好这部戏。谁知道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播出后,反应相当热烈,不但北京和广大的北方观众表示喜欢,就连历来对英达的京味情境喜剧不太感兴趣的南方观众也反应良好。开播后不久,这部戏的收视率就达到了7%左右,高的时候突破了10%。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开始不被重视的《闲人马大姐》却成了近年来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连续三年总共播出280集。

《闲人马大姐》选取了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马大姐及其家人邻居们的日常生活为素材。马大姐才50来岁,就退休回家了,同在机关看大门的丈夫和上高中的女儿(后来参加了工作)一起过着平凡的日子,住着用公共厨房的狭窄单元楼,是个典型的北京下层市民家庭。但马大姐人闲心不闲,对亲戚、朋友、邻居都热心,还时不时在家里生点事,再加上几个爱生是非却又相互关心的邻居,特别是没正经工作却爱吹牛装阔的潘大庆,就凑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图景。

《闲人马大姐》的问世其实可以看作是英氏喜剧的某种回归,故事发生的环境从车站、中国餐馆、心理诊所又回到了情境喜剧最初的也是最适宜表现的家庭环境中,而表现的对象也从城市中的时髦青年、有心理问题的中产阶级回到了小市民阶层。但这种回归又不能被视作一种简单的回到原初点的运动,而是一种有突破、有创新的回归。之前的情境喜剧都是以某个特定的环境或者行业为表现的主体,例如车站、家庭、餐馆、部队,要讲述的主要是处在这些环境中的人们之间的故事,可以说,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则是其次的,当然也不排除像《我爱我家》这样的优秀作品,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还能够将老傅、和平这样的典型人物塑造成功。而《闲人马大姐》则反其道而行之,就创作者的主观目的来讲,创作这部剧,首要目的是塑造好马大姐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所以全剧都是围绕这样一个核心人物来说事儿的。

马大姐最典型的性格特征集中体现在一个“闲”字上,马大姐下岗了,人“闲”下来了,心就更“不闲”了。闲下来的马大姐开始热情地忙活在邻里之间,她的这份热情时不时为自己也为家人、邻居带来了很多尴尬,事情的结果常常与善良的初衷背道而驰,喜剧效果由此产生。另外,正因为马大姐“闲”了,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业身份的限制,所以她可以不停地找工作,当保姆、当特护、还当群众演员,学辩论、学书法等,不停地变换身份。可以说,马大姐正因为什么都不是,所以可以什么都是,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有趣的故事都涵盖进去。

五、突破——《武林外传》

在《闲人马大姐》之后,中国的情境喜剧市场上沉寂了一些时日,除了一些方言情境喜剧例如《外地媳妇本地郎》、湖南经视的《一家老小向前冲》等在本地观众群中有不错的收视情况以外,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并没有出现一部能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情境喜剧作品。而到了2005年年末,这种情况终于被CCTV-8首播的一部古装情境喜剧《武林外传》打破。

按照该剧编剧宁财神的说法,《武林外传》是以郭芙蓉这个初入江湖的黄毛丫头的视角来看世界。出身名门的郭芙蓉一心向往投身武林,成为一代女侠,但是她一心助人却好心帮了倒忙,最后被同福客栈的老板娘点醒在客栈中当了个杂役。老板娘佟湘玉心地善良、风情万种,但却抠门至极,刚过门丈夫就去世了,于是担负起了抚养小姑子莫小贝的重任,她和小贝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姑嫂,还不如说更像母女。再加上和老板娘有些暧昧关系的跑堂白展堂,饱读诗书却又十分迂腐的账房先生吕秀才,厨师姜大嘴,这些人在每天人来人往的同富客栈中演绎各种各样的故事,俨然就成了一部中国式的《老友记》。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看,《武林外传》都是一部完完全全的中国式情境喜剧。从形式上来看,美国情境喜剧例如《老友记》、《辛菲尔德》都是用20多分钟的篇幅同时进行3~4条情节线,其中的故事往往非常简单,有时甚至不成其为故事,而只是一个生活中意味深长的小感悟、小片段。而以往我国的情境喜剧则是用一至两集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武林外传》从形式上寻求了突破,它既不同于外国经典的情境喜剧,也不同于之前的中国情境喜剧,而是借鉴了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一个回合讲两个主要故事的样式,在一集40分钟的时间里讲两个有一定关联的小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有可能是十分完整的,也有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连每集的名称都借用了章回体小说的样式,例如《入丐帮老邢丢公职,升捕头小六打官腔》。

以往的情境喜剧都是带观众笑声的,不论是现场录制的观众笑声还是“罐装笑声”。英达甚至认为有无观众笑声是判断一部电视剧是否是情境喜剧的最重要的标准。《武林外传》的录制现场有20名观众,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台词、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但是和通常的情境喜剧不同的是,这部剧从头至尾都没有带观众的笑声,而是替之以生动的具有民族器乐元素的音乐。这对于一直借鉴国外情境喜剧的中国情境喜剧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举动。

《武林外传》选取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作为题材,这在中国情境喜剧的发展历程上是绝无仅有的。虽说是一部武侠题材的情境喜剧,其实它不过是借了武侠这个外壳来看社会。同福客栈虽说武侠云集,既有传说中的“盗圣”,又有衡山派掌门,还有关中大侠,但他们其实只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说到底同福客栈更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福客栈里的众多故事其实是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投射,在这里既有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考学压力,又有家庭暴力问题,连商业恶性竞争在其中都有所反映。

无厘头风格的台词是这部情境喜剧区别于国外情境喜剧及以往中国情境喜剧的一个重要特色。以往的情境喜剧都是从传统的相声艺术中吸取营养,这部剧则反其道而行之,大胆跟随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脉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看着周星驰电影长大的年轻观众极力追捧它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吕秀才的经典台词“子曾经曰过”、佟湘玉带有陕西口音的“额滴神”(我的神)、“我化个妆先”,还有郭芙蓉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都让熟悉流行用语的中国年轻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另外,强烈的拼贴感也是成就这部后现代风格情境喜剧的重要因素。在这部剧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幽默与温情、后现代风格的解构和现实主义的教诲、对武侠的反讽与对侠义精神的弘扬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还掺杂着网络语言、流行歌曲、广告段落、综艺节目、时事新闻、时尚资讯等等,所有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就拼贴成了这部“中国式情境喜剧”。

中国情境喜剧从引进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十几年里,中国的情境喜剧经历了诞生时的辉煌、探索时期的平淡以及最近几年的重新崛起。随着播放平台的增多,一些优秀的创作人才逐渐加入到情境喜剧的创作队伍中来,情境喜剧不再是英氏一枝独秀,作品总体水平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陆』 你好,可不可以将一些美式情景喜剧中关于历史、民族、宗教等文化特征的幽默实例及分析发给我,谢谢~

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或其缩写sitcom),亦称处境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最开始出现在广播中回,时至今日将大本营搬到了答电视屏幕上。情景喜剧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著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如家庭或办公室。 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是“我爱我家”。 这种形式一般认为出现在美国广播黄金时代(1920年代至1950年代),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在很多国家,情景喜剧都是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 博闻网:美国早期情景喜剧美国的电视剧分类中,情景喜剧(sitcom)、肥皂剧(soap opera)和情节系列剧(drama)三者都属于“电视连续剧”的范畴

『柒』 我想问一部90年代的美国情景喜剧

美国情景喜剧简史
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简称为sitcom),最早起源于广播剧,因独特的叙事和拍摄手法,今日已成为电视剧三大种类的一种(另两种是肥皂剧soap opera和情节剧drama)。情景喜剧常以常见的生活场景——如家庭、办公场所等为背景,并以罐头笑声(laugh track)和现场观众为特色。

广播时代

广播情景喜剧诞生于1926年,芝加哥WGN电台播出的“Sam 'n' Henry”(山姆与亨利)成为广播情景喜剧的开山作,在1928年改编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广播剧节目,也是那个时代最为成功的情景喜剧节目。广播情景剧时代另一个重要节目是“Jack Benny Program”,广播版本和后来的电视版本一共播出了30余年。1947年,“Beulah”成为第一个出现非裔美国人角色的情景喜剧。

“Jack Benny Program”的创作者Jack Benny, Mary Livingstone, 及Rochester (Eddie Anderson)

40及50年代

40年代末期,情景喜剧成为第一批从广播转战电视新媒体的节目形式,大部分节目时长30分钟,每周播出,这也成为沿用至今的播出形式。多数早期节目都是直接改编自广播节目,例如大获成功的"Jack Benny Program"。早期的节目都是实况播出,有些会录播,有些则根本不录影。

早期的先驱者Desi Arnaz首先在情景喜剧中引入了多摄影机拍摄。这种剧集使用三架(或更多)摄影机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并在后期选择最好的镜头进行剪辑。他与妻子Lucille Ball共同主创和主演的著名喜剧“I Love Lucy”(我爱露茜)成为第一批用这种方式拍摄的喜剧之一。同时Arnaz也是第一批预见到“重播”(rerun)重要性的电视人。

“I Love Lucy”的logo

最终,情景喜剧被划分为“家庭剧”和“工作剧”两大类,早期的家庭剧包括“The Adventures of Ozzie and Harriet”,“The Honeymooners”及“and Make Room for Daddy”等。工作剧包括“Our Miss Brooks” 和“Mr. Peepers”(均以学校为背景)以及“Phil Silvers Show”(以陆军邮局为背景)。

动画情景喜剧也诞生于这个时代,代表作是Hanna-Barbera的“The Flintstones”和“The Jetsons”。后者也是科幻情景喜剧的早期代表作。 60年代中期,电视人开始向实况情景剧中加入更多幻想元素。例如在漫画改编剧中加入怪物和食尸鬼角色。此外间谍和超级英雄角色也非常流行,例如经典的“Get Smart”(糊涂侦探)和“Batman”(蝙蝠侠)。这个时期的拍摄手法回归到单摄影机拍摄,给了制作者为画面加入更多特效的机会。总体来说,60年代是情景喜剧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剧集能更多的得到精良的特效和犀利的剪辑,但是对于多摄像机拍摄方式却不实用。同时很多剧集已经不在现场观众面前拍摄,而是后期加入罐头笑声。

"Get Smart"

60年代

60年代的另一个趋势是描写传统三口之家(Nuclear family,父母和子女生活而没有祖父母的美国小家庭)或夫妇二人以外的家庭剧集开始盛行。例如描写单亲家庭的“The Andy Griffith Show”,以及重组家庭的“The Brady Bunch”,后者也被认为是美国电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家庭情景喜剧。

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音乐情景喜剧开始出现,代表作是以披头士为原型创作的“The Monkees”。该剧集后来转战舞台,组成了同名摇滚乐队并发行专辑。

70年代

70年代初期,情景喜剧中开始出现严肃的讨论显示话题的风格,而且大量节目回归了三摄影机及现场观众的拍摄方式。很多节目开始使用录影带而不是胶片方式录制,到从70年代到90年代末期,超过一半的美国情景喜剧都是用录影带方式录制。这一时代的代表作是Norman Lear制作的经典剧集“All in the Family”(一家子),这部剧集以家庭为背景,以一位反堕胎、反嬉皮的种族歧视者为主角进行反讽,反映了7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脉络。 同期以妇女解放运动为背景的剧集代表作为Grant Tinker的“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以及衍生剧(spin-offs)“Rhoda”和“Phyllis”,此类剧集均以女性为主角。

“All in the Family”

这一时期另一重要类型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情景喜剧,例如广受欢迎的长寿剧集“M*A*S*H”(陆军野战医院)。最初拍摄时创作人员不希望加入罐头笑声,但是CBS电视台并不同意,后来电视台妥协,同意主创人员可以在手术室的场景中去掉笑声,该剧集在英国和德国播出时则全剧取消罐头笑声。这相当于开了情景喜剧没有观众笑声背景形式的先河。

M*A*S*H

同期Bob Newhart将他的“冷面”喜剧表演风格引入情景喜剧中(代表作“The Bob Newhart Show”),也为80年代和90年代独角喜剧(stand-up comedian sitcom)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70年代中期Garry Marshall的喜剧三部曲“Happy Days”,“Laverne and Shirley”以及“Mork and Mindy”取得了广泛成功。前两者都是以当时流行的50年代怀旧风(nostalgia)为主题。

性和挑逗则成为了70年代末情景喜剧的流行主题,代表作是英国喜剧“Man About the House”和美国改编版“Three's Comany”(三人行)。同时两部日间肥皂剧的喜剧改编版:“Soap”和“Mary Hartman, Mary Hartman”的成功让业界开始思考情景喜剧的“接受程度”。

80年代

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单机位、半小时长的情节、情景喜剧混合剧(称为Dramedy,情节喜剧),例如“United States”和“The Days and Nights of Molly Dodd”。这类剧集大部分都不十分成功,不过90年代后1小时长的情节喜剧却开始流行。

80年代中期有线电视开始普及,更多电视台加入竞争,以及合作模式(Syndication,美国电视台网的一种特殊运行模式)的引入,让观众开始细分。电视节目开始更专注于吸引特定的观众群,情景喜剧亦如此。其中一类较有特点的是专门针对儿童的情景喜剧,如“Saved by the Bell”和“Clarissa Explains It All”。另一类则是针对非裔美国人观众的剧集,如“Moesha”。

90年代

90年代早期,动画喜剧重新开始流行起来,这个时期诞生了一批经典的系列,如“The Simpsons”(辛普森一家,美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情景喜剧)、“South Park”(南方公园)、“Futurama”(飞出个未来)和“Family Guy”(恶搞之家)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回归电影拍摄方式的剧集,主要原因是HDTV高清晰度电视等新技术的出现,传统的标准清晰度摄影机无法满足HDTV的需要,而电影拍摄使用的35mm胶片却可以方便的转换为各种新视频格式。但与此同时,广泛使用胶片拍摄和后处理,也让一些传统的录影带拍摄方式的优势荡然无存。不过这些都随着高清晰度录影系统和数字影像的诞生而解决。情景喜剧可以直接使用高清晰录影带拍摄,而不需要从电影胶片向HDTV进行转换。不过真正使用数字影像拍摄的剧集并不多,情景喜剧更是少得可怜。

90年代中期,一些情景喜剧开始重新引入长故事线的剧情。例如“Friends”(老友记/六人行)这部美国历史上第二受欢迎的情景喜剧(排在“Seinfeld”宋飞正传之后)便是其中代表。这部剧集有贯穿整部剧始终的故事线,有些类似于肥皂剧,也与早期的情景喜剧类似。老友记中也引入了其他一些肥皂剧元素,例如每季结尾的剧情悬念和随故事进展不断发展的人物关系。其他与之类似的长篇剧集还有“Frasier”,“Roseanne”,“Moesha”以及“Seinfeld”和“The Nanny”(天才保姆,大陆引进过)。

辛普森一家和南方公园的四个男孩

老友记的主演们

21世纪

21世纪初,一些单机位、半小时时长的新式情景喜剧开始出现,例如“Malcolm in the Middle”(左右为人难)、“The Office”(办公室,这里指的是英国版)、“Curb Your Enthusiasm”、“Arrested Development”和“Scrubs”(实习医生风云)。这些剧集的特点是不再使用传统情景喜剧的罐头笑声,拍摄方式和机位更为灵活多变。例如英国喜剧“Green Wing”,经常使用固定机位拍摄,但在后期制作中将速度变快或变慢以制造喜剧效果。

"The Office"和"Scrubs"

这一时期迪斯尼的电视频道开始通过一些原创的、针对青少年观众的剧集获得国际性的成功,例如“That's So Raven”(天才魔女)、“The Suite Life series”(小查与寇弟的顶级生活等)以及著名的“Hannah Montana”(双面蒙汉娜,当红青少年偶像Miley Cyrus的成名作)。但也有批评此类新生剧集不像传统情景喜剧靠故事达到喜剧效果,而更多的通过无厘头的玩笑、台词甚至是粗俗的语言制造笑料。不过迪斯尼并不是青少年喜剧的开创者,在此之前Nickelodeon(国际儿童频道、早前称纸风车)就已经有一批受欢迎的儿童和青少年剧集。

迪斯尼频道的Hannah Montana

『捌』 求历史情景剧!!!

《鸿门宴》和《荆轲刺秦王》怎么样?我们以前也表演话剧的。不过表演的白毛女。
http://blog.163.com/zkongyue2007@126/blog/static/419025542007101841239886/

『玖』 有没有什么有关历史的电视剧

秦朝:《大秦帝国》

汉代:《汉武大帝 》(这一部重精神) 《汉武帝》(这一部重历史)《吕后传奇》《司马迁》

隋唐:《隋唐演义》

唐朝:(《贞观长歌》、《贞观之治》(比较符合史实)《唐明皇》)(这三部历史性强一些)、 《大唐明相》《武则天》》《文成公主》

元朝:《成吉思汗》(这部电视剧,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元朝的,那时候还没有元朝)是元朝统一的历史,可以认真看看,元朝的历史剧很少
《马可波罗》《关汉卿传奇》《黄道婆》,背景都是元朝。

明朝:《大明王朝1566》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中国、菲律宾合拍) 《琉球之风》(1993年日本大河剧,中日合拍) 《江山风雨情》

清朝的就多了:《康熙大帝》及其后续篇《康熙王朝》、《雍正皇帝》及其“公仆版”《雍正王朝》,《前清秘史》《嘉庆皇帝》《鸦片战争》《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北洋水师》《末代皇帝》《走向共和》 这都是比较重史实的,除此之外《乾隆大帝》《孝庄秘史》《康熙秘史》《太祖秘史》《少年康熙》也可以,不过都注重讲人物,剧情不错,

『拾』 史上最搞笑的情景喜剧是什么

54号车,你在哪里?1961 - 1963这场表演并不精彩。早期的情景喜剧与政治或社会无关,但即使以60年代早期的标准来看,《第54车厢》也是纯粹的闹剧。没有“特别节目”,没有社会评论或成人主题。这很有趣。

由喜剧演员乔·e·罗斯饰演冈瑟·图迪(Gunther Toody),一个不太聪明的纽约巡警,他的搭档弗朗西斯·马尔登(Francis Muldoon)受过良好教育,但不善社交,是妈妈的儿子。马尔登的扮演者是弗雷德·格温,他其实是一个相当英俊的年轻人,尤其是对那些最熟悉他饰演赫尔曼·蒙斯特的观众来说。

在布朗克斯行走的野兽警区里那些不守纪律、不专业的人终于让警监付出了代价。他在一个命令船长去度假的督察面前崩溃了。不幸的是没有船长或代理船长,除了一个。负责失物招领的人。他性情温和,爱鱼、爱花、爱诗。没有纪律和秩序的他被安置在失物招领处,在那里他有一项政策,不管丢了什么东西,都不会空手而归。

埋在失在得,没人知道他是谁,谣言四起。当新队长到来的时候,这个警区的警察已经确信这个善良的小个子是一个杀人不轻的纳粹将军。歇斯底里的军官们很快就成了效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