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变话剧1988
❶ 有人知道人艺重排话剧《哗变》演员谢幕时放的背景音乐是哪首曲子吗
谢幕时候的曲子,不是《星条旗永不落》么
❷ 哗变的故事背景
二战尚未结束,近乎报废的“凯恩号”战舰在一次执行战斗任务时,在南太平洋海面上遭遇到强台风。如
何避免沉没?向南,还是向北?舰长魁格和副舰长兼执行官玛瑞克发生了根本分歧,也因此爆发了美国海军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哗变事件:以玛瑞克为首的哗变一方,解除了舰长魁格的指挥权,并躲过了强台风的袭击。事后,魁格向军事法庭提起诉讼,控告玛瑞克犯有夺权哗变罪。不久,作家赫尔曼·沃克将自己的这部曾获普利策奖的小说改编成话剧《哗变》,上演后在纽约百老汇乃至整个欧美引起轰动。1988年,这部戏被英若诚翻译成中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邀请到美国著名的艺术家查尔顿·赫斯顿导演此剧,经过中美两国成功合作,艺术地展现了军事法庭审判的完整过程。
❸ 哗变 话剧 观后感300字
[观后感怎么写]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观后感开头怎么写。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❹ 话剧《哗变》中有哪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话剧《哗变》在全场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格林渥展示给观众的是逻辑和机智,只有最后几分钟画龙点睛地表达了人格层面的思考。作为临时客串一把的律师,格林渥无疑是成功的,他大胆地剑走偏锋,出人意料地把本来十分不利的法庭局面导向有利的结果,其辩护思路之巧妙和对白之精妙都让观众过足了瘾。可是赢了官司的格林渥并不快乐,因为他同时输了更为宝贵的东西——良心。作为律师,工作就是为被告辩护,即使被告罪大恶极,你也必须强词夺理地为他开脱,哪怕伤害了本不该被伤害之人也在所不惜。职业的要求往往在这时与良心的底线发生冲突,戏剧的内涵深刻性由此浮出水面。
❺ 哗变的相关评价
“这个剧浓缩了机智和强烈的震撼……表现出多年来震动百老汇的最为淋漓尽致的性格刻画。”——《纽约先驱论坛报》
“令人无比振奋,乃现代戏剧之极致。”——《世界电讯与太阳报》
“《哗变》当之无愧为动人心魄的法庭剧……而沃克先生,则毫无疑问,是戏剧性对抗方面的天赋之才。”——《纽约时报》
“有一个颇为有意思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有些观众在看过戏之后反映说,这样的翻译虽然很上口,但不知为什么,总有点儿不象洋人说话。经过再三询问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翻译电影儿看多了… …”——英若诚
“《哗变》的精髓在于,作者对于人性微妙之处的把握所体现出来的睿智;而北京人艺的高超之处也在于他们能够把这种微妙,这种作品灵魂的东西,通过话剧,这种比小说更难表现微妙的载体,表现了出来!这怎能不让人顶礼膜拜!我们如能像其一分,足矣!”
—— 复排导演 张弘
❻ 哗变 1988 演员表
《哗变》演员表 :
张光北
饰 程焕
薛淑杰
饰 刘亚香
李易祥
饰 王安
倪大红
饰 李副官
朱艺丹
饰 中野
陈剑飞
饰 岳泰
❼ 北京人艺剧本朗读《哗变》现场怎么样
北京人艺剧本朗读《哗变》 青年演员走进经典。
1月28日,北京人艺剧本朗读以经典作品《哗变》迎来2018年首演,导演杨佳音直言人艺青年演员正在“勇敢”走进经典。
从经典中来,到舞台上去,剧本朗读在新一年为人艺的青年演员和人艺观众提供了新的空间,“这次我们上演《哗变》是一个开始,我希望今后还能做剧本朗读这种活动,到时我们将带来中国经典。人艺讲传承,未来需要我们年轻人去拿起接力棒。”杨佳音说。
❽ 北京人艺请美国查尔顿.赫斯顿导演的话剧《哗变》好吗
人艺的戏没怎么看过,给你转一篇剧评,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话剧《哗变》的一些看法
冯远征饰演的魁格舰长是个不讨下属喜欢的扫雷舰舰长。他吹毛求疵,热衷于批评船员的衬衣下摆没有塞进裤子里,有一次甚至因此耽误了指挥,使军舰原地打转撞断了自己的锚;他胆小怕死,作为为海军陆战队引导登陆航线的舰长,竟然在看到海岸线上战火纷飞时,扔下表示此海域有鱼类的黄色染料(防止其他舰艇靠近)后扔下海军陆战队不管全速逃离,这件事也为他赢得了“黄色染料”的绰号;他滥用职权,在航行任务中私自偷运烈性酒,事情败露后一直遮遮掩掩不敢承认;为了寻找一碗被厨师吃掉的剩草莓,他不惜让全船官兵停下所有工作,搜索出那把不存在的人偷配的不存在的冰箱钥匙……他的种种行为,令下级官兵对他不甚厌烦,即使他已经参军十几年,是美国海军正规役部队的一员,他们对他,也只有表面上的尊重。
他的副舰长,王雷饰演的马瑞克,是一个热情而单纯的年轻人。容易受到旁人的影响,同时正直不阿、眼里容不得半点虚假,受的教育不多,却对事业拥有火一般的热情和忠诚。他的好朋友名叫基佛,在舰上军衔排第三,入伍前是个小有成就的作家。
整幕剧展现的是马瑞克和魁格在军事法庭上对峙的全过程。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他们指挥的扫雷舰凯恩号遇到了台风。台风风势不小,而凯恩号当时正处于台风风眼。技术上的问题这里就不赘述,简单来讲,就是船应该往北行,而魁格却坚持往南行,而且表现得异常惊慌。为了保证船和全船官兵的安全,马瑞克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宣布夺取魁格的指挥权,自己指挥军舰安全逃出了台风区。然而事后马瑞克和魁格面临的,却是军事法庭的裁决——关于马瑞克夺取魁格指挥权是否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
马瑞克的辩护律师是犹太人格里渥,入伍前是一个优秀的青年律师,现为美国空军预备役上尉。整幕剧中他的驳辩是一个亮点。独特的思维、不按牌理出牌的做法,看起来是在做对自己的当事人不利的事,到最后一刻却总能扳回胜局。在开庭前与马瑞克讨论案情的时候,清楚以马瑞克的头脑决不可能自己意识到魁格的精神疾病,格利渥断定马瑞克长期对舰长的诸多怀疑都是受人煽动,而这个人最有可能是马瑞克阅人无数的“好朋友”——基佛。基佛一致专心于他的小说创作,最新作品当然是关于美国海军的。他对美国海军的评价是:一流的指挥者和愚蠢的执行者的组合。马瑞克为自己拥有这样深刻的朋友感到骄傲,而格里渥却认为他是个危险人物。剧中对基佛的展现并不多,他上场也就只有作为原告证人和最后的庆功宴上。但基本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善于利用身边所有对自己有利的人,而且许多毫无心眼的人会把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马瑞克会有夺取舰长指挥权的行为,有大半也是拜他所赐。马瑞克是个成绩平平、头脑简单的人,怎么可能从魁格舰长平时非常细微的行为中总结出“类偏狂型人格”?而基佛作为马瑞克最好的朋友,又是其中唯一一个受过充足教育、阅人无数、知识门类齐全的,马瑞克对魁格的判断只能来自于他。于是格里渥没有把马瑞克满心喜欢并相信他将为自己作证的基佛作为己方的证人,而是将他作为原告的证人说了几句就不让他再说话。事实证明,基佛的确是革明哲保身的人,所说证词既不得罪原告也不得罪被告,同时既不有利于原告也不有利于被告。
整幕剧最精彩的地方是格里渥和魁格的精神病科医生的对话。事发之后,美国海军总医院精神病科组成专家小组就魁格的精神状况作了全面检查,最后得出的一致结论是——魁格精神状态健康,能够胜任海军军舰舰长工作。然而格里渥用自己杰出的口才把医生一步一步引入自己的逻辑推理中,最后使得医生亲口说出“魁格患有类偏狂症,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有可能精神失控导致无法指挥船舰。”质问医生的过程很长,我只零星记得一些片段。大致思路是——先对医生在精神病领域的权威性表示尊敬,使医生得意洋洋,防松紧惕;接着提出一些魁格的不正常表现,问是否具有这些症状还是可以被判断为精神状况良好;医生顺着他的思路把问题分为程度深浅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魁格舰长也不例外,但都是很轻微的,这些都不会妨碍他执行指挥任务。”“医生,请您告诉我他的上述症状是否可以归纳为类偏狂综合症?”“不,什么综合症?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综合症!”“那么在精神病领域的术语是——?”“这最多只能被称为类偏狂型人格!”“这么说您和您的专家小组认为据有类偏狂型人格的人也可以神人军舰舰长的职务咯?”(医生开始不耐烦)“我说过了,他的症状只是轻微的,不会影响他执行任务!”“医生,请您告诉我做美国海军舰长难还是做一个精神病科医生难?”“这个……”“您在海上航行过吗?”“没有……”“你遇到过台风吗?”“没有……”“那么您凭什么判断魁格上校能够胜任一件您完全无法想像有多困难的事呢?”“……”
最后军事法庭以格里渥的胜诉告终。话剧的最后一幕是基佛新小说出版的庆功宴,双喜临门,大家都喝得微醺。半醉的格里渥把蛋糕末在基佛的脸上,说出了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话:
“……是的我胜诉了,但是我赢得一点也不光彩。我让一个服役十几年档案无可挑剔的军官声名狼藉。魁格舰长也许的确是有些问题,但更有问题的是你们。马瑞克,你从哪里知道的类偏狂型人格这种玩意儿?都是拜你的作家朋友所赐!他对魁格一直心存不满,但不会自己下手。
是的,我是个犹太人。你们不知道在欧洲大陆上犹太人受到什么样的待遇。那群疯狂的纳粹,要把犹太人烧化了做肥皂……我的妈妈,一个犹太老太太,她要被他们烧化了做肥皂!我们逃到美国,以为能有好日子过,可是纳粹一路追了过来……那时候,谁在保卫美国?谁在保卫妈妈?是你吗?马瑞克?那时你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是你吗?基佛?那时你在为你的文章发表开香槟庆祝吧!我本来是个律师,我去学开飞机,我花了一年半学习开飞机。那时候谁来保卫美国?谁来保卫妈妈?是美国海军正规役!那些在战役中出生入死的正规役部队!正是像魁格这样的人,是他们没有让我的妈妈被烧化了做成肥皂!
魁格没有罪……有罪的……是你们……”
话剧的结尾的确很有戏剧性,锋头一转,整个主题就被扭转了。但最后的出人意料的确是点睛之笔,第一幕格里渥就说过自己恨自己正在处理的案子,这是留给观众的悬念。军事法庭是明线,格里渥的心理变化是暗线。格里渥说话的精彩只是者出剧的技术层面上出彩的地方,真正要讲的,还是对战争的控诉吧。虽然是个很常见的主题,选材和角度却非常新颖,不愧为话剧中的经典。
这是我第一次亲临剧场看话剧,而且位置不错。话剧效果相当好。当然要感谢给我这次机会的好孩子,还有她的好妈妈。很开心.
❾ 求话剧《哗变》剧本
参见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英若诚名剧译丛:哗变》。
❿ 哗变的话剧看点
《哗变》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纯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做法。这种做法回归了话剧艺术以“话”取胜的
根本,这也是导演任鸣的执导理念:“它表明了话剧首先姓话,演员在舞台上首先要把话讲好,说好话是话剧中最主要的,语言才是话剧的根本。”演员们将导演的执导理念落到了实处,将这部纯以“话”取胜的经典话剧演绎得精彩纷呈。《哗变》通过人物或激烈、或巧妙、或富于鼓动、或铿锵有力的语言,在审理的一步步深入中,使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得到了充分展现:舰长魁格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但在遇到强台风时又表现出反常的恐慌和错乱,这些都说明他具有典型“类偏狂”型的人格特征。随着审理的深入和被告辩护律师
格林渥的巧妙“引导”,这也在法庭上得到了细致地展现。而这种“类偏狂”型的人格特征也使魁格在面
临强台风时丧失了正确的判断能力,这正是玛瑞克解除他职务的原因。法庭最终宣判玛瑞克无罪,他胜利地“逃”过了“哗变”事件所可能带来的惩罚。在玛瑞克的同僚基弗上尉为其举行的庆功宴上,格林渥却声言他为玛瑞克的辩护是不情愿的,真正有罪的应该是基弗,因为基弗利用了玛瑞克的年轻冲动,鼓动他“哗变”以取代魁格,而事实上当时玛瑞克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劝说魁格舰长采取他的方案,但基弗的鼓动使整个事情转向了具有浓郁夺权色彩的“哗变”。基弗才是“哗变”事件爆发的幕后“操纵者”。
2012年8月7日,北京人艺的《哗变》在时隔24年后再次被搬上舞台,人艺学员85班“五虎将”:冯远征、吴刚、王刚、高冬平、丁志诚在毕业27年后“华丽回归”,同台演出这部不朽的话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