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话剧
Ⅰ 物理科学家的故事
你好,我搜到了以下这些物理大牛的故事,希望你能从中获益。
伟人们在少年或青年时往往显得“大智若愚”一些,不过他们都有共同点,那都是非常爱思考、爱探索、求知欲极其强烈、他们对真理的热爱比一切都要高。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当时罗马和希腊正在交战,阿基米德在思考一道数学圆的问题,罗马兵破城而入用刀对着他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破坏我的圆”,而这也成了他最后的一句话,也是最经典的一句激励人的话。
希望楼主能从这些人那里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以下是一些物理科学家的故事:
阿基米德秤皇冠发现浮力定律
在一般人看来,阿基米德是个“怪人”。用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话说:“他象是一个中了邪术的人,对于饭食和自己的身体全不关心。”有时候,饭摆在桌子上叫他吃饭,他好象没听见,仍旧在火盆的灰里画他的几何图形。他的妻子,要时时看守他。譬如他用油擦身的时候,便呆坐着用油在自己身上画图案,而忘记原来是作什么事的了。他的妻子更怕送他到浴堂里去洗澡,这个笑话是因为国王的一个新冠冕而引起的。
国王在前不久,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国王给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数量的黄金。工匠的手艺非常高明,制做的皇冠精巧别致,而且重量跟当初国王所给的黄金一样重。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银子掺了进去。”国王听后,也怀疑起来,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法测定,金皇冠里掺没掺银子,工匠是否私吞黄金了。这次,可把阿基米德难住了。他回到家里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办法,每天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也不洗澡,象着了魔一样。
有一天,国王派人来催他进宫汇报。他妻子看他太脏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时候,脑子里还想着称量皇冠的难题。突然,他注意到,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同时,他觉得入水愈深,则他的体量愈轻。于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一边跑,一边叫:“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解决皇冠的办法找到啦!”
他进皇宫后,对国王说:“请允许我先做一个实验,才能把结果报告给你。”国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将与皇冠一样重的金子、一块银子和皇冠,分别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皇冠掺了银子!”国王看了实验,没有弄明白,让阿基米德给解释一下。阿基米德说:“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比较,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我把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皇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而银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样重的金子和银子,必然是银子的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所 以同样重的金块和银块放入水中,那么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的水量少。刚才的实验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多,说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块的密度小,这就证明皇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阿基米德有条理的讲述,使国王信服了。实验结果证明,那个工匠私吞了黄金。
阿基米德的这个实验,就是“静水力学”的胚胎。但他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继续深入研究浮体的问题。结果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把物体浸在一种液体中时,所排开的液体体积,等于物体所浸入的体积;维持浮体的浮力, 跟浮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相等。
牛顿科学探索的中止
牛顿虽然在科学探索领域里成果丰硕,但在他从事科学探索的漫长岁月里,经济收入却一直很不宽裕。1692 年,50 岁的牛顿被富裕的物质生活所吸引,决定抛弃科学探索的艰辛生活,寻找一个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收入的职位。消息传出,人们纷纷为牛顿推荐去处。开始有人推荐他去担任伦敦查特蒙斯公立学校校长,但当牛顿问清这个职位的月薪不够高时,便辞掉了这个职位。1696年,好心的哈利发克斯爵士推荐牛顿去当英国皇家造币厂督办,这个职位的年薪可观,牛顿欣然同意迁居伦敦,当上了皇家造币厂的督办。
牛顿走马上任后毫不停歇,把他那伟大的头脑从此转到了铸造货币之上。在财政部花园后面,牛顿派人建起了10 座大熔炉,先是一炉炉地把旧币熔化掉,然后把熔化后的贵金属运送到伦敦塔,在那里重新铸成货币。牛顿就这样投身于熔旧铸新工作,一晃到了1699 年,才告结束。牛顿的热情工作受到了皇家的赞许,因而被皇家授予终生“造币厂厂长”职衔。造币厂厂长这个职衔给牛顿带来了丰硕的薪俸,他每年可以得到一笔多达2000英镑的可观经济收入。我们说这笔收入可观,是因为当时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即所谓弗拉姆斯蒂德大厦,才花去500英镑的资金。
牛顿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货币铸造之中,因而整日为此奔忙,使得他无法继续担任剑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得不于1701年辞去了剑桥大学教授职务,退出了三一学院。这样,就使得牛顿后半生生活发生了巨变:即从清贫之境变成了富裕之境,与此同时也使他从一个在剑桥大学过着相当宁静隐居生活的学者,一举变成了一个在伦敦官场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同英国皇室结成了日益密切的联系。牛顿生活事业的这一急剧变化,当然成了当时人们的笑谈。在一出话剧中,一个逗人发笑的丑角说:“牛顿吗?唉——我是听过伊萨克先生的名字的——谁都知道伊萨克先生的大名。伟大嘛,铸币大臣!”牛顿的全名叫做伊萨克·牛顿。
生活道路的如此巨变,导致了牛顿科学探索道路的闭塞,使其科学探索工作彻底中止了下来。
高斯的话柄
高斯虽然被誉为18世纪是伟大的数学家,赢得了同代人的广泛尊敬,但与此同时他也给同代和后代人留下了不可避开的话柄。即他虽然在1824 年以前,已经独立地得到了非欧几何学的令人满意结果,但由于康德的唯心主义空间观念占据着统治地位,高斯没有勇气去突破它,因而一直没有把研究结果发表出来,造成了他的一大失误。康德说,空间观念是天赋的,人生下就有空间观念,这种空间就是欧几里德空间,它是惟一的空间。康德说的欧几里德空间观念在当时占据着统治地位,人们都相信它,认为不可突破。高斯发现在非欧几何学则突破了这一传统的空间观念,所以高斯害怕他的非欧几何学与传统空间观念相违背,引起不理解者的反对,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到他死后才被人们披露出来。
高斯不仅没有勇气发表已经取得的非欧几何学研究成果,而且在别的数学家得出这一成果之时,他也不敢拿出勇气进行公开支持。1826 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在喀山大学物理学会议上,宣布他创立了非欧几何。此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非欧几何学著作。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学动摇了旧的传统空间观念,因而引起了教廷的反对,主教宣布他的学说是邪说,更有人用匿名信在反对杂志上嘲笑、谩骂、侮辱罗巴切夫斯基,甚至宣布他是疯子,最好的态度也不过是“对一个错误的怪人的宽容的惋惜态度”。高斯是了解罗巴切夫斯基非欧几何学正确的人,而且这时他已大名鼎鼎,完全有能力站出来为新生的非欧几何学进行辩护,但罗巴切夫斯基的遭遇正是高斯先前估计到的,也正是他不敢发表自己的非欧几何学结论的“怕处”所在。因此,他没有敢于站出来为之辩护,只在私人通信里说到自己对罗巴切夫斯基的钦佩。
一代数学巨匠高斯,因为缺乏与旧的传统观念斗争的勇气,不仅一时淹灭了自己也淹灭了他人的非欧几何学研究成果,给人们留下了夺不去的话柄。
爱因斯坦的否定
爱因斯坦一生科研成果卓著,其中最卓著的是他创立了相对论,并发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爱因斯坦虽然在量子力学初创阶段,成为第一位率先站出来支持并予以发展的大科学家,但其后不久,他对待量子力学的思想却倒退僵化起来。结果使众多科学家在他对量子力学成功探索引导下,纷纷投身量子力学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之时,他却从1925 年开始走上自己的反面,成为量子力学的顽固反对者。这一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继爱因斯坦之后众多科学家探索量子力学的成就的基础上,找到了反映量子波粒二象性事实的“测不准原理”。这一原理就是对于微观粒子来说。要想精确地测定其位置,就无法精确地测定其速度;反过来,要想精确地测定其速度,就无法精确地测定其位置。这一原理为人们后来认识微观粒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可是爱因斯坦对这一原理却给予了否定,说量子力学没有理论做依据,只是偶然的假说,“不完整”.就像上帝同世人掷骰子似的,而“上帝是不同世人掷骰子的”;他决不抛弃“可见的”因果关系而去接受可能性。他不仅口头上这样对量子理论进行批驳,而且在行动上也停止了对量子理论的研究,把精力完全转移到了相对论研究上,结果使他从此再也没有获得量子力学研究成果。
思想僵化,就这样给爱因斯坦造成了令人遗憾万分的倒退和失误,许多人当时都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从此在孤独中摸索前进,而我们则失去了一位领袖和旗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令人痛心的失误。对我们是多么珍贵的启示啊!
门捷列夫的黑点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发现。以后:门捷列夫也曾想进一步弄清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未能从元素不能转化、原子不可分割等形而上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而到19 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存在,为揭开原子从量变到质变内幕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之时,他不仅不能利用这些新的科学实验成果进一步发展他的周期律学说,相反,却极力否认原子的复杂性和电子的客观存在,竭尽全力去进行反对。他说,承认电子存在不但“没有多大用处”,“反而只会使事情复杂化”,“丝毫不能澄清事实”。放射性的发现明明表明元素是可以转化的,他却说“我们应当不再相信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应当消除任何相信我们已知单质复杂性的痕迹。”并宣布:“关于元素不能转化的概念特别重要”,“是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然而化学家们正是在19世纪末放射性和电子等一系列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一步步揭示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的原子不可分和元素不可转化的陈旧观念,根据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合理内核,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新理论,比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真理性。它揭示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是按原子中的质子数排列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的质子数增加,这时一般地说中子数也增加。质子数和中子数总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一种元素中有含中子数多的同位素,也有含中子数少的同位素。元素的原予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这里的所谓质子数,就是原子核外围的电子数,也就是原子核的电荷数,即原子序数,从而,解决了门捷列夫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些探索元素周期律后来获得的成果,都被门捷列夫在反对放射性发现和电子存在中丧失了。
僵化思想,就这样使大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探索元素周期律奥秘的前进道路上走向了倒退,丧失了应该根据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发展元素周期律的良机,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启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97年3月14曰出生在德国西南距离慕尼黑八十五哩的乌耳姆城(Ulm)。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制造电器设备的小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小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导他拉小提琴。这是一个和睦、愉快的家庭。亲人们深爱着小爱因斯坦,但都为他的智力发育感到担忧。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小爱因斯坦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从不做违心的或骗人的事。为此,他受到同学们的讥笑,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诚实的约翰”。普通孩子喜欢玩带有竞争性的游戏,可是他却不喜欢参加。孩子喜欢打仗的游戏,喜欢看士兵操练,但是他却从小到大不喜欢任何和军事有关的东西。他是一个不想看到人类互相残杀的和平主义者。
爱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围有花园,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地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里,用手抚摩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他很小就喜欢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一次,在依萨尔河岸野餐时,一位亲戚说,小爱因斯坦很严肃,当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乐时,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母亲玻琳深情的为自己的孩子辩护:“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那位亲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亲的心情。教授!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聪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这个荣誉的称号,这个连话都说不好的笨孩子能成为一个教授吗?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不断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一般功课属平常,唯有数学成绩远在全班同学之上。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是那么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而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
有一天爱因斯坦跑来问叔叔:“什么是代数”?叔叔就这样解释:“在算术中有很多问题不容易解决,要算又很难。而代数是一门‘快乐’的数学,能很容易的帮人们解答困难的计算。我们把我们不知道的数叫着X,然后来捕捉它。你把它当作已知道的东西,建立一些关系,最后你就可以容易地得到它了。”然后叔叔给了他一本有代数问题的小册子,爱因斯坦很快就学会了解决里面的问题。 有一次雅各布叔叔给他讲了几何中一个很美丽的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任何直角三角形的长边平方一定等于两短边平方的和。叔叔没有告诉他这个定理的证明,但是爱因斯坦在画了许多直角三角形后发现这关系一直成立,感到非常的惊奇。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都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看完后就和爱因斯坦讨论,并且再继续提供给他新的读物。麦克斯点燃了爱因斯坦自学的兴趣火花,还不断地辅导他。
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一下子攫取了爱因斯坦的心灵。爱因斯坦晚年时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这时爱因斯坦又想起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于是想要**证明这个定理。他花了三个星期最后找到一个方法,就是从直角三角形最长边所面对的顶点作这边的垂直线,于是把三角分成相似三角形,由此很容易证明这个定理。虽然这是一个古老得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定理,但是爱因斯坦经过一番努力总算得到了结果,他第一次体会到科学发现时的欣喜。
麦克斯每星期来时,都会帮他改一些习题,并且辅导他作一些较难的问题。过不久又引导他学习高等数学,十三岁时他已自学微积分了。当他的同班同学为那些平面几何简单问题和循环分数而皱眉头时,爱因斯坦靠自学已经进入到无穷级数这些美丽神奇的“无穷世界”去了。 很快小爱因斯坦的数学程度超过了读大学的麦克斯,比他大十一岁的医科大学生再也跟不上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了。为了以后有共同谈话的话题,麦克斯开始借哲学书给他看,爱因斯坦在十三岁就能看懂康德的《纯理性批判》。这是一本对许多成人来说都算是枯燥艰深的书。这时候爱因斯坦阅读的书就是数学、物理和许多哲学家的书。他不看小说,唯一的消遣就是拉小提琴。
麦克斯认为他已发现了一个神童,他说:“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哲学家,将从爱因斯坦身上成长起来。”
希望楼主能从这些人那里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
望点赞!
Ⅱ 话剧的起源
回答一下。首先必须要纠正一个概念,话剧来源于西方戏剧,事实上就是西方所称的戏剧。原因是话剧的特点和西方戏剧几乎一脉相承,包括核心问题戏剧动作、戏剧表演特点、文本构成、舞台服化等都是一致的。当然,中国戏曲也属于戏剧范畴,这些特点都是具备的,不过目前西方视中国戏曲为歌剧,主要认为其以唱为主。因此话剧的起源还应该看戏剧的起源,也就是古希腊的酒神祭祀。这是比较通常的说法,即祭祀说,此外还有游戏说,劳动说等论述,我个人比较赞成的是游戏说。具体这些说的区别,你可以看各自的详细介绍我就不多贴了,意义不大。
舞台剧,音乐剧和话剧的关系。这样说吧。戏剧在现代电子影像技术发明之前,基本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舞台表演,观众要看戏都要去剧场或类剧场的场所。此时你称戏剧为舞台剧一点不错。但在电子影像和传播技术逐步完善以后,随着电台、电视、电影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戏剧从原有的舞台剧类型中又分支出另一个发展路线,即非舞台戏剧,也就是说,荧屏上的戏剧就不是舞台剧,但不管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这些非舞台剧还有什么更新潮的称法,都属于戏剧大类。目前台湾地区的艺人把出演电视和电影方面的作品依旧称为戏剧演出。当然,狭义的戏剧概念在西方就和舞台剧等同,在中国就和话剧等同;广义的戏剧概念却是连“泛戏剧”和人类表演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其范畴中。音乐剧是戏剧大类中的一种,音乐剧既有舞台表演形式,也有影视表演形式,但总的来说还是属于戏剧。
音乐剧和话剧的区别主要在表现形式上。音乐剧主要以音乐为表现形式,话剧则主要以对白为主。但这并不是说话剧中就不能用音乐,音乐剧就不能说对白,只不过是各自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所起作用不同而已。它们的戏剧内核是基本一致的。
要推荐好看的话剧的话,那真是多了去了。从古至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暴风雨》、《一报还一报》等都是经典之作,还有《物理学家》、《贵妇还乡》、《天边外》、《琼斯皇》、《国家公敌》、《玩偶之家》、《哥本哈根》、《艺术》等等。中国的著名话剧有《雷雨》、《上海屋檐下》、《茶馆》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涌现一批话剧作品,包括《恋爱的犀牛》、《切·格瓦拉》等。
Ⅲ 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
[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为站到最好的座位,学校大礼堂六点半检票,我5点半就堵在人家的大门口,排在第一的位置,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怪学校大礼堂的票上没有印座位号,怪这个戏是免费的,也怪我对这出戏非常的好奇,还怪yfdaisy向我的推荐,她推荐的东西十之八九都是不着四六的,但也许会对上一回。《哥本哈根》在演出前,导演做了简短的介绍,在清华的演出是第99场。差不多该是场场爆满——若是免费。这个题材足够吸引人,1941年,二战爆发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来到丹麦的哥本哈根,拜访他的精神导师波尔,两个人仅仅十几分钟就不欢而散,他们谈了些什么?熟悉物理学的人都知道,海森堡和波尔都是理论物理学家,分别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熟悉历史的人更该知道,海森堡做为纳粹德国物理学家的代表,曾经负责德国原子弹的研究计划,而波尔则在不久逃亡到了美国,参与了曼哈顿工程。物理学家们为了学术观点而翻脸的故事并不少见,师徒成仇,同门相斗的故事也常有发生,但是海森堡与波尔的翻脸特别引人瞩目,因为:在话剧中使用了三次的特效,突然雷声震动,天地轰鸣,接着黑白色的影像出现在舞台的背景里,这是原子弹爆炸的场景,巨大的蘑菇云在升起,建筑在辐射波的冲击里化做尘埃,城市变成废墟,用佛的话说,这是劫。两个师徒怒目而向的背后是那个劫,几十万人瞬间死亡的阴影,以及人类无休止的恐惧。话剧的背景很简单,三幕白色的大墙围成的一个封闭的空间,中间的墙用来偶尔写公式,两边的墙里各有一个门,一个是外面的世界,一个里面的家,封闭的空间是他们的会客室。这不是讲历史的话剧,而更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独白,独白者是海森堡,他已经死去,而是依旧徘徊在这个世界,因为他得不到原谅和安宁,他要找到波尔和他的夫人玛格丽特的鬼魂,重新演绎那次会面,如同哈姆雷特要找到父王死去的秘密,他也要找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去哥本哈根,冒着危险进行一场失败的对话。波尔是海森堡的第一个告赎者,在物理学界波尔是忠厚善良的老好人,海森堡解释他来哥本哈根的动机,他知道纳粹的原子弹计划,但是作为负责的科学家,他并不想造出原子弹,所以他来哥本哈根,想告诉波尔他想通过拖延和无限制的夸大困难,让这个计划搁浅,观后感《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也许波尔可以在纳粹向物理学家们咨询的时候帮上忙,但是波尔被原子弹能被造出这个事实给惊呆了,以至于没有听清楚海森堡的原意。甚至波尔还带着对海森堡的怀疑,逃到美国,加紧鼓动美国的原子弹建造计划,以防止纳粹抢了先手。在这层意思里,海森堡是一个良心的不服从,他爱他的祖国,就没有离开德国,但是他更有他的良心,所以也就没有帮助德国造出原子弹,而倒过来,若是波尔能够理解海森堡的苦心,他去美国的时候或许能够劝说麦哈顿计划停下手来,人类的历史能改写,劫不会来临?这样说,就是个太轻巧的故事,玛格丽特,代表了波尔的妻子,也代表了战争的胜利者,不想让波尔在辩论里成为事实上的失败者。她毫不留情的告诉海森堡,你错了,你分析了所有的人,恰恰忘记了自己,你是一直骄傲无比的人,那次来哥本哈根,你不过是来炫耀你们德国武力的征服,从前你来到丹麦是个可怜巴巴的小助教,而如今是征服欧洲的大国的科学界明星。至于为什么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很简单,海森堡没有能力造出,他在计算的时候犯了错误,海森堡脆弱的道德感都建立在他最后的没有造出原子弹,这个原子时代最大的喜剧上,可是不幸的是,造成这个喜剧的,不是因为所谓的良心,而是海森堡的无能,纳粹德国物理学家的无能,因为有能力的科学家都被赶到美国去了。就在这结束,《哥本哈根》还是读者文摘的深入版,得出的无非是不要相信狼的故事,哪怕是只失败的狼。故事进入到第三个部分,海森堡觉得自己三十年的辩解都是多余的 ,他曾经有几次的死亡机会,但是都躲过了,若是他在德国成功实施了核裂变,那么他就会死于核辐射,他在战争末期横穿整个德国,探望自己的孩子和夫人,途中差点被党卫军给枪毙,他靠一盒香烟获得了活命的机会,但是如果他这样死了,也许就不需要战后无休止的辩解,以及去握那些造过原子弹的手,而可悲的是,那些沾满了血的手,都傲慢地缩了回去。他造的出原子弹么,在原子弹在长崎和广岛爆炸的当晚,海森堡就算出了公式,尽管有错误,他随后一个礼拜就修正了结果。也就是说,海森堡是有这个能力的,那为什么不呢/这是道德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还是量子物理的描述,在此处又在彼处。海森堡也许面对的是用剧本里的话说,是量子伦理的困境,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经典描述就是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时测定,那么人的心呢,是不是也永远无法考量。也许故事太沉重了,《哥本哈根》给了人们一个光明的结尾,波尔家门口,是一片美丽的白桦林,那里两个人尽情地谈论着物理学和附近的哈姆雷特城堡。什么伦理,当时谈了什么,也许并不重要,对世界而言,重要的是结果,无论如何,海森堡没有造出原子弹,他的灵魂救赎了。
Ⅳ 请问针贬时弊怎么谈-看国家话剧院话剧《物理学家》
我是牛顿,艾萨特.牛顿爵士,皇家学会会长,我发明了万有引力,但任何人不必为此起立。
我是爱因斯坦,阿尔波特.爱因斯坦教授,我提出了相对论,我热爱人类,但是人们在我的建议下,制造了原子弹。
我是所罗门,我是可怜的国王所罗门,我曾无比强大,但我的智慧摧毁了我的勤奋,也摧毁了我的王国。
之所以敢买《物理学家》的票无疑是因为迪伦马特先生,这名生于瑞士的剧作家比较令我熟悉的剧目其实是《贵妇还乡》,82年人艺由我的偶像蓝天野先生排过,而01年国家话剧院刚成立时,头一年所排的五部话剧其中就有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应该说做为国话来讲,尽管近年来艺术质量难提有多高,但是对于迪伦马特的剧本是多少有所心得的,而即便是对于国话没有信心,那么对于迪伦马特我们也是应该是抱以极大的信任的。
事实证明笔者笔者没有赌错,做为国家话剧院的近年剧目,《物理学家》的表现可以称的上是比较不错的,全剧剧情结构安排基本合理,演员口活干净,并且在布景舞美等安排上,也体现出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并且达到了一定想要的效果!而我所喜爱的杜振清先生所演的“牛顿”在剧中也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做为《物理学家》来说,这是一部由迪伦马特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剧本,创作背景是前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将一枚核弹运送至古巴用以要胁美国,其创作中的“冷战背景”自然是不可忽视的,而在剧中,“牛顿”与“爱因斯坦”分别所代表的间谍组织一目了然,这就好比两人手中所持的手枪“柯尔特”与“勃朗宁”一样容易分别,而迪伦马特的这个剧本,通过三个物理学家“装疯”这样的一个现象,来阐述“科学被人类劫持”这样一个现象。这其中固然是受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可能引发的全球核战争的不满所致。但这并没有去通过直接的语言说出,而是让观众去自己领悟。
笔者以为,做为话剧来讲,他的创作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律的,而其也必然要有一个规范,演员要有相应的话剧专业培训规律,而编剧也应该有一定的生活积垫,也正因此,笔者对于现如今的大街小巷是个人就可以编“话剧”的现象不说不解,但总要敬而远之的,诚然,这些所谓的“话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繁荣了中国的话剧市场,但他们并非一些人所说的:“是中国话剧的救世主”或者“为百姓直言触动正规军的”醒世良方。做为一些“舞台剧”来说,其往往习惯根据当前的时事往里面插上一两句相关的台词,如猪肉涨价了,三聚氰氨牛奶等等,并且引此希望依此引起观众的共识,得到掌声或者大笑等等,问及理由,往往振振有辞“贴近生活,针贬时弊”等等。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了。他所做的,只不过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再次重新拿出不痛不痒的舔一下,数于一种发泄的性质!就如同在大街上我们遇到了不平事心里不痛快骂一句:“操”是一个道理,短期为之姑且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心理治疗,但如果长期通过这种方式而去吸引观众,那么他势必要为观众所抛弃。
拿《物理学家》来说,在剧中,观众看不到一丁点的与冷战之间美苏有关的东西,在台词中根本听不到与之相关的传闻,但是却深切的感受并且体会到了冷战中的那种思维,如前文所述,剧本创作时,恰逢前苏联与美国的“核导演危机”,但迪伦马特并没有将这一点明确指出,而是让观众自己体会--三个物理学家,装疯卖傻,最后被囚禁在牢笼里却意识到:“这里被囚禁但却最自由”,而在最后却经由樱桃园(疯人院)院长一语点破,当三人站在铁窗后,悲哀的叙述着“我叫牛顿,我叫爱因斯,我是所罗门王”时,尽管作者没有点破,但是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体会到了:“科技被人类劫持”这样一种悲哀的主题。
中国的平民戏剧往往爱将“贴近生活,针贬时弊”标榜为自己的卖点,但在笔者看来,其本身对于“贴近生活,针贬时弊”的看法就有误,他们的剧作中所表现的除上述的“根据时事加插两句台词”之外,更多的是对此所展示的一些意义肤浅的台词或者说是一些听来高深但却与现行传统大众审美道德观所相悖的理论--中国的戏剧界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人人都爱思考,并且习惯性的爱对时局来发表两句评论,但是由于先天性的知识的储备不足以及把握不稳,其所总结出来的思想与意义反应在自己的作品中,并非是对作品艺术性的升华反而是一种阻碍,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贴近生活”是可笑的!因为他与现实生活恰恰是违背的,在不然则是将社会中的丑恶面无限放大,加以渲染,并且惯以针贬时弊的招牌。诚然,做为艺术作品来说,如果说在剧中需要如此表现,却也无可厚非,而通过自己的作品来鞭挞丑恶也是正确的。《物理学家》中所鞭挞的是科技促使战争毁灭人类这样一个桓久的沉重主题!但他却并没有通过某一种丑恶来表达,而反观我们的一些小剧场话剧,以一些故做颓废的无病呻吟来“反应现实”,其实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将生活中极为下贱、庸俗的东西展现在人们面前,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又要高于生活,如果说真的仅仅是为了看这些东西,那么我们不妨站在大街相互对骂,岂不畅快许多,又何必花费百余元进场看戏呢?
话题跑远了,《物理学家》是迪伦马特的经典剧本,笔者之所以敢买票,是因为有剧本的保证,但是在这之后,迪伦马特对于“针贬时弊”的理解却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中国一些平民戏剧,所谓的“针贬时弊”往往停留在表面,对于进一步的探究往往等于零,这在一定程度上还算好的,他毕竟抓住了基本点,而更多的戏剧,往往连这个点也没有抓住,观众听到的更多是不痛不痒的大水词儿。当时哈哈一笑,出了剧场就什么也记不住。下次来不来还是个问题。
Ⅳ 外国话剧经典及作者
1、《床上的爱丽丝》作者: 苏珊·桑塔格 作品简介:《床上的爱丽斯》共有八幕,是一部“基于一个真实人物的幻想曲”,这个人物就是出身于美国的一个杰出家庭的爱丽斯·詹姆斯,她有两个名扬天下的哥哥,一个是19世纪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另一个是19世纪伟大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爱丽斯与其兄长一样,有着超群的智慧,也是一位世人皆知的女权主义偶像,但她19岁起就为抑郁所困,曾试图鼓起勇气了断自己,最终在43岁时死于疾病的折磨。
2、《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让-保罗·萨特 作品简介:几个抵抗运动成员被法西斯的走狗民团逮捕,遭到严刑拷打,敌人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队长和两百村民的下落。几个人宁死不屈,和敌人展开意志的决斗,最终牺牲。
3、《青鸟》 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 作品简介:《青鸟》是一部六幕梦幻剧,该剧描写了樵夫的孩子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圣诞节前夜受仙女之托为邻家生病的女孩寻找青鸟的经历。他们到了了思念之国、夜之宫、森林和墓地,又来到了幸福国和未来王国。他们找到的青鸟不是改变了颜色就是死掉。最后,他们发现,自己家的斑鸠就是青鸟,它治好了女孩的病,并且飞走了。兄妹俩也在这一次历险中领会到了幸福的真谛:原来青鸟就在自己家里,而幸福,就在身边。只有甘愿把幸福给别人,自己才会感到幸福。
4、《物理学家》 作者: 迪伦马特 作品简介:三位妙龄女护士相继在樱桃园——一所高级精神病疗养院被杀,肇事者是她们各自护理的病人——住院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和默比乌斯, 他们的病情之一是自认为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尽管他们本身已是名闻天下的物理学家。由于精神疾患,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无需侦破和推理,真相一目了然,然而背后的疯狂和理智却超乎想象。
5、椅子 作者:尤奈斯库 作品简介:一个无名小岛上,孤独居住的老年夫妇要开一个讨论人生真谛的演说会。两人喋喋不休地说着,可倾诉的对象却只有面前的椅子。慢慢的更多椅子占据了舞台,原来处在中心的演员被挤到了边缘,最后被迫消失。可即使这样,人的内心还是备感拥挤逼仄。没有经验,也没有旁证,每个人都在孤军奋战,日益强大更助长了独立的生存,让精神沟通变得虚妄而无必要……
拓展资料:戏剧概念: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Ⅵ 有个中国科学家写话剧很厉害,他叫什么名字了
凿壁偷光湖北芸ecturn3catWNby
Ⅶ 话剧《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好看么
胡来一剧算排得很好的,但是有很多版本,我看的是最早一版的,导演是李博男,主演叫 孙潇潇 ,我觉得算很成功的小剧场话剧。空姐没看过不太清楚。4月底有个叫 物理学家 的话剧,不错
Ⅷ 如何评价乌镇戏剧节陈明昊导演,张鲁一主演的《大鸡》
乌镇戏剧节的历届概况:
1、第一届
2013年5月9日起在浙江乌镇举办为期11天的 首届乌镇戏剧节首届乌镇戏剧节。首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是--"映"--体现戏剧与生活的相互辉映。首届乌镇戏剧节特邀美国哈佛大学定目剧创始人罗伯特 布鲁斯汀(Robert Brustein) 担任戏剧节荣誉大大。同时,赖声川的舞台剧史诗《如梦之梦》作为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
戏剧节期间,以乌镇大剧院为核心,汇集西栅历史街区的古戏台、沈家厅剧场、秀水廊东小剧场、秀水廊西小剧场、西大街户外剧场以及西栅水剧场在内的多家剧场,上演几十台不同剧目。此外,戏剧节前后,还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更多有创意的人提供圆梦的舞台。
2、第二届
第二届乌镇戏剧节于2014年10月30日盛大开幕。2014年9月11日, 第二届乌镇戏剧节"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黄磊、田沁鑫、赖声川、丁乃竺夫妇、史航,以及话剧《开膛手杰克》的主演陈明昊一同出席。赖声川透露,与首届乌镇戏剧节相比,特邀剧目将由六部增加到十七部,不仅数量上几近三倍于首届,剧目的类型也更加多元,演出的场地也增加到七个。本届乌镇戏剧节推出了2部女性独角戏,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韩国美丑剧团携《墙壁中的精灵》首次来华,女演员一人饰演三十几个角色,讲述关于内战、爱情、亲情以及人际间最微妙的关系,挑战演员的极限表演功力。
2014年9月12日,第二届戏剧节最受人瞩目的开闭幕大戏都与"白蛇传"神话有关。来自国家话剧院田沁鑫指导的《青蛇》与由曾获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的玛丽?辛默曼执导的《白蛇》。
3、第三届
2015第三届乌镇戏剧节于15日晚在浙江乌镇开幕。10天的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八大国家级名团,以及法国、德国、巴西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台顶尖剧目共73场演出将在在乌镇的10个剧场上演。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先生担任本届戏剧节荣誉大大,他的新作《惊奇山谷》为戏剧节的闭幕大戏。
本届戏剧节首次采用双开幕大戏形式,苏黎世国家剧院(瑞士)带来的《物理学家》和中国新青年剧团带来的《飞向天空的人》分别于昨晚7时30分和9时上演。本届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表示,采用双剧开幕就是为了让中外戏剧艺术能在乌镇相遇、碰撞、对话,给所有人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物理学家》是瑞士戏剧大师迪伦马特的成名作,这部创作于50多年前的戏,因为作者的预见性,在今天看来毫不过时,其现实意义仍在延伸,当晚,该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内涵引得现场掌声不断。《飞向天空的人》则以一个梦想飞向天空的人一天循环往复的白日梦及其终结为叙事轴线,表达人对于彼岸世界的向往和无可逃脱的存在之间的永恒矛盾。
本届乌镇戏剧节剧目名单来自世界各地最顶尖舞台艺术戏剧团体,公布之初便在戏剧业内引发热议。最重量级的国家级团体让整座乌镇光彩夺目:法国北方剧院、瑞士苏黎世国家剧院、德国塔利亚剧院、俄罗斯塔甘卡剧院、波兰羊之歌剧团、意大利都灵国家剧院、立陶宛国家剧院以及中国国家话剧院。孟京辉说,就如乌镇有一条长河贯穿古镇,而剧目安排也从古至今,带领观众走一遍戏剧历史的长河。
与国际单元并驾齐驱,戏剧节注入了中国当代戏剧的最具代表性的戏剧新锐势力,著名导演如李建军、丰江舟、邵泽辉、康赫、窦辉、陈明昊等,作为国内一线导演的实力代表,将在乌镇尽展才华,用他们的锐利质感去放肆,去颠覆,去解读,去创新。
这里更有乌镇戏剧节专设单元:肢体剧场用肉体承担情感的最大重量,开拓戏剧能量新维度。来自法国的小丑默剧,荷兰斑比剧团和巴西双面剧团的肢体戏剧,用动人心魄的舞台呈现和形体诗意,让每个观众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