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话剧创作有哪些特点

剧作家们一方面呼唤个性解放,猛烈批判封建主义的丑恶;一方面揭露社会的病根,尖锐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真切地表现出“五四”时代精神。

②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话剧创作有哪些特点

三十年代的剧作家与二十年代的剧作家以雷霆万钧的气势猛烈抨击封建传统文化和社会黑暗不同,他们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冷静下来,更深刻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政治制度的积弊,然后以深沉的格调描绘家庭和社会生活,揭示人生面貌,表达民主、自由的呼声,表现社会解放和民族解放的主题。

③ 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歌鉴赏

第一章 文学革命运动(1次2课时。重点是文学革命运动发生发展、外来思潮涌入与新文学社团,以及新文学发难代表人物。必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梅光弟《评提倡新文化者》、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
第二章 鲁迅(一)(3次6课时。重点是对《呐喊》《彷徨》的总体评价、《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的细读分析、《野草》与《朝花夕拾》赏析,以及对当下有关鲁迅争议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必读《呐喊》《彷徨》《野草》和《朝花夕拾》,以及《鲁迅传》等。也可以看一些研究专著。因为阅读量较大,需要提前准备)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说(2次4课时。重点是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了解当时写作风潮与时代特征,包括对冰心、庐隐、叶圣陶、郁达夫、许地山、冯文炳等代表作家作品的分析。必读冰心《超人》、庐隐《海滨故人》、叶圣陶《隔膜》、郁达夫《沉沦》、许地山《缀网劳蛛》、冯文炳《竹林的故事》,以及《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二、三集的导言等)
第四章 郭沫若的《女神》(1次2课时。重点是体验分析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及其与时代紧密契合的创作个性,由此感受五四精神,学习用“三步阅读法”阅读那种时代性较强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必读《女神》中的《凤凰涅磐》、《天狗》等篇扎,以及郭沫若传记、相关评论等)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新诗(1次2课时。重点是了解五四新诗运动和早期新诗创作的大致情况,鉴赏分析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等诗人作品,学习诗歌鉴赏评论的一般方法。必读闻一多的《忆菊》、《一句话》、《死水》等、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李金发《弃妇》,以及冯文炳《谈新诗》等)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散文(1次2课时。掌握五四散文流派概况,重点是对几个代表性散文家的鉴赏评价。应当偏重风格评析,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必读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核查》、《苦雨》,冰心《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以及朱自清、徐志摩、梁遇春等的代表作)
第七章 五四时期的话剧(1次2课时。注意对话剧文学知识的掌握。重点是田汉和丁西林作品分析鉴赏。必读丁西林《一只马蜂》)
第八章 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潮流(1次2课时。大致了解三十年代文坛状况和几种文艺运动的交错发展线索,重点是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其得失,以及左翼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对立状况。以文学史知识性了解为主。选读周扬、梁实秋、朱光潜的相关论文,以及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等)
第九章 茅盾(1次2课时。重点分析《子夜》,了解社会剖析小说特征,包括对吴荪甫典型性的分析。针对在《子夜》评价中某些代表性观点开展讨论。必读茅盾的《蚀》、《子夜》等作品)
第十章 老舍(1次2课时。重点分析鉴赏《骆驼祥子》,了解其对城市文明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理解;了解老舍作品所构成的独特的市民世界,以及老舍作品的“京味”特色。讨论祥子与虎妞形象。必读《骆驼祥子》、《断魂枪》、《二马》等。选读赵园《城与人》)
第十一章 巴金(1次2课时。大致了解巴金《爱情三部曲》等前期次“青春型”小说总体特色,并和后期《寒夜》等作比较。重点分析鉴赏《家》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理解巴金特殊的文学史地位。必读《家》、《寒夜》,陈思和《巴金传》)
第十二章 沈从文(1次2课时。重点评析鉴赏《边城》等小说的艺术特色,比较分析沈从文写湘西与写城市这两付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必读《萧萧》、《丈夫》、《边城》,选读汪曾祺《又读〈边城〉》、凌宇《沈从文传》等)
第十三章 三十年代小说(2次4课时。大致了解左翼、海派与京派三种小说潮流,重点了解张天翼、沙汀、艾芜、丁玲、萧红、李颉人、穆时英、施蛰存、张恨水等8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必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沙汀《代理县长》、艾芜《山峡中》、萧红《呼兰河传》、施蛰存《春阳》)
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诗歌(1次2课时。重点欣赏戴望舒、卞之琳、林庚、林徽因的诗歌。必读戴望舒、卞之琳等诗集,以及孙玉石《中国现代史导读》)
第十五章 鲁迅(下)(1次2课时。从总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结合理解鲁迅为人为文,体会其人格精神。欣赏《故事新编》,注意其试验性与先锋性。选读鲁迅杂文与《故事新编》。选读王瑶《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第十六章 三十年代散文(1次2课时。了解三十年代散文创作状况,重点分析鉴赏林语堂和何其芳的作品。必读何其芳《画梦录》、林语堂《方巾气研究》、郁达夫《吊台的春昼》等作品,以及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李健吾《咀华集》(选读)等)
第十七章 曹禺(1次2课时。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习如何评析话剧艺术。重点分析《雷雨》和《北京人》。课堂讨论《雷雨》的主人公。必读《雷雨》、《日出》、《北京人》,选读《曹禺研究资料》)
第十八章 三十年代戏剧(1次2课时。重点分析夏衍《上海屋檐下》等剧作,以及田汉、洪深的剧作。必读《上海屋檐下》)
第十九章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1次2课时。了解四十年代三种不同地域文学潮流状况。重点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影响。必读毛泽东《讲话》、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选读温儒民《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第二十章 张爱玲与钱钟书(1次2课时。重点分析张爱玲《金锁记》和钱钟书《围城》。必读这2部小说。选读《张爱玲评说60年》)
第二十一章 赵树理(1次2课时。理解文学史上的“赵树理现象”。比较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与文体的创新,讨论围绕“赵树理方向”的争议。必读《小二黑结婚》,选读戴光中《赵树理传》)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小说(1次2课时。欣赏孙犁的短篇小说。重点分析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暴风骤雨》。介绍有关这些作品的新的评论研究观点,引发关于文学研究历史感的讨论。必读这2部小说,选读王晓明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中相关论文)
第二十三章 艾青与冯志(1次2课时。评析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艾青有关诗歌“散文美”的主张,以及冯志的十四行诗。重点分析鉴赏《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冯志《十四行集》。必读《艾青诗选》、冯志《十四行集》)
第二十四章 穆旦、九叶派与四十年代其他诗人(1次2课时。重点分析鉴赏穆旦诗歌。必读《穆旦诗选》,《九叶集》)
第二十五章 四十年代散文与话剧(1次2课时。重点评析梁实秋《雅舍小品》与解放区的《白毛女》。必读这2种作品)
第二十六章 文学史线索梳理 总结复习

http://cache..com/c?word=%C8%FD%CA%AE%3B%C4%EA%B4%FA%3B%CE%C4%D1%A7%3B%CA%B7%3B%B3%C9%BE%CD&url=http%3A//hi%2E%2Ecom/%CE%D2%D0%C4%C8%E7%BB%AD/blog/item/ae4f43161b57ff4a21a4e94e%2Ehtml&p=c449840784934ead1abe9b7d094e&user=

④ 如何鉴赏戏剧

一、戏剧概说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英drama)即指话剧。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其基本要素是情节性的动态造型,通过从空间到时间、从视觉到听觉对观众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反复交流,进入集体的心理体验。

二、戏剧的分类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提倡理性,维护君主制度,艺术上规范、和谐、典雅;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6世纪至17世纪以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为代表;18世纪意大利的哥尔多尼和法国的博马舍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喜剧的代表;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正剧理论的首创者是狄德罗,他称正剧为“严肃的喜剧”。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部分作家从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黑暗,宣传市民阶级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的需要出发,提倡正剧创作。19世纪以后,这种被称为“严肃戏剧”的正剧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戏剧文学是剧本的泛称,兼指研究剧本创作的理论。我们以下所论述的戏剧文学鉴赏,主要指的就是对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的鉴赏。

三、戏剧的历史

对戏剧文学鉴赏,首先要分别对古、今、中、外戏剧的各自特征有个清晰的了解,明确鉴赏的重点,把握鉴赏的要领。

中国的戏剧,古、今差别很大。古代戏曲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通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20世纪以来由我国作家创作和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其中以话剧为主体。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清中叶以后的地方戏是我国古代戏曲的三个辉煌的代表剧种。

元杂剧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元杂剧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奠基人,他一生共创作67种杂剧,《窦娥冤》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他一生共创作杂剧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王实甫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家,著有杂剧13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从嘉靖到崇祯年间,明人传奇创作盛极一时,涌现出汤显祖、凌氵蒙初、冯梦龙等一大批作家,其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最为著名。

清代剧坛上有“北孔南洪”的说法,所谓“北孔”即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南洪”指的是《长生殿》的作者洪 。人们把《桃花扇》与《长生殿》誉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中国话剧指的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和主体。话剧是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在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后受西欧戏剧影响,又称“爱美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一代宗师。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人物。田汉创作了大量戏剧,如《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江村小景》《回春之曲》《获虎之夜》等;曹禺一生创作剧本10多部,主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曹禺的话剧创作把我国的话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鉴赏方法】

一、了解主要矛盾冲突

理清矛盾冲突的线索(如何产生矛盾冲突——产生了何种性质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发展进程如何),就完整地鉴赏了戏剧文学的主要情节。

二、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1

⑤ 中国话剧从诞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期,也是其文化发展的蜕变更生期,文化语境中新与旧的问题,几乎纠缠了整整一个世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以《新青年》杂志为思想阵地的胡适、钱玄同、傅斯年等人,认为新的时代应当创造新的戏剧,而传统戏曲则是野蛮的“遗型物”,是不进化的代名词,而效法西方戏剧所创立的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必将对传统戏曲取而代之。如果说胡适等人对待戏曲的态度不免过激,那么1926年以《晨报剧刊》为舆论阵地的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等人,对待戏曲的态度则要公允得多。他们不仅欣赏中国戏曲重表现、写意化的美感,而且还准备吸取其中的美学特点,创造出一种适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国剧”。尽管“国剧运动”的构想未能实现,但是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早期中国话剧观念的多元特点。而宋春舫等学院派戏剧理论家对西方现代戏剧流派的介绍,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艺术视阈。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话剧的贡献,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白话文作为社会语言的独立地位,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如果话剧用之乎者也或中州韵演出,那该是怎样滑稽的事,至少人们会难以听懂喋喋不休的台词。其次,它彻底地打破了戏剧文化的保守态势,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异域文化,并致力于借鉴和吸收西方戏剧的最新潮流。再者,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戏剧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意识,戏剧与时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到了1930年代,中国话剧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显示出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价值。话剧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也逐渐加强,甚至出现了工人剧团和农民的话剧演出。此时期,一位在中国话剧史上意义非凡的人物,带着与他年轻的面孔不相称的忧思与憧憬,豁然出现在世人眼中。这个人就是曹禺,在23岁时他已经创作了惊世之作《雷雨》(1934)。此后,《日出》(1936)、《原野》(1937)等相继问世,在他的笔墨之间,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话剧文学已经走向成熟。他的戏剧在那个年代曾经养活了一个著名的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1933—1947),在以后的岁月中,研究者的视野中有了“说不尽的曹禺”,导演和演员心中有了“演不完的曹戏”。

⑥ 关于著名话剧赏析的书

《东方戏剧国别史》
《当代英国戏剧》
《戏剧导演理论与实验》
《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等等都是,你可以在卓越图书馆买的到的...

⑦ 中国戏剧文学中的经典独白(紧急紧急!考试用,要3分钟)

河南:豫剧 大平调 四平调 宛邦 月调
山东:吕剧
河北: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
安徽:黄梅戏 花鼓戏
广东:粤剧
浙江:评弹
北京:京剧
东北:二人转
陕西:秦腔
上海:沪剧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戏剧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集中。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出。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 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⑧ 陈小玲的发表论文


1、专著:《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里看我》——皮兰德娄“戏中戏三部曲”创作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11出版
2、《“深下去,再刻几下”》——以北京人艺《日出》中“四代”李石清为例,谈戏剧场面的开掘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日出>的舞台艺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北京人艺经典文库。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第268-279页)
3、《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对曹禺改编巴金小说《家》的考察 《戏剧文学的创作与实践》第六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395-409页)
4、《坏女孩的恶作剧》 《新剧本》(2012年,第6期,第43-68页)
5、《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论歌队在话剧《坏女孩的恶作剧》中使用 《戏剧》(2013年,第2期,第105-115页)
6、《好戏在后面》——话剧《坏女孩的恶作剧》的创作 《北京人艺》(2013年,第1期,第74-77页.)
7、《戏剧文学专业课教学设计探讨》《戏剧》(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2004年,第4期,第94页-第103页。
8、《上海屋檐下》解读自《20世纪中国话剧精品赏析》(卢敏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76页-第86页。
9、《在抗战现实与艺术追求之间》《戏文》(全国中文(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2005年,第2期,第23页-第28页。
10、《路在何方》《戏剧文学》(全国中文(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 全国研究生教育中文核心期刊/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2005年,第8期,第33页-第38页。

⑨ 戏剧鉴赏的方法有哪三种

一、戏剧概说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英drama)即指话剧。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其基本要素是情节性的动态造型,通过从空间到时间、从视觉到听觉对观众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反复交流,进入集体的心理体验。

二、戏剧的分类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提倡理性,维护君主制度,艺术上规范、和谐、典雅;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6世纪至17世纪以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为代表;18世纪意大利的哥尔多尼和法国的博马舍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喜剧的代表;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正剧理论的首创者是狄德罗,他称正剧为“严肃的喜剧”。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部分作家从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黑暗,宣传市民阶级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的需要出发,提倡正剧创作。19世纪以后,这种被称为“严肃戏剧”的正剧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戏剧文学是剧本的泛称,兼指研究剧本创作的理论。我们以下所论述的戏剧文学鉴赏,主要指的就是对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的鉴赏。

三、戏剧的历史

对戏剧文学鉴赏,首先要分别对古、今、中、外戏剧的各自特征有个清晰的了解,明确鉴赏的重点,把握鉴赏的要领。

中国的戏剧,古、今差别很大。古代戏曲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通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20世纪以来由我国作家创作和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其中以话剧为主体。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清中叶以后的地方戏是我国古代戏曲的三个辉煌的代表剧种。

元杂剧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元杂剧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奠基人,他一生共创作67种杂剧,《窦娥冤》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他一生共创作杂剧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王实甫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家,著有杂剧13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从嘉靖到崇祯年间,明人传奇创作盛极一时,涌现出汤显祖、凌氵蒙初、冯梦龙等一大批作家,其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最为著名。

清代剧坛上有“北孔南洪”的说法,所谓“北孔”即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南洪”指的是《长生殿》的作者洪 。人们把《桃花扇》与《长生殿》誉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中国话剧指的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和主体。话剧是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在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后受西欧戏剧影响,又称“爱美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一代宗师。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人物。田汉创作了大量戏剧,如《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江村小景》《回春之曲》《获虎之夜》等;曹禺一生创作剧本10多部,主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曹禺的话剧创作把我国的话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鉴赏方法】

一、了解主要矛盾冲突

理清矛盾冲突的线索(如何产生矛盾冲突——产生了何种性质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发展进程如何),就完整地鉴赏了戏剧文学的主要情节。

二、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重要。优秀的戏剧人物语言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个性展示出来。

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即戏剧冲突中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或人物内心活动。

我们常说的“行由心指”“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必定通过言、行表达出来,这种显示动作性的语言,出自人物内心,因而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这是话语字面意思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优秀的台词往往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广的想像空间,能起到一石多鸟之效。

三、在鉴赏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不应忽视对戏剧人物形象的鉴赏

1?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同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欣赏人物形象时,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征。

2?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载体。

3?要顺着剧情发展的线索,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

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才称得上对戏剧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的鉴赏。

结合事例来分析一下:
(1) 理清人物关系,把握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一大要素,矛盾是人物构成的。要把握矛盾,必须理清人物关系。
例:试举例分析戏剧人物性格
------举例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
分析:要做好这个题目,必须首先理清戏剧中周、鲁两家人物之间都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雷雨》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鲁大海与周萍的矛盾、鲁侍萍与周萍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冲突构成了复杂的戏剧冲突。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层次交叉,互相牵连,产生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这一悲剧深刻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对立,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个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但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时,不能仅仅抓住主要的矛盾说周朴园虚伪、冷酷就万事大吉;因为周朴园与他人存在多种关系,不可能不影响他的思想性格,所有他应该是复杂的,我们在分析时必须注意他的复杂性,才能全面准确地做答。
(2)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戏剧语言是另一大要素,人物性格和关系主要靠语言展现,必须仔细品位。
戏剧人物语言有这些主要特点: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
A、把握个性: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例: 《窦娥冤》中,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 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 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 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
〔唱〕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分析: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窦娥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就越发显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争也就越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有力。
B、挖掘深意: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雷雨》中,鲁侍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台词中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鲁大海 (挣扎)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外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分析:这里鲁侍萍的语言,有言外之意,有未尽之言。这里三个“ píng”字,各有其含义,“萍”是母亲的呼唤,亲情的体现。其含义是:你是我的亲儿子,大海的亲哥哥,你不能打自己的同胞兄弟啊……但这时侍萍很快意识到,周萍的地位、周萍所受到的教育,不容周萍承认这样地位低下的母亲,不能说破他们的骨肉关系,也分明感受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于是抑制住痛苦感情,用谐音字来掩饰。充分表达了鲁侍萍当时痛苦、失望和愤恨的爱憎交织的复杂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