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童话剧台词
1. 童话剧马兰花里的马兰花是哪种植物,鸢尾科的还是百合
马兰花,又叫来 马莲花,自马莲草;为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马兰花,是一种耐重盐碱的野生植物;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根系发达,入土深度可达1米;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甚至在高温干旱、水涝等不良环境中,也可正常生存。马兰,在中国北方地区一般3月底返青,4月下旬始花,5月中旬至5月底进入盛花期,6月中旬终花,11月上旬枯黄。
2. 马兰花 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马兰花开幸福来 勤劳的人们热爱它,马兰花电影里的歌曲是谁唱的歌名是什么
童话剧 《马兰花》
幸福的人啊把花看 开花以后奇迹现 金色的花 淡黄的蕊 散发内的清香使人醉容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
马兰花,马兰花,清香淡雅人人知,城里孩子在盼望,请你现在就开花。
马兰花,马兰花,品格高洁人人夸,城乡和谐成现实,请你现在就开花
3. 马兰花观后感
从小我就听妈妈说过马兰花的故事,尤其是马兰花开花的口诀,我不打磕巴都能说出来:“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我多么盼望自己也能有朵神奇的马兰花呀!
今天,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看了电影《马兰花》,故事讲的是:马兰有一朵神奇的马兰花,只要他一念口诀,马兰花就会绽放开来,帮助实现人们的愿望。但是有一个叫藤妖的巫婆一直想拿到马兰花,霸占马兰村,统治天下。村里有一对双胞胎叫大兰和小兰,大兰懒惰贪心,小兰勤劳纯朴。善良的小兰和勇敢的马兰相爱了。大兰想要两样宝贝--金梳子和银簪,可它们在一位老婆婆(藤妖变的)手里,只有拿到马兰花才能得到它们。大兰冒充小兰,从马兰手里骗走了马兰花给了藤妖。藤妖一拿到马兰花就把小兰固定在一个水晶球里,把大兰变成了石像。藤妖怎么念口诀,马兰花也没有开放,而且马兰花还凋谢了。藤妖为了把小动物们赶出马兰村,和马兰及小动物们打起来了,眼看就要输了,这时奇迹出现了。小兰钻出了水晶球,拿着枯萎的马兰花跑来,藤妖设计让小兰掉进了河里,马兰冲进河里去救小兰,他们爱的力量让马兰花重新绽放了生命,他们念着口诀把藤妖变成了灰烬。最后小兰和马郎结婚了,她姐姐也不像以前那样自私了。
马兰花的故事已经流传了50多年,它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贪婪,善良一定能战胜邪恶!
4. 找一部很老的电视剧,只有四集,记得主题曲是“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
我也在找这部电视剧,男主角是瘸子,女主是瞎子,女孩小时候在家做爆竹,男孩过去帮忙点了蜡烛引爆了爆竹,爆炸了
5. 马兰花的童话剧
作者任德耀。 根据同名童话故事改编,1956年6月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公演,获1956年全国专话剧会属演演出一等奖、1954 ~ 1979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剧本一等奖。
全剧共 3 幕10场,描写勇敢的青年马郎搭救了上山打柴坠入山崖的王老爹,并托他把一朵神奇的马兰花带给他的女儿。懒惰的姐姐大兰看不起这朵野花,妹妹小兰接受了它并与马郎成亲。
大兰十分嫉妒,恶毒的老猫唆使大兰带它潜入山林,杀害了小兰,夺走了马兰花。
马郎在山林中朋友的帮助下把老猫推下悬崖,救活了小兰,马兰花重新回到善良的人们手中,小兰和山林中的动物小伙伴又过起幸福安宁的生活 。
该剧民族特色和儿童情趣浓郁 ,情节简洁。有不少国家的儿童戏剧团体演出过此剧 。
6. 求郭沫若《蔡文姬》完整剧本
央视《东方时空》4月16日播出“话剧百年·朱琳”,以下是节目内容。
这里是北京解放军艺术剧院,2007年4月5日,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话剧界的许多名家正在这里进行百年话剧的演出彩排,朱琳是这次彩排中年龄最大的女演员。
朱琳:我这一辈子演戏都是自己化妆。
朱琳今年84岁,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14岁时就在“长虹剧社”主演话剧。1954年,朱琳在话剧《雷雨》中扮演鲁侍萍,那一年她31岁。
朱琳:当时我不喜欢这个角色,我不想演。第一我从来没演过老太太,第二觉得这个鲁妈这个人好像悬在半空中,她不像其他人物根基那么扎实。
《雷雨》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让朱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一次生病让曹禺走到她的面前。
朱琳:有一天大概是感冒了,我都躺在床上嘛,曹禺同志就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在我的床前跟我讲,他说鲁侍萍为什么不走?第一为什么自己这一生惟一的照片,就放在堂堂的周家大客厅里,第二看看这些家具,有好多件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家具,三十年前在无锡。第三她想看看自己的二儿子周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女儿赶快离开这个周家。
朱琳:鲁侍萍这个人物让我重新建立起自信,而且要在正确的轨道上来创造这个人物。
1954年,《雷雨》一上演就轰动了当时的北京,甚至出现了观众深夜带着棉被排队买票的情况。有一天晚上,周总理和邓颖超特地来观看《雷雨》,让朱琳没有想到,第二天上午她就接到邓大姐的电话。
朱琳:就说总理说了朱琳有一句重要的台词怎么不说?忘了还是怎么了?
朱琳: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一说这句话观众就乐。所以我就干脆把它拿掉了,不说了。后来总理就回话了,说你想办法把它说得让观众不笑。后来就改成这样了。你是萍,停住了,你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他后来又问你是谁,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朱琳凭借在话剧《雷雨》中的精湛表演,使她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挑大梁的演员。她扮演的鲁侍萍这个角色,经历了400多场舞台实践,朱琳也被们誉为北京人艺的台词权威。
这天彩排,朱琳朗诵的是话剧《蔡文姬》中的《重睹芳华》。
蔡文姬是郭沫若在1959年为北京人艺创作的历史剧。剧中描写的蔡文姬自小博学能文,又善诗赋。但时局的变化打断了她童年的幸福。后来她被人掳掠到异乡,嫁给了匈奴做左贤王,在匈奴居住长达12年。在这部大作里,郭沫若笔下的台词诗意很浓,无疑增添了表演难度。
朱琳:就像有一位演员,苏联契尔斯卡索,他说作为一个演员,就是一根火柴,一点就能把感情给点燃起来。就是说那感情很容易触动,比较饱满。另外作为古代的女诗人,要把这种气质表现出来,演员最难说的是自己怎么演这个人。
在蔡文姬的排演过程中,郭沫若先生曾经九次为演员们指导台词。这让朱琳找到了诗人蔡文姬与演员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在话剧《蔡文姬》演出当天,郭沫若前来观看。当朱琳演到第三幕——文姬道白时,郭沫若潸然泪下。
朱琳:因为他说了,蔡文姬就是,我就是他的经历啊。他在1938年从日本偷偷地逃回来,参加抗日战争。抛儿别女,抛妻别子,对他来讲是很痛苦的。
《蔡文姬》的成功轰动了话剧界,朱琳以丰厚的京剧功底和艺术表现力,形成了她独具大家风范的表演风格。直到现在,朱琳还把《蔡文姬》视为代表作。更重要的是,《蔡文姬》这部戏是她与丈夫刁光覃共同的作品。刁公台饰演曹操。
在丈夫弥留病榻的最后时刻,朱琳曾在他耳畔轻声唱起《蔡文姬》中最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以减轻老伴的病痛。
在朱琳长达70年的话剧生涯中,她塑造了蔡文姬,武则天等50多个舞台形象。朱琳对台词念白的处理与众不同,吐字归音韵味悠长,成了她标志性的表演特征之一。
朱琳:话剧是一门最难的艺术,是一切表演的基础,所以我能够从事这门工作简直是很难得的,很不容易的,很幸运的。
朱琳:说它年年报春来,说它如同捷报飞,说它给人民添岁,说它给五谷挑水,雪花真正是鞠躬尽瘁。
今年,中国话剧走过百年历程。
百年舞台,满台生辉!
2007-4-21 08:46 达达
中国话剧百年
1906年,中国话剧先驱李叔同在日本东京出演话剧《茶花女》。 李叔同受日本“新派”剧启示,与同学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出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这被称为“话剧在中国的开场”。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
2007-4-21 08:46 达达
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欧阳予倩是新剧时期代表。这是话剧《画家与其妹》剧照(1907年摄于日本东京)。李涛痕饰画家,欧阳予倩饰其妹。
抗战话剧《放下你的鞭子》
1956年3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附属中国少年儿童剧团演出童话剧《马兰花》。《马兰花》根据我国古代的民间童话改编。它歌颂善良,反对贪婪和邪恶。 《马兰花》至今仍在上演。
196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田汉创作的话剧《关汉卿》。田冲饰关汉卿(中)、狄辛饰朱帘秀(右)。 田汉(1898-1968)早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回国后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后与欧阳予倩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电影剧社。田汉写有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100余部及大量诗歌和歌词。
这是老舍(右二)和北京人艺导演焦菊隐(右一)、夏淳(右三)及演员于是之(左二)等一起讨论《茶馆》剧情。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话剧,以一个茶馆的兴衰为依托,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1985年9月2日至10月1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等地上演中国话剧《家》。话剧《家》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这是话剧《家》第一场“闹房”。剧中主人公、大少爷觉新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贤慧温顺的瑞珏成婚。
1991年12月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历史剧《李白》。青年演员濮存昕(右二)扮演李白。这是剧中李白落难流放途中巧遇一农妇和孙女在路边祭祀自己而闹出一番笑话的情节。
1999年1月12日,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推出的大型话剧《洗礼》在北京八一剧场上演。该剧讲述了一个三代军人家庭在1998年夏季抗洪抢险中的故事。
2004年5月1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了改编自雨果原著、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话剧《九三年》。导演汪遵熹,主要角色由任程伟、郭涛、何瑜、姬洁等扮演。
2005年7月8日,由国家话剧院重排史诗剧《切·格瓦拉》在北京北兵马司剧场上演。2000年,当史诗剧《切·格瓦拉》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时,给中国戏剧界带来了“轰动效应”,70场正式演出引发了知识界与舆论界的反响与争鸣。
2005年10月27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茶馆》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首演获得成功。作为此次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的压轴戏,《茶馆》在有“美国最高艺术殿堂”之称的肯尼迪艺术中心连演三天。
2006年8月1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重新排演的荒诞派话剧《等待戈多》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上演。此剧拉开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的帷幕。
2006年12月9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话剧《立秋》受到台湾同胞的广泛好评。 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立秋》以民国初年为背景,客观反映了晋商的兴衰历史。这部话剧已上演266场,所到之处,无一不引起轰动。
[size=2]中国话剧百年---武汉人艺:在创新中焕发青春
2007年04月19日 07:42: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4月18日专电(记者王敏、俞俭)作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展演剧目,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排的话剧《张之洞》于4月15日、16日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观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戏剧专家和兄弟院团赞赏有加。
武汉人艺党委书记周锦堂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让话剧展现出勃勃生机,让武汉人艺焕发青春活力。
等市场不如找市场
近年来,面对电视、歌厅等艺术样式的冲击,传统的舞台艺术走到了边缘,观众越来越少,话剧的生存和发展也一度陷入低谷。
2003年,武汉人艺经过一番探索,找准市场,推出方言剧《搭白算数》《你吓我》。风趣幽默的方言,贴近生活的内容,精彩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观众,市民进剧场看戏火了武汉三镇。《搭白算数》10个月出演100场,票房达到300万元,这在当时市场上是个奇迹。
《搭白算数》演出第100场时,偌大的沌口体育中心有上万人看戏。谢幕时,全场沸腾,观众就像看球赛一样,一片掌声欢呼声。肖太婆的扮演者肖慧芳上台发表感言:“演了一辈子戏,从来没有面对这么多观众演一部戏。”
《柠檬黄的味道》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真实生活和青春状态,演出非常成功,2005年荣获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一等奖,并率先拿到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入场券。
新机制带来新活力
曾有人这样描述话剧市场的不景气:“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财政差额拨款养活不了剧团,“大锅饭”体制救不了艺术家。
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人艺一举打破“大锅饭”,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基础工资与效益工资相结合,多劳多得;探索股份制、制作人负责制、项目负责制等多种改革模式,进一步将院团推向市场运作。
1997年话剧《人生一台戏》,演的是一位下岗女工自我奋斗走出困境的故事。武汉人艺引入“制作人负责制”,并首次将票价由以前的10元提高到50元,市场反应不错,在武汉连演23场,首次开始盈利。之后,他们一鼓作气在北京中国儿童剧院订演8场。剧场工作人员起初还表示担心,外地剧团来北京没有这样订场的。演出竟然轰动京华,《人生一台戏》感染力强,观众的心在抽动,几乎没有人不流泪。
新机制使武汉人艺尝到了市场的甜头,激发了演职员工创造活力,剧院也“火”了,一批优秀新剧目不断推出。像《春夏秋冬》《三峡魂》演出百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情系母亲河》获中国话剧“金狮奖”,《母亲》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聚人才才能聚人气
记者采访时,正碰上武汉人艺在招考演员,很多考生来自四川、湖南、天津等地。他们说,是冲着武汉人艺影响力而来的。而“孔雀东南飞”一幕让武汉人艺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定向培养了9个演员,竟走了8个。
既要通过“感情留人”,更要靠“事业留人”。武汉人艺采取轮演保护法、骨干人才奖励保护法等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多种艺术形式聚集人才,也是武汉人艺的一大创新。
周锦堂介绍说:“话剧可以展示演员的艺术功力,让演员来演小品,可以让观众熟悉演员,起到宣传演员的作用。我们把小品搞火了,演员成名了,这里就是他发展的沃土,有他发展的环境。”
武汉人艺将汉味小品抓在手里,不断研究创作小品剧目,提升艺术水准,让演员们轮流上演,展现才华。10年来,武汉人艺近20部小品获几十项全国性小品奖,200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汉味小品《招聘》带给亿万观众清新之风,轰动一时。这不仅奠定了汉味小品在全国的地位,也推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演艺人才。
聚才有方,新人辈出。武汉人艺的人才状况在全国地方剧团名列前茅,剧院人心安定,人气旺,艺术活力、凝聚力越来越强。
四月十七日,中国话剧主题公园揭幕仪式在北京青年湖公园举行。该主题公园第一期工程包括纪念主题雕塑和纪念林。当日,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李默然等话剧表演艺术家在该园认种银杏树,并应邀为公园留下“手模”。二00七年是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周年,进入四月后系列纪念活动陆续拉开帷幕。
今天,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大型座谈会上,表彰了32台经典剧目和30台优秀剧目,其实,这百年来,在光艳夺目的中国话剧舞台上,优秀与经典的大剧、小戏何止这60多台?它们仅是个缩影而已!中国话剧的百年风雨路,记录了一部中国现代文明史,社会变革、时代风云无不在这里刻下深深的痕迹,留有长久的回音。
话剧百年,真的让成千上万的观众感慨万千!
春柳“黑奴”创世纪
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的儿子李龙吟,新近创作了一部新戏《寻找春柳社》,讲述的就是中国第一部话剧——由春柳社、春阳社同时在日本和上海两地上演的《黑奴吁天录》是如何完成的。那是1907年秋的事,中国话剧的第一年就从这时计算起。
据中国话剧史专家丁罗男教授介绍,1907年夏,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戏剧团体“春柳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亦即《汤姆叔叔的小屋》)。上海的“春阳社”闻风而动,3个月后也在兰心大戏院上演了《黑奴吁天录》。由于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日本演出的版本,所以还是在上海演出的时候加入了皮黄腔。但是,这次演出首次使用了完整的分幕剧本并且在外国人盖的新式舞台上亮相,使得上海观众大为惊叹。因此,我们通常把这出戏作为中国话剧的开端。
紧贴现实掀高潮
话剧对现实生活的贴近与迅速反映,在还没有电子娱乐设备的时代,成为百姓最为热衷的文艺舞台样式。据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每晚都有十余个剧场同时上演不同剧目,这样的观演盛况,远远超过现在。胡适的《终身大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以轻松的喜剧笔调嘲弄了包办婚姻。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热衷现实主义话剧剧作家的新作。洪深的《赵阎王》表现了军阀内战造成的城乡混乱,田汉的《年夜饭》、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则以反帝反侵略的内容引起观众的瞩目……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曲,更是成为中国话剧百年中最为重要的力作。与此同时,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李建吾的《这不过是春天》也成为传世之作。繁荣的剧本创作,给中国话剧的繁荣掀起了第一次高潮。
北京上海成重镇
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即将携话剧《建筑大师》于4月下旬来沪演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类不以情节取胜、唯求情感宣泄的话剧,他只敢在两个城市演出,那就是北京和上海。因为这两个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特别适合话剧的生长。
事实上,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国两大话剧重镇的格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话剧进入繁荣期时就已经形成。上戏戏文系副主任汤逸佩介绍,40年代,曹禺的《北京人》、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以及郭沫若的《屈原》等剧,在这两座城市把中国话剧推向整体繁荣。
随后,50年代北京人艺与上海人艺的崛起,不断把优秀的剧本搬到舞台上。北京人艺排演的《茶馆》《蔡文姬》和《关汉卿》等剧,已经成为几代话剧人学习的楷模。上世纪60年代,上海已经形成了海派话剧的风格特色。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通过上海人艺和青话,最早呈现在中国舞台。由焦晃主演的《无事生非》风靡一时,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由上戏教师陈耘编剧的《年轻的一代》自从校内首演后,令人瞩目,经过青话改编再次搬上话剧舞台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最终被改编成电影,在更大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与此同时,上海还把出自南京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进行二度舞台创作,该剧和南京路上好八连一起被传为“佳话”。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上海早在当时的话剧舞台就奠定了海派风格。日前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的海派话剧《秀才与刽子手》,再次验证上海话剧舞台始终以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胸怀,接纳各类文化流派在其中交融。
新时期里多元化
文化观念的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创造性,使得话剧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呈现出全新的探索形态。随着人们的观演经验的丰富、接受程度的宽泛,这样多元化的环境,促进话剧继续沿着个性鲜明的道路发展。
宗福先的《于无声处》使话剧继续在时代的脉搏下跳动,引发全国上下的轰动效应。北京则推出一系列取材于农村生活的文化反思作品,从《狗儿爷涅盘》到《桑树坪纪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心理的碰撞,飞溅出火花,点燃了观众。接着,上海的历史话剧《商鞅》,又以其宏大的叙事以及观照现实的内涵,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共鸣,久演不衰。之后,小剧场话剧,反映当代人群的现实情感,更成为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由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发起的“表演工作坊”建立至今已超过20年。今年4月下旬,他们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第二轮又将来到上海,与《建筑大师》争抢观众。该剧去年底开始的跨年演出,创造了北京、上海话剧界的票房奇迹。上海大剧院1600多个座位,每场上座率都几近100%。据悉,眼下第二轮演出的票子也已售罄。赖声川以其别具一格的“工作坊”进行话剧的集体即兴创作,并去芜存菁,把大众娱乐的内容,装配入创造性的结构之中,赢得了市场与业内的双赢。[/size]
[[i] 本帖最后由 达达 于 2007-4-21 09:13 编辑 [/i]]
2007-4-21 09:15 达达
[size=2]造就中国话剧百年辉煌的,是一大批披荆斩棘、魅力非凡的戏剧人。今天,国家表彰了一批“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和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但他们却都表示,在百年话剧长河中最值得人们尊敬的,其实是一批已经谢世,却为我们竖起一块块里程碑、铺就一级级上升台阶的话剧大师。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话剧。
4位话剧奠基人
田汉:论及对中国话剧的贡献,田汉无疑位列第一。这倒不因为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而是这位偏好莎士比亚抒情浪漫风格的剧作家,兼具关照现实生活的敏锐,著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为中国现实主义话剧打下基础的名剧。与此同时,他还组建“南国社”,在全国各地巡演。他在这个过程中呕心沥血,培养了大量中国话剧的拥护者,也赢得了戏剧教育家、剧社创始人的赞誉。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则是春柳社中的活跃人物,他参演《黑奴吁天录》的演出,因而一度与梅兰芳齐名,被誉为“北梅南欧”。他率先倡导话剧的职业化,并亲自参加剧场和舞台的管理设计。
洪深:我们如今所用的“话剧”一词,是洪深翻译“引进”的。1928年,他将英语Drama一词译为“话剧”,取代了早期各种杂乱的称呼,确立了话剧的名称。他在哈佛大学学戏剧的时候,与著名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是“师兄弟”。他在引进欧洲写实主义戏剧体系的同时,把这套体系树立在舞台上,并倡导“男女合演”。茅盾在观看了洪深1924年演出的《少奶奶的扇子》后在回忆录中赞扬:“这才是中国第一次严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我们也是头一次听到‘导演’这个词。”
熊佛西:熊佛西的塑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镇校之宝”。他是国内仅有的两所戏剧类高校的第一任校长,也是颇有建树的剧作家。他是学校戏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戏剧人才。
3位剧作大师
曹禺:提及中国话剧百年,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雷雨》。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的丰碑,使得当时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并且让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当时,过分商业化的文明戏和只求艺术的“爱美剧”使得中国话剧走向失衡状态。《雷雨》取长补短,并且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群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话剧带来生机。1935年8月,《雷雨》成为中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的“看家戏”,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欲罢不能。上海卡尔登剧院(后来的长江剧场)主动提出驻场演出,使得职业化的“剧场戏剧”得以确立,开创了中国话剧在大剧场演出的时代。此后,曹禺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系列作品均是影响了几代人的力作。如今,这些名剧都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演绎。1952年,曹禺成了北京人艺的首任院长。
夏衍:《上海屋檐下》由夏衍创作于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爆发,1939年1月才得以在重庆上演。夏衍用十分传神的笔法,把上海人的生活琐事搬上了话剧舞台,显得“形象化、有风趣、熟习人情”。这出刻画上海小人物生活的话剧,也成为不少后来者模仿的对象。比如堪称滑稽戏经典的《七十二家房客》等。
老舍:老舍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他在文学界中不相上下。上世纪50年代北京人艺的辉煌,是扎根于他创作的剧本之上的。《茶馆》以戏剧文学和舞台演出的综合实力征服了观众,至今仍是北京人艺的金字招牌。该剧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诸多纪录。此外,《龙须沟》是他创作的新台阶,为他赢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厚的文化蕴涵、鲜明的民族性格,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北焦南黄”两学派
“北焦南黄”指的就是两位创立各自表演学派的大导演——北京人艺的焦菊隐和上海人艺的黄佐临。
焦菊隐:焦菊隐所在的北京人艺,承袭了前苏联莫斯科剧院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称“斯坦尼”)的表演学派,注重写实。《茶馆》等一系列名剧,从剧作、表演到导演手法都是以斯坦尼的理论为基础、焦菊隐的执导手法为特色,而成就半部中国话剧史的。据戏剧评论家田本相回忆,曹禺每一次提及焦菊隐都是这么说的,“北京人艺没有其他人可以,没有我可以,但是如果没有焦菊隐,就没有北京人艺的成就。”焦菊隐将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与西方话剧艺术融会贯通。
黄佐临:世界表演体系有三大类——斯坦尼的“体验派”、布莱希特的“表现派”以及京昆大师梅兰芳综合两者的戏曲表演派。如果说焦菊隐受的是斯坦尼的影响,那么黄佐临则是布莱希特学派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相结合的代表。他发现布莱希特、梅耶荷德专门撰文赞扬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对其中写实写意兼顾的中国戏曲艺术赞不绝口。此事,大大鼓舞了当时领衔苦干剧团的黄佐临。他开始探索与北京人艺写实风格完全不同的戏剧表演风格。在上海人艺期间,他于1951年导演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成为第一个向中国介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人。中国话剧的多样化风格尝试,就是从黄佐临开始的。
7.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童话剧剧本要仿写童话剧马兰花有场景的变化
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8. 有没有儿童剧《马兰花》的剧情介绍,有视频就更好了
马兰山巅,云雾缭绕,仙人马郎栖息于此,他培植了一朵美丽动人的马兰花。马兰山内下住着王老爹、容老伴王大妈和两个外貌酷似的女儿一家人。姐姐大兰,好逸恶劳。妹妹小兰,勤劳善良,她很想一睹山巅那朵凡人从未见过的马兰花。老爹心疼女儿,为满足女儿的要求,不畏艰险,奋力攀登,终于来到马兰山巅,目击马兰花闪烁着奇异的光芒。由于兴奋过度,老爹不慎失足坠下万丈悬崖,幸被马郎救起。当马郎得悉老爹的来意后,欣然把花交与老爹。树公公从旁点破了马郎借花求亲的用意,老爹到家后即征询两个女儿的意向。大兰嫌深山野林生活清苦,婉言拒绝,而小兰却含羞接过鲜花。马郎和小兰成亲以后,共事劳动,生活美满。不久,小兰带着丰厚的礼物回家省亲,引起姐姐的妒忌。大兰听信变成老猫的黑心狼的谗言,骗取了妹妹的衣饰。老猫将小兰推入湖中,并夺走了马兰花。接着,大兰又在老猫的威胁利诱下,试图从马郎口中骗取马兰花的口诀。大兰逐渐认清了老猫的狰狞面目,深悔自己受骗上当。她终于不顾老猫的恫吓,向马郎坦陈真情。马兰山上布下天罗地网,这只伪装成老猫的黑心狼终于死在棍棒之下。马郎凭借马兰花的神力救活了小兰,夫妻重又欢聚。
9. 童话剧马兰花简介
马兰山巅,云雾缭绕,仙人马郎栖息于此,他培植了一朵美丽动人的马兰花。马兰山下住着王老爹、老伴王大 妈和两个外貌酷似的女儿一家人。姐姐大兰,好逸恶劳。妹妹小兰,勤劳善良,她很想一睹山巅那朵凡人从未 见过的马兰花。老爹心疼女儿,为满足女儿的要求,不畏艰险,奋力攀登,终于来到马兰山巅,目击马兰花闪 烁着奇异的光芒。由于兴奋过度,老爹不慎失足坠下万丈悬崖,幸被马郎救起。当马郎得悉老爹的来意后,欣然把花交与老爹。树公公从旁点破了马郎借花求亲的用意,老爹到家后即征询两个女儿的意向。大兰嫌深山野林生活清苦,婉言拒绝,而小兰却含羞接过鲜花。马郎和小兰成亲以后,共事劳动,生活美满。不久,小兰带着丰厚的礼物回家省亲,引起姐姐的妒忌。大兰听信变成老猫的黑心狼的谗言,骗取了妹妹的衣饰。老猫将小兰推入湖中,并夺走了马兰花。接着,大兰又在老猫的威胁利诱下,试图从马郎口中骗取马兰花的口诀。大兰逐渐认清了老猫的狰狞面目,深悔自己受骗上当。她终于不顾老猫的恫吓,向马郎坦陈真情。马兰山上布下天罗地网,这只伪装成老猫的黑心狼终于死在棍棒之下。马郎凭借马兰花的神力救活了小兰,夫妻重又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