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有哪些戏剧

安徽戏剧分为4种:黄梅戏、泗州戏、徽剧和庐剧
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

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安庆市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与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笛和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

庐剧
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下路(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庐剧是与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② 安徽省话剧团的“双休日儿童剧场”

进入二十来一世纪以来,为了进源一步的拓宽市场,我们在全国第一个开辟了“双休日儿童剧场”,七年来,共上演了80多台大小剧目,演出了1850场,平均每年演出270多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家长的喜爱和小朋友们的青睐。近二年来,安徽省话剧院积极开拓省外演出市场,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我院的儿童剧走向全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安徽省话剧院将在新的历程上不断进取,努力开拓,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安徽省的话剧、儿童剧事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③ 安徽什么戏曲最出名

安徽黄梅戏最有名。

黄梅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3)安徽话剧演出扩展阅读: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的。

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该剧在传统地方戏剧的创新尝试中属于比较早的,要早于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该戏相较传统黄梅戏有了显著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并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系列演出,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此后,又有一些新编黄梅戏相继创作出来,如《雷雨》、《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

④ 安徽省话剧团的介绍

安徽省话剧团前身是1953年3月23日成立的安徽省话剧团,2007年7月18日更名为:安徽省话剧院专。全院现有职工162人,其中离退属休人员97人;副高以上职称64人,其中正高职称23人,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表彰为文化部优秀专家, 2人获中国话剧“演员金狮奖”,1人获得中国话剧“导演金狮奖”,1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人为省政协委员。

⑤ 安徽省话剧团的安徽省话剧院

五十多年来,安徽省话剧院共创作和移植演出的大型话剧八十多台,曾多次参加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全国话剧调演、以及华东地区和安徽省戏剧调演,获得多种奖项。1954年排演的《春风吹到诺敏河》一剧被专家和观众誉为“把泥土的芳香带进了大都市”的成功演出,首次登了大上海的舞台,博得华东区同行的一致赞许。1956年全国首届话剧观摩演出中,我院演出的独幕话剧《归来》和《搏斗》一举夺得了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一等奖、剧本一等奖和导演、演员、舞美多项奖。同时该剧被国务院特邀到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上为毛大大和其他国家领导人演出。
一九七五年,我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话剧《生命线》赴京参加全国调演;一九八八年“六•一”节期间,大型童话剧《皮皮鲁与吹牛大王》晋京参加庆祝活动,并在中南海警卫局礼堂为中央首长演出;二OO一年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大型话剧《风驰瑶岗》应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的邀请赴京参加庆典演出,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二OO二年十一月《风》剧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获得演出、导演、舞美设计、优秀演员和演员等多项大奖。另外,大型话剧《苦楝树上结葡萄》、《脊梁》、《风驰瑶岗》、《难忘红蘑菇》、音乐话剧《阳光不锈》、儿童剧《蓓蕾欢歌》获

⑥ 合肥平时能看到话剧演出吗

据我所知在合肥是没有专业的话剧表演场所,但不定期在安徽大剧院(芜湖路大钟楼站)有这样的举办活动!如果要有活动的时候,会事先在本地广播和电视上通知的。

⑦ 合肥除了安徽大剧院和长江剧院还有什么剧院适合演话剧的

合肥大剧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