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浸没式
⑴ 浸没式戏剧 sleep no more 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6楼怎么才能上去
有的。
我的场次一开始就随大家进电梯,停到六楼,因为我站在最靠电梯门的位置。版host说“lady’s first”我为了不挡住后面权的人就先走出电梯。结果被戴白手套的小姐姐领走了,才发觉后面电梯里的人没跟上来。
于是我的体验从隐藏剧情六楼开始。。。这也导致了我的隐藏剧情结束后和大家脱节,半天没找到队伍,没找到其他演员
⑵ 浸没式光刻,什么是浸没式光刻
就是原来的介质 由空气转化为液体
⑶ 怎样评价“浸没戏剧”《sleep no more》的艺术水平
“走,上剧场看戏去!”听到这句话,如果你脑中浮现的画面只是坐在传统剧场的观众席欣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纽约如今什么最火?不是游客络绎不绝的百老汇,而是一系列大胆突破、不安于常规的“浸没戏剧”作品。
“浸没戏剧”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浸没”顾名思义是将观众完全包裹在设定的戏剧环境中。英国公司Punchdrunk(晕炫公司)则是浸没戏剧中当之无愧的先驱。该戏剧公司于2000年成立,旨在改变剧场中观众被动接受演出的固有模式,鼓励观众主动发觉并探索剧情。剧团成立后的13年中一共出品了16部作品。每部作品都沿袭了剧团一贯的主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在纽约红极一时的“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
“Sleep No More”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麦克白”。全剧无对白,所有演出都依靠演员用肢体及表情演绎。 制作团队为了营造一个希区柯特式的悬疑气氛,特意改建了切尔西一间废弃近大半个世纪的酒店。由 200多名志愿者花费了近4个月时间布置,道具场景精妙细节到了极致。5层楼的酒店,大大小小近百个房间,从幽灵般阴森的疯人院到满是青苔的花园;从精致奢华的卧室到绚烂夺目的舞会厅。Punchdrunk在这9300平方米的空间中打造出了一个真实可触的世界。阴谋、欲望、权利、爱情同时在各个角落酝酿。
剧中20多个演员在楼层中来回穿梭,每个人物都讲述着各自的故事。他们短暂相遇,却又匆匆分离。观众带着白色的鬼魅面具在各层来回游走,无法说话,却有绝对的自由选择跟随某个演员或者触碰任何物品。他们也有着很大程度的自由选择与演员的距离,可以在远处静静旁观,也可与演员大方上前互动,成为他们世界中的一份子。
“Sleep No More”于2011年3月在纽约上演,原本排期不到半年,却一再加演,到如今已有两年半的光景。它的成功再度印证了在传统戏剧占主导的当下,观众对于另类戏剧体验的诉求。同时当戏剧产业正绞尽脑汁争取传统消费族群以外的消费群体时,“Sleep No More”与它多元化观众群体的出现带给了业界一记大大的强心剂。它的成功有诸多因素,但神秘感和持续的新鲜感绝对是制胜法宝。10多条故事线在同一时刻展开,以一晚演出重复三轮的概率,只去过一到两次的观众根本无法看到整部戏的全貌。即便是已经看过25遍的狂热粉丝,对剧情走向完全深谙于心,也依旧会有新惊喜。因为观众与演员各自作为有思想的个体,每次的互动都是一种全新的碰撞,自然会产生全新的火花。除此之外,制作团队也为保持神秘感费劲心思。每场演出中都有一到两位嘉宾被赋予特殊权利,享受不对普通观众开放的特别惊喜。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难忘经历才是观众一再重复观看的动力。
“Sleep No More”大火之后,纽约刮起了“浸没戏剧”狂潮。各路作品不断涌现。有根据“爱丽丝梦游仙境”改编的设定在废弃精神病医院的舞剧“Then She Fell ”(坠落的爱丽丝)有根据历史真实谋杀悬案改编成的互动寻凶话剧“Speakeasy Dollhouse ”(玩偶酒吧),还有备受好评的摇滚音乐剧“Natasha, Pierre and The Great Comet of 1812 ”(娜塔莎,皮埃尔和 1812 年大彗星,以下简称Natasha)。“Natasha”改编自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12年秋天,该剧在外百老汇非营利性剧院Ars Nova (新锐剧团)初次亮相。小小剧场被打造成了一间独有风味的俄国茶室,拥挤却又不失秩序,与剧情相得益彰。演员在观众中来回穿梭演出。各方商业制片们不约而同嗅出了该剧作为“Sleep No More”之后又一另类戏剧体验的潜质,纷纷向Ars Nova伸出橄榄枝。首当其冲就是“Sleep No More”的制片人Randy Weiner。于是“Natasha”在结束第一轮7周的演出后不久便宣布转为商业运作模式。制作团队在切尔西13街与华盛顿街之间搭起了巨大的帐篷,内部装潢集结高级天鹅绒、精致的壁挂以及造价昂贵的大吊灯,真实地还原了莫斯科夜店的模样。观众分布地坐在场地各个角落,演员也利用每一寸空间进行表演并且与观众互动。更有意思的是,演出还提供晚餐与酒水,观众可向演员扮演的服务生点餐。吃着俄国大餐,喝着伏特加,又被扑面而来的莫斯科风情所笼罩。演出尚未开场,便已赢去了大半人心,更何况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幕幕悲欢离合正在生动地上演。
其实“融入观众”这一点并非新概念,欧美戏剧界作为创新探索的先锋势力,早已对此做过各类尝试。从早期“猫”、“狮子王”等主流音乐剧中演员饰演的动物角色在观众席中来回参与互动,到如今比利时前卫导演Ivo van Hove在BAM(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呈现的“罗马悲剧”中鼓励部分观众上台观看演出,并同时成为台下观众的风景。各类尝试可谓不胜枚举。而以“Sleep No More”为代表的浸没戏剧的出现,更是将融入观众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⑷ 除了浸入式话剧还有什么形式也是互动的
歌剧、舞剧、哑剧。音乐剧。
⑸ 观看纽约最不能错过的浸没式戏剧 Sleep no more 是怎样一种体验
先科普一下
浸没戏剧 Immersive Theater起源与英国
与传统戏剧最大的区别在于
观众和演员之间没有舞台的隔阂
观众可以近距离自由选择角度观看表演
演员甚至会和观众进行一对一互动
Sleep no more 不眠之夜
剧情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是浸没式戏剧近年来最知名的代表作
已经在纽约不间断演出了5年
一个纽约老司机是这样告诉我的
"如果去纽约只看一部戏 那肯定只会是它"
以前看过麦克白节选的话剧,了解原著大致剧情,这次去看演出之前,我只问了几个看过的人,并没有刻意准备“攻略”。我会先写体验,然后把透露剧情的部分分隔开~
演出的地点在McKittrick Hotel,在纽约27街西和11大道交叉口附近,这家酒店曾出现在电影 Vertigo 中,设定是1939年建成的纽约最奢华酒店,但在二战前的两天前,还没开始营业就永久关闭了。现在的酒店也就是演出舞台,其实是由几间仓库按电影还原布置的。
我买的是周四晚上7:15的票,和朋友7点到达排队进场。进场前检查 ID(因为楼里还包括两个酒吧),我们忘了带,手上被打了叉,不能喝酒。。外套和包在入口处可以寄存。进去之后告诉前台预定的号码或者last name, 会得到一张扑克牌,然后就进到等候区 —— 大厅的酒吧。
因为不能买酒,站了几分钟我们就第一批进场了,工作人员会给每个人发一个面具,然后把所有人带上电梯,介绍注意事项(全程不能拍照,不能说话,不能摘下面具,自由行动)。
电梯到三楼的时候打开,最外面的一个观众刚走出去,门就被关上了。电梯里的工作人员说 “Single journey will be much more fun.”, 然后诡异的一笑,电梯继续上升。我看着昏暗的电梯里所有人都带着白色面具,瞬间觉得气氛有点诡异,生怕我和朋友被放到不同层,赶紧往朋友身边靠了一下。电梯再次打开的时候,工作人员却让所有人都出电梯了。
刚走出去的时候,还不习惯昏暗的灯光,感觉什么都看不真切,我们摸索着进了一间满是杂物的房间,里面有干花,装饰,各种瓶瓶罐罐,植物标本... 因为所有的道具都能拿起来看或者翻动,我和朋友开始仔细打量房间里的东西。这时候,一个不带面具的女生穿过房间,快步跑开,我愣了几秒才意识到,这是演员!赶紧和朋友跑出去追上她。
追上以后我们看到了其他三个演员,从神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在激烈的交流,却又没有对话。紧接着一个男演员冲进了角落一间小黑屋,朋友在我前面跟了进去,我刚到小黑屋门口,犹豫了两秒,门就在我面前啪地重重关上了(门真的几乎砸在鼻子上。。)。我就只能作罢去看门外的其他演员,记得回头的时候还能看见小黑屋的窗里闪着白光,当时超级好奇里面在干嘛。
接下来的三小时里我和朋友一半以上的时间跟住了同样的角色,但也多次因为跑动的人潮或者昏暗的灯光分开了很多次,也就是说,我们两个看到的剧情也有很多支线是不重合的。
因为要分隔剧透部分,所以先写感受。
离演员是真的很近很近,近到打斗的时候被演员撞到,近到男主角洗澡的时候血水溅在身上。因为演员表演的时候观众可以选择任何角度观看,在不影响演员发挥和其他观众观看的前提下,大部分情况你可以靠的无限近,不能靠近的时候带黑色面具的工作人员会提示大家。
演员都非常专业,入戏。除了对手戏以外,还有很多单人戏份,他们的纠结,难受,痛苦,喜悦或者心怀鬼胎,很多都是通过演员独处的戏份表达的。甚至是闭眼躺在沙发上,或者呆呆地坐在地板上,每一个演员的情绪都非常饱满,也完全不会因为观众围观被干扰,打断。而且所有裸戏都是真的脱,女主角就站在我身边一把脱掉上衣的时候,还是惊到我了。
跟哪一个角色都很精彩,如果完全没看过剧透,需要花些时间才能认清主角和配角。去看之前我在网上搜这出戏,最多的讨论是关于观看的时候应该跟住哪个角色,但其实我在看了至少半小时以后,才确定男女主角和其他角色的身份。但其他主角的戏也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重要剧情主角都聚集在一起,无论你跟的是谁,都会被演员引到同一个场景去观看。而且据说小角色会邀请观众一对一互动,虽然我们没遇到。
布景非常非常精致,所有道具,装饰和物件都值得慢慢探索。两幕戏的中间我被朋友带进一个房间,左边墙上有面镜子,站在前面几乎看不到镜子里的自己。。刚进去的时候我们还会去打量空房间,翻桌上的信件,书籍,后来觉得看表演的时间都不够,就没再探索布景。回来看到一张照片里有病床,病房,我居然一直没有见到,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有层楼完全没去过。
下面的部分可能会有剧透,求观影体验刺激的小伙伴可以选择直接跳到最后两段。
回来以后意犹未尽,搜了很多网上的观影攻略,才发现三个小时是三个loop。因为事前知道最后的晚餐是最后一幕,而且几个主要场景我看过两遍,所以我和同伴都以为只看到了两个loop。
麦克白的故事拷问人性和欲望,他因为贪图权位双手沾满了血,麦克白夫人在身边教唆,诱导,手上更是不干净,所以他们两个在最后的晚餐里是最容易辨认的,而且他们最后登场。
麦克白夫妇的房间在三楼,有大床和浴缸,两三场精彩的主线剧情都在这,包括男女主角的缠绵和冲突,跟丢了主角的时候可以回去看看是不是在房间里。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追着一个高大的男演员进了一间店,他从书架里拿了一本镂空的书,小心翼翼地把一只小鸟的标本用大头针钉在书里。这一幕只有四五个人看到了,我们围着他站在桌子边,他却表现的好像偷偷摸摸地做了一件掩人耳目的大事。
舞会我也看过两次,一次在舞池边,一次在二楼,可是我一直奇怪男主为什么不在,后来朋友说她站在男主旁边看过一次,那时候男主杀完人也在二楼看。还有,这部分孕妇的演技真的太棒了。
有一幕,我跟着一个配角去到一间剧烈闪光的房间。后来得知当时是巫师在祭祀,我去的时候应该已经开始了一会儿,隐约看见房间里有大部分配角。女巫穿着都非常暴露,据说婴儿的道具也很逼真,但我没看见。背景音乐几乎震穿鼓膜,光影强烈闪烁的配合让我一直觉得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定格的镜头,这个场景成为我印象里深刻的一段。
还有一些片段我完全没有发现,网上有一段Agnes的描述,“跟着她到了一个昏暗的手工室,在微弱的灯光下,她会在书上剪下一段文字,叠好和两颗种子一起放入一个吊坠。之后去街对面的卧室,拉一位观众进屋,会亲吻观众脸颊,挂上一个吊坠,送进纳尼亚书柜…”
“巫神有段表演吃生心或者是肝,期间吐出一枚戒指,挑选一名观众戴上戒指,动作优雅又诡异。还有一段“Is that all there is”的对嘴型说唱,之后有一对一表演…”
十点的时候我又被演员带到晚餐的场景,重演了一开始看过的剧情,但这一次麦克白居然在最后吊死了。我们以为会再开始循环的时候,工作人员开始清场,我和朋友还没出戏,走到大厅的酒吧才意识到是结束了。
三个小时里,我不记得上下过几次楼,也一直到后半段才有了我们在哪层楼的意识。我们以为循环了两次的剧情,其实是三次。
关于最好的观影路线,我觉得每个只看过一遍的人都无法回答,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个人得到精彩和遗憾都很不一样,我后半程都是跟的男主角。下面这段话是SNM的工作人员 Tiffany 在知乎的回答,再看一次的话,我会参考下面的方式。
“第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场地中人还算比较少,推荐跟主线剧情,最主线的也就是Macbeth,如果喜欢,也可以跟Lady Macbeth。第二个小时可以跟一个次要的主线人物或支线人物,祝你勇夺一对一演出机会。由于第三个小时人实在是太多了,我觉得可以用于发掘酒店装饰、布景等。最后剩下二十分钟到半小时时间回到宴会厅,看最后一幕。”
因为身边的人都带着白色的面具,而且近距离紧紧跟着不戴面具的人,却又不说话不互动,我几次都出戏地想起来《黑镜》其中一集里的场景,所有人拿着手机拍主角,却一言不发,越跟越紧。
同场观看的人应该有几十人,但每个人看得到的支线剧情都多多少少不太一样。每一次主角在场景分开的时候,观众都要用最快的速度抉择跟上谁,而你一念之间的选择就直接决定了,你将遇见什么错过什么。我想,这也就是这种浸入式的体验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部分。
我从没想过看舞台剧可以是这样的体验,演员努力卖命地在平行时空表演,你没看过剧本,也从没踏进过布景,却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而无论你得到了什么,都是你记忆里关于舞台剧,最特别最刺激的,一次体验。
Sleep no more, 上海见。
转载自简书
作者:道年记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8b6da89728ea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by 聚有戏
⑹ 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讲英文吗
在中国演出的版本是中文的哦
by 聚有戏
⑺ 话剧沉浸式戏剧《寐》网上能看吗
沉浸式戏剧通过媒体的观看效果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在网上也基本没有资源,现场也不允许用媒体设备记录
by 聚有戏
⑻ 浸没式戏剧 Sleep No More 的主线和支线剧情都是怎样的
主线就是找东西比如什么异火啊,草药啊之类的,支线就是找东西的时候蹦出几个傻逼挑衅主角,然后主角弄死他们,顺便弄个媳妇
⑼ 浸没式戏剧和超维度戏剧到底有何分别
这个概念的确是国内最早在《消失的新郎》推出的,国外并没有这个概念。但推出这个概念并非只是一个宣传的噱头,而是细分了浸没式戏剧的类型,可以这么理解,超维度戏剧是浸没式戏剧,但浸没式戏剧不是超维度戏剧。只要打破了舞台镜框式的呈现模式,没有了舞台和观众席的隔离的,都可以称之为浸没式,比如《又见平遥》、《知音号》。但所谓超维度,除了空间上是观众浸没在场景中,故事是多线同时进行,观众自由选择观看的故事线,不同故事线在和观众一样的时间线上同时进行,选择不同故事线的观众看到的是不同的。这一类浸没式称之为超维度。“超维度戏剧”是何念团队在公众号上营销《消失的新郎》时候新创的说法,实质还是指Immersive theatre。只是从剧场呈现概念上去解释了这一演出形式,陡然给人一种听起来非常高级的感觉,实际上并不准确。
⑽ 潍坊有沉浸式话剧吗有的话在哪
潍坊大集在白浪河边,卧龙街两侧,时间是逢五排十,比较散落,没有集中点。坐环62路到卧龙街路口下车就行,两头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