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话剧
1. 陈强的主要话剧作品
《上海屋檐下》饰赵振宇;
《樱桃时节》饰巴黎分社老战士拉卡泰尔;
《威尼斯商人》饰葛莱希诺;
《浴血美人》饰弗兰克;
《红鼻子》饰酒店侍者及经理;
《死罪》饰福生;
《金字》饰赵尚泉;
《火神与秋女》饰吕晓刚;
《关汉卿》饰周福祥;
《风暴》饰白坚武(获文化部优秀演员奖);
《绿房子》饰沙漠老人;
《九三年》饰老战士;
《红尘》饰二叔;
《老妇还乡》饰老师;
《犀牛》饰酒店老板。
2. 急需话剧剧本,适合高中的正剧!万分感谢
软盘
第一幕
时间 : 六月的一天
地点 : 某大学广告设计系学生宿舍
人物 : 林扬、李波
[幕启。
[电脑桌上放着一堆软盘,林扬一脸疲惫
林 扬 哈哈!终于大功告成了!两天两夜没合眼喽!(把软盘从电脑中拔出,伸一个懒腰)终于赶上了最后一天交稿。(说着走到另一桌前拿水喝)
〔李波手持一软盘上。
李 波 林扬,你也完工了?太棒了!今天人家公司的许总可是亲自来收稿,看来很重视呢!
林 扬 是呀,这可不是一般的公司,人家名气大着呢!如果能进去,就太好了。
李 波 我们俩就要毕业了,这可是最后的机会了!我可不想毕业后再四处奔波地找工作!不过就凭我们两个设计系的高材生,肯定没问题!快把你的软盘拿来,我帮你一起交了吧!(越说越高兴,仿佛已经看见了成功)
林 扬 好的!
[场外喊声:林扬,电话!快一点,好像有急事!
林 扬 (猛一抬头)急事?(冲着门外)我这就来,谢谢啊!(快速跑到电脑桌前,从软盘堆上拿起一张软盘,扔给李波)帮我交了!多谢了!(快速跑出下)
李 波 (接过光盘,向林扬的电脑桌望去)瞧这桌上乱的!
[幕落。
第二幕
时间 : 一个星期后
地点 :学校公告栏前
人物 :林扬、李波、许总、一群学生
〔幕启。
〔一群学生围在学校公告栏前看榜,议论着
〔林扬拉着李波跑上。
林 扬 (气喘吁吁地)快点,发榜了!
李 波 你别急呀!
〔两人来到榜前,目光在红榜上扫射,李波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高兴地摇着林扬的肩膀,林扬却沮丧地蹲了下来
林 扬 (失落地)没有我的名字。
李 波 (惊讶地)你成绩比我还好,不可能的!
林 扬 可事实就是这样。走吧!
〔两人向舞台另一方走去。
〔许总上,向两人走去。
许 总 李波,你好呀!(与李波握手后看着林扬说)这位是——
李 波 这是我们学校的高材生,林扬。
林 扬 (与许总握手)您好!
李 波 许总,林扬的在校成绩非常好,这上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
许 总 是的,你们的教授曾经向我大力地推荐过你们两个,而且我对李波的设计稿非常满意!可是林扬交上来的软盘里并没有设计稿,只有一些不相关的文字内容而已!我也感到很遗憾。对不起,我还有时,先走一步。(点点头,下)
林 扬 没有设计稿?怎么可能?我不是亲手交给你的吗?
李 波 是,我亲手交上去的!
林 扬 (沉默了一阵子后,猛地一抬头,注视着李波,眼里充满了仇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呀!你怎么能这样呢!难道你眼里只有对手,没有朋友吗?
李 波 你怀疑我?(瞪大了双眼,无言以对)
〔幕落
第三幕
时间 :当天晚上
地点 :李波、林扬各自的寝室
人物 :李波、林扬
〔幕启。
〔林扬坐在电脑桌前,面对这一堆废软盘
林 扬 朋友!我最最看重的朋友!竟然为了自己的前途伤害我!难道我们的友谊就如此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从此我们两个一刀两断,再没有任何关系,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猛地将桌上的软盘统统扔到地上)
〔李波躺在床上
李 波 林扬啊,林扬,你是我的朋友,我最最看重的朋友,我怎么会牺牲你来换取自己的前途?难道我们的友谊就如此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幕落。
第四幕
时间 :九月初,新生入校了
地点 :林扬住过的宿舍
人物 :两个新生——学生甲、学生乙
〔幕启。
〔两学生拉着行李箱上。
学生甲 终于开学喽!这以后就是我们的小天地了!
学生乙 是呀!呦!这地上怎么这么多软盘呀!
学生甲 是我们的师兄留下来的吧!(蹲下翻看着软盘)有名字呢!林扬?呦!这可是学校的优等生呀!我听人说过的!
学生乙 打开看看,说不定有好东西呢!
学生甲 好吧!(打开电脑,把软盘插入,一分绝美的设计稿出现在两人眼前)哇噻!不愧是高材生,多棒呀!要是四年后我也有这水平,就不怕找不到好工作了!
学生乙 是呀!咦?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不带走呢?丢了不可惜吗?(两人满脸疑惑)
〔幕落。
——剧终
3. 求郭沫若《蔡文姬》完整剧本
央视《东方时空》4月16日播出“话剧百年·朱琳”,以下是节目内容。
这里是北京解放军艺术剧院,2007年4月5日,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话剧界的许多名家正在这里进行百年话剧的演出彩排,朱琳是这次彩排中年龄最大的女演员。
朱琳:我这一辈子演戏都是自己化妆。
朱琳今年84岁,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14岁时就在“长虹剧社”主演话剧。1954年,朱琳在话剧《雷雨》中扮演鲁侍萍,那一年她31岁。
朱琳:当时我不喜欢这个角色,我不想演。第一我从来没演过老太太,第二觉得这个鲁妈这个人好像悬在半空中,她不像其他人物根基那么扎实。
《雷雨》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让朱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一次生病让曹禺走到她的面前。
朱琳:有一天大概是感冒了,我都躺在床上嘛,曹禺同志就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在我的床前跟我讲,他说鲁侍萍为什么不走?第一为什么自己这一生惟一的照片,就放在堂堂的周家大客厅里,第二看看这些家具,有好多件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家具,三十年前在无锡。第三她想看看自己的二儿子周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女儿赶快离开这个周家。
朱琳:鲁侍萍这个人物让我重新建立起自信,而且要在正确的轨道上来创造这个人物。
1954年,《雷雨》一上演就轰动了当时的北京,甚至出现了观众深夜带着棉被排队买票的情况。有一天晚上,周总理和邓颖超特地来观看《雷雨》,让朱琳没有想到,第二天上午她就接到邓大姐的电话。
朱琳:就说总理说了朱琳有一句重要的台词怎么不说?忘了还是怎么了?
朱琳: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一说这句话观众就乐。所以我就干脆把它拿掉了,不说了。后来总理就回话了,说你想办法把它说得让观众不笑。后来就改成这样了。你是萍,停住了,你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他后来又问你是谁,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朱琳凭借在话剧《雷雨》中的精湛表演,使她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挑大梁的演员。她扮演的鲁侍萍这个角色,经历了400多场舞台实践,朱琳也被们誉为北京人艺的台词权威。
这天彩排,朱琳朗诵的是话剧《蔡文姬》中的《重睹芳华》。
蔡文姬是郭沫若在1959年为北京人艺创作的历史剧。剧中描写的蔡文姬自小博学能文,又善诗赋。但时局的变化打断了她童年的幸福。后来她被人掳掠到异乡,嫁给了匈奴做左贤王,在匈奴居住长达12年。在这部大作里,郭沫若笔下的台词诗意很浓,无疑增添了表演难度。
朱琳:就像有一位演员,苏联契尔斯卡索,他说作为一个演员,就是一根火柴,一点就能把感情给点燃起来。就是说那感情很容易触动,比较饱满。另外作为古代的女诗人,要把这种气质表现出来,演员最难说的是自己怎么演这个人。
在蔡文姬的排演过程中,郭沫若先生曾经九次为演员们指导台词。这让朱琳找到了诗人蔡文姬与演员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在话剧《蔡文姬》演出当天,郭沫若前来观看。当朱琳演到第三幕——文姬道白时,郭沫若潸然泪下。
朱琳:因为他说了,蔡文姬就是,我就是他的经历啊。他在1938年从日本偷偷地逃回来,参加抗日战争。抛儿别女,抛妻别子,对他来讲是很痛苦的。
《蔡文姬》的成功轰动了话剧界,朱琳以丰厚的京剧功底和艺术表现力,形成了她独具大家风范的表演风格。直到现在,朱琳还把《蔡文姬》视为代表作。更重要的是,《蔡文姬》这部戏是她与丈夫刁光覃共同的作品。刁公台饰演曹操。
在丈夫弥留病榻的最后时刻,朱琳曾在他耳畔轻声唱起《蔡文姬》中最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以减轻老伴的病痛。
在朱琳长达70年的话剧生涯中,她塑造了蔡文姬,武则天等50多个舞台形象。朱琳对台词念白的处理与众不同,吐字归音韵味悠长,成了她标志性的表演特征之一。
朱琳:话剧是一门最难的艺术,是一切表演的基础,所以我能够从事这门工作简直是很难得的,很不容易的,很幸运的。
朱琳:说它年年报春来,说它如同捷报飞,说它给人民添岁,说它给五谷挑水,雪花真正是鞠躬尽瘁。
今年,中国话剧走过百年历程。
百年舞台,满台生辉!
2007-4-21 08:46 达达
中国话剧百年
1906年,中国话剧先驱李叔同在日本东京出演话剧《茶花女》。 李叔同受日本“新派”剧启示,与同学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出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这被称为“话剧在中国的开场”。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
2007-4-21 08:46 达达
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欧阳予倩是新剧时期代表。这是话剧《画家与其妹》剧照(1907年摄于日本东京)。李涛痕饰画家,欧阳予倩饰其妹。
抗战话剧《放下你的鞭子》
1956年3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附属中国少年儿童剧团演出童话剧《马兰花》。《马兰花》根据我国古代的民间童话改编。它歌颂善良,反对贪婪和邪恶。 《马兰花》至今仍在上演。
196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田汉创作的话剧《关汉卿》。田冲饰关汉卿(中)、狄辛饰朱帘秀(右)。 田汉(1898-1968)早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回国后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后与欧阳予倩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电影剧社。田汉写有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100余部及大量诗歌和歌词。
这是老舍(右二)和北京人艺导演焦菊隐(右一)、夏淳(右三)及演员于是之(左二)等一起讨论《茶馆》剧情。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话剧,以一个茶馆的兴衰为依托,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1985年9月2日至10月1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等地上演中国话剧《家》。话剧《家》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这是话剧《家》第一场“闹房”。剧中主人公、大少爷觉新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贤慧温顺的瑞珏成婚。
1991年12月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历史剧《李白》。青年演员濮存昕(右二)扮演李白。这是剧中李白落难流放途中巧遇一农妇和孙女在路边祭祀自己而闹出一番笑话的情节。
1999年1月12日,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推出的大型话剧《洗礼》在北京八一剧场上演。该剧讲述了一个三代军人家庭在1998年夏季抗洪抢险中的故事。
2004年5月1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了改编自雨果原著、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话剧《九三年》。导演汪遵熹,主要角色由任程伟、郭涛、何瑜、姬洁等扮演。
2005年7月8日,由国家话剧院重排史诗剧《切·格瓦拉》在北京北兵马司剧场上演。2000年,当史诗剧《切·格瓦拉》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时,给中国戏剧界带来了“轰动效应”,70场正式演出引发了知识界与舆论界的反响与争鸣。
2005年10月27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茶馆》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首演获得成功。作为此次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的压轴戏,《茶馆》在有“美国最高艺术殿堂”之称的肯尼迪艺术中心连演三天。
2006年8月1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重新排演的荒诞派话剧《等待戈多》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上演。此剧拉开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的帷幕。
2006年12月9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话剧《立秋》受到台湾同胞的广泛好评。 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立秋》以民国初年为背景,客观反映了晋商的兴衰历史。这部话剧已上演266场,所到之处,无一不引起轰动。
[size=2]中国话剧百年---武汉人艺:在创新中焕发青春
2007年04月19日 07:42: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4月18日专电(记者王敏、俞俭)作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展演剧目,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排的话剧《张之洞》于4月15日、16日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观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戏剧专家和兄弟院团赞赏有加。
武汉人艺党委书记周锦堂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让话剧展现出勃勃生机,让武汉人艺焕发青春活力。
等市场不如找市场
近年来,面对电视、歌厅等艺术样式的冲击,传统的舞台艺术走到了边缘,观众越来越少,话剧的生存和发展也一度陷入低谷。
2003年,武汉人艺经过一番探索,找准市场,推出方言剧《搭白算数》《你吓我》。风趣幽默的方言,贴近生活的内容,精彩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观众,市民进剧场看戏火了武汉三镇。《搭白算数》10个月出演100场,票房达到300万元,这在当时市场上是个奇迹。
《搭白算数》演出第100场时,偌大的沌口体育中心有上万人看戏。谢幕时,全场沸腾,观众就像看球赛一样,一片掌声欢呼声。肖太婆的扮演者肖慧芳上台发表感言:“演了一辈子戏,从来没有面对这么多观众演一部戏。”
《柠檬黄的味道》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真实生活和青春状态,演出非常成功,2005年荣获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一等奖,并率先拿到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入场券。
新机制带来新活力
曾有人这样描述话剧市场的不景气:“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财政差额拨款养活不了剧团,“大锅饭”体制救不了艺术家。
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人艺一举打破“大锅饭”,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基础工资与效益工资相结合,多劳多得;探索股份制、制作人负责制、项目负责制等多种改革模式,进一步将院团推向市场运作。
1997年话剧《人生一台戏》,演的是一位下岗女工自我奋斗走出困境的故事。武汉人艺引入“制作人负责制”,并首次将票价由以前的10元提高到50元,市场反应不错,在武汉连演23场,首次开始盈利。之后,他们一鼓作气在北京中国儿童剧院订演8场。剧场工作人员起初还表示担心,外地剧团来北京没有这样订场的。演出竟然轰动京华,《人生一台戏》感染力强,观众的心在抽动,几乎没有人不流泪。
新机制使武汉人艺尝到了市场的甜头,激发了演职员工创造活力,剧院也“火”了,一批优秀新剧目不断推出。像《春夏秋冬》《三峡魂》演出百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情系母亲河》获中国话剧“金狮奖”,《母亲》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聚人才才能聚人气
记者采访时,正碰上武汉人艺在招考演员,很多考生来自四川、湖南、天津等地。他们说,是冲着武汉人艺影响力而来的。而“孔雀东南飞”一幕让武汉人艺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定向培养了9个演员,竟走了8个。
既要通过“感情留人”,更要靠“事业留人”。武汉人艺采取轮演保护法、骨干人才奖励保护法等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多种艺术形式聚集人才,也是武汉人艺的一大创新。
周锦堂介绍说:“话剧可以展示演员的艺术功力,让演员来演小品,可以让观众熟悉演员,起到宣传演员的作用。我们把小品搞火了,演员成名了,这里就是他发展的沃土,有他发展的环境。”
武汉人艺将汉味小品抓在手里,不断研究创作小品剧目,提升艺术水准,让演员们轮流上演,展现才华。10年来,武汉人艺近20部小品获几十项全国性小品奖,200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汉味小品《招聘》带给亿万观众清新之风,轰动一时。这不仅奠定了汉味小品在全国的地位,也推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演艺人才。
聚才有方,新人辈出。武汉人艺的人才状况在全国地方剧团名列前茅,剧院人心安定,人气旺,艺术活力、凝聚力越来越强。
四月十七日,中国话剧主题公园揭幕仪式在北京青年湖公园举行。该主题公园第一期工程包括纪念主题雕塑和纪念林。当日,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李默然等话剧表演艺术家在该园认种银杏树,并应邀为公园留下“手模”。二00七年是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周年,进入四月后系列纪念活动陆续拉开帷幕。
今天,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大型座谈会上,表彰了32台经典剧目和30台优秀剧目,其实,这百年来,在光艳夺目的中国话剧舞台上,优秀与经典的大剧、小戏何止这60多台?它们仅是个缩影而已!中国话剧的百年风雨路,记录了一部中国现代文明史,社会变革、时代风云无不在这里刻下深深的痕迹,留有长久的回音。
话剧百年,真的让成千上万的观众感慨万千!
春柳“黑奴”创世纪
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的儿子李龙吟,新近创作了一部新戏《寻找春柳社》,讲述的就是中国第一部话剧——由春柳社、春阳社同时在日本和上海两地上演的《黑奴吁天录》是如何完成的。那是1907年秋的事,中国话剧的第一年就从这时计算起。
据中国话剧史专家丁罗男教授介绍,1907年夏,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戏剧团体“春柳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亦即《汤姆叔叔的小屋》)。上海的“春阳社”闻风而动,3个月后也在兰心大戏院上演了《黑奴吁天录》。由于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日本演出的版本,所以还是在上海演出的时候加入了皮黄腔。但是,这次演出首次使用了完整的分幕剧本并且在外国人盖的新式舞台上亮相,使得上海观众大为惊叹。因此,我们通常把这出戏作为中国话剧的开端。
紧贴现实掀高潮
话剧对现实生活的贴近与迅速反映,在还没有电子娱乐设备的时代,成为百姓最为热衷的文艺舞台样式。据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每晚都有十余个剧场同时上演不同剧目,这样的观演盛况,远远超过现在。胡适的《终身大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以轻松的喜剧笔调嘲弄了包办婚姻。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热衷现实主义话剧剧作家的新作。洪深的《赵阎王》表现了军阀内战造成的城乡混乱,田汉的《年夜饭》、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则以反帝反侵略的内容引起观众的瞩目……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曲,更是成为中国话剧百年中最为重要的力作。与此同时,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李建吾的《这不过是春天》也成为传世之作。繁荣的剧本创作,给中国话剧的繁荣掀起了第一次高潮。
北京上海成重镇
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即将携话剧《建筑大师》于4月下旬来沪演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类不以情节取胜、唯求情感宣泄的话剧,他只敢在两个城市演出,那就是北京和上海。因为这两个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特别适合话剧的生长。
事实上,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国两大话剧重镇的格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话剧进入繁荣期时就已经形成。上戏戏文系副主任汤逸佩介绍,40年代,曹禺的《北京人》、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以及郭沫若的《屈原》等剧,在这两座城市把中国话剧推向整体繁荣。
随后,50年代北京人艺与上海人艺的崛起,不断把优秀的剧本搬到舞台上。北京人艺排演的《茶馆》《蔡文姬》和《关汉卿》等剧,已经成为几代话剧人学习的楷模。上世纪60年代,上海已经形成了海派话剧的风格特色。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通过上海人艺和青话,最早呈现在中国舞台。由焦晃主演的《无事生非》风靡一时,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由上戏教师陈耘编剧的《年轻的一代》自从校内首演后,令人瞩目,经过青话改编再次搬上话剧舞台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最终被改编成电影,在更大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与此同时,上海还把出自南京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进行二度舞台创作,该剧和南京路上好八连一起被传为“佳话”。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上海早在当时的话剧舞台就奠定了海派风格。日前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的海派话剧《秀才与刽子手》,再次验证上海话剧舞台始终以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胸怀,接纳各类文化流派在其中交融。
新时期里多元化
文化观念的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创造性,使得话剧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呈现出全新的探索形态。随着人们的观演经验的丰富、接受程度的宽泛,这样多元化的环境,促进话剧继续沿着个性鲜明的道路发展。
宗福先的《于无声处》使话剧继续在时代的脉搏下跳动,引发全国上下的轰动效应。北京则推出一系列取材于农村生活的文化反思作品,从《狗儿爷涅盘》到《桑树坪纪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心理的碰撞,飞溅出火花,点燃了观众。接着,上海的历史话剧《商鞅》,又以其宏大的叙事以及观照现实的内涵,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共鸣,久演不衰。之后,小剧场话剧,反映当代人群的现实情感,更成为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由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发起的“表演工作坊”建立至今已超过20年。今年4月下旬,他们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第二轮又将来到上海,与《建筑大师》争抢观众。该剧去年底开始的跨年演出,创造了北京、上海话剧界的票房奇迹。上海大剧院1600多个座位,每场上座率都几近100%。据悉,眼下第二轮演出的票子也已售罄。赖声川以其别具一格的“工作坊”进行话剧的集体即兴创作,并去芜存菁,把大众娱乐的内容,装配入创造性的结构之中,赢得了市场与业内的双赢。[/size]
[[i] 本帖最后由 达达 于 2007-4-21 09:13 编辑 [/i]]
2007-4-21 09:15 达达
[size=2]造就中国话剧百年辉煌的,是一大批披荆斩棘、魅力非凡的戏剧人。今天,国家表彰了一批“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和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但他们却都表示,在百年话剧长河中最值得人们尊敬的,其实是一批已经谢世,却为我们竖起一块块里程碑、铺就一级级上升台阶的话剧大师。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话剧。
4位话剧奠基人
田汉:论及对中国话剧的贡献,田汉无疑位列第一。这倒不因为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而是这位偏好莎士比亚抒情浪漫风格的剧作家,兼具关照现实生活的敏锐,著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为中国现实主义话剧打下基础的名剧。与此同时,他还组建“南国社”,在全国各地巡演。他在这个过程中呕心沥血,培养了大量中国话剧的拥护者,也赢得了戏剧教育家、剧社创始人的赞誉。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则是春柳社中的活跃人物,他参演《黑奴吁天录》的演出,因而一度与梅兰芳齐名,被誉为“北梅南欧”。他率先倡导话剧的职业化,并亲自参加剧场和舞台的管理设计。
洪深:我们如今所用的“话剧”一词,是洪深翻译“引进”的。1928年,他将英语Drama一词译为“话剧”,取代了早期各种杂乱的称呼,确立了话剧的名称。他在哈佛大学学戏剧的时候,与著名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是“师兄弟”。他在引进欧洲写实主义戏剧体系的同时,把这套体系树立在舞台上,并倡导“男女合演”。茅盾在观看了洪深1924年演出的《少奶奶的扇子》后在回忆录中赞扬:“这才是中国第一次严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我们也是头一次听到‘导演’这个词。”
熊佛西:熊佛西的塑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镇校之宝”。他是国内仅有的两所戏剧类高校的第一任校长,也是颇有建树的剧作家。他是学校戏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戏剧人才。
3位剧作大师
曹禺:提及中国话剧百年,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雷雨》。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的丰碑,使得当时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并且让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当时,过分商业化的文明戏和只求艺术的“爱美剧”使得中国话剧走向失衡状态。《雷雨》取长补短,并且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群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话剧带来生机。1935年8月,《雷雨》成为中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的“看家戏”,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欲罢不能。上海卡尔登剧院(后来的长江剧场)主动提出驻场演出,使得职业化的“剧场戏剧”得以确立,开创了中国话剧在大剧场演出的时代。此后,曹禺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系列作品均是影响了几代人的力作。如今,这些名剧都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演绎。1952年,曹禺成了北京人艺的首任院长。
夏衍:《上海屋檐下》由夏衍创作于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爆发,1939年1月才得以在重庆上演。夏衍用十分传神的笔法,把上海人的生活琐事搬上了话剧舞台,显得“形象化、有风趣、熟习人情”。这出刻画上海小人物生活的话剧,也成为不少后来者模仿的对象。比如堪称滑稽戏经典的《七十二家房客》等。
老舍:老舍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他在文学界中不相上下。上世纪50年代北京人艺的辉煌,是扎根于他创作的剧本之上的。《茶馆》以戏剧文学和舞台演出的综合实力征服了观众,至今仍是北京人艺的金字招牌。该剧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诸多纪录。此外,《龙须沟》是他创作的新台阶,为他赢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厚的文化蕴涵、鲜明的民族性格,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北焦南黄”两学派
“北焦南黄”指的就是两位创立各自表演学派的大导演——北京人艺的焦菊隐和上海人艺的黄佐临。
焦菊隐:焦菊隐所在的北京人艺,承袭了前苏联莫斯科剧院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称“斯坦尼”)的表演学派,注重写实。《茶馆》等一系列名剧,从剧作、表演到导演手法都是以斯坦尼的理论为基础、焦菊隐的执导手法为特色,而成就半部中国话剧史的。据戏剧评论家田本相回忆,曹禺每一次提及焦菊隐都是这么说的,“北京人艺没有其他人可以,没有我可以,但是如果没有焦菊隐,就没有北京人艺的成就。”焦菊隐将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与西方话剧艺术融会贯通。
黄佐临:世界表演体系有三大类——斯坦尼的“体验派”、布莱希特的“表现派”以及京昆大师梅兰芳综合两者的戏曲表演派。如果说焦菊隐受的是斯坦尼的影响,那么黄佐临则是布莱希特学派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相结合的代表。他发现布莱希特、梅耶荷德专门撰文赞扬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对其中写实写意兼顾的中国戏曲艺术赞不绝口。此事,大大鼓舞了当时领衔苦干剧团的黄佐临。他开始探索与北京人艺写实风格完全不同的戏剧表演风格。在上海人艺期间,他于1951年导演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成为第一个向中国介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人。中国话剧的多样化风格尝试,就是从黄佐临开始的。
4.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
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沈雁冰仿效法国罗曼·罗兰倡导“民众戏院”,给这个团体取名为“民众戏剧社”。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前后奋斗十二年、举行过十六次公演的上海戏剧协社。一九二三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他废除了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次年四月,协社举行第六次公演,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获得很大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严格地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从—九二○年《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失败,到—九二四年《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新兴话剧经艰难的探索,终于立足于中国舞台。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浦伯英出资联合陈大悲在北京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聘请一些社会名流如鲁迅等担任校董。学生除上课外,还进行舞台实践。“人艺剧专”是我国第一所试用西方戏剧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专门人才的学校。南国社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队戏剧团体。九二七年,田汉主持私立上海艺术大学文科,不久任校长,将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活动范围扩及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诸方面,正式定名为南国社。
思想解放运动与戏剧思潮的开放,形成了“五四”时期和二十年代戏剧创作在艺术上的丰富多样性。种种外来的戏剧新观念和创作手法,有模仿也有突破和创新。话剧的各种体裁、样式如现实剧、历史剧、悲剧、喜剧、独幕剧、多幕剧、诗剧、散文剧、活报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独幕话剧的创作,在艺术上已臻成熟, 出现了《获虎之夜》、《一只马蜂》、《泼妇》、《醉了》等一系列优秀之作。诗剧的创作在二十年代也占有突出的地位。除郭沫若的诗剧外,白薇、杨骚等人的诗剧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3、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1937)
一九二九年六月五日,上海艺术剧社成立,参加者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孟超、叶沉、许幸之、刘保罗、司徒慧敏、朱光、石凌鹤、李声韵、陈波儿、王莹、易洁、唐睛初、吴印成、侯鲁史,社长郑伯奇,主要负责人夏衍。艺术剧社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戏剧运动的发展促成了联合。—九三○年三月十九月,戏剧协社、南国社、摩登社、辛酉剧社、艺术剧社、剧艺社等联合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同年八月—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正式成立,简称“剧联”。田汉、刘保罗、赵铭彝等为负责人。这一时期,以话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对艺术的追求不断提高 ,创作、演出、理论研究等各个领域逐步专业化与正规化,终于形成了关键性突破,洪深的《五奎桥》(一九三○)、曹禺的《雷雨》(一九三四)、《日出》(一九三五)、《原野》(一九三六)、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 (一九三四)、田汉的《回春之曲》 (一九三五)、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一九三七)等艺术上一批成熟的剧作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进入了成熟期。
4、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1937-1949)。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在现代戏剧的中心上海,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在党组织的建议下,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这是全国文艺界最早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的成立大会土,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章泯、尤兢、张季纯、崔嵬、马彦祥、姚时晓、姚莘农、石凌鹤、宋之的、陈白尘、阿英、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参加创作,在沪的戏剧、电影界近百人参加演出。剧作气势滂沱、慷慨激昂,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拉开了整个抗战戏剧的序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移到武汉。从全国各地来的救亡演剧队和大批戏剧工作者陆续汇集于武汉三镇。戏剧界为援助前方将士举行过多次联合公演。为了加强团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戏剧运动,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汉口成立。它会合数十个戏剧团体,包括全国不同阶级、阶层、剧种、流派的千百戏剧工作者。新兴话剧和传统戏曲的平剧、汉剧、楚剧、川剧、粤剧、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剧种,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如大鼓、相声等)和杂技、武术团体,都汇集在一起了。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成立了“剧协”分会。
组织上的空前统一,为各类戏剧在艺术上、美学上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确定每年十月十日为中国戏剧节(一九四三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为十一月十日,次年又下令改为二月十五日)。抗战初期,各种通俗、小型的戏剧演出(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灯剧、傀儡剧等)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好一计鞭子” (即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激发了千百万观众的爱国热情。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沦和论争促进了戏剧观念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戏剧的新发展。抗日时期的产生了大量重要剧作,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于伶的《夜上海》、宋之的的《雾重庆》、曹禺的《北京人》、田汉的《秋声赋》、夏衍的《芳草天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都有着比二十和三十年代初剧作更强烈、鲜明的民族风格。一些具有戏剧新观念的剧作家,在向旧剧学习的同时,也力图给它输入新的生命。国统区田汉和解放区延安平剧院进行的京剧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歌剧是“五四”以来新剧中的一支,它也一直探索民族化的道路。抗日时期的《红梅阁》 (沙梅)、《木兰从军》 (欧阳予倩),尝试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为歌剧的发展开一新途。《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的产生,在歌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可以说是在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上的成功之作。
5、现代戏剧的多元化发展(1949-2000)
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新旧两种戏剧形式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建国初到一九五六年是新中国戏剧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一九五一年先后开展了对《武训传》、《新天河配》讨论,促进了戏剧朝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前进。产生了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朱祖贻的《甲午海战》等优秀作品。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间主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创作再次形成高潮。刘穿川的《第二个春天》、胡万春的《激流勇进》、张仲朋的《青松岭》、江文等的《龙江颂》、蓝澄的《丰收之后》、沈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王树元的《杜鹃山》、葛翠林的《草原小姐妹》成为这一时期的名作。戏曲的创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芦荡火种》、《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深受群众欢迎。文革中,《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同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被称作“八大样板戏”,家喻户晓。歌剧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洪湖赤卫队》、《红霞》、《江姐》、《刘三姐》等优秀作品。一九七八年以后戏剧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数量、质量、深度和广度上均有重大突破。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曹禺的《王昭君》、丁毅的《傲雷·一兰》、陈白尘的《大风歌》、魏明伦的《四姑娘》、马中俊等的《屋外有热流》、《街上流行红裙子》、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5. 希望能在PPS上播放93年新加坡电视剧人海孤鸿,沈金兴,潘玲玲,陈丽贞,主题歌都有电视剧也应该有
更多相关资源请登录
1921年6月,刘少奇、张太雷和瞿秋白作为*主义小组成员参加第三*国际代表大会。刘少奇的饰演者于晓光、瞿秋白的饰演者徐海乔、张太雷的扮演者温若冷的剧照也一并首次曝光。其中,刘少奇的饰演者于晓光在央视热播电视剧《毛岸英》中成功饰演了毛岸英,瞿秋白的扮演者徐海乔因参加红楼梦中人选秀而被观众熟知,在2010版《红楼梦》饰柳湘莲。三位演员虽都是新人,但他们表示能参演《建党伟业》非常有意义,并且很珍惜这次进进克林姆林宫拍摄的机会。tg/文
韩三平与李少红
淄博摄影g"OLDSRC=W 020101214337131722826.jpg
克林姆林宫
淄博写真214337133826519.jpg"_fcksaverl="OLDSRC=W 020101214337133826519.jpg
列宁演讲剧照
淄博旮旯论坛/W 020101214337版画135329911.jpg"_fcksaverl="OLDSRC=W 020101214337135329911.jpg
近日,《》导演韩三平、海外摄制组导演李少红率领外景组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完成为期一周的实地取景拍摄,武汉麟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党伟业》此次赶赴俄罗斯,主要拍摄1921年6月,刘少奇、张太雷和瞿秋白作为*主义小组成员参加第三*国际代表大会与列宁在第三国际会议上出色演讲两场戏。
剧组取景克林姆林宫安德烈厅
第三*国际代表大会中方代表
据历史资料记载,第三*国际大会是在克林姆林宫举办。但能进进克林姆林宫实地取景拍摄,是剧组之前未曾想象的。不要说异国拍摄,即便是俄罗斯自淄博cc论坛纱摄影"target="_blank"婚纱摄影己的电影,拍摄难度也非常大。克林姆林宫宫安德列厅是俄罗斯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就如同在我们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拍摄一样,难度非常大。
但据了解,安德列厅刚刚恢复了沙皇时期金碧辉煌的装潢,正好符合历史上1921年的场景。导演韩三平与李少红让剧组制片方先试着联系一下俄罗斯相关部分,协调一下场景题目。没想到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想法终极得以实现。这次进克林姆林宫实地拍摄,是史无前例的,即便俄罗斯本国的电影也未曾实现过。韩三平透露,"我国驻俄大使馆及俄罗斯相关部分这次给了很大的支持。"
"当年列宁演讲的经典场面360是什么东西,普通老百姓都不太清楚,麟鳌打火机。网络了一下3721和周鸿?,看看不同的意见再说。说句大家不太乐意的话,中国的绝大多数网民是网盲。中国绝大多数的消费水平是很低的,这是中国盗版的盛行的很大原因。不得不佩服,360老总--周鸿?先生真的不简单。人家把行业,把中国都看穿了,所以呢,推行免费服务,以这个作为市场的切入点。以此作为切入点打进市场,占领市场取得话语权,我不会鄙视你,恰好相反,我还是很佩服你。但是,这家伙开始不做实业,就是说360不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怎么办呢?周鸿?先生,真是不简单啊,这个家伙下一步就是制造概念。制造概念,说白了,那就是骗。只不过,高明一点儿罢了。最牛的是人家的什么云查杀(如果错了,不好意思了,好久没有用360了)在世界上那是微软和谷歌这样的巨头做不到的。哎,有时候,想想当年保健品的黄金时期,三株、巨人脑黄金、太阳神、和飞龙争霸的时候不也是这一招。这是只在历史照片上见过的,并没有在电影中实现过的,而我们却要努力让他在《建党伟业》的影片中历史再现。"韩三平导演说。
影片再现历史经典场景影片生动再现革命领袖形象
刘少奇、瞿秋白、张太雷"剧照首次曝光"
谢尔盖。巴尔科夫斯基(SERGEY BARKOVSKY)是俄罗斯很有名的职业演员,主要从事话剧,同时也拍摄过很多影视剧。他不光由于外表酷似列宁,表演功底也非常醇厚。为了这个镜头他花了几天时间背下列宁长达五分钟的演讲台词,并且非常逼真的模仿了列宁的音色。李少红导演亲身为其讲戏,终极他的演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看,在拍摄现场他的外型一时间让很多工作人产生幻觉,以为真是时光倒流,历史重现。当他的演讲达到*时,在场的群众演员,工作职员,以及克宫的军人都不由自主的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但是当她面临这种无力感时,生命已经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她一个月没有照镜子,七天不洗澡。"我好像生活在一个小木箱里,里面只有一个人,你好像呼吸不到,也嗅不到外面世界是什幺样。还有早上起床,我会有种很重的绝望。"就这样,郑秀文"白天跑去睡觉,把窗都关起来,把房间弄得黑黑的。晚上的时候月亮出来了,就可以活动一下了,出去吃饭,看看电视。"
武汉麟鳌z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武汉麟鳌z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 求93年到95年央视播过的一个动画片
要想知道你要先了解《彼得·潘》这个故事.---------------------
有这么一户人家,不富裕,有点爱虚荣,有三个孩子;还有这么一群孩子,被父母有意无意地抛弃了,生活在一个叫做Never Land的地方,和海盗、印地安人分享这个小岛。有一天,男孩子们的头儿彼得·潘见到那户人家三个孩子中的老大——小女孩温迪·莫伊拉·安琪拉·达林,彼得就怂恿温迪去做那一群遗失男孩的母亲,于是温迪就领着她的两个弟弟离开家,去做她的小母亲去了。这位“母亲”尽职尽责,把那个小狗窝似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但这个温暖的小家却不断受到海盗的侵袭。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孩子们打败了海盗,温迪领着一帮遗失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所有人都长大了,只有彼得留在了Never Land,永远不长大。于是,温迪的女儿、女儿的女儿又做了彼得的小母亲,就这么周而复始下去。
-----------------------------------------------------------------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1860—1937)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出版于1904年。
巴里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织布工人的家庭,1882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任过编辑,1885年迁居伦敦,从事新闻主笔工作,并开始创作小说。巴里早年爱好戏剧,1897年,他把他的畅销作品、长篇小说《小牧师》改编成剧本上演获得成功,此后,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戏剧。1928年巴里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大大,1930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
《彼得·潘》是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话剧。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见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扮演童话中的种种角色。巴里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也加入到其中。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这位作家故事中的人物,那个最活跃的男孩彼得,便化作了他童话的主人公。
《彼得·潘》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巨大轰动。从此,每年这一天都在伦敦上演此剧。后来,巴里把它改写成童话故事,从此,《彼得·潘》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的故事为内容的图画故事、纪念册、版画、邮票风行欧美各国,每年圣诞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彼得·潘》之所以赢得了各国大小读者的次心,原因在于巴里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永无岛。作家极力渲染永无岛上儿童式的欢乐,讴歌了美好纯真的童心。在永无岛上,有孩子们早就从童话故事中熟知的仙女、海盗、红人、美人鱼,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巴里正是通过奇妙的永无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本人很喜欢这部小说的哈
有在线阅读的地址
http://www.fairydream.net/html/peterpan/index.html
不错吧 分给我吧
59回答者: 52947
7. 现代戏剧有哪些主要特征
特点:抄
1、情节是最重要的。袭亚里士多德在人类第一部戏剧理论专著《诗学》里认为,人的行动即情节。在他看来,只有情节,即人的行动,才是戏剧塑造性格的合适方式。
2、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话原则。在传统戏剧中,人物的激情和行动主要是通过台词来表现的。戏剧中的台词,应该是真正的对话。和情节是生活的提炼一样,戏剧对话也是对生活语言的提炼。
3、悲剧和喜剧原则。人们往往认为“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戏剧“喜闻乐见”的民族样式,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大团圆”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中世纪”特色,在欧洲中世纪戏剧里,也没有真正的悲剧。一切国王说得上话的地方,都把悲剧看作只会发生在古代和隔壁邻居的故事。
(7)九三年话剧扩展阅读
分类: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8. 话剧如梦之梦主演都有谁
2005年香港版
汪明荃 .
一九六七年加入电视行业,一直以来,不断作出多方面尝试,开拓不同演艺范畴。至今在娱乐圈工作已经达三十五年,是行内极具影响力的艺人之一。一九七五年,第一次演出话剧「小城风光」。八二年,与罗文合演舞台歌舞剧「白蛇传」,一九九七年,参与香港话剧团的话剧「谁遣香茶挽梦回」演出。Liza除了对演出话剧有浓厚兴趣外,对粤剧亦然,于是虚心向前辈求教,勤练身段、唱腔,於八三年第一次正式公演粤剧「天仙配」,八八年与罗家英组成福升粤剧团,演出多个新编剧目。在九二及九四年更获选为香港八和会馆大大。九六年重办八和粤剧学院,与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合办证书课程,培育粤剧接班人。
高文翰
一九八六年加入香港话剧团任全职演员,曾担任「Miss杜十娘」助理导演及舞蹈排练助理。曾参与演出剧目包括「德龄与慈禧」、「香港一定得!」、「还魂香」等。.
潘灿良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表演系第四届毕业生,一九九一年加入香港话剧团任全职演员,曾在剧团多个剧目中担任导演助理及助理导演。曾参与演出包括「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南海十三郎」、「地久天长」等五十多个剧目。
彭杏英
九一年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毕业后曾於中英剧团任全职演员,九二年转为自由身参与其他剧团演出。九三至九四年间於嘉士伯湾仔剧团之演技课程及多个青年业馀剧团演技班担任导师。九四年加入香港话剧团任全职演员,九七年凭「明月明年何处看」Maggie一角获第六届香港舞台剧最佳女配角奖。曾参演剧目包括有「香港一定得!」、「明月明年何处看」、「凡尼亚舅舅」等。
秦可凡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及全国二级演员。一九六三年毕业於广东戏剧学校、六二至八七年曾先后任广州市话剧团和广东省话剧院主要演员。八七年赴美,参加洛杉矶伶伦表演工作坊。九八年加入香港话剧团任全职演员,凭「寻人的眼睛」获第十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女配角奖。曾参与演出的剧目包括有「爱情观自在」、「寻人的眼睛」、「死水微澜」等。
陈煦莉
香港演艺学院表演系第十四届毕业生,获艺术学士学位。凭「长系我心」获第九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女配角奖,亦曾连续两届获得校内杰出演员奖。曾参与舞台制作包括「烟雨红船」、「上海之夜」、「再世情」等。
郭紫韵
二零零零年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表演系,获一级荣誉学士,曾获演艺学院友谊社奖学金、锺沛纪念奖学金及成龙奖学金。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加入香港话剧团任全职演员。曾演出剧目包括有「还魂香」、「恋恋4x6」,并於「地久天长」中担任形体编排。
潘璧云
曾参与演出香港话剧团的剧目超过六十个,亦为「造谣学堂」、「谁遣香茶挽梦回」、「仲夏夜之梦」及「还魂香」担任导演助理。在一九九六年前赴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进修。
周志辉
七九年毕业於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香港话剧团为兼职演员,八一年成为香港话剧团全职演员。曾凭「南海十三郎」获第三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男配角奖及「春秋魂」获第七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曾演出剧目包括「七十二家房客」、「孔子、耶稣、披头四连侬」、「榆树下的欲望」、「还魂香」等。
辛伟强
九四年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同年加入香港话剧团任全职演员。曾演出多个剧目,包括「梧桐大宅」、「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还魂香」、「德龄与慈禧」等。
黄哲希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系首届毕业生,曾於校内凭「金嫂」、「少年十五二十时」、「影子盒」获最佳演出奖及杰出女演员奖。八九年成为香港话剧团全职演员,九二年赴美深造,於九四年获美国Ea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颁发传理系一级荣誉学士学位。曾演出剧目包括「北京人」、「我手谁牵」、「扶桑过客」等。
洪迎喜
九一年於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毕业。曾任中英剧团及赫垦坊全职演员。九五年加入香港话剧团成为全职演员,演出剧目包括「次神的儿女」、「仲夏夜之梦」、「案发现场」、「让我爱一次」、「地久天长」等。
2013年大陆版
许晴:顾香兰(青年)
史可:顾香兰(老年)
李宇春:医生
胡歌:五号病人
赵立新
孙强
谭卓
9. 12·9运动话剧剧本
剧本
开幕:(一声枪响 啪)
学生代表:(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一起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散发抗日救国的传单)
学生们(高举校旗,悲愤的高呼):我们愿意为救国而死,我们前进吧!
警察手拿木棍、水龙、枪,殴打游行学生、阻拦游行学生。
(这时,学生甲被警察扯去审讯)
警察问:“姓什么?哪一校?”
――姓×。北京大学。
――“你们为什么要暴动?”
――我们是做爱国运动,不是暴动。
――“你们是怎样组织的,领袖是谁?”
――我们没有组织,便是有组织;没有领袖,我们个个是领袖。因为我们为的是爱国家!
――“混帐东西,话这样硬!”
这时,我们站在外面的同学高呼着:“反对非法逮捕我们的代表!”“要求释放我们的代表!”
……警察老爷(做出害怕,深思状,转眼睛)于战栗的心境下:快滚,老子没时间搭理你们这帮混账东西。(飞沫四溅)
一学生指挥唱国歌(只唱片段,激昂)
学生们分头向市民演讲、发传单。保安队,警察先生,(表面上保持镇静)
警察、保安(打电话):我们和暴动学生分子起冲突了,要求大队人马支援,截断游行学生的后路。
“抗日刀”,警棍,枪把,……又是到挥舞的时候了!
(表现出损失惨重,但有着顽强斗志 )
一位同学(站在高处,演讲状):我们应联合一心,一致对外联合抗日。
(这时,大队人马赶来)
警察:你们这几个学生,你们再喊老子开枪把你们给毙了
学生:好啊,来吧向我们的胸膛开吧!
学生:对,我们来了就不怕死,有胆量你们就开枪吧!警察兄弟啊,你们拿枪对着的是什么人啊,是你们的兄弟姐妹,是你们的骨肉同胞吧,东北沦陷了成千上万的同胞成了亡国奴,你们作为军人,不去抗日前线不去和日本拼命却在这里吓唬你们的同胞,吓唬你们的兄弟姐妹吓唬手无寸铁的学生。你不惭愧吗,你能下得了手扣得动扳机吗?
学生:来吧如果你们下得了手第一枪就向我打,来啊!
学生:还有我,我等着你们开枪呢!
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时,有一位同学被警察殴打。
警察跑掉,一位女同学来了。
女:xx你没事吧,咱们的队伍被打散了
男:不,他打不散我们,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打不散我们。
女同学搀走男同学。
这时,一位警察与同学撕扯,同学挣脱跑掉。
一位女中学生,右小指给“抗日刀”砍去了半边,当时便昏过去
学生们把她救醒来,打算送她人民医院。
她(带着痛苦坚定的表情)说:“不用了,现在情况紧急,谢谢你的好意!”
学生(坚定):愈经过一次流血,我们爱护国家的心,愈洗炼得坚定。我们知道真理的获得是需要更大的努力,容忍,和牺牲的。
学生:被捕,流血,死,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开端罢了。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我们愿站在最前线上与敌人周旋,而牺牲至最后一滴血!……
学生(愤慨激昂):没有“抗日大刀”,我们决没有“一二,九”的惨剧。我们要纪念这日子,永远不要忘记这一天。我们深信,同学们的血,绝对不会空流的。我们应该用最大的牺牲与努力,争取全民族的“明天”!
谢幕
10. 胡可四幕话剧《战斗里成长》的内容是什么
《战斗里成长》的内容如下:
一九三五年秋天,赵老忠花二十块钱买了三亩地,地主杨有德却伪造文书说地是他的,赵老忠不服到太原府告状,但是杨有德仗着有钱有势买通官府,最终判决地归杨有德。赵老忠的儿子赵铁柱得到消息后告诉妻子,赵妻担心父亲病重,要赵铁柱别让父亲知道。赵老忠回来后,兴奋地对赵妻说他刚买了砒霜,以后种地不用愁了。他说起打官司的事,认为有理走遍天下,到哪儿都不怕,还准备再上告。赵铁柱忍不住说官司输了,赵老忠听说后目瞪口呆,绝望之下喝下砒霜。这时杨有德和儿子杨耀祖大摇大摆地到赵家问赵老忠还告不告他,当着他的面算了一大笔账要他归还。赵老忠非常气愤,要儿子报仇。赵铁柱跑到杨家放了一把火,要妻子带儿子黑蛋(赵石头)离开村庄,然后逃走。十年后的一个晚上,赵妻正在一个破屋里缝补衣服,这时仓婶子急忙进来,说外面汉奸在抓人。二人说起八路军的故事,都盼望八路军来。赵石头回到家里,赵妻见他头上有伤,问他是怎么回事,赵石头说他给八路军指过路,被汉奸杨耀祖用刺刀扎的。
三年后,赵钢(赵铁柱)已经是八路军营长,接到命令准备攻打太原。双儿和四海为干革命能不能想家的问题发生争论,请赵钢评理。赵钢认为革命不能只想个人的家,要解放全人类,建立共产主义。周教导员开完诉苦会,对赵钢汇报说战士们情绪高涨,还问起赵钢家里的情况。赵钢简单地说了自己的经历,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自己的家是否还在的忧虑。赵钢提议连队要补充老兵做骨干。赵石头参加了八路军,作战很勇敢,负伤后在赵钢的队伍中休养,听说要攻打太原,主动请战,但是赵钢安排他到通讯班工作,他很不高兴。赵钢任命老兵王德钧当班长,王德钧不大愿意,但在营长的教育下终于接受了。双儿和四海送给赵石头一双鞋,希望他提提意见。赵石头说只要让他打回老家,活捉杨麻子,就什么意见也没有。
王德钧在战前去查看地形,副班长崔大秋召集战士开会,要大家表决心。会上他们同意接受一营挑战,准备展开革命竞赛。赵石头传营长的话要求他们一小时后进入阵地,听说二营担当突击队,他很想参加,于是留下参加会议。战士们决心立功,他们要赵石头也表决心。赵石头不想多说,被崔大秋误认为他是只会说别人不会自己做的人,赵石头感到委屈,提枪走了。王德钧回来后鼓舞同志们要坚决消灭敌人,并简单布置后事。这时赵钢同周教导员来,周教导员要求他们不要轻敌,赵钢则要求他们要讲技术,节省弹药,斗争要坚持到底。炊事班长老齐要求参战,赵钢不同意,认为后勤工作重大马虎不得。老齐用自己节省下来的津贴买了两盒纸烟请大伙抽,战士们很感动,决心用胜利回报他的慰劳。赵石头听说突击队已经出发,赶紧追去。赵钢让双儿把赵石头叫回来,赵石头不理解,说自己要报仇。赵钢说有仇大家报,不能自由行动,一切行动听指挥。赵石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赵钢于是让他给突击队带路,赵石头精神抖擞,跑步而去。
在八路军的凌厉攻势下,汉奸伪兵队长杨耀祖带兵拼死抵抗。被八路军包围后,杨有德要儿子放毒气。杨耀祖让父亲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混出去,自己带兵撤往关帝庙。四海牺牲前请赵石头代交党费,赵石头决心为他报仇。小镇解放后,赵妻向战士们打听赵石头的下落,战士们说他早已南下了。杨有德被抓后,群众一拥而上,被战士们拦住了。赵妻走上前,望着杨有德满腔悲愤,说他害得她一家好苦,举起手作势要打,却又无力地落下。赵石头来发送通知,被人们认出,赵妻抱住他,激动得哭了起来。这时赵钢走过来,夫妻二人对视,认出了对方。赵钢直视杨有德,挥拳要打,但最终克制住。群众要求打死杨有德为乡亲们报仇,周教导员拦住大家,说把他交给政府,让老百姓开入民法庭公审。赵石头向周教导员转交了四海的党费,周教导员要求他接替四海的工作。赵钢通知各连集合,准备新的战斗。赵妻恋恋不舍,赵钢说革命就是这样,敌人不消灭,就要继续战斗到底。赵妻表示理解,要他们把那些坏蛋国军统统收拾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