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韵话剧
1. 琵琶行剧本
一、第一幕
(秋风萧瑟,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苇絮漫天飞扬,如雪如花般轻柔优雅地飞旋在阔远的天地间。夕阳已落,夜色渐浓,暮霭沉沉。我在浔阳的江头送别朋友。)
(镜头拉近船内)
我:以酒饯别,却没丝竹管弦伴奏,真是扫兴!
朋友:是啊!想要痛痛快快长饮一杯,却是凄凄惨惨戚戚。
我:(呷了一口酒,满脸惆怅)都说一醉解千愁,我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你这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朋友:(放下酒杯)无语。
(如豆大的油灯不知疲倦地发出昏黄的光,觥筹交错,墙上的影子随着船的颠簸而摇晃。)
我(长长的叹息):今晚就此一别了!
(灯熄了,模糊的残月惨淡地发着光,浸湿在茫茫的江水中。)
二、第二幕
(空气中似有似无地飘着低调凄凉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我们站住了脚,静静地聆听。)
我(轻声细语):是谁在弹琵琶?如此的凄美!
(琵琶声渐停,船夫划着浆,两船渐渐地靠拢。我们掉点明了灯,添满酒,重新开宴。)
我(一手拢在嘴边):弹琵琶者是谁?能否出来相见?
(我叫了几遍,终于在我盛情恳切的邀请下,她缓缓地走了出来。(特写):她细步慢挪,双手紧抱琵琶,半遮面容,颜色憔悴,柳腰细眉,虽有落魄之样,却仍不减年轻时的风韵。她的手修长干净,随意挑起弦。)
我:还没成曲调,却溶入了一腔的情感。
(声声缓慢,掩不住悲伤。)
我(如痴如醉):似乎倾诉了一生落魄,令人心酸落泪啊!
(琵琶女柳眉稍动,低头看弦,灵巧地拨弦。)
我(细细品味之状):说尽心中无限的愁事,那愁如同滚滚的长江之水奔涌而来。
(琵琶女心中极为激动,巧遇知音,知音难觅啊。)
(继续轻拢慢捻。)
我:(倾听)《霓裳》、《六幺》。琵琶行资料目录
(抹复挑。)
(琵琶声仍飘在空气中。)
三、第三幕
(我们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中。)
琵琶女(甚为欣喜,挑起柳眉):仁兄,您可是百通音律啊!
我(谦虚):略知一二。夜已深,你为何在江上独奏这充满哀怨的琵琶曲?
(琵琶女顿起伤感,愁肠百结,情不自禁地拨弦。大弦声嘈嘈,如一阵来势凶猛的急雨。)
琵琶女:我是京城人,家住在虾蟆。十三岁那年领会了弹琵琶的要诀,学得了一手好技艺。在教坊里,我的技艺凌驾于他人之上,无人可比啊!
(小弦声切切,如朋友间的谈心,窃窃私语,温柔地低吟。)
琵琶女:当年曾经弹完曲子让音乐师傅深深地叹服。梳妆打扮后如出水芙蓉,让佳人红眼嫉妒。
(嘈嘈切切的声音,错综交杂,仿佛大的珍珠,小的珍珠瀑布般的倾泻而下,落在脆弱的玉盘上,叮当作响,清脆悦耳。黄莺轻盈地跳跃在花丛间,兴奋地吹着口哨。)
琵琶女:富家子弟争着送礼,弹完了一首曲子,成堆的红绡怎么数也数不完。红酒白酒不计其数。我不分日夜地穿梭其间,不亦乐乎!干净的罗裙时常沾满了如血般的酒污。今年明年,一年又一年,欢笑在延续,美好的日子悄然无声的流淌在时间里,青春在流逝着!
(冰冻的泉水艰难地流动,幽咽低叫。琴弦似动非动,冷涩如冰。琵琶声渐停,悲伤愁恨在滋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女(幽噎):好景不长!弟弟从军走了,阿姨也病故了,只剩我一个孤单单的。年过一年,暮去朝来,颜色苍白,人老珠黄,不比当年。宅前秋风扫落叶,门可罗雀,车马稀稀落落。于是,便嫁给了商人,做个平凡的闺中妇。
(琵琶声忽然高潮迭起,如银瓶从空落地,水浆迸出,四处飞溅。铁骑交锋,刀枪作响,振动人心。)
琵琶女(哽塞):商人只在乎利润收入,不在乎离别之苦,前月去浮梁买茶去了。我在江口独守空船,寂寞难耐,便弹起琵琶,一抒心中之愁。残月照船,江水寒,彻骨的凉啊!
(曲终收拨,四弦一声如利索地撕开了丝绸。)
琵琶女(哭泣):深夜里常常梦到从前的生活……
(沉默。)
琵琶女(叹息):梦醒了眼泪纵横,不由自主!
(江上的船只是静悄悄的,仿佛还沉浸于乐声中。只有江心的秋月独放光芒。)
四、第四幕
(我静默。琵琶声叹息,又听到琵琶女的倾诉,不禁勾起伤心种种。)
我(不禁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
(往事幕幕在眼前,清晰而深刻,怎么拂也拂不去。)琵琶行资料目录
我(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状):我去年辞官来到浔阳城卧病养身。浔阳地处偏僻,没有音乐,整年都没听到丝竹管弦之声。我住在湓江的附近,地低空气潮湿,较为阴暗,黄芦苦竹缠绕着宅子,生机勃勃。而我只能一人孤寂地躲在宅里。
(沉默了一会儿。)
我(悲伤的样子):你可知道这期间朝暮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杜鹃的悲啼。深山的猿猴在哀嚎。月圆人全,我只能自己沽酒,独自举杯。没有嘹亮的山歌和悦耳的笛声,杂乱细碎的声音实在令人心烦啊!
我(感动至极):今夜有幸听到你的琵琶曲,如天籁之音,使我耳目暂明,这样美妙的曲子,人间能有几回闻啊!我想趁此兴头作一篇琵琶行送给你,以示我感激之情!
(琵琶女欣喜若狂,为偶遇知音,灵巧的手在弦上娴熟地拨,挑。)
琵琶女:我为君再弹一曲。(不像前一首凄凉如水。)
(1)琵琶韵话剧扩展阅读:
唐诗音乐话剧《琵琶行》,以白居易长篇乐府叙事诗《琵琶行》为蓝本,在尊重历史史实和诗歌原文的基础上,以白居易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唐代文人为主角;
对他及其挚友元稹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进行演绎改编,最后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和凄婉动人的自诉中,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叹。
全剧分为“雁塔题名”、“月上明楼”、“议政飘零”、“遥寄诗情”、“琵琶语成”五幕,通过古典乐舞、诗歌旁白、灯光音响及特效等表现手法,再现了白居易与元稹的等人深厚友情、坎坷仕途和“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感人至深的场景。
2. 元旦晚会话剧剧本要10人以上!急!!!!!!!!!!!!
秦始皇选妃
旁白: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终日为国操劳,一日突觉生活乏味。于是……
秦:(掏出手机,打电话)爱卿啊,这几日发给李斯的E-MAIL居然一封都没回,这小子准时忙着在跟美女聊QQ了。只是寡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哎……(秦始皇叹道)
小李子:(眼珠子一转)我的王啊,这点小事就小给奴才去办,三天后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旁白:三日后
场景1:
秦始皇:(喝着雪碧、吃着薯片,小李子在背后扇风)
小李子:我的王啊,经过海选、复赛、决赛今日将有4位绝世佳丽脱颖而出……(秦始皇示意开始)下面有请1号佳丽!
小李子:我的王啊,这一号佳丽可是奥巴马的妹妹,如果她能被选上,咱跟美国的紧张的外交局面也会有所缓解。
1号佳丽,姓名:MARIA,籍贯:美国,家庭成员:兄长美国总统奥巴马……)
MARIA: (走着猫步,身着时尚的超短裙踏进大殿)Oh,my darling,I can’t wait to see you!(言毕,以百米冲刺之速,向秦始皇飞扑而去,秦一个踉跄,吓得跌倒在地,而此时我们可怜的秦因抵挡不了如此热情而强烈的攻势,宛如灵魂出窍般呆愣在那里,MARIA显得很是失望,小李子扶起秦,用手绢为其掸了一下灰尘,便将MARIA拉至一旁)
小李子:You’re so crazy!
MARIA:中国的皇帝太帅了,我要嫁给他!(半中不洋的普通话,手指一点,言毕,MARIA又朝秦放了一下电,秦顿觉一股寒意直冲脊梁)
小李子:你先回家吧,我晚点打电话答复你,乖哦!(不知怎的,小李子也变得半中不洋起来)
MARIA:那我等你电话哦!(听话地离开)
场景2
秦:(拾掇好心情,秦准备迎接下一位佳丽,招手示意小李子开始)
小李子:有请2号佳丽……
(2号佳丽,系全国丐帮帮主,绰号乞丐婆是也)
(乞丐婆身穿奇形怪状的乞丐服,持着打狗棒,看似一名土著居民)
乞丐婆:听说你是皇帝哦!你真人比城墙上的海报还帅哪!你跟我那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秦表现出一副得意又欠扁的表情)也只有像你这么有型的男人才能配我武林第一大帮丐帮帮主啊!(用<<命中注定我爱你>>陈欣仪老妈的口吻)
旁白:虽然长的勉强还算个美女,可是做这要饭的老公应该不会好过吧!(秦思赋着)
乞丐婆:你一定会觉得跟我没好日子过,不过我们的丐帮集团现在已经上市,看看我这身上穿的是时下最in的乞丐装,殿外停的是劳斯莱斯,房子在骊山的高级住宅区。但是如果你要娶我首先得答应我几个条件:NO1,你的所有资产都由我管。NO2,除了我不能有别的女人。No3,每天给我按摩一小时……
秦:STOP,STOP,STOP!保镖、保镖……(秦对她的印象极速下滑,为了以免自己发作,忙叫保镖)
旁白:N分钟后
乞丐婆:哈哈哈……(乞丐婆奸笑道),我亲爱的陛下啊,您的保镖们早就收了我送的夏威夷双飞7日游,去HAWAII度假了!
秦:小李子……(指着乞丐婆,秦气得差点吐血)
(小李子不敢怠慢,随即拖着唾沫横飞的乞丐婆殿外走去)
乞丐婆:陛下啊……(乞丐婆似乎意犹未尽继续喊着)
场景3:
秦:长的还可以,就是太粘了,真受不了!下一个!
小李子:是,3号佳丽!
3号佳丽,绰号:男人婆,性格狂放不羁
(【身穿白色衬衫,打着领带】或【穿一件男士T恤】举手投足间充满了HIP-HOP的味道,大步迈进大殿,插着兜,别着头对秦始皇视而不见。秦想发作,但碍于面子,又硬忍下来)
秦:这位……
男人婆:(秦始皇一句话还未说完就被男人婆打断)你会打篮球吗,你会跳街舞吗,你会K歌吗,你会玩滑板吗?不会,免谈!
秦:……(无语)
男人婆:要不是老爹一天到晚催着我结婚,要不是刚好在网上看到你那个竞争激烈的选妃令,要不是刚好那些对手差的可以,我怎么可能站在你这种糟老头面前!
秦:……(满脸涨的通红,将衣袖往上一摞)
男人婆:怎么着,想干架啊?COME ON!(男人婆勾勾小指头,挑衅道)
(秦始皇也顾不得什么君主的威严,与男人婆你一拳我一掌地干起架来!几个来回下来,小李子觉得他们架势有些怪异,在一旁挠挠头,其实两人已经开始跳探戈了。)
(男人婆一顿,似乎察觉到什么,连忙甩开手。向殿外飞奔!)
秦:哎……(伸手欲留,却发现她早已踪迹全无)原来是高人啊!
场景4
几场选妃下来,秦始皇已经饱受摧残
秦:小李子啊,我说你是不是想要了朕的命啊,这几个虽说长的还不赖,但个个行为都是异于常人,若下一个再出现这种情况,我就将你丢到黄浦江喂鱼去!(秦咬牙切齿的说)
李:之前都文文静静的几个姑娘一见到您就性情大变,这一定是陛下您太帅的缘故(绕到秦跟前){旁白:小李子又开始使他的绝学——马屁功了!}您可是神武英明、盖世无双、神见神爱、人见人high、车见爆胎的陛下耶!您可比贝克汉姆和詹姆斯邦德还要帅N倍呢。
秦:(也不害臊,摆出一副迷死人不偿命的架势,甩甩头道)是啊,世上还有比我更perfect 的男人吗?不是还有一位吗?
李:是,有请4号佳丽
4号佳丽(姓名:芙蓉,为某大臣之女,自小暗恋秦只是……)
(芙蓉,披着洁白的蚊帐,步履芊芊,犹抱琵琶半遮面,姿态端庄使得正在喝饮料的秦不小心呛到)
秦:咳咳……
芙蓉:奴婢芙蓉拜见陛下(做辑行礼)
秦:(围着芙蓉转了一圈)芙蓉,好一个温柔婉约的女子,我二人是否曾经谋面过。
芙蓉:即便曾经谋面那又如何?(转而自言自语)爱
的越深我这胎记就越大,除非你能忽略我的容貌真心爱我,我的胎记才会退去,可是梦终归只是个梦而已,我又怎能奢求。如今你就站在我的面前,在离我触手可及的地方。(芙蓉撩起盖住半边脸的发丝,当秦看到那块红色的胎记时,表情霎时暗淡下来,芙蓉将秦的表情和动作尽收眼底,对秦行了礼)
芙蓉:陛下,请恕奴婢无礼,我就是网络红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芙蓉姐姐啊!自从我火了以后,不知道有多少名流绅士拜倒在我的石榴裙下啊,但奴婢始终没有正眼瞧过他们,一听说陛下选妃,奴婢觉得非偶莫属了。陛下觉得奴婢如何(又一个呕吐的S型)
秦:小蓉,曾经寡人不懂什么是爱情,原来这就是爱情!也罢,丑就丑点吧,毕竟那是网络红人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
场景5
几个月后
秦: “寡人不活了!”老远就听见有人在大喊大叫,这叫什么妃子啊,不陪在寡人身边,每天不是去参加商演就是闹着要举办演唱会,可关键没人肯愿意出钱投资啊,国库里的银两眼看着一天天被她挥霍掉,寡人怎么向天下的老百姓交代啊?来人呐,小李子,传寡人口谕,把芙蓉贬为平民,发配到喜马拉雅山给我守山去,让她永世不要再出来吓人了!
从此,没有芙蓉烦恼的日子里,秦王又开始专心打理朝事,天天向上。
3. 谁有历史话剧《白玉琵琶》的全文
你记错名称了
4. 琵琶音乐会主题名字
紫袖红弦
歌弦击乐
凤槽弦韵
5. 《丝路花雨》这部舞台剧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其实在观看演出的时候,我就在想,《丝路花雨》已经是常态化演出,就算以内前是巡回容演出,班底不会总换,尤其是主演们。那么经济那么多的演出,每次都把最高水平的演出献给观众,这种对舞蹈的热爱,崇高的职业精神值得我敬佩。
6. 我国10大古典戏剧,并说出朝代与作者~~!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
《墙头马上》(元)白朴
《西厢记》(元)王实甫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看钱奴》(元)郑廷玉
《幽闺记》(元)施惠
《中山狼》(明)康海
《玉簪记》(明)高濂
《绿牡丹》(明)吴炳
《风筝误》(清)李渔
1.《救风尘》,杂剧剧本。元代关汉卿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写恶棍周舍骗娶妓女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2.《墙头马上》 元·白朴作。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后被裴父发现赶出,最终团圆的故事,塑造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李千金这一形象。共四折。剧情是:尚书裴行检的儿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阳买花,一日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在马上看见他家女儿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李千金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少俊果然从墙头跳入,被李千金乳母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子端端六岁,女儿重阳四岁。清明节,少俊陪同母亲外出祭奠,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碰见端端兄妹,询问后得知始末。裴行检认为李千金行为失检,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留下了两个小孩。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官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任所,他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怨恨他休了自己,执意不肯。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千金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以前也曾为儿女议婚。一番说明与求情之后,李千金这才原谅了他们。夫妇二人破镜重圆。《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土集本、《元明杂剧》本、《元曲选》乙集本、《柳枝集》本、《元人杂剧全集》本。昆曲,京剧皆有此剧。
3.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4.元杂剧<李逵负荆>和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都描写了"李逵负荆"这一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但<李逵负荆>在艺术上更为成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而<水浒传>的处理明显逊色,人物个性比较单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水浒传>的作者因袭了<李逵负荆>的故事情节,却未能充分注意到这一故事在小说和杂剧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未能注意小说和杂剧的艺术特质并不相同,他似乎只注意讲述故事,而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5.《看钱奴》 元·郑廷玉作。写贫民贾仁因得周荣祖家祖财而暴富,后又廉价买得周荣祖之子为养子,最后钱财重归周家。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贫民贾仁平时以挑土筑墙为生,偶然挖到周荣祖家藏在墙下的祖产而致富,周荣祖夫妇则因此落魄。贾仁虽有了万贯家财,却无儿无女,命坐馆先生陈德甫替他买一个儿子,恰巧风雪之中周荣祖夫妇走投无路,情愿将儿子长寿卖给他,只得到了很少的一点钱。二十年后,长寿长大成人,贾仁吝啬成性,财富越聚越多,此时却染病身亡。周荣祖夫妇乞讨至东岳庙中,遇到长寿,却不知相认。后来偶遇陈德甫,经他向长寿说明实情,一家人才得以重聚。周荣祖看到钱上印记,方知这原来是自家财产。《看钱奴》简名又作《冤家债主》,全名《看钱奴冤家债主》,流传版本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脉望馆校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元曲选》癸集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6.幽闺记(又名拜月亭记)· 琵琶记
《幽闺记》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之一,而《琵琶记》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虽说戏剧风格不同,但二者都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元代南戏的概貌,并可直接品评这朵中国文学中的奇葩的原味。
本书是"新世纪万有文库"的"传统文化书系"中的一本,共点校有《幽闺记》和《琵琶记》。其中,《幽闺记》又名《拜月亭》,是"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一。该剧系改编关汉卿的同名杂剧,人物、情节、主题思想均与关作大略相同,主要描写两对青年男女在战乱时代背景中的婚恋故事。该剧在关作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因而得以增添出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致的描写、委婉的抒情,使剧情的发展更显得起伏跌宕、波澜层叠,这是它的成功之处。在戏剧情调方面,此剧增添了很多喜剧成分,在悲剧性的事件中巧妙插入巧合、误会的关目,机智有趣的对话,以及插科打诨的手法,使这出戏表演起来有更多的娱乐性。 另外,此剧的语言往往在平易自然中显露出文采,历来受人们赞赏。《琵琶记》取材于旧南戏《赵真女、蔡中郎》的故事。但是,在南宋民间文艺和早期南戏中,蔡伯喈是个"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坏人。高明改写了他,把蔡伯喈弃亲背妻改为被迫招亲,不忠不孝改成全忠全孝,作品的最后,以一夫二妇守孝三年一门旌表作结。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
7.明《合刻三志》称作者为唐人姚合,明《古今说海》署作者为宋人谢良,清初《明文英华》认作者为明人马中锡。清康熙时贯棠刊刻马中锡《东田文集》第三卷中亦收录此文。推测是马中锡依据前人作品改写而成。
内容:
据古代民间传说改编。故事鞭笞了一切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是谓“中山狼”;而“东郭先生”,则是迂腐懦弱的无能者。情节曲折,文字简洁,富有哲理。
8.《玉簪记》
中国明代传奇作品。高濂著。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爱情婚姻故事。事见《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记》。剧中写少女陈娇莲在金兵南下时与家人离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路经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波折后,私自结合,终成连理。作者把陈妙常对爱情既热烈追求又害羞畏怯的复杂心理,描写得玲珑剔透。《秋江哭别》一出,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琴挑》、《秋江》等零出,被各种地方戏作为保留剧目,盛演不衰。
9.《绿牡丹》以行侠仗义为基调,演述当时佞邪当道,权奸仗势欺人,鱼肉乡里,激起山东“旱地响马”花振芳、江南“江湖水寇”鲍自安的义愤,他们集结了一批江湖义士,除暴安良,锄奸扶弱;并辅助宰相狄仁杰起兵,迫使武则天退位、迎庐陵王还国登基,众人蒙受封赏。
小说以唐武则天时代为背景,叙述将门之子骆宏勋与江湖侠女花碧莲,在剪除武周佞臣及其党羽的过程中,相识相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的故事。
小说抨击了权势豪强对百姓的欺凌,歌颂了江湖豪侠的侠义行为。故事情节跌宕曲折,极富传奇色彩。文辞也通俗流畅,生动风趣,具有民间文学韵味。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如鲍自安的老练诙谐、武功超群,花振芳的豪爽耿直、敢作敢为,义仆余谦的疾恶如仇,鲍金花的骄矜好胜,花碧莲的质朴情挚,都个性鲜明。
小说自清代道光年间问世后,广受读者欢迎,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地方剧种都曾取其部分情节改编成戏剧上演,如《大闹桃花坞》《四望亭》《嘉兴府》《龙潭镇》《扬州擂》《四杰村》《巴骆和》等。京剧《宏碧缘》,即以《绿牡丹》为蓝本,加以改编创作而成。
10.中国古代经典喜剧漫画本。
《风筝误》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作品。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飘落他处,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淑娟拾到,重新题诗后再放,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生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小姐两桩相互对比而又相互纠葛的婚事。该剧脉络贯通,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7. 琵琶三弦是什么戏曲
如果没有理解错,你说的应该是评弹吧,江苏一些地方的人比较喜欢,像是苏州啊~
8. 适合琵琶行的话剧
嗯.....琵琶行....这个不是搞笑的吧!
如果搞笑,你把那个原本长安倡女,弄得丑一点!
9. “童子解吟长歌恨,胡儿能唱琵琶篇”什么意思
意思:(白居易的诗)流传非常广泛,而且写的通俗易懂,连小孩和胡人都了解、传唱。
“解”“能”:含有了解,明白的意思;诗中的“童子”和“胡儿”代指普通百姓;“长歌恨”、“琵琶篇”是指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笆行》,代指白居易的诗篇。
这首诗是唐宣宗写的《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9)琵琶韵话剧扩展阅读:
《吊白居易》是唐宣宗李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即写白居易创作时间之长,贡献颇丰,中间二联作者对白居易性格特点及其艺术创作作出中肯的评价,尾联即写作者对白居易的去世感到不幸和惋惜。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10. 求[世界知名的剧种,戏剧,还要说下特点和代表剧目,越详细越好,最详细的追加100分~!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
【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 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著名演员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并成功地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评剧】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隶梆子”,后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渊源于陕西秦腔的梆子系统。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极一时。后来梆子和皮黄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艺术上日趋完整。北京的直隶梆子吸收皮黄精华之后,又称“京梆子”。辛亥革命后,许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员不断涌现,给梆子剧种带来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
河北梆子流行时,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刚劲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等板式,还有近百支用于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带农村得到广泛发展。但在国民党统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则日渐衰落。解放后,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过分喧噪的锣鼓、梆子进行了革新,创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壮之中兼有柔和悦耳、优美动听的特色。
【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约产生于明朝末年。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朴实、激越、刚健,有头板、二板、安板、起板、拨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区以河北保定为中心,分东路(高阳、安新一带)、西路(保定西部地区)、南路(石家庄一带)。各路唱腔无甚大区别,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调表演形式完整,行当齐全,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潘杨讼》是较有影响的剧目,已拍摄成戏曲影片。
【丝弦戏】
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调”的一个支脉,古名叫“弦索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部分地区。丝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转,以板腔为主,分越调与管调两个系统,又各有多种板式。解放前夕,丝弦仅存一两个专业班社。解放后,丝弦有了较大发展,并有女演员参加演出,丝弦的优秀传统剧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银幕。
【平调】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 称“武安平调”。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了豫j[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
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 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解放后在单弦等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剧种。单弦是北京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第三人称说唱故事过去有时用两个以上演员化装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剧就是脱胎于牌子曲的戏曲形式。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亲》叫做新曲艺,以后改称曲剧,陆续演出了《柳树井》、《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等剧目。
北京曲剧的曲调种类很多,生动活泼,并且念字清楚,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内蒙西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并广泛流传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当地小曲“丝玄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变而成。有近百年的历史。二人台的剧目内容多为生活小戏。二人台音乐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所采用的曲调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音阶跳动大,滑音,装饰音多,具有悠扬、开阔、粗犷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弦等,用“四块瓦”(竹制乐器)击打节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动统治的摧残。解放后在剧本,表演、音乐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内容都有很大的改进。
【吉剧】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它民间艺术和借鉴其它地方戏曲的长处,融合提炼,于1959年诞生的.流行于吉林省:
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柳 调”和 “咳调”两大类,各有一套曲牌。这些曲牌是“二人转”音乐中有代表性,而且适于戏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剧中后,按照“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规律,形成了三节板、正板。快正板.抢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和唢呐。吉剧的表演,继承了二人转唱,扮、舞、说,绝(手绢、扇子等绝活)等五功,并吸收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特长,而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整理,恢复上演的《包公赔情》和《燕青卖线》等剧,展现了吉剧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
【晋剧】
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也是很驰名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一带,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为抗日战争服务。解放后,·晋剧出现了《打金枝》,《蝴蝶杯》、《刘胡兰》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蒲剧】
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晋南群众又称之为“乱弹”。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山西、河北,河南几省的梆子戏,都曾受它的影响。蒲剧是晋南人民喜爱的剧种,在豫西、陕东、·甘肃、宁夏,带也有广大群众基础。追溯源流,它是由“铙鼓杂戏”演变而来,至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分为西路和南路:南路较文雅,细腻;西路则火爆,豪放。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吕腔板类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间板、滚白等多种。在表演上夸张性很强,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种特技。
解放前,这个剧种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摧残,戏班四散,艺人转业谋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挖掘整理和革新创造,蒲剧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窦娥冤》一剧曾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也叫“ 晋东南梆子”、“上党宫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传明末起源于泽州(今晋城)一带,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地区。“上党”一词,是因晋东南为古“上党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唱腔高亢、活泼,曲牌相当丰富,特别是“花腔”一类曲凋,优美动听,独具格调。除梆子腔调外,过去也兼演一部分罗罗腔,昆腔口皮黄的剧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生长起来的。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大约于明代在陕、甘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清初,得到蓬勃发展,广泛流传到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变为三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称西安梆子。秦腔本来是陕西各路梆子的总称,后来习惯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长处,流传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
秦腔创造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成为梆子腔(乱弹)系统中的代表剧种。现在北方几省的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在曲调上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滚板、摇板、代板等五种,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在表演上,朴实热烈,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很浓,并有喷火,跌扑、耍髯口等多种特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一些秦腔剧团进行了戏曲改革工作,曾创作演出过《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目,深受抗日军民欢迎。解放后上演的《三滴血》,:赵氏孤儿》《红梅阁》等经过改编的传统剧目,展现了秦腔
艺术发展的新成就
【鄂剧】
鄂剧也叫“曲子”、“迷胡子”是西北人民喜爱的戏油形式之一。它流行于陕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由
郡县、鄂县的山歌、小调、童谣等发展而成。清代中叶已在舞台上演出.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多发挥小曲子的长处,活泼明快,健康优美。西略则重大曲’,曲调优雅、悲壮,唱时比较缓慢。中路则介乎二者之间,唱法上受秦腔影响较大,听起来高昂悲壮。
郡鄂的曲牌非常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伴奏上,在“地摊子”演唱时比较简单,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块瓦(四片竹板制成之节奏乐器)等。搬上舞台以后,吸收了秦腔等剧种的打击乐,加进了二胡等弦乐,使乐队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十二把镰刀》等新歌剧,就采用了郧鄂的曲调。
【碗碗腔】
碗碗腔,原为流行于陕西省东部一带的皮影戏。由于乐器中有小铜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因而得名。它虽是地方小戏,但形式完整,行当齐全,并具有悠扬清丽的音乐和生动感人的唱词。它的剧目大都是本戏,折子戏很少。碗碗腔在音乐上吸收了秦腔、蒲剧、郧鄂,晋剧等曲调因素,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头回南路、二回南路、东路腔.紧板,滚板、扬句子、花花腔、西厢调等。伴奏乐器以月琴、硬弦、二胡为主,运用起来非常和谐,而且极富变化。1956年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舞台剧,流传于陕东.晋南,晋中一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陇剧】
陇剧是建国后在陇东道情的音乐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轻剧种.陇东道情是流行于甘肃东部环县,庆阳一带的皮影戏。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别是音乐上,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深为群众所喜爱.解放前,它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艺术上得不到发展。解放后,经过挖掘和整理,于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专业剧团,并正式定名为“陇剧”.以后,先后排演了很多大小型历史剧和现代剧。其中大型历史剧《枫洛池》,受到观众的好评。
陇剧音乐旋律开阔、优美,节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飞板”、“新板”。“滚白”等多种,并有“伤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帮腔)的运用,形成了陇剧音乐的独特风格, 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当地民间戏曲结合而形成的。由于长期在农村演出,带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工多,口白少,长于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表演风格朴实清新,深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现在的豫剧主要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个流派。豫东:凋以商丘,开封为中心,演唱用假嗓,声音高亢,多用花腔,较为活泼轻快,又称“上五音”“祥符调”和“沙河调”是其支派。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转,尾音低落;又称“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栽板、滚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瓢胡,月琴,横笛、梆子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种之多。流传的传统剧目达四百余出。解放后,豫剧在演出现代剧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刘胡兰》,《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等都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豫剧现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越调】
越调,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区。它是在元,明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弦索的基础上,受到秦腔、汉剧的影响,至明末清初时形成的。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过去它以善演悲剧著称,解放以来,由于音乐的革新和剧目的变化,在表演喜剧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现在河南流行的越调分两个流派。一是南阳地区的越调,它保持着大越调的特色,唱的节奏较慢,慢板第三个字要用假嗓拉后腔,唱腔用的曲牌较多。另—是豫南,豫东的
越调,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有了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后腔,所唱的节奏比较快,适于表演现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在民间说唱音乐——鼓子曲均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时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伴奏;曲调委婉动听,但缠绵曲折有余,跳荡激越不足,为着适应群众新的欣赏需要,一些轻快活泼易于上口的曲牌,开始在洛阳一带的鼓子曲中演变分化出来,以踩“高跷”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戏,音乐伴奏也变为以音量较大的坠胡为主,人们称这种曲子为“小报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于南阳一带,称为“大调曲子”这种改革是从说唱过渡为戏曲的一个重要转折,到1926年前后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后,曲剧音乐唱腔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些腔调已打破了原曲牌音乐的局限,逐渐接近板腔音乐,克服了不善大段宣叙的缺陷,。同时又对 原有的曲调加以丰富变化,从而增强了表现力。
【吕剧】
吕剧过去称为“上装洋琴”或“洋琴戏”,是在山东琴书(坐腔洋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剧种。清末,广饶县的琴书艺人时殿元、 谭秉伦等将“坐腔洋琴”里的节目化装上演,受到群众欢迎。这时,化装演 员要同时演奏乐器,后来,.伴奏和演唱分开,发展成为“洋琴戏”。它的流行地区不断扩大,逐渐遍及山东省各县市,在农村,尤为妇女群众所喜爱。
吕剧的传统剧目除部分本戏外,多系以民间传说及家庭故事为题材的小戏。吕剧的唱腔较为简单,朴实,平易近人,它的曲调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两种,演唱时由演员根据剧情自由运用,长于抒情和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成立了专门机构,重点对吕剧进行了整理,研究,创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响的剧目。在音乐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剧种的音乐特色,创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调,充实了吕剧音乐的表现能力。吕剧已经发展成为较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柳子戏】
柳子戏,又称“弦子戏”,是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明末清初时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黄莺儿”、“山坡羊”等弦索小曲发展而成;后来又吸收了更为通俗的七字句说唱一一“柳子调”,便以“柳子戏”命名。它是皮黄剧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说的我国“南昆、北戈、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区。
柳子戏的传统剧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还包括了一部分离腔、青阳,昆曲,乱弹、罗罗,娃娃、微调剧目及唱腔。曲调曲折委婉、优美动听,有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四种。曲牌二百余支。伴奏乐器为三弦、笙,笛。柳子戏在表演艺术上,有深厚的基础和独特的风格,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粗犷细腻兼而有之。
柳子戏在解放前备受摧残,近于湮没。建国后,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使这个剧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该团整理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其中《孙安动本》一剧获得人们的赞许。
【黄梅戏】
黄悔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悔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为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秤黄悔戏,
黄梅戏早期多演出“两小戏”(小丑,小旦)和“三小戏”(加上小生)。后来受“高腔”影响,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道光以后,黄梅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曾与徽剧同台演出,深受徽剧的影响;此外,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得到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黄梅戏曲调丰富,共有一百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黄梅戏用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加之唱时一律用本嗓儿,所以使人感到语言易懂,字音清晰。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约有二百年的历史。1955年改名为庐剧。在发展过程中受过徽剧、京剧的影响。现在是安徽地区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几个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带,唱腔比较高亢、粗犷;南路流行在芜湖、南陵一带,唱腔比较细腻、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县,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艺术特色。
庐剧在长期流行中,曾不断向安徽民间曲艺(如“锣鼓书”)。戏曲(如“目莲戏”、“徽剧”)等艺术形式吸收养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音乐唱腔+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分“花腔”和“主调”。“主调”又根据不同行当有不同特点,有“老生调”,“寒调”等区别。在剧目和表演艺术方面,也十分丰富多采。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淮河两岸。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在安徽流传时间很长,并有所丰富发展。最初是以说唱形式出现,常年用“唱门子”、“地摊子”等形式在农村流动演出,后吸收花鼓灯的舞蹈丰富其表演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泗州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的唱与白结合得非常紧,唱腔富于变化+婉转动人。它以表演劳动人民生活小戏见长,如《拾棉花》,《走娘家》等都是有影响的剧目。
【汉剧】
汉剧,旧名“楚调”,也称“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而演变出来的西皮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