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原野豆瓣
Ⅰ 话剧《原野》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话剧《原野》想告诉读者人性的复杂、难以琢磨以及现代农村存在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曹禺的《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
2、《原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被压迫、被摧残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对中国现代农村生活现状的思考。
(1)话剧原野豆瓣扩展阅读
《原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经典名著。
这部创作于1937年的经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的作品,其风格显然不同于他的其他代表作,如《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可以说是曹禺先生写得最深也最富有争议,最富有看点的一部好戏。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显其经典本色。
这部作品已经和现实主义有了区别。这个冤冤相报、看似简单的复仇故事,蕴涵着阔大渊深的人物情感并展现出复杂鲜明的人物性格:它不仅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被压迫、被摧残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更深地发掘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
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参考尤金·奥尼尔的戏剧《琼斯皇帝》,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文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Ⅱ 求一篇《原野》(歌剧)的观后感.
昨天在解放军歌剧院看了《原野》,曹禺的经典话剧之一,后来被他的女儿万方改编成歌剧。这是一个曾经登上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中式民族歌剧,西方人最初对中国歌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原野》带给他们的新鲜感。
《原野》的剧情非常简单,农村汉子仇虎被地主焦阎王逼得家破人亡,自己也被诬陷入狱。为了给死去的父亲和妹妹报仇,他越狱来到焦阎王家,却得知焦阎王已经入土,而自己的未婚妻金子嫁给了阎王的儿子焦大星。仇虎和金子旧情复燃,但复仇之心让他成了刽子手,焦大星和他的儿子小黑子成了牺牲品。仇虎最终没能得到复仇的快感,他在深深的挣扎和愧疚中自尽了。
实事求是地讲,《原野》并没有给我带来极其强烈的震撼,事实上,我私下认为它的歌词不太具有韵律感,听起来比较滞涩。用美声元素诠释中国故事本身就有着嫁接的意味,反而是第二幕金子对仇虎,第三幕仇虎对焦母所吟唱的民间小调,很有些乡土气息,为剧情增色不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员既不是彪悍的仇虎,也不是妖媚的金子,而是那个瞎眼的焦母,她的颤音用得恰到好处,将其内心的狡黠、仇视、阴谋表现得非常妥帖,赢得了我和我的朋友——小熊和卡卡的一致赞赏。
尽管这是一部讲述“仇恨”的歌剧,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悲怆。对仇虎来说,无论复仇成功与否,他的结局都注定是毁灭,这样的宿命让人感到绝望。而更令人疼惜的是金子,她本性是个自由泼辣的女人,追求爱情,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在焦母的仇视和丈夫的软弱之间,她过着“坟墓里的生活”。所以当她再见到仇虎的时候,她“活过来了”,“活着的滋味什么都比不了”。这样的歌词真正触动了我。无论是怎样的苦难,人对幸福始终有着迫切的向往,这种向往也许是苦难中的人们选择生存下去而不是死亡的根据。她让仇虎带她走,去那个“黄金铺满的地方”,她确信这个地方是存在的,因为“曾在梦里见到过”。
总之,这种感觉真不好,去年底看了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罗斯话剧《在底层》,差不多也是相似的感觉。我不想再去冒失地探讨这些演出的“哲学意义”,那只让我变得更加忧郁。
歌剧《原野》观后感
沉闷紧张的曲调,寂静的暮色,怪相的黑云遮住了天,苍苍茫茫的原野中,随着一声长长的铁链声,灯光开始慢慢地移动,我们的思想也随着旋律跳跃……那也许是希望,也许是险恶,也许是反抗,也许是忧郁,歌剧《原野》就在这种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是的,仇虎带着仇恨回来了······一切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钢琴伴奏展现着一幅图景,天气萧瑟微寒,透露出仇虎的恨来自他对被人霸占为妻的情人金子的爱和对其惨死的父亲与妹妹的爱。歌剧院更借助钢琴伴奏,表现原野和秋冢的阴霾。剧情一步一步地推入了更高的诗的意境,以泼墨的诗情渲染出仇虎的怨恨与复仇的思想来贯穿全剧。
歌剧更多地渲染的是仇家和焦家的恩怨情仇,并以其为主线,将主要人物的性格完全的展现出来。演员们丰富的表情和演唱水平更参透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观众们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喜怒哀乐,掌声不绝于耳。
仇虎最后的绝望自杀,给人留下了一许愤懑;而金子的怀孕则给这段爱情故事埋伏了新的希望。
在旧社会那种一个压抑的年代,阐述了一曲悲哀的人性畅想,一段追求美好、自由爱情的动人故事,关注了时代的悲剧特质。歌剧《原野》所展示出的超绝的意志力,强悍的精神,原始的人性,以及对强大生命力的憧憬,激越着每一个观赏者;它让人们深刻感悟到了人性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体味到人的内在生命运动的无比丰富性与独特性。
我常常把一个人的岁月比作一棵正在成长的树。从一颗种子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再到衰落腐败,而其中又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你一生追忆的情愫。树木的命运掌握在顽强的追求,人的内心也是如此。
而另一方面,风总是朝一个方向刮去,于是刚刚刮落的树叶便无声的静默于某个角落里,我喜欢被风吹落在地上的树叶,历经生命的轮回,完整的回归大地,于是,在一个阳光疏淡的清晨,随手捡起了一片,这是一片杨树叶,淡淡的黄色里泛着微红,优美而充满了诗意,清晰的叶脉,有些卷曲的身体,仿佛在讲述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细细品味着这大自然的经典杰作,沉浸于其中的静美。
在这个初春的季节,感悟到人生。仇虎的人生回到终点,述说着人生的几多无奈;金子的对命运的追求,则就是对美好的自由诠释。
Ⅲ 求曹禺《原野》的评论 2000字
才刚把书放下,就觉得总该写些什么东西来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曹禺先生自己说:“如果专业话剧剧团演出《雷雨》,一定成功。演出《日出》,一定成功。演出《原野》,一定失败。”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话剧者,我只是一个读者,一个在《原野》所勾勒出的黑夜中看得惊心动魄的读者。
一个满怀仇恨的虎子,带着对好兄弟——大星的父亲的仇恨回来报复,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心上人金子成为了他人的嫁娘,一股在两代人中延续的世仇让他决定他要报仇。尽管那个是自己最好的兄弟,可是皆因他是那个人的儿子,于是他必须得死。虎子说要带金子坐火车去那个黄金铺地的理想国。只是,当他不小心间接害死了大星的孩儿时,当他发现自己的人头值一百五十块钱,当他带着金子在漆黑一片的森林里为了逃亡而拼命奔跑的时候,他听到了好兄弟的瞎子母亲在召唤自己孙子的叫魂声,他看见了自己的父亲在阎罗王面前受审的画面,看见了监牢了那帮好兄弟,还看见了被自己杀害的人。于是,他的心开始迷惑了,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是无辜的,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到最后,为了保护金子,依然还是被乱枪打死。
故事已经结束,只是思想却在继续。
那个黄金铺地的理想国其实只是虎子的监狱所在地。是什么让虎子觉得那里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度呢?明明那里就是他受苦受难了十年的地方,明明那里的狱警就是一个暴力分子?可是,也就是在那里,虎子得到了监狱里的人的帮忙,成功地逃出来了。他在监狱里所干的活让他觉得监狱所在的城市就是一个灯红酒绿的地方,就是一个享乐的仙境。没有为了钱而逼迫家人的恶霸,没有抢放弃心上人的无奈。
还有那个不断出现的火车经过的“鼓鼓咕咕”声,正是这个声音,让虎子看到了希望。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坐上火车,他就能淘到那个黄金遍地的世界。火车的声音,是虎子内心深处对希望的寄托。每一次当虎子心中的希望稍稍浮现,那个火车经过的声音就会在他耳边响起,就算是产生幻觉的时候,他还是听到了这个声音。于是,虎子心中的希望有多么强烈,那个火车的“鼓鼓咕咕”声就有多么的响亮。到后来,虎子陷进了森林里,陷进了自己的内疚心之中的时候,他就再也听不见火车的声音了。金子说她听见的时候,虎子却只能听到那个瞎子母亲对自己孙儿的呼唤,他只能见到牛头马面的存在,火车声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
曹禺先生的这部剧,写的是他内心深处的阴郁的热情、血腥的爱恋,《原野》没有《雷雨》的磅礴,可是却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地宣泄。
虎子死了,他说只有金子才有资格去那个黄金满地的理想国。可是,真的就是这样吗?什么样的人才配到天堂,什么样的人才会下地狱?这个世界又是如何?没有人知道,因为虎子走了,带着对复仇的喜悦与对误杀的内疚永远离开了。
Ⅳ 话剧原野想表达什么主题
话剧原野想表达揭露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和黑暗性的主题。
从《雷雨》到《原野》是曹禺创作的第一阶段。其总的特点是"熟悉生活,但不写身边琐事;善于构思,但不墨守成规"。三部作品都是悲剧,但结构方式和风格特点各不相同,《雷雨》以情节结构的曲折复杂取胜;《日出》以日常生活场景的深刻展现见长;《原野》以象征手法和传奇色彩的运用别开生面。三部作品也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揭露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和黑暗性。
Ⅳ 曹禺话剧《原野》的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话剧《原野》被评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它的作者曹禺一改他以往所擅长表现的都市生活,而去描写写一个发生在旧中国农村中的复仇故事。民国初年,北方偏僻的农村。青年农民仇虎的父亲被恶霸地主焦阎王活埋,土地被焦霸占,妹妹被卖为娼,自己也被诬为土匪下狱八年。受尽苦难的仇虎,设法逃回家乡。然而,焦阎王已经死了,自己的未婚妻花金子成了仇人的独生子焦大星的妻子。为报两代的冤仇,仇虎要杀死焦大星,不料大星却被其亲生母亲焦氏误杀。仇虎带着金子逃出焦家,又被侦辑队包围在黑树木中,金子逃出虎口,仇虎不愿再戴上镣铐,他望着金子远去的地方,拔出匕首刺进自己的胸膛。 如果说,《原野》只是写了仇虎的复仇过程,那不过是重复了一个陈旧而又陈旧的故事。曹禺的独创之处,就是把这个复仇过程着重地写成是仇虎的心理,甚至他的潜意识的演变过程。相当深入而细腻地把仇虎的心理过程与性格发展交织起来,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仇虎。仇虎当他最初出现在人们面前就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头发像乱麻,硕大无比的怪脸,眉毛垂下来,眼烧着仇恨的火。是的,他怀着深仇大恨而来。他是找焦阎王报仇来的。十年前,焦阎王杀害了仇虎的父亲,霸占了仇家的田产,害死了仇虎的妹妹,打断了仇虎的一条腿并将他送进了监狱,他的未婚妻金子也嫁给了焦阎王的儿子焦大星。现在他回来了,回来找焦阎王报仇了。
然而,焦阎王已经死了,只剩下瞎了眼的焦母支撑门面。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是坚持仇杀还是放弃复仇,与焦家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仇虎真的放弃复仇,与焦家化干戈为玉帛,真的做了焦母的干儿子,焦大星的好兄弟或者撇下两家的仇恨,带着金子永远离开焦家,那么道德舆论又将如何评判他呢?他就可以抛下仇恨安心地过完一辈子吗?
豪无疑问,他绝不能忘记他惨死的父亲和妹妹,中国封建社会的“有仇不报非君子”一直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所以他要经常仇杀,他要毁灭一切,他要杀死焦大星,让焦家断子绝孙。所以说,仇虎的复仇是贯穿话剧的中心事件,推动着情节发展的动力。然而,不料焦大星被焦母亲手所误杀。于是,仇虎带着金子逃出焦家,又被侦辑队包围在黑树木中,金子逃出虎口,仇虎不愿再戴上镣铐,他望着金子远去的地方,拔出匕首刺进自己的胸膛。
我们知道,仇虎的强烈仇恨无疑有着现实的根由的。焦阎王把他的父亲和妹妹害死了,心爱的人被夺去了,这样的遭遇又怎能不心怀仇恨?而这样的仇恨事实上却是旧社会旧制度所带来的。所以,这话剧表现的是人物的冲突,由人物冲突提升为人性冲突,命运的泥潭提升为生命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焦母这个人物形象。她在整部话剧中主要表现为与金子、仇虎的矛盾冲突。这个瞎老婆子焦母,“使人猜不透那一对失了眸子的眼里藏匿着什么神秘,她有着失了瞳仁的人的猜疑,性情急躁,敏锐的耳朵四面八方地谛听着”,是个可怕可叹可怜的人物。归其原因,总的来说是因为她有着浓厚的“恋子情结”。因为“恋子情结”,在刚出场的时候就是在偷听儿子焦大星与媳妇金子的讲话,与媳妇恶言相对;因为“恋子情结”,在金子与仇虎偷情后,她早句料到偷人的人就是仇虎,她就先找金子谈话,暗示要仇虎放弃复仇和金子离开;因为“恋子情结”,在仇虎不肯就此罢休离开的情况下,她一边想稳住仇虎的情绪,一边却通知侦缉队,设下陷阱;也因为“恋子情结”,她竟然想出趁仇虎熟睡时干掉他的阴险诡计,最后却亲手误杀了自己的儿子焦大星。可见,焦母可怕、可叹而又可怜的人物形象。同样,焦母这人物性格使她最终也逃不出那命运的泥潭。
金子,有着诡谲的诱惑力,“眉头藏着泼野,耳上的镀金环子铿铿地乱颤。女人长得很妖冶”。“一对明亮亮的黑眼睛里蓄满着魅惑和强悍”。“走起路来,顾盼自得,自来一种风流”。事实上,金子这人物并不是“贫农的儿女”,也绝不是“民国初普通农家妇女的形象”。如果仇虎没来,也许金子只能安心跟“厌气鬼丈夫过一辈子”;如果仇虎没自杀,能带着她逃出侦缉队的围追,也许金子真的能跟着心爱的人去追寻“铺着金子的地方”……但事实上呢?一个再“魅惑和强悍”的女人最后也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泥潭。肚子里怀着仇家的后代的她被仇虎推出诡异的林子,然而以后她怎样生存,又怎样带着仇虎的希望去追寻那“铺着金子的地方”呢?这些问题,话剧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也留给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社会的思考。
焦大星,一个传统封建家族制度下的性格懦弱的男人。他既害怕老婆又畏惧母亲。他的忧郁痛苦的灵魂是其父母的罪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直接源于焦阎王夫妇的封建淫威和刚愎意志。而在他知道金子跟仇虎重逢后所做的事后,他竟然对金子说出“只要我不在家的时候,他可以来”这样的话来,他宁愿承受做为男人最不能承受的屈辱也不愿意金子离开他……可见,焦大星性格的懦弱,最后被焦母亲手误杀的悲剧的产生根源当然也是那个年代那个社会。
话剧还有一个没出现过的人物焦大星的父亲焦阎王。其实一切的仇恨,一切的罪恶都是由他一个人造成的。如果不是他八年前为贪仇虎家的土地而害死仇虎的父亲和妹妹,仇虎也被诬为土匪入狱,那么就不会有仇虎后来的复仇,也不会有最后的悲剧的发生。所以,焦阎王才是万恶不赦的人物。而事实上,焦阎王不但是一个地主恶霸的身份,而是象征了旧社会的一种恶势力,一条扼杀人民幸福的绳索。
通过对话剧《原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冲突升为人性冲突,从生命的悲剧升为社会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年代,在生存的囚井里,生命怎样被扭曲,怎样被毁灭。
Ⅵ 谁知道话剧《原野》的时代背景告诉我好吗“急”
曹禺的剧作《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回的困惑以及对神秘答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文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Ⅶ 话剧原野写的是哪个年代的事情
民国时期。
仇虎准备找害死父亲的焦阎王报仇,却发现焦阎王已死,昔日的恋人金内子也嫁给了焦阎王的儿子容——自己的朋友大星。大星爱金子却又惧怕母亲,瞎眼的焦母心狠手辣,对金子异常狠毒。仇虎突然出现令焦母十分不安。深夜,仇虎潜入金子房中,表示复仇后就带她远走高飞。这时,大星回到家,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正在他进退两难时,仇虎大模大样地闯进来,大星与仇虎对饮,不久烂醉如泥。仇虎以为大星和焦母要加害自己,杀死了软弱的大星。与此同时,焦母来到仇虎床前,举起铁拐打了下去,才发现是自己的孙子睡在那里。仇虎带着金子跑了,焦母抱着死去的小孙子在黑暗中呼喊,仇虎陷入了良心的谴责中,甚至出现了幻觉。黑夜中,仇虎和金子在原野上奔跑,最终仇虎以死洗清自己的罪恶,卧轨自尽了。
Ⅷ 话剧《原野》中金子形象是怎样的
金子是一朵带刺的野花,妖冶、泼辣,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野地里生,野地里长”,将来也许会在“野地里死”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她在嫁到焦家以后,内心是不屈服也不安分的,在焦家像坟墓一样的气氛里,在焦母的咒骂与羞辱下,她时刻都渴望能挣脱藩篱,像鸟儿一样自由地在天空飞翔。
在咏叹调《哦,天又黑了》中,金子无奈而感伤地唱到“哦,天又黑了,我的心更暗”“又要去守着孤灯,又要去伴着凶神”,面对着无止境的煎熬和压抑,她忍气吞声、欲哭无泪,在无比痛苦和不甘认命的心理驱使下,她极度渴望自由和光明。
可以看出,金子是不甘命运打压和折磨的,她时刻都在寻找命运的转机和改变,渴望有一天自由自在地生活,回归她人性本来的面目。她像一棵柔弱的小草,即使头项的岩石再巨大,再沉重,都要顽强地伸出头来,寻找能够生存和呼吸的一片天空。
(8)话剧原野豆瓣扩展阅读:
故事梗概:
原野上,戴着镣铐的仇虎从囚车上跳下来。他砸开脚铐,准备找害死父亲的焦阎王报仇,却发现焦阎王已死,昔日的恋人金子也嫁给了焦阎王的儿子——自己的朋友大星。
大星爱金子却又惧怕母亲,瞎眼的焦母心狠手辣,对金子异常狠毒。仇虎突然出现令焦母十分不安。深夜,仇虎潜入金子房中,表示复仇后就带她远走高飞。
这时,大星回到家,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正在他进退两难时,仇虎大模大样地闯进来,大星与仇虎对饮,不久烂醉如泥。仇虎以为大星和焦母要加害自己,杀死了软弱的大星。
与此同时,焦母来到仇虎床前,举起铁拐打了下去,才发现是自己的孙子睡在那里。仇虎带着金子跑了,焦母抱着死去的小孙子在黑暗中呼喊,仇虎陷入了良心的谴责中,甚至出现了幻觉。黑夜中,仇虎和金子在原野上奔跑,最终仇虎以死洗清自己的罪恶,卧轨自尽了。
Ⅸ 《原野》的剧本与人物分析
剧本:
中国北方大地,阴霾密布。在旧中国黑暗统治底层的冤魂发出凄厉的呼喊:“黑啊!恨啊!天啊!冤啊!”
第一幕:
仇虎逃出蹲了8年的监狱,砸碎身上的铁链,回来寻找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焦阎王复仇。谁知焦阎王已死,其子焦大星又娶了仇虎青梅竹马的恋人金子为妻。金子在焦家被压抑得几乎窒息,她唱起了咏叹调《这一天长得永远过不完》。渴望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突然,仇虎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第二幕:
金子与仇虎重叙旧情,过了10天甜蜜的爱情生活,不料被瞎子焦母发现。在焦母的淫威与大星的皮鞭下,金子奋起反抗,仇虎也站在焦母面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第三幕:
焦母使用种种手段都不能动摇仇虎“父债子还”的复仇决心,金子却可怜懦弱的大星。经过一场激烈的内外交织的冲突,仇虎终于杀死了大星,并借焦母之手,杀害了焦家惟一的后代——大星的儿子小黑子。
第四幕:
仇虎与金子逃向那“金子铺地”的美好地方,黑暗中却在林子里迷失了方向,仇虎也因杀害无辜而精神崩溃。漫长的黑夜终于过去,当他们听到充满希望的火车声时,侦缉队却围了上来。仇虎嘱咐金子“生个儿子为我报仇”,随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倒下时,他奋力扔掉10天前砸碎的铁镣,喊道:“老朋友……我再不会戴上你,再也不!”铁镣的巨响在空中回荡。
人物分析:
焦母可以说是剧中唯一的一个反派角色。焦母是个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的代言人,自己同样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她对金子的恨,源于对自己儿子大星的爱。然而对大星的爱,却又是以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她的命运注定只能是悲剧。所以,她与金子是两个性格相反的人,一个是充满生命力的,一个是充满晦涩的。
Ⅹ 对新歌剧《原野》大家有什么看法啊
歌剧《原野》1987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上首演,当时即轰动京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赞许,一举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复兴的里程碑。20年来,这部中国歌剧精品在全国及国际乐坛相继上演并广泛传播, 国内外众多的文艺评论家和媒体在谈及该剧的巨大成功时,称《原野》为“震撼西方舞台的第一部中国歌剧”。在二十多年的中国歌剧创作中,像《原野》这样既能够取得国内外一致的艺术认同与好评,又能够经得起较长时间舞台考验的歌剧作品,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