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总话剧团
⑴ 总政话剧团招收小演员吗
应该招收吧!很难讲!看你本事多大喽!!!
⑵ 总后话剧团后勤部有位甘部长吗
总后没有话剧团,更不可能有个什么后勤部甘部长
你这是遇到骗子了吧
⑶ 全总文工团团长
你说的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吧。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回解放军第十八答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全总文工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团长负责制,下设歌舞团、说唱艺术团、话剧团(影视中心)、创作编导室、业务处、艺术培训中心、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处等处级机构。
领导班子:
张景义 全总文工团党委书记
马恩成 全总文工团团长、党委副书记
郭孝实 全总文工团党委副书记、副团长(援疆)
赵玉章 全总文工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
⑷ 如何报考总政治话剧团,毕业了能当演员吗
当然了,做演员没有什么特别限制,只要是自己有天赋,有机遇
⑸ 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的主要演员
在全总文工团的群星谱中,有出演《编辑部的故事》、《没完没了》、《甲方乙方》、《手机》、《活着》、《非诚勿扰》等多部影视剧荣获影帝之称的葛优;有荣获维尔维埃国际声乐比赛最高大奖,被誉为中国三大青年美声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郑咏;有以演唱《小小的我》知名大江南北,荣获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第一名的著名歌星苏红;有因成功演绎电视剧《情感的守望》、《闯关东》而两次(18届、27届)获得中国电视飞天奖的著名影视演员萨日娜;有在中央电视台演出《洛桑学艺》而家喻户晓的笑星博林;有多次执导央视春晚小品《为什么呢》、《新闻人物》、《我和爸爸换角色》,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话剧《西望长安》的著名导演娄乃鸣;有荣获全球华人艺术大赛金奖,并多次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革命老区慰问演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新一代时尚民歌达人中国“甜歌派”马晓梦,有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以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舞蹈编导赵亚玲等一大批知名演职人员。还有许多中青年艺术家活跃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⑹ 中国早期著名的话剧团体有哪些写2个。
中国早期著名的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等话剧团体。
中国旅行剧团
1933年11月,唐槐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旅行剧团(以下简称“中旅”),创办时主要成员有:唐槐秋(团长)、戴涯(副团长)、吴静、唐若青等有成员6人。中国旅行剧团是唐槐秋借鉴欧洲旅行剧团的形式在中国发起组织的民间职业剧团,完全依靠演出收入来支持全团的活动经费和生活费用。“中旅”刚开始多在北京、天津演出中外名剧,倡导中国现代话剧演出职业化。它首次赴津公演9天,总计18场,共11个剧目,票房收入很高,唐槐秋曾经说:“此次可得进款3000元之谱,而开销则不及2000元,经济上不至失败。”北京、天津演出,对推动演剧职业化,提高话剧演出艺术水平有较大影响。翌年3月,剧团从上海到达南京,在陶陶大戏院举行第一次公演,在南京首演剧目是4幕话剧《梅萝香》(顾仲彝根据尤金·华尔特原著改编、唐槐秋导演),敲响了话剧职业化的开场锣鼓,从此正式走上话剧职业化的道路。
上海剧艺社
上海剧艺社组成于1938年7月11日。主要领导人于伶。1937年11月上海沦为“孤岛”后,进步戏剧工作者大多被迫撤离上海。1937年底,于伶团结欧阳予倩等戏剧家,以救亡演剧队10队、12队为基础组成青鸟剧社。青鸟剧社解散后,于伶又团结李健吾、李伯龙、吴仞之、顾仲彝、朱端钧、徐渠等发起组织上海艺术剧院,但因租界当局不予批准而流产。嗣后,于伶等借中法联谊会名义,于法租界组成上海剧艺社。
上海剧艺社以“严肃的态度,努力提高演剧水准,选成功的舞台名剧,供给观众精神食粮”为宗旨,运用曲折隐蔽的方式开展革命戏剧运动。它的活动大体可分业余演出和职业演出两个阶段。业余演出自1938年7月始,至1939年6月止。1938年7月中旬,上海剧艺社在法租界工部局大礼堂演出了《人之初》(顾仲彝根据帕尼奥尔著《托帕兹》改编,吴仞之导演)和《爱与死的搏斗》(李健吾根据罗曼·罗兰同名剧作改编,许幸之导演)两出法国剧目,取得法租界当局的信任后,于1939年2月7日至12日在卡尔登大戏院,演出反映“孤岛”现实生活的《花溅泪》(于伶编剧,吴永刚导演)。此剧通过一群被欺压被侮辱的舞女的非人生活和她们的醒悟,揭示了“孤岛”猖獗一时的敌伪势力的罪恶和群众的觉醒。1939年3月26日至6月11日,上海剧艺社在新光大戏院举行了12次星期早场公演,演出了《这不过是春天》、《舞女泪》等十多个剧目。通过演出,培训了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为开展职业性质的长期公演奠定了基础。
民国28年(1939年)8月6日上海剧艺社正式改为职业剧团,在璇宫剧场(原延安东路浦东大楼内)首次公演。首演剧目是于伶编剧、朱端钧导演的《夜上海》,该剧以血淋淋的现实,教育“孤岛”民众,不能出卖灵魂,应倔强地生活下去。之后,又陆续演出《赛金花》、《武则天》、《葛嫩娘》等剧目。上海剧艺社还陆续演出了具有民族意识的历史剧《明末遗恨》(又名《葛嫩娘》、《碧血花》,阿英编剧)、《李秀成之死》(阳翰笙编剧)、《大明英烈传》(于伶编剧)等,对发扬“孤岛”群众的爱国热情起了很好的作用。《明末遗恨》连演35天约70余场,仍卖座不衰。此外,上海剧艺社还演出了《家》(吴天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北京人》(曹禺编剧)等剧目。1941年3月中旬,于伶去香港以后,部分社员参加上海职业剧团,演出了《蜕变》(曹禺编剧)。同年12月8日日军进入租界,上海全部沦陷,上海剧艺社与上海职业剧团被迫停止演出活动。上海剧艺社在3年多的活动中,演出剧目几十出,着重宣传了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