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短剧
❶ 跪求古诗,我要演,三个人。 还有话剧,也要演,六个人。
荆轲刺秦王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也可译为“假如没有太子的话”),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如果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这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有)伤害长者的心思,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怎样对付这件事?”荆轲说:“希望借您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好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然后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将军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进一步说:“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现在才能够听说指教!”于是自杀了。 太子听说这件事,骑马前往,伏在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 在这时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国徐夫人那儿买到(这样的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用来试用于人,鲜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准备打点行装送别荆轲。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向太子)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留下来的原因,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我就辞别了。"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大家都瞪大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对他拜叩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剑在背上!大王剑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❷ 吴孟达被点了笑穴,跑到葬礼去大笑,是哪部电影
你记错了是冯淬帆
精装追女仔2 1988
豆瓣评分:6.7
时长:98分钟
导演:王晶
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主演: 周润发 刘德华 谭咏麟
简介: 坚叔与两个伙计惨淡经营一间汽车行,坚叔的侄子阿备是一个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阿备迷恋上了邻居十三妹的一个学生宝珠。为了达到目的,他带领坚叔和两个伙计与十三妹的学生们共同筹拍了一部短剧,不料演出后却大受人们的喜爱。这时,电视台看上了阿备的才智,决定将他纳入旗下。而阿备的爱情又会何去何从呢?
❸ 高分阿,求《穆斯林葬礼》改编的英文小短剧
wearerw
❹ 优酷搞笑短剧
高二,她问他:“老师,我可以爱你吗?”
他笑,“傻孩子,你还小。”
大学毕业后,她长大结婚,他寄来一份贺礼,人没到。
二十年后,得知他因病去世,她和爱人参加他的葬礼,才知道他终身未娶。
三十年后,她搬家时无意发现高中时的作业本,最后一页有一行醒目的字:可是我愿意等你长大……
❺ 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哪几部作品改编成了电影和话剧
《尼罗河惨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
《阳光下的罪恶》
《不在场证明》
《字母谋杀案》
《死亡约会》
《埃奇韦尔爵士之死》
这些都是侦探波洛(Poirot)的 所有的Die Abenteuer G.m.b.H. (Adventurers Inc.) 暗藏杀机(年轻冒险家) 1928 Carlo Aldini, Eve Gray
The Passing of Mr. Quin 神秘的奎恩先生 1928 Stewart Rome, Ursula Jeans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原告证人 1929 TV
Alibi 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罗杰疑案) 1931 Austin Trevor (Poirot), Franklin Dyall (Ackroyd).
Black Coffee 黑咖啡 (原创剧本) 1931 Austin Trevor, Richard Cooper (Hastings), Melville Cooper (Japp).
Lord Edgware Dies 人性记录(埃奇威尔爵士之死、不祥的宴会) 1934 Austin Trevor
Love From a Stranger 夜莺别墅 1937 Basil Rathbone, Ann Harding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Ten Little Niggers) 无人生还(童谣谋杀案、孤岛奇案、十个印第安小孩) 1945 Barry Fitzgerald
A Stranger Walked In (A Stranger Passes) 夜莺别墅 1947 Sylvia Sidney, John Hodiak
RED SIGNAL 死亡之犬中故事 1949
Ten Little Niggers 无人生还(童谣谋杀案、孤岛奇案、十个印第安小孩) 1949 TV Bruce Belfrage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Lady 犯罪团伙中故事 1950 TV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原告证人 1950 TV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原告证人 1953 TV
A Murder is Announced 谋杀启事 1956 TV Gracie Fields, Jessica Tandy, Roger Moore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原告证人 1957 原创剧本改编 Tyrone Power, Marlene Dietrich, Charles Laughton
The Spider's Web 蜘蛛网 1960 原创剧本改编 Glynis Johns, Cicely Courtneidge
Murder She Said 命案目睹记 1962 Margaret Rutherford (Marple), Joan Hickson
Murder at the Gallop 葬礼之后 1963 Margaret Rutherford
Murder Most Foul 清洁女工之死(清洁妇命案) 1964 波波的案子被换成老马破了 Margaret Rutherford
Murder Ahoy 1964 不是根据阿婆小说改编,但是有马波小姐 Margaret Rutherford
Ten Little Indians
无人生还(童谣谋杀案、孤岛奇案、十个印第安小孩) 1965 Hugh O'Brian
The Alphabet Murders ABC谋杀案 1965 Tony Randall, Robert Morley
Endless Night 长夜(此夜绵绵) 1971 Hayley Mills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东方快车谋杀案 1974 Albert Finney
Ten Little Indians 无人生还(童谣谋杀案、孤岛奇案、十个印第安小孩) 1975 Oliver Reed
Death on the Nile
尼罗河上的惨案 1978 Peter Ustinov
The Mirror Crack'd 迟来的报复(破镜谋杀案) 1980 Angela Lansbury,Elizabeth Taylor
Why Didn't They Ask Evans? 悬崖上的谋杀 1980 TV James Warwick, Francesca Annis, Joan Hickson
Seven Dials Mystery 七面钟之谜 1981 TV Cheryl Campbell, James Warwick
The Agatha Christie Hour 电视连续剧,基于短篇小说(包括红色信号,中年夫人的烦恼) 1982 TV
Evil Under the Sun 阳光下的罪恶(艳阳下的谋杀案) 1982 Peter Ustinov
Murder Is Easy 杀人不难 1982 TV Bill Bixby
Partners in Crime
犯罪团伙(电视连续剧, 1982-1983) 1982 TV (其中十个故事) James Warwick, Francesca Annis
The Secret Adversary 暗藏杀机(年轻冒险家) 1982 TV James Warwick, Francesca Annis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原告证人 1982 以舞台剧为基础的TV Ralph Richardson
Taina chyornykh drozdov 黑麦奇案 1983 USSR
❻ 一个大概10分钟的话剧剧本,要正剧或者情感剧,不要喜剧,4到6人的。
北京梦
作者:萧艾
(选自“中国国际剧本网”)
第一幕 客厅
秦虹:嗯,有一个问题是我没办法解脱的。当这种事情已经发生时,女人不会把那个男人写得面目可憎。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种复杂的自我的介入。如果写得自己很憎恶的事情,对自己就没法交代。虽然,后来越加明白这个事情的恶。
金西:我知道,你放心。
秦虹:嗯。好。嗯。去吧。我吃过了。 嗯,你还记不记得05年还是06年具体点什么时间,肖去了欧洲一趟?
金西:这个很难想到,是否秋天?
秦虹:似乎是。我以前博客对这个事有零碎的一点记载。哦,想不起来就算了。我随意安排时间顺序好了 跟军谈其过他的诗,还有你的,甚至还谈及他的绝望。 日记有时候是个可怕的东西。
金西:就是照现在的记忆如实写吧。毕竟是回忆
秦虹:嗯。好。已经把那件事十分详尽地写了出来,用了将近一整天的时间。写出来,是为了忘却。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把这件事讲出来给大家知道。发给你,也希望你的小说早日写好,以便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将我所能忆及的细节都和盘托出。以致有些情节像是情色文学。有些啰嗦。
金西:好的,好好拜读一下。
第二幕 酒吧
郝蒙:看到你的新浪博客的内容,现在还好吧?有时是爱自己太多吧,以至于有恨。心情不好,出去走走吧。
金东:还行,但是原因是 我爱别人太多。包括男人和女人。
郝蒙: 哦,看了你的那些话,我不觉得,也许是有误解。
金西: 你上我微博把整个都看一下。你有没有亲历。
郝蒙:但刚好我最近也处于这样一种恨的感觉中,所以
金西:我不是恨。是唾弃。这是五年前的事情。
郝蒙:似乎能多少理解一些鄙视。呵呵。
金西:对,就是如此。有啥可恨的。把自己弄干净就行。
郝蒙:还有自己的洁癖,呵呵。
金西:对,再说你那个人又不认识。或者三个人没在一起,不亲历整个过程。
郝蒙:洁癖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第三幕 茶馆
金西 :和你没关系 ,避开就行了,你和我的事不同。我微薄上还有“故事大纲”
耗蒙: 嗯。
金西:保留住自己
郝蒙:比如把这件事这样说出来,这种行为。
金西:撇开省事。
郝蒙:你有反思吗?特别想把自己弄干净那种。但是自己心中的纠结只有自己知道了,哈哈。希望你好起来。
金西:我反思什么?我这是五年前的事啊!不是三角关系,你懂吗?
郝蒙: 只所以有这种遭遇,在于别人,也在于自己的。
金西:是赵因想要诱奸甚至强奸。他还暗示我可以对女性一起来。所以说,必须反击。
郝蒙:不能说懂,因为毕竟没处于你的位置。
郝蒙:嗯。
金西:嗯。暗示我们可以对女性一起来。
郝蒙:你还保持着对性的克制态度。
金西: 我现在已经留他足够面子了。
第四幕 广场
郝蒙:还是情感第一位的。
金西:你有空去看整个博客和微博。
郝蒙: 嗯,对肖我还是有了解的。其实我想说的不是他,及这个事。 是你对这个事表露的情感。让我惊讶这个世界的雷同。我们都不希望去恨一个人,但是不恨他或者唾弃他,就会转而恨自己的懦弱。
金西:这个可以理解为,道德感的强弱问题。作为(美学)体验每个人都会承受,但是这种体验有一个度。这就牵涉到其他领域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领域。
郝蒙:当精神又被这个人染指很深时,特别希望把他从这个世界抹掉。
金西: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单维的审美人,这给了你一个机会去进入政治和伦理领域。你的体验。虽然我不知道你所经历的是什么事情
如果发现是自己错了,或反应过度,那要建立更强大的自己。
郝蒙:有时让自己变得强大是如此辛苦,虚妄的高傲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当然你我面临的是不同的问题。你和肖决裂是个好事情
金西: 我感觉你的情况是对方移情别恋,那个人还是我们当年的同学是吧?
郝蒙:不是。
金西: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个人不爱我们,他是不值得我们爱的。
第五幕 路上
金西:那么你要去寻找新的爱人。我对你的情况大致判断和理解就是如此。
郝蒙:好的。
金西:这是一个正当的时间的过程。时间的正义。
郝蒙:你知道妓女的情况吧。
金西:那男人都有缺点,看你和他的容忍度吧。你上我微博,看人家周卉老师的反应,就是一点不反应。周老师是赵因的妻子,不知你见过没有。我对她印象很好。
郝蒙:没。
金西:她好像对赵的容忍度就很高。开个玩笑啊!
郝蒙:嗯。
金西:我当然更希望你和爱人没有这种情况。
郝蒙 她看得很透。
金西:如果是感情层面,就看你们两人吧。
郝蒙:呵呵。
金西:我不作任何建议
郝蒙:你想过没有一个容忍度这么高的女人背后的故事?道德修养吗?呵呵,似乎与道德无关吧。
我不相信周老师没有痛苦。
金西:一报还一报吧。
第六幕 公园
郝蒙:女人的平静让我想起飘里那个小女人,叫什么来着......少年夫妻老来伴
平静是因为她看得够远吧。
金西:肯定会有道德感的刺痛,道德的刺,又刺进情感的身体。你结婚了吗?
郝蒙:你为什么要判定黄老师的痛苦呢?
金西:是赵因的判定
郝蒙:这是出于什么动机的判定呢?哈哈!
金西:报复欲,很简单。
郝蒙:他跟我说过他俩的事情。
金西:我这种简单的报复欲,比明朝黄色小说里的报复要天真纯洁得多吧?
郝蒙:嗯,所以都幻想着彼此的爱。
金西:那不是尝试勾引你吗?
郝蒙:又不能忠实。哈哈!
金西:赵这种人,对身边的人影响都不太好。
郝蒙:就是你表露的纯洁的恨才让我惊讶的。呵呵,年轻的时候会犯错误的。
第七幕 车上
金西:赵身边有很多这种天真人。他老婆周老师也是。
郝蒙:特别是所谓天真的女孩子。
金西:我的恨也并不纯洁,你觉得我一本小说写下来,万一成为世界名着怎么办?
郝蒙:其实,也没有你想象的天真。
金西:“世界名著”。得,显示不出着作的名字。
郝蒙:女人也会有猎捕欲望,特别是年轻的女人。
金西:那当然。
郝蒙:我觉得你现在的视角还有想法。还写不出世界名著。因为没有值得写的。
金西:我同宿舍的同学说,当时这个女生来我们宿舍借羽毛球拍,就为了猎捕我。当然用的不是猎捕这个词语。这个要我自我挑战才行。
郝蒙:这种中年教师的烂事太多了,没太多意思。
金西:你也知道我很少受到别人的干扰。用新闻报纸的眼光是这样。但这样的电影、小说也很多。我感觉你的文学兴趣丧失殆尽,现在哲学博士应该毕业了吧。最简单的例子,不是罗生门吗?
郝蒙:嗯,我向来文学细胞特少。
金西:我是因为生活中没有发生凶杀,小说中一定会有几次,因为很显然有好几种结局。
郝蒙:哈哈,几乎没有了。我哲学博士生涯刚开始,还有三年呢。
金西:嗯。哲学让人沉稳。古希腊哲人云。
郝蒙:灵魂乃天赐,圣洁不动情。
第八幕 商场
金西:所以我也希望你不要受到太多震动。
郝蒙:呵呵,惭愧惭愧。
金西:像我,“那么大”的事情,我不是都没事。不仅遏制住事态的发展,也没杀人和自杀。换一个人肯定会上新闻。
郝蒙:嗯,最近在一起的男生,去年认识的时候正在操办他父亲的葬礼。指所谓你不愿拉皮条的事吗?
金西:拉皮条只是一个假设,假设我和女生没有任何关系,你可以上我微博了解更多情况,如果有兴趣。
郝蒙:呃。
金西:我也不能在道德上将萧开愚判定死啊。写小说要有小说的气度。艺术的道德。
郝蒙:我对这个事情所谓真相没太大兴趣嘛,刚才说过了。
金西:当然,小说的几种结尾、几种情况恐怕都和拉皮条没什么关系。那我怎么去关心你的事情呢?真相就在我微博里。在道德上,赵因是一个死人
郝蒙:你是拿这个事做底版写小说?
金西:他就是色欲的阴谋呗。然后再次打入艺术的地狱。基本上是全靠当时的细节支撑。绝对真实,除非我对细节的会议出错。
郝蒙:哦。
金西:但是写到谋杀,那必须变了。因为谋杀没有发生啊。到不了那个程度。
郝蒙: 你打算写小说?
金西:但你想一下,如果我晚出现了,肯定会凶杀。已经写了十万字。前半部分是实录,有三四次(还没想好)谋杀的部分才是小说。
郝蒙:有血腥的东西出现更好。 叫做高于生活。
金西:但是在生活中我遏止住了。那个是陈旧的观念。你不是刚说过这样的烂事太多,新闻中的血腥太多嘛。
郝蒙: 哦。我不喜欢血腥。
金西:你想象一下,我差一点变成这样一个上新闻的学生。但正因为我有了写作这项技艺。
郝蒙:我觉得杀死心灵更有意思。
金西: 我不仅拯救了我自己,还拯救了赵因的肉体。
郝蒙:像这样的人,不崩溃才怪呢。
第九场 树林的石头上
郝蒙:他崩溃了?
金西:这我哪里知道?你应该去问他。
郝蒙 他怎么会崩溃,他比你想象的强大吧。
金西: 哈哈。我怎么感觉你是故意套我话。
郝蒙: 我觉得他不会为自己乱性的行为纠结。这种事不是本质的。
金西:那阴谋呢?情感呢?和我和其他人的关系呢? 你也知道原先我们关系很好。
郝蒙: 跟年少无知轻狂的小女生有那种关系不会对他有太大心里负担啊。呵呵,不好意思,分析哲学学多了,老喜欢分析。
金西: 他和人类的关系,他个人建构的情感和伦理世界,这不是本质吗?(另外,也提醒一下,另外事实是没有关系啊,他在我面前失败了啊)。他对其他人都是玩弄,包括对我。这样的人你相信会有什么真实可言?一个纯粹的虚无主义者。分析哲学影响人作出判断,所以分析哲学家都是游戏大师。痛苦的游戏大师
郝蒙:如果他只是玩弄你,你就更加没有办法给他制造地域了。
金西: 那也就是说,他和我的关系都是假象,他和其他人恐怕也有类似成分,他和其他朋友。他可以玩弄任何人
郝蒙:地狱,我是说。
金西: 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朋友。
郝蒙:这是你说的。
金西:对。
郝蒙: 但他的虚无主义吧。
金西: 我以我的体验、情感和判断这样说。尤其以所谓他”最得意的弟子“身份如是说当然,你说得是,我们不能设定别人的痛苦。这是分析哲学的一个层次。但是,他们如果真的没有痛苦,这就是地狱。否则就是炼狱,虚无主义者的得救就有望了啊
郝蒙:哈哈。
金西:虚无主义者也会匍匐在上帝脚下。正如在中国。历来的小人都会把自己装成孔圣先师。
郝蒙: 不要过分给人贴标签,特别是聊天时候。
第十幕 街道上
金西:你不是假设自己在替他辩护吗?或者我这样假设你。因为你的分析哲学举步不前,不仅不想弄明白事实真相,更无法作出决定
实际上,它应该图灵一样快。
郝蒙:关键是,如果肖真谓虚无,你无法给他设定地狱。
金西:像计算机一样。
郝蒙:当然,我不相信他没有痛苦。
金西:也就是说,在分析的语法上,我们不能设定一个空虚的地狱,是吧?但是我要提示的是,这正好是地狱的存在方式,于我们的生活,地狱就是一个空白。
郝蒙:我没有替他辩护。
金西:但是,如果战争后有人说:“我见到了地狱的生活”,很显然应该相信他。
郝蒙:我是同情于你的感情和遭遇,你懂得此同情非怜悯。
金西:这就是地狱的真实性,空虚的真实性,或者虚无的真实性。也就是虚无主义者的地狱的真实性。
郝蒙: 呵呵,你知道女生跟肖之后的心情。
金西:这就是上帝之于空虚的优越性。
郝蒙:以及那些女生的遭遇吗?
金西:你要重读《浮士德》。我只知道这个女生在我面前的表现。
郝蒙:呃。
金西:她非常羞耻。
郝蒙:我不大读小说。
金西: 一年之后,也就是毕业关头,给我打电话,再次被拒。
郝蒙:我说歌德的浮士德。
金西:胜过十本分析哲学。但是人家维特根斯坦很理解啊。
郝蒙:趣味不同,不赞同这样的比较。
❼ 求话剧剧本《阮玲玉》的剧本赏析,求,急 谢谢
她的美丽与哀愁
将传记片拍出新意是有点难度的——最大的难度自然是来自塑造传记人物本身,虽然允许适当的虚构,但整个剧情设置还是必须契合所表现人物的真实人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要大胆,更要谨慎。香港电影《阮玲玉》另辟蹊径,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一番精彩的创新。
片头与片尾:“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将片头与片尾和在一起讨论,除了考虑其完整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在片头与片尾的处理上,导演有一定的考虑。片头张曼玉与导演讨论的就是阮玲玉的死亡,她在最美丽的25岁时离开了我们。结尾以阮玲玉的遗照作结,首尾呼应,仿佛就是阮玲玉的一生。
片头做得很简单质朴,可是仍然难掩其精致。以一组老照片起首——老照片带给观者最直接的是白云苍狗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导演关锦鹏的声音入画,这里巧妙地将他给张曼玉说戏的片场纪实变成了最简洁最凝练的旁白。这组照片是阮玲玉不同时期所拍电影的剧照,完全的纪录片的手法,奠定了影片的纪实风格——换句话说,它给观者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得从最开始大家就认定这部影片是完完全全真实的。
我想,使用剧照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观者都是通过银幕认识阮玲玉的,她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是三十年代老电影的代名词。这些剧照将时间重新拉回到二三十年代——阮玲玉最美丽最美好的时光。佳人已逝,真实鲜活的阮玲玉已难觅芳踪,然而她塑造的这些人物却仍然活在观者的心中,久久难以忘怀。
有意思的是,片头中特意将阮玲玉前后两个时期拍摄的电影剧照分开展示,突出一种对比的作用。前期从造型上来看,都是一些雷同的角色,按照导演的话来说就是“花瓶”角色;而在后期中,阮玲玉的扮相明显丰富了起来:高贵的、底层的、忧愁的、苦难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入联华公司确实改变了阮玲玉的一生,她在表演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成就也越来越高,成了真正的“默片女王”;但与此同时,她的人生轨迹也渐渐偏离了正常的道路。
阮玲玉的扮演者张曼玉素颜出现在片头中,导演问她想不想像阮玲玉一样经过半个世纪还被人们记在心里。张曼玉将自己跟阮玲玉做了对比,说阮玲玉在自己最光辉最辉煌的时候离去现在已经是一个神话了。——正因为扮演者是张曼玉,正因为她所扮演的是阮玲玉,才会出现这样一个别致的片头:这是两个极为相似的女子,阮玲玉前期一直被当做是花瓶,而当时的张曼玉正顶着“花瓶”的头衔;阮玲玉因被冷落只得离开明星转入联华,而当时的张曼玉因为出演这部戏饱受公司和舆论的质疑;阮玲玉生前被两个男人玩弄最终选择自杀,而当时的张曼玉被男友公开情书,身心俱疲。
这样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片头是不是也是一种对话呢,是阮玲玉和张曼玉之间跨越时空的深层对话,是导演为这两个如此美好却充满悲伤的女子特意创造的一次对话。最明显的地方莫过于当导演说起阮玲玉曾被评论为“花瓶”时,张曼玉立刻接道“那不是很像我”。那一刻,她脸上一闪而过的是同病相怜和尴尬自嘲。
阮玲玉最终还是死了。在她最辉煌的时候。她再一次选择了自杀。其实安眠药并没有要了她的命,是几次转院耽误了治疗时机。对此,影片并没有加以赘述,只是定格在了阮玲玉最美丽的时刻。这个悲惋绝望的女子在临死前还是不甘心,还是要问一句:“你有没有爱过我?”
结尾的处理很意识流。葬礼其实是从联华的欢送事件晚会就开始的。阮玲玉去吻了每一个跟她有过合作的导演,他们是她在艺术上最好的朋友。而这些人,也是阮玲玉的葬礼上最悲痛的人群之一。他们在艺术上可以与她相伴,然而终究没办法拯救她多舛的命运。
这个晚会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晚会上的人在当年却并不都是一一到场的。至少至少,是缺了蔡楚生的。但是,包括剧组人员、观众在内的所有人都希望是这样的一种局面:阮玲玉在她死之前见到了所有她深爱的朋友。那个晚上的阮玲玉确实光彩照人,她穿了最喜欢的旗袍,在晚会上与众人一一亲吻。没有人料到这个女子竟是在与大家告别!
她的葬礼的呈现,是现实与戏剧情境真正地交融的一个片段。一边是吴永刚导演垂头悲痛,我们却听到了关锦鹏导演喊:“卡”;一边是费穆导演说着自己对阮玲玉的看法,旁边的工作人员却在帮张曼玉补妆。事实上,联华曾将阮玲玉的葬礼拍摄成像,被誉为是最美丽的葬礼。也许导演也想重演但是的情景,只是,阮玲玉这样美好的女子,再也回不来了。
特别的多角度叙事:多面阮玲玉
影片的叙事是多重的,并不再是单一的叙事角度。我们所接触到的阮玲玉也是多重的,有当时事件参与者(如黎莉莉、陈燕燕)眼中的阮玲玉,有资料撰写者(如沈寂)眼中的阮玲玉,有导演(关锦鹏)眼中的阮玲玉,还有演员(张曼玉)眼中的阮玲玉。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就不同的事情讲述他们所知道的阮玲玉,真实与否已经不再是重点,我们从他们的话语中看到的是一个丰满完整的阮玲玉。
半个多世纪以来,凡是涉及阮玲玉的影视剧作品莫不是将视角对准了她和张达明、唐季珊之间的情感纠葛——《阮玲玉》自然也一样,但又不一样。情感纠葛固然是重点,但影片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去评判仲裁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而只是想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包括阮玲玉和蔡楚生之间还没来得及开花结果的爱情。
无论阮玲玉在银幕上再怎么风光,她毕竟是个女子,也渴望爱情,渴望被人爱。张达明是她的初恋,也是伤她最深的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始终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张达明从物质到精神通通依赖阮玲玉,不仅如此,他屡次三番地伤透了阮玲玉的心。再坚强的人也会累的,也会想要摆脱的;唐季珊适时地出现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时候,不管出现的是谁,阮玲玉都会接受的。她太想被人照顾了,她太想摆脱张达明了。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阮玲玉作为“默片女王”的地位。这是叙事的一大重点,也是创新的一大亮点。其中重点涉及到的影片有九部,几乎涵盖了阮玲玉银幕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对于这九部影片的展现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部戏都可以看出,阮玲玉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初的《野草闲花》,为了拍好母亲咬破手指喂血给小宝宝喝,阮玲玉在一个风雪夜躺在雪地里感受剧情;《城市之夜》,剧情与自己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极为相似,阮玲玉一度很难突破,但最终她还是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最精彩的表演;《香雪海》《新女性》中,她极为认真,加之本来就心事重重,以至于入戏太深痛哭不止……
而与此同时,阮玲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她演惯了旧社会的女性,上流社会的,底层社会的,高尚的,风尘的,这些角色对她来说易如反掌。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卜万苍导演在筹划拍摄《三个摩登女性》的时候,他没有贸然启用阮玲玉。但是这一次,阮玲玉主动出击了:她要求饰演女工周淑真。《三个摩登女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阮玲玉也因此扩宽了戏路。
阮玲玉在联华期间,几乎与联华的每一位导演都有过合作,并且还不止一次。她一直以为是联华及各位导演成就了她;其实,是她成就了这些年轻人,她让他们构想中的人物成为现实,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所以,他们是挚交。
自片头至片尾,始终有一条线将所有的情节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就是影片的主题曲《葬心》:
“蝴蝶儿飞去 心亦不在 / 凄清长夜谁来 拭泪满腮 / 是贪点儿依赖 贪一点儿爱 / 旧缘该了难了 换满心哀 / 怎受的住 这头猜 那边怪 / 人言汇成愁海 辛酸难捱 / 天给的苦 给的灾 都不怪 / 千不该 万不该 芳华怕孤单 / 林花儿谢了 连心也埋 / 他日春燕归来 身何在”(作词:姚若龙 作曲:小虫 演唱:黄莺莺)
这几乎就是阮玲玉一生的写照。尤其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这句,不正是阮玲玉悲剧命运的导火线之一吗!这支小曲从片头就开始了,隐隐约约,如泣如诉——阮玲玉的悲剧命运自一开始便是注定了的。
其他:漫谈演员表演与影片细节刻画
影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现实与戏剧情境之间穿梭,时空变换频繁。这一点从片头贯穿片尾。这么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首先,现实时空主要包括片场纪实和对有关人士的采访。在一个事件结束后出现现实时空,一般是对之前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归纳或是创作人员的看法,有利于观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其次,这正是体现导演独具匠心之处。当素颜的演职人员出现在画面里,观者会突然从刚刚的戏中抽离出来。导演也许正是不想让大家入戏太深,所以抱着一种“游戏人生”的姿态,并不深入,但绝不浅薄。
在细节处理方面,影片做得很细致也很特别。举例来说。
蔡楚生与阮玲玉正式认识是在联华公司的楼梯上,那个时候阮玲玉正在跟唐季珊商量张达明的事。蔡楚生就这么出现了,他们之间也开始有了交集。接着蔡楚生从楼上离开了,唐季珊从楼下离开了,站在中间的阮玲玉居然徘徊了。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往哪儿走。多么巧妙的隐喻,阮玲玉如果不是因为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困惑,也许就不会自杀了。
记得阮玲玉在联华晚会上所讲的那段话吗:
“我们今天要庆祝三八妇女节,到底是要庆祝什么呢?就是要庆祝我们女人从五千年的男人历史中站起来!”
这段话,阮玲玉是永远不会在公共场合说出口的。她自始至终也没有从男人的历史中站起来。尽管影片对此描绘的很含蓄,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张达明对她的疯狂剥夺,唐季珊对她的玩弄与无情,以及蔡楚生的软弱。
那个时候的人们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她的作品和演技了,她的私生活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面对这些谣言,阮玲玉是孤独的,她没有依靠。所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她始终是不愿正面面对。也就更不可能去学校做演讲了。矛盾的是,她希望自己这样,她希望自己更加勇敢一点去说出真相,不再被误解——可惜,一切都晚了。
这时候的阮玲玉已经决意要自杀了,那么这段话是不是别有一番深意呢?说着这句话的阮玲玉最终却是因为不堪忍受她所爱的男人带给她的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阮玲玉自杀的原因,说法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对于阮玲玉的遗书的真伪之辩。影片中涉及到的遗书大概是真假两个版本的一种融合。同样是作为旁白,然而又区别于传统的表达书信内容的方式,影片中的阮玲玉只是反复念叨着那几段写给唐季珊和张达明的话语,又一次次地说着“人言可畏”,凄凉至极。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影片里使用了多种方言,上海话、粤语、普通话,反倒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海派”风格。
下面说说演员。最值得一说的还是张曼玉。
张曼玉凭借这部戏大奖得遍,她塑造的阮玲玉形象深入人心。细说起来,张曼玉与阮玲玉究竟有多像,外型上很难说,即便是张曼玉刻意画三四十年代的妆容,仍然看不出阮氏特有的“眯眯眼”的风情万种——阮玲玉算不上绝世佳人,但她自有一种风情无人能敌;张曼玉很漂亮很有气质,她也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演员。这部戏因为有了张曼玉而真正达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不疯魔,不成活”,当这个女子躺在病床上哭到撕心裂肺的程度时,你还能分得清她到底是阮玲玉还是张曼玉吗?
虽然说起来是为阮玲玉拍传记片,但在我看来,这就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奇女子跨越时间局限而进行的一次联袂演出,也是两个时代的一次碰撞和对话。意蕴隽永,回味悠长。
❽ 求一外国话剧喜剧剧本 剧中的时间要求在1940年到1880年之间 求详细剧本或链接···
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R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第二,音乐剧的潜力---音乐、唱词、舞蹈、美术、灯光是用来说故事的,故事在哪里?各个方面是不是都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剧是“戏剧”,不是以故事串连的“音乐”,音乐和歌曲是这出“戏剧”里的台词,舞蹈是这出“戏剧”里的动作,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成“音乐”剧,而不是音乐“剧”。通俗地讲,歌舞必需和故事“有机地”结合,这是第一优先顺位。任何一部音乐剧作品的歌舞呈现,必须有戏剧理由,必须非常自然地揉进剧情,非常有机地整合在故事中:需要用舞蹈来推动剧情的地方,才能让演员把大腿踢起来,需要有歌曲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地方,才能让演员张嘴唱起来,否则,就是矫情、做作。
《你好,多莉》是导演大卫·麦瑞克(David Marrick)将维尔德(Thornton Wilder)于1954年创作的《媒人》(The Matchmaker)搬上音乐剧舞台的一部经典音乐剧。《媒人》是一部比较传统的模拟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世纪之交的时间和纽约这个地点正好都同音乐剧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故事中的喜剧色彩和浪漫气氛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它又在现实中得到了提升,而它深刻的内涵和适应舞蹈和音乐设计的情节为它进军音乐剧舞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几乎具备了音乐剧所需的各种要素,而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好,多莉》在创作手法上由许多过人之处。与众不同的开场就深深吸引了观众。以往的音乐剧开场总是先有一段对白或者旁白,然后才进入演出。而《你好,多莉》却采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它没有对白,直接由音乐和舞蹈引出的演出让人耳目一新。随着舞台大幕的拉起,一群舞蹈演员摆着一个贺年片的造型出现在舞台中央。随着她们演唱起“邀请多莉”(Call on Dolly),整个如同电影定格一般的舞台随之活跃起来。这一开场也表明了本剧的风格:世纪之交的优雅和氛围。
第三,故事的呈现---剧本;情节如何?角色如何?时代如何?地点如何?第一点里的那些基本元素是怎么被安排来推展情节、讲述故事、介绍角色、交代时空背景? 音乐剧的叙事元素(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一定要贴近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角色、我们所设计的历史情境,作品才会委婉流畅、隽永清新、含蓄深沉、浪漫惬意,若想模仿、参考、效法其它的成功作品,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认真地学习其他名剧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摹仿人家的作品。
“整合性”作为音乐剧舞台创作的核心理念,区别于其他的舞台剧思潮,有其独特的艺术意义和审美价值。 “立体戏剧性”,就是要把戏剧性作为音乐剧各种元素展开的根本前提。我们一旦在创作思维中带有过分媚俗成分,带有强加于人的非自然歌舞,就会出现不协调。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不了本来的音乐剧美学价值,而且这种差异巨大的戏剧情境与叙事元素之间的突然切换,反而阻断了音乐剧的审美流程,从而影响观众对于规定情境的投入,甚至导致观众对于音乐剧这种独特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
《国王与我》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于1951年创作的。据说该剧的创作缘起于他们的夫人,在她们于1944年阅读了格特鲁德·劳伦斯的小说《安娜与暹罗国王》后,把这部神奇的作品推荐给了她们的丈夫。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音乐剧讲的是暹罗国(古泰国)国王与他来自西方的家庭女教师之间的故事。通过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妇女地位等深刻的主题。
在这个剧本中,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有很多的主题来发挥:文明对野蛮,专制对民主,国王和平民的传奇爱情,东方和西方等等。这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音乐剧一上演便引起了轰动,首演后的连演次数达到了1246场。首演时出色地扮演了国王的尤伯连纳因为表现出色,扮演国王的次数达到了4625场。《国王与我》还一举夺得了1952年的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4项托尼奖。《纽约每日镜报》于1951年评论道:“它为音乐剧舞台设置了新的更高的标准。”1998年的《休斯顿编年史》则认为“《国王与我》体现了音乐剧的本质,它完美地将戏剧、音乐、舞蹈和舞台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着观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行。”
第四,好的剧本尽管题材多样化,古典或现代,国内或国外,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CONCEPT”贯穿全剧,这样,所有的歌舞才会有主题依托,形成一股势,带动歌舞往前滚动,否则,歌舞就会像掉线的珍珠,散落满地,没法完成歌舞叙事任务。当“CONCEPT”和题材匹配成对了之后,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很妙的解决方法。
《Cats》是“关于”猫群,猫群的展览,除猫秀以外,没有其他更深的意义。
《屋顶上的提琴手》是“关于”生命的延续、文化的延续。生死循环、日落日出,都紧扣这个主题。KK`FBb
《芝加哥》是“关于”颠覆,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一切社会标准与价值观都“anything goes”了,于是翻天覆地大玩特玩一场。
第五,有哪些对比?对比在哪里?是否拉出了张力?是缤纷细致的精品,还是眼花缭乱的大锅炒?
对比才有创造的张力。每部音乐剧的诞生,应该设计一些有戏剧张力的对比技巧。韦伯在创作音乐剧《耶稣巨星》时,巧妙地将当时英国人对摇滚巨星的顶礼摩拜引向对耶稣的狂热;相对于张学友《雪狼湖》个人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和三宝《金沙》群星演唱会式的音乐剧,《MAMMA MIA》的处理就要好得多,该剧使用ABBA的歌曲演唱贯穿全剧,但在最后也没有忘记告诉观众: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场演唱会。
我们在《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剧本中设置了不少非常诗意的对比技巧,相信观众欣赏完电影以后,会有余味无穷之感、感人至深之叹。比如,我们之所以把“梁祝”戏中戏的段落加强是因为:
1)这部电影是关于四个年轻人投身音乐剧艺术的后台故事,所以这群人在后台的努力必需转化到“前台”让观众看到, 让我们被感动! 所以,所有的热情和心血才不会有白废了的感觉。"
2)这部电影的主线是绝症美少女得了先天性软骨病,最后健康受损死掉的故事。对应的戏中戏故事是梁山伯祝英台, 关键点是“化蝶”。
把“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不朽”两个关键再从中拉出,以戏中戏的祝英台--肉体死亡然后化蝶不朽,和戏外的青青--肉体死亡但是艺术作品永远流传这两个故事线对照。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强调的是“化蝶”、“成全”、“祝福”、“自在”和“超脱”这些意象, 而不着重肉体的死亡和对命运的搏斗。后面两个母题太敷浅,那是洋人才会关心的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会出现像“梁祝”这类的神话故事,就是因为我们晓得从“肉体的死亡”出发去达成“精神的不朽”。在我们的剧本里, 故意不让青青的尸身在葬礼中露面, 就是这个缘故,因为要强调的是“精神超脱”,所以让蝴蝶从戏院(青青的第二故乡)飞出天外,飞回牟尼寨(青青的第一故乡)。正因如此, 结尾画面--前景是戏院内部,背景是蓝天白云--这样的设计才有道理,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上的花招而已。总之,我们想强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和人生舞台是不可分的整体。
第六、我们还必须分析细节、层次、结构、诚意?对细节是否注意?是否有清楚的层次?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结构?是否有制作诚意,还是财大气粗?
音乐剧是一个针线活,不仅需要工笔技巧,更需要团队的紧密协作---不只是"分工",还有"合作"。剧作者和唱词创作者联合从剧本里找出可以安插歌曲的地方,并且协调好哪些戏剧元素由台词讲述、哪些戏剧元素由歌曲表达,用什么样的风格、透过哪一个角色,该讲多少,是明着讲还是隐晦着讲;然后跟作曲家合作,设立好某个角色、某个情境,或整体大格局的情绪氛围和节奏、情调,分头工作,再回头整合、协调,彼此脑力激荡。每一个歌舞风格的出现,都要给出一个有力的戏剧理由。
我们《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创作团队在设计青青在剧院试演的段落时,把时间点设定在“青青即将毕业的前夕”,所以青青、兰兰、小莉,以及其它舞蹈学校的学生,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运用视觉效果做出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百老汇”,也就是在电影里的这个城市(没有点明是北京或上海,只暗指是一个大的商业城市),这里是聚集商业剧场的特定区域,有好多家大型、小型戏院和夜总会等,每天晚上都上演各式各样的不同表演,有中国杂技、戏曲、现代话剧、革命样板戏、芭蕾舞、流行歌剧,以及现代音乐剧,一如纽约百老汇剧院特区一样!所有这些,我们没有在剧本里特别强调,只是创作团队晓得,然后请导演在似有若无之间透过摄影机把这个幻想衬在剧情背后,这招在文学里叫作“不写之写”。我们一个字都没有描述,但是观众可以在隐约之间“感觉”到剧场的那份魔力所在。如果欠缺了这个宏大的“背景”,青青等人寻死寻活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还玩了一次双关,让皮蓬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奇怪的形状(如三角形、椭圆形等),俯视着“中国百老汇”的华灯点点,然后,整间办公室的所有东西统统都是紫色的!我们甚至在这里用了一个实例,这就是百老汇名制作人David Merrick的例子,他的办公室是椭圆形的,然后全部是红色的,大红色的!红桌子、红椅子、红沙发、红窗帘,全是红的,窗外就是他的百老汇大街。我们让皮蓬的办公室全部是紫色如何。当然,墙上要挂满皮蓬制作的戏的海报。
3,经典案例分析}
在打破传统的陋规方面,小哈姆斯坦可以堪称典范。他力主破旧立新的创作理念,其将近40年的创作实践为众多的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在《俄克拉荷马》的首演时,当剧幕一拉开,观众们看到的并不是那种传统的近乎千篇一律的出场方式:一些漂亮的女子群舞,以衬托主角的出现和主角的演唱。它的开场是一个农女在干活,与此同时,舞台之外一位男高音直接将《啊!多么美丽的清晨》这首优美的歌曲送给观众。这个简洁而又真实自然的开场不仅为剧情的滚动节约了时间,而且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尽管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不是很难,但当时却是从持续了几十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中跳了出来。
《天上人间》在百老汇的经典地位是由诸多方面决定的,其中著名的“板凳戏”对于该剧地位的奠定功不可没,这段戏分也成为音乐剧剧本创作方面的不可多得之作,有必要对之进行单独的鉴赏和品评。 “板凳戏”指的是剧中男主角——比利与女工茱莉的爱情场面(两人围坐在花树下的板凳,史称“板凳戏”-“bench scene”)。小哈姆斯坦以背景音乐、台词、歌曲三位一体的方式,融铸成这个近二十分钟的段子。整场“板凳戏”交织着歌咏式的台词(不是别扭的歌剧“宣叙调”,而是与词句、语气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旋律”)、诗化但不矫情的对白,以及小哈姆斯坦最著名的“不说‘我爱你’的情歌二重唱”——“假如我爱你”(If I Loved You)。这对心境明澈却刻意迂回曲折的小情侣相对唱道:“假如我爱你,我会如何如何……”“……但那是‘假如’-假如我爱你”。音乐剧自始发展至“板凳戏”,对白与歌曲的发展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即便以现代眼光审视,整段“板凳戏”的艺术成就仍是无与伦比的。
这段“板凳戏”在整个戏中勾兑出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的一次爱的对话,探讨了爱的含义。比利在初次见到勤劳朴实的工场女工朱利时就不禁感叹道:“你这个奇怪的女人,朱利·乔丹”,而这一道白也反映出比利生性浪荡不羁的个性。在整个“板凳戏”的发展线条中,比利的这一个性表露无遗,而与这段“戏”发生之前比利的生活态度(与木马娱乐场的主人穆玲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了呼应与形象的吻合,事实上也造就了他对于朱利的爱更加直接、大胆而坚定,甚至带了几分调侃;而朱利这样一个纯朴的工场女表露的却是对爱情的几分期待与羞涩,在面对与自己人生观截然不同的爱慕者时,她的爱似乎变得如此的梦幻、朦胧与不确定(如她唱道:“不久哪天,你会去的很匆忙”)。两种不同思绪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爱”时,产生了一种看似美好、甜蜜,实则矛盾的微妙冲突。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得出了一个其实不确定之因素“If I loved you……?”。
但是,这段戏在全剧中看来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假如有一天他或者她在离开另一半时爱会变得如何不确定,而更加关注于关于爱的深层关系----爱的精神的延续。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的人,在面对真爱时,都会将这一份珍贵延续下去,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不会孤独”(这是全剧歌曲的尾声部分,影射了该剧后半部的结果,同时做到了主题的延伸)。
由此看来,这段“板凳戏”在整出戏剧发展中起到了对“起”的印证---“承”,对“合”(剧的结尾)之前的“转”折这一发展的过程与地位。
“板凳戏”可以说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出色配合的写照。与这段男女主角长达20分钟的对手戏对应的是一大叠长约数十页的乐谱。为了达到对话可以实时入歌的境地,罗杰斯费了很大的精力来调整这些“对话歌”的旋律,以求符合自然声调和台词之抑扬顿挫,小哈姆斯坦同样花了很大的工夫先让两人对白渐趋诗意而优美,不自觉地带入诗歌般的韵律,然后到达戏剧临界点,让罗杰斯的旋律转承戏剧张力,主角开始唱歌。这样的努力可以说消弭了音乐剧场让许多不懂欣赏的观众最诟病的一点——觉得歌曲是硬放在此处,与剧情毫无联系。很可惜,这段美学历程在电影版本中没有看到,只存在于一些黑白电视现场综艺节目的录像数据中。〔出处:Rodgers and Hammerstein研究专著〕
《天》剧最令人回忆的,除了那段经典的“板凳戏”之外,第一幕结尾前的高潮戏“独白”(Soliloquy)也值得分析和回味。这段长达七分钟的独唱不仅展现了罗杰斯天才的创作才能,对于编剧和编排的小哈姆斯坦来说,也是一个创举。以前从来没有一部剧作会采用如此长的、由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独唱的表达方式。在比利面对自己女儿时,这段“独白”将他既满怀期待、又害怕被拒绝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的深刻和符合舞台表演的手法弥补了唱词的不足和前所未有的长度给观众带来的厌倦。
七分钟的“独白”不仅要表现比利那初为人父的喜悦,还要将他联想到的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过去所犯罪行的反省都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这又是剧本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剧编排和叙事手法的一个里程碑。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j
❾ 活着还是死去的话剧
《活着还是死去》 To be or not to be 在一间名叫“一路走好”的火葬场追悼室内,不断上演着一幕幕荒诞的喜剧和闹剧。
某天,这里正准备进行一场看似普通的追悼会,死者是一个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年轻人。一个失业的马戏团编剧兼魔术师楚辞意外地走进了追悼现场会,用重新创作的悼词平息了冤魂的叫声……
无辜失去双眼而自杀的青年、因比赛失误而自杀的足球队员、为职称所累的大学教授……一个个愤愤不平的灵魂,接连在楚辞看似荒唐、玩味的悼词中平安离去。一时间这个火葬场的追悼室成了名闻遐迩的场所,一些无法在正当场合加以悼念的死者纷纷被送到这里,请求楚辞为自己死去的亲友致悼词,以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安宁。
这一切,引起一位私家侦探的注意,他不相信一切灵魂和神怪的存在,决心揭开这些荒唐事件背后的秘密。于是,在一个妓女的葬礼上,侦探化装成死者躺在那里准备活捉魔术师,一时危机四伏。
秘密是否能被揭穿?灵魂是否仍能得到安息?在人的尊严和灵魂受到挑战时,我们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还是死去》是编剧过士行“尊严”三部曲之第三部,故事荒诞,人物语言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让人们在笑声中流泪、思考。该剧在看似最不可能的时间和环境中彻底撕去人性的伪装与尊严,既是生活的“下水道”,更是一部现代版“醒世恒言”,彰显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