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文姬归汉
❶ 郭沫若的最著名话剧有哪些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
郭沫若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集结为《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编(8卷,人民出版社出版)、考古编(10卷,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然仍有大量佚文未能收录。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大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1)话剧文姬归汉扩展阅读:
郭沫若以书法闻名,风格独具特色,有“郭体”之称。在中国许多名胜地点的招牌和学校校名都采用郭沫若的题字,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四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沈阳四中、遂宁中学、浙江省桐庐县中学、中国银行、香岛中学、荣宝斋、中国书店、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阳故宫、华清池、黄帝陵、半坡遗址、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牡丹江医学院、西南师范学院、成都武侯祠、济南李清照纪念堂、承德一中、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白云山、峨嵋山《峨嵋天下秀》、都江堰《天府源》、陕西韩城《司马迁祠》等。
❷ 经典话剧有哪些
经典话剧有很多,比如《雷雨》、《龙须沟》、《茶馆》(老舍) 、《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
一、《龙须沟》简介:
中国话剧作品。作者陈其通。1954年10月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5年2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54年6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话剧团在北京首演。导演陈其通。
❸ 文姬归汉的越剧剧目
历史故事剧。 该剧由傅骏编剧,金风、李卓云导演,姚治芳、吴心国作曲,1960年2月,上海合作越剧团首演。戚雅仙饰蔡文姬、毕春芳饰董祀、陈金莲饰曹操、潘笑笑饰周近、丁兆丰饰匈奴王。根据郭沫若原著话剧《蔡文姬》和程砚秋的京剧演出本《文姬归汉》编写。剧情与郭沫若话剧本有两处较大的不同处理,一是在曹操迎归文姬时,左贤王已死。如左贤王不死,曹操派使者迎归匈奴王族之妃,以势相逼,强人所难,似不合情理。左贤王既死,矛盾焦点集中在不得与子女同归上较易处理。二是对曹操这个人物,郭沫若在话剧本中是歌颂圣德,而在越剧本中则多方面刻划曹操性格,既表现其雄伟威武,也表现其刚愎奸险。戚雅仙的蔡文姬,既吸收话剧演员朱琳的优点,又在唱腔上学习京剧程砚秋唱功特色,自创新腔,一曲《胡笳十八拍》悲怆凄婉。从表现古代女诗人气质,到刻划母子别离情绪,向曹丞相高堂力辩,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上海戏剧家协会曾为此剧召开座谈会,受到戏剧专家们的赞赏。
❹ 郭沫若话剧<蔡文姬>的内容是什么```
《蔡文姬》是郭沫若1959年完成的一部五幕历史剧,讲述距今2000多年前的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返回汉朝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同年由北京人艺建院"四巨头"之一的焦菊隐搬上舞台,成为名噪一时的名剧。
话剧《蔡文姬》不论从舞台演出的流畅、和谐、完整所体现出来的诗意化和人物的鲜明个性,还是从舞台美术设计的恢弘场面以及精致漂亮的服装制作中,都可以看到导演焦菊隐先生的"创新"精神,即他为实现话剧民族化而吸收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话剧创作中去的艺术美学追求。
次的《蔡文姬》在演出上取得了成功,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都让观众看到了当年经典作品的重现。然而由于时代不同,演剧观念有所转变,日益更新的舞台技术不断发展,那末仅仅是对经典的回忆已经无法令观众满足。许多年轻观众不了解该剧的创作背景,无法理解该剧的内涵,,更无法体会当年焦菊吟导演对该剧的舞台创作所作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而一些年长的观众则更用此次复排版的《蔡文姬》与老版相比较,感觉变化极少,且演员功力有些不足。
《蔡文姬》是北京人艺的代表作品,也是焦菊隐导演艺术的成功之作。该剧在当年曾第一次把话剧这个舶来品与中国民族演剧风格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化话剧的先河。其舞台设计在当年也可谓大胆创新,具有表现主义美学。在今天,它所能留给观众的呈现和感觉虽然有些过时,但是其文学的底蕴以及导表演艺术的内涵仍然是教科书一样的基础范本。
希望能够帮到您,感谢您对永乐票务的支持。欢迎关注永乐票务官网获取最新演出信息。^ ^
❺ 急求郭沫若话剧剧本《蔡文姬》,我们搞活动,有一个话剧演出,现急求(完整)剧本!谢谢!
1、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2、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3、 回忆录
《洪波曲》
4、评论集
《雄鸡集》
5、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6、翻译书目:
《茵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7、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译书目:
《茵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❻ 有哪些不可错过的经典话剧
《雷雨》中国话剧这一百年来,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 、中国话剧史的一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杰作,是中国话剧百年史的神话和奇迹;《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更是中国话剧表演的发展史。这些都使《雷雨》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
《白毛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它虽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类似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它的出现及成功推广,为建国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模式提供了示范效应。
❼ 文姬归汉是成语典故不
不是成语典故,是历史典故。
据《后汉书·列女·蔡琰传》注引《列女后传》: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后汉书·列女传》载,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12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史载,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文姬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
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
曹操之所以费尽周折,让蔡文姬回归大汉,主要是慕其才耳。蔡琰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 其中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赞蔡文姬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
(7)话剧文姬归汉扩展阅读
文姬至于音律,亦颇多建树。其作品《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以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
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文姬多才,渊源于其父。父亲蔡邕是一位大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据《宣和书谱》载,为八分之说者多矣。一曰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字改为楷法,又以楷法变八分。此蔡希综之说也。一曰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故谓之八分。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语也。
蔡琰本人对书法也很擅长,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蔡琰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写古籍,说自己不管是真书还是草书都可以写。
《后汉书·列女传》载,文姬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蔡琰的父亲蔡邕家里曾经收藏了很多古书,曹操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
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
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结果其凭记忆的默写,竟与原著丝毫不差,令人称奇。曹操因此自豪,以为为国家保护了旷世才女,是一大政绩矣.
后世据此史实,编有《文姬归汉》,以曹操赎回蔡文姬为故事背景,改编的京剧以及其他戏曲都有文姬归汉的曲目,历朝历代也有画家画有文姬归汉图等连环画作品。
描写蔡文姬的戏曲剧目有许多,如郭沫若的话剧以及据此改编的昆曲《蔡文姬》,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以及李世济的改编本,同时,各地方戏也都有相同内容的戏曲。京剧剧目里蔡文姬属于正旦角,先后有京剧演员李海燕、李佩红饰演过的蔡文姬形象,另有越剧演员戚雅仙饰演过越剧里的蔡文姬。
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是蔡文姬墓冢,墓冢高约8米,林木葱郁,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蓝田县又在此建文姬展览馆一座,将文姬轶事及境内出土文物陈列展出,用四体书法镌刻《胡笳十八拍》于18块青色大理石上,墓前有蔡文姬雕像。
蔡文姬纪念馆,是依蔡文姬的墓冢而建立的。1957年8月被陕西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有《蔡文姬生平展》详细介绍了蔡文姬的生平事迹和东汉末年社会的风土人情。还有《蓝田文物精品展》及现代著名书法家书丹的《胡笳十八拍》石刻。
❽ 请问历史话剧《蔡文姬》共有几幕谢谢。没有财富值了,赏不了。
北京人艺创作的一部四幕历史剧
❾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观后感
郭沫若同志继续对史料进行思索、提炼、开掘,使之深化,这表现在剧作《蔡文姬》戏剧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的艺术处理上。剧作中,无论对曹操的正面描绘,还是其他人物活动的映衬,无论情节的发展,还是场景的考虑,都没偏离这个主题。在作者来看,蔡文姬是“一个典型”,从她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业绩”,加之她正好是“才女”,着意描绘这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正便于表现曹操“文治武功”特别是“专修文治”的业绩。这样“文姬归汉”就成了剧作的主要线索。蔡文姬的多才多艺,她的饱受颠沛流离的痛苦,她的归心似箭,同曹操爱惜人才、“力修文治”的性格特征相辅相成。例如,文姬归汉后,与董祀八年没有见面。而见面时,又安排在左贤王死去三年之后。这种颇费心思的安排作者是为了不糟踏文姬的形象,使之“免受非难”,又可表现曹操赎回文姬不是专为“拆散一家”,而是为了爱惜人才。再如结尾处,文姬儿子回汉,却让她女儿和赵四娘死掉了,这是考虑回来人多,说话重复。总之,没有哪个细节是着意表现“民族分裂”的。
《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的主题是明确的,曹操也迥异于往常的艺术形象而立起来了。基本上说,《蔡文姬》这部历史剧作的创作是成功的。它拨正了《三国演义》及旧戏舞台对曹操的丑化、歪曲,改变了人们心目中曹操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历史上曹操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