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九幕话剧
Ⅰ 蛙 莫言 话剧是否可用来分析人物性格
可以。
额···是不是太简单明了了一点···?
Ⅱ 读完莫言《蛙》后有什么感想
一是作品体裁新颖,书信、小说、话剧三位一体,环环相扣。
以我之见,《蛙》中的书信,其实也可不要。但莫老师为什么会加上书信,自然有他的道理。看看这些书信,都是写给一个日本人的,这个日本人名叫杉谷义人(亦可理解为山谷蚁人)。第一封信的开头一段就提到了杉谷义人的《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或许就是这个报告的题目成了写作这部作品的由头。其次,这些书信为什么是写给日本人,而不是美国人或英国人、印度人呢?从后面的书信和故事中,我才知这个日本人既是伏笔又是铺垫,因为故事中涉及了杉谷义人的父亲----侵华日军的一名指挥官杉谷,使故事更加戏剧化。其三,莫老师通过书信表达了自己的谦逊之心,书信内容反复提到了杉谷义人给予的指导和鼓励,其用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主题的谨慎态度,即:为什么那么多作家没有写中国的计划生育?
从书信带出小说故事,从小说故事又牵扯出九幕话剧,这种写法匪夷所思,但是构思缜密、环环相扣。主人公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要给杉谷义人创作话剧的事,同时又通过书信反复解释为什么还写出这个话剧,而没写出话剧的原因就成了小说记叙的主体,即关于姑姑和计划生育的故事。这些原因都说完了、故事都讲完了,又通过书信交待:可以正式创作那个话剧了。而那个话剧其实又以新的形式、新的叙说方式,重复了姑姑和计划生育的故事,但读来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就是莫老师的高妙之处!
我认为这个话剧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人巩固了对小说故事的印像,达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个话剧,很多人将是健忘的,他们会忘了这个小说到底说了什么。
二是书名人名新奇怪诞,紧紧围绕主题服务,达到了强化主题的效果。
看到《蛙》这个书名(题目),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以为是关于青蛙的什么事情,但看完故事,方知这一猜想大错特错。即然是讲计划生育的,为什么不用“蚁”作题目呢?人生如蚁啊,人多得像蚂蚁,也确实需要控制生育啊。但看完这个小说,我不得不佩服用“蛙”作题目的妙处,它不仅精准而且大有深意。因为蛙是由蝌蚪蜕变而来,而蝌蚪又与显微镜下的人的精子十分相像,据说也与人体胚胎初期发育形状相像,而且蛙的生殖能力十分强大,是支持计划生育的强大论点。同时,我认为名字越短越能激发人的探知欲。《蛙》的一声,莫老师的这个目的也实现了。
再看看故事中的人物,除主人公的名字叫蝌蚪外,还有95%的人名与人体器官有关,比如:陈眉、陈鼻、肖上唇、肖下唇、万心、五官、袁腮、王肝、王胆、李手、王脚、郝大手,等等,这些带有人体器官的名字,给人以肉体横陈、到处都是人的感觉,不断强化着“人和生育”这个主题。同时,民间工艺大师秦河、郝大手大量生产、无处不有的那些泥娃娃,以及袁腮的牛蛙养殖场的蛙与蝌蚪,更给人无处不是“人”的印象,人多得简直让你无法呼吸,进一步强化了人满为患的主题。
通览全篇,作者从题材、体裁、情节、构思,甚至人名、书名都是苦心思虑、下过苦功的。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又互相影响、相互交叉,人与人互相纠缠,故事情节相互纠缠,形成一幅人头攒动、人事纷纭的画卷。小说并未说“计划生育如何如何好”,但透过这些故事和场景,却让你强烈感受了“计划生育很难做”和“必须计划生育”的思想,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三是矛盾冲突迭宕起伏,故事情节富于戏剧,真实感强。
《蛙》虽然讲的只是很普通的乡村的计划生育,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但其中的矛盾冲突却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仔细看看,除了人物与事件、生育与超生的矛盾外,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比如:姑姑本是一位抗日军医的女儿,是一个英姿飒爽的抗日英雄,解放后成为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专事接生的妇科医生,并被人们神化成非常神圣的“送子娘娘”。但是这个“送子娘娘”后来却成为计划生育的推手,专门开展引产、结扎、惩罚超生、打击偷生之类的事情,原来为人接生的主业变成了副业,原来“送子娘娘”的光环变成了扼杀婴儿的“杀人魔王”,原来的抗日英雄因为恋人叛逃而成了特务、内奸和反革命,原来处处受人尊敬的待遇落到了现在处处被人讨厌甚至追杀的境地,原来连日军司令都不怕现在反而被一只青蛙吓晕。而且更为矛盾的是,专门从事接生和计划生育的姑姑和小狮子,竟然双双失去生育能力。一生致力于计生事业的姑姑和小狮子,老年时竟身体力行地支持超生偷生,小狮子甚至知法犯法地偷偷花了5万块钱找被毁容的陈眉为自己代孕。
说到陈眉,她可是整个故事中命运最为悲惨的人物。陈眉是陈鼻的女儿,有倾国倾城之貌,本该有一个极为美好的未来,然而她拒绝靠姿色而坚持靠体力吃饭,结果被工厂的一场火灾烧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成了神秘的蒙面疯子,并被穿越到民国县衙大堂打输了为人代孕的官司。陈眉的老爹陈鼻本是乡里第一个万元户和一个生存能力极强的暴发户,因为超生偷生几经折腾,晚年却沦为一个遭人唾弃的乞丐。还有那个矮女人王胆,竟然为了偷生采用抗击日寇的地道战术,让人感叹母亲的伟大而对其生出恻隐之心。
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透过矛盾冲突反映现实生活是小说的使命。《蛙》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经过那个时代和感受现实社会生活的人,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都会感觉故事中的人就是身边的人甚至自己,都会认定那些矛盾冲突是客观存在的,那些人物事件是客观真实的。人物矛盾的复杂化、戏剧化,充分体现了莫老师制造矛盾冲突、把控矛盾冲突的能力,矛盾演绎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是语言朴实,土得掉渣儿,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蛙》讲述的是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故事的叙述语言基本都是中国北方的乡村俚语,是朴实的大白话、大土话。从某一方面看,汉语普通话可说是以北京和中国东北话为基准的语言,因此北方土话本身可算是普通话的一部分。在普通话的语境里,北方土话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也是赵本山的相声和东北二人转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蛙》使用乡村土话的叙述方式,讲述涉及广大农民阶层和普通民众的计划生育的故事,是非常适合的。正因为它土得掉渣儿,土得有思想、有个性,有乡土味和民族味,且文字粗放、符合人性,却又叙事流畅、表达细腻、情节生动,所以更加通俗易懂、更富表现力,而且很多土语字字珠玑,令人捧腹,引人入胜。
总之,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仅仅一《蛙》,已经充分体现了莫言的文学造诣,让我们听取了“哇”声一片。所以,莫言获诺奖可说是当之无愧,莫言获诺奖可说是地球人对中国文学的首肯。这是事实,也是我们读者的最直接的感受。
Ⅲ 莫言《蛙》万足的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这是因为小狮子无法生育,但是小狮子又喜欢小孩子,后来就联合姑姑伪装一出戏,假装自己有了孩子。
《蛙》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于21世纪初期的一部长篇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这部小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而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复杂的历史进程的同时。
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小说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小说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结构新颖,节奏鲜明,笔触细腻,文字朴实,富有张力。
(3)莫言蛙九幕话剧扩展阅读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万心的一生。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
第五部分九幕话剧虽然在前四部分书信之后,但是话剧却是整部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莫言曾针对这部作品有过这样的言说:最后的章节变成了一个话剧,彻底的虚构,又推翻了前四章的真实性,是为了跟前面形成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互文关系。
这也是小说里面蝌蚪和杉谷义人一直通信不断讨论的东西,他想把姑姑的故事写成一个话剧,他不断地把他姑姑的一切、包括他本人的一切告诉这个杉谷义人,他姑姑的故事讲完了,他自己的故事也差不多讲完了,话剧也就完成了。
这个话剧的出现是从小说的编排过程中产生的,话剧的语言描写看似脱离轨迹,但却道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与之相反的书信部分是作者虚构而成的。
作家运用这种在往常作品中没有尝试过的结构形式来展现生命主体的内在精神,融合在作者心里的经历、记忆、情感等一些复杂的情绪。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创作结构。
Ⅳ 谁看完过莫言的小说《蛙》最后那里是怎么回事
再看话剧之前我以为是取蝌蚪的精子跟陈眉的卵子然后植入小狮子体内,但看过话剧后也乱了~
Ⅳ 莫言《蛙》读后感,400字。谢谢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Ⅵ 莫言的《蛙》读后感 !急!急!
当初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
,全文似是与
“蛙”无多大关联,后来才明白作者莫言
取该名的意义何在。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
“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
“蛙”可同
“娃”和“娲”
,
“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不得不说它
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整部小说的结构较为独特,
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
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
的情感、
思想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
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
也给细腻的心理活
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
书中“姑姑”是个身份复杂的女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
“姑姑”的身
份特殊,
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
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
在年轻时她曾是计
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这一形象,作者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
“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
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
但嫁给剧作家
“我”
之后,
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
熬;
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
“代孕服务”
,
并成功得子。
在形势的巨变下,
“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
,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
巨大压力;
“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
“传宗接
代”
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作者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
给
青年
“姑姑”
塑造了果断麻利、
铁面无私的形象,
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
被扭曲的一面。
“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得不说莫言的人物塑造是及其成功的,用质朴而形象的言语描绘出书中的人物,赋
予他们思想,
感情。
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之下,
潜移默化的改变的某一个人似乎永不会改变
的性格,
变得不再充满斗志,
不再激昂,
变得唯唯诺诺。
在这样的变化里阐释了生命的坚韧
与坚强:
生命的坚强和脆弱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的而产生微妙的改变,
因此人性的诸多因
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Ⅶ 莫言的蛙会有话剧吗
但愿吧,毕竟他自己都说不一定能被拍
不过荆轲 霸王都很好,可以看看
Ⅷ 莫言是凭借哪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蛙》吗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只因为一部作品哦,而是他的所有代表作一起选.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他的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Ⅸ 莫言新作《蛙》主要讲的是什么
这部小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
《蛙》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于21世纪初期的一部长篇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小说以“蛙”为名,寓意深刻。首先“蛙”音同“娃”,计划生育本身就是要控制“娃”的出生率,所以说这也是一篇描写有关“娃”的一部小说。
其次,“蛙”跟“哇”同音,“哇”是娃娃的哭声,计划生育扼杀了那些娃娃的生命,到处回荡着那凄惨的“哇哇”哭声,也是对那种惨无人道的非法引产的一种有力的控诉。
小说《蛙》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结构新颖,节奏鲜明,笔触细腻,文字朴实,富有张力。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蛙》。
(9)莫言蛙九幕话剧扩展阅读: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9年。
莫言在2011年“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研讨会”上曾表示,《蛙》这部小说从2005年开始写作,中途因没有最终确定好结构问题而一度搁置,在完成《生死疲劳》之后,又重新开始创作该作品,历时四年,三易其稿才得以完成。
《蛙》选择的是乡村医生与计划生育题材,这不是莫言特意要写这个敏感的题材。莫言是被他姑姑接生到人间,所以他总想有一天把姑姑写到小说里,而写姑姑的从医经历必然涉及到在中国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