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话剧时长
『壹』 脱离了剧场的限制,戏剧可以怎么演
“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这是彼得·布鲁克对戏剧的定义。也很好的回答了题主的问题,观演关系一旦形成,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戏剧表演的场所。
剧场是由室外空间逐渐演变成为室内空间的。
如果对戏剧进行溯源,无论是外国的戏剧还是中国的戏曲最早都是由祭祀发展而来的,早期人类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视为神迹,人类期望通过祭祀这类活动来与神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敬畏、感激并期望神灵的庇佑,于是最早祭祀活动中,表演的主要对象是所谓的“神”,而不是普通的观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观演关系。
如果你曾经留意过,中国早期的戏台多是存在于宗教建筑中,面对主殿的方向;经过不断的演变戏台逐渐与宗教建筑本体脱离,朝向也多面向更开阔空间;清朝时期戏楼或者叫戏园子已经开始独立设置,并从原有的开放性的室外空间变为封闭式的室内空间。国外的发展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从最早的古希腊剧场到罗马斗兽场再到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之后到巴黎歌剧院,经历了从开放型的室外空间—封闭型的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全封闭室内空间的发展历程最后发展成为现代剧场形式。
希腊 埃皮达鲁斯古剧场希腊 埃皮达鲁斯古剧场
意大利 古罗马竞技场意大利 古罗马竞技场
英国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复建)英国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复建)
法国 巴黎歌剧院法国 巴黎歌剧院
为什么剧场会从这种室外空间逐步演变成室内空间?
1.制作方的需求
他们需要更好的条件控制观众人数,保证利益。
2.演出方的需求
更好的演出条件,更多的技术支撑,使原有的表达方式得到极大的丰富。
3.观众的需求
更舒适的观演环境和观演体验,避免了之前的风吹日晒雨淋,听得更清楚,看得更真切。更重要的是室内演出条件可以更好的满足夜晚演出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戏剧从业者感到原有的观演关系以及表演形式不能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于是纷纷尝试用非传统的空间场所来进行创作。这个始作俑者我认为是布莱希特,每个听到他“第四堵墙”理论的人无不恍然大悟,纷纷开始购置锤子、凿子、镐等破墙工具,以期自己能够成为传说中的破壁人。这种尝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做过了,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欧洲早期的街头戏剧就不说了,抗战时期著名的抗敌演剧队深入学校、工厂、农村甚至前线进行演出,只要有观众的地方就能开展宣传,结合场地条件、形式灵活多样,而这些演出都是脱离了原有剧场空间的观演关系。
回到当代剧坛,孟京辉还在中戏上学的《等待戈多》,据说原计划在校园的煤堆上演出的,后来因为学校的制止遗憾作罢,后来刚入国话的孟京辉又搞了一出戏叫《放下你的鞭子·沃伊采克》,先是在剧院门口的帽儿胡同开始演《放下你的鞭子》这一部分,演员一路上敲锣打鼓从胡同口一直演到剧场门口,把观众吸引到剧场里去,之后便在剧场里演《沃伊采克》这一部分,当然在剧场外的这部分是完全免费的。沈伟的舞蹈剧场《声希之夜》,其中部分篇章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厅里演出,所以这个戏去年来华本来是打算在首都博物馆演的,但是最终因故改在了国家话剧院,深以为憾。
脱离了原有的剧场空间,演员和观众的观演关系也同时在变化,观众可以更直观的去感受戏剧,戏剧本身的真实感和现场感都会成倍放大,形成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效果。但如果是在室外空间的话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环境、气象、时间因素的影响,而室内空间又可能会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如果戏本身和环境结合的特别好的话,又存在不可复制的唯一性。我觉得只要这个场所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去展示你的戏剧,那就是值得鼓励的。
想要感受更多,远的可以去趟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近的就去趟乌镇戏剧节,近距离看几场演出应该会有更直观的收获吧。
转自知乎
by聚有戏
『贰』 普通的戏剧舞台有多大
长*宽*高=21*17*8(米)
『叁』 求陈佩斯《戏台》完整剧本。xyxq.110艾特163.com,谢谢。
戏曲剧本创作起来很难,一般情况下不会无偿使用,都是和作者洽谈,然后定下合同,只限于对方一个团体演出。不准许私自转让。或一次性付清转让费或戏排好以后公演,每场收入给作者多少提成,等等。
作者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年才写出来的剧本,怎么能无偿在网上传来传去?作者的权益保障就没有了。因此我觉得你的想法有些不现实。如果有人把原作者的本子传给了你,作者知道了要起诉维权的 。
希望能够帮到你。
『肆』 关于戏剧中的一个问题
你指的是“潜台词”,还是“科”啊?
潜台词是不说出来,但要用恰当的动作和眼神,来反映角色的内心的。
科就是动作,比如上场、举手……
『伍』 关于戏曲的小知识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5)戏台话剧时长扩展阅读
新世纪以来,戏曲艺术在传承创新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认识和创作上的某些误区,最为突出的仍然是自我迷失和脱离观众。
以为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不尊重戏曲,用话剧等简单甚至是粗暴地改造戏曲,盲目“创新”,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丢失了戏曲的本体;
盲目追求“精品”,从编导、音舞甚至表演,请来各路“神仙”,因不熟悉剧种,消解了戏曲及其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如此“创新”的结果,注定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识”,严重背离了戏曲的草根性和民间性,观众并不买账。显然,无论是“西化”的改造、消解个性的趋同,还是远离观众的审美,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都是不利的。
『陆』 上海戏曲频道和中央戏曲频道有哪些节目时间是固定的
11:30 九州大戏台
13:03 跟我学
13:38 名段欣赏
14:13 戏曲采风
14:51 CCTV空中剧院
上海电视台:
09:27 电视书苑
10:24 绝版赏析专
10:51 戏闻大点击
11:21 名家名段任你属点
12:21 戏剧长廊
13:30 海上大剧院
16:09 品戏斋夜话
16:39 戏游记
17:09 电视书苑
18:06 评弹天地特别节目19:03 戏剧大舞台
『柒』 戏剧资料(全面)
网络名片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目录
简介
戏剧的概念戏剧本质
元杂剧
戏剧在台湾
戏剧起源歌舞说
巫觋说
俳优说
傀儡说
外来说
民间说
文学说
百戏之摇篮说
综合而成说
戏剧形态
世界戏剧历史
中国省区戏剧划分
戏剧种类
演出场所
表演者京剧名家:梅兰芳
评剧:新凤霞
越剧:袁雪芬
黄梅戏:严凤英
豫剧:常香玉
戏剧组织简介
戏剧的概念 戏剧本质
元杂剧
戏剧在台湾
戏剧起源 歌舞说
巫觋说
俳优说
傀儡说
外来说
民间说
文学说
百戏之摇篮说
综合而成说
戏剧形态
世界戏剧历史
中国省区戏剧划分
戏剧种类
演出场所
表演者
京剧名家:梅兰芳 评剧:新凤霞 越剧:袁雪芬 黄梅戏:严凤英 豫剧:常香玉戏剧组织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戏剧(drama) 戏剧组图(粉墨春秋)
[drama;play] 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现今在台湾地区也指电视剧。 综合艺术的一种。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为drama(美音:['drɑmə]英音:['drɑ:mə]) ,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编辑本段戏剧的概念
指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围绕着演员的表演,戏剧包含着文学因素(剧本)、音乐因素(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及戏曲、歌剧中唱腔等)、美术因素(布景、灯光、舞台布景)、舞蹈因素(演员优美的动作、姿态)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艺术。在戏剧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戏剧冲突。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冲突的提出、发展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的。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的关键,所谓戏剧性正是由于戏剧冲突解决得独特、新颖、有丰富内涵而形成的。由于受演出的时间、空间和观众的限制,戏剧的矛盾冲突应当更集中、更简练、更尖锐的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冲突。
戏剧本质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 。2个世纪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研讨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 观众说: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冲突说: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19世纪末,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这就构成“意志冲突”,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此。美国戏剧理论家J.H.劳森则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激变说:英国戏剧理论家W.阿契尔否定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他把小说与戏剧相比较,认为小说是“渐变”的艺术,而戏剧是“激变”( crisis ,又译危机)的艺术,戏剧所处理的是人的命运和环境的一次激变,这就是戏剧本质的所在。 戏剧杨门女将(陈芳)
情境、实验室说: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就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B.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元杂剧
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曲词2宾白3科范4宫调 1曲词:配曲的唱词。 2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 3科范:指戏曲程式动作。 4宫调:乐曲曲调。
戏剧在台湾
如今,台湾地区的艺人及娱乐圈的人大都管电视剧叫做戏剧。
戏剧形态
在古代希腊 ,艺术被划分为音乐、绘画、雕塑 、建筑与诗,戏剧被划归诗的范畴。但是,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诗(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因而被称为综合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象的外在形态。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①文学。主要指剧本。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 。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戏剧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综合整体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 京剧电影《白蛇传》
在戏剧综合体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表演艺术的手段——形体动作和台词,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其他艺术因素,都被本体所融化。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剧本,不是好的戏剧作品 。戏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戏剧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
编辑本段世界戏剧历史
西方戏剧的诞生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 蒂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中国戏剧的诞生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只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舞台精品工程淮剧《一江春水向东流》
近年来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作为文学的戏剧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 随着西方现代戏剧在导演以及演员训练体系上的实践,戏剧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讨论扩大到剧场整体,进而产生“场面调度”等新观念。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 戏剧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 1.无论戏剧一词如何定义,只有满足以下的条件,才可视为一次戏剧活动。 2.戏剧交流的两个参与者:观众与演员。 3.观众与演员必须同时在场。 4.戏剧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 5.戏剧交流的话题是关于一个虚构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员扮演其中的人物。 6.演员与观众共享一套“游戏规则”(即符号学中的信码代号)。 7.戏剧事件是审美事件,参与者不仅关心故事世界的信息,也关心传达信息的形式。
戏剧种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京剧演员张火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编辑本段演出场所
只要是一个空间,便可以成为戏剧演出的场所,一般称为“剧场”。历史上,有许多专门供戏剧活动使用的场所,有的在户外、有的在室内。这些专供戏剧演出的场所包括剧场、戏院、舞台等。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舞台最早是用在歌舞仪式上,舞者进行仪式时所站的一块以土推成的高台,随著戏剧发展逐渐成熟,而出现了戏棚、戏台、戏亭、勾栏等演出场所。 西方戏剧的演出从希腊的露天剧场、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即“角斗场”),发展到近世的“镜框式舞台”,适合先锋实验戏剧演出的“黑匣子”(Black Box,或作黑盒、黑箱)、“小剧场”(Experimental Theater)
戏剧组织
而戏剧表演者所组成的组织,多称为戏团,过去多称为是戏班,而如果是某一户富有人家自己经营,为了自己的娱乐所训练出的戏班,叫做家班,家班在明代之后普遍。 中国 中国国家话剧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表演工作坊 台湾现代戏剧表演团体列表 台湾传统戏剧表演团体列表 剧场组合 进念二十面图 香港话剧团 中英剧团 欧洲、北美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 英国伦敦西区 美国百老汇 艺术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此外,6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有《藏戏》这篇文章。
『捌』 戏剧 [drama] 和剧场 [theatre] 的区别
剧场是戏剧上演的地方。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
戏剧是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剧场是戏剧上演的地方。
观众观赏演出的场所。词源出自希腊文 Theatron, 意为观看的地方。中国原有茶园、戏楼或戏园等称谓,现统称剧场。
剧场一般由3个部分构成:① 进行表演的地方——舞台或其他形式的表演空间;②观看演出的地方——观众席;③其他附属演出空间——演出人员休息、换装的地方。剧场型制的演变,除了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和建筑思想的影响外,主要由这 3个部分的功能 、规模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来决定。古希腊的剧场为露天剧场,3 个部分毗连一起又各自相对独立 。古罗马时代 ,这 3 个部分成了统一的建筑整体,为半露天。这个传统经过中世纪的中断 , 到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得以继承 。1618 年在帕尔玛建造了第一座有镜框式舞台的剧场,后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就是在这种剧场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方面去改进它,丰富它,直至发展成具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剧场。现代化剧场的重要标志是电力能源的利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种舞台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如转台 、附台 、推拉台 、车台 、活(电)动台板或升降台、完备的吊杆系统、照明控制系统等。随着非镜框式舞台演出的发展,又出现了不同样式的剧场结构,如伸出式舞台、中心式舞台、终端式舞台、可自由组合变化的舞台等剧场形式以及兼有镜框舞台和伸出式舞台特点的剧场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又出现了将不同类型的演出、娱乐场所建造成综合建筑群的趋向。
中国剧场的历史可上溯到汉唐。汉代上演百戏有看棚 ,隋唐有戏场、乐棚,宋代出现了瓦舍、勾栏,具有了剧场的要素,成为后来中国剧场的基本格局。清代的剧场沿着宫廷剧场(三层楼大戏台)、府第剧场、营业性的民间茶园、地方性的或会馆里的小型剧场等不同的型制在发展 。1909 年建造的上海新舞台,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建有镜框式舞台的剧场 。这类剧场 ,1949年以后得到大规模发展 。80年代建造的剧场有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海戏剧学院剧场、中国大剧院等。
『玖』 关于戏剧的资料
2017-11-25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drama)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直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和所处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戏剧本质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2个世纪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研讨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
观众说: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冲突说: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19世纪末,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这就构成“意志冲突”,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此。美国戏剧理论家J.H.劳森则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中国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 :"戏,始于斗兵,广于斗力,而泛滥与斗智,极于斗口。“认为戏剧是最富于冲突的生活场景的升华。
激变说:英国戏剧理论家W.阿契尔否定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他把小说与戏剧相比较,认为小说是“渐变”的艺术,而戏剧是“激变”( crisis ,又译危机)的艺术,戏剧所处理的是人的命运和环境的一次激变,这就是戏剧本质 戏曲杨门女将(陈芳)的所在。
情境、实验室说: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就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B.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编辑本段
演出场所
只要是一个空间,便可以成为戏剧演出的场所,一般称为“剧场”。历史上,有许多专门供戏剧活动使用的场所,有的在户外、有的在室内。这些专供戏剧演出的场所包括剧场、戏院、舞台等。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舞台最早是用在歌舞仪式上,舞者进行仪式时所站的一块以土推成的高台,随著戏剧发展逐渐成熟,而出现了戏棚、戏台、戏亭、勾栏等演出场所。
西方戏剧的演出从希腊的露天剧场、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即“角斗场”),发展到近世的“镜框式舞台”,适合先锋实验戏剧演出的“黑匣子”(Black Box,或作黑盒、黑箱)、“小剧场”(Experimental Theater)
戏剧形态
在古代希腊 ,艺术被划分为音乐、绘画、雕塑 、建筑与诗,戏剧被划归诗的范畴。但是,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诗(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因而被称为综合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象的外在形态。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①文学。主要指剧本。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戏剧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综合整体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 京剧电影《白蛇传》在戏剧综合体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表演艺术的手段——形体动作和台词,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其他艺术因素,都被本体所融化。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剧本,不是好的戏剧作品。戏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戏剧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
戏剧种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戏曲演员
目前多以演员称呼戏剧中的表演者。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称呼戏剧表演者的称呼,例如戏子、优伶、娼优、伶人、散乐 等,而因为在中国过去戏剧的表演者身份并不高,这些称呼许多也有著刻意贬损的意味,而以“娼”称呼戏剧表演者,固然是因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历史上有长的时期戏剧表演与娼妓之间的确关系密切。
『拾』 求一外国话剧喜剧剧本 剧中的时间要求在1940年到1880年之间 求详细剧本或链接···
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R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第二,音乐剧的潜力---音乐、唱词、舞蹈、美术、灯光是用来说故事的,故事在哪里?各个方面是不是都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剧是“戏剧”,不是以故事串连的“音乐”,音乐和歌曲是这出“戏剧”里的台词,舞蹈是这出“戏剧”里的动作,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成“音乐”剧,而不是音乐“剧”。通俗地讲,歌舞必需和故事“有机地”结合,这是第一优先顺位。任何一部音乐剧作品的歌舞呈现,必须有戏剧理由,必须非常自然地揉进剧情,非常有机地整合在故事中:需要用舞蹈来推动剧情的地方,才能让演员把大腿踢起来,需要有歌曲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地方,才能让演员张嘴唱起来,否则,就是矫情、做作。
《你好,多莉》是导演大卫·麦瑞克(David Marrick)将维尔德(Thornton Wilder)于1954年创作的《媒人》(The Matchmaker)搬上音乐剧舞台的一部经典音乐剧。《媒人》是一部比较传统的模拟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世纪之交的时间和纽约这个地点正好都同音乐剧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故事中的喜剧色彩和浪漫气氛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它又在现实中得到了提升,而它深刻的内涵和适应舞蹈和音乐设计的情节为它进军音乐剧舞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几乎具备了音乐剧所需的各种要素,而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好,多莉》在创作手法上由许多过人之处。与众不同的开场就深深吸引了观众。以往的音乐剧开场总是先有一段对白或者旁白,然后才进入演出。而《你好,多莉》却采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它没有对白,直接由音乐和舞蹈引出的演出让人耳目一新。随着舞台大幕的拉起,一群舞蹈演员摆着一个贺年片的造型出现在舞台中央。随着她们演唱起“邀请多莉”(Call on Dolly),整个如同电影定格一般的舞台随之活跃起来。这一开场也表明了本剧的风格:世纪之交的优雅和氛围。
第三,故事的呈现---剧本;情节如何?角色如何?时代如何?地点如何?第一点里的那些基本元素是怎么被安排来推展情节、讲述故事、介绍角色、交代时空背景? 音乐剧的叙事元素(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一定要贴近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角色、我们所设计的历史情境,作品才会委婉流畅、隽永清新、含蓄深沉、浪漫惬意,若想模仿、参考、效法其它的成功作品,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认真地学习其他名剧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摹仿人家的作品。
“整合性”作为音乐剧舞台创作的核心理念,区别于其他的舞台剧思潮,有其独特的艺术意义和审美价值。 “立体戏剧性”,就是要把戏剧性作为音乐剧各种元素展开的根本前提。我们一旦在创作思维中带有过分媚俗成分,带有强加于人的非自然歌舞,就会出现不协调。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不了本来的音乐剧美学价值,而且这种差异巨大的戏剧情境与叙事元素之间的突然切换,反而阻断了音乐剧的审美流程,从而影响观众对于规定情境的投入,甚至导致观众对于音乐剧这种独特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
《国王与我》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于1951年创作的。据说该剧的创作缘起于他们的夫人,在她们于1944年阅读了格特鲁德·劳伦斯的小说《安娜与暹罗国王》后,把这部神奇的作品推荐给了她们的丈夫。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音乐剧讲的是暹罗国(古泰国)国王与他来自西方的家庭女教师之间的故事。通过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妇女地位等深刻的主题。
在这个剧本中,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有很多的主题来发挥:文明对野蛮,专制对民主,国王和平民的传奇爱情,东方和西方等等。这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音乐剧一上演便引起了轰动,首演后的连演次数达到了1246场。首演时出色地扮演了国王的尤伯连纳因为表现出色,扮演国王的次数达到了4625场。《国王与我》还一举夺得了1952年的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4项托尼奖。《纽约每日镜报》于1951年评论道:“它为音乐剧舞台设置了新的更高的标准。”1998年的《休斯顿编年史》则认为“《国王与我》体现了音乐剧的本质,它完美地将戏剧、音乐、舞蹈和舞台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着观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行。”
第四,好的剧本尽管题材多样化,古典或现代,国内或国外,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CONCEPT”贯穿全剧,这样,所有的歌舞才会有主题依托,形成一股势,带动歌舞往前滚动,否则,歌舞就会像掉线的珍珠,散落满地,没法完成歌舞叙事任务。当“CONCEPT”和题材匹配成对了之后,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很妙的解决方法。
《Cats》是“关于”猫群,猫群的展览,除猫秀以外,没有其他更深的意义。
《屋顶上的提琴手》是“关于”生命的延续、文化的延续。生死循环、日落日出,都紧扣这个主题。KK`FBb
《芝加哥》是“关于”颠覆,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一切社会标准与价值观都“anything goes”了,于是翻天覆地大玩特玩一场。
第五,有哪些对比?对比在哪里?是否拉出了张力?是缤纷细致的精品,还是眼花缭乱的大锅炒?
对比才有创造的张力。每部音乐剧的诞生,应该设计一些有戏剧张力的对比技巧。韦伯在创作音乐剧《耶稣巨星》时,巧妙地将当时英国人对摇滚巨星的顶礼摩拜引向对耶稣的狂热;相对于张学友《雪狼湖》个人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和三宝《金沙》群星演唱会式的音乐剧,《MAMMA MIA》的处理就要好得多,该剧使用ABBA的歌曲演唱贯穿全剧,但在最后也没有忘记告诉观众: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场演唱会。
我们在《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剧本中设置了不少非常诗意的对比技巧,相信观众欣赏完电影以后,会有余味无穷之感、感人至深之叹。比如,我们之所以把“梁祝”戏中戏的段落加强是因为:
1)这部电影是关于四个年轻人投身音乐剧艺术的后台故事,所以这群人在后台的努力必需转化到“前台”让观众看到, 让我们被感动! 所以,所有的热情和心血才不会有白废了的感觉。"
2)这部电影的主线是绝症美少女得了先天性软骨病,最后健康受损死掉的故事。对应的戏中戏故事是梁山伯祝英台, 关键点是“化蝶”。
把“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不朽”两个关键再从中拉出,以戏中戏的祝英台--肉体死亡然后化蝶不朽,和戏外的青青--肉体死亡但是艺术作品永远流传这两个故事线对照。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强调的是“化蝶”、“成全”、“祝福”、“自在”和“超脱”这些意象, 而不着重肉体的死亡和对命运的搏斗。后面两个母题太敷浅,那是洋人才会关心的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会出现像“梁祝”这类的神话故事,就是因为我们晓得从“肉体的死亡”出发去达成“精神的不朽”。在我们的剧本里, 故意不让青青的尸身在葬礼中露面, 就是这个缘故,因为要强调的是“精神超脱”,所以让蝴蝶从戏院(青青的第二故乡)飞出天外,飞回牟尼寨(青青的第一故乡)。正因如此, 结尾画面--前景是戏院内部,背景是蓝天白云--这样的设计才有道理,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上的花招而已。总之,我们想强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和人生舞台是不可分的整体。
第六、我们还必须分析细节、层次、结构、诚意?对细节是否注意?是否有清楚的层次?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结构?是否有制作诚意,还是财大气粗?
音乐剧是一个针线活,不仅需要工笔技巧,更需要团队的紧密协作---不只是"分工",还有"合作"。剧作者和唱词创作者联合从剧本里找出可以安插歌曲的地方,并且协调好哪些戏剧元素由台词讲述、哪些戏剧元素由歌曲表达,用什么样的风格、透过哪一个角色,该讲多少,是明着讲还是隐晦着讲;然后跟作曲家合作,设立好某个角色、某个情境,或整体大格局的情绪氛围和节奏、情调,分头工作,再回头整合、协调,彼此脑力激荡。每一个歌舞风格的出现,都要给出一个有力的戏剧理由。
我们《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创作团队在设计青青在剧院试演的段落时,把时间点设定在“青青即将毕业的前夕”,所以青青、兰兰、小莉,以及其它舞蹈学校的学生,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运用视觉效果做出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百老汇”,也就是在电影里的这个城市(没有点明是北京或上海,只暗指是一个大的商业城市),这里是聚集商业剧场的特定区域,有好多家大型、小型戏院和夜总会等,每天晚上都上演各式各样的不同表演,有中国杂技、戏曲、现代话剧、革命样板戏、芭蕾舞、流行歌剧,以及现代音乐剧,一如纽约百老汇剧院特区一样!所有这些,我们没有在剧本里特别强调,只是创作团队晓得,然后请导演在似有若无之间透过摄影机把这个幻想衬在剧情背后,这招在文学里叫作“不写之写”。我们一个字都没有描述,但是观众可以在隐约之间“感觉”到剧场的那份魔力所在。如果欠缺了这个宏大的“背景”,青青等人寻死寻活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还玩了一次双关,让皮蓬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奇怪的形状(如三角形、椭圆形等),俯视着“中国百老汇”的华灯点点,然后,整间办公室的所有东西统统都是紫色的!我们甚至在这里用了一个实例,这就是百老汇名制作人David Merrick的例子,他的办公室是椭圆形的,然后全部是红色的,大红色的!红桌子、红椅子、红沙发、红窗帘,全是红的,窗外就是他的百老汇大街。我们让皮蓬的办公室全部是紫色如何。当然,墙上要挂满皮蓬制作的戏的海报。
3,经典案例分析}
在打破传统的陋规方面,小哈姆斯坦可以堪称典范。他力主破旧立新的创作理念,其将近40年的创作实践为众多的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在《俄克拉荷马》的首演时,当剧幕一拉开,观众们看到的并不是那种传统的近乎千篇一律的出场方式:一些漂亮的女子群舞,以衬托主角的出现和主角的演唱。它的开场是一个农女在干活,与此同时,舞台之外一位男高音直接将《啊!多么美丽的清晨》这首优美的歌曲送给观众。这个简洁而又真实自然的开场不仅为剧情的滚动节约了时间,而且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尽管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不是很难,但当时却是从持续了几十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中跳了出来。
《天上人间》在百老汇的经典地位是由诸多方面决定的,其中著名的“板凳戏”对于该剧地位的奠定功不可没,这段戏分也成为音乐剧剧本创作方面的不可多得之作,有必要对之进行单独的鉴赏和品评。 “板凳戏”指的是剧中男主角——比利与女工茱莉的爱情场面(两人围坐在花树下的板凳,史称“板凳戏”-“bench scene”)。小哈姆斯坦以背景音乐、台词、歌曲三位一体的方式,融铸成这个近二十分钟的段子。整场“板凳戏”交织着歌咏式的台词(不是别扭的歌剧“宣叙调”,而是与词句、语气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旋律”)、诗化但不矫情的对白,以及小哈姆斯坦最著名的“不说‘我爱你’的情歌二重唱”——“假如我爱你”(If I Loved You)。这对心境明澈却刻意迂回曲折的小情侣相对唱道:“假如我爱你,我会如何如何……”“……但那是‘假如’-假如我爱你”。音乐剧自始发展至“板凳戏”,对白与歌曲的发展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即便以现代眼光审视,整段“板凳戏”的艺术成就仍是无与伦比的。
这段“板凳戏”在整个戏中勾兑出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的一次爱的对话,探讨了爱的含义。比利在初次见到勤劳朴实的工场女工朱利时就不禁感叹道:“你这个奇怪的女人,朱利·乔丹”,而这一道白也反映出比利生性浪荡不羁的个性。在整个“板凳戏”的发展线条中,比利的这一个性表露无遗,而与这段“戏”发生之前比利的生活态度(与木马娱乐场的主人穆玲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了呼应与形象的吻合,事实上也造就了他对于朱利的爱更加直接、大胆而坚定,甚至带了几分调侃;而朱利这样一个纯朴的工场女表露的却是对爱情的几分期待与羞涩,在面对与自己人生观截然不同的爱慕者时,她的爱似乎变得如此的梦幻、朦胧与不确定(如她唱道:“不久哪天,你会去的很匆忙”)。两种不同思绪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爱”时,产生了一种看似美好、甜蜜,实则矛盾的微妙冲突。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得出了一个其实不确定之因素“If I loved you……?”。
但是,这段戏在全剧中看来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假如有一天他或者她在离开另一半时爱会变得如何不确定,而更加关注于关于爱的深层关系----爱的精神的延续。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的人,在面对真爱时,都会将这一份珍贵延续下去,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不会孤独”(这是全剧歌曲的尾声部分,影射了该剧后半部的结果,同时做到了主题的延伸)。
由此看来,这段“板凳戏”在整出戏剧发展中起到了对“起”的印证---“承”,对“合”(剧的结尾)之前的“转”折这一发展的过程与地位。
“板凳戏”可以说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出色配合的写照。与这段男女主角长达20分钟的对手戏对应的是一大叠长约数十页的乐谱。为了达到对话可以实时入歌的境地,罗杰斯费了很大的精力来调整这些“对话歌”的旋律,以求符合自然声调和台词之抑扬顿挫,小哈姆斯坦同样花了很大的工夫先让两人对白渐趋诗意而优美,不自觉地带入诗歌般的韵律,然后到达戏剧临界点,让罗杰斯的旋律转承戏剧张力,主角开始唱歌。这样的努力可以说消弭了音乐剧场让许多不懂欣赏的观众最诟病的一点——觉得歌曲是硬放在此处,与剧情毫无联系。很可惜,这段美学历程在电影版本中没有看到,只存在于一些黑白电视现场综艺节目的录像数据中。〔出处:Rodgers and Hammerstein研究专著〕
《天》剧最令人回忆的,除了那段经典的“板凳戏”之外,第一幕结尾前的高潮戏“独白”(Soliloquy)也值得分析和回味。这段长达七分钟的独唱不仅展现了罗杰斯天才的创作才能,对于编剧和编排的小哈姆斯坦来说,也是一个创举。以前从来没有一部剧作会采用如此长的、由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独唱的表达方式。在比利面对自己女儿时,这段“独白”将他既满怀期待、又害怕被拒绝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的深刻和符合舞台表演的手法弥补了唱词的不足和前所未有的长度给观众带来的厌倦。
七分钟的“独白”不仅要表现比利那初为人父的喜悦,还要将他联想到的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过去所犯罪行的反省都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这又是剧本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剧编排和叙事手法的一个里程碑。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