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话剧
⑴ 夏衍创作的历史剧自由魂又称作什么
夏衍创作的历史剧《自由魂》又称作《秋瑾传》。是以秋瑾为题材和主要角色的文艺作品。
夏衍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戏剧的表现内容,还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都在对 “ 五四”以来中国话剧优秀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 进行了许多开艺术先河的创造性探索, 营造了自己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夏衍创作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关注大时代里普通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精神悲欢,来提示社会政治和革命的主题。
⑵ 抗战后夏衍的三部最有影响力的话剧
以秋瑾为题材和主要角色的文艺作品,我以为夏衍的《自由魂》是最好的。
⑶ 夏衍改编剧本的是哪一部作品
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等。
1、《狂流》
是程步高执导的剧情片,由胡蝶、谭志远、龚稼农 、王献斋、夏佩珍主演。该剧讲述了长江流域发生大水灾。离汉口百余里的傅庄,堤坝因年久失修,出现险情,小学教师刘铁生领导乡民奋勇抢险。当地首富傅柏仁,携带侵吞的巨额修堤捐款,和家人逃往汉口。
他打着救灾的幌子,冒充请赈代表,继续向社会骗取捐款,中饱私囊。傅女秀娟原与铁生相爱,傅柏仁不允,将她另许当地县长之子李和卿。未几,汉口市区亦遭水淹。傅庄因铁生率乡民合力固堤,转危为安,傅柏仁又携眷返回。
秀娟、铁生别后重逢,感情益深,引起李和卿妒嫉,乃与傅柏仁合谋,以“煽动乡愚图谋不轨罪”诬陷铁生。此时,洪水猛涨,铁生发动乡民取傅家囤积木料抢修危堤,并向傅柏仁展开斗争。傅纠集警察企图镇压,被突然决口冲来的狂流卷走。
⑷ 夏衍的著名剧作有哪些
著作有:《心防抄》、《法西斯细菌袭》。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⑸ 夏衍在的作品有哪些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心防》、《包身工》、《林家铺子》等。
1、《上海屋檐下》
夏衍的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3、4月间,剧本描写了被捕入狱8年的匡复被释放了。
他到好友林志成家来探询自己妻子彩玉和女儿葆真的下落,却得知妻子已与志成同居,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匡复已死,于是三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
彩玉想和匡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8年患难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匡复理解、原谅了他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
全剧除了这条主要情节线而外,还有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2、《法西斯细菌》
《法西斯细菌》一九四二年写于重庆。它真实地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我国各阶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故事描写一位潜心于细菌学研究的科学家俞实夫,在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残酷事实面前,终于从不问政治到走入反法西斯斗争行列的觉醒过程。
3、《心防》
《心防》是夏衍的话剧代表作,写于1940年。是最能体现夏衍对上海战友的感叹和忧煎之情。1940年由广西艺术馆话剧实验团首演,导演欧阳予倩。
4、《包身工》
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现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5、《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水华执导、夏衍编剧、谢添主演的剧情片,于1959年上映。
该片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以1931年的中国江南某小镇为背景,通过小工商业者的挣扎生存、最终倒闭,和林老板一家的命运,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黑暗现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夏衍
⑹ 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
夏衍是本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话剧创作对知识分子题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30年代,夏衍就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左翼戏剧运动。1937年四五月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是他抗战前话剧的代表作。剧本通过一座弄堂里五户人家一天的经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和郁闷的政治气候,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抗议。剧作布局新颖而严密,人物个个有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生活底子和熟练的戏剧技巧。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上海屋檐下》:从1937年创作《上海屋檐下》开始,夏衍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到剧中人物的身上”。在刻画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怎样刻画人物性格这些方面,夏衍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又有着明确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夏衍不像曹禺那样在雷雨般的激烈冲突中去展开人物性格,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与喜剧性。夏衍曾经把自己的一组剧编在一起,题名就叫《小市民》,其中包括《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 即《上海屋檐下》 )、《赎罪》、《娼妇》等五篇剧作。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主要以北京市民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夏衍则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戏剧的舞台。夏衍长期生活在上海洋场社会中,感受到这些小市民生活的痛苦,了解他们的弱点,同时也发掘出他们潜藏着的反抗的火星,正因为如此,能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他的《上海屋檐下》所展开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隐忧,痛苦,窘困,悔恨,不平,牢骚,企望……,剧作家却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磨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在这黄梅天气里,不仅生活发着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长着霉;同时产生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这种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与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创作的鲜明特色。《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家人家的悲喜剧,同时写出命运、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充分显示了夏衍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他匠心独具地正确处理了结构主线与副线的夭系,不平均使用力量,以林志成、匡复、杨彩玉三人之间的家庭悲剧为主线,将其余四家人家的悲喜剧穿插其间,全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他巧妙地处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对每一家命运的揭示,每一个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抓住其主要特征,加以准确、传神的勾勒,做到了用笔的极端简洁与鲜明,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空白让观众去想象、补充;同时又赋予“黄梅天气”以多层的象征意义,让五户人家各有个性的十多个人物统一在忽阴忽晴、随时可能爆发的自然的、政治的、心理的、气候的氛围与色调之下,形成一幅浑然一体的艺术图景。剧作家对待剧中人物的态度是微温而含蓄的:他对黑暗势力的控诉是不动声色的,对待小市民及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的鞭挞又是含着眼泪的。剧作家带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人生,就连《上海屋檐下》里那唯一的阳光——剧本结尾时用葆珍的歌声来象征未来属于孩子,也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人道主义并没有使夏衍泯灭是非善恶界限,他的人道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使夏衍更关注于大时代中人的命运,特别是人的心灵、微妙的精神世界,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产生了类似契诃夫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构成了夏衍剧作的一个鲜明特色与优点。
⑺ 夏衍话剧《上海屋檐下》的剧评 急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03期
评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王保生
<正>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写于1937年春,距今已整整四十五个年头了。当年栖居在上海屋檐下的住户们,如果有幸活到今天,都已是耋耄之年了;而当年稚气未脱的葆珍、阿牛们,如今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以往的象噩梦一般苦难的岁月,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建设着新的生活。但是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减少这一艺术珍品的光彩,今天的读者和观众,当他们在阅读和观看这一话剧时,仍然会感到不能自己的激动,我们的前辈曾经在那样穷迫窒闷的环境下生活,他们的怨恨、叹息、啜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都在昭告着我们:新生活来之不易啊,让过去的永远过去吧! 但是,这个“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作,却一度遭到批判。“四
【正文快照】: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写于1937年春,距今已整整四十五个年头了。当年栖居在上海屋檐下的住户们,如果有幸活到今天,都已是垄毫之年了;而当年稚气未脱的葆珍、阿牛们,如今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以往的象噩梦一般苦难的岁月,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建设着新的生
⑻ 夏衍的代表作
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
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
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毕业。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加入国民党,
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
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
大量文艺作品。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
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
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
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1936年6月创作
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同
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1937
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
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
活》改编为话剧。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
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
长,上海文化局局长。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
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运动。“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的“监
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大大、文联副大大,出版
了《劫后影谈》、《懒寻旧梦录》等作品。
著作书目:
《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
《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
上海大时代出版社《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
集)1938,黎明书局《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一年间》(话剧)1939,
生活;改订本更名《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
地《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愁城记》(话剧)3941,剧场艺术社《此时此地集》(杂
文集)1941,文献《心防》(话剧)1941,新知《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长途》(杂文集)1942,
桂林集美书店《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
集美书店《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末林出版社《草木皆兵》(话
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
重庆文章出版社《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
修教育出版社《芳草天涯》(话剧)3945,重庆美学出版社《劫余随笔》(杂文集) t948,香
港海洋书屋《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夏衍剧作逊
1953,人文《考验》(话剧)1955,人文《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夏
衍选集》1959,人文《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夏衍
近作》1980,四川人民《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夏
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生活。题材。创
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夏衍剧作集》(l-3册)1984—1986,戏剧《夏衍电影剧本集》
1985,电影《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
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
1980年出版时改名《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改编,1979,电影《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
⑼ 剧作家夏衍的话剧处女作是以下的哪一部
《都会的一角》
⑽ 夏衍创作的剧本有哪些
夏衍在我国电影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改编过的剧本有很多,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夏衍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戏剧的表现内容,还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都在对 “ 五四”以来中国话剧优秀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 进行了许多开艺术先河的创造性探索, 营造了自己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