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与子》的作者埃.奥.伯劳恩是来自哪个国家

德国

⑵ 德国幽默的象征中不包括

尔雅的题?

C、莱恩

⑶ 德国著名漫画《父与子》表达的是什么

《父与子全集》
1934年12月,在充满火药味的德国,一套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父子间感情的漫画作品开始在《柏林画报》上连载,它的幽默温情犹如一片人性的绿洲,拂过万千民众的心。这便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父与子》。它的幽默感和人情味表露得如此纯真,以致在问世近70年后,依然不断征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散发出不衰的艺术魅力。
卜劳恩原名埃里西·奥塞尔,1903年出生于德国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童年时随家人迁居当地首府卜劳恩市。卜劳恩的父亲是个纯朴的公务员,性格温和沉静,而母亲则开朗活泼,他们两人对小奥塞尔思想性格的形成都有很深的影响。从14岁起,奥塞尔开始勤工俭学,做了三年钳工后,他带着梦想进入莱比锡绘画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在莱比锡绘画学院的五年中,卜劳恩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并不断参加各类绘画比赛,作品频频获奖,从此,稿费成了他的生活来源之一。从1921年到1933年,卜劳恩度过了生命中最快乐的时期。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评论家、戏剧家和出版家,发表了大量的幽默画作,并为他的挚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绘制插图。1930年10月18日,卜劳恩和他的同学、画家卜尔·班塞尔的女儿玛丽加尔德结婚,次年,他们的爱子克里斯蒂安出世。
正值创作高峰之际,1933年1月,卜劳恩因创作讽刺希特勒的漫画而被纳粹政府禁止工作。在好心朋友的帮助下,他逃回了自己的故乡,以童年时居住的城市卜劳恩为笔名,改画非政治性漫画糊口。
1934年,由于柏林乌尔斯泰恩出版社的斡旋,卜劳恩得到纳粹当局的允许,得以为《柏林画报》的长篇漫画连载栏目供稿,在不得表达政治观点的要求下,卜劳恩把对独生子克里斯蒂安和父亲保罗·奥塞尔的挚爱融入作品之中,正是这种爱,使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1934年12月至1937年12月三年间,卜劳恩共创作了近二百幅作品,成为非常时期人们生活的甜蜜安慰。
1944年,卜劳恩因参与反纳粹活动,与好友埃里西·克瑙夫一起被捕入狱,被判处死刑。同年4月6日,在他41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为了逃脱纳粹的行刑,全他在狱中自杀自亡。
战后,《父与子》结集出版,很快跨越了国界,赢得了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喜爱和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在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家喻户晓,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和舞台剧。它的连环画形式,成为世界卡通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而卜劳恩自己,则作为世界幽默画巨匠而留名史册。
早在1935年,我国著名出版家吴朗西先生便引进了《父与子》50幅发行单行本,并得丰子恺先生欣然做序,出版后深得鲁迅先生赞誉。在此后的数十年里,《父与子》一直是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佳作。

⑷ 《夫与子》漫画讲的什么

漫画的话,要么老夫子,要么父与子。。

老夫子是香港漫画,它反映社会环境(特别是1960-1980年代)的转变。内容有时会显现贫穷、盗窃、自杀及黑帮等社会问题。它有时会嘲讽人妖、新潮服装和摇滚乐等流行文化。

父与子是德国漫画,描写一堆父子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⑸ 《父与子全集》好词好句

好词:

1、痛哭:尽情地哭

2、绝望:断绝希望;毫无希望

3、爆炸:物体体积急剧膨大炸裂,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

4、呼喊:喊叫

5、颤抖:颤动;发抖

6、欢声笑语:欢乐的说笑声

7、坚定:意志坚强,不动摇

8、急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9、疾步:很快的步伐

10、挖掘:向下挖以发掘

好句:

1、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最终谁都不是谁的谁。

2、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3、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4、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5、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6、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7、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

(5)谁不是德国幽默的象征扩展阅读:

《父与子》简介:

《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E.O.Plauen)创作的连环漫画,于1934年12月至1937年12月连载于《柏林画报》每周的漫画专栏上。该作品在发表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之一,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该漫画的素材取自作者卜劳恩与其儿子克里斯蒂安的日常生活,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来自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整本漫画无不洋溢着卜劳恩对克里斯蒂安的疼爱与呵护。

⑹ 父与子 作者是谁哪国的 作品还有什么

《父与子》是一部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连环漫画,他的艺术生涯十分短暂,作品不多,但成就卓著,他的《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⑺ 谁能帮忙把这篇父与子简介翻成英文!!

连环漫画《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不朽杰作。
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父与子实际上就是卡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1934年12月在战争中德国,一部反映普通民众父子间生活、情感的漫画在《柏林画报》上连载,漫画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幽默,把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父子间的表露刻画的如此纯真。漫溢着暖暖的人情味。
卜劳恩原名埃里希-奥赛尔,1903年3月18日出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1907年随父亲迁居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17岁进入莱比锡绘画学院学习,在5年的学习中卜劳恩的绘画作品屡屡获奖,1921年——1933年,卜劳恩发表了大量的幽默画作,并为作家卡斯特纳绘制插图,1930年和玛丽嘉尔德结婚,第二年生下儿子克里斯蒂安。这就是他们的父与子。
1934年,卜劳恩得到纳粹当局的允许,在不发表政治观点的前提下为《柏林画报》提供漫画连载,大师把对爱子克里斯蒂安和父亲保罗-奥赛尔的挚爱融入《父与子》的漫画当中,连续三年间,共创作了近二百幅的作品,这种父子间的爱,给了非常时期的人们带来了甜蜜和安慰,也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44年,卜劳恩参加反纳粹活动被捕,面对纳粹的死刑,大师选择在他41岁的生日即将来临之时自杀身亡。
战后《父与子》集出版,在德国家喻户晓,并且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们的喜爱,被誉为是德国幽默的象征,享有极高的艺术评价。《父与子》漫画成为世界漫画史上重要的一章,这种父子间的温情与幽默感染者每位读者,历久弥新。

⑻ 《父与子》简介、作者是谁

小说描述的主题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社会与教育,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各抒己见,故事也围绕此主题展开。

大学生巴扎罗夫和同学阿尔卡狄一道去阿尔卡狄家度暑时。却遇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接待:父亲尼克拉热情款待;伯父巴威尔却冷脸相对,尤其在知道他是虚无主义者后。

原来尼克拉和巴威尔的父亲是一个将军,两兄弟继承了大片庄园和众多的农奴。他们各有故事:年轻英俊的巴威尔仕途顺利,却闪为迷恋公爵夫人而自毁前程,只得回乡隐居;做官后携娇妻同家享福的尼克拉,因为妻子的重病而萎靡不振,转而爱上贫民之女费涅奇卡,并生下一女。两兄弟无所事事,养尊处优。

巴扎罗夫的言论和思想激起这两个兄弟的强烈反对,从而爆发了第一次论战。巴扎罗夫历数巴威尔所说的贵族制度的一无是处,丝毫不让“父辈”,表现出大无畏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革命态度。沦战升级,使得阿尔卡狄左右为难。

不久,两同学去省城参加省长家的舞会,认识了漂亮的奥津左娃。阿尔卡狄对她一见钟情,奥津左娃却对巴扎罗夫暗暗倾心。后来,他们应奥津左娃之邀,在她的乡间庄园度过了欢快的两个星期。当巴扎罗夫日益迷上气质不凡的奥津左娃,并向她表白爱慕之心时,渴望爱情的奥津左娃却拒绝了他。

痛苦万分的巴扎罗夫回到家乡。当他再次来到阿尔卡狄家时,巴扎罗夫把自己投入到无歇无息的实验中去以求解脱。而阿尔卡狄则爱上奥津左娃的妹妹。因为工作的原因,和费涅奇卡逐渐熟悉的巴扎罗夫有一次忍不住亲她,却被巴威尔看见,提出要和他决斗。结果巴威尔战败而精神瓦解。

巴扎罗夫再次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学给人看病,却因为不小心割破于指感染了伤寒。生命垂危的他,恳请父亲叫来奥津左娃,两个人最后诀别。

几年后,奥津左娃和一个律师结婚,阿尔卡狄和她的妹妹举行婿礼。而巴扎罗夫躺在一个孤僻的乡间公墓,等着年迈双亲一年一度的探望。

作者: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8)谁不是德国幽默的象征扩展阅读

主要人物形象:

1、巴扎罗夫:一个接受新思想、能够用新的眼光看生活看社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思想性格来看,巴扎罗夫桀骜不驯。

2、阿尔卡狄:曾追随过巴扎罗夫,就年龄来说,他属于子辈,也曾追随过巴扎罗夫;但就思想意识来说,他是父辈的子弟,因此巴扎罗夫称他为“温柔的自由主义少爷”。

3、巴威尔和尼古拉: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

⑼ 父与子这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这幅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表达了人类永恒的情感。

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

内容简介:

父与子漫画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幽默,把普通民众的生 活通过父子间的表露刻画出来。洋溢着暖暖的人情味。

由于一部分内容取材于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得整部作品中,生活背景发生了一些改变,但父亲和儿子那善良、乐观的本性却一直没有改变。

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美好的品质,所以遭遇困难不绝望,获得意外财富不忘本,一直过着许多人向往的快乐生活:平常而快乐,温馨又奇妙。

(9)谁不是德国幽默的象征扩展阅读:

作品影响:

父亲和儿子的故事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又是人类最无私的亲情,所以《父与子》才会历经七十余年而不衰,流传范围也越来越广。

战后《父与子》集出版,在德国家喻户晓,并且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们的喜爱,被誉为是德国幽默的象征,享有极高的艺术评价。

《父与子》漫画成为世界漫画史上重要的一章,这种父子间的温情与幽默感染着每位读者,历久弥新。

幽默漫画《父与子》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惊喜和快乐,受到了热烈欢迎,并且在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⑽ 埃.奥.卜劳恩有哪些作品

1934年12月13日《父与子》第一个连环漫画故事《差透了的家庭作业》问世于《柏林画报》第50期上,随后每周发表一个《父与子》故事。至1937年间,长篇连环漫画《父与子》(Vater
und
Sohn)发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父与子》的成功主要来自卜劳恩的爱子之情。作品中的父子俩实际上就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
1934年《父与子》问世时,天真无邪的克里斯蒂安年仅3岁,当时联邦德国《斯卡拉》杂志发表了一幅卜劳恩伏在地上给儿子当马骑的照片,并注释道:“尽管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很短暂,但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多来源于此。”
1944年3月,卜劳恩被纳粹分子告发,指控他犯了“反国家言论罪”。4月6日,在纳粹臭名昭著的“人民法庭”判处他死刑的前夕,卜劳恩自杀于关押他的牢房。在遗书中,他承担了全部指控,想以此为朋友开脱,给妻子马丽加尔德的诀别信中他写道:“……我为德国而画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哺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这样,一代幽默大师被万恶的法西斯无情地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