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恨剧本
A. 简短的京剧历史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生死恨剧本扩展阅读:
京剧诞生于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荣的时期(最初是为宫廷演出才进京的),鼎盛于艺术门类有限的时期,从未经历过如此冲击,所以说它衰落过、难以恢复旧日风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断它会消亡未免武断。 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与“二簧”。京剧分为四大行当分别为生,丑,净,旦。
京剧代表人物:
1、卢胜奎
卢胜奎(1822~1889)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江西人(一说安徽人)。
绰号“卢台子”。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三庆班主持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学艺,宗余派(余三胜)。
深受程长庚器重,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谭鑫培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亦受其影响。同名的有早期山东梆子知名老艺人卢胜奎。
2、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
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大大,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3、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京剧小生。同光十三绝之一。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小名阿大祖籍江苏常州,1832年1月11日,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十日生于苏州吴县;逝世:1912年,农历壬子年。
4、时小福
时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剧青衣演员,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学唱京戏。
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北京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
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也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惊吓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
5、谭鑫培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中国内地京剧演员。谭鑫培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
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
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代表剧目有《定军山》、《四郎探母》和《战太平》等。谭鑫培1917年逝世,享年70岁。
B. 戏剧对联故事集锦
洪教授妙联传美谈
经济学家洪传经青年时代留学英、法,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抗战时期,他执教于成都,出于爱国之志,曾在成都义举筹款抗日。时由艺术大师梅兰芳等演出《生死恨》、《凤还巢》两戏。那时邓锡侯任国民党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在四川抗日,他便嘱其秘书撰联,要求写入上述两剧名,且需雅俗共赏。该秘书沉思良久,终莫能成联,自知不能胜任,递转请洪传经教授代撰,洪教授才思敏捷,略一思索,挥笔立就一联:
不出力,便出钱,慷慨激昂,歼敌才消《生死恨》;
欲同归,且同乐,欢欣鼓舞,为君试唱《凤还巢》。
此联对仗工整,明白晓畅,不但将《生死恨》、《凤还巢》两剧名巧妙、妥贴地嵌入联中,做到了雅倍共赏,而且有很高的思想性。它既表达了当时全国人民坚决抗战、智夺胜利的意志与愿望,又反映了洪教授的爱国热忱,这确是戏联中一副难得的佳作,故一时传为美谈。
阿甲妙喻联
一九八四年初春,中国京剧院举办了一次书画展览会,名誉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家阿甲,在会上即兴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联曰:
过火动作洒狗血;
繁琐唱腔炒鸡毛。
其联用戏曲行话入联,亦庄亦谐,亦深亦浅,真是名人妙句。
“洒狗血”与“炒鸡毛”,同为戏曲界中流行的行话,前者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脱离剧情,卖弄技巧,死乞白赖,动作过火的种种表现,不仅破坏了剧情,而且也有损于人物形象;后者是指戏曲中淡而无味、毫无内容的“水词”,诸如“未曾开言两泪流,尊一声××听从头”之类,使观众听来味同嚼蜡,好似品尝“炒鸡毛”。“洒狗血”属于“火”,“炒鸡毛”属于“瘟”,都是戏曲表演中的大忌,阿甲以此寄语青年演员,确是言浅意深,语重情长。
梅兰芳在纽约演出时的对联
一九三○年,梅兰芳远涉重洋赴美国纽约百老汇演出,轰动一时。尽管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萧条时期,但二周的戏票三天就销售一空,这时尤其是在美国的华人特别兴奋激动,他们亲自动手,在剧场戏台外檐的龙柱上,赫然贴上了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
四方王会夙具威仪,五千年文物雍容,茂启无音辉此日;
三世伶宦早扬俊采,九万里舟船历聘,全凭雅乐畅宗风。
此联文辞典雅,气势雄浑,既歌颂了祖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又赞美了梅家三代从事京剧艺术的卓越成就,同时还饶有诗意地写出了梅兰芳远渡重洋、赴美演出的精美技艺,显示了我国京剧艺术的特有风采,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麦氏兄弟联
麦月珊,麦月润兄弟是我国近代以演文明戏著称的京剧演员、戏剧活动家,曾在上海南市创办我国最早的近代化剧场“新舞台”,麦月润并曾任上海伶界联合会会长多年。麦氏兄弟不仅在艺术表演上很有才华,而且两人均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据传,有一天,他俩在一起聊天,偶然谈起戏剧表演艺式,便以一联统而言之。月珊出上联云: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月润对下联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这副对联,讲的是戏剧艺术中真实性和假定性的创作规律。上联是说演员进入角色,进行创作,由“自我之境”达到“非我之境”,使观众只知台上人为剧中人,不知其为演员;下联是说演员塑造的艺术形象,贵在个性鲜明,互不雷同。从这副对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麦氏兄弟的艺术造诣是很深的。
戏剧家征对
一九三四年,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先,因戏班排《乔小姐三气周瑜》,需用一副对联,便出了别致的上联,广征下联: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
前五字包含一个拼字:“乔”、“女”拼“娇”。后七字包含五个相同的偏旁“月”。他要求下联格式与上联一致,且须用周瑜的口吻来对。联题公布后,投联者接踵而至,先后收到一千五百多封信,下联二千余条。他看完后,选了三个满意的,配成三副对联公布。这三个下联是:
止戈才是武,何劳钢铁铸镖锋。
人言虽可信,但防渭水混泾江。
主人留小住,岂嫌酵腌配醇醪。
神童巧题戏台联
吴兴南浔镇绍兴同乡会馆的大厅里,有一座戏台,戏台的柱子上挂有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提起联还有一段故事哩。
戏台刚要落成的时候,绍兴同乡会馆的会长孙某向当时镇上一位姓章的宿儒求取一副对联。这件事让附近一位姓张的秀才知道了,他心里很不服气,因为论才情和名望,他和姓章的是并驾齐驱,难分上下,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姓章的冒在自己的前面而独占鳌头,于是主动写了一联转交孙某。这下孙某可为难了,戏台上只要一副,用哪一副才好呢?为了不得罪其中任何一位,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择一日子,设酒席遍邀镇上包括章、张两位在内的一批缙绅和墨客骚士,请大家来品题,这样自己就可以免于做难人了。决定后,在发请帖的同时,孙某顺手写信给在震泽读书的十三岁的儿子,要他提早赶回来,一来帮助自己应酬宾客,二来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那一天,绍兴同乡会馆车马盈门,高朋满座,章、张两位的对联悬挂于大厅两侧,可是那批宾客都是老于世故,圆滑得很,他们一味的泛泛谀美,左右逢源,说什么姚黄魏紫,均属佳品,就是不肯作出抑扬。然而,那位孙会长的公子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豪无忌讳地评头品足起来,章、张二人心中虽十分恼火,但有碍于会长的面子,也不便于向孩子发作,于是便讥讪地对孙公子说:“足下所论极是,既然两联均不适合,能否自撰一联,以饱吾辈之眼福?”不料孙公子欣然允诺,并请赐两个韵脚,以免宿构之嫌,章、张二人气呼呼地—位说了个“里”字,一位说了个“樽”字。孙公子略一思索,很快做成一联,真是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大有当年王勃在滕王阁作序的气魄。
这副对联是:
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
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
大厅里顷刻哗然,赞扬之声不绝于耳,都以为没有比这副对联更贴切的了。章、张两位也暗暗折服,同声感叹:“后生可畏。高才,高才!神童,神童!”
后来戏台上用的就是这副楹联,这一楹联的佳话也就流传到现在。
戏台佳联盲人题
过去,湖南浏阳有个三金庙,是每年戏班唱戏的地方。
有一年过春节时,人们在庙的东面盖起了一个真正的戏台。落成之日,悬挂对联时,人们请了一位姓陈的先生亲写,谁知那位陈先生,不但喜弄笔墨,而且爱卖关子。他在戏台的右侧写了上联: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但是,却有意不写下联,让人们来对。上联悬出后,四乡里的读书人都跃跃欲试,却没有人能对好。
一天,有个到处流浪、说唱评书的盲人,来到戏台前,听人们说到这件事,便沉吟了一会,对出下联:
作春田,栽夏禾,秋收冬藏。
这个下联,不但众人称赞,就连那位陈先生也佩服不已。
坝坝戏场一妙联
从前在乡下看坝坝戏,曾见舞台两侧贴有这样一副对联: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坝坝戏是不设座位的,迟到的观众要想占一个好位置看戏唯一的办法是把前面的人挤开,不然对戏台上的演出就只能听而不能看了。
还有一些自带板凳的观众,站到凳上,遮住了背后的人,坝坝戏场中的扰攘别具一格,还有人专为领略这种风味才去的,看戏倒是次要的了。
对联写戏台下人头攒动的热闹景况,可谓历历如绘,且有劝告观众发扬风格,遵守秩序的意思。
不仅如此,它的妙处更在于语意双关,辛辣地讥讽了当时官场上有人厚颜无耻,四处钻营,踏着别人向上爬;有的人死抱住权位不放,不惜埋没人才,闭塞贤路,对联谴责了这般蝇营狗苟,骄横颟顸的腐败官僚,断言他们虽窃据高位,亦“弗能久也”,必将以垮台告终!
齐白石家乡巧嵌人名的戏台联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在他的家乡湖南湘潭白石埠的戏台上,有一副戏联,十分有趣,联曰:
白门楼具铁甲三千,一战竟成擒,谁教尔英雄气短;
石头记有金钗十二,豪华终是梦,顿使我儿女情长。
此联分嵌“白石”地名,并巧借《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评说人物、抨击世态,情趣横生,耐人寻味。
戏联嘲讽哈巴狗
清朝光绪年间,江西巡抚德馨最喜欢看戏,在他的巡抚衙门里,几乎天天都在演戏,他有个女儿也是戏迷,他们对低级下流的戏很感兴趣。当时,新建县的县官名叫汪以诚,此人对巡抚刻意逢迎,用重金在外省聘请名伶到江西,他自己一天到晚在巡抚衙门张罗戏班子的事,县里的一切事务,都丢给下属去做,自己完全不管。
江西的一些人,针对汪以诚巴结上司的卑鄙行为,编了一副对联,在上下联的第一字,嵌入了他的名字加以嘲讽道:
以酒为缘,以色为缘,十二时买笑追欢,永夕永朝酣大梦;
诚心看戏,诚意看戏,四九旦登场夺锦,双麟双凤共销魂。
横额曰:汪洋欲海。
加上横额,连他的姓也一并点出来了。下联的四九旦、双麟、双凤,都是当时戏班子里的演员。
一褒一贬见民心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由李鸿章出面,与日签订了卖国屈辱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先因战败受到朝廷“褫去黄马褂”的处分,后又因签约受到广大人民的谴责。其时,扬州苏昆名丑杨鸣玉在演《白蛇传》“水斗”一场时,故意对穿黄色褂上台的鳖精打浑道:“娘娘有旨,攻打金山寺,如有退缩,定将尔黄马褂剥去!”观众心领神会,满堂哄笑,不久,杨鸣玉受到李鸿章的迫害,悲惨死去。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挽悼杨鸣玉,鞭挞李鸿章,联云: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联中杨三即杨鸣玉,李二则指李鸿章,因李鸿章排名第二,故名。
戏联讽军阀
民国初年,老同盟会会员陈某(广西横县人)奉孙中山先生命令,密谋打倒盘据广东的桂系军阀陆荣廷。一天,他到甘棠镇活动,老远就听到镇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进镇一问,才知道是镇“团总”(地主武装的头子)。韦士元、冯泮球上任,正大摆酒席。韦、冯二人正想攀龙附凤,一见这老同盟会员光临,便立即下帖邀请赴宴。
席间,韦、冯二人得意忘形,轮番把盏劝酒,洋相百出。不一会,二人已带几分醉意。这对,姓冯的站了起来,双手一拱,道:“久仰陈先生大名,今日得睹尊容,实是三生有幸!”姓韦的也洋洋得意地把团练情况介绍一番,然后用恳求的口吻道:“陈先生才高八斗,实在令人钦敬!敝邑今晚有优伶演出助兴,万事俱备,只欠一副戏台联尚未拟就,未知老先生可否垂青,代拟一副?”陈某见状,忍不住内心好笑,只是不露声色地应道:“二君盛情难却,只恨才疏学浅,献丑之后,还望斧正!”韦、冯二人一听此言,忙不迭声地说:“那里!那里!”“岂敢!岂敢!”高兴得手舞足蹈,马上叫人取过文房四宝,陈某一挥而就,联云:
无端鼓角齐鸣,插雉尾,着龙袍,称霸称王,试问风光能几日?
不觉鬼魔现象,假头衔,戴面具,非牛非马,焉知世上少斯人!
韦、冯二人一看联语,连连拍手叫好。这两个笨蛋,哪里知道联中的奥妙?整副对联,联面确实是写唱戏的事,但实际上则是借唱戏来讽刺当时军阀、土豪的横行霸道,指出他们就像兔子尾巴长不了——“试问风光能几日?”特别是下联,更用了拆字手法,痛斥韦、冯二丑的愚笨和卑鄙——“非牛非马,焉知世上少斯人!”真是巧妙得令人叹服。
戏班子对戏联
旧时春节,有家戏班子人员聚集在一起撰写对联。要求不写空话,要写实事与感受。
演小生的想,自己常演文武小生,金榜题名中状元,何等光彩威武,可下台以后仍然是个演员,于是便先吟道:
文成武就,金榜题名空富贵;
演花旦的想,我常扮小姐,与人缔结良缘,但卸装也依然故我。于是对道:
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
两个演武生的相互道:
你一枪,我一刀,虽杀未恼;
演老生的听了,连忙对道:
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
几位擅长不同角色的演员合计一番,共撰一联: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编写剧本的人员,接着出了一上联:
戏剧本属虚,虚中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乐队人员经过一番构思,对道:
唱弹原为乐,乐里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中传真。
搞舞台设计的人也不示弱,立即又作了一联: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这些对联,既反映了旧社会艺人生活的境况,又巧妙地道出了舞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姚文蔚先生抗日戏联
抗战期间,蒲剧、秦腔艺人在铜川义演募捐,支援抗日。姚文尉曾题赠一联云:
装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
蒲剧也罢,秦腔也罢,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
分享:
C. 京剧程玉娘剧情介绍
京剧《韩玉娘》:传统戏《韩玉娘》是根据梅派名剧《生死恨》改编的,《生死恨》讲述的是北宋末年,金兵南犯,韩玉娘、程鹏举沦落敌营为奴,被敌将强令婚配后的悲欢离合、饱经劫难的不幸遭遇。韩玉娘是《生死恨》的女主人公。
D. 生死恨由京剧名家谁主演
梅兰芳。
《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于1948年摄制,京剧名家梅兰芳主演。
内容是讲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士人程鹏举和少女韩玉娘成为金兵的俘虏,发配到张万户家为奴,并逼他们结为夫妇。玉娘先让程鹏举逃出虎口继续抗敌,她自己也历尽磨难,流落尼庵,几经周折才重返故土。程鹏举由于立下赫赫战功,做了襄阳太守。他时刻思念玉娘并以一鞋为证与玉娘相认,可玉娘却因抑郁而终。
(4)生死恨剧本扩展阅读
背景
京剧《生死恨》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时刻,一向忧国忧民的梅兰芳,为激发国人爱国热情而组织编写的一出古装戏。从20世纪20年代末,他就积极酝酿编演一部鼓舞国民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的戏。
经与齐如山讨论决定,将明代董应翰所作《易鞋记》传奇改编上演。齐如山很快便完成初稿,共39场戏,剧名仍为《易鞋记》。梅兰芳看了改编本,认为故事内容过于冗长,尚需推敲,所以当时没有投入排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越发严峻,不久梅兰芳举家迁往上海。
面对日益紧张的政治形势,梅兰芳为实现宣传抗日的夙愿,决定再度改编《易鞋记》,改邀许姬传参与编写,对齐如山草成的剧本重新结构,大家一起集思广益,由许姬传、李释戡执笔写词,剧名改为《生死恨》。
新改本按照梅兰芳的思路,突出表现被敌人俘虏的悲惨遭遇,以此唤醒大敌当前某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之人,立即投入全民奋起的抗敌洪流中去。
E. 关于京剧
《京剧剧目初探》,陶君起编著,初版于一九五七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增订本由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于一九六三年。此书收有一千三百余个京剧剧目的剧情说明,按剧情
的历史朝代顺序排列。凡剧情与小说、笔记、说唱文学、杂剧、传奇有关者,择要加注说
明。对某些剧目的艺术特点、主要角色、表演上的不同流派等也略作说明。书末附有剧目
索引,以便检阅。《京剧剧目初探》为挖掘、研究京剧剧目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研究其
它戏曲也有参考价值。
《京剧剧目辞典》,曾白融主编,主要编辑、撰稿人有向长清、江山、刑秋萍、李岳南、
李微含、金寄水、柳倩、曾百融、程嘉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出版。辞典以故事发生
先后为顺序,对于只存剧名、剧情不详的剧目,以及外国题材剧目,也有适当篇幅予以反
映。在剧情提要之后,每一剧目根据不同状况,有考略作为补充,考略的内容有剧本来源
或资料来源、剧作者、剧情本事出处、剧本沿革、最早的著录、首演或工于此剧的演员、
有无唱片传世、其它剧种的类似剧目、其它刊本等,述而不评。《京剧剧目辞典》总条目
数是《京剧剧目初探》的近四倍,但因系许多人长时期合作的产物,故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许姬传著,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全书三部分,除第一部分是
有关戊戌变法的记叙外,第二部分“谭鑫培的艺术道路”和第三部分“梅边琐记”,都是
作者亲见亲闻的有关谭鑫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趣闻轶事,并对同时代的其它京剧界人
士也有精当的论述。
《京剧知识词典》 顾问吴小如、钮骠,主编吴同宾、周亚勋,副主编徐礼娴、陈慧敏、
周春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以“弘扬民族文化,普及京剧知识”为宗旨,
对与京剧艺术有关的各个部门,从知识的角度分条加以阐述,共收条目4500条。具体分为
20部类:行当,音乐、声腔,声韵、念白,行头,化妆,脸谱,砌末,基本功,程式、特
技,龙套,戏班行科、戏箱、扎扮、检场,后台班规、演出习俗,演出场所、团体、科班
、戏校,流派,历史,术语、谚诀,著作、期刊、电影,人物,剧目等。
《京剧流派剧目荟萃》(1——10辑)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起陆续出版。该丛书的出版
说明云:“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除去剧本,还有唱腔、做派等诸多因素;而流派表演
艺术特点,恰恰是通过这些具有明确的时间性、空间性的表演手段体现出来的,因此只有
剧本远不能使流派剧目‘立’起来。有鉴于此,我们的“荟萃”本,不仅忠实于流派剧目
的所‘秘本’,而且注重谱写唱腔,记下锣鼓经、行头服装和特有的身段谱。”“为次,
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和流派传人,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戏校教师,参加流派剧目的整理工作
,并请表演艺术家和戏剧评论家,对每一流派剧目撰写表演体会和赏析文章。按剧目的长
短和行当搭配辑为数集,陆续出版。”截至1996年已出版10辑,目次如下:
第一辑:《搜孤救孤》(孟小冬、裘盛戎演出本)、《宇宙锋》(梅兰芳演出本)、《铡
包勉、赤桑镇》(裘盛戎、李多奎演出本)、《连升店》(萧长华、姜妙香演出本)。
第二辑:《洪羊洞》(余派名剧,余叔岩、孟小冬唱腔)、《奇双会》(梅兰芳、俞振飞
演出本)、《玉堂春》(尚小云演出本)、《十三妹》(王瑶卿演出本)。
第三辑:《清官册·夜审潘洪》(马连良演出本)、《贵妃醉酒》(梅兰芳演出本)、《
卧龙吊孝》(言菊朋演出本)、《棋盘山》(王瑶卿授课本)。
第四辑:《香罗带》(荀慧生演出本)、《车轮大战》(茹富兰演出本)、《断臂说书》
(余叔岩演出本)、《春秋配》(黄桂秋演出本)。
第五辑:《祭塔》(黄桂秋演出本)、《打渔杀家》(马连良演出本)、《孔雀东南飞》
(王瑶卿演出本)、《姚期》(裘盛戎演出本)。
第六辑:《打严嵩》(马连良、裘盛戎演出本)、《荒山泪》(程[砚秋]派名剧)、《断
密涧》(金[少山]派名剧)、《击鼓骂曹》(杨[宝森]派名剧)。
第七辑:《生死恨》(梅兰芳演出本)、《霸王别姬》(梅兰芳演出本)、《苏三起解》
(梅兰芳、萧长华演出本)、《凤还巢》(梅兰芳演出本)。
第八辑:《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谭派名剧)、《林冲夜奔》(茹富兰授课本)、
《铡美案》(裘盛戎演出本)、《钓金龟》(李多奎演出本)。
第九辑:《锁麟囊》(根据程砚秋演出实况录音记录整理)、《乾坤福寿镜》(尚小云演
出本)。
第十辑:《汉明妃》(尚小云演出本)、《樊江关》(王瑶卿授课本)、《桑园会》(谭
派名剧)、《别宫、祭江》(黄桂秋演出本)。
F. 世界最伟大的20位导演排行榜
美国权威电影网站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NEY(简称TSPDT)评选出20名最伟大的亚洲导演,来自日本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包揽前三名。不过中国导演总计10人全部上榜,占总量的一半
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尤其四五十年代在世界影坛中大放异彩,他执导的作品如《罗生门》、《七武士》、《用心棒》、《乱》等不仅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荣获奖项,还向全球观众输送了三船敏郎、志村乔这样的表演大师。
来自中国香港的王家卫排名第四,位居中国导演之首。拍戏缓慢,台词意识流的王家卫无论拍摄任何题材都能让观众一眼辨认出这是他的作品。与杜可风的搭档也让王家卫的影片总是充满一种后现代的迷离气质。他的风格不仅在亚洲范围内独树一帜,也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体系下的导演。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就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王家卫的铁粉。
榜单中除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大导演张艺谋、李安、陈凯歌之外,还有一个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导演悄然入榜,他就是费穆。出生在上海的费穆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多国外语。由他拍摄,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生不逢时,费穆的一些其他作品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很多肯定,其中《小城之春》就是一部被低估的传世之作。战火和操劳让费穆的生命停留在45岁,但他留下的艺术遗产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
附完整榜单:
1.黑泽明
2.小津安二郎
3.沟口健二
4.王家卫
5.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6.萨蒂亚吉特·雷伊
7.侯孝贤
8.杨德昌
9.宫崎骏
10.阿彼察邦
11.成濑巳喜男
12.张艺谋
13.李安
14.贾樟柯
15.大岛渚
16.蔡明亮
17.费穆
18.今村昌平
19.陈凯歌
20.胡金铨
G. 中国拍的第一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由开设在内北京的丰泰容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H. 京剧四大名旦的表演风格是什么呢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I. 1,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呀
《生死恨》。
《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于1948年摄制。
主要讲述,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士人程鹏举和少女韩玉娘被金兵俘虏,发配到张万户家为奴,并在“俘虏婚姻”制度下结为夫妇。玉娘鼓励丈夫逃回故土,投军抗敌。
她在丈夫逃走后,历尽磨难,流落尼庵,辗转重返故国。程鹏举因抗金有功,出任襄阳太守,后赖一鞋为证,得与玉娘重圆,但玉娘已卧病不起,憾然而逝。
(9)生死恨剧本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京剧《生死恨》,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时刻,一向忧国忧民的梅兰芳,为激发国人爱国热情而组织编写的一出古装戏。
据梅兰芳多年后回忆,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就积极酝酿编演一台鼓舞国民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的戏。经与齐如山讨论决定,将明代董应翰所作《易鞋记》传奇改编上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越发严峻,不久后梅先生举家迁往上海。面对日益紧张的政治形势,梅先生为实现宣传抗日的夙愿,决定再度改编《易鞋记》。
因齐如山不在上海,他改邀许姬传参与编写,对齐如山草成的剧本重新结构,大家一起集思广益,由许姬传、李释戡执笔写词,剧名改为《生死恨》。
新改本删去原本里的旁枝杂叶,篇幅从原来的39场缩短为21场,按照梅先生思路,突出表现被敌人俘虏的悲惨遭遇,以此唤醒大敌当前某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之人,立即投入全民奋起的抗敌洪流中去。
J. 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那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是什么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生死恨》,看黑白电影的人看彩色电影的时候一定很震惊。在中国,这种冲击可以追溯到70年前。当时梅兰芳出演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这部原本是京剧,改编自明代传奇剧本《易鞋记》的作品,讲述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被俘的学者程鹏菊和少女韩玉娘投降军回国的故事。
有趣的是,中国电影的很多“最初”都与戏曲有关。除了这两部彩色电影外,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京剧电影,获得黄金棕奖的第一部中国电影《霸王别姬》也有京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