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剧本
Ⅰ 你好,我老爸改编了一段红旗谱的章节,写了一个剧本。现在想向梁斌老师的后人取得授权。
你可到梁斌老师祖籍蠡县梁家庄说明来意,打探具体联系方式。
Ⅱ 梁斌的《红旗谱》,共有几部,分别于哪年出版,曾得过什么奖
《红旗谱》三部曲,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红旗谱》1957年出版
《播火记》1963年出版
《烽烟图》1983年出版
在作家前面冠上“人民”二字,是对梁斌及其《红旗谱》的最高褒奖。
Ⅲ 《红旗谱》与《红高粱》的历史书写
红旗谱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作者:梁斌,中国青年出版社年版。《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梁斌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人,他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小说家。曾任全国政协委贝、河北省文联大大等职。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并参加了二师的学潮斗争。1933年去北平,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写杂文、散文和小说,挣一点稿费维持生活。而后到济南,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戏剧表演,担仍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以高蠡暴动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夜之交流》。
1937年春天,梁斌回到故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十一大队政 委、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会文艺部长等职。这期间他写出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中篇小说《父亲》,还写出了《千里堤》、《抗日人家》、《五谷丰登》、《爸爸做错了》、《血洒卢沟桥》 等剧本,在冀中地区演出数百场,激励了冀中军民的革命斗志。
1948年秋天,梁斌随军南下,历任湖北省襄樊地委宣传部长、《湖北日报》社长等职。为实现多年 的宿愿--把冀中人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写成长篇小说,1953年他调回河北。他在高阳、蠡县走村串户访问当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充实自己的生活,把全部身心沉浸在创作境界里。在50年代中期,他 开始在省文联院内的一间小平房里,后来搬到枣胡同的“创作之家”,专心致志进行创作,他每天早晨3 点起床,一直写到中午。早饭没顾上吃,赶到食堂吃中午饭,结果是开中午饭的时间也过了,他只好到街上买点吃的。冬天,他常常因写得上劲而忘了火炉添煤,冻得他手脚发麻。经过三个酷暑和寒冬, 他终于完成了《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长篇,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农民朱老忠的典型形象,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
梗概:
小虎子15岁那年,恶霸冯兰池要砸掉千里堤上的古钟,霸占48亩官地。小虎子的父亲朱老巩代表锁井镇48村村民与冯兰池斗争,被活活气死。为躲避恶霸的残害,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他刚走,被恶人奸污的姐姐就跳河自尽了。
30年后,小虎子回到了冀北平原上的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这时他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少年时的朋友严志和帮他安了家。严志和是严老祥的儿子,当年严老祥曾和朱老巩一起斗争冯兰池。现在冯兰池已60多岁,人称冯老兰,家产比当年更大,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他拉起民团抢逃兵的车子和白面,逃兵请回一个团,架起大炮,强迫他赔偿5000块大洋,他却把这笔钱分摊到锁井镇的贫苦百姓头上。朱老忠串联28家穷人告状,官司从县里打到北京大理院,但官府偏袒有钱人,冯老兰的儿子冯贵堂又念过大学法科,会打官司,结果穷人输得一塌糊涂。朱老忠赔了5亩地,几乎气瞎了眼,严志和也搭进去一条牛。冯老兰听说当年的小虎子带着两个儿子回来了,后悔当年斩草未除根,留下了祸患。一次,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和大贵带着几个少年朋友捉到一只名贵的鸟,冯老兰来要,他们不给。冯老兰怀恨在心,唆使招兵的抓走了大贵。第二年春天,运涛外出打短工,认识了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县委书记贾湘农老师,走上革命道路。他热恋着的春兰还把“革命”二字绣在衣襟上去赶庙会。后来运涛告别家乡和春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当了连长。接到他的来信,全家人和锁井镇的穷人们欢欣鼓舞。这时运涛的弟弟江涛在县高小学堂读书,也由贾湘农介绍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那年春天,在贾老师的鼓励和朱老忠的支持下,江涛考入了具有革命风气的官费学校保定第二师范,认识了正直知识分子严知孝和他女儿严萍。
1928年秋天,很久没有音讯的运涛请人给家里写来一封信,说他在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在济南监狱中了。得到这个消息,运涛的奶奶当场身亡,严志和也病倒了。等待运涛回来结婚的春兰甚至想自杀。严家要去济南探监,但没有路费。冯老兰趁火打劫,只用80块钱就买去了严家视为命根子的宝地。严志和悲痛欲绝,在一天晚上带着江涛来到宝地上,趴在地上张开大嘴啃着泥土。严志和因病不能远行,江涛和朱老忠为了省钱徒步到济南,看到了被判了终身监禁的运涛。从济南归来,江涛决心继续哥哥的事业。从此他寒暑假回家帮父亲种田,开学回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就到工厂、农村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这年秋天,党组织派他回家乡组织反割头税运动,和割头税包商首脑冯老兰斗争。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快过年的时候,江涛、朱老忠、张嘉庆和一群贫苦农民偷偷带着标语传单和刀、梭标等去赶城里的大集,在闹市上突然召开反割头税大会。农民、市民齐声响应,包围税局子、县政府,打败保安队,强迫当局放弃割头税。他们还趁热打铁,组织了农会。在火热的斗争生活里,严萍深深爱上了江涛。锁井镇的穷人过了一个欢乐的胜利年,冯老兰恼羞成怒,控告贾老师、江涛、张嘉庆是共产党。贾老师决定自己留下从事合法斗争,让江涛带张嘉庆回保定。张嘉庆本是一个大财主的儿子,因为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带领佃户造了他父亲的反。父亲登报和他脱离父子关系,他成了职业革命者。到保定后,江涛和严萍帮助他考入了第二师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江涛、严萍、张嘉庆和同学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受其影响,保定市13所学校同时罢课,要求当局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省政府为了瓦解学潮,于第二年夏天宣布解散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为了保卫二师这个抗日堡垒,江涛和老夏领导同学们开展护校运动。反动军队包围了学校,市党部主任刘麻子带着一个军官来逮捕老夏和江涛,张嘉庆踢掉他们的手枪,与同学们一起赶走了刘麻子和军官,紧紧关上校门。当局切断他们与校外的联系,对他们实行“饥饿政策”。他们吃树叶,最后连学校的狗和池塘里的鱼、藕都吃了。严萍和工人、市民们支持他们,从校墙外往里扔烧饼。在饥饿中,张嘉庆仔细研究了二师附近的街道和商店布局,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武装抢粮。严知孝担心学生的安全,劝学生们暂时撤出,保存力量。消息传到锁井镇,冯老兰喜气洋洋。朱老忠和严志和急忙来到保定,巧妙地把一车油、盐、面粉运到二师校门口,让学生“抢”了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老夏和江涛意识到这样与敌人硬抗太冒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传播革命火种,他们决定带领同学们冲出包围圈,到广大的农村去继续斗争。但就在他们准备行动的那天夜里,敌人开始了凶残的屠杀。老夏和十七、八个学生在与敌军的搏斗中壮烈牺牲,张嘉庆身负重伤,江涛等人被抓进了监狱。得到这个消息,严知孝怒不可遏,严萍失声痛哭,朱老忠和严志和决定与敌人战斗到底。张嘉庆在一家美国人办的教会医院里养伤,有敌兵看守。后来他和一个名叫冯大狗的士兵交上了朋友。冯大狗本是锁井镇上的无业游民,因为仇恨黑暗社会而同情学生。在军队进攻二师的时候,他开枪打死了几个追杀江涛的士兵。一个炎热的中午,装扮成车夫的朱老忠拉着张嘉庆逃出了保定城,看守张嘉庆的冯大狗也背着长枪跟他们离开了反动军队。
Ⅳ 以下三部曲的空要填什么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郭沫若版自传体三部曲:《学生时代》、《革命春秋》、《洪波曲》。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权炼狱》《十字架》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蚀》三部曲由《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中篇组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雾 雨 电 家 春 秋
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李劼人的“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洪琛的剧本“农村三部曲”是《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是:(《越下》、《雾中》、《风前》)。
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是:《深入》、《转换》、《复兴》
叶君健的“土地三部曲”是::《火花》、《自由》、《曙光》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是::《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
梁斌“红旗谱”“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Ⅳ 红旗谱的作者简介
梁斌,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人,他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小说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联大大、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大大等职。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并参加了二师的学潮斗争。1933年去北平,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写杂文、散文和小说,挣一点稿费维持生活。而后到济南,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戏剧表演,担仍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以高蠡暴动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夜之交流》。
1937年春天,梁斌回到故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十一大队政委、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会文艺部长等职。这期间他写出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中篇小说《父亲》,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红旗谱》中的人物。还写出了《千里堤》、《抗日人家》、《五谷丰登》、《爸爸做错了》、《血洒卢沟桥》 等剧本,在冀中地区演出数百场,激励了冀中军民的革命斗志。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
1948年秋天,梁斌随军南下,历任湖北省襄樊地委宣传部长、《湖北日报》社长等职。为实现多年 的宿愿--把冀中人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写成长篇小说,1953年他调回河北。他在高阳、蠡县走村串户访问当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充实自己的生活,把全部身心沉浸在创作境界里。在50年代中期,他 开始在省文联院内的一间小平房里,后来搬到枣胡同的“创作之家”,专心致志进行创作,他每天早晨3 点起床,一直写到中午。早饭没顾上吃,赶到食堂吃中午饭,结果是开中午饭的时间也过了,他只好到街上买点吃的。冬天,他常常因写得上劲而忘了火炉添煤,冻得他手脚发麻。经过三个酷暑和寒冬, 他终于完成了《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长篇,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农民朱老忠的典型形象,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梁斌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作品集《笔耕余录》以及《春潮集》、《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
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考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 、() 、() 、() 、() 。
3 、《随想录》的作者是()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 ;《回答》的作者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
4 、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 ();《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2 、伤痕文学 3 、朦胧诗 4 、先锋文学
四、简答题( 28 分,每小题 7 分)
1、 简析《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 、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
3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4 、以《文化苦旅》为例,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论述题( 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哪部或哪些,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请结合作家
作品来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 吴强;梁斌;罗广斌;杨益言;杨沫
2 、《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巴金;史铁生;北岛;舒婷 4 、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5 、残雪;刘震云;
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C 2 、 B 3 、 A 4 、 B 5 、 D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 分)
。”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1 分)
2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 分)
三、简答题( 28 分,每小题 7 分)
1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2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分)
2 、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 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3 分)
3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4 、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比如《道士塔》、《阳关雪》。在其笔下,许多风景名胜或镌刻着历史名人印迹的文化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成为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的物象。( 5 分)在艺术技法上,其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体现出一种大散文的风范。( 2 分)
五、论述题( 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 、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 、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 、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 、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 、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二)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 、 ______ 、 等五部
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
2 、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是著名老作家 ____ 的科技报告文学作品 _______ 。
3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了___ 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4 、《双桅船》的作者是___ ;《一代人》的作者是___ ;《迷途》的作者是___ 。
5 、《春之声》的作者是___ ;《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___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___ ;《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___ 。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 )。
A 、《红灯记》 B 、《白毛女》 C 、《沙家浜》 D 、《龙江颂》
2 、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
A 、《小二黑结婚》 B 、《“锻炼锻炼”》 C 、《三里湾》 D 、《套
不住的手》
3、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4、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5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 )。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茶馆》 2 、革命样板戏 3 、新写实小说 4 、先锋文学
三、简答题( 28 分,每小题 7 分)
1、 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
2 、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
3 、简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4、 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 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对哪位作家最有兴趣,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要结合作家的具体作品来说明)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
2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3 、刘索拉; 4 、食指;舒婷;顾城;北岛
5 、王蒙;残雪;刘震云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C 2 、 B 3 、 B 4 、 D 5 、 A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2 分)《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3 分)
2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1 分)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 1 分)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2 分)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
发展。( 1 分)
3 、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 分)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 2 分)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1 分)
4 、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 分)
四、简答题( 28 分,每题 7 分)
1 、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 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3 分)
2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 4 分)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 3 分)
3 、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于《随想录》整部书的总主题。( 2 分)在《随想录》中,巴金对史无前例的文革进行了愤怒的揭露,痛彻的控诉和深沉的思考,提出应该给这场空前的历史大悲剧做总结。《随想录》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场民族性灾难的残酷现实作了深刻再现,真实记录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灵轨迹。巴金的反思究其实际尚不止于文革,其思想的触角和批判的锋芒还伸向了文革之前的十七年。( 2 分)《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2 分)与坚持讲真话相适应,巴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1 分)
4 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 3 分)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4 分)
五、论述题( 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 、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 、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 、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 、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 、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三)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 8O 年代小说历经 _____ 、 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___ 等七个发展阶段。
2 、《创业史》的作者是 ___ ;林道静是小说 ____ 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 )。
3 、“三突出”原则是指___ 、___ 、___ 。
4 、《随想录》的作者是___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_ ;《回答》的作者是 ___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
5 、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公刘的《哎,大森林》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3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4 、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
A 、冰糖葫芦式 B 、一人一事式 C 、人像展览式 D 、锁闭式
5 、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 )。
A 、新写实小说 B 、寻根小说 C 、新历史小说 D 、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 、三红一青 3 、朦胧诗 4 、文化散文
四、简答题( 28 分,每题 7 分)
1、 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 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
3 、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4 、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五、 论述题( 22 分)
巴金《随想录》的思想特色。
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 2 、柳青;《青春之歌》;杨沫。 3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4 、巴金;余秋雨;北岛;舒婷。 5 、《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二、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B 2 、 B 3 、 C 4 、 C 5 、 D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3 分)
2 、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 2 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2 分)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1 分)
3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2 分),
四、简答题( 28 分,每题 7 分)
1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分)
2 、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 3 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 4 分)
3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4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需展开论述)( 7 分)
五、论述题( 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 、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 、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 、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 、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 、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Ⅶ 寻小说高手解答:
我们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两结合”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在“大跃进”运动中提出来的。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发表了如下的意见:“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接着讲“形式是民歌,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立的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所谓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来源于此。
2 、伤痕文学 ( 概念+现象+代表+意义)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 分)
5 、《茶馆》 (作者+地位+艺术特色)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2 分)《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3 分)
6、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1 分)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 1 分)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党的领导、工农兵群众、专业文艺工作者三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2 分)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1 分)
7、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 分)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 2 分)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1 分)
8、三红一青
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 2 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2 分)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1 分)
9、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10、政治抒情诗
“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11、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称为“百花文学。”代表性作品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宗璞的《红豆》等。
12、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等;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三里湾》、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赖大嫂》等;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3、荷花淀派
又称白洋淀派,因孙犁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4、归来的诗人
主要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完全终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包括在“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诗人,在“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的诗人和在五六十年代偏狭的艺术观念支配下从诗坛上自觉消失的诗人等。
15、重放的鲜花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写和小说。不久,“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些青年作家遭到严厉的批判,他们的作品被彻底否定,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文革”结束后,这些作品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得以公开结集出版,被称为“重放的鲜花”。
16、双百方针
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17、反思文学
“文革”结束后,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的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应运而生。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它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代表作品有古华的《芙蓉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18、改革文学
“文革”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在文学领域,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这就是“改革文学”。代表性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龙种》等。
19、知青小说
“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他们的创作,在当时获得“知青小说”(或“知青文学”)的命名。描写知情的生活,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文学的主体: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者:多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主题:以知青生活为主,通过对知青生活的描写,去感知、去反思那个不平凡的时代;又有“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之说。代表作家及作品:梁晓声:《雪城》,《年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卢新华:《伤痕》;老鬼:《血色黄昏》,等等。
20、革命历史小说
50年代开始,就有“革命题材”小说的概念的出现。1960年,茅盾在中国作协第三次理事会会议的报告中使用“革命历史题材”这一概念时,不仅指《红旗谱》、《青春之歌》之类的作品,而且也包括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六十年变迁》(李六如)、《大波》(李劼人),不过,在50到70年代,说道中国现代的“历史”,指的大致是“革命历史”,而“革命”,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
简答
1、 简析《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2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展现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分)
2 、简析柳青《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
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 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3 分)
3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4 、以《文化苦旅》为例,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比如《道士塔》、《阳关雪》。在其笔下,许多风景名胜或镌刻着历史名人印迹的文化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成为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的物象。( 5 分)在艺术技法上,其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体现出一种大散文的风范。( 2 分)
5、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 4 分)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 3 分)
6 、简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于《随想录》整部书的总主题。( 2 分)在《随想录》中,巴金对史无前例的文革进行了愤怒的揭露,痛彻的控诉和深沉的思考,提出应该给这场空前的历史大悲剧做总结。《随想录》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场民族性灾难的残酷现实作了深刻再现,真实记录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灵轨迹。巴金的反思究其实际尚不止于文革,其思想的触角和批判的锋芒还伸向了文革之前的十七年。( 2 分)《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2 分)与坚持讲真话相适应,巴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1 分)
7、 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 3 分)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4 分)
8、 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分)
9、 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
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 3 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
10 、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11 、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需展开论述)( 7 分)
12、为什么说宗璞的《红豆》并不是一篇“爱情小说”?
要点提示:作品虽然讲述的是江玫与齐虹的爱情悲剧,但探讨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爱情在作品中只是故事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家的创作目的,是想表现知识分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自身”的血肉搏斗的痛苦、进行选择的艰难,以及作出正确选择后的欢乐。
13、《哦,香雪》是如何看待香雪和山村少女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的?
要点提示:作品对香雪们渴望走出封闭落后的山村的迫切心情的描写,暗示着一种古老陈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即将解体;作品在突破了“文明/愚昧”的话语模式,由衷地赞美少女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的同时,又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悖论:人们在获得现代文明时,会不会丢掉了原来那些纯真?
14、“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要点提示:在作品中的描写是,小林“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其象征意义,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也就是说,生活就是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的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行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Ⅷ 相声《看红岩》李伯祥 杜国芝 剧本
看红岩
甲:您为什么这么大的学问?
乙:因为我这人啊,爱学习,喜欢看报纸,爱看点书。
甲:书内有黄金,就怕不用心。那咱俩握握手。我也喜欢看书。
乙:哦,您也喜欢看书?
甲:当然我没有您的文化高,但是我看的数量比你多。
乙:看多少?
甲:每天晚上能看个三十本五十本的。
乙:看这么多?
甲:少了不过瘾。
乙:什么书阿?
甲:小人书。
乙:您等会儿吧,您说那小人书是小孩看的。
甲:哦,小人书是小孩看的?呵呵呵,大人看犯法?
乙:不犯。您是成年人,应该看点儿长篇小说阿,大人看的书。
甲:您能给我介绍几本吗?
乙:您可以看看三国,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林海雪原,什么红旗谱阿,智取威虎山阿,新儿女英雄传阿。
甲:马寡妇开店啊
乙:那书您最好别看。那是宣传封建礼教的,您要是看长了您很容易中毒。
甲:哦,看长了容易中毒?
乙:对。
甲:我带着口罩看。
乙:哪管什么用啊?
甲:您说我最好应该看什么书?
乙:最好阿?我再给您推荐一本阿,您可以看看红岩。
甲:这本书好啊,轰动全国,红岩这本书,呵呵
乙:你看过?
甲:听说过。
乙:听谁说过?
甲:谁看了谁说。
乙:这么说你没看过?
甲:不是没看过,我想看,可是我没有啊
乙:没有没关系,您可以买一本。
甲:好主意,买一本,呵呵,你给钱?
乙:我干嘛给钱?
甲:谁买?
乙:你自己买。
甲:我自己也不买,我们单位有个图书室,我在哪里借上一本红岩,保证一晚上看完。
乙:那也太快了。
甲:我这人脑子快,眼睛快,我保证红岩这本书我一夜就能看完了。
乙:是啊?
甲:我回到家吃过了晚饭,我坐在我的床头上,拿起这个红岩掀篇就看。要说这个好书名不虚传,开卷有益。扣人心弦。我看这是1948年冬,国民党反动派伪政权摇摇欲坠,在西南重庆一带疯狂抓捕我们优秀的地下党员同志。我们这些同志在监牢与里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的英雄事迹那真是感人肺腑可歌可泣。这本书我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带神。
乙:好书啊。
甲:我看得正入神的时候,我媳妇不像话。
乙:你媳妇怎么了?
甲:我媳妇,说句大白话就是我的爱人,我老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她是女的。
乙:这不废话吗?
甲:我看红岩正入神呢,她在旁边她搅和我。
乙:怎么搅和你?
甲:全伟,别看书了,明天还要上班,早点睡吧?唉,你说这不是搅和我吗?
乙:这不是搅和你,这是关心你。让你早点休息。
甲:我不爱听,休息?胡说。我要跟同志们战斗到明天。
乙:是啊?
甲:你老看书多上火阿?喝点水再看吧?
乙:让你喝水。
甲:谁我就不喝了,留给那些重病号同志们吧。
乙:看入了迷了。
甲:你看书饿了吧?还有几个包子我给你热热,你把那几个包子吃了。
乙:让你吃饭。
甲:胡扯,现在不能吃东西。
乙:怎么呢?
甲:现在正在进行绝食斗争。
乙:绝食斗争阿?
甲:好,那你看你的书,我不跟你一起神经病,我明天还得上早班,我先睡了。说完话我媳妇拿过一床薄棉被,拿过枕头就躺在我的左边休息了。
乙:在他旁边睡着了。
甲:我拿着这本红岩书一看我爱人躺在我左边睡着了我心里这个乐啊。
乙:你乐什么?
甲:你快睡着了吧,你睡着了我就可以安安静静的,全神贯注的,全力以赴的,精神投入的看这本红岩。
乙:好。
甲:我是越看越爱看,远看越投入,最后我把我全部的注意力都钻到这个书本里头去了。我正看着带劲呢,恩?我妈进来了。
乙:你妈进来了?
甲:我妈在那屋睡,她突然上我这来了,我妈他左手拿着一把鞋刷子,右手拿着把炕笤帚,
到我门口看着我直乐。我看得正带劲呢,猛一抬头,呀,这个老太太她是谁呢?
乙:这不是你妈吗?
甲:不对,这是双枪老太婆。
乙:那他妈当了双枪老太婆了。
甲:你说双枪老太婆不去劫刑车到我这儿干什么来了?
乙:你问问她啊。
甲:恐怕有新的任务交给我完成。我刚要问她,老太婆转身走了。
乙:赶紧追她。
甲:我后面追出来一瞧,老太婆不见了。
乙:这可奇怪了。
甲:奇怪的事情还在后头呢。我回头一看我们那房子,马路,大街,小巷胡同,卖烟卷的,卖杂货的,卖糖葫芦的都不见了。
乙:这可太奇怪了。
甲:到处是荒地,我站的这个地方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乙:这是到哪儿了?
甲:我正在这着急呢,打那边过来俩小子,戴着鸭舌帽,穿这尖皮鞋,手里拿着手枪。老远冲我直喊:站住。我估计这俩小子不是什么好东西。
乙:准是特务。
甲:你是干什么的?
乙:你怎么说的?
甲:我说我干什么的?我是说相声的。
乙:说相声的。
甲:这俩小子一听我是说相声的,俩人直嘀咕:嘿,他说他是说相声的,怎么办?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交差要紧,说相声的?把他抓走!
乙:抓走了?
甲:糊里糊涂的这俩坏小子就把我给抓走了。
乙:抓拿去了?
甲:给我抓到一个大院子里头,院子里有很高的围墙,上面拉着电网,四周架着机关枪,当中间儿有几间牢房,打开一牢房门这俩小子就把我扔进去了。这牢房里有很多的人,一个个满面严肃,目射怒光。
乙:这是什么地方啊?
甲:我也不知道。我看有一个老年人说话挺和气,大伙都管这老年人叫老大哥。
乙:我知道了,这是丁长发同志。
甲:大伙叫他老大哥,我也别例外了。我也管他叫老大哥。我说老大哥您好啊,这是什么地方啊?
乙:这是哪儿啊?
甲:你刚被他们抓来吧?告诉你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渣滓洞。
乙:抓那儿去了。
甲:这笼子里边的,都是咱们自己人,这位同志叫成岗,那个同志叫刘思扬,那个叫齐晓轩,这个穿军装的叫龙光华。这小家伙叫罗卜头。这里面都是咱们自己人,外头你得注意,那个贼眉鼠眼的,那个叫猩猩。那个叫猫头鹰,这胖不伦敦的叫狗熊。
乙:我呀?您先等会把,猫头鹰,猩猩,狗熊,怎么全是野兽阿?
甲:我说老大哥,我这就不懂了,我到动物园里去过阿,那都是野兽在笼子里面,人在外面看,怎么着个地方人关在笼子里头,野兽倒跑外面去了?
乙:老大哥怎么说?
甲:这就使他们反动派的政策,又来了。说着话,外面过来一个女同志。
乙:什么打扮?
甲:短发披肩,穿着蓝色阴丹士林的旗袍,外头套着个玫瑰色的毛线外套,只见她满面是血浑身是伤,雄赳赳气昂昂,直奔女子牢房去了。
乙:这女同志是谁啊?
甲:老大哥告诉我:她是我们的江姐。
乙:江雪芹同志。
甲:我们的江姐为了保住党组织的秘密,受尽了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我一听这个话我非常地受感动,有这么多好同志做我的坚强后盾,我一定跟他们战斗到底。
乙:好。
甲:我正在跟老大哥这说话呢,外边有一个坏小子冲我直嚷嚷。
乙:怎么嚷嚷的?
甲:嗨!刚才进来的那个小子出来!
乙:叫你了。
甲:出来!就是你,出来!叫我出来,老大哥告诉我,他们这是要审问你,千万别害怕。
乙:你害怕吗?
甲:有这么些同志们支持我,我能害怕吗?
乙:不能害怕。
甲:当时我给他来个腆胸叠肚,扬眉阔步,来人啊!与爷头前带路。满不在乎。把我领到一个审讯室,这个审讯室是个长方形的房子,里边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后边坐着个大特务,带着个金丝眼镜,手里头拿着笔,这手里拿着纸,看样子审问我他要做笔录。
乙:他要审问你你害怕不害怕?
甲:我往这一站,我大模大样,满不害怕,这家伙开始审问,一拍桌子:嗨,你这个小子姓什么?
乙:你告诉他,我姓郭,我叫郭全伟。
甲:那是我的真名实姓,我不能告诉他,我是一名相声演员,相声就是我的战斗武器,我要用相声的语言跟他战斗,虽然不能取得全面胜利,至少我也要气他个半死不活的。
乙:是啊?
甲:我说出我这个姓名来我叫他没法写,查六十本字典没地方找着字儿去。
乙:你怎么说的呢?
甲:我非把他气疯了不可。嗨!你这个小子姓什么?
乙:你怎么说的?
甲:问你家二爷啊?你家二爷姓zer
乙:zer ?
甲:我这一zer阿,还真把他给zer住了,他拿着笔直唑牙花子,zer?zer?没听说过这种姓阿
乙:就是。
甲:先生我这是个外姓。
乙:外姓
甲:你着字儿我先空着,你叫什么名字?
乙:叫什么名字?
甲:我叫chua
乙:chua ?
甲:叫chua?那个字典里有这字啊?我先空着,你还有别的名字吗?
乙:还有吗?
甲:我还有个小名。小名也可以,你小名叫什么?叫dia
乙:dia 阿?
甲:呵,姓zer 叫chua 小名叫dia,加在一起你叫zer chua dia。
乙:这什么名字?
甲:你这字儿先摆一边,你是什么地方人?
乙:哪儿人啊?
甲:二大爷是山东人。
乙:山东的。
甲:山东地方大了,你是山东哪一县?
乙:哪一县?
甲:我说我是pia县。
乙:pia县阿
甲:姓zer ,叫chua 小名叫dia家住pia县。什么乱七八糟的?特务气坏了,用手一指我:好你个zer chua dia,你不要跟我说相声,快跟我说实话,你到底是个搞什么工作的?
乙:问你是干什么的。
甲:我不怕他,搞什么工作的?吓破了你的狗胆,我是搞地下工作的。
乙:告诉他了?
甲:我一说我搞地下工作,这个特务换上一张假笑脸,好说好说,只要你承认你是搞地下工作的咱们一切好说。不过你要详细说说搞地下工作你的具体任务是干什么的?
乙:到底是干什么的?
甲:我说我是修理下水道的。
乙:不像话,修理下水道叫地下工作?
甲:下水道有在房顶上修理的吗?
乙:哦,这么地下工作?
甲:特务气坏了,一拍桌子:好你个姓zer的小子!少拿我开心。要想活命给我写一份自白书,要不然我枪毙了你
乙:你写了吗?
甲:写了。
乙:怎么写的?
甲: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祈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乙:好。
甲:怎么样?
乙:这是你写的?
甲:这是成岗同志写的。
乙:这部废话吗?
甲:虽然他写的,我记住就算不错。特务一看着自白书气得直哆嗦,用手一指我:好你个又chua又dia的小子。你是不想活了,掏出手枪来照定我的面门,啪就是一枪。
乙:啊
甲:我闻听枪响不慌不忙定睛观瞧,哎呦,又打我的正前方,紫微微蓝哇哇青虚虚雾沉沉霞光万道瑞气千条,明亮亮夺人二目,冷森森令人胆寒,一颗美丽的小子弹,哆丽哆嗦,飘飘摇摇不慌不忙颤颤悠悠注本我的哽嗓咽喉。眼看子弹里我还有二分五,我连过武术,少林寺练过八年,我来了个缩颈藏头。这颗子弹顺着我的耳朵边就飞过去了,我抢一步单拐肘正打敌人肋叉子,我一伸手把特务的手枪头攥住了,我说你把枪给我,你把枪给我,我使劲一抓着手枪头子。
乙:你把枪抓过来了?
甲:我媳妇蹦起来给我一嘴巴。你这个家伙不睡觉你老揪我鼻子干什么?
乙:做梦阿?
Ⅸ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1、《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2、《孽海花》 曾 朴
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趼人
4、《南社丛刻》 南社编刻
5、《人境庐诗草》 黄遵宪
6、《老残游记》 洪都百炼生(刘鹗)
7、《尝试集》 胡 适
8、《女神》 郭沫若
9、《沉沦》 郁达夫
10、《呐喊》 鲁 迅
11、《繁星》》 冰 心
12、《雨天的书》 周作人
13、《志摩的诗》 徐志摩
14、《寄小读者》 冰 心
15、《彷徨》 鲁 迅
16、《野草》 鲁 迅
17、《死水》 闻一多
18、《背影》 朱自清
19、《在黑暗中》 丁 玲
20、《倪焕之》 叶绍钧
21、《啼笑姻缘 张恨水
22、《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
23、《新月诗选》》 陈梦家编
24、《鲁迅杂感选集》 鲁迅著,何凝(瞿秋白)选编
25、《望舒草》 戴望舒
26、《烙印》 减克家
27、《子夜》 茅 盾
28、《家》(《激流三部曲》之一 巴 金
29、《边城》 沈从文
30、《南行记》 艾 芜
31、《死水微澜》 李劼人
32、《大堰河》 艾 青
33、《湘行散记》 沈从文
34、《画梦录》 何其芳
35、《上海屋檐下》 夏 衍
36、《萍踪忆语》 韬 奋
37、《包身工》 夏 衍
38、《骆驼样子》 老 舍
39、《黄河大合唱(组诗)》 光未然
40、《呼兰河传》 萧 红
41、《屈原》 郭沫若
42、《十四行集》 冯 至
43、《给战斗者》 田 间
44、《速写三篇》 张天翼
45、《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46、《传 奇》 张爱玲
47、《小城风波》 沙 汀
48、《风雪夜归人》 吴祖光
49、《白毛女》 延安鲁艺工作团集体 创作:贺敬之、丁毅、 王斌执笔。马可、张 鲁、翟维作曲
50、《穆旦诗集》(1939—1945) 穆旦(查良挣)
51、《财主底儿女们》(上下) 路 翎
52、《果园城记》 师 陀
53、《王贵与李香香》 李 季
54、《围城》 钱钟书
55、《人生采访》 萧 乾
56、《雅舍小品》 梁实秋
57、《曹禺剧本选》 曹 禺
58、《保卫延安》 杜鹏程
59、《红旗谱》 梁斌
60、《射雕英雄传》 金 庸
Ⅹ 梁斌《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父亲》,剧本《千里堤》、《抗日人家》、《五谷丰登》 原
红色经典小说(以下称红色经典)特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七年的文学,它是中国现代农民革命史诗的激情写作,又称为革命叙事,是文学“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在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他称这段时期为理想主义文学时期。基本特点是现实性,能反映整个时代风貌,气势雄浑。不仅情节有趣、充满英雄传奇色彩,思想也积极乐观,并反映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它“是以理想主义的艺术思维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全面去梳理和营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荣传统,并以史诗性的庞大气魄感染和凝聚新一代中国人对于现代政治革命理念的价值认同。”[1]不管后代对红色经典的批判如何强烈,不管它的文学艺术性如何缺乏,它的存在对我们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整个文学史及唤起民族记忆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 当下环境中的红色经典
当下环境红色经典思想教育在学校渐趋空白,学生学习革命烈士爱国精神和了解共和国成立史已经不如以前浓烈。同时社会影视改编中出现一股改编红色经典的热潮和风气,《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等多次被搬上荧幕。但其内容却与原著出现很大差距,一般都趋向于娱乐性、低俗化,爱情取代了革命而成为中心,反响也并不尽如人意。面对这股改编热,一些专家学者已提出了反对意见,并给出了改编红色经典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原著基本的主题、人物关系、故事结构;尊重原著的价值导向;创作改编从现实出发,尊重原著的时代背景。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说:“现在的一些改编者把人性卑微化,认为只有七情六欲才是人性,英雄的人性就是七情六欲,这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是‘自毁精神长城’。”作为审美意识的某种反映,并非改编一定不行,而是得把握一个度。,红色经典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它不仅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还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的生命经验,包含着一种质朴的、丰厚的道德情感。因此,每一个改编,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是一次历史意识、道德信心和生活趣味的考验。
北京大学的李道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祝东力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志忠等都认为,“红色经典”中所包含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青春激情等精神性内涵对于今天这个时代仍然有重要意义。无论怎样改编,都不能把这些精神财富改没了。改编必须要尊重原著尤其是原著的精神内涵。《文艺研究》杂志社的陈剑澜认为,“红色经典”改编热持久不衰,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它抓住了当代人的怀旧情绪。他说,作为美学范畴的怀旧是历史意识退化的产物或替代品,弥漫在“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怀旧情绪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我们的“历史记忆的空洞化”。由于历史记忆的空洞化,在重述“红色经典”时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用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经验去演绎历史,仿佛不这么做,革命生活就得不到合乎逻辑的再现。这究竟是编导刻意迎合当代“大众”的口味,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理解历史的能力?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革命时代的经验和逻辑离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确实十分遥远,但是在“红色经典”重述中,差异没有理由成为我们理解的障碍,相反倒应该成为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动力。简单地以今天的人情世故“同化”昨天的历史,看似顺理成章,实际上表明了历史意识的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把红色经典小说进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表现。但改编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其内容的严肃性问题。虽然这个年代日趋个性化,灵动化,不固守一个或几个成规,但红色经典中那种爱国精神还是不应遗忘的。我们没有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甚至更加激烈,我们仍需全民一致的爱国精神来保卫自己的热土,国家的强大才有自己个人的荣耀。中国没有自己的信仰,随着全球化脚步,传统逐渐消失殆尽。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该思考的问题。
二 红色经典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斗争着向前发展,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成果。20、30年代的鲁迅、巴金、老舍、矛盾、曹禺等;30、40年代的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都是名留文学史的大家。但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意识形态占主流,知识分子精英意识逐渐受到排挤而被边缘化。在政权的干预下,文学史由这批红色经典来填写,大部分作家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创作赞颂革命的小说。就算有些仍坚持个人自由主义的创作精神的作家继续地下精英写作,可他的作品也很难进入文学史。因此,若完全否定红色经典,新时期的文学史将是一段空白。红色经典是一批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过滤和淘汰之后留下来的肯定具有价值,尽管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经典的理由。
1949年至1976年文革结束的27年间,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经历了一个波浪的形态,处于浪峰的正是那批史诗性的红色经典小说。小说艺术地展现了农民革命的全过程,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全国上下所有人的精神支柱,这就是他们的信仰。且不论这“信仰”本身如何,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无信仰将会有质的区别。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信仰的巨大力量,没有信仰的民族决不是个强大的民族。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反映现实又高于现实。虽然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物语言与思想过分崇高化,但这是那个时代的反映,也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新中国作家的创作源头是对革命胜利后中国如何走上革命康庄大道的历史复述或追忆,这些小说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整个历史发展纵深看,缺失这阶段的文学,中国文学史便出现断裂现象。这时期小说所表现的内容就是其价值所在,而艺术性次之。冯雪峰在《论<保卫延安>》提到“从我们文学工作上说或从人民文艺生活上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2]丹纳《艺术哲学》也说种族、环境、时代是文学发生的动因,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社会现象。他还提出了判定艺术价值的标准。即,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程度及效果。农民革命军的胜利必然决定文学得歌颂农民。建国后,农民英雄形象及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传奇故事,随着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革命政权的确立,被人为地加以神化:农民出身地革命英雄被作家赋予思想的绝对先进性(《暴风骤雨》、《保卫延安》、《红旗谱》),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被描绘成绝对主力军(《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描写土地革命,农民是革命的主角,革命彻底;党员英明果断。都是反映当时现实并拔高农民形象,为当时意识形态服务;冯德英《苦菜花》表现共产党怎样领导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姜永泉在党的指挥下完成了对日本人的反扫荡;《山乡巨变》讲述的是清溪乡建立初级社和发展高级社的故事。文本中无私的党团员形象便是这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赵树理《三里湾》描写农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以邻里间人事纠葛为主要内容来表现农村社会变迁中农民的命运和思想变化过程。作者自己就希望他的小说“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除了这些写农民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小说外,很大一部分的红色经典是革命战争小说。《红日》讲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莱芜和孟良崮两场战役,打败了国民党的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故事。《保卫延安》则更直白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如周大勇明确地说“我军能打胜仗,那是因为凭借着伟大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们群众”。那个时代的爱国精神及那种集体主义思想全由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作品都在政治意识形态下进行,充当着国家的喉舌,宣传党的宗旨。所取题材注重革命的历程性,“这种现象在过去时代或在其他国家小说创作中,是罕见的,所以是中国当代小说的特性之一。”〔3〕红色经典的作者们大部分放弃城市生活,扎根农村,全身心融入其中,对农村有了真实的感官体验,所写的东西也就不会出现逻辑错误。艺术真实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有过分拔高共产党和农民形象,体现了人性完美的理想化追求,但人物还是有个生活原型的,而非作者凭空捏造。比如《夜之交流》就是作者梁斌根据1932年家乡发生的高蠡暴动改编而成,其中牺牲的小马同志就是主人公原型。梁斌说《红旗谱》“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是我母亲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只是没有我书中所写的那样强烈和完整。”[4]当下去看《青春之歌》的内容与思想会让人觉得升华得过分伟大和崇高,但作者杨沫在后记中这样说“这些人长期生活在我的心中,使我多年来渴望有机会能够表现他们。所以这书中许多人和事基本上都是真实的。”[5]因此无论怎么说,这批作品都真实记录了中国成立的艰辛与不易,成为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们的精神支柱。可以说生活在那个年代虽然物质生活很艰辛,但在精神上是充实的,从某些角度说我们当下的精神生活正趋荒芜,较之后退了。其次将按段历史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来也是对那些革命者的一种精神奖励和鼓舞,有利于振奋士气;同时流传后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最主要的是这十七年的红色经典,为中国文学史的完整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文学史强调的就是它的连续性,而不是单以作品的文学艺术特性为唯一标准。当一部作品被拉入“史”的范畴来讨论时,就必须联系时间上(历史发展延续性)、空间上(各类文学样式共时性存在)的因素来考查、定性。
三 红色经典对于唤起记忆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的领导权还不稳定,仍面临着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问题。为了巩固政权,统一意识形态,增强凝聚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文艺运动,如整风运动、“反右”、以及后来波及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这些所谓的文艺运动都是出于一定的政治需要,都是为统一思想、巩固政权而做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可以概括那个时期文学创作特点。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是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毛泽东不承认具有独立品格和地位的文学的存在,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而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和互相对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这样,从40年代的延安文学开始,文学写作、文学运动,不仅在总的方向上与现实政治任务一致,而且在组织上,具体工作的步调上,也要与政治完全结合。红色经典就是产物之一。
所谓“红色”,在我们中国就指共产党的范畴。红色经典大多描写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运用宏大叙事展示现实,缅怀革命战士,具有现代民族史诗的品格。“广而言之,从清末民初的民主与帝制之争(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大革命时代的风起云涌(欧阳山((三家巷)、《苦斗》),红军时代的艰苦卓绝(梁斌《红旗谱》、王愿坚《党费》和《七根火柴》),抗战八年的血肉长城(冯德英《苦菜花》、知侠《铁道游击队》、刘流《烈火金刚》),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摧枯拉朽、风卷残云(杜鹏程《保卫延安》、昊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都在表现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方面,在文学范式的创建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6]红色经典里的积极乐观,理想主义,在现在看来是很不切实际,甚至有些浮夸,可那是时代使然。在那种艰难的战争年代,为了革命,为了自己的“信仰”,热情高涨,生命都可以抛弃,缺少理性的思考是必然。在付出血汗努力后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获得了相应的权利,共产党的威信逐渐提高。在新中国成立出气出现这大量的红色经典小说,用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革命颂歌,讴歌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机智、勇于献身的精神和革命胜利后的全民狂欢。革命历史叙述是国家意识形态维护自身合法性与延续性的重要文学手段,因而各个时期均有国家体制约束及支持下的革命历史书写;另一方面,“革命历史小说”还以否定性的方式构成了所谓精英文学或“纯文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刘再复《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革命历史小说》)。当然除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加强意识形态控制外,用文字记住革命传统和历史、让后代铭记他们开国建业的丰功伟绩也是统治者的意图之一。
我们新时代的几代人,没有经历过革命,若没有这些红色经典系列,我们对祖国的历史将了解地更少,甚至断裂。我们都知道“前车之鉴”这个词,历史的苦难只有在它被记忆的时候,才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思想资源,为现在的事业所用。可对于战争,人们向来喜欢选择遗忘,忘记历史、忘记疼痛,自动回避让我们痛苦与尴尬的阶段。鲁迅一直深恶痛绝的也包括我们中国人缺少直面现实的勇气:“我们都不太有记性。这也难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7] 社会进程的高速商业化,使我们新一代轻易地推开了一切的历史重负,转而寻求心灵新的满足方式,陷于物质和欲望的旋涡不能自拔。在这种精神家园逐渐被欲望腐蚀的关键时刻应该以这批红色经典来鼓舞一下斗志。西方有位哲人雅克•德里达曾说“唤起记忆就是唤起责任。”无论红色经典是文本形式还是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都广为农民所喜闻乐道。《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农民抗日的片子,不仅上一代中国人喜欢,我们这80一代及90一代都对其有很大兴趣。它在一种拔高中国人、贬低日本人的氛围下宣传党的意识形态和爱国主义,无形中唤起了国人的爱国热忱。这比一味地用语言宣传要好的多。那个年代对于爱国、爱党都非常热情直白,是整体意识形态在起作用。然而如何,个性张扬,没有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爱国主义的话题已被边缘化,处于被嘲讽的状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民族没有信仰,若再没有相对统一的国家意识来增强凝聚力,中国强大的出路在哪?时下漠视红色经典不说,甚至胡乱改编,完全违背原义,将之低俗化。这都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心态的产物。我们需要重新拿起经典来沉静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的责任意识,但不是用如此嘲讽和庸俗的方式,而需要一种颗严肃庄重的责任心。
四 结语
红色经典小说是现代农民革命史诗的激情写作,有着许多可以学习的精神和处事作风,譬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等。虽然作品被政治意识形态占据大部分空间,出现艺术的缺席和人性的缺席,但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其潜在价值和对保证文学史、革命史的完整性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也维护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