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星有几个是河南的

释小龙 陈中……跆拳道冠军 关牧村(河南新乡市人,著名歌唱家,成名曲《吐鲁番葡萄版熟了》) 程 琳(河权南洛阳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风雨兼程》) 陈 明(河南洛阳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快乐老家》) 李 娜(河南郑州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青藏高原》) 张丰毅(河南唐河县人,著名演员,成名作《骆驼祥子》) 向 梅(河南巩义市人,著名演员,成名作《女篮五号》) 赵雅芝(河南开封市人,著名演员,成名作《上海滩》) 小香玉(河南郑州市人,著名豫剧演员) 马艳丽(河南周口市人,世界名模,现为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 还有孟广美、买红妹、李瑞英、海霞、张泽群、沙桐、陈鲁豫

⑵ 豫剧吴素真出生年月

吴素真,[1]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主演,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班。主攻青衣,花旦。师从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的弟子、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为陈门再传弟子。曾荣获第九届“香玉杯”戏曲大赛金奖第一名。主演作品:《白蛇传》、《宇宙锋》、《春闺梦》、《春秋配》、《天女散花》、《拾玉镯》等。
中文名
吴素真
国 籍
中国
民 族

职 业
演员
毕业院校
中国戏曲学院
经纪公司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
代表作品
《白蛇传》《宇宙锋》《拾玉镯》等
主要成就
著名花旦

⑶ 张宝英的所获荣誉

1988年率团去深圳、蛇口演出,1990年参加全国梨园杯豫剧广播大赛,获金奖第一名。1991年参加香玉杯艺术奖评选获三届香玉杯第一名。1992年参加文化部艺术局在西安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获优秀演员奖。1993年参加全国豫剧十大名目选技赛,获十大名旦第一名。1995年率团赴台湾九个市(县)进行了交流演出1996年随中国豫剧艺术团赴香港交流演出,荣获全省96年最受欢迎的十佳演员之一。1997年随中国河南豫剧团赴澳门参加了庆国庆演出,10月份回郑州参加了中国豫剧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均获好评。1999年上半年应邀参加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召开的50年文化艺术成就座谈会,获唱腔表演一等奖。为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崔派艺术的出色继承人。她以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推动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出版有《张宝英演出剧目选》,电影《包青天》,电视剧《三进士》、《桃花庵》、《秦香莲后传》等。《张宝英唱腔选萃》盒式音带十几种。她曾任安阳市豫剧一团付团长,安阳市豫剧团团长,全国政协七届委员,现为河南省人大五届以来的代表,中国戏曲分会理事,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剧协付大大,安阳市剧协大大,国家有杰出贡献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员,安阳市模范党员,劳动模范,河南省安阳市文化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她的名字已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2009年以培养豫剧本科学历学生为主的戏曲表演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豫剧表演家张宝英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

⑷ 朱旭光的从艺经历

2002年8月,考入河南省电影电视学校曲剧表演专业。 2008年元月,考入河南省曲剧团;现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09级豫剧本科班,主工花旦、青衣。
期间师承河南曲剧名家王秀玲、李卫红、周玉珍、褚霄霞;豫剧名家常小玉、王清芬、牛淑贤;京昆名师张逸娟,王晓燕,张艳红,张娟,张毓雯;声乐教育家左奇伟、包思慰。戏剧表导演研究生导师王绍军,刘晓军,苏东花。
2004年12月,被选中参加河南省曲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飘扬的红丝带》,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
2006年5月,演出的曲剧《掩护-打渔》参加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闭幕式演出;
2006年6月,参演的曲剧《拾玉镯》荣获全国第十届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2006年10月,在《梨园春》王秀玲专场擂台赛中获得擂主称号;
2007年初,荣获河南电视台第三届“擂响中国”梨园春杯全国戏迷擂台赛“银奖”;
2007年8月,作为河南省曲剧团学员班学生,参演的曲剧《拾玉镯》荣获河南省第五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表演一等奖;

2008年元月,考入河南省曲剧团;
2008年10月,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弘扬河南曲剧文化;
2009年5月,参加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开幕式;
2009年7月,作为豫剧花旦代表,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俏花旦”节目录制;
2009年9月,以全国女生组专业文化分数双第一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班;
2010年春节,获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十年擂主争霸赛“十大金奖擂主”之一荣誉称号;
2010年暑假期间,实践排演的大型歌舞剧《酒祖杜康》获河南省民营院团录像评比金奖第一名;
在该剧中饰演女一号“莲姑”,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2010年10月,演出的豫剧《抬花轿》,参加中国戏曲学院建院六十周年院庆之多剧种折子戏专场演出;
2011年元月,赴印度进行戏剧学术交流,参加第二届亚太艺术大会;
2011年5月,获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誉证书,并参加cctv11《快乐大闯关》节目录制;
2011年6月,获中国戏曲学院2011年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荣誉称号。
2011年7月,演出《抬花轿》参加中国戏曲学院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展演;
2011年8月,演出豫剧《梳妆》参加“豫疆情”;梨园春赴新疆大型慰问演出
2011年9月,参演曲剧《风雪配-装箱》,荣获第二届中国曲剧节“当代十大曲剧新秀”称号。并参加第二届中国曲剧节闭幕式演出;
2011年10月,演出豫剧《拷红》参加“海峡梨园情”梨园春赴台演出;
2011年11月,随中国戏曲学院赴武汉参加第六届京剧艺术节《长征组歌》展演;
演出的新编版豫剧《断桥》参加中法艺术学术交流;演出的《抬花轿》参加首届中 国戏剧美学高峰论坛汇演;并排演豫剧小剧场戏剧《红色木棉花》,饰剧中女一号人物“陈铁军”。
2011年12月,演出的《花木兰》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演出的豫剧《抬花轿》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2012年2月,拜豫剧表演艺术家常小玉为师;
2012年9月,CCTV“一战成功”全国豫剧优秀青年演员选拔赛中获金奖;
2012年12月,由河南省文化厅指派,参演越调剧《老子》,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剧中饰女一号“紫葺”;
2013年2月,参加CCTV-11春节戏曲晚会
2014年3月3日晚,在郑州儿童影剧院首演《破洪州》,在剧中饰穆桂英
2014年7月18日晚,参加“向祖国汇报——河南省优秀舞台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并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常 派名剧《破洪州》(在剧中饰穆桂英,常小玉、高玉秋担任艺术指导)

⑸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是本科吗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是本科。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艺术类 。

以本科教育为主,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整合优质文化艺术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由华商黄如论先生捐资三亿元人民币,学院筹措配套6亿元人民币建设的计划独立设置的本科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争取成为中国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艺术院校。

学院已经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以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名义与郑州大学联合办学招收的。自2015起,招生变化二:①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艺术类本科专业不得增加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方向)今年暂停招生;②安全工程专业在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招生,取消专业方向;③取消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联合招生。

(5)豫剧本科班扩展阅读:

知名校友:

汪荃珍:中国国家一级演员,豫剧旦角。

李娜:中国女歌手,河南省戏曲学校75届表演班学员。

丁岚:影视演员,毕业于河南省戏曲学校,曾出演多部武侠剧。1991年移民新加坡,在新加坡新传媒当专业演员。

魏俊英:中国国家一级演员,豫剧旦角。

蒋欣:中国女演员,毕业于河南省艺术学校。

康帆:国内优秀青年演员,制片人。毕业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⑹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杜永真是哪里人

吴素真,[1]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主演,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班。主攻青衣内,花旦。师从豫容剧大师陈素真的弟子、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是豫剧陈派再传弟子。曾荣获第九届“香玉杯”戏曲大赛金奖第一名。

⑺ 北京市占奇豫剧团的剧团历史

北京市占奇豫剧团是一家专业的豫剧创作和表演团体,成立四年多来,共承办或参与各类文艺演出1000多场,编演豫剧曲目40多台,为活跃北京及周边地区基层文化生活,推动地方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北京市占奇豫剧团自2004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4-2005年为初创阶段,这个阶段成功承办中国戏曲第二届红梅大奖赛;2006-2007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为剧团上升阶段,依靠餐戏互动和排演一批优质剧目,剧团在京城站稳了脚跟;200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剧团步入成熟发展的轨道,通过广泛参与农村、部队、学校等演出,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
北京市占奇豫剧团注册资本为116万元。剧团阵容整齐、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全团现有演职人员60余人,其中一级演员2人,二级演员8人,三级演员12人,乐队、舞美服装及导演等工作人员共38人。
剧团聘请一流的豫剧名家担任艺术顾问,为剧团演艺人员的培育把关。剧团刚成立时,豫剧泰斗常香玉先生为剧团策划人、首席顾问。同时,剧团聘请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女士担任剧团的艺术总监,聘请马金凤、海连池、王希玲、金不换等豫剧名家担任艺术顾问。
目前,剧团的创作团队汇集国家一二级的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等专业人才。他们来自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戏剧家协会、河南戏剧家协会的专家以及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学院等高校和社会创作精英,为剧团原创剧目提供了质量保障。同时,剧团聘请大导演翟俊杰先生、知名作家刘震云先生为剧团的创作顾问,给剧目的创作提供支持。
北京市占奇豫剧团一开始就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开展业务,并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来规范自身、提高效率。剧团按照专业化分工,成立了演出部、外联部、后勤部、财务部、办公室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组成了一支高效率的团队。
北京市占奇豫剧团依托河南丰富的豫剧人才资源,大胆引进专业人才,为剧团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剧团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创立豫剧专业本科班,为剧团培养优质的后备专业人才。

⑻ 豫剧的历史溯源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1947年秋,安阳、鹤壁、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1947年末,豫剧教育家李战在兰州组建甘肃第一个豫剧表演团体“新光豫剧团”。
1948年,创办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派人在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以梆子大王陈素真及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武汉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会副大大邓子恢接见了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1950年8月间,陈素真、王魁元等率领该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定名为豫剧,此后“豫剧”一词正式取代了河南梆子。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在开封市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市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即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历经明、清两代。
民国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并称五大乾旦。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和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参加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民国五年(1916年12月29日),出版的《嵩岳日报》载:“汴省簧戏屡演屡辍,惟梆戏颇持久”。除省城开封之外,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地也先后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并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叫好之声,连连不绝。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同乐、永乐和国民四个戏院,各地豫剧演员荟萃开封,广受欢迎。
民国十五年(1926年),义成班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
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南省教育厅又成立了戏曲审查会,颁发各种《章程》。以樊粹庭、王镇南、邹少和、蒋文质、张介陶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的介入,使河南梆子舞台面貌一新。
民国十九年(1930年),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改革家的参与,使之豫剧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这种融合后的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这也为1950年豫剧在全国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樊粹庭在开封创办豫声剧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河南省教育厅推广部主任樊粹庭在开封组建豫声戏剧学社,对戏剧的科白、词句、腔调、做工、化装、行头进行改革,对豫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改革因行政力量的介入,戏剧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声势;镶入时代思想,提高了剧目、唱词的文学品位,发挥了唱念做舞的综合优势,改革了旧曲,合流了唱调,创立了新腔新韵。樊粹庭还将同乐戏院改为豫声剧院,邀请豫剧皇后陈素真及赵义庭等人组成强大的演出班子在豫声剧院售票演出,改编后的豫剧颇受欢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4日)出版的《河南民报》载:“每晚座无隙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樊粹庭陪同陈素真从开封动身赴北平学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樊粹庭、陈素真二人动身返豫,开启了河南文艺界第一次抗战募捐义演的大幕。义演到商丘改名为狮吼剧团,并编写了《涤耻血》、《伉俪箭》、《克敌荣归》等抗战剧目。以宣传抗日、募捐演出,支援抗日战士,被称为热心救国之模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封沦陷,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提,黄河泛滥,民众流离失所。有不少豫剧团体进入西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狮吼剧团迁到西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崔兰田在西安创办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等,西安成为豫剧的演出的重要阵地。还有一些演员进入安徽界首演出,如毛兰花、马金凤、阎立品等。在抗战中,各流派的演员为了谋生而到处流动,他们打破门户之见,相互搭班演出,使豫剧各流派有了更多的交流。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南京,国军将领黄杰率领近四万官兵撤往越南富国岛,这些官兵多为苏、鲁、皖、豫诸省人,部队中有一军官李久涛,其太太张岫云原是唱豫剧的红角。大家号召张岫云成立剧团(后命名为“中州豫剧团”),专门为官兵们表演,以慰藉乡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大陆相继成立,新编曲目、剧目大量出现。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为“豫剧”,国家摄制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纪录电影片、电视片,保存纪录了许多艺术家和剧团的表演艺术。
中国国民党为表现其文化正统性而提出“弘扬中原文化”的主张,豫剧做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在台湾得到大力发扬。1950年,陆军政战文工体系在高雄凤山排出台湾第1批豫剧公演。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执政时期,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台湾豫剧环境受到影响。在马英九上台后,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豫台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豫剧在台湾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台湾豫剧团是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的国家级公立豫剧表演团体。
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导演杨兰春、作曲王基笑开辟了一条豫剧现代戏道路,创造了以《朝阳沟》为代表的反调唱法,被称做“现代戏流派”,是豫剧中的歌剧。《朝阳沟》成为一部不可复制的经典。但随之产生的大量豫剧现代戏,也令不少业内外人士担心,因优良传统唱腔在现代戏中的异化和丢失,以及选材审美、唱词设计艺术性的严重缺失,豫剧的雅和韵无法在豫剧现代戏中得到体现,致使豫剧的品位和品质严重下降,并且还造成万人一腔的局面。
1951年,台湾空军成立以毛兰花为核心的业余豫剧团(大鹏豫剧队)。该业余豫剧团开办了台湾史上第1个豫剧科班:中华民国空军业余豫剧团学生班(大鹏豫剧队学生班),招收第1期学生8人,第2期学生4人,第3期学生8人后停办。中华民国陆军有黄龙豫剧队、虎贲豫剧队、捷豹豫剧队。
1953年,黄杰的部队迁台,划为台湾海军陆战队,驻地高雄。迁台后的“中州豫剧团”在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周雨寰及夫人的关心和时任职参谋长于豪章的支持下,改组为“飞马豫剧队”。同年4月初的一天,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的介寿堂观看了一场豫剧,在演出过程中,蒋介石连声称好,谢幕后,他脱去军帽,频频向台上招手,并对在座的政府要员说豫剧是最富教育之剧种。
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有系统、有计划地培养戏曲艺术的新生力量为己任,以豫剧专业为主的河南省戏曲学校(今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同年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并决定在年底召开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12月举行的观摩大会上,共有23个剧种参加演出,豫剧剧目几乎占演出剧目的一半。
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地有一批豫剧工作者如陈素真、阎立品都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1962年整并成立陆光豫剧队。台湾海军陆战队有飞马豫剧队;联勤有四四豫剧团。
1959年开办的台湾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学生班是台湾史上维持最久的豫剧科班(后来改成国立国光剧艺实验学校豫剧科),停办前共培养出9期学生。
台湾第3个豫剧科班,是还没有培养出毕业生就随剧队停办了的台湾陆军陆光豫剧队学生班(在读生转到飞马豫剧队学生班)。
从1940年到1960年,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四十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五十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1965年,在飞马豫剧队要奉命解编之际,蒋经国在高雄听取了海军和陆战队的长官们的意见后,下令保留飞马豫剧队,蒋经国还想办法解决了豫剧队的经费问题。1965年起台湾军方政战体系开始逐个解散各军种的豫剧团队。
1966年,台湾空军业余豫剧团在屏东解散(联勤四四豫剧团已先散班)。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口号中,豫剧同其他戏曲团一样,大量传统服装、道具、戏曲资料被视为封建残余而被烧毁。还有许多豫剧演员遭到批斗,如常香玉被剥夺演出权,《河南日报》对她进行批判,称之为“大戏霸”。同时,包括河南豫剧院在内的一些豫剧团被撤销或合并,在全国大力普及样板戏的形势下,豫剧工作者为豫剧移植样板戏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不适合演样板戏的演员被迫改行。
1969年4月2日,中国国民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晚会上,蒋介石指明要看豫剧,并看完新编历史名剧《杨金花》上下全场,盛赞豫剧具有教忠教孝的意义。从1966年到1972年这段文革时期,豫剧除了移植样板戏外,几乎没有新创做的剧目。
1971年,陆光豫剧队解散,只有1965年获时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蒋经国下令特别照顾(时任副队长张岫云越级向小蒋力争,小蒋定调后,张在1968年退休)的飞马豫剧队留下。
1973年,台湾最后1个民营豫剧团:凤麟豫剧团散班(此前还有1个民营的捷音豫曲团已解散),从此台湾只有公营的飞马豫剧队1个豫剧戏班。
1974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豫剧电影《秦良玉》,呈献蒋介石,甚获赞赏,并令颁三军观赏。
受父亲影响,蒋经国对豫剧亦情有独钟,在他担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副院长期间,就观赏过由王海玲女士主演的多部豫剧,并向严家淦和何应钦等人推荐。
1978年,台湾军队第14届文艺金奖会演上,总统蒋经国亲临观赏,并颁发给飞马豫剧队奖金四万元新台币。
文革结束后,传统豫剧剧目重新走上舞台,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豫剧创作有了一种新的思想涌动,伴随着“伤痕文学”的脚步,豫剧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
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力上确立了陈、常、崔、马、阎五大旦角以及唐喜成李斯忠等生净一些流派。
到1983年,文革时期的创造桎梏已被打破,豫剧新剧目从作品内容到表现形式、从艺术实践到理论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实验。 1990年,飞马先后受邀至美、德、奥、意、英等国公演,以豫剧艺术站上国际舞台。
1990年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平顶山市演出,开启了两岸豫剧交流大幕。此后,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大陆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
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进入双向交流时期。
1994年,河南电视台开播的《梨园春》栏目以擂台赛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广泛好评。《梨园春》栏目组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国外各地演出,使豫剧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996年,台湾军方决定不再经营戏曲剧队,1月1日,飞马豫剧队从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移到中华民国教育部下,改成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它就是现在的国营台湾豫剧团。
1998年4月,由国家一级演员虎美玲带领的郑州市豫剧团40人首次以整团的形式赴台湾演出。 2000年,台湾豫剧团首次以意大利著名歌剧《杜兰朵公主》开创豫剧跨文化剧目,演出造成空前轰动。
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
2008年3月6日,台湾豫剧团脱离国光剧团独立,成为其对等机构。
2009年,再度移植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为豫剧版《约束》,此两出跨文化新作,为豫剧在台之现代化与国际化之发展,开启创作新道路,演出获得很高评价。
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2009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
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参加201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台湾豫剧团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
2011年,由中国文化部、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的豫剧盛会中国豫剧艺术节,河南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台湾等多个省(区)的豫剧团参与展演。开幕式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举行, 洛阳牡丹马金凤、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两位大师荣获第二届中国豫剧节“豫剧终身成就奖”。
2012年5月20日,台湾文化部成立后,台湾豫剧团隶属于台湾文化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的演出风貌以“结合现代化与本土化,展现包容性与创新性”为发展标志,强调豫剧的本土化,深刻融入台湾内涵。同时,跨文化或跨界创作观念成为台湾二十一世纪创作风潮。
2015年9月11日,河南豫剧院二团,由中国剧协副大大、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领衔主演的新编大型爱国主义豫剧《苏武牧羊》亮相西安“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⑼ 牛姓的明星都有谁啊

1、牛莉,中国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女演员。从影前牛莉是名运动员,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届女子花样游泳团体冠军,1990年获得全军射击冠军。1991年9月,牛莉首次出演电影《大决战》,2001年,凭借主演的家庭情感剧《空镜子》提名第2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2、牛骏峰,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2002年1月5日,牛骏峰出演的喜剧片《家有轿车》上映,以儿童演员的身份正式出道。2007年,出演神话剧《宝莲灯前传》,在剧中饰演少年杨戬。

3、牛萌萌,中国内地女演员,1997年,参演电视剧《十七岁不哭》,饰演岳晓丹。2001年,通过海选,与苏有朋拍摄康师傅绿茶广告 。2007年,获得北京青年“娱乐人物”奖 。2006年,参演电视剧《数风流人物》,饰演女一号夏雨。

4、牛欣欣,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2006年,在河南卫视戏曲大赛《梨园春》中表演豫剧《穆桂英挂帅》而进入演艺圈 。2009年,发行个人专辑《恭喜恭喜》和专辑《童星联盟红霸天下》《童星联盟贺新春》 。2010年,主演都市亲情剧《丑角爸爸》 。

5、牛淑贤,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旦。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的掌门弟子。有“五岁红”之美誉,当代豫剧十大名旦,河北邯郸东风豫剧团团长,现已退休,曾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中国国宝级艺人称号,亚洲杰出艺人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