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莎士比亚剧本
㈠ 有关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Richard III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爱德华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为摄政王,杀害侄子爱德华五世后即位。镇压了要求王位继承权的白金汉公爵叛乱。但是在和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的交战中,由于部下威廉·斯坦利叛变而失利被杀。约克王朝结束。尽管因为篡位而名声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王后安妮.内维尔(1456年6月11日~1485年3月16日),原为亨利六世独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的遗孀,1473年生独子米德尔汉姆的爱德华,1484年4月9日夭折。
【关于杀害先王遗孤的传闻的讨论】
英国史学家长期以来,针对理查三世杀死先王遗孤(即他十二岁的亲侄子“爱德华五世”)的讨论,各个时代都有人提出疑问或翻案讨论。
在文献上,首次出现理查三世杀侄传说是在改朝换代廿年后的事,且执行的凶手已经身亡;正式流传下来的版本,是由汤玛斯·摩尔所著的《理查三世传》。论者以为,在亨利·都铎的年代,有必要消灭前朝合法性地位的方式,便是对其施以污名化的手法。目前尚无当代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证明这件事,但摩尔的著作太过深入人心,以致现在理查三世的简介中依然背负“篡位者”与“杀侄”的罪名。
关于理查三世杀侄传说的通俗资料,可以参考小说家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作:《理查三世》
㈡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
《理查三世》复接续着《亨利制六世》的历史背景,写白玫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爱德华篡夺王位之后,不久便死去。同族贵族理查用卑鄙无耻的血腥手段,将6个有希望继承王位的人选,排挤出局,然而在他登上王位后,自己也很快被敌党所杀。取之于不义的王权,必失之于不义,正所谓”“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莎士比亚通过历史上真实的一幕,谴责了玩弄权术、利欲熏心的人,又通过他们可悲的下场,悲叹人类在世俗功利面前的贪婪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的凶残与狠毒,必将为他人和自己造成悲剧。这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留给后人的沉重启示。
㈢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剧本有哪些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剧本不计其数,得以传世的就有37个。其主要作品有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仲夏夜之梦》(1595—1596)、《威尼斯商人》(1596—1597)、《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1601)、《第十二夜》(1599—1600)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哈姆莱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等,此外,还有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1593)《亨利四世》(1596—1597)等等。
人们往往把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90年至1601年,这一时期能够代表莎士比亚创作成就的是多部历史剧和喜剧,剧中表现了这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最初步入剧坛时,对社会人生所抱的进取态度和理想憧憬。
第二阶段,1601年至1608年,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悲剧,剧中不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矛盾,而且显示了他戏剧思想的深化和创作手法的成熟。
第三阶段,从1608年始,至其逝世止,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晚期阶段,以悲喜剧和传奇剧为主,显示了他对世界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是非凡的,以至于所有研究他的人,常常会被他的超拔的智慧、充沛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无尽的才思所震慑,他确实是人类戏剧史上杰出的巨人。法国文学史家泰纳在论及莎士比亚时说:“我要论述的是一个为所有法国式的分析头脑和推理头脑所迷惑不解的非凡心灵,一个既能描写庄严又能描写卑贱的才气横溢的全能大师;这是在准确地表现真实生活细节方面,在千变万化地运用幻想方面,在深刻复杂地刻画出类拔萃的激情方面最伟大的创造力;他有着诗人的气质,放荡不羁,灵感焕发,由于一种先知式的入神状态的突然启示而超越在理性之上;他的悲观是这样趋于极端,他的步伐是这样唐突奇特,他的迷恋是这样凶猛强烈,只有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诞生这样一个婴孩。”
㈣ 莎士比亚一生中主要创作了那些剧本
据说,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剧本不计其数,得以传世的就有37个。其主要作品有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仲夏夜之梦》(1595~1596)、《威尼斯商人》(1596~1597)、《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1601)、《第十二夜》(1599~1600)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哈姆莱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等,此外,还有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1593)、《亨利四世》(1596~1597)等等。
㈤ 能评价下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 吗
《理查三世》
——暴君的下场
《理查三世》,文题相符,写的是理查三世本人悲剧的历史。全剧情节 集中紧凑,写宫廷内的斗争,写理查三世从阴谋篡位到身败名裂的全过程。
戏一开始,作者就借助独白、旁白等手段使理查三世 (即位前叫葛罗斯 特)露出凶险的面目和可怕的野心。他对权力有不可抑制的贪欲,作为皇上 的弟弟,他一直在为没能继承王位而耿耿于怀,仿佛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 他的计划是设下圈套,搬弄是非,用酒后狂言、毁谤及梦呓等一切手段,挑 拨他的三哥克莱伦斯与大哥即皇上的关系。他先是甜言蜜语,骗取克莱伦斯 的信任,然后进宫,在生了病的皇上面前说克莱伦斯的坏话,让皇上动怒杀 死他,这时他就可以独揽大权了。他以前曾杀了安夫人的丈夫和父亲,但他 为了目前的需要,打起如意算盘,要娶这位寡妇为妻,当然不是为了爱情, 而是想得势以后把她杀死,再娶她的侄女。他知道自己犯的罪过不可饶恕, 在安面前无地自容,而且他这一瘸一拐,形象欠佳,连她前夫一半也不如。 但他用花言巧语和满面春风,并且采用非常的手段终于把安骗到手。
他厚颜无耻,嘴上总是挂着滔滔不绝的正义辞藻。与人争吵,总是大嚷 大叫,先发制人:丑人就该死吗?就一定存心害人吗?一副单纯的真实心肠 就该受到凌辱,就该让狡猾欺诈的家伙占尽上风吗?如此等等。罗斯特本是 骁勇善战的将领,曾四方征战,立下功勋,所以他动不动就提起他以往的历 史来要挟当今的统治者,他不择手段,铲除阻碍他达到极权地位的一切障碍, 甚至最后杀掉一直跟随他的爪牙白金汉公爵。他的所作所为终于导致举国上 下怨声载道,众叛亲离。里士满公爵起兵直逼王宫,而以前被他杀害的人的 幽灵在不断纠缠他的灵魂和良心。 “良心是个懦夫,你惊扰得我好苦!”他 叹道。剧终时,在战场上,他陷入重围,连坐骑也没有了,凄惨地高喊着: “一匹马!一匹马!我的王位换一匹马!”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这部作品情节简明,主题突出,人物性格也较丰满。比起 《亨利六世》 那种枝蔓过多,平铺直叙是一个大进步。它显然受到马洛等人悲剧作品的影 响,在历史事件中挑选与悲剧性人物有关的事,加以集中化的处理。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正经历着一个转折,他的历史观也趋向成熟。究 竟怎样评价帝王将相,是他的历史剧的中心问题。亨利六世是个昏君,懦弱 无能,导致国家混乱。而理查三世过于用强,凶狠阴险,祸国殃民,其结果 比之亨利六世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用非法手段攫取 王位,而另一个历史剧中的君主——理查二世,虽是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 也遭到同样的下场。
作于 1595年左右的 《理查二世》,取材于荷林舍德的《英格兰、苏格 兰与爱尔兰编年史》,描写英王理查二世被大臣勃林布洛克废黜的故事。理 查二世是一位喜怒无常的暴君,肆意横征暴敛,不体察民情。他总是抱定“君 权神授”的观念,唯我独尊,使臣民们极为不满。该剧一开始,就出现勃林 布洛克与毛勃雷二位贵族的争端,双方都怒气冲天,各不相让,遂请求国王 主持一场决斗来解决。但理查二世表现了昏庸和刚愎自用的性格,他想比武 的结果,无论哪一方取胜,都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把他们二人同时放逐到 外国。理查二世一心想着自己的利益,认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教臣死, 臣不敢不死,是天经地义的正在这时,勃林布洛克的父亲约翰·刚特去世,国王索性来一个釜底抽薪,没收了应由勃林布洛克继承的封地和财产,激起 了这位大臣的愤怒,遂以讨还遗产为名,联络其他一些贵族,起兵将理查二 世赶下王位。
在这个剧本里,莎士比亚遇到一个很复杂棘手的问题,就是国王的权力 是否能够动摇,权利的得失由谁来安排。按照传统观念,王权是上帝赋予的, 王位的继承或禅让都要符合一定的程序,人民群众是没有权力随意废黜旧王 拥立新王的。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就是僭越篡位,罪莫大焉。莎士比亚生活 在封建极权的时代,自然受这样的观念影响很深,在前面介绍的历史剧中, 对阴谋篡位的贵族及发动暴乱的农民,都一律予以谴责。即便在《理查三世》 中贵族最后推翻君主,也是因为他之登上御座,本是不合法的。在 《理查二 世》中,莎士比亚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安排了理查二世的倒台,正如中国 的孔孟,虽拥护王权和秩序,但遇到暴君,也要以民为本,以社稷为重,赞 成 “诛一夫纣(殷纣王)”。如果君主无力治国而又祸乱天下,也是可以取 而代之的。君权神授,但只授给那些英明勤勉的国王。这就是莎士比亚在该 剧中达到的认识水平,也是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进步思想在剧作中的体 现。
㈥ 莎士比亚的剧本拍成电影的都有哪些
莎士比亚戏剧电影经典
1944年《享利五世》
导演:劳伦斯.奥立弗
主演:劳伦斯.奥立弗、罗伯特.纽顿
1947年《麦克白》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奥逊.威尔斯、简妮特.诺兰
1948车《哈姆莱特》
导演:劳伦斯.奥立弗
主演:劳伦斯.奥立弗、珍.西蒙丝
1950年《奥瑟罗》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奥逊.威尔斯、迈克尔.马克里阿莫
1953车《裘力斯.凯撒》
导演:约瑟夫.曼吉维奇
主演:马克.自兰度、詹姆斯.梅森
1956年《理查三世》
导演:劳伦斯.奥立弗
主演:劳伦斯.奥立弗、约翰.吉洛德
1967隼《驯悍记》
导演:泽弗尔利
主演,伊丽莎白.泰勒、理查德.伯顿
1967隼《罗密欧与朱丽叶》
导演:泽弗尔利
主演:莱昂纳德.怀汀、奥莉维娅.赫西
1971牟《麦克白》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约翰.劳奇、弗兰西所卡.安妮丝
1985年《乱》
导演,黑泽明(故事改编自《李尔王》)
1989年《享利五世》
导演:肯尼斯.布拉纳
主演:肯尼斯.布拉纳、艾玛.汤普森
1992辱《哈姆莱特》
导演:泽弗尔利
主演:梅尔.吉布森、格伦.克洛斯
1993隼《无事生非》
导演:肯尼斯.布拉纳
主演:肯尼斯.布拉纳、文玛.汤普森、
丹泽尔.华盛顿
1995年《奥瑟罗》
导演:奥立弗.帕克
主演:拉里.弗什伯恩、伊莲娜.雅各布
1996年《理查三世》
导演:理查德.朗克莱恩
主演:伊恩.麦肯伦、安妮特.贝宁
1997年《寻找理查三世》
导演:阿尔.帕西诺
主演:阿尔.帕西诺、薇诺娜.瑞德、
亚历克.鲍德温、凯文.斯派西
1997年《第十二夜》
导演:特雷沃.南恩
主演:海伦.伯汉姆.卡特、本.金斯利
1997年《哈姆莱特》
主演:肯尼斯.布拉纳、凯特.温丝莉特
199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
导演:巴兹.卢尔曼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克莱尔.丹恩斯
《威尼斯商人》
㈦ 能具体评价下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 吗
《理查三世》
——暴君的下场
《理查三世》,文题相符,写的是理查三世本人悲剧的历史。全剧情节 集中紧凑,写宫廷内的斗争,写理查三世从阴谋篡位到身败名裂的全过程。
戏一开始,作者就借助独白、旁白等手段使理查三世 (即位前叫葛罗斯 特)露出凶险的面目和可怕的野心。他对权力有不可抑制的贪欲,作为皇上 的弟弟,他一直在为没能继承王位而耿耿于怀,仿佛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 他的计划是设下圈套,搬弄是非,用酒后狂言、毁谤及梦呓等一切手段,挑 拨他的三哥克莱伦斯与大哥即皇上的关系。他先是甜言蜜语,骗取克莱伦斯 的信任,然后进宫,在生了病的皇上面前说克莱伦斯的坏话,让皇上动怒杀 死他,这时他就可以独揽大权了。他以前曾杀了安夫人的丈夫和父亲,但他 为了目前的需要,打起如意算盘,要娶这位寡妇为妻,当然不是为了爱情, 而是想得势以后把她杀死,再娶她的侄女。他知道自己犯的罪过不可饶恕, 在安面前无地自容,而且他这一瘸一拐,形象欠佳,连她前夫一半也不如。 但他用花言巧语和满面春风,并且采用非常的手段终于把安骗到手。
他厚颜无耻,嘴上总是挂着滔滔不绝的正义辞藻。与人争吵,总是大嚷 大叫,先发制人:丑人就该死吗?就一定存心害人吗?一副单纯的真实心肠 就该受到凌辱,就该让狡猾欺诈的家伙占尽上风吗?如此等等。罗斯特本是 骁勇善战的将领,曾四方征战,立下功勋,所以他动不动就提起他以往的历 史来要挟当今的统治者,他不择手段,铲除阻碍他达到极权地位的一切障碍, 甚至最后杀掉一直跟随他的爪牙白金汉公爵。他的所作所为终于导致举国上 下怨声载道,众叛亲离。里士满公爵起兵直逼王宫,而以前被他杀害的人的 幽灵在不断纠缠他的灵魂和良心。 “良心是个懦夫,你惊扰得我好苦!”他 叹道。剧终时,在战场上,他陷入重围,连坐骑也没有了,凄惨地高喊着: “一匹马!一匹马!我的王位换一匹马!”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这部作品情节简明,主题突出,人物性格也较丰满。比起 《亨利六世》 那种枝蔓过多,平铺直叙是一个大进步。它显然受到马洛等人悲剧作品的影 响,在历史事件中挑选与悲剧性人物有关的事,加以集中化的处理。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正经历着一个转折,他的历史观也趋向成熟。究 竟怎样评价帝王将相,是他的历史剧的中心问题。亨利六世是个昏君,懦弱 无能,导致国家混乱。而理查三世过于用强,凶狠阴险,祸国殃民,其结果 比之亨利六世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用非法手段攫取 王位,而另一个历史剧中的君主——理查二世,虽是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 也遭到同样的下场。
作于 1595年左右的 《理查二世》,取材于荷林舍德的《英格兰、苏格 兰与爱尔兰编年史》,描写英王理查二世被大臣勃林布洛克废黜的故事。理 查二世是一位喜怒无常的暴君,肆意横征暴敛,不体察民情。他总是抱定“君 权神授”的观念,唯我独尊,使臣民们极为不满。该剧一开始,就出现勃林 布洛克与毛勃雷二位贵族的争端,双方都怒气冲天,各不相让,遂请求国王 主持一场决斗来解决。但理查二世表现了昏庸和刚愎自用的性格,他想比武 的结果,无论哪一方取胜,都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把他们二人同时放逐到 外国。理查二世一心想着自己的利益,认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教臣死, 臣不敢不死,是天经地义的正在这时,勃林布洛克的父亲约翰·刚特去世, 国王索性来一个釜底抽薪,没收了应由勃林布洛克继承的封地和财产,激起 了这位大臣的愤怒,遂以讨还遗产为名,联络其他一些贵族,起兵将理查二 世赶下王位。
在这个剧本里,莎士比亚遇到一个很复杂棘手的问题,就是国王的权力 是否能够动摇,权利的得失由谁来安排。按照传统观念,王权是上帝赋予的, 王位的继承或禅让都要符合一定的程序,人民群众是没有权力随意废黜旧王 拥立新王的。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就是僭越篡位,罪莫大焉。莎士比亚生活 在封建极权的时代,自然受这样的观念影响很深,在前面介绍的历史剧中, 对阴谋篡位的贵族及发动暴乱的农民,都一律予以谴责。即便在《理查三世》 中贵族最后推翻君主,也是因为他之登上御座,本是不合法的。在 《理查二 世》中,莎士比亚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安排了理查二世的倒台,正如中国 的孔孟,虽拥护王权和秩序,但遇到暴君,也要以民为本,以社稷为重,赞 成 “诛一夫纣(殷纣王)”。如果君主无力治国而又祸乱天下,也是可以取 而代之的。君权神授,但只授给那些英明勤勉的国王。这就是莎士比亚在该 剧中达到的认识水平,也是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进步思想在剧作中的体 现。
㈧ 莎士比亚--理查德三世的剧情概括
英文的复网上精读
http://www.sparknotes.com/shakespeare/richardiii/
里面有每场概括制, 角色简介,分析, 等.
(分析那些不用以它说的作准, 自己理解就好了)
原文和现代英语版对照
http://nfs.sparknotes.com/richardiii/
(其实原文是早期现代英语, 不是古英语)
中文版搜一下 "理查三世 在线阅读" 应该有很多.
㈨ 谁知道有什麼剧本或者是作品是按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
第一部:王子复仇记(Hamlet,1948)
《哈姆雷特》是莎翁四大悲剧之首,也是搬上银幕最多次的莎翁名剧,它包含了一出好剧应有的要素,包括了:结构对称的剧情、错综复杂的角色、对生命意义的隐喻、加上份量足够的性(包括了乱伦)与暴力,每一个条件平衡发展,使得此片严肃的主题,不至于让观众喘不过气来。而导演劳伦斯·奥立佛的电影版本《王子复仇记》,则成功的将所有要素融合在一起。
劳伦斯·奥立佛在此剧中自制、自导、自演,身为演员的他,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角色,成为全剧的灵魂人物;而身为导演的他,则让人印象更为深刻,全片画面黑白层次有致、摄影机灵活调度,将艾尔西诺城堡的内部完整呈现,并透过哈姆雷特的双眼来看整个世界。
哈姆雷特与情人奥菲莉亚的旁白,表现出两角色微妙而鲜明的心理变化,并且让观众接近角色内心最深处的思想。
虽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历经千年而隽永依旧,但是为了让剧本适合电影媒体,大多数的导演会调整剧本的内容。在这出《王子复仇记》中,奥立佛删掉了哈姆雷特好朋友罗森·克瑞兹与盖登·史登的戏(他们两人在剧中奉国王与皇后之命,找出哈姆雷特抑郁寡欢的原因),对此剧多少有一点影响。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劳伦斯·奥立佛减少了相当多的冗词,禀持了莎剧名言“言贵简洁”的原则。
很多演员都曾经尝试将《哈姆雷特》搬上舞台或大银幕(像是肯尼斯·布拉纳与梅尔·吉布森),但是没有一个人的成就能与劳伦斯·奥立佛相匹敌,历经半世纪,他仍然是《哈姆雷特》之王!
第二部:亨利五世(Henry,1989)
劳伦斯·奥立佛在1944年拍摄的《亨利五世》,描写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的痛苦与试炼,一直是该剧的代表电影作品,直到1989年,肯尼斯·布拉纳再度将《亨利五世》搬上大银幕,以狂暴的战斗场面、心碎的爱情故事,成就了一部更强而有力、更气势磅礴的电影巨作。
此片是描写1415年时,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受到法国国王羞辱后,决定领军进攻法国,但是一路上他不但要面对消沉的士气,还有自己内心的疑虑。片中的战争场面以慢动作强化其血腥与残酷,观者根本很难分辨出是英军还是法军(虽然法军看起来厉害多了),两方士兵互相砍劈、刺杀、践踏,当战争结束之时,你会感觉英军的胜利,和军队的战略组织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反倒像是老天保佑下的奇迹。
片中真正的高潮,不是在战争场面,而是在双方和平协议之时,肯尼斯·布拉纳所饰演的亨利五世,必须向法国国王的女儿凯瑟琳(艾玛·汤普逊饰)求婚。当他和他的战争新娘同处一室时,两人之间的爱恋、恩怨纠缠在一起,这才是剧中的最高潮处。
肯尼斯·布拉纳所饰演的亨利五世,融合了领袖气质与道义良心,他被迫要权衡自己的权力欲望和众人的生命轻重,最后他彷佛是融合了肯尼迪、巴顿将军与肖恩·康纳利的本领,将自己投身于对法军的战役中。
片中,亨利五世在战争前,对所有士兵的一席动人演说,即使没有汹涌澎湃的交响乐伴奏,也是一样的气势非凡。附注:当年默默无无闻、清纯可爱的克里斯汀·贝尔(《美国精神病》),也在片中演出一名士兵。
第三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
在所有改编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西城故事》这部音乐剧可说是跨足了三种领域:首先将《罗密欧与茱丽叶》改写成现代版本的《西城故事》,搬上舞台之后,又被拍成了电影。从任何层面上来看,这部电影都是一出相当成功的上乘之作。
莱昂纳多·伯恩斯坦的音乐朗朗上口、动听易记;杰罗米·鲁宾斯的编舞令人脚ㄚ子蠢蠢欲动;还有编剧厄尼斯特·莱曼改编亚瑟·罗伦特的书,其功力也是无人能出其右。
此剧在没有牺牲一丁点儿原著精神的原则下,将整个故事转换到了纽约市,当地青少年帮派与波多黎各移民之间的冲突,造成了喷射帮与鲨鱼帮的对立,也为男女主角玛丽亚与汤尼的相遇写下了伏笔。
娜塔莉·伍德在片中演出人见人爱的玛丽亚,而理查德·贝默则演出她的情人汤尼,虽然他在片中的演出有时显得稍微过火,但是和女主角的搭配是适得其所。两人在玛丽亚卧室外防火梯上对唱的那场戏,以一首经典歌曲,便捕捉到莎翁原著中罗蜜欧与茱丽叶在阳台上诉情的所有精髓。瑞塔·莫雷诺在片中带有现代詹妮佛·洛佩兹的气质,演出玛丽亚的好朋友艾妮塔。
在此部《罗密殴与茱丽叶》的现代版本中,茱丽叶(也就是片中的玛丽亚)被作者赦免一死,但是结局之悲惨,还是不下于原著。虽然女主角娜塔莉·伍德的西班牙口音有时听起来挺好笑的,但是在这么多精彩的舞蹈场面下,还有谁会在乎呢?
第四部: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o and Juliet,1968)
导演弗朗哥·泽菲莱利继《驯悍记》之后,再度放手让演员带动整部电影,不过这一回并不是什么重量级的大明星,这一对莎翁笔下最命运多舛的情侣,是由两位新进的年轻演员来诠释:17岁的奥莉维雅·荷西(剧中茱丽叶的角色是14岁)以及18岁的莱昂纳多·怀汀。
这两位小明星在台词中注入的真挚感情,与他们稚嫩的语调互相共鸣,当他们快乐的时候,看起来就是那么兴高采烈,当他们要分手时,看起来就像是被哀伤所撕裂。
为了平衡片中这一对小儿女的炽热恋情,导演弗朗哥·泽菲莱利安排了帕特·海伍德演出茱丽叶的保姆,米洛·欧西亚饰演神父,他们是小俩口偷情的桥梁,但是最后也导致了他们悲剧性的死亡。
此片之所以杰出,除了角色剧情之外,还有它在小细节上的精心与考究。当两家世仇展开决斗时,从粗暴的弄刀舞剑,变成了真实而致命的交战;还有小两口第一次邂逅的那场华丽舞会,也呈现出义大利乡间丰富的色彩、与奢华的气势。
第五部: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968)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最富有想像力的喜剧,它激发了后世多部精彩的电影作品,举个例子来说,1999年由米歇尔·菲佛所主演的《仲夏夜之梦》,集结了迷人的演员阵容,如梦似幻的场景,成就了一部华丽、甜美又诙谐的电影,可能是至今该剧作最热闹的一个版本了。
但是在1986年,由英籍剧场大师彼得·霍尔所执导的《仲夏夜之梦》,其成就还远远超过了1999年的版本,60年代的自由精神,碰上莎翁最异想天开的作品,擦撞出了经典的火花。
此片的卡司也是它经典的原因所在,每一个演员都是英国剧场界掷地有声的重量级人物,包括了伊恩·理查森、朱迪·丹奇、黛安娜·瑞格、海伦米兰、大卫·华纳与伊恩·霍尔姆。
当年《仲夏夜之梦》上映之时,归功于导演彼得·霍尔前卫的摄影与大胆的服装设计,它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片中所有的仙子们啥也没有穿,身体仅涂上一层绿色的颜料,而朱迪·丹奇所饰演的皇后蒂坦妮亚,则穿着叶子遮掩重要部位,这种装扮可能连《蝙蝠侠》中的毒藤女乌玛·瑟曼,也要妒嫉的眼红了。
除了服装设计与摄影机运作之外,此片真正杰出的部份还是在于演员一流的演技,他们以优雅从容的态度,说起莎翁诙谐的台词。伊恩·霍尔姆饰演狡猾小精灵帕克,轻快的飞舞在树林间,执行仙王吩咐他做的差事;黛安娜·瑞格也将她在电视影集《复仇者》中冷酷形象摆一边,演出没有安全感、极度神经质的海伦娜,让1999年新版本中演出同一个角色的克莉丝塔·弗洛克哈特(《艾莉·麦克比尔》),显得有一点,嗯……贫乏!
第六部: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1957)
日本大导演黑泽明,将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搬到了封建时代的日本,黑泽明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将日本的能剧与幻想式的电影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光明黑暗对比、组织结构丰富、暴力正义对峙的寓言故事。
莎翁剧中的麦克白夫人,在此化身为浅次,由日本女星山田五十铃所饰演,她是一个冷酷无情、野心勃勃的女人,这种女人绝对不是你敢娶回家同床共眠的。她运用三寸不烂之舌,强调“没有野心的男人就不是男人”,在软硬兼施下,怂恿丈夫犯下杀君之罪。
而麦克白在此剧中则化身为日本将军竹取,由已逝的日本知名演员三船敏郎饰演,他挣扎在谋杀与欺瞒的痛苦中,在萦回不去的音乐与血腥屠杀的场面相佐下,造就了《蜘蛛巢城》这样一出欲望、罪恶、良心、疑虑等种种人幸福战的大悲剧。
不过,好酒还是沉在瓮底,最后一场延长而痛苦的死亡戏,才是此剧最经典之处,竹取暴君在手下士兵的乱剑中而死,变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豪猪”!
第七部:理查三世(Richard III,1995)
《理查三世》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当时世界被战争而分裂,人类处在激情与痛苦当中。导演理查德·朗克瑞恩巧妙的将故事中的狡诈、阴谋、残暴,与当代法西斯象征主义结合在一起。(片中有一场群众起哄的戏,激昂的群众和飘扬的理查三世旗帜,营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
伊恩·麦克兰演出理查三世,他欲夺取兄长的王位,谋杀、骗婚、歼灭亲族无所不用其极,这样强烈的欲望,驱使他永无止尽的毁掉周遭的人。除了伊恩·麦克兰震撼的演出,其他演员也是无懈可击,包括了克里丝汀·斯科特·托马斯、安尼特·贝宁、小罗伯特·唐尼等。
将莎士比亚的剧作移植到其它年代,是电影人常常做的事,但是却不一定每次都做的好。难能可贵的是,《理查三世》不但以睿哲的智慧改编了这部剧作,并且在不破坏莎翁美丽的词句下,为此剧注入现代的活力。
第八部: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1967)
此片出自于导演弗朗哥·泽菲莱利之手,谁最适合演出莎翁笔下这一对言语粗鲁的夫妇呢?当然是好莱坞最疯狂的夫妇:李察·波顿与伊莉莎白·泰勒。
《驯悍记》当年在拍摄之时,正是李察·波顿与伊莉莎白·泰勒的第一次婚姻迈入第三年,他们之间怪异又反覆无常的关系,正好点燃了整部电影的气氛,而两人在银幕上狂暴粗鲁的争吵,可能要让很多人都自叹不如。
片中描写泼妇凯特(伊莉莎白·泰勒饰)因为性格暴躁、脾气倔强,找不到任何一个敢娶她的男人,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她嫁给了高大结实的大胡子男人皮图丘(李察·波顿饰)。皮图丘一心要把悍妇凯特训练成百依百顺的好妻子,所以他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最后终于驯服了凯特的一身傲骨。
在剧中,两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不断,当新郎皮图丘故意在暴风雨的晚上,拖新娘凯特经过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道路,回到他那阴暗混乱的家中时,两人的对立到达了最高点。这听起来多浪漫啊!虽然这个版本的《驯悍记》有一点胡闹过了火,但是男女主角之间真实的打情骂俏,让一切的一切都值得了。
片中最后一场戏中,凯特在妹妹的婚礼上,振振有词的发表了她的感想:服从与奉献,是幸福家庭的不二法则。看到这一幕,我们很难忍住不笑,因为这句话从玉婆伊莉莎白的口中说来,格外的意味深远……还有谁会比结过八次婚的她,更了解婚姻的真谛呢?
第九部:都是男人惹的祸(Much Ado About Nothing,1993)
肯尼斯·布拉纳是当今影坛上诠释莎士比亚剧作的佼佼者,无人能出其右,他努力将莎士比亚美丽却艰涩的文句,化身为蝴蝶蜜蜂般轻盈易懂的台词。不知道为什么,莎翁生动的喜剧一旦搬上大银幕,通常都有过于平庸的倾向,但是肯尼斯·布拉纳巧妙的将此剧结构重组,为它注入了栩栩的生命力。
这一出发生在田野乡间的浪漫喜剧,场景壮观而华丽,片中充满了精巧的骗局与美丽的爱情故事,描写希萝(凯特·贝金塞尔饰)与克劳迪奥(罗伯特·西恩·莱昂纳多饰)是一对即将步入礼堂的恋人,在准备婚礼期间,两人闲来无事,便计划撮合双方好友班尼迪克与碧翠丝的婚事(由当时为夫妇的肯尼斯·布拉纳与艾玛·汤普森饰演)。
班尼迪克是一个性情豪放又机智的年轻贵族,自负的他抱定了单身的打算,而碧翠丝则是一个性格活泼、伶牙俐齿的姑娘,两个嘴快的人一见面,都要展开一场挖苦讥笑的舌战。不过,在周遭好友善意的骗局下,两人唇枪舌剑的背后,慢慢滋生起爱苗,最后终于由冤家变为夫妻,为整片带来愉悦而温馨的结局。
丹泽尔·华盛顿在片中演出殷勤、迷人带有贵族忧郁气质的阿拉贡亲王佩德洛,基努·里维斯则饰演惹事生非的邪恶弟弟约翰(他没有高低起伏的声音表情,在此片中听起来有一点,嗯……乏味!)
第十部: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
在莎翁的剧作中,剧本想当然的应该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但是在这部出自导演约瑟夫·孟基维兹之手,描写古罗马帝国的黑白电影《凯撒大帝》中,演员才是它的灵魂所在。
此片是一个布局安排精巧,野心、诡计与政治阴谋交织的古罗马故事,由马龙·白兰度、詹姆斯·梅森与约翰·吉古德领衔主演。约翰·吉古德饰演权力欲望薰心的元老院议员凯西斯,嫉妒凯撒大帝的名望与权力,因此策动他人刺杀皇帝,他为这个角色赋予了精彩的声音表情;马龙·白兰度诠释的马克·安东尼,则和凯西斯的角色形成对比与平衡,他忠贞而忧郁,是凯撒大帝的好朋友(令人惊讶的是,马龙·白兰度在此片中,摆脱了一向含糊不清的咬字,口齿相当清晰响亮)。
导演约瑟夫·孟基维兹以高雅隽永手法,诠释《凯撒大帝》剧本中的沉重台词,考究精细、充满鲜明对比的历史性场景,上演着一幕幕情感互动的好戏。当曲终人散之际,我们从这出剧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吗?千万不要相信身穿长袍的男人!
㈩ 求:莎士比亚所有剧作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五部作品,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这些悲剧作品不仅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也一直作为西方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备受世人推崇。
《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如何冲破家庭阻挠为爱献身的故事。维洛那地方的两大世家蒙太玖家族和凯普莱脱家族积有世仇,累世的宿怨经常招致血光之灾。在这不共戴天的仇恨土壤里,一段缠绵的爱情滋生出来,蒙太玖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脱的女儿朱丽叶一见倾心、难舍难分。他们冲破家族桎梏,在好心的神父劳伦斯的主持下举行了秘密婚礼。谁知,正当两人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时,罗密欧将凯普莱脱的侄子泰保尔脱刺死,因此被逐出城。祸不单行,朱丽叶的父亲也在此时逼迫她嫁给少年贵族巴里斯。情急之下,朱丽叶找劳伦斯神父帮忙,拿到神父给她的药汁,在婚礼前夕喝下,以假死来拖延婚期。不知情的凯普莱脱夫妇含泪为女儿送葬。罗密欧闻讯赶至墓地,与在那里的巴里斯格斗并将其杀死,眼望爱人尸体的他已万念俱灰,于是,喝下毒药死去。药力过后醒来的朱丽叶看见爱人的尸体倒在身边,便用罗密欧的匕首自剌而亡。当人们赶来时,看到躺在一起的年轻恋人的尸体,追悔莫及的两家族决定尽弃前嫌,言归于好。
《哈姆雷特》描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他毒死先王、僭登王位、娶嫂为妻,尤其是后一行为令年轻的哈姆雷特甚为不满,也引起了他对于父亲驾崩原因的怀疑。而后,先王的鬼魂将其死亡的真实情形告知哈姆雷特,并嘱其为父报仇。哈姆雷特决心手刃奸王,但又碍于母子情及当时丹麦时局而踌躇不决,一度错失良机。在一次与母亲的谈话中,哈姆雷特误杀情人之父普隆涅斯,被国王遣送英国。当他得知遣送英国为一阴谋后,中途逃回丹麦,遇到情人莪菲莉霞的葬礼,并与莪菲莉霞的哥哥勒替斯发生争执。后哈姆雷特与勒替斯在国王的主持下比剑,两人均死于勒替斯那把浸了毒药的剑。这场比剑是国王为致哈姆雷特于死地而设的阴谋,之间,王后喝下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死去,哈姆雷特也在临死前将国王刺死。大仇已报,但王室一族皆赴黄泉,哈姆雷特欲改变丹麦现状的宏伟理想也未实现。
《奥瑟罗》深入剖析了因嫉妒、猜疑、阴谋陷害、盲目轻信以及莽撞行事而导致恶果的世象。摩尔人奥瑟罗英勇善战,赢得了威尼斯元老勃拉班旭之女苔丝德梦娜的芳心并娶她为妻。正在这时,土耳其舰队侵犯塞浦路斯岛,奥瑟罗奉命出兵攻退敌军,苔丝德梦娜也随夫出征。奥瑟罗的旗官埃古自认为战功显赫,一直为自己地位低下愤怒难平,他妒忌奥瑟罗的副将凯西奥,认为他无战功却被奥瑟罗看重实在令人气愤,于是,他设下毒计引鲁莽坦率的奥瑟罗迈入陷阱。埃古在奥瑟罗耳边不时煽风点火,说风流潇洒的凯西奥如何向苔丝德梦娜献殷勤,同时,他将苔丝德梦娜的手帕故意遗失在凯西奥的屋中,以此彻底激怒了奥瑟罗。奥瑟罗亲手杀死了妻子,但他授意除掉凯西奥的事却未成功。当真相大白时,奥瑟罗悔恨难当,先刺伤埃古,后自刎而死。最终,埃古被处以酷刑和极刑,凯西奥则接替奥瑟罗指挥军队。
《李尔王》向人们展示了不列颠国王李尔寻找爱的过程。李尔王年老体衰,决定将国土分给女儿女婿们,以便颐养天年。他将三个女儿叫至跟前,问她们怎样爱父王。大女儿贡纳梨和二女儿吕甘虚伪奉承,赢得李尔王欢心,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暗下决心以名分来爱她的父亲,不肯像两个姐姐那样讲任何违心的话。结果,李尔王将不列颠平分为二,赏赐给两个大女儿、女婿,什么也没有给小女儿。前来求婚的法兰西王极其赏识科第丽霞的真诚与善良,在未得到分文嫁妆的情况下,将她带回法兰西封为王后。当李尔王按原定计划往大女儿处居住时,受到大女儿百般刁难;一气之下,他投奔二女儿处,结果,得到比大女儿更残忍的对待。李尔王愤而出走,途遇衣不蔽体的埃特加。埃特加是葛罗斯脱伯爵的大儿子,因受同父异母弟弟爱特门的迫害 流落四方,不得已装疯。在与埃特加的谈话中,李尔王最初刚愎自用的态度开始转变。气走李尔王后,贡纳梨和吕甘把帮助李尔王的老伯爵葛罗斯脱抓住,挖去了双眼。此时,葛罗斯脱的庶子爱特门,这个先陷害哥哥、后背叛父亲的贼人,开始讨好吕甘等人,与贡纳梨、吕甘分别定下婚约,并试图加害贡纳梨善良的丈夫奥本尼公爵。愤怒的李尔王终成疯魔,他甚至难以认出率兵前来讨伐不义姐姐的科第丽霞。但在科第丽霞的悉心照料下,李尔王恢复平静,两人出兵被俘,科第丽霞被爱特门派人缢死,李尔王怀抱小女儿的尸体死去。那作恶多端的爱特门也被重整旗鼓的埃特加刺伤而死。最后,奥本尼公爵在埃特加和肯脱伯爵的协助下主持国政。
《麦克白》一剧充满诱惑、罪恶和惩罚。勇冠三军的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戈在班师回朝途中,遇到三名女巫。这些女巫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更预言班戈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很快,麦克白先后成为“葛莱密斯爵士”和“考特爵士”,他欣喜若狂,连忙写信告知妻子。麦克白夫人见信大喜,后又得知国王邓根将驾临麦克白府并住上一晚,于是,她决定激起丈夫的斗志实现君王梦。当晚,麦克白夫人用麻药迷倒国王的侍卫,麦克白也在妻子羞辱的激将法作用下杀死了国王,但他因恐惧不自主地将染血的匕首带了回来。见此情景,麦克白夫人果断地将匕首拿回国王的寝.室,将上面的血迹涂抹在侍卫身上以嫁祸他人。当贵族迈克特夫等人发现国王被害时,麦克自杀死侍卫,麦克白夫人则昏倒在地。国王的两个儿子玛尔康、唐纳本感到事情不妙,于是分别逃往英格兰和爱尔兰,他们因此被怀疑为弑君元凶。麦克白加冕为王,他大宴群臣,但班戈和迈克特夫拒绝赴宴。麦克白派人暗杀班戈得逞,但班戈之子的逃脱却令他深为痛苦。此后的麦克白渐渐成为暴君,他杀掉迈克特夫的家人,靠暴政来抵挡那时时袭来的梦魇。惩罚最终到来,麦克白夫人积郁而死,玛尔康也率英军前来征讨暴君,一度所向披靡的麦克白被迈克特夫取下首级。暴君已死,苏格兰挥却了往日的阴霾,迎来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