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需把诗经采薇改编成能演的剧本 要剧本形式希望尽快有答复

雪欲来的时候抄
又烫一壶酒
将寂寞
绵长入袭口
大寒夜
山那头
彤云出岫
小炉边
那首歌谣
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
麦未熟
恰是初秋
约临走
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
煎茶试新叶
让光阴
杯中交叠
茅檐下
水如泻
沾衣未觉
研开墨
芒种刚过
歌写至下半阙
春分后
花未谢
尚可采撷
却低首
问是耶非耶
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
谁和着那首歌
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忆采薇
草未凋
又抽穗
问斯人
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
杨柳垂
今我来
雪霏霏
问故人
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Ⅱ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一部份.描绘了晚秋残景,渲染悲凉气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部分。直抒胸臆,道出矢涯游子的悲凉心情

Ⅲ 叶圣陶是谁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大大。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 1918 春宴琐谭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与朱自清合著)1946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1课(人教版)语文书课文)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童话选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99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1997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第19课(人教版)课文) 《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13课;苏教版 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21课,有删改;语文出版社初一年级第17课,有删改。)
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任职报纸、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7月6日 08:3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草长鸢飞四月天,古城青州焕新颜。春风中,生机盎然的城市令我们陶醉,文明美丽的家园让我们自豪,日新月异的青州令人们向往,朝气蓬勃的校园让我们骄傲,青州的兴旺繁荣、学校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青州、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城市、校园的美丽需要你我精心呵护,城市、校园的文明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城市、学校的发展需要你我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代表,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争当绿色使者,共建绿色校园、绿色青州。
花草树木洁净着城市、校园的空气,美丽着城市、校园的容貌,愉悦着你我的心灵,为我们的古城、为我们的校园带来生机与活力。如茵的绿地芳草萋萋,请您不要随便踩踏;烂熳的百花千娇百媚,请您不要随便攀折。让我们从保护自己身边的那片绿地、门前的那颗小树做起,家家爱绿、户户植绿、人人护绿,争当绿色使者;让我们通过劳动创??和生活节俭,购买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小区和城市;让我们去认领一棵树木、一片绿地,精心呵护,为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一份绿荫,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把青州、把校园变得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
2、争当文明使者,共建人文校园、人文青州。
陌生人问路时请多一份热情;公交车拥挤时,我们应让一下座位;邻里有纠纷时,我们应多一些体谅;群众有困难时,我们应伸一把援手;与人交往时,我们应多一份真诚。我们号召所有同学在学校要做文明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在家庭要孝敬父母,承担起应尽责任,共建温馨家庭。我们呼吁全体中小学生倡树文明新风,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当荣之事,拒为耻之行。我们的广告就是青州城市的形象,我们的素养就是青州实验中学发展的环境,一言一行当慎重,多为青州增光彩,多为学校添荣耀。
3、争当环保使者,共建洁净校园、洁净青州。
城市、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当你要处理垃圾时,请花上一分钟时间,把垃圾提到指定扔放处;当您要扔掉手中的纸屑果皮时,请花上一分钟的时间,将它放入垃圾箱中;当你在公共场所停放自行车时,请花上一分钟时间停靠在指定场地并摆放整齐。我们号召全体同学从捡拾一片纸屑、随时清朝乱贴乱画、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等小事做起,让美丽的青州有一张二次的脸,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并在社区内认领固定服务岗位,长年不懈、持之以恒,以家庭的洁净、校园的洁净、社区的洁净共同汇成青州的洁净。
4、争当交通安全使者,共建有序校园、有序青州。
请你多等几秒钟,红灯过后道路会更加通畅;请你多走几步路,绕过护栏会减少很多危险;请你认真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城市会更加安全有序。我们号召全体同学争做交通安全使者,增强文明交通意识,文明行车,礼让行路,让有序的交通秩序成为潍坊流动的文明窗口。
5、争当爱心使者,共建和谐校园、和谐青州。
作为城市未来主人,我们号召全体同学,在学校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让一名伙伴因家庭困难辍学,不让一名伙伴因缺乏关心而掉队。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确定固定帮扶对象,把这种关爱带进社区、融入社会,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捐献一些物品,解决一点困难,奉献一点爱心,一起拉起手来,为城市划一道温暖的风景。
同学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像热爱我们自己家庭一样热爱我们青州;像爱护我们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城市环境;像保护我们家庭财产一样,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像关心我们亲朋好友一样,关心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让我们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标准,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树立文明始终的形象,让实验中学的未来更辉煌;打造文明青州的品牌,让青州古城的名字享誉四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行荣耀之事,拒耻辱之为》。
任何人想要让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离不开一个荣辱分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荣辱的选择,胡锦涛总书记于3月4日,提出了:“八个荣八个耻”,他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我们青少年,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古人云:“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见荣辱抉择于人、于国是何其重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思想解放带来了活跃的文化律动,开放的精神引导出多元的价值取向,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在新观念不断引入和萌生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已出现流失的迹象。虚无主义有所抬头,荣辱的界限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含糊不定……
高中阶段,对于我们正是价值观、荣辱观的形成阶段,然而受社会总体氛围的影响,许多青少年对荣辱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混淆。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先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清晰的告诉我们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
当你思维中出现扔掉剩余馒头的冲动时,请谨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当你脑海中闪浮过要欺骗父母、老师、同学的意念时,请细心体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当你面对集体任务却总是拈轻怕重时,请思索:“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当你意识里浮现出为哥儿们义气而不惜大打出手时,请仔细体会:“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同学们,不知荣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不知荣辱无法构建和谐校园,不知荣辱甚至不能成人,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高科学,热爱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成为“特别有修养、特别有纪律、特别有毅力、特别有作为”的优秀学子。
为自己的成功、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实验中学的更辉煌的明天贡献力量!
http://222.132.49.181:86/dyyd/KQXJH/Index.html

揪错 ┆对我有帮助
91回答时间:2006-10-10 20:27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8136220 | 六级

擅长领域: 贸易 创业投资 个人理财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 “教育小说”的基调。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他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叶绍钧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很有些主观见解”,只是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罢了。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的谛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笔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样有讽刺、剥露,又有同情、理解,而这两方面又都含而不露,于是讽刺也就显得温婉、醇厚,不失叶绍钧客观写实的基本风格。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叶绍钧对外国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作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纪念叶圣陶
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 叶圣陶纪念馆
[4]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入选语文课本,选自《网络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8-1521)画家文征明曾参与设计。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于一八九四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我们还可读到圣翁留下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诗文。 叶圣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叶圣陶酷爱文学,也钟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文学活动,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叶圣陶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圣翁与陈从周相识,陈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圣翁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词中还是以苏州园林着墨:“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这首词中,圣翁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解放后,拙政园等园林已成为劳动人民憩息游览的胜地。作者又回忆起孩提、青少年时代与同窗嬉游,踏遍楼廊山径的情景。这正好与前面谈到的一九一三年游园赋诗一事相互印证和呼应。词的后半阙是写圣翁得识陈从周教授以及欣赏陈从周所赠画稿的欢愉心情。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圣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圣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赞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 “拙政诸园寄深眷”,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叶圣陶研讨会
2003年,为纪念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诞辰105周年,缅怀这位近代杰出知识分子的楷模,由叶圣陶研究会、中国出版工作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共同主办了“叶圣陶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并在北京举行叶圣陶先生铜像的揭幕仪式。[5]
叶圣陶杯作文大赛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迄今为止全国级别最高、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一,备受全国中学师生及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瞩目。 于2003年开始举办,由著名出版人、作家、原《中学生》杂志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叶至善先生(叶圣陶之子)授权,叶圣陶孙女、资深编辑叶小沫女士出席了第八届颁奖大会,对大赛给予高度评价。现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学生杂志社承办。以其新鲜的理念、健康的导向和规范公正的评选原则与程序,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大赛把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崭新理念结合起来,体现了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风格 。大赛以“弘扬叶圣陶教育思想,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倡导中学生健康写作,发现与培养文学新苗”为宗旨,以“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为基本理念。主导思想是:倡导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和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审美意识,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等等作为作文的素材;鼓励同学们客观反映校园生活,观察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还原千姿百态的生活,还原与众不同的梦想;我们强调写什么,关注什么,如何写出新意,强调作文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评稿七项标准是:1. 选材好;2. 取角新:3. 情感真;4. 构思巧;5. 手法活;6. 语言美;7. 文风实。 大赛努力为学生服务,提高语文素养。在平时作文、考场作文、竞赛作文之间打开了互相连接的通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大赛鼓励学生把真实的生活等作为写作资源,有力地调动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写作水平及高考中考语文成绩,不少获奖作者成为高考、中考状元或语文单科状元,或通过保送、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等途径进入高一级学校。苏州大学已将“叶圣陶杯”大赛写入自主招生录取简章。参加大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不少学生经过大赛历练成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大赛努力为教师服务,提高业务水平,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助手和朋友。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更多的教学成果,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展示教学科研成果,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大赛努力为学校服务,提高办学水平。许多学校紧密结合学校写作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把大赛活动列入计划,连年组织学生参加,使写作教学现状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进,形成融写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思想道德教育于一体的良好教育方式,并且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特色,不少学校因此而进入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名优学校的行列。大赛努力为培养文学新人搭建交流与成功的平台,至今从这里走出了60位“小作家”和一批文学新秀,其中有张牧笛(天津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曹敬辉(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祝师恩(上海《小主人报》主编和戴日强(“盛大文学 小说阅读网”主编)等。大赛努力为推进课程改革开辟实践与研究的园地,为促进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活动和写作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赛承办单位《中学生》杂志是1930年夏丏尊、叶圣陶等人创办的,朱自清、朱光潜、周作人、俞平伯《倪焕之》是叶圣陶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其仅有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文学早期最成熟的长篇小说之一。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一方面,他们制定的办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为带有浪漫的改良主义的色彩,所以遭到了来自乡村各个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后不得不加以妥协;另一方面,婚后的金佩璋开始沉湎于家庭琐事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锐气,和倪焕之的隔膜也越来越深。倪焕之由此悲叹"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从而在爱情上也遭到了失败。 、林语堂、郑振铎、丰子恺、蔡元培、郁达夫等名家都曾是该刊的作者或参与者,该刊 《倪焕之》是叶圣陶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其仅有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文学早期最成熟的长篇小说之一。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一方面,他们制定的办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为带有浪漫的改良主义的色彩,所以遭到了来自乡村各个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后不得不加以妥协;另一方面,婚后的金佩璋开始沉湎于家庭琐事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锐气,和倪焕之的隔膜也越来越深。倪焕之由此悲叹"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从而在爱情上也遭到了失败。 《倪焕之》是叶圣陶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其仅有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文学早期最成熟的长篇小说之一。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一方面,他们制定的办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为带有浪漫的改良主义的色彩,所以遭到了来自乡村各个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后不得不加以妥协;另一方面,婚后的金佩璋开始沉湎于家庭琐事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锐气,和倪焕之的隔膜也越来越深。倪焕之由此悲叹"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从而在爱情上也遭到了失败。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

Ⅳ 经典名句

1、想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
2、谁伤害过你,谁击溃过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让你重现笑容。
3、用时间和心看人,而不是用眼睛。
4、不要活在过去的回忆里。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5、要学会对拥有的一切怀有感恩之心,最终你会得到更多。如果你总是对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耿耿于怀,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满足。想必,也不会快乐。
6、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7、突然发现,原先不少要好的朋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联系。原来,友情和爱情一样,没有经营,最后也会形同陌路。
8、当长大以后,多希望自己还只是个孩子,给颗糖就笑,摔倒了就哭。不用伪装到面目全非,不用压抑自己的心情。
9、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有很多话讲不出来,放在心里会安全点。
10、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不能停止思念,却装作对方从未走进自己心间。
11、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在阳光下灿烂,在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12、心情不好的时候,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呆着,不求安慰,不求有人能懂。
13、好的感情,战得胜时间,抵得住流年,经得起离别,受得住想念。
14、喜欢一首歌,有时候只是喜欢了一句歌词,因为它碰到了你内心的深处
15、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16、被特别在乎的人忽略,会很难过。而更难过的是,你还要装作不在乎。
17、眼泪,有时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微笑,有时候是一种没有说出口的伤痛。
18、小时候,认为流血了就是很严重的事,不管疼不疼,先哭了再说。直到长大后才发觉,其实流泪比流血更疼。
19、有些痛,说不出来,只能忍着,直到能够慢慢淡忘。
20、世间都是这样的,不管走到哪里,总有令人失望的事情,一旦碰到,我们就很容易过度悲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放心,闭上眼,睡一觉,说不定明天就会有新鲜的事儿发生。
21、终于有一天,你会知道:公交5分钟一班,地铁9分钟一班,缘份——有时候一辈子只有这一班。
22、最宝贵的东西,不是你拥有的物质,而是陪伴在你身边的人。不能强迫别人来爱自己,只能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其余的事情则靠缘分。
23、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不管遇到了什么烦心事,都不要自己为难自己;无论今天发生多么糟糕的事,都不应该感到悲伤。今天,是你往后日子里最年轻的一天了,因为有明天!今天,永远只是起跑线。记住,越努力,越幸运。
24、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总是莫名的忧伤;跟自己说声对不起,为了别人为难了自己;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伪装,让自己很累;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总是学不会遗忘;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很多东西没有好好珍惜;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倔强,让自己受伤;生活还在继续,需要微笑着继续。
25、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房里的笑声有多甜;幸福,不是你能开多豪华的车,而是你开着车能平安到家;幸福,不是爱人多漂亮,而是爱人的笑容多灿烂;幸福,不是在成功时喝彩多热烈,而是失意时,会不会有个声音对你说——朋友别倒下;幸福,不是听过多少甜言蜜语,而是在你伤心时,能有人对你说,没事,有我在。
26、有钱,不可能养你一辈子。帅气,不可能炫耀一辈子。自己的另一半,是拿来过日子而不是拿来比较的。日子过得好,才是真的好。所以,不找帅、不找富,找个能包容你的。如果他不能包容你的情绪和缺点,就算条件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其实最好的日子,无非是你在闹,他在笑,如此温暖过一生。
27、一个人的美丽,并不是容颜,而是所有经历过的往事、在心中留下伤痕褪去,令人坚强而安谧。所以,优雅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一种阅历。淡然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一种沉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永远都不会老,老去的只是容颜,时间会让一颗灵魂,变得越来越动人。
28、不是眼泪就能挽回失去,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付出,不是伤心就一定要哭泣,不是所有表情都要写在脸上,不是任何人都理解你。所以,面对生活中偶尔的不如意,我们要学会坚强的微笑。难过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很好、很开心

Ⅳ 梁实秋《想念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梁实秋

少年梁实秋

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那一个场景:1982年夏,父亲最后一次到西雅图来探望我,有一天,父亲坐在书桌前,我斜倚在床头,夕阳从白纱窗帘中照进来,屋子里显得很安静,但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感觉又有那么一点点凄凉的味道。我当时正处于博士论文的最后阶段,心情有些烦躁。

“我发誓,我写完这篇论文,一辈子再也不写文章了!”我有些发泄性地抱怨。

“不行,你至少还得再写一篇。”父亲很平静地回答我。我有些吃惊地抬头看他,父亲并没有响应我的眼神,好像在凝视很远的一个地方,片刻,他说:“题目已经给你出好了。”

“什么题目? ”我有些纳闷地问。

“梁实秋。”父亲把目光从很远的地方移过来,直视着我,慢慢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我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我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而父亲,也没有再说一个字,只是默默地与我一起掉泪。我明白这是父亲对我的最后期待。他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要我写,但我明白,他是希望我这个小女儿来写一个生活中真实的父亲,不是大翻译家,不是大学者,而就是一个普通的“爸爸”。我虽不是文学家,但在父亲故去的这些年来,我努力地用各种方式了解父亲,零零散散写下了不少文字。每每回忆起来,感觉又回到了温暖的父爱中。

1903年父亲出生于北京。祖父梁咸熙是前清秀才,同文馆(注:清朝政府于1862年末在北京设立的用于培养外交和翻译人员的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英文班第一班学生。
1912年,北京发生兵变,梁家被兵变流氓洗劫,从此家道中落。祖父在警察局任职,不愁生活,以读书为乐。

梁家是一个传统的中式大家庭,父亲很小时,祖父便请来一位老先生,在家里教几个孩子,为父亲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很多读者都喜欢他的《雅舍小品》等作品,我想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把文言和白话结合在一起,既清新雅致,又有幽幽古意,用典多而不生涩,这都应归功于早期教育赋予的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修养。

父亲14岁那年,祖父的一位朋友劝告他投考清华。虽然同在北京城,但在那时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为这个学校远在郊外,而父亲是一个老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独自在外闯荡过,要捆起铺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住,不是一件寻常之事;况且在这个学校经过8年之后便要漂洋过海背井离乡到新大陆去求学,更是难以想象的事。所以祖母知道祖父的决定后,便急得哭起来。

但父亲很顺利地考上清华。我想清华八年对父亲一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清华那时叫“清华学校”,这所留美预备学校,完全进行西式教育。在课程安排上也特别重视英文,上午的课,如英文、作文、生物、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一律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一律用英语讲授—林语堂先生还曾教过父亲英文;下午的课如国文、历史、修辞等都放在下午,毕业时上午的课必须及格,而下午的成绩则根本不在考虑之列,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轻视中文课程,但因为父亲一直很喜欢那些中国古典文学,所以下午的课他也从来不掉以轻心。


在清华的8年学习中,对父亲影响较大的一位应该是梁启超。那时梁思成是父亲的同班同学,梁思永、梁思忠也都在清华。毕业前一年,他们几个学生商议想请梁启超来演讲。通过梁思成这层关系,父亲他们很顺利地请来了梁启超。当天梁启超上讲台时,开场白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又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又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得到的。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父亲回忆说,梁先生情感丰富,记忆力强, “用手一敲秃头便能背诵出一大段诗词”;讲到动情处,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梁启超的激情和文采给父亲留下深刻印象。父亲晚年回忆,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这一篇演讲所鼓动起来的。


清华对体育特别重视,毕业前照例要考体育,跑步、跳高、跳远、标枪之类的父亲还可以勉强应付及格,对他来说,最难过的一关是游泳。考试那一天,父亲约好了两位同学各持竹竿站在泳池两边,以备万一。他一口气跳进水里之后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人又浮到水面,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又沉了下去,幸亏他有“先见之明”,两位同学用竹竿把他挑了出来,成绩当然是不及格,一个月后补考。虽然苦练了一个月,补考那天或许由于太紧张,他又开始一个劲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腻腻的大理石池底,好在这次稍微镇静些,在池底连着爬了几步,喝了几口水之后又露出水面,在接近终点时,从从容容地来了几下子蛙泳,把一旁的马约翰先生笑弯了腰,给了他一个及格。父亲后来回忆,这是他毕业时“极不光荣”的一个插曲。

负笈美国


1923年8月,清华这一级毕业生有60多人从上海浦东登上“杰克逊总统”号远赴美国。其实父亲对去美国并不是那么热衷,一是因为那时他已经与母亲偷偷地恋爱了;二来对完全陌生的异域生活多多少少会有些恐惧心理。闻一多是父亲在清华时结识的好友兼诗友,未出国时两人还商量,像他们这样的人,到美国那样的汽车王国去,会不会被汽车撞死?结果比父亲早一年去美国的闻一多先生,来信的第一句话便是:“我尚未被汽车撞死!”随后劝他出国开开眼界。


我从小就知道闻一多是父亲的好朋友。因为他老提闻一多,还喜欢说些和闻一多在美国时的趣事。1946年夏,父亲在四川北培的雅舍获悉闻一多遇刺的消息,他当时的悲恸让我终生难忘。在那艘开往美国的轮船上,除了清华这批学生外,还有来自燕京大学的许地山和谢婉莹(冰心)。冰心当时因为《繁星》与《春水》两部诗集,在全国已经很有名,而父亲此前在《创造周报》上发表评论,认为那些小诗理智多于情感,作者不是一位热情奔放的诗人,只是泰戈尔小诗影响下的一个冷隽的说理者。结果文章发表后没几天,他们就在甲板上不期而遇。经许地山的介绍,两人寒暄一阵,父亲问冰心:“您修习什么?”“文学。你呢?”父亲回答:“文学批评。”然后两个人就没话说了。


因为旅途漫长,不晕船的几个人,父亲、冰心、许地山等人兴致勃勃地办了一份墙报,张贴在客厅入口处的旁边,三天一换,报名定为 “海啸”。冰心的那几首著名的《乡愁》、《惆怅》、《纸船》就是在这时候写的。冰心当初给父亲的印像是“一个不容易亲近的人,冷冷的好像要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但接触多了,父亲逐渐知道,冰心并不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不过是对人有几分矜持而已。冰心后来写首小诗戏称父亲为“秋郎”,父亲很喜欢这个名字,还以此为笔名发表过不少作品。


后来成为冰心丈夫的社会学家吴文藻是父亲在清华时的同学,他与冰心、吴文藻的友谊也维持一生。“文革”中,父亲在台湾听说“冰心与吴文藻双双服毒自杀”,他非常悲痛,写了一篇《忆冰心》一文,回忆两人几十年的友情以悼念。文章见报后,女作家凌叔华给父亲写信,告知这一消息是误传。父亲虽然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但总算由悲转喜。


1981年,我第一次回大陆。临行前,父亲嘱咐我替他找三位朋友——冰心、季羡林和李长之。我如愿地找到了前两位,但最后一位一直下落不明。是一直留在北京的大姐梁文茜带我见的冰心,当时正在医院住院,虽然一直躺在那儿,但仍能感觉得到她的风度和优雅。冰心见到我非常高兴。我交给她父亲叫我带给她的一本书,我说:“爸爸让我带句话:“他没变。'”冰心很开心地笑了,然后说:“我也没变。”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传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他们彼此都明白那份友谊的力量,是足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在科罗拉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1924年秋,父亲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那时候在哈佛和麻省理工有许多中国留学生,经常走动。父亲性格温和,朋友很多,他的公寓也成了中国学生活动的中心之一。有一次父亲正在厨房做炸酱面,锅里的酱正噗哧噗哧地冒泡,潘光旦带着三个人闯了进来,他一进门就闻到炸酱的香味,非要讨顿面吃,父亲慷慨应允,暗地里却往小碗炸酱里加了四勺盐,吃得大家皱眉瞪眼的,然后拼命找水喝。父亲敢这样恶作剧,也是因为他和潘光旦在清华时就是互相熟识的好朋友。

1925年,中国学生会要演一出英语的中国戏,招待外国师友,筹划的责任落到父亲和顾一樵身上。父亲平时就喜欢话剧,他经常和顾一樵省吃俭用跑到波士顿市内的一个戏院里看戏。顾一樵选了明朝高则诚写的《琵琶记》编成话剧,剧本则由父亲译成英文。对于戏中男主角蔡伯喈的人选,一时竟然竞争颇为激烈,争来争去之下,顾一樵干脆让父亲自己来演。冰心在里面演丞相之女。

上演之前,父亲他们还特地请来波士顿音乐学院专任导演的一位教授前来指导。这位教授很是认真,演到父亲扮演的蔡伯喈和赵五娘团圆时,这位导演大叫:“走过去,亲吻她,亲吻她!”女演员站在那里微笑,但父亲无论如何鼓不起勇气走过去,只好告诉那位尽职的导演,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习惯,导演只好摇头叹息。演出那天十分成功,其实外国人并不懂得他们究竟在演了些什么,只是觉得那些红红绿绿的服装和正冠捋须甩袖迈步等的姿态很有趣,当时还有这样一个插曲:他们让演赵五娘的那位中国留学生抱着琵琶,选个词阙自弹自唱,结果“赵五娘”唱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要知道这是唐朝贺知章的诗,而唱的人“赵五娘”却是东汉时期的人,不过好在也没有人注意到这个。

动荡岁月

父亲在美国呆了三年,奖学金还没有用完就回国了。他急着回国,是因为我的母亲。母亲自幼丧父,和她的叔叔们住在一起,在那个时代,不经媒妁之言而自由恋爱可是件惊世骇俗之事。眼看着年纪一天天大了,又不敢说自己已经有了意中人,家里的叔父张罗要给她定亲,父亲在美国着了急,学习一结束就赶紧回国了。1927年2月11日,父亲与母亲在北平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结婚后,父亲与母亲在上海生活了三年,父亲以教书为生。在上海时,他们与罗隆基、张舜琴夫妇为邻,这对夫妇时常在午夜爆发“战争”,张舜琴经常哭着跑到我父母那里诉苦,每次都是母亲将她劝了回去。那一段时间,父亲与胡适、徐志摩等过从甚密,他们都是“新月派”的人,父亲与徐志摩管胡适叫“大哥”。后来各自忙各自的事情,来往不多。父亲也是在那段时间,与鲁迅先生爆发了著名的“论战”。

父亲生前不大提他与鲁迅的是是非非,那时我们在台湾,鲁迅的书与毛泽东的书一样,都属禁书,所以年轻时我并不知道他们有什么“过节”。直到后来到了美国我才陆陆续续读到他们当年的文章。有一次我问父亲:“你当年和鲁迅都吵些什么?”父亲回答得很平静,他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恨,只不过两个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其实他还是很欣赏鲁迅的文学的。鲁迅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父亲更强调文学作品的人性,比如母爱,穷人有,富人也有,不论阶级,不管穷富,文学不是政治的工具,它是写永恒的人性,这就是父亲的信念。现在关于那场论战,已经有书把他们的文章全部收集起来,现在的读者也有阅读所有这些文章的自由,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吧。

1930年,父亲又带着家人到青岛教书。我就是1933年在青岛出生的,1岁多时,因为父亲被胡适先生邀请到北大教书,我们一家又回到了北京。其实我对青岛没有任何印象,但1999年我特地回到青岛,寻访我的出生地、当年我们生活过的地方时,一看石碑上刻着的“梁实秋故居”几个字,我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北京的生活没有安定多久,1937年7月抗战爆发,父亲听说自己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当即写下遗嘱,孤身逃离北京。父亲也是第一批从北京逃出来的学者之一。在天津的罗隆基家借住几天后,父亲又辗转到了南京、重庆,自此与我们分离了7年之久。1944年,母亲只身一人,带着我们三个孩子11件行李,从北京南下,借助于各种交通工具,一路跋涉到了重庆北碚,与父亲团聚。我还能记起我们团圆的那一天,母亲带着我们站在屋子里,有人去办公室喊父亲,父亲进门后跟母亲说了句什么,然后父亲紧盯着我们三个孩子,用手指着我们一个个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这也是我的孩子,这也是我的孩子!”

在很多人眼里,父亲也许是个“洋派”的人,这可能是由于父亲在美国留学时养成的一些习惯。他们当时一半时间住在美国白人家庭里,一起吃饭,就要遵守美国传统家庭的规矩:吃饭要打领带,正襟危坐。但骨子里,父亲绝对是一个有很深中国文化情怀的人。他从美国回来立即抛开钢笔用起了毛笔,一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不得不又用起钢笔。很多人问我:“你父亲英文那么好,是不是在家里整天和你说英文?”恰恰相反,父亲在家从来不跟我说一句英文,他只说北京话,穿那种手纳的千层底布鞋。从美国回来教书时,他口操英语,却总是穿中式长袍,千层底布鞋,迭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很土。经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父亲也不以为意。
抗战结束后,我们一家又回到了北京。但战火并没有就此熄灭,1948年底,形势已经开始不稳,父亲带我和哥哥二人先从北京赶赴天津,想抢购船票去广东。母亲留在北京处理亲戚的房产,准备第二天去天津与我们会合同行。不料当天晚上铁路中断,我们父子三人进退维谷。母亲急电,嘱我们立即南下,不要迟疑。第二天,我们三人惶恐不安地登上了轮船,却不知以后会怎么样。当我们漂泊了16天到达广州后,得知母亲成了北京城最后起飞的两架客机上的乘客之一。那时北京还没有天安门广场,就是把东长安街上的树砍倒,作为临时跑道,母亲乘坐的飞机擦着树枝尖起飞。我们一家人在广州又团聚。

当时大姐文茜已结婚,没有同我们一起走。哥哥文骐正在北大读书,到了广州后,觉得台湾没有什么好的大学,最后决定回北京继续上北大。结果我们自此与哥哥姐姐生死不明地分隔了几十载。当时没有人会预料到分隔得那么久,如果预料到那种结果,我想我们一家死也不会分开的。

漂泊

初到台湾时,我们可以说是 “无立锥之地”。离开大陆时,母亲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一个小箱子,怕兵荒马乱时一家人一旦分散,只要抓住这个小箱子就还能有一点点生存的资本。那个小箱子除了几身换洗衣服,几本破书外,别无它物。

我们初到台湾时,对“228”事件不甚清楚,只知道大陆人与台湾人的关系十分紧张。当时台湾有个很有名的林挺生先生,是台湾属一属二的工业家兼教育家,由朋友介绍借住他的房子,他不收租金,父亲很过意不去,林先生就请父亲到他办的工业学校教课,教的是初中生,中文、历史、英文,哪门老师找不到,他就让父亲教哪门课。林先生本人也非常注重学习,父亲的课他都坐在最后一排旁听,并且记笔记,非常认真。每隔一段时间,他都来向父亲请教问题,每次来都毕恭毕敬地向父亲鞠躬,他们的谈话绝对不涉及个人闲谈,全部都是为人处世之类的大道理。有林挺生的帮助,我们度过了在台湾最初的艰难时期。

台湾那时也有 “白色恐怖 ”,报纸、杂志都是被控制的,父亲在台湾时,交游不广,为了谋生,专心教书、写稿。有一天,突然来了三五位便衣,声称亲眼看见窃贼逃到我家,要入室搜查。其实抓贼是假,这几个人最后竟直接翻阅父亲的文稿和书籍,想知道父亲是否有“思想问题”。父亲颇为震怒,要求当局调查此事,但最后当然不了了之。

我到美国留学后,与父母保持每周一次的通信。有一次父亲遇到一位朋友,对方竟然说出父亲给我信中的一些内容,父亲大惊,才知道往来的信件也会被偷偷地检查。查私人信件、将内容外传、又传回写信人,我们当时除了觉得滑稽,也只有无奈。

在台湾时,父母还遭遇过这样一件事。那一年我的假期结束马上准备返美,母亲特地做鳝鱼给我吃。突然听到有人按门铃,有一男子身穿军装戴着墨镜,自称是父亲的学生。父亲正准备起身迎接时,男子突然掏出手枪,对准父亲的心脏,还把枪膛中的子弹退出来给父亲看,表示是真刀真枪,不是开玩笑的。父亲镇静地拍了拍来人的肩头,让他坐下来。那人真的坐下来,但仍以枪指着父亲。我冒险从边门溜出,跑到邻居家借电话报警。

待我回来时,强盗已经离去。他向父亲要去了“欧米伽”手表、母亲的假首饰和一些买菜钱。强盗临走时曾威胁父亲不可报警,否则会回来灭门。见我已报了警,大家心神不定地过了一晚,连电灯都不敢开,还把窗帘都拉起来,请求警察保护。结果警察在我家客厅守了一夜。

那个“欧米伽”是父亲过生日时,30位朋友联合送的,父亲很是喜欢,好在我之前有心,把手表的出厂号码抄下来,记在父亲的记事本上。结果第二天警察就在当铺找到了那块表,立即人赃俱获。父亲去警察局办手续时正巧遇到那个强盗,他停下来对父亲说:“梁先生,对不起您!”父亲也有些难过。后来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戒严法下持械行劫,无论赃物多少,一律判死刑,何况他又是现役军人,虽然母亲后来替他求情,但也无济于事。

不尽的思念

到了台湾,父亲重新开始了他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3岁。后来因为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十本,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之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台湾的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但无论天气多热,他都要完成自定的工作量,经常是挥汗如雨地坐在那儿翻译,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他第二天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建议父亲做的一件事。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其余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在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是件很苦的事,因为他全部是用古英文写的,首先很难读懂,再“信达雅”地翻译出来,更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曾经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翻译的后期对父亲来说尤其艰苦,因为他喜欢的剧本已先译完了,剩下的都是那些比较枯燥艰涩的。这时就更需要靠毅力才能坚持下来。父亲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订缝成线装书的样子。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翻译莎士比亚没有收入,母亲不在乎,她没有逼迫丈夫去赚钱,而是全力以赴地支持父亲。这一点,在我小的时候并没有深深体会,而在长大结婚,有了家庭后,才能理解母亲当年的不易。

父亲喜欢吃,他不做,但喜欢品。到了台湾、去了美国以后,他时常念叨北京的小吃,什么爆肚、炒肝、糖葫芦之类的,后来也有朋友从大陆带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给他,父亲尝了后,总是摇头叹气:“不一样,不一样!”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十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我成了“独生女”。饭后,我们经常坐在客厅里,喝茶闲聊,话题多半是“吃”。从当天的菜肴说起,有何得失,再谈改进之道,最后,总是怀念在故乡北京时的地道做法,然后慨叹一声,一家人陷于惆怅的乡思之情。

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发现,他们手拉着手坐在一起。1974年4 月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前,母亲以一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在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到手术室门口,母亲还应医师之请微笑了一下。几个小时之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

中山公园的四宜轩是他们当初定情之地。1987年,我借到北京开会之机,专程到中山公园拍了许多四宜轩的照片,带回给父亲。但父亲还是不满足,说想要一张带匾额的全景。可惜四宜轩房屋尚在,匾额早已无影无踪。后来大姐文茜又去照了许多,托人带给父亲。父亲一见照片就忍不住落泪,只好偷偷藏起来,不敢多看。

虽然父亲后来与韩菁清女士又结了婚,但我没有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详细的生活情形我不是很了解。他还是像以前那样给我写信,我知道他的心情有好有坏,他仍然时常陷于对母亲的思念里不能自拔,几乎每年在母亲的祭日那天他都会写一首诗纪念,而且几乎在每一封信里,他都会写“汝母”,他都会很沉痛地怀念母亲。

父母在世时,他们尽量不提哥哥姐姐的事情,尽管他们心里都明白对方的痛苦和思念。母亲信佛,每天诵经焚香祈祷,这样她的精神才能支撑下去。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得到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平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时常与父亲相顾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

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时前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着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在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做他的没出过门的小女儿。那一次离家,我充满了不祥之感。

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的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最后,父亲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 “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七手八脚忙乱了5分钟。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父亲的手一生中写了不知几万万字,没想到,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思及此,肝肠寸断。

Ⅵ 金圣叹不亦快哉译文

早晨睡觉刚醒,好似听到家里的人有叹息的声音,说某某人昨夜死了,赶紧叫过他们来问清情况,正是全城中第一个特别有心计的人,不是很快乐吗!
在私处生了三四个癞疮,及时地叫人把热水打来,关上门就洗澡,不是很快乐吗!
还了多年的旧债,不是很快乐吗!
有件好瓷器被损坏了,永远也不会完好了,多次地观看,只是让自己的心里乱糟,于是就告诉厨师作日常器具使用,永远也不再见到这个东西,不是很快乐吗!
在大街上走路,见到两个不懂事的争执道理,又瞪眼又脖子红,好像不能共同在一个天底下。可是他们又高高地向对方拱手,低低地弯腰,满嘴依然地“之呼者也”等字眼。他们的话说得哇哇的,看来好像一年也说不完。忽然来了一个壮汉挥舞着臂膊过来,大声地在他们中间一喊分开他们,不是很快乐吗!

Ⅶ 不亦快哉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做平凡人,做平凡事,任其自然,不刻意做事,享受平凡的生活。

Ⅷ 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20个爱情故事

1.唐伯虎与沈九娘

唐伯虎名寅,江苏吴县人,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明朝。只因他早年生活放荡,刻过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加上明清的小说,戏剧,弹唱又编造他“三笑点秋香”的风流韵事,在后人的印象中,唐伯虎是个风流才子。

唐伯虎一生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徐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荣华,热望唐伯虎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一四九九年,唐伯虎乡试第一,中了解元,徐氏喜出望外。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唐伯虎进京会试,受到科场泄题案的无辜牵连,不幸琅铛入狱。徐氏得知,料定唐伯虎从此难以高升,就收拾细软,回娘家去了。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后来,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很敬重这位才子,为了使唐伯虎有个绘画的良好环境,她把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有了这个好伴侣,画艺愈见精到。他画的美人,大都是从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九娘见唐伯虎不把她当作官妓看待,就益发敬重他了。天长日久,两人产生了爱情,成了夫妇。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

一五九○年,苏州水灾。唐伯虎的卖画生涯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撑持。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唐伯虎请来医生,医生诊断后,告诉唐伯虎,九娘已经病入膏盲。唐伯虎尽力服侍九娘,无心于诗画。一五一二年冬至前,九娘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

沈九娘死后,唐伯虎再也没有继娶妻室,晚年皈依佛法,号称六如居士。

2.汉武帝与李夫人

宫廷乐师李延年精通音律,能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是天生的艺术家。某天,汉武帝摆宴的时候,李延年侍宴,在席中一边自弹自做的一首新歌:“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作曲的首度演出很成功,武帝叹息道:“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李延年打蛇随棒上,趁势说:“陛下,歌中唱的,就是延年的小妹。”武帝心中一动,立命召李氏入宫,一看,果然是沉鱼落雁、妙丽善舞。武帝遂纳李氏为妃,号为李夫人。于是,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久李夫人怀孕,生下一个男婴封为昌邑王。

其实,李夫人也跟她哥哥一样,都是歌坛、舞林、音乐圈三栖发展的演艺人士,不过,武帝向来不在乎这个。戏子,戏子又怎么啦,卫皇后不也一样是流行歌手出身吗?他宠爱的妃子,除了陈阿娇,别说出身公卿列侯,连良家女子都找不到。一天,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忽然觉得头痒,于是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这件事传到后宫,人人想学李夫人的样子,头上都插了玉簪,一时长安玉价加倍。玉搔头一说,从此而来。

可惜情深不寿,李夫人入宫只短短几年,却不幸染病在身,不久病入膏肓,直至卧床不起。武帝亲自去看她。李夫人一见武帝到来,急忙以被覆面,说:“妾长久卧病,容貌已毁,不可复见陛下,愿以昌邑王及兄弟相托。”汉武帝坚持想看一看,以赏赐黄金及封赠李夫人的兄弟官爵作为交换条件,她仍执意不肯。武帝甜言蜜语说,“你年轻的时候人人都说你美丽,但是和你现在的样子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李夫人只是背着脸,独自啜泣。武帝辛辛苦苦背了一晚上的诗,都没有讨到李夫人的欢心,心里不悦,拂袖而去。

汉武帝离开后,李夫人的姐妹们都埋怨她。李夫人叹气说:“我本出身微贱,皇帝眷恋我,只因平时容貌而已。现在他如果看见我没有平时漂亮,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之不及,怎么会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几天后李夫人去世。李夫人拒见武帝,非但没有激怒他,反而激起他无限的痛苦,将李夫人用皇后礼安葬,命画师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武帝思念李夫人之情日夕递增,对她的儿子钟爱有加,将李延年推引为全国音乐协会大大,又把一事无成尽打败仗的李广利提拔成大将军。

有时,这些艺人阅人太多,反而看透世态炎凉,颇有识人之明。李夫人就是一例。

武帝想念李夫人,可惜既没有录音也没有录影,只能召来一个方士,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好能与李夫人再见一面。这个方士在晚上点灯烛,请武帝在帐帷里观望,摇晃烛影中,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纤纤玉手,袅袅腰身,却又徐徐远去。这就是最早的戏剧,只有简单的动作。武帝痴痴的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而汉武帝的诗,则是最早的影评。

3. 桃花扇 (李香君、侯方域)
李香君:又名李香,为秣陵教坊名妓。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嫁与侯作妾。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铖排解,香君严辞让侯公子拒绝。阮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香君之下落,众说纷纭。

歌罢杨柳楼心月,舞低桃花扇底风。在那些暖暖软软的香风中,居然还是熏出一些硬骨头。李香君,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名妓,又是一个诗书琴画歌舞样样精通的角儿。因为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刚十六岁。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确实才华横溢。他原本是明天启户部尚书侯恂之子,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不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几位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颠痴狂笑。侯方域与李香君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的青楼玉女,两情相悦,正是狂蜂爱上香花。

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了不起的戏曲家和文学家,但是却为魏忠贤服务,后又追随伪明政权,不是什么好东西。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

阮胡子给气死了,侯方域只好逃亡。其实,很多时候,像阮大铖这些机会主义者也不过是文妓,人尽可妻。妓女无情是职业要求,而“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指望书生是不成的。侯方域不成,阮大铖也不行。自侯郎去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革命性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侯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了。李香君一口拒绝了,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

阮大铖也算是文坛上响当当的腕儿了,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而是为伪明皇朝弘光皇帝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去。

青楼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辈。妓女用性命来维持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士大夫倒是放弃原则,随时准备改换门庭。入清以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而且只进了副榜,又引起许多人非议。

关于李香君有三种结局:一种是终于在苏州与侯方域重逢了,被一个老头当头棒喝,两人拔剑四顾心茫然,勘破尘缘,只好出家了事。一种是李香君顺利嫁给侯方域为妾,侯方域变节南下,李香君则在侯府里被人赶了出来,寂寥而死。第三种则两个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恹恹地死去。临去之前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可惜,她的侯公子连玩世的犬儒主义者都做不成了,白白污了香君的名声。

4.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无怨无悔共白发
曾有诗称“赵四风流朱五狂”的赵一荻,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她与张学良将军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魄。赵四小姐逝世的消息在美国华人中再次激起了感情的涟漪,人们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及那段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
追随张学良将军一生
赵一荻原籍浙东兰溪,她出身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们都称她为赵四小姐。
赵四小姐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在天津上学期间,她是个刻苦用功、成绩优秀的学生。其父赵庆华,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担任过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局长、政府交通次长、东三省外交顾问等职务。其母是个家境平平、贤慧而勤劳的妇女。
赵四小姐天生丽质,且又聪明灵慧,十四五岁就曾成为《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在天津的一次舞会上,作为民国初年“四大公子”之一的“少帅”张学良与来这里看热闹的赵四小姐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坠入爱河。父亲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色铁青,并将其软禁起来。但在六哥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赵四小姐与家人不告而别,毅然来到东北,追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张学良。
赵四小姐的私奔,在赵家掀起轩然大波。赵庆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并从此不再做官。与此同时,少帅府内也不平静,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担心赵四小姐的私奔有辱张家门庭,只给她秘书的地位,没有给她正式夫人的名义。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爱情,她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着张学良。心胸大度、温柔贤慧的于凤至被赵四小姐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力主在少帅府东侧建起一幢小楼,让赵四小姐居住。两人还以姐妹相称,和睦相处。1929年赵四小姐为张学良生下了惟一的儿子。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赵四小姐也遭到国人的嘲讽和谩骂,被诬为“红颜祸水”;长城抗战失利后,她帮助张学良痛下决心;1936年,张学良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其间,赵四小姐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共同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张学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随后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涯。1940年,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被送往香港的赵四小姐毅然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张学良,陪伴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
在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中,赵四小姐一直是张学良生活上最大的支柱,他们之间的爱情愈发浓烈。1964年,于凤至主动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同年7月4日,即张学良64岁那年与51岁的赵一荻终于在台北市正式结为夫妻,从此赵四小姐才在两人同居36年之后获得了正式的名分。
难敌病魔,丢下张学良而去
少帅夫妇的后半生里,两人皈依宗教,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曾用化名出席台北市多个基督教徒的聚会。1990年张学良结束幽居的生活而公开露面,最后选择在夏威夷定居,并且每个星期都准时去教堂参加礼拜活动。
不论张学良在何处,赵一荻总是陪伴在他身边。赵一荻的身体状况比张学良要差得多。她曾患过红斑狼疮,有过骨折;长期抽烟,肺部出现癌变而动了一次大手术,切除了半边肺叶,之后一直呼吸困难,成为影响她晚年健康的主要因素。10天前,赵一荻从床上摔下来,但并无大碍,但随后就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被送进夏威夷的一家医院,住进了加护病房。张学良与赵一荻的儿子张闾琳获悉赵一荻病情转危之后,19日特地从加利福尼亚州赶到夏威夷侍奉老母亲。
6月22日清晨,赵一荻还醒着,但她不能讲话,只能目视着每一位围在床边的亲友们。约在8时45分,老伴张学良坐着轮椅来到床边,张学良伸手握住夫人的手,喊着自己私下对老伴的昵称,无限依恋。
赵一荻看着张学良,无法开口说话。9时,医生拔掉了她的氧气管,并注射了镇静剂,赵四小姐昏昏而睡,张学良依然抓着妻子的右手不放。又过了两个多小时,上午11时11分,监视脉搏跳动的仪器显示她已离开人世。牧师带领亲友向上苍祷告。张学良此时还一直握着妻子的手,就这样又握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在众人的劝说下回到家中。
张学良曾说过,他这一生欠赵四小姐太多
赵四小姐的一生,是与张学良将军的军政生涯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共同经历了现代中国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他们同国共两党的许多高层人士都有过交往。

5.慧眼识英的红拂

红拂女姓张,在南北朝的战乱中,流落长安,被卖入司空杨素府中为歌妓。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三原有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名叫李靖,他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他决定前往长安,以求报国之路。在长安,他先投到杨素门下,杨素开始非常怠慢,后与李靖谈论一番,觉得此人很有前途。但他毕竟年老体弱,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安于现状而已。李靖非常失望。二人谈论之时,红拂就立在旁边,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狭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于是派门人跟踪李靖,得知他的住处,自己深夜前往。
夜晚,李靖独坐灯前,想着白天的事,觉得前途渺茫,正在发闷,忽听敲门之声,开门一看,竟然是白天在司空府见到的侍女。红拂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心意:愿意投奔李靖,伴随其闯荡天下。李靖喜出望外,却也担心杨素那边没法交代。红拂安慰他说:杨素年纪大了,进来多有侍女逃走,司空府不会追究。
李靖见有佳人理解自己并且愿意奉献一生,非常欣慰,当即应允。司空府找不到红拂,派人查询了几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于是红拂与李靖二人拌成商人离开长安。
二人在他们一路跋涉,在灵食的一处客站歇脚时遇见了一个满脸虬髯的人,此人自称虬髯客。红拂见他貌似粗鄙,却有一种不凡的气质,与是与他拜为兄妹。三人一行来到汾阳见到了李渊与李世民,交谈一番后李靖与李世民顿觉相见恨晚,而虬髯客却说:“既有真主在此,我当另谋他途。”几天后长安传来杨素老死的消息,李世民请他三人一同到府中商议,李靖与红拂前往李府,虬髯客独不往,说要在长安等他二人。
后来李靖与红拂到长安找到虬髯客时,发现他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虬髯客非要把全部家产送给他们,自己仅带一个行囊远走他方。二人目送虬髯客远去,回去以后,求点他家中之物,竟发现还有兵书数册,李靖日夜研究,兵法韬略大大增长。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
而虬髯客据说组织了一只兵马,杀入海中扶桑国,灭其政权而自立为帝。

6.女校书薛涛

原来在京城为官的薛勋与妻子裴氏迁往蜀中。过了不久,裴氏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薛涛,字洪度,表示她是在惊涛骇浪的洪流中度过的。
薛涛八岁那年,其父让她以院中梧桐树为题,吟诗一首,薛涛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勋大骇,认为这“迎送”、“往来”之词乃是不祥之兆。
薛涛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她为了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计,作了诗乐娱客的诗妓,凭借自己的美丽容貌和绝世才华,她快就成了成都名妓。当时西南常常受到吐蕃的侵扰,朝廷派来一位剑南节度使经略西南,这个人名叫韦皋。他早就听说了薛涛的才华,并请她应席赋诗,薛涛不假思索立题“谒巫山庙”一诗: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大加赞赏,于是薛涛就成了帅府常客。韦皋本想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但无奈她身份卑微,只好作罢。
因为薛涛家门前有几棵批把树,韦皋就用“枇粑花下”来描述她的住地。从此“枇杷巷”也成了妓院的雅称。
随着薛涛的名气越来越大,韦皋嫌她过于招摇,本要把她贬至松州,薛涛在途中写下了十首著名的离别诗;总称“十离诗”: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着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陇西独处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裀;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更换人。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汗珊湖枕,不得梁间更垒巢。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都缘一点暇相污,不得终宵在掌中。
戏跃莲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折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贞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荫覆玉堂。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韦皋看后转怒为喜,很快就将她召回成都。
数十年间,剑南节度使共换了十一位,每一位都被她的绝色与才华吸引。就在薛涛四十二岁那年,她第一次全心全意地爱上一个人---前来成都公干的元稹。元稹比薛涛整整小了十一岁,并且是全国闻名的才子,他也被这位迟暮的美人深深吸引。虽然地位、年龄悬殊,他们却在一起度过了一年的美好时光。元稹回到长安后曾寄诗给薛涛,表达思念之情,但他最终也没有回来。
而薛涛对元稹的思念却是刻骨铭心的,她用自己的全部身心等待能与心上人再度相逢,直到她终于明白自己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暮年的薛涛索性穿起道袍,隐居楼中,不再参与诗酒花韵之事。她过了近二十年这种清淡的生活,在六十五岁时与世长辞。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7.击鼓抗金的梁红玉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原籍池州,
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腊起义,祖父和父亲因贻误战机被杀,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朝廷派童贯率军平定方腊,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所捉。
平定方腊后,在庆功宴上,韩世忠与梁红玉初次见面,二人对视生情,终成眷属。他们相亲相爱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战争度过。梁红玉有身孕后留在京城,却被苗傅和刘正彦扣押,但二人碍于韩世忠的勇猛并不敢难为他们母子。
此时宋高宗没有行动的自由,隆裕太后和宰相朱胜非密派梁红玉驰往秀州,催韩世忠前来救助,并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韩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授武胜军节度使。
这年冬天,金人再度进犯,从黄州和采石矶两处渡江,直逼临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韩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节金兀术下战书与韩世忠,约定第二天开战。韩世忠听从梁红玉的计策把宋军兵分两路,看中军摇旗为号,进行包围截杀。结果金军大败。韩世忠放声高歌: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光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淮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鸾舆步老辽阳幄。把唾壶击碎,问蟾蜍,圆何缺?
有奸细向金兀术献了一计: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烧毁韩世忠战船。但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策以少胜多,围困敌军近五十天,使金军不敢随便渡江侵犯。
岳飞被害后,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他索性辞去官职,与梁红玉白头偕老度过余生。

8.苏东坡的患难知己王朝云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元丰六年,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了一子,取名遂礼。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又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年之后,苏东坡再度被贬任杭州知府。杭州百姓非常爱戴他。此后苏东坡又先后出任颖州和扬州知府。宋哲宗用章敦为宰相,政见不同的苏东坡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追随。苏东坡感叹作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产后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9.花蕊夫人歌谶《万里朝天曲》

前蜀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到蜀后,庄宗被杀到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就僭称帝号,但不数月而死,孟昶继位。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他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最宠爱的是“花蕊夫人”费贵妃。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桅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昶日日饮宴,渐觉烦腻,花蕊夫人用红姜煮白羊头,石头镇压,以酒淹之,切如纸薄,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
孟昶最怕热,在摩河池上,建水晶宫殿,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殿内罗帐锦被,奢华无比。
就在二人醉生梦死之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并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一溃千里,孟昶自缚出城请降。山花烂漫的春天,孟昶与花蕊夫人被迫离开他们醉生梦死的蜀地乐园,前往汴梁。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为睹芳容,他赏赐了孟昶及其家人,并在他们来宫中谢恩之时见到了花蕊夫人。七天以后,孟昶暴死,许多人认为是被赵匡胤毒杀。孟昶之母本来就为儿子的请降而觉羞愧,也绝食而死。太祖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侍宴,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吟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这词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在驿站墙壁上的,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妇人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却是降宋的应验。太祖又命她作诗一首,花蕊夫人念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更加倾慕她,携花蕊夫人同入寝宫,不久封为贵妃。
但花蕊夫人并没有忘记与孟昶的夫妻之情,经常偷偷的朝拜他的画像。有一次被宋太祖看见,问她画像上是谁,她只好说是俗传的送子张仙。打这以后,宫中各妃嫔也都供起了张仙像。
花蕊夫人后来因政治纷争而触怒了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在一中国四大民间传奇:
“柳毅与小龙女”的故事与“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与七仙女”、“许仙与白娘子”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奇。
还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茱丽叶
贾宝玉和林妹妹《红楼梦》
泰坦尼克号
杨贵妃和唐玄宗《长恨歌》
杜十娘
徐志摩玉陆小曼
牛郎织女
许仙与白素贞
崔莺莺与张生《西厢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
刘兰芝与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董永与七仙女《天仙配
后羿与嫦娥

李益和霍小玉
芸娘与沈复
孟姜女哭长城
虞姬和项羽
李清照与赵明诚
西施和范蠡
苏小妹与秦少游

Ⅸ 高分悬赏!!!!有关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 答题技巧与格式的问题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