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剧本
呵呵,你也喜欢以小品做为节目演出啊!我为你喜欢相声小品这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感到高兴! 记住不要完全模仿别人的,自己一定要有点创新才行!那样能让大家接受,最好是加入你身边的事情的元素 我帮你找了两个个剧本你看看能不能用哦。一个是关于学生道德礼仪的,一个是搞笑的, 再加上点你们学校的事,那就太完美了呵呵,如果能帮的上你那我当然也开心了~如果没能帮到你的话只能说抱歉了呵呵,小7祝你早点找到合适的剧本!并且演出成功!如果你不喜欢我找的这个的话也可以自己找一下呵呵,就是太浪费时间了,我这有两个地址都可以找到剧本和题材,不妨看看吧。呵呵 www.059123.com 啊,上面很多的小品剧本, 还有这个里面也有很多 http://www.059123.com/tags.php?/4%C8%CB%D0%A1%C6%B7/ 甲:亲爱的同学们,我想死你们了。 乙:先向大家作一下介绍。 甲:我叫郭亮亮。 乙:我叫赵胖胖。 甲:胖胖,你是大一新生吧,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学长我一定会尽力而为的。 乙:哦,一定一定。老大,你成绩好吗? 甲:马马乎乎。 乙:那你成绩为什么这么好呢? 甲:因为我是从“竹板炒肉丝”的惨痛经历中磨练出来的,我已经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乙:哎,英雄所历略同呀。 甲:能具体点吗? 乙:80分以下女子单打,70分以下男子单打,60分以下男女混合双打。 甲:这怎么说? 乙:80分以下老妈揍我,70分以下老爸揍我,60分以下老爸老妈一起揍我。 甲:你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吗? 乙: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出。 甲:哎呀我可怜的学弟呀,不过没事的,你的肌体早晚会磨练成金刚不坏之身的,到时候你就会永垂不朽了。 乙:哎学长,早就听说你的学习是鸡立鹤群,独占鳖头呀,就给我介绍介绍你的学习方法吧。 甲: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夺魁梦,已三更,起来凉水冲冲脸,再拼命,几挑窗前灯,一心为功名。窗前白叶落,阻征程,欲把心事付瑶琴,不可能,根本没空。 乙:可我就是学不好,再熬夜也学不好。 甲:你白天学,晚上学,吃饭学,上厕所也学,干什么都要想着学习学习再学习。 乙:那哪成啊,晚上学一夜,白天就只好睡觉。吃着饭看书,我两次把饭塞进鼻孔里,三次把饭塞进耳朵里,四次把饭塞进别人的嘴里。上厕所看书,我怕呀。 甲:怕什么? 乙:我怕掉进去,我不会在那里游泳啊。 甲:那你在学校都干些什么? 乙:我在学校,蹦蹦跳跳,哭哭笑笑,打打闹闹,撞墙上吊,白天睡觉夜里放炮,没事了钻到床底下跟老鼠乱咬。 甲:学习不刻苦,不如回家卖红薯,学习不努力,不如回家去种地。算了,别在这受苦受累了,回家去吧。 乙:哎……你这是什么话,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学习好点嘛,我要搞的你们家鸡犬不宁。 甲:你想怎么样? 乙:我往你们家打电话。喂,请问是郭亮亮的母亲吗,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可爱的郭亮亮同学于昨天上午被车撞了一下,又被石头砸了一下,被驴踢了一下,还被狗咬了一口,现在正在医院抢救。 甲:地点? 乙:黑龙江乌鲁木齐。 甲:说这么远干什么? 乙:让她坐着车慢慢找去吧,把车费全搭进去。 甲:好吧,算你狠,大家都听着,谁家有这样的电话都找他,都是他干的。 乙:说实在的,我学习确实有困难。 甲:有什么困难? 乙:我一看书就发困,就渴就饿,就想上厕所。 甲:这好办呀。 乙:咋办? 甲:渴了饿了喝红牛,困了累了还喝红牛,尿频尿急也喝红牛。红牛红牛,不红也牛。 乙:可是我们家只有黄牛没有红牛。 甲:算了,我还是给你讲几个故事激发一下你的学习兴趣吧。 乙:故事我爱听。 甲:你听过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吗? 乙:没听说过,怎么回事? 甲:车胤呢,小时侯非常爱读书,可是他家很穷很穷,没钱买灯,于是他捉了许多萤火虫,装进一个袋子里,晚上照着读书。 乙:那我们也去捉萤火虫吧。 甲:你有电灯电棒要萤火虫干什么? 乙:这样才能体现我学习刻苦呀。 甲:拉倒吧你,萤火虫会发光你会发光吗?萤火虫会飞你会飞吗? 乙:那孙康映雪呢? 甲:孙康晚上想读书,可是他家很穷很穷,没有灯,于是他在雪地里,借着雪的光亮读书。 乙:我看这天也不象个下雪的,可是外边多冷啊。在外边读书,不被当成梦游症也被当成神经病啊。还是听听那个谁凿壁偷东西吧,我也学学。 甲:那是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呢家里也是很穷很穷,晚上没灯读书,于是把自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的灯光读书。 乙:可是我家隔壁是猪圈呀,再说把墙凿得净是窟窿,隔壁的小猪偷看我洗澡怎么办呀? 甲:我跟你介绍他们是想让你学习他们刻苦的学习精神,天才就是这样诞生的。 乙:天才,天天发财。 甲:你怎么净想着钱呢,这样吧既然中国的你学不了,就学学外国的吧。牛顿。 乙:长的象头牛反应却很迟钝。 甲:奥斯特洛夫斯基。 乙:你回家去娶老母鸡? 甲: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 乙:长这么大没听说过化学还有个爸爸,他妈是谁呀? 甲:好好好,咱不谈学习了,谈谈你的生活吧。 乙:啊,我这里的生活太可爱了,我感觉我生活在甜蜜的幸福里。 甲:呦,说详细一点。 乙:一天我到食堂吃饭,吃完饭我把饭碗放在食堂里,第二天一来却不见了。 甲:那你怎么办? 乙:于是我在食堂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尊敬的同学,你不小心拿走了我的饭碗,我对此深表遗憾,因为我患了甲肝、乙肝、丙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外加脑膜炎,望将我的饭碗放回原处。 甲:这还能活吗? 甲:后来呢? 乙:第二天一早,我到食堂门口一看,门口堆了200多只饭碗。 甲:200多只?那你怎么办? 乙:我挑出最漂亮的三个做饭碗,两个做尿壶,一个做脸盆,其余的全卖给了收废品的,卖了100多块呢,够我一天的伙食费了。 甲:真不错,那你再来一次。 乙:可是我们整个宿舍楼的饭碗都被我卖光了,要不,你试一次吧。 甲:我可没你那么善良。 乙:哦过奖过奖。 甲:善变又没天良。 乙:学长,咱换个话题吧。 甲:好啊,谈什么? 乙:敏感的刺激的。 甲:什么? 乙:早恋呀。 甲:我天天早上锻炼,看我身体多棒。看我这肱二头肌是不是假的?(动作) 乙:我说的不是这个,是那个。 甲:哪个? 乙:那个嘛。 甲:哦,我以学习为重,心无旁骛。 乙:我也以学习为重,可是那些女孩老向我暗送秋波。 甲:什么秋波? 乙:秋天的无线电波。 甲:都长的怎么样? 乙:各个长的都赛过一头牛,一扭头能吓死西施,再这样下去我会受不了的,我要自杀。 甲:慢,生又何哀,死又何苦,人人都有一把打不开的锁,凡是想开就好了。 乙:是呀,我想开了,我一想开我就给她们写情书。一天我把一封情书偷偷塞到一个女生的课本里了。 甲:她看到了吗? 乙:当然看到了,而且还很激动。 甲:然后呢? 乙:报警了。 甲:报警了?你写的什么呀? 乙:我已经注意你很久了,呵呵呵呵。 甲:你怎么恐吓人家? 乙:以前没写过嘛,知道这样写不行,然后就换了。 甲:你换的什么? 乙: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抓住你长满绒毛的手,轻轻的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甲:这回怎么样? 乙:她看后微微一笑。 甲:呦,微微一笑? 乙:然后张开大嘴对我说:你这个蛋白质! 甲:哇,你成功了! 乙:不,她的蛋白质就是笨蛋、白痴、神经质。 甲:就这么结束了? 乙:结束了。 甲:多么凄惨的爱情故事呀,让我借你的肩膀用用吧(动作)。 乙:夭折的初恋胎死腹中,无情的死机了。 甲:哎,胖胖呀,人的一生挫折再所难免,困苦悲哀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求学的道路是艰辛的,不要贪图路上的风景,等到到达后再欣赏也不迟呀,男人是男人的妈生的,女人是女人的妈生的,男人一旦混进女人堆里,就会变的不男不女。学生应以学习为重,清净淡薄,修身养性,才能尽显男儿本色。 乙:这么说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甲:韶光易逝,青春应当珍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乙:我以后要脱离沉湎之海,努力向上。 甲:那向大家表示一下自己的决心吧。 乙:曾经有一段珍贵的时间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我追悔莫及,人世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非要在这前面加一个极限的话,我希望是一辈子。 甲:好,胖胖 , 走回家做作业
B. 什么叫实验话剧
6年啦,任明炀实验剧团
任明炀实验剧团艺术总监 任明炀
2019年4月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在北京向各位问安。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任明炀实验剧团的关心和支持。各位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减龄了!在我们的介绍文字里,我们的创团时间已经由2009年改为了2013年,我们也在3月初发布了庆祝创团6周年的海报。的确是这样,我们主动减龄了,我们变年轻啦。
为什么要修改创团时间呢?有什么故事吗?各位朋友,容禀!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历练,任明炀实验剧团(RMYTHEATRE)的这张面孔已经比较清晰了:我们不仅是一个话剧创作和演出团体、一个演出品牌,更重要的——我们也是一种独特的演出风格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而这种“独特的演出风格”,来源于我们对话剧(剧场)这门艺术的“独特”看法和思考、以及我们“独特”的创作方法——这些都肇始于2013年在北京首演的《您的口音》。也就是说,在经历了《您的口音》的创作和演出之后,我们的演出风格、艺术理念、创作方法等等就基本稳定了下来,且向着更有意识、更清晰精准、更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着。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您的口音》是我们当之无愧的立团之作,也是我们迄今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戏。多年来,《您的口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也让更多的朋友认识了我们,它的演出还在继续着。所以,我们“以戏立团”,我们将《您的口音》的首演时间作为我们的创团时间。
而在以往的创团故事里,我们将《明年的这个时候》这部戏在上海的首演时间(2009年)标记为创团时间。但是,在经过了时间的洗濯之后,我们发现:《明年》和如今的RMYTHEATRE,完全不在同一个脉络体系里。2009年的《明年》和2013年的《您的口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具体的学术论证,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今年,我们庆祝6周年!
下面,我来回答另一个问题。
经常会有观众朋友在演出现场或是在网络上提问:你们为什么叫“实验剧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其实这个名字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比如一些观众朋友或是演出商朋友就很容易“顾名思义”:哦,你们叫“实验剧团”,所以你们演的就是“实验剧”啦。那什么是“实验剧”呢?那很可能是一种很古怪的演出:讲一些很难懂的话、做一些很玄妙的动作、放一些很炫目的视频、穿一些很奇特的服装、再加上喷烟喷水等等……坦白说,我们的演出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如果大家能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实验”一词,尤其是“实验戏剧”,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是一个被普遍误解和误用的术语。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自称“实验剧团”呢?我们有没有在“实验”?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实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人演中国事给中国人看。这句话虽然看似古怪拗口,可的确简洁明快地传达出了我们的办团理念。我并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话剧界的前辈余上沅先生,早在1920年代,在他的《国剧运动》一书中,就已经这么说过了。“话剧”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如何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生活,如何成为一种真正切合中国人心智的、能够抒发中国人情感的艺术形式,这是一个自20世纪初叶以来就存在着的课题,我觉得至今也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抗战时期提出的 “民族化、大众化”的话剧革新方向,我想,放在如今也是适用的。为此,我们在创团6周年之际,特地发布了新的slogan:内地故事、新写实、为大众。这个slogan既是我们的风格标签,也是我们的艺术追求。下面,我来简单地阐释一下:
“内地故事”是我们在叙事方面的努力。我们演的一定是“中国故事”,而且一定是发生在中国腹地的、带有泥土和人情味儿的故事,我们不追求“高大上”,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平民视角,我们要演的是地地道道的“吾土吾民”。这一点在我们的《爱的三部曲》系列和《在这都市的丛林里》这些作品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几个戏都是脱胎于80-150年前的欧洲剧本(几乎都是中文首译、首演),但我们把它们改造成了彻头彻尾的当代中国故事,从剧情、主旨到人物、场景,没有任何洋味儿,就像发生我们身边的事儿一样。我相信如果没有节目册的提示,可能没有人会知道我们在“演一个外国剧本”。而且,我们对它们进行“改造”的方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案头“改编”,对此,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方法。是怎样的创作方法呢?这个问题讲起来就太复杂了,我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可以说,我们正在为“如何处理外国剧本”、甚至是“如何处理文本和演出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经验。
“新写实”是我们对表演风格的把握和追求。对,我们的风格是“写实的”,是讲故事、演人物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但与“旧”的写实风格相比,我们的表演可能更自然质朴、更接地气,我们很重视演员的天然材质,我们反对程式化、教条化的种种“表演术”,我们反对种种的舞台腔、文艺腔、译制腔,我们崇尚平实的口语和即兴的反馈,我们喜爱口音和方言。其实在我国的文学研究领域,“新写实”一般指代的是19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我们的“新写实”和“新写实小说”在理论上是没有延续关系的,但我们的演出会显现出“新写实小说”的某些特征:比如说客观冷静的平民视角、比如说展现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等等。可以说,我们的表演是这个时代的自然主义流派。
“为大众”是我们对话剧这门艺术的定位和愿景。话剧其实是在模拟我们生存的社会空间和人际交往图景,而且与受众面对面实时交流,社会性非常之强。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理应融入大众、融入社会,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我们认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话剧必须成为一种正常、普遍的大众娱乐,才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但是,目前的情形,似乎距离这个愿景还很遥远。一百多年来,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已经为话剧的“民族化、大众化”付出了心力。我们愿加入这支队伍,做中国人的话剧,为中国大众服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勤劳善良的人民。另外,鉴于近年来目睹的一些 “话剧怪现状”,我们也要诚恳地提出:做话剧,既要有创意,更要有善意。这门艺术不能抛弃大众、沦为小圈子里彰显优越感的孤傲玩物,或是漠视社会责任、沦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我们做演出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奉献社会、服务大众。
作为一个有6年奋斗史的剧团,其实,我们只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我们在创作上已经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也得到了各地观众的认可。但是,作为一家企业化、市场化运营的演出团体,我们的演出量、观众数量等等业绩指标都还是非常低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要归咎于我们的经营水平、资本投入、运作模式等等,而这些也的确是我们的短板所在。所以,我们真诚地期待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建议、帮助和支持。
最后,还是说一些励志的话来作结吧:就当我们是中国话剧这片森林里的一株小树吧,请关注我们的成长,再过5年、10年、20年,看看我们会不会长成一棵大树。
谢谢各位,祝大家猪年一切顺利、阖家欢乐!
C. 求实验动画小剧本。
同学你要讲的清楚一点,才有人帮你解答呀。这问题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你到底要干嘛。。
D. 实验先锋话剧《幸福超市》剧本
实验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它是相对于传统话剧而言的,指的是戏剧结构和表现方法区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话剧,具体地说,在中国,先锋派戏剧,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被视为实验戏剧,这些颇具另类色彩的戏剧流派因其激进的姿态也被统称作先锋派戏剧.实验戏剧因为大胆的采用颠覆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一些积极的成分,诸如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内容.在我国戏剧的发展史中,五六十年代也曾出现过戏剧表演中体验派与表现派的争论,后因为全面接受原苏联的戏剧实践经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占据了主流地位,对于表现派的探索因此而中断.
实验话剧的概念大约诞生于八十年代,有人认为林兆华先生执导的高行健的<站台>是中国的第一部实验话剧,其实,黄佐临先生早于60年代就开始在国内介绍布莱希特的戏剧及理论.新疆话剧团于八十年代末也曾排演过一部名叫<世纪夜>的话剧,但也只是在小圈子里有一些影响,至今,疆内尚无一部具有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实验话剧.实验话剧曾一度兴起,但因为探索过程中经验不足,创作和表现手法上过于前卫或者过于迷信西方的经验,使得实验戏剧逐渐脱离了广大观众的欣赏习惯,加上精神文化生活的日趋丰富,尤其是电影电视剧的繁荣,造成大批观众离开了剧场.如今仍有一部分话剧人坚守舞台,他们在规模较小的剧场中向一部分仍然喜爱话剧,有思想,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观众奉献实验话剧.因此,在北京和上海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实验话剧又因其规模而被形象的称作小剧场话剧.
小剧场实验话剧是当代中国最前卫,最具人文主义情怀的行为艺术,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娱乐效果,是内地非常受推崇的文化现象,在京沪等经济发达地区是被认可的文化与时尚的标志,同时也是被中青年广为接受的高层次文化消费,现已形成较稳定的观众群,并已被纳入主流文化之中.在新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频繁,小剧场话剧必将被疆内更广泛的人群了解与喜爱,尤其是充满理想与热情的青年,必将对这种积极向上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现在的实验话剧更多的具备了流行文化的某些特征,虽然仍有别于主流,但更多的是与市场接轨的痕迹,也要关心观众的需求,不再一味的只追求个人情调和所谓艺术的深刻,而是和生活更多的接触,反映普通的小人物的内心,这使得实验话剧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林兆华,李六乙,孟京辉等老中青实验话剧导演通过不懈的努力,为实验话剧开拓了市场,培养了一批固定的,高素质的观众,尤其是孟京辉的作品,通过商业的运作,已经实现了良好的效益.<坏话一条街>,<思凡>,<爱情蚂蚁>,<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剧曾风靡一时,<恋爱的犀牛>更是创下了连演四十场,场场爆满的记录,实验话剧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主提到的血腥场面,那是一些无知的鬼迷心窍人的所做所为,根本就借用实验话剧这一美丽的名称来作秀,来胡作非为.
E. 包括实验的剧本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戏剧-概观
贝克特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它的全盛时期实际上在艾思林《荒诞派戏剧》一书出版时已经过去。多数荒诞派剧作家不得不作出妥协以赢得观众。尤内斯库的剧作越来越寓言化,贝克特的剧作越来越短,阿达莫夫索性放弃了荒诞剧转向B.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品特的新剧作喜剧成分也比荒诞成分更多。荒诞派戏剧作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已成为陈迹,但这一戏剧流派对西方剧坛的影响是深远的。
荒诞派戏剧-产生和发展
卡夫卡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踉一“翩”观的文学。卡夫卡是这种荒诞文学的代表。他的《审判》、《城堡》、《变形记》、《地洞》等可以说是荒诞小说的代表。30、40年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以文学来宣传“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是荒诞的”这些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创作出了《恶心》、《局外人》等一批著名荒诞作品。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应该说荒诞派戏剧与萨特、加谬为首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内容的总体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选择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荒诞派戏剧是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参考文献:《荒诞派之荒诞性》、《起点》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尤奈斯库(1912-)和贝克特(1906—1989)。尤金·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他原籍罗马尼亚,母亲是法国人,幼年全家迁往法国,后来返回罗朗懈。1938年定居法国。他的《秃头歌女》(1949)是最早的荒诞派戏剧之一,1950年首次在巴黎的一家小剧院上演,备遭冷落,景况十分可怜,曾因只有三个观众而退票停演,但尤奈斯库并未因观众的冷落而该弦另张,不懈地做他的戏剧实验。从1956年起,《秃》剧引起注意,后连演70多场,成为法国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之一,被译成多种文字。
塞缪尔·贝克特是长期居住在法国的爱尔兰犹太小说家、戏剧家,继尤奈斯库之后,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上演成功,使荒诞派戏剧被观众,确立了它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等待戈多》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在巴黎连演三百多场,被译成20多种文字。荒诞派戏在50年代后期越过法国国境,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之后,先后写了《椅子》(1952)、《未来在鸡蛋中》(1953)、《阿麦迪或脱身术》(1957)、《犀牛》(1959)等40多个剧本。贝克特则在《等待戈多》之后,写出了《最后一局》(又译《剧终》)(1957)、《哑剧》(1957)、《尸骸》(1959)、《美好的日子》(1961)等10多个剧本。贝克特获得196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化作用。”
让·日奈的《女仆》
除尤奈斯库和贝克特外,重要的荒诞派戏剧作家和作品还有:在俄国出生的法国剧作家阿尔图尔·阿达莫夫(1908-1970)的《侵犯》(1950)、《弹子球机器》(1955),让·日奈的《女仆》(1951)、《阳台》(1956)、《黑人》(1958)、《屏风》(1948)等。在50年代后期,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荒诞戏剧流派。英国有荒诞戏剧家哈罗德·品特(1930-),著有《一间屋》(1957)、《生日晚会》(1958)、《侏儒》(1960)等20多部荒诞派戏剧。美国的阿尔比(1928-)是美国战后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著有《动物园故事》(1958)、《美国之梦》(1960)、《谁害怕维吉尼亚·伍尔芙》(1962)等。
50年代和6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鼎盛时期,60年代中期后荒诞派戏剧便开始走向衰落,虽然依然有荒诞派戏剧问世,但没有出现《秃头歌女》、《等待戈多》一类引起轰动的作品。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尤奈斯库认为:现代派文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而从这一条死胡同内走出来就应该向传统回归。当然,他指的这种回归并不是要放弃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重新去走传统的现实主义老路,而放弃现代主义的一些过分晦涩、怪诞、抽象的表现手法,吸收现实主义比较明朗单纯的表现手法。对于荒诞派戏剧,他说:“我们的路已经走到了眼,现在不太清楚怎样走下去。”后来他寻求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是:深入到平凡生活中去寻找那些不平凡的、奇特的和新鲜的东西。尤奈斯库的困惑和对新的创作道路的寻求,表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总趋势。
荒诞派戏剧-表现方法
尤奈斯库
首先,在戏剧情境的设置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是比较具体和确定的,而荒诞派戏剧的情境则可说很多是不确定的,特别是人物关系。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尤奈斯库《秃头歌女》中的马丁夫妇。
马丁先生和马丁夫人到史密斯夫妇家做客。马丁先生对马丁夫人说:夫人,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您。马丁夫人说:我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您。马丁先生说:我是曼彻斯特人,我离开曼彻斯特差不多五个星期了。马丁夫人说:我也是曼彻斯特人,我离开曼彻斯特差不多也五个星期了。马丁先生说:我是乘早上八点的火车,五点差一刻到伦敦的。马丁夫人说:真巧,我也是乘的这趟车。马丁先生说:我的座位八号车厢,六号房间,三号座位,靠窗口。马丁夫人说:我的座位是八号车厢,六号房间,六号座位,也是靠窗口。原来两人面对面。马丁先生说:我来伦敦一直住在布隆菲尔特街十九号六层楼八号房间。马丁夫人说:我来伦敦也一直住在布隆菲尔特街十九号六层楼八号房间。马丁先生说:我卧室里有张床,床上盖着一条绿色的鸭绒被。马丁夫人说:我卧室里有张床,床上盖着一条绿色的鸭绒被。马丁先生:这太奇怪了,我们住在同一间房里,睡在同一张床上。我有个小女儿同我住在一起,她两岁,金黄头发。一只白眼珠,一只红眼珠,她很漂亮,叫爱丽丝。马丁夫人:我也有个小女儿同我住在一起,她两岁,金黄头发。一只白眼珠,一只红眼珠,她很漂亮,也叫爱丽丝。马丁先生:您就是我妻子……伊丽莎白。马丁夫人:道纳尔,是你呀,宝贝儿!
好不容易,两人终于证实了,是一对夫妻。于是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女佣人玛丽出来告诉观众:马丁先生的小女儿和马丁夫人的小女儿不是同一个人。马丁先生的小女儿和马丁夫人的小女儿都是一只白眼珠,一只红眼珠。可是马丁先生的小女儿白眼珠在右边,红眼珠在左边;马丁夫人的小女儿红眼珠在右边,白眼珠在左边。这样,马丁先生和马丁夫人的夫妻关系又不能确定了。
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设置是合乎理性的,荒诞派戏剧则不是这样,荒诞派戏剧的情境设置大多具有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特征。如尤奈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中,男主人公阿麦迪想当剧作家,在屋里关了15年,就憋出了两句台词。一句是老太太对老头儿说:“你说这样行吗?”还有一句就是老头儿回答:“单干可不行!”如果从夸张角度看,这也还算合乎情理。阿麦迪的妻子玛德琳是个电话接线员,一会接共和国总统的电话,一会接黎巴嫩国王的电话,一会又接查理·卓别林的电话。如果我们不去计较她的电话总机接线台就在家里,这种接线台能否接通高层,而单从接线员的角色看,这似乎也说得过去。问题在阿麦迪与玛德琳的卧室里,躺着一具死尸,这具死尸在阿麦迪与玛德琳结婚的那张沙发床上躺了15年。他还在不断地长个儿,那张沙发床放不下他啦,他的两只脚丫子已经伸到床边。15年前,他的个儿不高,而且很年轻,现在他居然长出一部大白胡子。按照玛德琳的说法:死人要比活人老得快,这点谁都知道。死人怎么还可能长个儿?死人怎么还会变老,而且比活人老得快?这些显然是违背情理的。
荒诞派戏剧情境的不确定性、非理性特征,势必要对戏剧的传统结构方式产生制约,这种制约往往使得戏剧情节的发展失去有机联系和因果逻辑,而呈现出散漫、偶然、任意的状态。如果说传统戏剧的结构是一种有序的戏剧结构,那么,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仿佛是一种无序的结构。同时,荒诞派戏剧往往追求“形式即内容”的直喻效果,在表现人类处境的荒诞性时,常常利用形式的荒诞来“直喻”内容的荒诞。为此,荒诞派戏剧常常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态:一是错位式结构形态,二是重复式结构形态,三是片断式结构形态。
在错位式结构形态中,经常出现人自身角色的错位,人物与人物关系的错位,人与物关系的错位以及现实与幻想等不同层面的错位。这种错位一般幅度大,不少呈两极对换状态,热奈的《女仆》便是一个人物与人物关系错位的例子。开幕时,我们看见一个贵妇人由女仆克莱尔为其穿戴,当我们记认了两人之间的主仆关系,并以期待的心情看事情如何发展时,突然间,闹铃响了,看来是贵妇人的人竟是女仆克莱尔,而原以为是克莱尔的人结果却是索朗日。贵妇人回来后,两人决定在茶里放毒,把女主人杀了。但女主人没有喝那杯茶,又出门了。于是又一次出现错位,克莱尔再次饰女主人,索朗日再次饰克莱尔。克莱尔终于喝下了那杯毒茶,以女主人的身份死掉了。剧中通过几次人物关系的错位,从而完成了该剧的结构。热奈经常采用这种错位式结构方式。他通过错位来完成一种镜像游戏。人仿佛置身万镜之厅,感到一种绝望与孤独,无情的被只不过是他本人被扭曲的无穷幻想,幻觉中的幻觉所欺骗。《女仆》中的女仆扮演贵妇人的游戏,便是这种幻觉中的幻觉。这种错位式的镜像游戏,是热奈用来揭示存在的本质荒诞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法。
等待戈多
在重复式结构形态中,情境经过一个运动过程后,又出现了类似的运动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等待戈多》,第一幕,在一条乡间的路上,在一棵树旁,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等待着什么。后来他们遇到了波卓和幸运儿,第一幕结束时,一个小孩来告诉他们,说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但他明天一定来。第二幕重复了同样的情境:一条乡间路上,两个流浪又在树旁等待,他们又遇到了波卓和幸运儿。第二幕结束时,又有一个小孩来说,说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但他明天一定来。这种重复仿佛西西弗把巨石推上山,巨石滚下来,他又把巨石推上山,巨石又滚下来。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导致人们对自身的存在的价值和目的产生疑问,从而导致人们所希望的或所追求的意义产生失落,最终导致荒诞派。在片断式结构形态中,戏剧情境的整体运动呈片断状态,片断与片断间失去了有机联系和因果逻辑,相互间的联接散漫、偶然、任意。剧中人物失去了对意义的追求,失去了为追求某一目标不断行动的连续性,而呈现出散漫的任意的生存片断。这些生存片断,往往直喻出人生的无意义与荒诞。
此外,荒诞派戏剧还对语言进行“爆破”,使其表达人物思想,表情达意,塑造人物性格,发展戏剧冲突的功能遭到“毁坏”,通过创造一种荒诞的语言言说方式,一种新的形式功能,在摧毁意义的同时又于无意义中显示意义,从而揭示荒诞感和荒诞意识。
马丁·艾斯林曾赞赏说:荒诞派戏剧在表达存在主义哲学方面,比存在主义戏剧表达得更充分。究其原因,应该说与荒诞派戏剧成功地运用荒诞的形式表达荒诞的内容有关,与荒诞派戏剧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有关。
荒诞派戏剧-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贝克特一生的创作经历,以1952年话剧《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
小说:语言与结构实验
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1937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
因此,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勃兴的意识流小说并无差别。
马龙之死
贝克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出版于1938年,在小说中他构画了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第一次较全面的展示了贝克特对文学创作的思索。
贝克特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莫洛瓦》(1951年)、《马龙之死》(1951年)和《无名氏》(1953年)。贝克特作为一流小说家的地位由这三部连贯的作品奠定。这三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莫菲》是基本类似的,却在形式上做出了很多革新。贝克特吸取了法国诸多文学流派的元素,包括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技法。在内容上,故事和情节已经被彻底淡化,主人公被限定在极小的空间内,甚至形体本人也已经非人化,如同是一些在寻找替身的符号系统。这种特质已经远远超出了现代主义的范畴,而是已经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气质了。
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
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进入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已经没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作。
戏剧:荒诞派的高峰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有20多个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剧终》和《啊,美好的日子!》。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1952年)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它于1953年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在比较不宽容的伦敦上演后,倍受嘲弄,甚至引发评论家群起而攻。1956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被美国评论界讥称为“来路不明的戏剧”。直到70年代才开始被评论界接受并赞誉,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5个。全剧的主题就是两个百无聊赖的人在等待“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有出现。剧情上没有任何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冲突,只有一些乱无头绪的对话。舞台的背景也显得简陋、压抑,令人窒息。
西方评论界对《等待戈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贝克特始终拒绝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做出解释。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戈多是一种象征,可能是“虚无”、“死亡”也可能是某种被追求的超验。戈多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盼。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林斯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是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贝克特后期的剧作,如《剧终》等,基本也都延续了《等待戈多》所奠定的风格基调。从某种程度上看,贝克特的创作思路深受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影响。而由他和尤奈斯库所开创的荒诞派戏剧的传统,也可以看作是存在主义小说在戏剧舞台上的延伸。
荒诞派戏剧-哈罗德·品特
哈罗德·品特
哈罗德·品特,CH,CBE,(HaroldPinter,1930年10月10日-),是一位英国剧作家及剧场导演,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剧、广播、电视及电影作品。品特的早期作品经常被人们归入荒诞派戏剧。他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剧作:品特出生于伦敦哈克尼区一个犹太工人家庭,曾就读于当地学校,并短暂于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就读。年轻时,品特曾出版其诗作;并以艺名“大卫·巴伦”(DavidBaron)作登台演出。他的首部剧本《一间房子》(TheRoom),于1957年由布里斯托尔大学学生演出。
1958年品特完成《生日派对》(TheBirthdayParty)一剧,尽管《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演艺评论家HaroldHobson给该剧不错的评价,但公众反应不佳。不过随着1960年《看门人》(TheCaretaker)一剧的成功,让品特声名大噪后,《生日派对》再次受人关注。这些剧的情节往往把一些无伤大雅的情况,逐渐变坏成荒诞的局面,剧中人物的行为有时令观众、甚至剧中其他角色费解。于是这两部剧作,连同其他如《回乡》(TheHomecoming)等早期作品,有时被称为“威胁喜剧”,归入荒诞派戏剧,品特本人也于早期就深受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的影响,后来两人更成为深交。品特于1966年获司令勋章。
电影作品:品特的首部电影剧本TheServant写于1962年。其后他也为TheGo-Between以及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电影编写剧本。他也为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写出电影剧本,不过该剧从未拍成电影。他有数部舞台剧作也被搬上大银幕:如《看门人》(TheCaretaker,1963年)、《生日晚会》(TheBirthdayParty,1968年)、《回乡》(TheHomecoming,1973年)及《背叛》(Betrayal,1983年)。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品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Enattendant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2年用法文发表,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第一幕由爱斯特拉冈(Estragon)和弗拉季米尔(Vladimir)两个流浪汉的对话组成,一边语无伦次地闲扯,一边做些无聊琐碎的动作。同时间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位叫做戈多的神秘人士的到来,此人不断送来各种信息,表示马上就到,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后来他们遇到了波卓(Pozzo)与幸运儿(Lucky),波卓是幸运儿的主人,而幸运儿是波卓的奴隶,两个人上场做了一番疯癫表演就下了台,一切恢复原样。第二部是第一幕的简单重复,两个流浪汉讨论了各自的命运和不幸的经历,他们想上吊,但是还是等了下去。他们只是两个不知道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他们设想了种种站不住脚的假设,认为他们的存在一定有某种意义,他们希望戈多能带来解释。
会是因为他们对意义和方向抱有希望,他们才获得了某种形式的尊严,而这种尊严使他们能在无意义的存在中升华吗?这就有待观众去领会了。
F. 请问有实验动画的小剧本么
在网络上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