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奇斗艳白族专场六进一
『壹』 一道政治题
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苗族
节日是苗族风情展现得最精彩淋漓的时刻。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有一百多种,春节、过苗年、吃姊妹饭节、吃牯藏、爬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节中有节",或者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比伏彼起,因此流传"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就拿春节来说吧,一般过了正月初三,各村寨就陆续掀起芦笙会的热潮,今天这个寨子结束,明天另一个寨子又开始了,一个接一个像走马灯似的,仿佛没完没了。
有些节日并非年年进行,例如"吃牯藏节"十三年才过一次,使得连苗家未经历过的新一代人觉得分外神秘。
热衷于追寻这些节日的人,如果想每一个节庆都去陶醉一番,那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圆满轮一遍呢。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贰』 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的三月街活动,只有白族人能参加吗
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的三月街活动,不只有白族人能参加,参加的可以是外族人
『叁』 为何白族女孩的头饰有风花雪月之称
大理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唱绝天下。 在白族,最美丽的姑娘被称做“金花姑娘“。白族姑娘天生丽质,穿上色彩鲜明和谐的民族服装,戴上五彩斑斓飘逸的头饰,尤其显得漂亮。白族姑娘的服装和头饰均以白色为主,衬以鲜艳的花边,极富民族特色。 白族姑娘头饰的左侧有一束长长的白绒线,垂挂在胸前,人一走动,就前后左右摆动,使姑娘们显得格外俊逸。若有微风拂来,白绒线就被轻轻撩起,尽显姑娘们的青春风采。天生爱美的白族姑娘生活中离不开花,她们用五彩的丝线,把山茶花、杜鹃花绣在自己的头饰上,花随人走,人伴花行,艳丽的鲜花把姑娘们红扑扑的脸蛋衬托得更加俏丽。 白族姑娘头饰的顶端是一弯毛茸茸的白绒线,白得耀眼,可与苍山顶上的皑皑白雪相媲美。整个头饰的形状呈月牙形,特别是那一弯五彩的花边,与倒映在洱海的一弯新月交相辉映。
『肆』 重庆历史
重庆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这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赵敦的潜藩之地,便循例于此置府,号曰“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其地遂以“重庆”为名,于今已有800余年了。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称。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聪慧、热情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伟大的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已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科教实力,在我国中西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重庆市不仅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都为中央政府所重视。1996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9月,重庆市代管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2月20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这一议案,决定提请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作出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这个《决定》,主要内容是:“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消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有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伍』 最近回老家,看老家边上的书上都鼓起来了〈就像仲了一样〉然后走进仔
蝤蛴,(天牛幼虫)。
『陆』 火把节的作文 六年级
火把节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的特色、习惯。比如:蒙古族的“白节”、藏族的“女儿节”、苗族的“开年节”等等。那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彝族的火把节吧。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
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
第三天是送火,是把火把节推上高潮的时刻。夜幕降临,大家高举手中的火把,再把火把扔在一个地方,堆起一个火堆。所有的人拉起手,在火堆外围成一个圈,对着火堆一起唱歌跳舞。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传统火把节里,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绕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游,以消灾避难,祈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