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学堂剧本
❶ 莫里哀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莫里哀(1622~1673),是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之一。他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但并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他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但也带有一定程度宫廷色彩。
他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出身于资产阶级,父亲是巴黎装设商,供应王宫内廷装设,买得“国王侍从”的称号。
莫里哀童年时代常随外祖父观看民间戏剧的演出。中学读书时,他学习了拉丁文。传说他曾听过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的讲学,人们以此解释他的喜剧中的自由思想。他的父亲要他学法律,继承他的商业。莫里哀既不想当律师,也不愿意当装设商,决心以戏剧为终身事业。1643年,他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光耀剧团”。他们没有演戏经验,没有自己的剧目。剧团营业惨淡,负债累累。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负责人,被捕下狱。靠他的父亲替他还债,他才出狱。他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一起到外省去。
1645到1658年,他们走遍法国。他长期深入生活,经常和地方官绅打交道,并接触到社会下层。1652年,他成为“光耀剧团”的领导人。他们的演剧艺术大大提高,他开始为剧团编写喜剧。他在外省编写的剧本大部分已遗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冒失鬼》(年)和《情怨》(1656年),是用意大利喜剧风格写成的。1658年他回到巴黎,在罗浮宫演出他在外省编写的《多情的医生》,非常成功,因此,路易十四要“光耀剧团”留在巴黎。
《可笑的女才子》(1659年)是他回巴黎后编写的第一部剧本,嘲笑法国封建社会生活和贵族沙龙的所谓“典雅”的文学流派,指出这个流派歪曲自然,违背理性。这部讽刺喜剧触痛了自命风雅的贵族老爷和贵妇人,一度被禁止演出。由于路易十四的干预,禁令不久便解除了。
《丈夫学堂》(1661年)和《太太学堂》(1662年)标志莫里哀创作的一个新阶段。他从情节喜剧转向风俗喜剧。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太太学堂》的艺术成就比《丈夫学堂》高。《太太学堂》的主人公阿尔诺耳弗年老、富有,相信金钱万能,可以购买一切。他想有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便用钱买来年轻的阿涅丝。他给她灌输贤妻良母的道德观念和摩西十诫的宗教思想,想把她培养成为奴隶式的妻子。但阿涅丝爱上青年奥拉斯,冲破阿尔诺耳弗的严密提防,和奥拉斯结了婚。
《太太学堂》演出后,沙龙人物攻击莫里哀,说他的剧本轻佻、下流、淫秽、亵渎宗教。莫里哀一连演出两部反批评的、充满战斗性的喜剧:《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年)和《凡尔赛宫即兴》(1663年)。他明确表示他的喜剧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服务,而不是为那些坐在舞台上面指手画脚的贵族看客服务的。
他反对把文学体裁分成等级,说喜剧不比悲剧低,写喜剧要比写悲剧困难。他不赞成用清规戒律束缚诗人、作家的才能。剧本写得好坏不在于是否服从这些规律,要看是否合乎常识和理性,是否能感动观众、教育观众。
1664至1669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他的艺术走上了另一个新阶段,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他一连写了几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有的揭穿宗教欺骗和伪善行为,有的讽刺贵族荒淫无耻和庸俗无聊,有的鞭挞资产阶级,揭露他们的吝啬和虚荣的本质。
《伪君子》(1664~1669)在欧洲喜剧里有很高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高成就。它的讽刺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支柱:教会。答丢夫是个手段灵活的宗教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恭的家。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圣人,颂扬他,供养他。
答丢夫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事情上表现他的“崇高”的宗教德行:“有一天他祷告的时候捉住了一个跳蚤,事后还一直埋怨自己不该生那么大的气竟把它捏死。”奥尔恭对他五体投地,打算把爱女嫁给他,把财产托付给他,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秘密告诉他。
由于答丢夫的“教导”,奥尔恭说,他可以看着他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而无动于衷。由于答丢夫的挑拨,奥尔恭狠心驱逐他的儿子,剥夺他的财产继承权。
奥尔恭想不到他所敬爱的“上帝的意旨”的执行者原来是一个卑鄙肮脏的人。答丢夫竟然想勾引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他对欧米尔说:“如果上帝是我的情欲的障碍,拔去这个障碍对我算不了一回事。”他的罪行被揭穿后,他不但企图霸占奥尔恭的全部财产,还打算利用奥尔恭出于信任而交给他的政治秘密文件来陷害他。他厚颜无耻地说,他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上帝,为了国王。他用上帝和国王来遮盖他的邪恶的心灵。
17世纪60年代,法国专制政体越来越反动,宗教伪善几乎遍及整个上层社会,其中包括天主教会的大主教和其他高级僧侣,以及皇太后为首的许多皇亲国戚和达官大臣。
早在20年代,法国就有一种反动的天主教组织,叫作“圣体会”,又名“信士帮”。这一伙人仇视他们心目中的异教徒、无神论者、自由思想者,以及一切反对教会和君主政体的人们。他们披着慈善事业的外衣,干警察特务工作,暗中监视居民,陷害倾向信仰自由的人,答丢夫就是这些伪善信士的典型形象。《伪君子》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的概括性很强,直到现在,“答丢夫”这个名字不但在法国,而且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已成为“伪善”的同义语。
在答丢夫形象的塑造上,莫里哀运用了卓越的艺术手法。答丢夫在第3幕第2场才第一次出场,但在前两幕通过奥尔恭、柏奈尔夫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观众对答丢夫的性格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都知道他是一个伪善者。他出场时所说的几句假虔诚的话,只能引起人们对他的鄙视和耻笑。第4幕结束时,眼看这个剧本要以悲剧告终。第5幕忽然急转直下,国王明察,救了奥尔恭一家。这收场似乎是不合情理的,但不是不能解释的。它体现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需要依附王权、乐于歌颂国王的政治倾向。
《伪君子》第一次在凡尔赛宫上演时只有3幕,它的尖锐讽刺触犯了圣体会和支持圣体会的那些贵族。他们在路易十四面前攻击莫里哀,说他反对宗教。《伪君子》被禁止演出。莫里哀3次修改他的剧本,把3幕剧改为5幕剧,使穿黑袈裟的答丢夫改穿世俗服装,但讽刺宗教伪善的主题并未改动。他先后两次向路易十四上陈情表,甚至以不再写喜剧来要挟路易十四,但禁令仍未解除。1669年,《伪君子》第一次公开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从此成为莫里哀的最受观众欢迎的剧本。
《唐·璜》(1665年)是莫里哀的第二部巨型讽刺喜剧,写一个在17世纪法国非常流行的西班牙故事。唐·璜这个“恶棍大贵人”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封建社会产生的最典型、最无耻而又伪善的掠夺者。另一方面,他漂亮、聪明、勇敢、文雅。他的形象表现了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在生活和道德上的腐败。《唐·璜》演了15场便被禁了。
《恨世者》(1666年)中的主人公阿尔赛斯特的性格相当复杂。他基本上是个正直的人。他揭发贵族们自私自利、庸俗无聊、吹牛拍马、争权夺利,自己却爱上一个好诽谤别人的淫荡女人。这矛盾把他造成一个滑稽可笑而带有悲剧性的喜剧人物。《恨世者》是莫里哀精心雕琢的喜剧,波瓦洛给它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莫里哀最优秀的作品,但演出并不成功。
《屈打成医》(1666年)说明莫里哀的喜剧和法国民族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他采用中古韵文故事《农民医生》的情节,把主人公斯卡纳赖尔刻划为民间英雄。斯卡纳赖尔机智、勇敢、活泼,充满生命力。他扮演的是骗子角色,但莫里哀要揭发的不是斯卡纳赖尔,而是那些不学无术、欺骗讹诈的医生。斯卡纳赖尔是作者用来进行批评的武器,不是批评的对象。
《吝啬鬼》(1668年)也是莫里哀的优秀喜剧之一,讽刺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本质。阿尔巴贡是个靠放高利贷发财的资产者。他在儿女面前装穷,嫌他的儿子在穿着打扮上花钱,教他拿赌博赢来的钱去放高利贷。关于女儿的婚姻,他考虑的是对方要不要陪嫁。他放高利贷,想不到借债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他想续弦,却成了儿子的情敌。这些偶合场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但莫里哀运用起来却大大加深了喜剧气氛,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在金钱面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他埋在花园里的1万金币被偷后,他痛哭流涕,几乎想自杀。他闹翻了天,把家里所有的人都看成贼,要求开动国家的一切统治机器,替他找回他的“命根子”。莫里哀很出色地用喜剧夸张的手法,把阿尔巴贡的吝啬性格烘托出来。
《乔治·唐丹》(1668年)也是一部讽刺资产阶级的喜剧,揭露他们向上爬的虚荣心理。乔治·唐丹是个暴发户,企图以依附贵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用自己的钱挽救贵族丈人的破产,他的妻子对他却不忠实。莫里哀谴责了贵族的无耻,描写了乔治·唐丹的不幸遭遇,同时也指出,应该对这不幸负责的是乔治·唐丹本人。
1669年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优秀喜剧:《贵人迷》(1670年)、《司卡班的诡计》(1671年)、《女博士》(1672年)、《没病找病》(1673年)等。
《司卡班的诡计》是一部有民主倾向的喜剧。它采用罗马喜剧家泰伦斯的《福尔米奥》的情节和意大利即兴喜剧的结构形式,中心人物司卡班却是十足的法兰西民间人物。他不仅象《伪君子》中的陶丽娜和《吝啬鬼》中的阿箭那样替小主人出谋献策,战胜顽固落后的家长,而且有本领使他的老主人在被他捉弄时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忠心仆人。他狡猾、聪明、灵活、快乐。
波瓦洛热烈赞赏莫里哀的艺术才能,但不欣赏《司卡班的诡计》。他谴责莫里哀“抛弃趣味和风雅”,说他不应该把“司卡班装人的口袋”搬上舞台。实际上,莫里哀用民间戏剧的优良传统丰富了他的喜剧创作,这正是他的优点。
莫里哀虽然有时在题材上走出古典主义的框子,但他的喜剧具有古典主义的优点,结构形式谨严,戏剧冲突鲜明。他没有受到三一律的束缚,反而以高度的技巧掌握了这个规则。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的人物特点是集中、夸张,概括性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主导性格。莫里哀把伪善者的一切特征都集中在答丢夫身上,使他几乎成为伪善的化身。同样,他把阿尔巴贡的吝啬也刻画成强烈的情欲,并且用夸张手法突出他的性格。
莫里哀的人物的语言和他们的性格、身份完全一致。他的喜剧有的用诗体,有的用散文。诗剧大都采用亚历山大体,有时也用自由体。他的散文流畅自然,很接近口语。他的喜剧吸取了人民的语言,有不少句子已成为谚语。
❷ 莫里哀的著作
都是剧本!
1658~1664年是莫里哀回到京城后戏剧创作活动的第一个时期。1659年公演的独幕剧《可笑的女才子》讽刺17世纪贵族矫揉造作的风气,奠定了他作为现实主义喜剧家的地位。接着,他演出反对封建夫权思想、歌颂恋爱自由的社会问题喜剧《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后一部分幕诗体喜剧获得巨大的成功,引起他同保守派文人长达两年以上的论战。莫里哀接连写出短剧《〈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驳斥对手们的污蔑。这次“喜剧之战”在法国舞台上开辟了喜剧以及歌舞剧的新时代。1664~1666/1669年是莫里哀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阶段。1664年1月演出的《逼婚》,嘲笑了唯心主义的经院哲学和不可知论的荒谬悖理。同年5月,在凡尔赛宫的盛大节日晚会上演出《达尔杜弗》(初演时为3幕)。这部喜剧大胆地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一——天主教会,被国王下令禁演。莫里哀经过5年不懈的斗争,利用教皇颁布“教会和平”诏书的机会,使这个剧本以5幕诗体喜剧的形式于1669年公演。在这部思想深刻、艺术成熟的政治喜剧里,莫里哀塑造了一个性格突出而又有极大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骗子达尔杜弗,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伪君子”的同义语。在此期间,莫里哀还写了两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剧本《唐璜》(或名《石宴》)和《愤世嫉俗》。1666~1673年是莫里哀创作生涯的最后阶段,他对喜剧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取笑的主要对象是上层资产阶级,批判他们努力把自己贵族化的可笑企图 。主要剧作有《屈打成医》、《乔治·当丹》、《吝啬鬼》、《浦尔叟雅克先生》、《贵人迷》、《司卡潘的诡计》等。《吝啬鬼》是莫里哀最深刻的性格喜剧之一,剧中致富的渴求和吝啬强有力地支配着放高利贷的阿巴贡老头,他宁可放弃想娶的姑娘,也要要回被人偷走的金币,在法语中他的名字已成了“吝啬鬼”的同义语。1673年,莫里哀在主演他最后一部杰作《没病找病》时病逝。
❸ 莎士比亚和莫里哀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体现了古典美的光辉,更是古典美的延宕。古典主义文学在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是戏剧。莫里哀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他的喜剧成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彼埃尔·高乃依(著有《熙德》等),若望·拉辛(《安德洛玛刻》等)等,对于古典主义戏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真正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发挥到极致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莫里哀,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喜剧家。
莫里哀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他的喜剧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究其原因主要得益应该是其喜剧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悲剧是伤悲的凝结物, 喜剧是欢愉的闪光点。笑是喜剧的灵魂, 而喜剧作家的任务就是探究人们的可笑之处。“欧洲是喜剧的故乡,从古希腊到古罗马, 特别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 欧洲的喜剧在17 世纪的法国, 由莫里哀将其推上了一个发展的高峰。”⑴莫里哀一生对喜剧痴情不改, 自从1643年,莫里哀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光耀剧团”后,他便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并且为之奋斗终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他广泛汲取民间艺术精华,拓展戏剧表现范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揭示了一个个深刻的主题,他是当之无愧的喜剧大师。
要从古典主义的角度来审视莫里哀的喜剧,那么有必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古典主义的源流始变。“古典主义”在文艺思想史上,人们最早是把古罗马时期的文艺思潮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意思是指优秀的、完美的。“美”一直是艺术的“核心”,在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这一段漫长而又光辉伟大的“古典主义”时期后,人们学会和创造了完美的艺术作品,著名的米洛的“阿佛洛狄特”就诞生在那个时期。从过程上来讲,古典主义是指从十七世纪初期的本·琼生所代表的古典派到十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作家如蒲柏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具体是指17世纪产生、繁荣于法国并且后来影响和波及全欧的一场文学运动。古典主义之所以会在法国的发生和繁荣,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相妥协以及在此背景之下实施的文化政策:另一方面勒内·笛卡尔及尼古拉·布瓦若等人的理论指导及铺垫。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布瓦若的《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的美学规则和艺术理想。古典主义文学在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是戏剧。虽然说十七世纪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全盛时期,但在十六世纪,它已开始萌芽。马雷伯可以说是它的创始人。他主张文学要为王权服务。他严格要求语言纯洁,反对七星诗社毫无限制地扩大法语词汇。之后如彼埃尔·高乃依(著有《熙德》等),若望·拉辛(《安德洛玛刻》等)等,对于古典主义戏剧推动与发展又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真正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发挥到极致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莫里哀,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喜剧家。下面我将从古典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出发,通过戏剧情节审美性、戏剧矛盾冲突、多样型技巧、人物性格等四个方面来对莫里哀的喜剧艺术进行初步探析:
一、戏剧情节审美性——迂回曲折而又出乎意料,是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继承与创新
戏剧的情节是戏剧的生命力所在。古典主义要求戏剧情节要粘练突出,要有计划的展开。在这个层面上来讲,与莫里哀有关的便是对于戏剧悬念的运用与创新。戏剧的情节是用制造悬念来吸引观众, 并迫使观众抱着期待的心理关注戏剧的发展。但这个悬念在什么问题上悬, 在什么地方不悬却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作家制造设计悬念多是尽量把观众蒙在鼓里, 不到最后不露谜底, 莫里哀在喜剧创作中却独辟蹊径。在《太太学堂》中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第一幕第一场中奥拉斯向阿尔诺耳弗泄露了自己与阿涅丝的恋情时, 这一点同时也公开给了观众, 大家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他们两人朋友加情敌的关系。这里人们关切的不是剧中人物的关系, 他们更担心的是剧中人物那种“亲密”的敌对关系如何维持?冲突将向何处发展?阿涅丝面对两个男人的选择以及她的命运将会怎样? 这一连串悬念, 光打雷而不下雨,让观众担心焦急,不知何时暴风骤雨会落向那一对恋人的头上。这种悬念没有玄味, 但却更让人焦虑, 这种焦虑是喜剧抖包袱所必需的系包袱或称蓄势。《太太学堂》在情节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公开的秘密。公开是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观众公开, 秘密是指剧中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们自己的处境、矛盾冲突的发展等是秘密的。“过度的公开,一切了如指掌, 对观众就失去了吸引力, 同时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⑵如过度的秘密, 观众对剧情一无所知,那将会分散观众的审美注意力, 他们首先得集中精力搞清楚剧中人物的基本关系, 然后才能审视情节发展和戏剧冲突的内涵所在。只注重外在枝节而难以顾及内在魅力, 这就会影响喜剧的审美价值, 总有些捡芝麻丢西瓜之感。这里的难点在度的把握。莫里哀对这一点的把握, 对秘密与公开关系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莫里哀喜剧情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剧情在重复中发展, 这主要是由作者的思想立意、艺术构思和剧中人物的性格决定的。鲁莽热情的奥拉斯向阿尔诺耳弗泄露了自己的全部计划, 然后就去与情人阿涅丝约会, 这样的情节在剧中前后重复了五次之多。每次都是以奥拉斯暴露计划为界限。没有奥拉斯的泄露, 就没有阿尔诺耳弗的防范, 没有阿尔诺耳弗的防范和防范的失败, 也就没有一系列的喜剧场景和喜剧效果, 同时也就会缺少对封建卫道者必然失败的主题表达。奥拉斯第一次向阿尔诺耳弗告知他将与情人幽会之事后, 阿尔诺耳弗马上找到阿涅丝, 告诉她:“他要是敲门的话, 你从窗口扔下一块石头砍他。”第二天, 他幸灾乐祸地去看奥拉斯, 并假惺惺地说:“你相信我, 我确实为你难过”。说这话时, 他心里是非常得意和自豪的。但是他要女孩子完全无知, 偏偏就是这完全无知的女孩子, 用她想出来的兵器, 就在他眼前反把他骗了。原来, 阿涅丝投出来的石头上带着一封情书。作品中写奥拉斯一连用了六个反问, 使得扮演假面的人本想嘲笑别人一番, 没想到却成了被嘲弄的对象, 而且还不得不跟着别人一在嘲弄自己。当然, 对他来说这笑是勉强和苦涩的,但在观众眼里, 这笑是发自内心的畅快的笑。因为它是愚蠢的丑者自炫失败后的献丑。没有比喜剧主角聪明反被聪明误更具有喜剧效果了。这就形成了主要情节在重复中的不重复细节。喜剧的主角成了必然的丑角, 在情节的多次重复性发展中, 在人们的连续笑声中, 喜剧实现了自己的审美化。
二、戏剧矛盾冲突——自然合理又不失欢快,是对古典主义理想的典型实践
古典主义要求戏剧冲突要明显,自然,要集中强烈。喜剧离不开欢笑, 笑是喜剧家的主要武器, 但剧作家所要达到的目的却不仅仅是笑, 而是在笑声中让观众体味出什么东西。奥尔恭的愚昧所导致的滑稽、尴尬, 茹尔丹奴颜屈从贵族所导致的丑态, 正是缺乏阶级自尊心, 盲目崇拜贵族的必然结果, 因而所引发的嘲笑声也包含着沉甸甸的现实内容。阿尔诺耳弗企图以社会地位与财产的差距拥有来弥补年龄上缺陷, 以无知为目的来培养一个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愚忠型妻子, 以隔断社会交往强迫背诵“妇道格言”来保住其不戴绿帽子的命运。这一切显然既不合时宜又枉费心机。阿涅丝就是不遇到奥拉斯,其失败也是必然的, 阿尔诺耳弗每次都明明白白地知道他们的计划, 但每次都是除丢丑献眼外均无法阻止事情的进展就说明了问题。在剧中, 由于培养白痴型妻子的任务主要是交给修道院来完成的, 因而剧本又将封建教会和修道院对人性的戕害、对情感的践踏和其说教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无力, 从一个侧面展示在了观众的面前。在喜剧的笑声中, 宗教的虚伪和欺骗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喜剧的实际来看, 阿尔诺耳弗灌输给阿涅丝的是“丈夫就是她的长官、他的领主和他的主人” ,“地狱里有滚水锅, 女人不干正经, 扔在锅里就再也出不来了”。这些思想在中世纪可能还起点作用, 在17 世纪的法国就已经是缺乏市场的“思想垃圾”了。加上13 年修道院对阿涅丝的“封闭式教育”,一经与现实生活接触, 就立刻土崩瓦解了。在舞台上一个个封建卫道者带有历史必然性的失败场景,“白痴”阿涅丝大智若愚式的对答, 双方你来我往的喜剧性冲突既让施教者尝到了活该品尝的苦滋味, 又使观众忍俊不禁享受到了快乐, 同时它在人们笑声中流泻出的是对封建宗教思想的讽刺、嘲弄和批判。这正是莫里哀喜剧笑声经久不衰的内在力量之所在, 它也是一切喜剧笑声能否经得起岁月苍桑淘洗的关键。
三、多样型技巧——观照情节而不显突兀,是对古典主义延拔中的点睛
能否使戏剧收到良好的效果,戏剧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对于此,古典主义强调灵活性与多变性。关于喜剧效果的取得,它涉及到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矛盾冲突等问题, 也就是达到目的的方法问题。莫里哀曾长期在民间艺术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和演出,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都创造性地运用到了他的喜剧创作之中, 取得了理想的舞台效果。在剧中, 阿尔诺耳弗扮演着两个双重身份。对阿涅丝而言, 他既是养父又是未婚夫; 对奥拉斯而言, 他既是父亲的朋友、自己的恩人, 又是对手和情敌。喜剧人物受多种关系的制约, 或者说是为了适应多种面孔的需要, 有时是清醒的糊涂, 有时是糊涂的清醒, 两者交替呈现。是装糊涂, 而奥拉斯对此的态度则是“那个男的,人家叫他德拉? 树身, 要不就叫他德拉? 阿尔诺耳弗在奥拉斯面前装作不知道阿涅斯的丈夫德拉? 树桩先生就是他自己, 是清醒的糊涂,树桩, 到底叫什么, 我没有很搁在心上, ” 这就给其装糊涂造成了可能因为是装假而会对装假者有便利之处, 但在他获取方便之利时, 他也必然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这个代价, 从喜剧笑声的角度来看, 正是最有价值的。奥拉斯第二次向他告知自己反败为胜的爱情幽会时, 当着他的面(当然也是当着观众的面) 谴责和痛骂那个所谓的“树桩先生”时, 他只能竖起耳朵当面聆听。奥拉斯说“爱情开始撕破罗网, 我要是运气好, 照我所希望的, 能遇见这畜生, 这大坏包, 这刽子手, 这流氓, 这野蛮家伙……”这时的他实在听不下去, 但又不能辩白, 只好狼狈逃窜。观众在听这一大段台词时, 在看两人的不同表情时, 是非常过瘾和舒畅的。用喜剧的眼光来看, 这个弄巧成拙的装糊涂既符合人物性格, 也很适合喜剧性的需要, 它很自然很有效地产生出了一系列的笑声。奥拉斯曾连续五次清醒地将自己的行动计划和盘交给了阿尔诺耳弗。他的这个清醒是糊涂的清醒,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他想不到的后果, 被骗上当, 按别人安排好的圈子往里钻, 掉入陷阱还不知道陷阱是自己造成的。在这之中的一系列喜剧场景, 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而且也引发出了笑声的不断产生。但这笑声不再是嘲弄对方产生的笑, 而是凝结成一种自我嘲笑、自我观照, 它使人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悲哀与某种荒谬。轻信、鲁莽何止是奥拉斯一个人的缺憾?在最后一幕, 阿尔诺耳弗在不清楚奥拉斯父亲要给儿子的订婚者就是阿涅斯的情况下, 为了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局面, 就糊涂而坚定地催其“拿出父亲的权威来, 不许婚礼拖延下去”他甚至还得意地叫道:“赶快举行婚礼吧, 我是不请自到, 一定观光”。“ 这个丑恶的表演既让奥拉斯最终认清了他的面目, 又最终粉碎了它的图谋。这个清醒的糊涂倒给喜剧的主角创造了一个彻底暴露的机会, 同时也给丑角一个自食其果的结局。”⑶
四、人物性格——各有千秋而不单薄,合乎古典主义传统的同时做到与时代的吻合
性格是人物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最能表现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喜剧中, 要取得喜剧效果, 真实地刻画出人物的喜剧性格是其成功的有效手段和根基所在。在莫里哀的喜剧中, 奥尔恭的轻信、愚昧, 达尔杜佛的恶人伪善(《伪君子》) , 阿巴公既一毛不拔, 又想娶个年轻美貌的妻子(《吝啬鬼》) ,茹尔丹身为资产者, 却要处处模仿贵族,一心想当贵人(《醉心贵族的小市民》)。这些充满喜剧个性的人物, 正是其作品中喜剧性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太太学堂》中, 主人公阿尔诺耳弗的喜剧性格表现得更为典型, 他是资产阶级富商, 却满脑子封建意识。他既迂腐又愚顽, 还要处处表现出高人一等, 常常爱发出所谓的独到见解。这就使人物必然会经常性地不由自主地在进行“聪明的”愚蠢行动。这种个性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喜剧性,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丑恶的东西, 只有在它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才是可笑的。”钱财提高了阿尔诺尔弗的社会地位, 使他精神上有了不可一世的优越感, 但其骨子里封建夫权思想意识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造成他特别爱嘲讽别人, 尤其对别人戴绿帽子当王八感兴趣, 他甚至有一个专门记录此类绯闻的笔记本。因此, 他唆使其朋友的儿子奥拉斯去进行爱情冒险, 力争给另一个所谓愚蠢的丈夫戴顶绿帽子, 同时给他的笔记本又增添新的材料。但出其所料, 奥拉斯所追求的对象, 正是他自己苦心培育、精心藏匿的“妻子”阿涅斯, 他自己倒成了带绿帽子的一员。总想在嘲弄别人中获得优越感的人, 首次遭到了嘲弄。这时他的优越感就转化成了滑稽, 观众则成了发笑者, 在笑声中产生的优越感转移到了发笑者身上。阿尔诺耳弗在婚姻问题上一直趾高气扬, 根本不相信自己会戴绿帽子。他在阿涅丝身上从四岁小孩就开始的一系列所作所为, 可算是费尽心机, 有些甚至是闻所未闻的奇招。这些实际上正是他在婚姻问题上内心虚弱的表现。“心里不踏实才会处处设防, 费尽心血自认为固若金汤的‘堤坝’被冲毁, 自然会产生‘痛苦到极点’ 的感受。”⑷但在他的个性当中还有股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愚顽, 当单纯善良的阿涅丝和热情卤莽的奥拉丝已经相爱, 甚至私的时候, 他仍然坚信自己不是那种孱头, 仍在进行徒劳无益的挣扎。正是这一性格推动了他不停的“献丑过程”, 也推动了笑声的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假如阿尔诺耳弗很自卑内向, 一旦知道了阿涅斯的恋情就束手无策, 就把她拱手相让, 那就不仅失去了喜剧的笑声, 甚至连戏剧情节也不能继续下去。在自私虚伪的性格中, 阿尔诺耳弗还有“看重友谊”、“为人大方”的一面。在第一幕第四场中, 他见到老朋友的儿子时显得很高兴, 当奥拉斯顺风扯旗提出自己寻欢作乐需要一百皮斯陶耳时, 他慷慨解囊, 甚至连钱包也一起送给, 他还否定了奥拉斯主张立一借据的建议, 表现的落落大方, 充满友谊。他的这一个性特点又为他以后的所作所为设置了一个参照物, 两相对照就自然会产生出喜剧的讽刺效果。当他得知奥拉斯的恋情时, 并没有光明磊落地将事情挑明, 而是利用两副面孔, 表面支持暗中作对, 除严加防范外, 甚至雇人向奥拉斯大打出手, 从而亲手撕毁了虚伪的面纱, 明显表现出了性格的反差。就在这种真假善恶的交替冲突过程中, 喜剧的笑声也便时时迸涌而出。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体现了古典美的光辉,更是古典美的延宕。“莫里哀喜剧的艺术魅力并没有随着法国古典主义的消逝而成为过去。”⑸他的民主内容和倾向,给的古典主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莫里哀是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杰出代表,创造了法国现实主义喜剧这一艺术形式。他独具一格的喜剧艺术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笑声,具有持久的魅力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价值是无穷而深远的。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被世人称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他一生创作了38部经世不朽的作品,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等多种形式,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的喜剧有10部,多是在他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1590年-1600年)完成的,包括《错中错》、《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等。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的基调。在他的喜剧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以及对人类光明前途的展望,现仅以部分作品为例,分析莎士比亚喜剧的特点。
关键字 莎士比亚 喜剧 《皆大欢喜》 《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
正文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是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1564年4月23日,他出生于英国中部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和皮革制造以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后又任镇民政官和镇长。莎士比亚年幼时在当地的文法学校读书,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安.哈瑟维结婚,后相继生下了3个孩子。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于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莎士比亚在他喜剧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创作了他的10部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因此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喜剧,它既有喜剧的典雅优美、凤趣灰谐,又有通俗喜剧的粗俗滑稽、嘻笑打闹。剧中女主人公实际有两个,一是薇奥拉,另一是奥莉维亚,他们个性相互参照,前者善良无私、坚毅忍耐,后者感情真挚、追求执着,因而在对比中共同组成了全剧的灵魂与核心。在喜剧技巧的运用上,本剧手法多样,运用灵活,乔装、误会、偷听、偷看、戏弄等等,在作者的综合调配下,取得的奇异的喜剧效果。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写了奥兰多与罗瑟琳、奥列佛与西莉娅这两对贵族男女青年的纯洁的爱情,也写了牧人西尔维斯与牧女菲必、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雷这两对平民男女青年的朴素的爱情,中间尽管有各种艰险曲折,最后四对恋人同时结婚,真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与此同时,这一喜剧也写了忠贞的友谊:罗瑟琳和西莉娅是堂姊妹,西莉娅的父亲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了自己胞兄(即罗瑟琳的父亲)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里,但这两位堂姊妹一直相亲相爱,宁可一同逃往森林里过艰苦生活,也不愿分离。这种纯真的友情也是弥足珍贵的。
同时,莎士比亚的喜剧大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仲夏夜之梦》里有美丽的森林,有仙后和小仙子,有北欧矮人之王的仙王奥白朗,有英国民间传说里极富传奇色彩的精灵好人儿罗宾,有香气四溢的豆花、织网的蜘蛛、娇小玲珑的飞蛾,还有妙不可言的音乐等等。这哪里是单纯的喜剧,简直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迷也引人入胜的美丽童话!就拿戏剧里充满严峻斗争的《威尼斯商人》来说,女主人公鲍西娅选择丈夫,既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请人代为介绍说项,而是(亲爱的读者,你再也想不到)在自己闺房里放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任凭求婚者来选,谁选中了里面装有鲍西娅小照的匣子,便算获得胜利,可以娶她为妻。这是多么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择偶方式!
莎士比亚的喜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剧本往往除了一个主要情节外,另外还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事情节线索。《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剧有三条平行的线索:一是破落骑士福斯塔夫的一系列冒险行为和经历;二是安·培琪姑娘的婚事,有三个男子追逐她;三是由于安·培琪的婚事引起了法国医生卡厄斯和威尔士籍牧师爱文斯二人间的争执。而《仲夏夜之梦》故事线索更多,共有四条:一是雅典公爵忒修斯与其未婚妻希波吕忒间之关系;二是拉山德与赫米娅、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四人间之爱情纠葛;三是仙王奥布朗与仙后提泰妮娅之争吵;四是以波顿为首的众工匠之间的关系。
莎士比亚的这些喜剧,情节错综复杂,每条线索既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紧密关联,有现实生活,又有仙境和幻想,使得整个喜剧跌宕多姿,扑朔迷离,极富艺术魅力。
另外,莎士比亚的喜剧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点,如喜剧的矛盾冲突不尖锐,结局是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对人性的缺点和生活中的阴暗面给予温和的嘲讽;喜剧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抒情色彩,喜剧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感和诗意等。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巨人,他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挖掘完的瑰宝。最后,让我用莎士比亚戏剧集中的序言结尾,来向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剧作家.艺术家致敬:他(莎士比亚)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孙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❹ 求莫里哀的《太太学堂》和《唐璜》,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榆树下的欲望》,这几个剧的剧本
就知道 拜伦有 唐璜 其他不知道
❺ 试析莫里哀喜剧中的仆人形象
我对你问题的回答
《史嘉本的诡计》是莫里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塑造了仆人史嘉本的形象,赞扬他在帮助青年主人反对家长专制斗争中所显示的机智、勇敢、聪明和乐观,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民主思想。
史嘉本之“诡”及其诡
——浅析史嘉本及此人物塑造之艺术
《史嘉本的诡计》是莫里哀晚期(1671年)的散文体喜剧,是以他驾轻就熟的资产阶级追求婚姻自由为题材创作的。
史嘉本无疑是这部剧中最惹眼的角色,也是莫里哀塑造的众多仆人中最闪光的一个。史嘉本确实不负剧名,是个诡计多端、心机颇深而聪明绝顶的仆人,也是个叫读者又恨又奇又羡又叹的凸圆人物。他看起来阳奉阴违,是个奸诈之徒,然而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常说机警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史嘉本眉头不皱,照样妙计连连,不动声色地暗度陈仓,化险为夷。
如结尾大白时,他装作被锤子砸伤脑袋奄奄一息地被抬到他的主人跟前,实际是施苦肉计,博取了主人的原谅。又如他为了报复诬蔑他的主人皆隆特老爷,顺势利用他自己编出的剑客们吓唬皆隆特,并把他装进袋子里边哄边打的一节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机巧,让人看到他的“蔫坏”的一面。但是就整体来看,他的机智显然是多于他的狡猾,他用自己的智慧为两对甜蜜的恋人向专制势力斗争,这就很不简单。
他先替私定终身的奥克达夫阻挠其父阿尔冈特的包办婚姻,设计出逼婚的情节,又利用阿尔冈特好体面的心理,以退婚再婚影响其子声誉反诘,然后又动之以父子恩情,稳住了阿尔冈特的情绪,赢得了“反击”的时间。紧接着又定下了让席耳外司特假扮奥克达夫的妻子的哥哥,装作一个很勇猛的剑客去胁逼阿尔冈特就范之局。
他帮助奥克达夫纯属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的义举;而与此同时,他又为自己的主人赖昂德的终身大事奔忙,则有些情迫无奈,既是分内工作,又是情态紧急——赖昂德爱上的埃及姑娘赛尔比奈特要被埃及人带走,除非两小时内去赎人。这时史嘉本不慌不乱,琢磨出少爷被劫的故事向老爷索钱救人,借钱救人都不假,只不过把要救的人倒了个,编排成老爷的至亲儿子,终于逼得吝啬的皆隆特老爷出了手。
游走两桩姻事之间,巧施诡计的史嘉本不仅帮助了奥克达夫和赖昂德,还为自己赢得了信任以及尊严,实在是令人叹服。
有书评指出史嘉本太过狡猾,此剧上演,对人心影响不好。的确他在达成目的的时候,显得有些像两面派,不过他多变的语气,只是一种策略,而不是立场的多变,也不是墙头草。如他在为奥克达夫向其父亲阿尔冈特“骗”200皮司陶耳的时候(第二幕第六场),明明是设计唬他以哄骗钱财,却懂得转换语气说“您既然疑心我,我就什么事也不管了”,阿尔冈特把钱拿给他时,他又屡次伪装拒绝:“不,老爷,别拿您的钱给我转交,您找别人转交,我只有开心”“不,我说,千万信任我不得,谁知道我会不会拐走您的钱啊?”这是他获取对方完全信任的语言博弈的机智表现。
史嘉本的“两面人”,史嘉本的欺骗行为,与“伪君子”答丢夫不同,他立场坚定,即为奥克达夫和赖昂德达成自由婚姻的心愿。他采取欺骗手段调节矛盾是迫于无奈,因为他要游说的这两位老爷太古板也太抠门了,不能以自由婚姻之理晓谕,故而只好行骗。而伪君子答丢夫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伪装成一个道德崇高的虔徒。这在动作设计上也能看出,《伪君子》第三幕第二场答丢夫出场时与桃丽娜狭路相逢,答丢夫掏出手绢给桃丽娜遮羞,却是先蒙住了自己的脸。而史嘉本在此剧中每一场都是光明正大地出现在舞台上,每一个决断都干净利索,即使是他诓打皆隆特老爷的戏,也是明明白白地让观众一览无遗,只是逗人发笑,而不会让人觉得阴暗。
《莫里哀喜剧六种》的译者李健吾认为,史嘉本是被倾注了正面人物的血液的,尽管他身上有粗俗一面。而莫里哀的喜剧中这样的角色又可以联想到《伪君子》中的桃丽娜。不同的是桃丽娜除了敢于对伪君子进行正面的嘲讽以外,并没有采取间接而有力的手段去扳倒他。如此,史嘉本的诞生可以说是莫里哀喜剧中仆人智慧的一个新高度。
但是,不管是《太太学堂》中愚朴的阿南、尧尔耶特,《吝啬鬼》中莽撞的阿箭、未觉醒的雅克师傅,《伪君子》中率直勇敢的桃丽娜,还是这个史嘉本,这些莫里哀喜剧里生存的仆人们,莫里哀似乎都在赋予他们以积极的意义。这一个个接连被塑造出来的角色,似乎是与莫里哀对仆人的关注程度的加深有关的。未觉醒的、愚朴的人开始认识世界,莽撞的人开始懂得策略,史嘉本就是这样成熟起来的一个在黑暗世界里抗争的仆人。
在此剧中,还有另一个与史嘉本对照的仆人形象:席耳外司特。史嘉本与席耳外司特不同之处在于,席耳外司特仅仅是被动地忍受和抵抗,而史嘉本则是积极地斗争。他不惜冒性命之虞也要报复诬蔑他的老爷皆隆特,他设计妙计为奥克达夫和赖昂德与包办婚姻抗争,皆是他反抗的表现。他清醒于“他们(司法机关)就不拿我当人看待”(第一幕第二场),始终意识到自己与统治阶级的不平等地位;同时又自信“只要我肯干,我干不来的事就很少”(第一幕第二场),有着坚定的反抗决心。
可是现实是比想象中困难的,顽固的家长是令人无可奈何的,而史嘉本这样一个机灵非凡的仆人,他的反抗仍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史嘉本之“诡”真的有那么诡谲吗?还是“史嘉本之诡”本身就是莫里哀的一个诡计呢?
莫里哀为了凸显史嘉本的“诡”,特地设置了没有主见的奥克达夫、外强中干的赖昂德、胆怯怕事的阿尔冈特、吝啬多疑的皆隆特加以衬托。而在剧情发展中,赖昂德质问史嘉本一节节奏又较快,使观者集中地听到史嘉本使用过的“诡计”,而往往忽略了他施这些“诡计”的真正原因。他想请几个朋友喝酒,还不得不想出“漏酒假象”的计策偷一小坛喝;他扮人狼仅仅是为了反抗主人随心所欲地在大半夜使唤仆人们。这些妙计背后又有多少辛酸啊!
剧本的结尾也颇耐人寻味,和之前的《太太学堂》(1662年)和《吝啬鬼》(1668年)等著名剧作一样,这部同样讲述资产阶级与包办婚姻斗争的剧作也以主人公身份的突转,使结局出人意料,同时也迎合了古典主义的大团圆结局审美。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或许莫里哀也只能以这种“天作之合”来收束,才不至于使“诡计”露馅。
倘若没有主人公身份的突转,这两对恋人的磨折还要经历多久,史嘉本的这些鬼点子恐怕也回天乏术。
实际上史嘉本诓打皆隆特被皆隆特惊觉、史嘉本落荒而逃后,他的处境已十分难堪。若没有这天降惊喜,史嘉本又何能以这样滑稽的方式收场呢?
所以,听到他最后一句“还有我,趁我还没有咽气,把我抬到饭桌一旁吧”,除了欢笑之外,在触摸到它似假实诚的内核时,亦当扼腕一喟罢。
❻ 法国大喜剧家莫里哀的真名叫什么
莫里哀的原名是: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演出艺名。
莫里哀的资料: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家,是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之一。他一生写了进三十部喜剧作品。莫里哀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资产阶级商人家庭。父亲是不巴黎装设商,供应王宫内廷的装设,因而买的“国王侍从”的称号。童年时代常随外祖父看民间戏剧的演出。中学读书时,学习了拉丁文。中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律师的职务和对父亲职务的继承权,决心献身于戏剧事业。1643年他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了“光耀剧团”。既没有演戏的实际经验,也没有自己的剧本,经营惨淡,负债累累。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负责人,他被捕入狱。他的父亲替他偿还了债务,他才出狱。他和剧团的伙伴们,只好一起到外省去。1645-1658年,他们走遍法国,长期的深入生活,经常和地方官员绅士打交道,并深深了解了法国的下层社会。1652年,莫里哀成为“光耀剧团”的领导人。他们的演出艺术因此大大提高,他开始为剧团编写剧本。1658年他回到巴黎,在卢浮宫演出他在流浪演出时编写的剧本《多情的医生》,演出十分成功,轰动了这个巴黎,国王路易十四要“光耀剧团”留在了巴黎。莫里哀于1673年逝世。莫里哀的作品: 《冒失鬼》()、《情怨》(1656)是他在外省时用意大利喜剧风格写成的。 《可笑的女才子》(1659)和《丈夫学堂》(1662)标志着莫里哀的创作的一个新阶段。 《伪君子》(1664-1669)是莫里哀的最高成就。《堂·璜》(1665)是莫里哀的第二部巨型讽刺喜剧。 《恨世者》(1666)是莫里哀精心雕刻的喜剧,但演出效果并不成功。 《屈打成医》(1666)《吝啬鬼》(1668)也是莫里哀的优秀的喜剧作品之一。 《乔治·唐丹》(1668)讽刺喜剧。 1669年以后还写了一些优秀的喜剧:《贵人迷》(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女博士》(1672)《没病找病》(1673)
❼ 莫里哀的戏剧《唐璜》,谁有中文版的剧本,给我一个,找了很久了找不到。谢谢了,[email protected] 。
《唐璜抄》原剧作者是袭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大师莫里哀,他一生共写了33部剧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伪君子》、《太太学堂》、《吝啬鬼》、《唐璜》等。
唐璜在莫里哀的同名作品《唐璜》中以主角身份出现,一个充满诱人魅力,却厚颜无耻、到处窃玉偷香的西班牙贵族。故事中,情场上数之不尽的胜利与征服麻木了唐璜,使得他丧失了爱的感觉。最后,唐璜落得身陷地狱的结局,却至死不悔。
❽ 国内的作家和剧本有哪些 国外的作家和剧本有哪些
夏衍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 开封,1900年10月 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曹禺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吴祖光
吴祖光又名吴召石、吴韶,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1917年4月21日出生于生于北京东城小草厂的一所大宅院里,家庭为吴祖光提供了一个文学的环境。其父吴瀛,曾参加创办故宫博物院,精于诗文书画、篆刻和古文物鉴赏,对吴祖光的文学生涯有深刻影响,同年吴祖光毕业于北京孔德学校。在中法 剧作家齐飞
大学文学系学习一年后,应聘任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室秘书。1934年发表的小说《宫娥怨》,是其处女作。七七事变后,随剧校到湖南、四川担任语文和中国戏剧史的教学。1936年于中法大学文科肄业。1937年,吴祖光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室秘书,同年创作抗日话剧《凤凰城》,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随后几年间,他创作了《正气歌》、《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和《少年游》等剧作声震剧坛,以上作品均收入《吴祖光戏剧选》。1945年,他主编的《新民晚报》副刊率先发表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1946年,他在上海创办《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和《清明》杂志,还创作《捉鬼传》和新剧《嫦娥奔月》,声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逃亡香港。1947年,他在香港编导了《国魂》、《莫负青春》、《山河泪》、《春风秋雨》和《风雪夜归人》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光陆续创作出反映纺纱女工的电影《红旗歌》和儿童剧《除四害》等作品。1954年后,吴祖光导演了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为梅兰芳、程砚秋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963年,他与妻子新凤霞合作改编了评剧《花为媒》,成为了评剧舞台上的成功佳作。此外他还创作了《武则天》、《三打陶三春》、《闯江湖》、《新凤霞传奇》和《三关宴》等大量作品。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年——1933年),英国小说家、剧作家。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拉尼尔·威廉斯三世(Thomas Lanier Williams III,1911年3月26日-1983年2月25日),以笔名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闻名于世,是一位美国的,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于1948年及1955年分别以他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及Cat on A Hot Tim Roof赢得普利策戏剧奖。除此之外,《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在1945年以及《大蜥蝪之夜》(The Night of the Iguana )在1961年拿下纽约戏剧评论奖(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1952年他的《玫瑰刺青》(The Rose Tattoo)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殊荣。
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
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
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年6月6日-1684年10月1日),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鲁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与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并称法国古典戏剧三杰。主要作品有《熙德》le cid 、《西拿 》Cinna、《波利耶克特》Polyeucte和《贺拉斯》Horace等。他的剧作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高乃依极富英雄主义格调的悲剧创作,代表了前期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
海尔曼,美国剧作家。1905年6月20日生于新奥尔良一商人家庭,卒于1984年6月30日。祖辈为德国犹太移民。曾就读于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在出版公司、百老汇和米高梅电影公司担任剧本审读工作。30年代初定居纽约,开始创作活动。作品多次获奖,在30年代美国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剧作有《儿童节目》、《未来的日子》、《小狐狸》、《守望莱茵河》、《搜索的风》、《树林那边》、《秋园》、《阁楼上的玩具》等。另有自传《一个未成熟的女人》。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2),美国著名剧作家。一生共4次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是一位严肃的戏剧家,他的剧作可以说是美国严肃戏剧、试验戏剧之滥觞。他才华横溢,擅长写作悲剧。《啊.荒野》是他剧作中唯一的一部喜剧。独幕剧《东航加迪夫》。
另外有专门书籍论述《当代美国剧作家》
❾ 求太太学堂剧本,有木有人有啊,赏我吧,万分感谢……
太太学堂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