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歌舞剧剧本
① 如何写音乐剧剧本原创
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R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第二,音乐剧的潜力---音乐、唱词、舞蹈、美术、灯光是用来说故事的,故事在哪里?各个方面是不是都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剧是“戏剧”,不是以故事串连的“音乐”,音乐和歌曲是这出“戏剧”里的台词,舞蹈是这出“戏剧”里的动作,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成“音乐”剧,而不是音乐“剧”。通俗地讲,歌舞必需和故事“有机地”结合,这是第一优先顺位。任何一部音乐剧作品的歌舞呈现,必须有戏剧理由,必须非常自然地揉进剧情,非常有机地整合在故事中:需要用舞蹈来推动剧情的地方,才能让演员把大腿踢起来,需要有歌曲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地方,才能让演员张嘴唱起来,否则,就是矫情、做作。
《你好,多莉》是导演大卫·麦瑞克(David Marrick)将维尔德(Thornton Wilder)于1954年创作的《媒人》(The Matchmaker)搬上音乐剧舞台的一部经典音乐剧。《媒人》是一部比较传统的模拟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世纪之交的时间和纽约这个地点正好都同音乐剧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故事中的喜剧色彩和浪漫气氛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它又在现实中得到了提升,而它深刻的内涵和适应舞蹈和音乐设计的情节为它进军音乐剧舞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几乎具备了音乐剧所需的各种要素,而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好,多莉》在创作手法上由许多过人之处。与众不同的开场就深深吸引了观众。以往的音乐剧开场总是先有一段对白或者旁白,然后才进入演出。而《你好,多莉》却采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它没有对白,直接由音乐和舞蹈引出的演出让人耳目一新。随着舞台大幕的拉起,一群舞蹈演员摆着一个贺年片的造型出现在舞台中央。随着她们演唱起“邀请多莉”(Call on Dolly),整个如同电影定格一般的舞台随之活跃起来。这一开场也表明了本剧的风格:世纪之交的优雅和氛围。
第三,故事的呈现---剧本;情节如何?角色如何?时代如何?地点如何?第一点里的那些基本元素是怎么被安排来推展情节、讲述故事、介绍角色、交代时空背景? 音乐剧的叙事元素(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一定要贴近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角色、我们所设计的历史情境,作品才会委婉流畅、隽永清新、含蓄深沉、浪漫惬意,若想模仿、参考、效法其它的成功作品,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认真地学习其他名剧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摹仿人家的作品。
“整合性”作为音乐剧舞台创作的核心理念,区别于其他的舞台剧思潮,有其独特的艺术意义和审美价值。 “立体戏剧性”,就是要把戏剧性作为音乐剧各种元素展开的根本前提。我们一旦在创作思维中带有过分媚俗成分,带有强加于人的非自然歌舞,就会出现不协调。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不了本来的音乐剧美学价值,而且这种差异巨大的戏剧情境与叙事元素之间的突然切换,反而阻断了音乐剧的审美流程,从而影响观众对于规定情境的投入,甚至导致观众对于音乐剧这种独特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
《国王与我》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于1951年创作的。据说该剧的创作缘起于他们的夫人,在她们于1944年阅读了格特鲁德·劳伦斯的小说《安娜与暹罗国王》后,把这部神奇的作品推荐给了她们的丈夫。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音乐剧讲的是暹罗国(古泰国)国王与他来自西方的家庭女教师之间的故事。通过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妇女地位等深刻的主题。
在这个剧本中,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有很多的主题来发挥:文明对野蛮,专制对民主,国王和平民的传奇爱情,东方和西方等等。这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音乐剧一上演便引起了轰动,首演后的连演次数达到了1246场。首演时出色地扮演了国王的尤伯连纳因为表现出色,扮演国王的次数达到了4625场。《国王与我》还一举夺得了1952年的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4项托尼奖。《纽约每日镜报》于1951年评论道:“它为音乐剧舞台设置了新的更高的标准。”1998年的《休斯顿编年史》则认为“《国王与我》体现了音乐剧的本质,它完美地将戏剧、音乐、舞蹈和舞台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着观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行。”
第四,好的剧本尽管题材多样化,古典或现代,国内或国外,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CONCEPT”贯穿全剧,这样,所有的歌舞才会有主题依托,形成一股势,带动歌舞往前滚动,否则,歌舞就会像掉线的珍珠,散落满地,没法完成歌舞叙事任务。当“CONCEPT”和题材匹配成对了之后,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很妙的解决方法。
《Cats》是“关于”猫群,猫群的展览,除猫秀以外,没有其他更深的意义。
《屋顶上的提琴手》是“关于”生命的延续、文化的延续。生死循环、日落日出,都紧扣这个主题。KK`FBb
《芝加哥》是“关于”颠覆,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一切社会标准与价值观都“anything goes”了,于是翻天覆地大玩特玩一场。
第五,有哪些对比?对比在哪里?是否拉出了张力?是缤纷细致的精品,还是眼花缭乱的大锅炒?
对比才有创造的张力。每部音乐剧的诞生,应该设计一些有戏剧张力的对比技巧。韦伯在创作音乐剧《耶稣巨星》时,巧妙地将当时英国人对摇滚巨星的顶礼摩拜引向对耶稣的狂热;相对于张学友《雪狼湖》个人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和三宝《金沙》群星演唱会式的音乐剧,《MAMMA MIA》的处理就要好得多,该剧使用ABBA的歌曲演唱贯穿全剧,但在最后也没有忘记告诉观众: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场演唱会。
我们在《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剧本中设置了不少非常诗意的对比技巧,相信观众欣赏完电影以后,会有余味无穷之感、感人至深之叹。比如,我们之所以把“梁祝”戏中戏的段落加强是因为:
1)这部电影是关于四个年轻人投身音乐剧艺术的后台故事,所以这群人在后台的努力必需转化到“前台”让观众看到, 让我们被感动! 所以,所有的热情和心血才不会有白废了的感觉。"
2)这部电影的主线是绝症美少女得了先天性软骨病,最后健康受损死掉的故事。对应的戏中戏故事是梁山伯祝英台, 关键点是“化蝶”。
把“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不朽”两个关键再从中拉出,以戏中戏的祝英台--肉体死亡然后化蝶不朽,和戏外的青青--肉体死亡但是艺术作品永远流传这两个故事线对照。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强调的是“化蝶”、“成全”、“祝福”、“自在”和“超脱”这些意象, 而不着重肉体的死亡和对命运的搏斗。后面两个母题太敷浅,那是洋人才会关心的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会出现像“梁祝”这类的神话故事,就是因为我们晓得从“肉体的死亡”出发去达成“精神的不朽”。在我们的剧本里, 故意不让青青的尸身在葬礼中露面, 就是这个缘故,因为要强调的是“精神超脱”,所以让蝴蝶从戏院(青青的第二故乡)飞出天外,飞回牟尼寨(青青的第一故乡)。正因如此, 结尾画面--前景是戏院内部,背景是蓝天白云--这样的设计才有道理,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上的花招而已。总之,我们想强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和人生舞台是不可分的整体。
第六、我们还必须分析细节、层次、结构、诚意?对细节是否注意?是否有清楚的层次?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结构?是否有制作诚意,还是财大气粗?
音乐剧是一个针线活,不仅需要工笔技巧,更需要团队的紧密协作---不只是"分工",还有"合作"。剧作者和唱词创作者联合从剧本里找出可以安插歌曲的地方,并且协调好哪些戏剧元素由台词讲述、哪些戏剧元素由歌曲表达,用什么样的风格、透过哪一个角色,该讲多少,是明着讲还是隐晦着讲;然后跟作曲家合作,设立好某个角色、某个情境,或整体大格局的情绪氛围和节奏、情调,分头工作,再回头整合、协调,彼此脑力激荡。每一个歌舞风格的出现,都要给出一个有力的戏剧理由。
我们《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创作团队在设计青青在剧院试演的段落时,把时间点设定在“青青即将毕业的前夕”,所以青青、兰兰、小莉,以及其它舞蹈学校的学生,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运用视觉效果做出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百老汇”,也就是在电影里的这个城市(没有点明是北京或上海,只暗指是一个大的商业城市),这里是聚集商业剧场的特定区域,有好多家大型、小型戏院和夜总会等,每天晚上都上演各式各样的不同表演,有中国杂技、戏曲、现代话剧、革命样板戏、芭蕾舞、流行歌剧,以及现代音乐剧,一如纽约百老汇剧院特区一样!所有这些,我们没有在剧本里特别强调,只是创作团队晓得,然后请导演在似有若无之间透过摄影机把这个幻想衬在剧情背后,这招在文学里叫作“不写之写”。我们一个字都没有描述,但是观众可以在隐约之间“感觉”到剧场的那份魔力所在。如果欠缺了这个宏大的“背景”,青青等人寻死寻活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还玩了一次双关,让皮蓬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奇怪的形状(如三角形、椭圆形等),俯视着“中国百老汇”的华灯点点,然后,整间办公室的所有东西统统都是紫色的!我们甚至在这里用了一个实例,这就是百老汇名制作人David Merrick的例子,他的办公室是椭圆形的,然后全部是红色的,大红色的!红桌子、红椅子、红沙发、红窗帘,全是红的,窗外就是他的百老汇大街。我们让皮蓬的办公室全部是紫色如何。当然,墙上要挂满皮蓬制作的戏的海报。
3,经典案例分析}
在打破传统的陋规方面,小哈姆斯坦可以堪称典范。他力主破旧立新的创作理念,其将近40年的创作实践为众多的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在《俄克拉荷马》的首演时,当剧幕一拉开,观众们看到的并不是那种传统的近乎千篇一律的出场方式:一些漂亮的女子群舞,以衬托主角的出现和主角的演唱。它的开场是一个农女在干活,与此同时,舞台之外一位男高音直接将《啊!多么美丽的清晨》这首优美的歌曲送给观众。这个简洁而又真实自然的开场不仅为剧情的滚动节约了时间,而且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尽管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不是很难,但当时却是从持续了几十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中跳了出来。
《天上人间》在百老汇的经典地位是由诸多方面决定的,其中著名的“板凳戏”对于该剧地位的奠定功不可没,这段戏分也成为音乐剧剧本创作方面的不可多得之作,有必要对之进行单独的鉴赏和品评。 “板凳戏”指的是剧中男主角——比利与女工茱莉的爱情场面(两人围坐在花树下的板凳,史称“板凳戏”-“bench scene”)。小哈姆斯坦以背景音乐、台词、歌曲三位一体的方式,融铸成这个近二十分钟的段子。整场“板凳戏”交织着歌咏式的台词(不是别扭的歌剧“宣叙调”,而是与词句、语气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旋律”)、诗化但不矫情的对白,以及小哈姆斯坦最著名的“不说‘我爱你’的情歌二重唱”——“假如我爱你”(If I Loved You)。这对心境明澈却刻意迂回曲折的小情侣相对唱道:“假如我爱你,我会如何如何……”“……但那是‘假如’-假如我爱你”。音乐剧自始发展至“板凳戏”,对白与歌曲的发展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即便以现代眼光审视,整段“板凳戏”的艺术成就仍是无与伦比的。
这段“板凳戏”在整个戏中勾兑出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的一次爱的对话,探讨了爱的含义。比利在初次见到勤劳朴实的工场女工朱利时就不禁感叹道:“你这个奇怪的女人,朱利·乔丹”,而这一道白也反映出比利生性浪荡不羁的个性。在整个“板凳戏”的发展线条中,比利的这一个性表露无遗,而与这段“戏”发生之前比利的生活态度(与木马娱乐场的主人穆玲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了呼应与形象的吻合,事实上也造就了他对于朱利的爱更加直接、大胆而坚定,甚至带了几分调侃;而朱利这样一个纯朴的工场女表露的却是对爱情的几分期待与羞涩,在面对与自己人生观截然不同的爱慕者时,她的爱似乎变得如此的梦幻、朦胧与不确定(如她唱道:“不久哪天,你会去的很匆忙”)。两种不同思绪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爱”时,产生了一种看似美好、甜蜜,实则矛盾的微妙冲突。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得出了一个其实不确定之因素“If I loved you……?”。
但是,这段戏在全剧中看来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假如有一天他或者她在离开另一半时爱会变得如何不确定,而更加关注于关于爱的深层关系----爱的精神的延续。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的人,在面对真爱时,都会将这一份珍贵延续下去,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不会孤独”(这是全剧歌曲的尾声部分,影射了该剧后半部的结果,同时做到了主题的延伸)。
由此看来,这段“板凳戏”在整出戏剧发展中起到了对“起”的印证---“承”,对“合”(剧的结尾)之前的“转”折这一发展的过程与地位。
“板凳戏”可以说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出色配合的写照。与这段男女主角长达20分钟的对手戏对应的是一大叠长约数十页的乐谱。为了达到对话可以实时入歌的境地,罗杰斯费了很大的精力来调整这些“对话歌”的旋律,以求符合自然声调和台词之抑扬顿挫,小哈姆斯坦同样花了很大的工夫先让两人对白渐趋诗意而优美,不自觉地带入诗歌般的韵律,然后到达戏剧临界点,让罗杰斯的旋律转承戏剧张力,主角开始唱歌。这样的努力可以说消弭了音乐剧场让许多不懂欣赏的观众最诟病的一点——觉得歌曲是硬放在此处,与剧情毫无联系。很可惜,这段美学历程在电影版本中没有看到,只存在于一些黑白电视现场综艺节目的录像数据中。〔出处:Rodgers and Hammerstein研究专著〕
《天》剧最令人回忆的,除了那段经典的“板凳戏”之外,第一幕结尾前的高潮戏“独白”(Soliloquy)也值得分析和回味。这段长达七分钟的独唱不仅展现了罗杰斯天才的创作才能,对于编剧和编排的小哈姆斯坦来说,也是一个创举。以前从来没有一部剧作会采用如此长的、由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独唱的表达方式。在比利面对自己女儿时,这段“独白”将他既满怀期待、又害怕被拒绝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的深刻和符合舞台表演的手法弥补了唱词的不足和前所未有的长度给观众带来的厌倦。
七分钟的“独白”不仅要表现比利那初为人父的喜悦,还要将他联想到的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过去所犯罪行的反省都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这又是剧本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剧编排和叙事手法的一个里程碑。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j
② 百老汇舞台剧—Spring Awakening春之觉醒内容
Spring Awakening剧目简介:
音乐剧Spring Awakening春之觉醒改编自德国剧作家Frank Wedekind写于1891年的同名舞台剧,由Duncan Sheik作曲 ,Steven Sater作词。Spring Awakening曾在2007年获得11项百老汇托尼奖(美国戏剧界的“奥斯卡”),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原创音乐等重要奖项。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德国,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对性、对生命、对世界和自身的迷茫和探索。由于主题涉及性和暴力等话题,该剧最早的舞台剧版本在首演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德国都被禁演。
剧情简介:Spring Awakening《春之觉醒》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思想守旧礼教严格的德国。Wendla是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子,和她的好朋友Martha、Thea、Anna一样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青春期的她发现自己的身体逐渐发生了变化……她试图向母亲寻求答案,但是母亲总是回避搪塞,不愿直面回答她的问题,这使她和有同样经历的女孩子们都感到很困扰。
与她们同龄的男生Melchior、Moritz、Otto、Georg、Ernst、Hanschen青春期的生活也不轻松。在学校里,他们接受古板的教条式的教育,不得向老师和书本的权威挑战;生活中,他们也面临种种问题:升学的压力,家庭的管束,对女孩子的爱慕得不到回应……
这群年轻的生命在教条、父权的压迫下,带着对世界的迷茫试图寻找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方向,终如螳臂挡车般在和体制高墙的碰撞中伤得头破血流。
当夏天过去,故事落幕,即使伤痕累累,失去挚友和爱人,他们仍在告诉我们,当我们找到通往梦想通往信仰的道路,希望就会降临……
③ 音乐剧剧本
以富丽秀为例:
百老汇一家衰败的剧院即将拆除,多年前曾在该剧院演出伟斯曼富丽秀(Weismann's Follies,隐射齐格飞富丽秀)的过气明星重聚一堂,尽管如今被人遗忘,但他们曾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给观众带来无穷的乐趣。
故事围绕其中的两对夫妇,巴迪和莎利·杜兰特·普朗默(Buddy and Sally Durant Plummer),本和菲利斯·罗杰斯·斯通(Ben and Phyllis Rogers Stone)展开。
莎利和菲利斯曾经是富丽秀的明星,现在两人的婚姻都陷入了困境。巴迪经常商务出差,和公司的女下属有染。莎利则对本旧情难忘,本相当自私,使菲利斯觉得自己是个精神弃妇。
音乐剧一开始,演员们回忆起当年演出的盛况,唱起老歌,但是镜子里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倩影。随后他们面对着各自婚姻和生活的困顿。
(3)百老汇歌舞剧剧本扩展阅读:
音乐剧与歌剧比较:
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
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④ 百老汇都有哪些经典剧目,让人不看后悔
百老汇经典剧目有《猫》、《芝加哥》 、《泽西男孩》。
直到1997年的《芝加哥》 重播才最终获得托尼奖的认可,最年轻的百老汇经典。与上述三个经典的年份相比,《泽西男孩》绝对年轻。 自表演以来,他已经赢得了57个奖项,其中包括托尼奖和奥利弗奖。莱梅的最佳音轨等可以说是百老汇最快的经典曲目。音乐剧《泽西男孩》是基于1960年代美国著名摇滚乐队四季乐队的真实成名而制,并使用音乐讲述了传奇乐队成长背后的故事。
⑤ 音乐剧歌舞剧舞台剧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编辑本段]音乐剧特点 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乐剧与歌舞片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像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万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象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 歌舞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舞台剧 舞台剧,可以定义为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舞台的配套设施日臻完美,而且舞台自身的功能愈发齐全——灯光的旋、扫、闪,装置的升、移、摇,音效可以在剧院环绕,影像可以在舞台升腾;舞台可以横移,舞台可以旋转,舞台可以云山雾罩,舞台可以呼风唤雨…… 现场劲舞是舞蹈界的新舞种,是一种尝试,其特征是摆脱古典芭蕾的形式和束缚,以自然的舞蹈动作,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后来的许多舞蹈家继承了邓·肖的主张,又各自创造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舞台剧按内容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戏剧,哑剧等。
⑥ 有哪些百老汇的歌舞剧电影
《发胶》:本来是好莱坞1988年的电影,2002年被百老汇改编成歌舞剧,2007年又被好莱坞拍回来。但是“新版本(2007年版)的故事并非是1988年的重拍版,也不是2002年音乐舞台剧的电影版,而是综合了两位‘先辈’特点的新故事。”
《追梦女郎》:改编自1981年百老汇的同名舞台剧。
《妈妈咪呀》:1999年首演在伦敦,2001年登上百老汇舞台,2008年改编成电影。
《理发师陶德》:最初是一部在英国演出的戏剧,后来被百老汇改编,再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最早一部由它改编的电影是在1926年,最近一部是在2007年(由蒂姆·伯顿执导,约翰尼·德普主演)。
《音乐之声》:《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写而成的,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1965年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
《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原本是据英国剧作家肖伯纳的剧作《卖花女》改编的音乐歌舞剧。1964年发行了电影,由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改编。
还有《芝加哥》
《美女与野兽》是先有迪士尼的电影,然后百老汇把电影改编成音乐剧。
⑦ 求音乐剧剧本
我的网盘里正好有一些,你可以版看看行不权行http://yun..com/share/link?shareid=1738009489&uk=4161123666&third=null
⑧ 请元旦晚会音乐剧剧本,高分
卖火柴的小女孩 英文版 剧本 (我也在用)
It was dreadfully cold, it was snowing fast, and almost dark; the evening----the last evening of the old year was drawing in. But, cold and dark as it was, a poor little girl, with bare head and feet, was still wandering about the streets. When she left her home she had slippers on, but they were much too large for her; indeed, properly, they belonged to her mother, and had dropped off her feet whilst she was running very fast across the road, to get out of the way of two carriages. One of the slippers was not to be found, the other had been snatched up by a little boy, who ran off with it thinking it might serve him as a doll's cradle.
天气非常非常冷,雪下得很大,夜幕已降临。这是旧年最后的一夜——除夕之夜。尽管天气是那么的寒冷和黑暗,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光头赤脚仍在大街上徘徊。当她离家出门的时候,脚上穿着一双拖鞋,那是一双相当大的拖鞋——的确太大了,那是她妈妈穿着合适的一双拖鞋。当她匆忙横穿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闯过来,吓得她把拖鞋跑丢了。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被一个小男孩抢跑了。他想,这只鞋可以当做玩具娃娃睡觉的摇篮。
So the little girl now walked on, her bare feet quite red and blue with the cold. She carried a small bundle of matches in her hand, and a good many more in her tattered apron. No one had bought any of them the live long day; no one had given her a single penny. Trembling with cold and hunger crept she on, the picture of sorrow: poor little child!
现在这小女孩只好光着脚在街上行走,一双脚步冻得又红又青。她那破旧的围裙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小捆。可整整一天谁也没有向她买过一根——谁也没有给她一个铜板。她又饿又冷,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着,这是一幅非常凄惨的景象:可怜的小姑娘!
The snow-flakes fell on her long, fair hair, which curled in such pretty ringlets over her shoulders; but she thought not of her own beauty, or of the cold. Lights were glimmering through every window, and the savor of roast goose reached her from several houses; it was New Year's eve, and it was of this that she thought.
雪花落在她那金黄色的头发上——长长的卷发披散在肩上,看起来十分美丽,可她想不到自己的漂亮。从每扇窗子透出的亮光和飘出的烤鹅肉香味,使她想起的只是今天是除夕之夜。In a corner formed by two houses, one of which projected beyond the other. She sat down, drawing her little feet close under her, but in vain, she could not warm them. She dared not go home, she had sold no matches, earned not a single penny, and perhaps her father would beat her, besides her home was almost as cold as the street, it was an attic; and although the larger of the many chinks in the roof were stopped up with straw and rags. the wind and snow often penetrated through. Her hands were nearly dead with cold; one little match from her bundle would warm them. Perhaps, if she dared light it, she drew one out, and struck it against the wall, bravo! it was a bright, warm flame, and she held her hands over it. It was quite an illumination for that poor little girl; nay,1 call it rather a magic taper, for it seemed to her as though she was sitting before a large iron-stove with brass ornaments, so beautifully blazed the fire within! The child stretched out her feet to warm them also; alas, in an instant the flame had died away, the stove vanished, the little girl sat cold and comfortless, with the burnt match in her hand.
街边一前一后坐落着两座房子,形成一个小墙角,她蹲在墙角里,把一双小脚卷缩到身下坐了下来,可是没有用,她还是不觉得暖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还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铜板,她的父亲也许会因此打她,况且她家几乎和大街上一样冷。那是一间阁楼,虽然屋顶上几个较大的裂口用草和破布堵住了,可风和雪还是不时地灌进来,她那双小手差不多冻僵了。她想,只要她敢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就可以暖手,终于她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了火苗。当她双手覆在上面时,它变成了一朵光明、温暖的火焰,象一根奇妙的小蜡烛。小姑娘觉得自己象坐在一个大火炉旁边一样,铁炉镶有铮亮的黄铜花边和底座。火烧得多么旺,多么好啊!小姑娘刚刚伸出她的一双脚,打算暖一下的时候,哎呀!这是怎么样一回事儿?火焰忽然熄灭了!火炉也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捏着那烧过的火柴,又回到了寒冷和孤单之中。
A second match was struck against the wall; it kindles and blazed, and wherever its light fell the wall became transparent as a veil. The little girl could see into the room within. She saw the table spread with a snow-white damask cloth, whereon were ranged shining china-dishes; the roast goose stuffed with apples and dried plums stood at one end, smoking hot, and which was pleasantest of all to see;the goose, with knife and fork still in her breast, jumped down from the dish, and waddled along the floor right up to the poor child. The match was burnt out, and only the thick, hard wall was beside her.
她又擦着一根火柴,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了明亮的光。墙上那块被火光照着的地方,忽然变得透明,象一块薄纱。小女孩可以看到房间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着精致的瓷碟,还有填满梅子和苹果、冒着热气、香喷喷的烤鹅。最美妙的是看见了——这只背上插着刀叉的鹅从盘里跳了出来,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姑娘走来。就在这时,火柴熄灭了,留在她面前的,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