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剧本
『壹』 巴黎圣母院剧本,好的+200分
巴黎圣母院 第九卷(6)
堂克洛德刚刚来得及扑倒在地,免得被他的弟弟撞上,当面认出来。幸好街道幽暗,那学子醉醺醺的,他看到副主教正躺在泥泞的道路上。 喂!喂!他说道。这儿有个家伙今天过得挺快活呀。 他用脚蹬了蹬堂克洛德,他正屏
堂·克洛德刚刚来得及扑倒在地,免得被他的弟弟撞上,当面认出来。幸好街道幽暗,那学子醉醺醺的,他看到副主教正躺在泥泞的道路上。
“喂!喂!”他说道。“这儿有个家伙今天过得挺快活呀。”
他用脚蹬了蹬堂·克洛德,他正屏着气呢。
“醉得像个死人,”约翰说。“哈,他可喝足了,活像一条从酒桶上拽下来的蚂蟥。他还是个秃子呢。”他弯下腰看了看,又说。“原来是个老头儿!幸运的老头儿 ①!”
随后,堂·克洛德就听见他一面走开,一面说:“反正一样,理智是个好东西,我的副主教哥哥真走运,又有学问又有钱。”
这时副主教站起来,一口气朝圣母院跑去,他看见圣母院的两座巨大钟楼在许多房屋中间的暗影里高高地耸立着。
他一口气跑到教堂前庭广场,这时反而退缩不前了,不敢望那阴森森的建筑物。“啊!”他低声说道。“今天,就在上午,这里真的发生过那样一件事吗?”
这时他才壮大胆子向教堂望去。教堂的正面是一片漆黑,后面的繁星在天空闪烁。刚刚从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此刻正停留在靠右边那座钟楼的顶上,宛如一只发光的小鸟栖息在像被剪成的黑梅花状的栏杆上。
修道院的大门紧闭着。但是副主教身边经常带着他那间密室所在的钟楼的钥匙,遂拿出钥匙把门打开,一头钻进了教堂。
他发现教堂里好似洞穴一般黑暗沉寂。看见了从四面八方投下来的大块阴影,发现早上举行忏悔仪式时挂的帏幔还没有撤掉。巨大的银十字架在黑暗中闪闪发亮,它上面点缀着一些光点,好像是那坟墓般阴森森夜空的银河。唱诗班后面的长玻璃窗在帏幔顶上露出它们尖拱的顶端,窗上的彩绘玻璃在月光下呈现出黑夜的朦胧色调,似紫非紫,似蓝非蓝,那是只有死人脸上才有的一种色调。副主教看到唱诗班周围的这些苍白的尖拱顶,以为看见了堕入地狱的主教们的帽子。
『贰』 巴黎圣母院的主要故事情节
故事一开始暗示妇人跟男人私奔,产下一名极为美丽的私生女婴,但不久极为美丽的女婴被偷抱走并被掉包成一个极为丑陋的驼背婴儿,母亲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被偷走的事实,将驼背的婴儿丢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外。
1482年的巴黎愚人节,圣母院的驼子卡西莫多被选为愚人教皇,因为他是全巴黎长相最丑陋的人。他被群众推举上王座并在全城游行。葛林果是一名贫穷潦倒的诗人,他在愚人节推出神迹剧,但观众都只看游行不看他的戏剧。
身无分文的葛林果为了得到食物,尾随着一名吉卜赛街头舞女爱丝梅拉达,并为她的美丽所倾倒,但走到一个转角的时候,爱丝梅拉达却突然被加西莫多和圣母院副主教孚罗洛袭击。葛林果想救他却被加西莫多打倒,而孚罗洛则逃走了。
王家弓箭队队长菲比斯及时来到并捉拿了加西莫多。当晚稍后,一帮乞丐和盗贼准备将葛林果吊死,但爱丝梅拉达出现并提出与他缔结四年“婚姻”,葛林果因此得救。
翌日,加西莫多被推上法庭,之后被判在格列夫广场接受两小时的酷刑。他在绞台上磨转,又被群众嘲笑,身心皆受侮辱。他乞求一点水喝,但没有人理会他,直至爱丝梅拉达上前并给他一些水。在附近隐居的修女巴格特看到这一幕,尖叫着说爱丝梅拉达是一名吉卜赛小偷,并把十五年前女儿被绑架的事归咎于她。
两个月后,爱丝梅拉达在街上走着,被百合花·贡得罗西耶和她的朋友从阳台上发现。百合花是一名贵族小姐,同时也是菲比斯的未婚妻。她嫉妒爱丝梅拉达的美貌且假装看不见她,但她的朋友却把爱丝梅拉达叫了进来。
当爱丝梅拉达步进房间,贵族小姐们立即相形见绌。她们虽然长得也很美,但却比不上爱丝梅拉达。贵族小姐们意识到爱丝梅拉达艳压群芳,便转向嘲笑她的衣着。
菲比斯尝试让爱丝梅拉达好受些,但百合花拿走她的袋子并打了开来,跌出了几块写了字母的木板,爱丝梅拉达的小羊佳丽把那些字母拼成“菲比斯”(Phoebus)。
百合花意识到她有了一个情敌,并认为爱丝梅拉达是个女巫。爱丝梅拉达离开后,菲比斯也跟着她。
那个月稍后,爱丝梅拉达和菲比斯会面并向他表白。菲比斯趁机吻了她,又假装自己也爱她。菲比斯无意和她结婚,令爱丝梅拉达很难过。菲比斯假装很伤心地说爱丝梅拉达不会再爱他,爱丝梅拉达便说她是真心爱他,并愿意为他做任何事。
菲比斯开始解开她的衣衫和再吻她。孚罗洛一直在门后注视着他们,他妒火中烧地闯进房间,刺伤菲比斯后逃走。爱丝梅拉达昏倒后醒来,竟发现自己被控谋杀,又因为一些误解,陪审团以为菲比斯已经死了。
爱丝梅拉达宣称自己是无辜,但却被严刑逼供,她的脚被锁在铁靴里越收越紧,由于无法忍受剧痛,她承认自己是杀害菲比斯的凶手。法庭判她死刑,罪名是谋杀和行使巫术(法庭见过小羊佳丽的拼字把戏),爱丝梅拉达被锁进单人牢房。
孚罗洛来探望她,她却躲在一角。孚罗洛告诉爱丝梅拉达他对她深层的欲望,并给她最后通谍:选择他或者死。爱丝梅拉达拒绝了他。
孚罗洛变得疯狂,之后离开了城市。翌日,当爱丝梅拉达要被绞首前的几分钟,加西莫多戏剧性地从圣母院来到,带走爱丝梅拉达,跑回圣母院的时候高喊“请求避难”(或译为“圣地、庇护所”,因为按当时法律,法官无权进入教堂抓人)(sanctuary)。
当爱丝梅拉达留在圣母院的时候,她慢慢地跟加西莫多成为朋友,并越过他畸形的外表,看到他的内心。加西莫多给了她一个声音尖锐的哨子,这是他能够听见的东西的其中一个,并叫她需要自己帮忙的时候使用。
有天爱丝梅拉达发现菲比斯走过圣母院,她叫加西莫多跟着菲比斯,但加西莫多却看到菲比斯正离开未婚妻的房子。加西莫多告诉菲比斯爱丝梅拉达依然在生,但菲比斯相信爱丝梅拉达已死并叫加西莫多走开。
加西莫多回去后说他找不到菲比斯。爱丝梅拉达和加西莫多过了几星期平静的生活,但孚罗洛突然回来,见到爱丝梅拉达和加西莫多相处得很好而大感愤怒。他偷偷躲起来不让他们发现,孚罗洛诺在小室躲了几天,计划下一步该怎做。
某个晚上,他用万能钥匙打开爱丝梅拉达的房间。爱丝梅拉达醒来,孚罗洛用身体压着她并想非礼她,她极为惊恐。反抗不了孚罗洛,爱丝梅拉达拿出哨子并拼命吹响它。当孚罗洛意识到她在干什么的时候,加西莫多已经提起了他,把他猛扔到墙上,并以想杀死他的力度殴打他。
当加西莫多快要打死他时,孚罗洛踉跄著走到窗口射进来的月光里。加西莫多发现袭击爱丝梅拉达的竟然是他,感到大为吃惊。孚罗洛极度愤怒,离开圣母院前,他暗自发誓:如果自己不能得到她,其他人也休想。
孚罗洛找来葛林果,对他说谎,表示议会会指挥士兵强行进入圣母院把爱丝梅拉达带走。葛林果相信他可以救爱丝梅拉达,便与孚罗洛策划了一个计划。某天晚上,葛林果带领巴黎的吉卜赛人前往圣母院营救爱丝梅拉达。
加西莫多以为他们要捉拿爱丝梅拉达,便用圣母院的防御物来还击吉卜赛人。当国王的顾问见到圣母院的交战,议会便投票将爱丝梅拉达从避难所移走。同时间,加西莫多发现他已经要获胜,但王家弓箭队却前来圣母院帮忙。
弓箭队清理了吉卜赛人的街道。加西莫多跑到爱丝梅拉达的房间去找她,却惶恐地发现她已经不知去向。
在攻击期间,葛林果和一个穿着斗篷的陌生人溜进圣母院去找爱丝梅拉达,想把她悄悄带走。(爱丝梅拉达听到攻打的声音,害怕士兵会带走她。)当葛林果说他会救她,爱丝梅拉达答应跟两人离开。
他们乘坐一条小船划到赛纳河对岸,葛林果一溜烟地逃走了,爱丝梅拉达这时才明白那个陌生人竟是孚罗洛。孚罗洛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要么留在他身边,要么把她交给士兵。爱丝梅拉达选择被处死。
孚罗洛怒了,把她扔给修女巴格特。巴格特痛恨吉卜赛人,在士兵来到前,她把爱丝梅拉达抓得死紧。当士兵来到前的一刻,她们却发现爱丝梅拉达竟是巴格特失散的孩子,但已经太迟,爱丝梅拉达已来不及逃走。巴格特跟着卫兵到绞刑台,沿路又踢又咬。有个卫兵推开她,使她头部受创,最后死了。
在圣母院,加西莫多仍疯狂地在寻找爱丝梅拉达。他走到北塔顶,在那里找到孚罗洛。他看到了孚罗洛发狂的面容,加西莫多又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看到穿着白色裙子的爱丝梅拉达在绞刑台。
加西莫多在狂怒中把孚罗洛从圣母院猛力推下。当看到爱丝梅拉达被绞死和孚罗洛的尸体,加西莫多喊叫着:“天啊!这就是我所爱过的一切!”(Oh! tout ce que j'ai aimé!)从此加西莫多再没有出现过。
(2)巴黎圣母院剧本扩展阅读:
一、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二、文艺重要性与反响
维克多.雨果在书中提出了小说是一部叙事剧。他的小说是一部史诗,记叙了所有人的历史,将圣母院作为目击人、历史无声的主角。时间与生命作为发展的、有机全景的思想以历史中的一些人作为核心。小说也是第一部以乞丐为主角的作品。
《巴黎圣母院》是第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从法国国王到地沟里的老鼠,后被许多作家采用,如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古斯塔夫·福楼拜、查尔斯·狄更斯等人。小说的成功刺激的初生的历史保护运动,并促进了哥特式建筑的再次复兴。
最终,它导致维欧勒·勒·杜克在十九世纪对圣母院的重大修缮工作。圣母院今天的外观就是这次修缮的结果。
三、寓意与引述
1、历史
在《巴黎圣母院》中,维克多·雨果常常提及巴黎的圣母院。他提及了印刷术的诞生,而在小说一开始将书籍编撰人称为“德国瘟疫。”
2010年,英国档案保管员安德里安·格鲁(Adrian Glew)发现真实驼背敲钟人的原型是政府的工头,负责巴黎的雕塑工作室。十九世纪20年代后革命期,他在圣母院负责修缮工作。
2、其它
名字Quasimodo(加西莫多)成为了“外貌丑陋、内心伟大”的同义词。
四、作者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
《“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语文版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叁』 巴黎圣母院如何改编成剧本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前几年迪斯尼就拍摄了《钟楼怪人》的动画电影,产生了不小影响,至今还让许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回味。而法国和英国拍摄的电影《巴黎圣母院》也早已引进中国并配音,记得十几年前常在电视上看到。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走红要比小说和电影晚得多了。1993年,法裔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Plamondon)开始着手创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普拉蒙东属于大器晚成的词作家,他从50年代就开始从事歌词和剧本的创作,但直到70年代末才真正出名。现在他已经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法语词作家。
在93年,法国词曲作者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已经创作了《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 这两部剧目均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让世人看到了法国人创作音乐剧的实力。这一状况多少对普拉蒙东有相当的促动。他看中了雨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并被小说的魅力深深折服, 将这样一部已经铭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巨作搬上音乐剧舞台,一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普拉蒙东找到了当时已经闻名欧美的法裔音乐才子理查德.科奇安特(Richard Cocciante), 两人一拍即合,在1994至1996这三年里,普拉蒙东为《巴黎圣母院》写下了600页的笔记和30多首歌曲的歌词。在96年底,他们俩合作完成了拥有50段音乐,40余首歌曲,时间长3个小时的大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同《悲惨世界》一样,《巴黎圣母院》也改编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事实证明,雨果的小说也确实具有改编为音乐剧的质素,至今已经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克伦威尔》三部雨果的小说被改编成了音乐剧,而且都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1997年普拉蒙东聘请了加拿大导演吉列尔斯.米舒(Gilles.Msheu)担任导演,由法国著名的“Charles Talar” 演艺公司投资制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Charles Talar”演艺公司是法国最著名的演出制作公司,曾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演艺明星。同年,《巴黎圣母院》剧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开始了正规化的制作。
《巴黎圣母院》的剧团成员共有24位群体演员、7位主角演员、30位舞美、15位技术人员及若干行政人员。剧团经过一年的筹备,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隆重上演,引起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在98年剩下的三个月时间里,《巴黎圣母院》连演了126场,50万张门票全部售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售出两百万张门票,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剧,打破了过去由《悲惨世界》保持的记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巴黎圣母院》开始了世界巡回公演,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佳绩,巡演的国家有: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瑞士的日内瓦、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巡演十分成功,好评如潮,CD更是卖的脱销。至今,《巴黎圣母院》共售出唱片近700万张、录象带100余万张、DVD近20万张,剧中的单曲“美人(Belle)”更是获得许多著名世界音乐奖项,被众多歌手翻唱。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还获得了法国“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了“最佳唱片奖”、“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圣堂歌曲奖”、“最佳导演年度奖”。在摩纳哥获得了“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在2000年元月,英文版的《巴黎圣母院》诞生了,这意味着《巴黎圣母院》真正登上了世界的音乐剧舞台,2000年5月,剧团正式从法国巴黎移到了伦敦西区,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
小说与剧情: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小说讲述了15世纪法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无奈,是表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力作。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剧情和小说剧情基本一致,在人物上也没有很大的更改。相对而言比较大的人物调整是剧中角色葛林果,他除了扮演小说中的游吟诗人和吉普赛女郎艾米斯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之外,还担任了故事情节的叙述者,起到了讲述剧情和过渡段落的作用。
剧中人物:
卡西莫多:
独眼驼背,相貌丑陋,他是藏身在巴黎圣母院内的敲钟人,也就是钟楼怪人,对吉普赛美女爱斯米拉达一见倾心。
弗罗洛:
巴黎圣母院的主教,也是卡西莫多的监护人。外表道貌岸然,实则阴险狡诈,他有强烈占有爱斯米拉达的欲望。
菲比斯:
皇家侍卫队队长,已有未婚妻百合,仍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爱斯米拉达。
爱斯米拉达:
美丽奔放而又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都对她着迷。
葛林果:
游吟诗人,爱斯米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在剧中他也是故事的叙述者
百合:
菲比斯队长的未婚妻,家境优越,背景深厚,对爱斯米拉达充满妒忌与恨意。
克洛潘:
遭人歧视的外来移民,与爱斯米拉达同为吉普赛人,后来成为吉普赛人的领袖。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丑陋驼背却又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米拉达,但他知道自己相貌丑陋,只敢把爱藏在心里。与此同时,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弗罗洛与皇家侍卫队队长菲比斯也倾心于爱斯米拉达。弗罗洛一生侍奉天主,他明知男女之爱是神职人员的禁忌,却依然难以自拔。而菲比斯已经有娇美的未婚妻,却依然想要染指爱斯米拉达。在剧目开场不久,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三人共同唱出了“美人(Belle)”,表达自己对爱斯米拉达的爱慕之情,这首歌曲在法国单曲市场上创下了300万张的佳绩。爱斯米拉达后来爱上了菲比斯,这让弗罗洛感到无比嫉恨,他趁着爱斯米拉达与菲比斯幽会的时候,暗中刺伤了菲比斯,然后嫁祸给爱斯米拉达,并威胁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爱斯米拉达誓死不从,被弗罗洛送上了绞刑台。卡西莫多得知爱斯米拉达即将被判处死刑之后,奋不顾身到法场救回了爱斯米拉达,把她藏在巴黎圣母院中。不久,吉普赛人的领袖克洛潘带领了一大批人攻打圣母院,想要解救出爱斯米拉达。但是他的乌和之众被菲比斯率领的皇家卫队击溃,克洛潘在战斗中身亡。
卡西莫多以为菲比斯是为了解救爱斯米拉达,他也知道爱斯米拉达喜欢的人是菲比斯, 于是哀求主教弗罗洛把爱斯米拉达交给了菲比斯。然而菲比斯早已变心,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敢得罪和触怒未婚妻百合,竟然与主教弗罗洛合谋,宣判了爱斯米拉达死刑。
加西莫多后来才看穿了弗罗洛和菲比斯两人的险恶用心,悲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罗洛从钟楼顶端推下,然后赶去解救爱斯米拉达,可惜为时已晚。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卡西莫多抱着爱斯米拉达的尸体失声痛哭,然后以死殉情,倒在了爱斯米拉达的身旁。
音乐剧同小说一样都是悲剧结尾的,在最后卡西莫多抱着爱斯米拉达的尸体,失声痛哭地唱着《舞吧,爱斯米拉达》的时候,看了忍不住要掉眼泪。这与好莱坞动画影片《钟楼怪人》的大团圆结局相比,小说和音乐剧的悲剧性结尾不知要感人多少倍。
与众不同的音乐剧: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 refugees)>, <愚人庆典(The Feast of Fools)>, <奇迹之殿(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爱之谷(valley of love)>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吉普赛女郎(Bohemia girl)>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而当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纯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音乐剧还是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作曲者将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这一手法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就非常明显,在《悲》剧中真正全新的音乐只占到了全剧音乐的三分之一,而全剧音乐就是根据这三分之一的音乐素材,将其进行变化和延伸而形成的。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乐的不断变化,又要有音乐的统一呼应。如果变化太多,会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如果统一太多,不免会让人有厌烦情绪。 《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有余,而相对缺乏统一。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作曲者对自己的旋律写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证每一首歌曲都优美动听,但如果让他运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反而影响了他对歌曲的自由创作,写得不自由也不优美了。
不用伴奏用录音:
《巴黎圣母院》中没有使用现场伴奏,这也是很少见的。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基本上都是乐队现场伴奏。 《巴黎圣母院》则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配乐。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因为人们感到录音会显得死板而没有生气,类似于现在明星假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影响实际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全部是电声乐器演奏的,对于电声乐器而言,录音与现场演奏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剧中也没有哪个地方需要音乐节奏上的松动,因此完全可以事先录制好,用一样的节奏数以万次的演奏。当然,最重要恐怕还是省钱,本来需要许多人的现场演奏,现在只要一盘录音带就解决了,作为一个长期演出的剧目,这样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采用了耳挂式麦克风,演员把麦克风挂在嘴边,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耳挂式麦克风常常用在劲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中,往往把麦克风藏在头发胡子等看不见的地方,俗称隐藏式麦克风,因为这样可以感觉更象演员,而不是歌星。《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很吃惊。当演唱者每人一个耳挂式麦克风站在舞台上高声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灯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场歌舞巨星的演唱会,很有视觉上的现场感,但相对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戏剧的感觉。
高空特技尽显魅力:
剧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惊异。比如卡西莫多对着自己心爱的大钟倾吐内心爱慕之情的时候,三个大钟顿时从天而降,在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他们扮演钟摆奋力地摇摆,撞击着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看着特技演员挂在大钟里面,作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配合着巨大的钟声,再加上卡西莫多热烈而近乎嘶吼的声音,绝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爱斯米拉达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临终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钢丝上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多少归功于高空特技带来的震撼。这些动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他们中有许多是从运动员或杂技演员转行过来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噪的<高动能(YAMAKASI)>七人团,著名电影导演鲁贝松曾经根据他们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在欧洲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抽象的布景:
《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
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
与众不同的好剧目: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许多剧评家认为, 《巴黎圣母院》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跨越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影响,进而迈向表演艺术的新纪元。这个口气似乎太大了,不过,《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剧目,这话绝对不假,口气也一点不大。
『肆』 巴黎圣母院的剧本
http://www.juben.cn/list_art.asp?ID=6280&page=1&content=content
或
免费注册一下就可以下了
http://www.k555.cn/redirect.php?tid=5032&goto=newpost
『伍』 巴黎圣母院的全文梗概
内容简介
卡西莫多是一个弃婴,在复活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卡西莫多日,在圣母院门口被人发现。由于相貌奇丑无比、面目狰狞,当时有许多人围观,却没有人愿意收养他。正巧克洛德·弗洛罗经过,看见婴儿弃置在弃婴木架上,他立即想起了从小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可怜的弟弟,于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将婴儿抱走。
弗洛罗决心将婴儿抚养长大。他为婴儿取名卡西莫多,将他收为养子,让他留在圣母院内做敲钟人。命运悲惨的卡西莫多,天生独眼、驼背、跛足,十四岁上又被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
原本造化为他向外界敞开的唯一门户也被永远关闭了,这一关闭也截断了他唯一欢乐的光明,他的灵魂从此坠入无边的黑夜,他开始变得乖戾、疯狂。周围人的歧视、嘲讽、讥笑使他对一切事物充满了敌意。
只有一个人被他排除在所有的恶意和仇恨之外,那就是克罗德·弗洛罗。自幼便遭社会摈弃的卡西莫多把克罗德看做是自己的恩人,十分地敬重这位副主教,对他的话也是言听计从。但其实,这位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实际上却是蛇蝎心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伪、奸诈、好色之徒。
“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其中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更是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令大家赞叹不已。这时,她的表演也引起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的注意。
他和其他人一样,也一下子对美丽的埃斯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一心想得到埃斯梅拉达的克罗德于是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去把埃斯梅拉达抢来。一向十分信赖他的卡西莫多听从了他的差遣,一路跟随吉卜赛姑娘准备将她劫持。
流浪诗人格兰瓜尔在街上看到埃斯梅拉达的表演,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不知不觉跟着她进了小巷,正巧撞见前来绑架吉卜赛女郎的卡西莫多。格兰瓜尔上前阻止,却被强壮的卡西莫多打昏过去。卡西莫多抱起女孩准备回去交给副主教,宫廷弓箭队队长菲比斯闻声赶来,将埃斯梅拉达救下,并逮捕了卡西莫多。
这一举动触发了少女的爱情,美丽的姑娘被这位外貌俊朗的年轻队长所打动,对他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他。但其实埃斯梅拉达是被他的外表所骗了。菲比斯事实上是个无情无义、只知道到处寻欢作乐、十分轻浮和浅薄的家伙。
被打昏的格兰瓜尔这时慢慢醒来,恍恍惚惚地闯入了光怪陆离的乞丐王国——“奇迹王朝”。那里住满了被社会歧视的无赖汉和乞丐们。胆战心惊的格兰瓜尔被三个壮汉抓到了“王上”面前。长期受“正派市民”刻薄对待的乞丐们坚持要以同样的方式来报复,决定吊死擅自闯入的诗人。
而他唯一可以脱险的机会就是与那里的某个女人结婚,以此成为乞丐王国的一员,倒霉的格兰瓜尔恳求了好几位女孩都没有成功。正在乞丐们准备行刑之际,埃斯梅拉达出现了,出于同情,为了救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善良的吉卜赛女孩自愿接受格兰瓜尔作为自己的丈夫,使他免于一死。
与此同时,可怜的卡西莫多则因绑架而遭到惩罚,代人受过,成为牺牲品。在一番闹剧般的审判之后,敲钟人被判处到广场中央受鞭笞之刑。行刑当日,他被绑在耻辱柱上,至于烈日下忍受鞭刑。疼痛难当、口渴难耐的卡西莫多大声喊着要喝水,围观的众人对他不但没有同情,反而都像看马戏表演一般不停地嘲笑他,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还用石块、罐子砸他。
他的养父,罪魁祸首弗洛罗经过之后也只当没看见,掉头就走。心地善良的埃斯梅拉达却在此时出现了,她没像其他人一样责怪、嘲笑绑架自己的卡西莫多,反而不计前嫌,取来水喂他喝。埃斯梅拉达的做法令卡西莫多感动不已。敲钟人外貌丑陋,但内心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深深地爱上了她。
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菲比斯一见钟情,便与他约会。二人约定见面的当天,副主教克罗德悄悄尾随。出于嫉妒、报复心理,克罗德用刀刺伤了菲比斯,受惊过度的埃斯梅拉达当即昏倒,克罗德立即逃跑,并将罪行嫁祸给可怜的女孩。于是,无辜的吉卜赛女孩因杀人罪而被逮捕,她还以为菲比斯已死,也陷入了无比痛苦中。
接受审判的时候,埃斯梅拉达起先当然不肯承认罪名,但后来被屈打成招,她受不了“穿铁靴”的酷刑,承认了罪行,因此被法庭判处绞刑。当晚,案件的真凶——阴险的克罗德来到监狱,向可怜的埃斯梅拉达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并以带她离开为条件,想逼埃斯梅拉达就范,但是被女孩断然拒绝。
第二天,埃斯梅拉达被押赴刑场时,看见曾对自己情意绵绵的菲比斯跟一个女子在路边冷眼旁观,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沉重的打击使她几乎昏倒在地。此时,一直默默爱着她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劫了法场,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上救下,抱进了巴黎圣母院内蔽了起来,并对她照顾有加。阴险的克罗德对埃斯梅拉达仍不死心,他找到女孩房间的钥匙,半夜潜入屋子准备奸污埃斯梅拉达。
紧急关头,女孩吹响了卡西莫多交给自己的哨子。敲钟人及时赶到,黑暗中将潜入者扔出屋去。月光下,他猛然发现这个企图侮辱埃斯梅拉达的男子竟是他一直敬重的克罗德副主教。恼羞成怒的克罗德气冲冲地离开,嫉妒之情在他心中越发强烈。他下定决心:如果自己得不到女孩就将她毁灭。
法庭得知死刑犯被劫的消息后大为恼火,又受到教会的挑动,于是扬言一定要捉拿少女,派官兵到处搜捕。乞丐们闻讯后,都纷纷前来营救,决定冲进圣母院救出埃斯梅拉达,杀死卡西莫多。
一心想要巩固王位的国王路易十一得知暴动的真正目的后,下了一道“把平民杀尽,把女巫绞死”的诏令,坚决镇压暴动,致使圣母院门前横尸遍地,周围变成了一片血海。无赖汉们围攻主教堂的时候,埃斯梅拉达正在睡觉,惊醒后看见面前站着两个黑衣人。
一个是她的“丈夫”格兰瓜尔,另一个则一直默不作声,带着他们来到滩边坐船离开。靠岸之后,格兰瓜尔带着女孩的山羊离开,而埃斯梅拉达则被陌生人拉着,一路狂奔,来到了广场中央的绞刑架前。陌生人掀起风帽,女孩这时才认出这正是屡次企图侵犯她的副主教克罗德。这位副主教对埃斯梅拉达进行最后威胁:要她在自己和绞刑架之间作选择。
又一次被拒绝后,他把女孩交给一位隐修女看管,自己则去找禁卫军告密。年迈的隐修女无意间发现眼前这位漂亮的姑娘竟是自己寻找了15年的女儿。军队也在这时赶到,领队的正是菲比斯。百感交集的母亲奋力保护自己的女儿,在一阵混乱中,头撞石板而死。而无辜的姑娘最终也没能逃脱被绞死的厄运。
卡西莫多发现埃斯梅拉达不见了,焦急地四处寻找,他想起只有副主教克罗德有通到塔上的楼梯的钥匙;他又记起副主教那天黑夜对少女的偷袭;他记起了成千的细节详情,断定埃斯梅拉达被副主教劫持了。可是长期以来,他对于那牧师是这样的崇敬,他对这人的感恩、崇拜和爱慕,已经深深印到心里。
疑惑、失望、痛心,种种感情纠结在了一起。正在此时,他发现了克罗德的身影,于是尾随他来到塔顶,亲眼看见埃斯梅拉达被绞死。伤心欲绝的卡西莫多明白了一切,他无比愤怒,从背后用力将这位虚伪、邪恶的副主教从圣母院的塔顶推了下去。
大约两年之后,人们在埋葬死刑犯的地穴发现了两具骷髅。一具是一个女子的,另一具骨骼歪斜,以奇特的姿态抱着女尸骨。人们想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来时,他霎时化作了尘土。
(5)巴黎圣母院剧本扩展阅读: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主题
《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当那个卖文为生的诗人格兰瓜尔深夜误人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并不爱他。当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的广场上遭到鞭挞,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且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
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人像她一样纯洁,至死还对负心的菲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而宁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瑕。雨果把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
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的兽欲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这本书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罗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
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
『陆』 巴黎圣母院 剧本8000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前几年迪斯尼就拍摄了《钟楼怪人》的动画电影,产生了不小影响,至今还让许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回味。而法国和英国拍摄的电影《巴黎圣母院》也早已引进中国并配音,记得十几年前常在电视上看到。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走红要比小说和电影晚得多了。1993年,法裔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Plamondon)开始着手创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普拉蒙东属于大器晚成的词作家,他从50年代就开始从事歌词和剧本的创作,但直到70年代末才真正出名。现在他已经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法语词作家。
在93年,法国词曲作者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已经创作了《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 这两部剧目均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让世人看到了法国人创作音乐剧的实力。这一状况多少对普拉蒙东有相当的促动。他看中了雨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并被小说的魅力深深折服, 将这样一部已经铭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巨作搬上音乐剧舞台,一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普拉蒙东找到了当时已经闻名欧美的法裔音乐才子理查德.科奇安特(Richard Cocciante), 两人一拍即合,在1994至1996这三年里,普拉蒙东为《巴黎圣母院》写下了600页的笔记和30多首歌曲的歌词。在96年底,他们俩合作完成了拥有50段音乐,40余首歌曲,时间长3个小时的大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同《悲惨世界》一样,《巴黎圣母院》也改编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事实证明,雨果的小说也确实具有改编为音乐剧的质素,至今已经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克伦威尔》三部雨果的小说被改编成了音乐剧,而且都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1997年普拉蒙东聘请了加拿大导演吉列尔斯.米舒(Gilles.Msheu)担任导演,由法国著名的“Charles Talar” 演艺公司投资制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Charles Talar”演艺公司是法国最著名的演出制作公司,曾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演艺明星。同年,《巴黎圣母院》剧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开始了正规化的制作。
《巴黎圣母院》的剧团成员共有24位群体演员、7位主角演员、30位舞美、15位技术人员及若干行政人员。剧团经过一年的筹备,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隆重上演,引起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在98年剩下的三个月时间里,《巴黎圣母院》连演了126场,50万张门票全部售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售出两百万张门票,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剧,打破了过去由《悲惨世界》保持的记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巴黎圣母院》开始了世界巡回公演,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佳绩,巡演的国家有: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瑞士的日内瓦、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巡演十分成功,好评如潮,CD更是卖的脱销。至今,《巴黎圣母院》共售出唱片近700万张、录象带100余万张、DVD近20万张,剧中的单曲“美人(Belle)”更是获得许多著名世界音乐奖项,被众多歌手翻唱。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还获得了法国“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了“最佳唱片奖”、“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圣堂歌曲奖”、“最佳导演年度奖”。在摩纳哥获得了“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在2000年元月,英文版的《巴黎圣母院》诞生了,这意味着《巴黎圣母院》真正登上了世界的音乐剧舞台,2000年5月,剧团正式从法国巴黎移到了伦敦西区,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
小说与剧情: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小说讲述了15世纪法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无奈,是表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力作。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剧情和小说剧情基本一致,在人物上也没有很大的更改。相对而言比较大的人物调整是剧中角色葛林果,他除了扮演小说中的游吟诗人和吉普赛女郎艾米斯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之外,还担任了故事情节的叙述者,起到了讲述剧情和过渡段落的作用。
剧中人物:
卡西莫多:
独眼驼背,相貌丑陋,他是藏身在巴黎圣母院内的敲钟人,也就是钟楼怪人,对吉普赛美女爱斯米拉达一见倾心。
弗罗洛:
巴黎圣母院的主教,也是卡西莫多的监护人。外表道貌岸然,实则阴险狡诈,他有强烈占有爱斯米拉达的欲望。
菲比斯:
皇家侍卫队队长,已有未婚妻百合,仍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爱斯米拉达。
爱斯米拉达:
美丽奔放而又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都对她着迷。
葛林果:
游吟诗人,爱斯米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在剧中他也是故事的叙述者
百合:
菲比斯队长的未婚妻,家境优越,背景深厚,对爱斯米拉达充满妒忌与恨意。
克洛潘:
遭人歧视的外来移民,与爱斯米拉达同为吉普赛人,后来成为吉普赛人的领袖。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丑陋驼背却又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米拉达,但他知道自己相貌丑陋,只敢把爱藏在心里。与此同时,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弗罗洛与皇家侍卫队队长菲比斯也倾心于爱斯米拉达。弗罗洛一生侍奉天主,他明知男女之爱是神职人员的禁忌,却依然难以自拔。而菲比斯已经有娇美的未婚妻,却依然想要染指爱斯米拉达。在剧目开场不久,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三人共同唱出了“美人(Belle)”,表达自己对爱斯米拉达的爱慕之情,这首歌曲在法国单曲市场上创下了300万张的佳绩。爱斯米拉达后来爱上了菲比斯,这让弗罗洛感到无比嫉恨,他趁着爱斯米拉达与菲比斯幽会的时候,暗中刺伤了菲比斯,然后嫁祸给爱斯米拉达,并威胁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爱斯米拉达誓死不从,被弗罗洛送上了绞刑台。卡西莫多得知爱斯米拉达即将被判处死刑之后,奋不顾身到法场救回了爱斯米拉达,把她藏在巴黎圣母院中。不久,吉普赛人的领袖克洛潘带领了一大批人攻打圣母院,想要解救出爱斯米拉达。但是他的乌和之众被菲比斯率领的皇家卫队击溃,克洛潘在战斗中身亡。
卡西莫多以为菲比斯是为了解救爱斯米拉达,他也知道爱斯米拉达喜欢的人是菲比斯, 于是哀求主教弗罗洛把爱斯米拉达交给了菲比斯。然而菲比斯早已变心,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敢得罪和触怒未婚妻百合,竟然与主教弗罗洛合谋,宣判了爱斯米拉达死刑。
加西莫多后来才看穿了弗罗洛和菲比斯两人的险恶用心,悲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罗洛从钟楼顶端推下,然后赶去解救爱斯米拉达,可惜为时已晚。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卡西莫多抱着爱斯米拉达的尸体失声痛哭,然后以死殉情,倒在了爱斯米拉达的身旁。
音乐剧同小说一样都是悲剧结尾的,在最后卡西莫多抱着爱斯米拉达的尸体,失声痛哭地唱着《舞吧,爱斯米拉达》的时候,看了忍不住要掉眼泪。这与好莱坞动画影片《钟楼怪人》的大团圆结局相比,小说和音乐剧的悲剧性结尾不知要感人多少倍。
与众不同的音乐剧: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 refugees)>, <愚人庆典(The Feast of Fools)>, <奇迹之殿(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爱之谷(valley of love)>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吉普赛女郎(Bohemia girl)>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而当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纯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音乐剧还是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作曲者将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这一手法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就非常明显,在《悲》剧中真正全新的音乐只占到了全剧音乐的三分之一,而全剧音乐就是根据这三分之一的音乐素材,将其进行变化和延伸而形成的。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乐的不断变化,又要有音乐的统一呼应。如果变化太多,会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如果统一太多,不免会让人有厌烦情绪。 《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有余,而相对缺乏统一。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作曲者对自己的旋律写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证每一首歌曲都优美动听,但如果让他运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反而影响了他对歌曲的自由创作,写得不自由也不优美了。
不用伴奏用录音:
《巴黎圣母院》中没有使用现场伴奏,这也是很少见的。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基本上都是乐队现场伴奏。 《巴黎圣母院》则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配乐。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因为人们感到录音会显得死板而没有生气,类似于现在明星假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影响实际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全部是电声乐器演奏的,对于电声乐器而言,录音与现场演奏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剧中也没有哪个地方需要音乐节奏上的松动,因此完全可以事先录制好,用一样的节奏数以万次的演奏。当然,最重要恐怕还是省钱,本来需要许多人的现场演奏,现在只要一盘录音带就解决了,作为一个长期演出的剧目,这样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采用了耳挂式麦克风,演员把麦克风挂在嘴边,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耳挂式麦克风常常用在劲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中,往往把麦克风藏在头发胡子等看不见的地方,俗称隐藏式麦克风,因为这样可以感觉更象演员,而不是歌星。《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很吃惊。当演唱者每人一个耳挂式麦克风站在舞台上高声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灯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场歌舞巨星的演唱会,很有视觉上的现场感,但相对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戏剧的感觉。
高空特技尽显魅力:
剧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惊异。比如卡西莫多对着自己心爱的大钟倾吐内心爱慕之情的时候,三个大钟顿时从天而降,在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他们扮演钟摆奋力地摇摆,撞击着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看着特技演员挂在大钟里面,作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配合着巨大的钟声,再加上卡西莫多热烈而近乎嘶吼的声音,绝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爱斯米拉达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临终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钢丝上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多少归功于高空特技带来的震撼。这些动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他们中有许多是从运动员或杂技演员转行过来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噪的<高动能(YAMAKASI)>七人团,著名电影导演鲁贝松曾经根据他们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在欧洲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抽象的布景:
《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
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
与众不同的好剧目: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许多剧评家认为, 《巴黎圣母院》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跨越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影响,进而迈向表演艺术的新纪元。这个口气似乎太大了,不过,《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剧目,这话绝对不假,口气也一点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