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力民是谁- 转载“涂改那些不好听的古诗”

-------------------------------------------涂改那些不好听的古诗·黄力民· 10年前一些大学专家热炒所谓“人文教育”,我在报刊发文说“人文教育”被他们误读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根本无关乎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因而也无益于中国社会的进步。看看专家们的说辞,绕来绕去无非是孔孟唐诗红楼梦,在大多数今人眼中这就是电视台抢答竞猜节目的调料。 后来就有《批评家茶座》2003年第1辑发表《历史的困境》反驳我的观点以捍卫“国学”,特别因我对唐诗之大不敬,该文章开头引了我的一段话作为靶子: 一千年前社会上流传着数万首唐诗,清朝人就只编了“三百首”,再过一百年也许就要编“三十首”了,最重要的是与唐诗相对应的环境已不复存在。 虽有“三十首”之说,我自己其实不是一个鄙视唐诗的人,我能背诵的古诗词若不及“三百首”、也得有200多。但我的古诗词理论水平,确又在中学阶段之下,古诗词于我的作用,一多半在于古文古诗词的阅读、默诵极有益于消遣解闷、甚至是催眠。 2010年随大流进了世博会,因不堪拥挤,只好坐在宝钢大舞台看演出。那天是江西省表演专场,大屏幕上出现陶渊明的《饮酒》,并伴有演员抑扬顿挫的朗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但是你试着再读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定是更加郁闷,原因就在六、七句首尾相继的那两个“山”字。不知何时起我就讨厌这两个“山”字,管他陶渊明不陶渊明,我是早已私自将它改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烟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了。 就视觉而言,汉字类于图画,字的相同或不同应当纳入美学判断。在听觉方面,所谓抑扬顿挫当然包括音的相同或不同的因素。即便是催眠时默诵诗词,也希望有基本的美感,字词的雷同可说是关系极大。字词雷同的问题经世博会宝钢大舞台的华丽放大,终于勾起我的清算。 古诗词理论如何解说字词的雷同?我一无所知,也没打算去查找,我的议论纯粹由直觉而生发。对于惜墨如金的诗词,必然非常在意雷同字词,特别是20字或28字出现相同字词时一定很抢眼,这无须什么理论解释,从实际情形就可认定。 至少李商隐是使用雷同字词的大师: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诗句因有雷同字词而显示着一种递进的张力,可以断定他一定不是无意间造成撞车。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8字中竟有四组雷同字,但体现的不是张力,而是散漫、慵懒,与诗的主题恰好合拍。试改成“直把临安作汴州”就没有这般痛快。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居然连用三个“黄鹤”!只觉得不错,却是“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好看、好听的雷同字词例子,似乎难以取得一致意见。也许这里成立的是托尔斯泰定律的翻版:好的诗词各有其好处,不好的诗词都一样不堪忍受?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两个“风”字,“风流”与“风雨”却是风马牛不相干。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有两个“山”字,虽然都是Mountain,中国话可以说得不一样。 刘禹锡《竹枝词之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有两个“人”字,但前“人”不是后“人”。 读出来的感觉是拖沓、浑浊! 我的凃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帝业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帝业”取自章碣《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阜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瞿塘嘈嘈十二滩,村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后来在网络上发现《竹枝词之七》竟有“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之说,这究竟是历史上传下来的不同版本?还是有人与我一样因厌恶两个“人”字而擅自篡改呢? 既然涉及听觉美感,同音字亦可能令人生厌。 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艣,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壁与蔽同音。“蔽日旌旗,连云樯艣”可能出自屈原《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或苏东坡《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此处改“遮日旌旗”还是“掩日旌旗”?(“掩日”有越王勾践铸剑之典故。)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微与危同音。改成“细草轻风岸,危樯独夜舟”或“细草微风岸,高樯独夜舟”。 卢纶《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贾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鼙鼓声。” 城与程同音。改成“云开远见汉阳门,犹是孤帆一日程。”疑问是汉阳门能不能看得见呢?我以为汉阳城也未必能看得见,卢纶所谓“云开远见汉阳城”多半可理解为以“远见”来表达心情之迫切。 卢纶此诗还有一处别扭,即“旧业已随征战尽”。“征战”的含义当伴随着慷慨、悲壮,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而卢诗这里应当体现出受害、无奈。杜甫有“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兵革”、“烽火”、“戎马”中选“兵革”,改定为: “云开远见汉阳门,犹是孤帆一日程。 贾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兵革尽,更堪江上鼙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