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浮士德》取材于什么故事

《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德国的一个民间传说。经考据,浮士德是1480年前后生于小城尼特林根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吹牛大王和江湖医生。他死后,民间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1587年德国出版了《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叙述了他与魔鬼立约、漫游世界、享受人间的欢乐、最后惨死于魔鬼之手的故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马洛(1564~1593)曾写过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把浮士德写成神权的反叛者,追求神奇认识能力和尘世最高权力的人物。莱辛(1728~1781)等启蒙作家也相继创作了同一题材的作品。

❷ 歌德的创作顶峰是诗剧《浮士德》吗

歌德出生于1749年8月28日的德国法兰克福城。小时候家境很好,母亲爱好文学,常给他讲故事。外祖母在他4岁时送他一套表演浮士德故事的傀儡戏玩具,这些都使得歌德在童年时代就与浮士德等民间传说结下了难解之缘。他不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学习击剑和舞蹈,而且还喜欢四处搜集动植物标本。

后来,战乱年代给了歌德机会去了解戏剧,他也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开始写起剧本来。著作先后有《葛慈冯•伯里欣根》、《亲和力》、《诗和真》、《意大利游记》等。

歌德创作的顶峰是《浮士德》。这部诗剧取材于16世纪的浮士德传说。歌德从小就喜欢传说中的主人公,长大后心里就隐约有他的影子。歌德觉得有必要将浮士德全面地展现出来。浮士德向往自由,认为最高的知识是最美的财产,然而他的追求却被俗世所阻碍,他也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浮士德其实是文艺复兴以来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歌德本人。

《浮士德》的发表引起了许多人的震撼,它给人类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浮士德》的完成花了60年的时间,这时的歌德已耗尽了心血,不久后他就与世长辞了。

歌德的离去给德国乃至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人们也将永远记住这位一生光辉灿烂的伟大诗人。

❸ 《浮士德》主要内容

《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

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做抵押;他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非凡毅力和品格。

他经受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离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无论是在人间或在天上,没一样可满足他的心肠”,始终向上向善。这些便构成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3)浮士德剧本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近代欧洲社会在思想上回归古希腊审美观思潮的力量强大,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和文艺复兴之后,人们都向往古希腊那种阳光明媚的生活。

也就是那种重视现世享受,重视享乐的精神生活。温克尔曼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变得伟大,如果可能的话,伟大得无可比拟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

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极力将理性主义和古希腊的这种感性主义结合在一起,诞下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这个人物,以及欧福良这个人物的消逝,无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学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的审美观念。

这正是看到单纯的理性科学和感性审美都无法满足当时人们需要的结果。

❹ 浮士德的内容是什么

年过半百的学者浮士德沉湎于中世纪的书斋,脱离了现实生活,逐渐变得苦闷。后来遇到了魔鬼靡非斯特并于之订立赌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去寻求满足,而一旦浮士德发出留连往返的赞叹,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浮士德离开书斋并喝下魔汤恢复了青春,爱上了少女甘泪卿,却弄得她家破人亡,甘泪卿也被处死。浮士德心中感到了极大的痛苦。
此后浮士德又追求功名利禄,却不被皇帝重视。于是在学生瓦格纳的“人造人”帮助下穿越时空,去和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婚并生子,但后来儿子想高飞却坠地而亡使得海伦悲痛离去。
回到现实后,浮士德助国王平定叛乱得到了一块赏地,他决定驻堤拦海改造自然,但间接害死了不少百姓。在这过程中浮士德双目失明了,听到为他掘墓的声音误以为是大堤将成了,发出了感慨声,随即倒地死去。在灵魂即将归魔鬼所有时,天使及时拯救了他,他进入天国后见到了圣母与甘泪卿。

❺ 详细介绍一下歌剧《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5)浮士德剧本扩展阅读

《浮士德》创作背景:近代欧洲社会在思想上回归古希腊审美观思潮的力量强大,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和文艺复兴之后,人们都向往古希腊那种阳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种重视现世享受,重视享乐的精神生活。

温克尔曼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变得伟大,如果可能的话,伟大得无可比拟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极力将理性主义和古希腊的这种感性主义结合在一起。

诞下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这个人物,以及欧福良这个人物的消逝,无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学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的审美观念。这正是看到单纯的理性科学和感性审美都无法满足当时人们需要的结果。

❻ 在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马洛(1564~1593)曾写过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把浮士德写成神权的反叛者,追求神奇认识能力和尘世最高权力的人物。莱辛(1728~1781)等启蒙作家也相继创作了同一题材的作品。

❼ 《浮士德》是一部什么诗剧

《浮士德》是一部思想深邃、想像丰富、形象繁复、色彩绚丽的诗剧。这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在浮士德身上寄托着作者探求人生真谛,探求崇高理想的执著精神。剧本通过书斋、爱情、宫廷、梦幻等场景展示了浮士德追求不息的历程。这位学者不满中世纪的封建桎梏,渴望走出书斋,以行动“跳进时代的奔波,跃身进事变的车轮”。他冲破封建道德观念的罗网,追求与玛甘泪的自由恋爱,显示了“狂飙突进”时期的战斗精神,但是为了从事更伟大的事业,他又不得不放弃爱情,这一恋爱的悲剧既有反封建的意义,又表现了人物实现理想的抱负。

❽ 《浮士德》的内容梗概是什么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而海伦则代表着历史中那种无法通过理性逻辑推理了解的部分,无法征服。然而欧福良很快就夭折,以及海伦的离去表明了近代科学并非万能,理性强行超越自己的应用领域将无可避免的遭到失败。

最后通过“填海造陆”,浮士德,或者说歌德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或者说弥补了理性无法触及某些领域的遗憾。至于与魔鬼的协议,歌德让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天将浮士德解救,最终结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