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版哪一部最经典

苏菲·玛索主演的。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伯纳德·罗斯执导,苏菲·玛索、肖恩·宾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1997年5月1日在德国上映。

该片中,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然而和嘉宝相比仍相形见绌。可能外形上就比较吃亏,具有东方特质的苏菲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俄国人。

其次,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这样一来,也限制了苏菲挖掘角色的深度。不过,在众多客观原因之下,苏菲的表演仍具可观性。苏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谓不得不失。

影片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

(1)安娜卡列尼娜剧本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在拍摄贝多芬传记片《永恒的爱人》期间,伯纳德·罗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决定拍摄该片之后,罗斯开始观看各种版本的电影改编作品,并决定亲自创作剧本。

该片是苏联解体后第一部全部在俄罗斯拍摄的西方电影。剧组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圣彼得堡及其周围乡村拍摄《安娜·卡列尼娜》。

罗斯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在本质上就是托尔斯泰本人,因此在片头引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作品《忏悔录》,因为该书完美展现出这位文学巨匠的性格和观点 。

『贰』 安娜卡列妮娜 剧本

直接去书店买不就得了.

『叁』 我的妹妹安娜的话剧剧本

电影话剧影视

『肆』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贼难。。。

『伍』 跪求话剧《安娜克里斯蒂》、《命运的拨弄》、《榆树下的欲望》的剧本!!!

我也要给我发一个被 [email protected] 谢谢

『陆』 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6)安娜卡列尼娜剧本扩展阅读

书评

在这个墨守陈规的主流社会里,如果你想标新立异逆流而行,那么你就要做好与世界为敌的准备。在人人都遵守规矩的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在一成不变的贵族习气里,安娜的行为无可厚非成为了整个圈子被讨论和被唾弃的奇点。

其实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花肠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只是他们不会触碰那根通俗的道德底线,在那根线的范围内活动,一旦发现触碰了就会马上收手。可安娜就是活的太认真和彻底,抛弃所有一腔孤勇地奔向爱情,最后招致下贱无耻的骂名。当她为了伏伦斯基与世界为敌,伏伦斯基也没有把她当成全世界,这就是她的悲哀,这就是一个女人只活在爱情里的悲哀。

『柒』 安娜卡列尼娜的 影视剧本资料

剧情介绍
版本一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
版本二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身世显赫的卡列宁,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如今八年已经过去,年轻美貌的安娜不仅在外貌上,在精神气质上更是远远超出其他贵族妇女。她的性格是一团火,她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是无法将其扑灭的。在一次旅行中她遇到了英俊的军官渥沦斯基,他不顾一切地追求她,终于使这团生命之火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追求自由平等的安娜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然而在那个时代,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她要求离婚被拒,丈夫还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渥沦斯基,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生活,然而这有限的快乐却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不久渥沦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这团黑暗中的火终于永远地熄灭了。
幕后制作
迄今为止最高水准的《安娜》。嘉宝的气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已婚女人的喜怒哀乐。此前嘉宝曾拍过同一个故事,片名叫做《情》(Love)。1948年的英国版总长123分钟,由费雯·丽主演,虽有一流的演员组合和服装设计,但整部影片显得拖沓,毫无生气。1985版长150分钟,主演杰克琳·比瑟特,即原装电视版《查理天使》主演之一,但斯科菲尔德的卡列宁成了最大的亮点。1997年版又译《爱比恋更冷》,主演索菲·玛素,片长120分钟。本片是苏联解体后第一部由西方人在俄国拍摄的《安娜》,强调19世纪80年代俄国革命前的“昔日好时光”。影片不仅有安娜和伏伦斯基的主线,还保留了列文和吉蒂的支线,条理清晰。但该版缺乏灵魂,没有充分反映出一场轰轰烈烈的偷情及情欲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内容。玛素从气质到演技根本无法胜任这个角色,缺乏成熟女人的韵味。总体上讲,作为古典名著的入门导读仍不失为赏心悦目。2000年版英国电视剧总长240分钟,融和更多的原著细节。女主角的人物塑造不同以往形象,加入了一种女强人的性格。

1970年2月4日
剧情介绍
版本一
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与青年军官沃伦斯基相爱,但卡列宁为了名誉和地位不愿离婚,使安娜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轻视和攻击。这时沃伦斯基也背弃了安娜,安娜愤然自杀。
版本二
影片表现了安娜·卡列尼那的悲惨的爱情。安娜难以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她与青年军官沃伦斯基相爱了。她要求与卡列宁离婚并且带走儿子。拉列宁为了名誉与地位,不愿公开离婚,想委托律师悄悄地替他办理了手续并不让安娜带走儿子。安娜生下沃伦斯基的女儿后请求卡列宁的原谅,沃伦斯基曾因绝望而自杀过。安娜难以忍受丈夫的伪善,也抑制不住对沃伦斯基的感情,她决定离家出走,他们一起去了意大利。思念儿子的安娜回到祖国,卡列宁百般阻挠她与儿子相见。社会舆论对她的压力也很大。安娜再次提出离婚,卡列宁拒绝与她办手续。而此时的沃伦斯基也和别人好上了。安娜悲愤地卧轨自杀。
幕后制作
安娜的故事在近一个世纪来被许多国家搬上银幕,成就也参差不齐,嘉宝的版本普遍被认为水准最高,费雯丽、苏菲·玛素都曾演绎过这个悲情女子。故事的“原产地”也有好几个版本,这个1967年的苏联版本是国内观众最熟悉的一个,曾经在国内上映过,将这个19世纪俄国历史大变动时期的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爱情悲剧描写得很有神韵。女主角的演出尤为出色,将安娜受封建伦理道德压迫、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演绎得真实可信。另外有一个1953年的版本,是苏联较早进入我国放映的,为黑白片。

剧情介绍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
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飞驰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悲伤。
复制粘贴也

『捌』 安娜·卡列尼娜的幕后制作

剧本改编
《安娜·卡列尼娜》由汤姆·斯托帕德改编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剧本以19世纪末期的俄国上流社会为背景,有力的探索了人心底爱的能力,包括成人之间的激情和母女之间的牵绊 。不仅仅延续了经典的爱情主题,记述安娜为爱痴狂的心路历程,还推陈出新地加强了列文的平行故事 。
影片拍摄
拍摄花费12周时间,在100套布景上完成,跨越240幕场景,片中有83个有台词的角色,重现了1870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上层社会的奢华与衰败,演绎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传奇爱情 。

『玖』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作者是谁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这种奇特的双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弃他单纯的小说作家的生涯而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断写出的论文、小册子和大部分是说教的短篇故事和剧本里,他宣扬了对爱和忠诚的人生的信仰和对财产及政府和教会之类人为的制度的鄙弃。
早年和婚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1828年9月9日(旧历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千米的他家庭的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属图拉省)。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早年受教于家庭教师,16岁时进喀山大学,但因对该校刻板的教学感到失望,于1847年返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经营他的庄园并自行安排学业。他在两方面均无所成,遂又放弃田园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碌碌纷扰的社交圈中去。在他的日记里,他记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轨行为。在那充满青春活力的日记中已经显露出善于对自己行为的隐秘动机进行现实主义的探索,表现出不寻常的分析才能。
由于对这种平庸生活感到厌倦,托尔斯泰于1851年投奔他的在高加索当兵的兄长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参加了军队并在与山地部落的几次作战中表现勇敢,他的闲暇时间大部分用于写作,写成了他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童年》,登载在《现代人》杂志上。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到多瑙河战线,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城之战,他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里描写了这些经历,其中他对比了普通士兵的单纯的英勇作战和上层军官们的装腔作势的勇敢。1856年战争结束后他离开军队到了圣彼得堡,在那里他成为一些互相竞争的文学团体的崇拜对象,它们竞相争取他对它们的社会和美学观点的支持。作为一个态度明朗的个人主义者,他断然摒弃了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1857年去法国、瑞士和德国游历。
1862年托尔斯泰和出身于有教养的中产价级家庭的别尔斯结婚。他中断了教育活动,并在以后的15年里,把他的全部热情献给了婚后的生活。婚后的大部分时光过得热烈而快乐,他们共生育13个子女。他把庄园管理得很好,并重新开始写作,创作了他的两部最伟大的杰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两部杰作托尔斯泰用将近7年时间创作了他的史诗式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两三部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无论所涉及的范围或写作的笔法,这部杰作都远远超过他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织成宏伟的多彩的画面,丰富的材料和众多的人物都得到无比客观的处理和描绘,大概没有一部别的小说能如此通过对现实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惊人的精细人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的生活的整体风貌。
虽然《安娜·卡列尼娜》至少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同《战争与和平》近似,它在艺术上却更加统一。在写作这两部书之间的时间里,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逐渐发生变化。《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热爱生活的乐观的小说,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内心冲突;描写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的《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悲观主义的,它的人物的内心冲突往往得不到解决,并且有时酿成人间灾祸。
老年托尔斯泰因强烈地感到他的家庭的养尊处优生活和他所要过的生活(一种摆脱世俗物欲、献身为他人服务的修道隐士的简朴生活)之间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识到,他的状况是对他所宣布的信仰的嘲笑,终于,日益恶化的家庭状况迫使托尔斯泰在一个夜晚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静地生活并和上帝更接近的藏身之所。几天以后,11月20日(旧历11月7日),他因肺炎在粱赞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去世。
评价对于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评论家们从来很少提出疑问;他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托尔斯泰虽然从未因袭在他之前的俄国作家,却可能受一些外国作家如卢梭、斯特恩、斯丹达尔及稍后萨克雷的影响,但对于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声誉,人们却从来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过,托尔斯泰的道德和理智发展的两重性已经被研究他的思想的现代学者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当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时,他是竭力在一个知识不完备、人类不完美的世界上寻求绝对的真理。其结果是,他的不愿妥协,他对于获得彻底的理性解释的强求,往往使他把理论推到荒谬的地步;许多人认为,他关于历史、非暴力、教育和艺术的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于这种荒谬的境地。但是只要系统地研究他的思想,就会发现它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种种观念的关系。他认为两千年来的全部历史,主要是由个人的道德进步和政府的道德败坏构成的。托尔斯泰把他的信仰寄托在人们的道德进步上,认为它是对多数人普遍受少数人压迫现象的决定性回答。他认为,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采用暴力的阶级斗争学说相反,促使人类达到无阶级和无国家状态的进步运动,有赖于每一个个人奉行至高无上的爱之法律,因而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通过这一切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臻完善。尽管托尔斯泰把他的理性主义引向了极端,他在今日仍被公认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道德主义者之一。

『拾』 急求话剧 奥利安娜 的剧本!!!! 拜托了!!!!

剧情简介:
约翰,一个即将评上“终生教授”(提名已通过只等表决),买的新房子即将到手(只待付清最后一笔房款)的大学教师;他有着稳固的教席,优裕的生活,执掌着学生分数成绩生杀予夺的大权。来自乡村城镇的嘉璐,一个缺乏自信、看起来可怜巴巴、成绩差劲、拼命记笔记,却在内心有着强烈欲望的女大学生。故事起缘于嘉璐担心成绩不好影响前途,来到约翰的办公室寻求帮助,谁知一次教学指导导致了一场性骚扰的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