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皮影剧本
1. 皮影剧本:亡羊补牢。什么片都可以,2000字。作业啦!急急急!
别急。
2. 求皮影剧本
皮影戏《采桑女》的那段对白
***************************************************************
贺兰氏:(悠扬、凄婉地)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运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李治: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为了满足~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锦衣还乡,又遇上这故人般熟识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清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一夜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对面来的是谁家女子,生得满面春光,美丽非凡!
李治:(望着贺兰氏,动情地)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么样的错误?
贺兰氏:(声音千娇百媚)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道路直通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泥点,怎么反倒怪罪是我的错误?
李治:(声音轻柔,充满真情)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啊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你蓬松的身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畜生倾倒,竟忘记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严。
贺兰氏:(异常娇媚,更加诱人)快快走远点吧,你这轻浮的汉子,你可知调戏的是怎样多情的一个女子?她为了只见过一面的丈夫,已经应掷三年,把锦绣青春都抛入无尽的苦等,把少女柔情都交付了夜夜空梦。快快走远点吧,你这邪恶的使臣,当空虚与幽怨已经把她击倒,你就想为堕落再加一把力,把她的贞洁彻底摧毁。你这样做不怕遭到上天的报应…
李治:(画外音)上天只报应痴愚的蠢人,我已连遭三年的报应。为了有名无实的妻子,为了虚枉的利禄功名。看这满目春光,看这比春光还要柔媚千倍的姑娘……
李治:(画外音)……想起长安三年的凄风苦雨,恰如在地狱深渊里爬行。看野花缠绕,看野蝶双双追逐,只为了凌虚中那点点转瞬依恋,春光一过,它似就陷入那命定中永远的黑暗。人生怎能逃出同样的宿命。
贺兰氏:(眼盯着李治)快快住嘴吧,你这大胆的罪人,你虽貌似天神,心却比铁石还要坚硬,双目比天地还要幽深。看鲜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柔弱;看野蝶迎风飞舞,我比它们还要纷忙迷乱。看在上天的分上,别再开启你那饱满生动的双唇,哪怕再有一丝你那呼吸间的微风,我也要跌入你的深渊,快快走远吧,别再把我这个可怜的女子纠缠……
李治:看野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渴望缠绵;看野蝶迎风飞舞,我的心也同样为你纷忙迷乱。任什么衣锦还乡,任什么荣耀故里,任什么结发夫妻,任什么神明责罚。它们加起来也抵不上你的娇躯轻轻一颤。随我远行吧,离开这满目伤心的地方,它让你我双双经受磨难… 随我走吧……
给你个大明宫词》剧本的下载:
http://www.aqmovie.com/juben/chinese/dmgc/index.html
3. 皮影剧本
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奇葩,又称羊皮戏,影子戏
4. 关于皮影的小故事
1995年,周大成从唐山市一家科研单位退休了,看皮影戏成了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在一次看戏的时候他萌发了开办公司卖皮影道具的念头,可他这个皮影迷自己压根不会做皮影。要想开公司,就得请会做皮影人的师傅。靠着多年来跟皮影剧团的关系,他打听到在唐山郊区农村有一位身怀祖传绝技的卢师傅。第二天,他就找到了卢师傅居住的那个村庄,敲开了卢师傅的家门。
周大成:“态度很冷淡,对我们爱搭不理的,他说我这儿没有。我说你这不正刻着的吗?他说我自己刻着玩儿呢,不想给。”
卢福增:“不愿意,是不愿意那样,有点保守似的。出山我现在也有人请过,不就那么回事吗。在家我也弄个一两千的。”
周大成:“他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呢?当时我是很生气。”
虽然很生气,周大成却必须耐住性子,因为如果请不着老艺人,做皮影生意的梦想就只能是一场空。他开始琢磨起了老艺人的心理。
周大成:“因为我本身是个经营者,用他们的话说,是个做买卖的。总以为是要挣他的钱,有一种抵触。对,他就有一种逆反心理,好像要骗他。如果你要是不好好跟他接触,跟他建立一种感情让他相信你,让他理解你,如果不这样跟他沟通的话,那么很难跟他达到,一种比较愉快的合作。”
过了几天,周大成又来到了卢师傅家。这一次,他赶上卢家遇到了一件为难事。
周大成:“当时我记得他有一个老儿子要考学。”
卢福增的妻子:“那时正没钱了,手头上就剩两千元钱,交不上学费,学费一交七千多元。”
卢福增:“他把我的那些影人全买下了,当时就给钱,学费就解决了,从那时就对他有了好感。”
周大成对卢家的雪中送炭,使卢师傅一家感动不已,卢师傅最终下定决心到周大成的公司来为他制作皮影。第一批驴皮皮影做出来后,正逢当年的唐山陶瓷博览会召开,周大成就把这些皮影带到博览会上投石问路。
周大成:“那次就是其中有一个德国的客商,他在咱们摊位前边驻足了很长时间,他拿着那个皮影反复玩。”
老外的驻足令周大成很惊喜。那年的博览会启发了周大成,既然人们因为喜欢皮影戏而喜欢皮影道具,何不把道具做成工艺品,让他们购买收藏呢?
回来后,周大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卢师傅刻的皮影用精美的相框和卡纸装裱成富有装饰性的皮影工艺品。为保证皮影的透亮,在用料上他选用上好的驴皮。周大成将每幅定价在300元左右,比装裱前提高了十倍。周大成就这样卖起了这种皮影工艺品,成为唐山市第一位将皮影做成工艺品的人。
不过在周大成眼中,他的皮影决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商品,而是宝贵的民间艺术,所以在卖皮影时,他经常不遗余力地为顾客讲解皮影的历史典故和相关知识。
周大成:“相传在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有一个爱妃,长得跟这个似的非常漂亮,他特别喜欢。突然得病了,治疗不及时,死了。这个李夫人去世以后,李少光给她做了一个人像,跟李夫人一样,栩栩如生,好像又活了,汉武帝的病咔嚓一下就好了。”
顾客:“现在还有这么痴情的人吗?”
顾客:“咋没有?我呀!”
周大成:“小影人大舞台演绎人生五味,五分脸一只眼笑看人间百态。五分脸一只眼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吗?如是十分脸就是整个的,五分脸就是半拉,是影人就是一只眼。都是一只眼。”
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现场的顾客对周大成的皮影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顾客:“你挑中的这个是准备买回去吗?对,是买回去作什么用?我家里刚刚装修了房子,我觉得这皮影人比较美观也比较漂亮,挂在家里既美观又提高家里的艺术品位。”
记者:“这么一大车皮影一共有多少件?”
顾客:“一共有300多件。”
记者:“买这么多做什么用?”
顾客:“这次开办一个洽谈会,为了给洽谈会上的会员送礼品,它这是一种唐山的特色。”
近几年,随着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皮影的魅力重新焕发出来。唐山人创新出来的皮影舞还被邀请到全国各地演出。而此时,周大成的顾客们却纷纷反映他的皮影形式缺少变化。周大成有意劝卢师傅从陕西皮影、四川皮影等别的流派借鉴一些样式增加品种。然而卢师傅却不这么想。
卢福增:“我跟你说,真正比我好的影人可以说没有。”
卢师傅固执地不愿创新,这使得周大成的皮影在品种上比较单一,顾客在最初的新鲜劲过后,来的次数就少了。这段时间,周大成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愿意跟他共同探讨创新的女艺人,这个女艺人是半路出家学刻皮影的。
周大成:“根据市场的需要,还有客户提的意见,过去我们往往就是把一个头茬放在那儿镶起来,它比较呆板。现在想设计整身人物,带有一个剧情,一个小故事。”
这个女艺人受传统的局限小,两个人商量起来也比较容易沟通。
张师傅:“我的手艺不是祖传的。把老影人的样子照新的改革改革,跟别人的不一样,不愿跟别人一样,不说出风头吧,也得出点新样子,别人一看,说是唐山做的。”
记者:“他们祖传的为什么喜欢保守?”
张师傅:“他不会画,他们祖传的都不会画,都是老样子描下来,总是那一套。”
张师傅善于将生活中看到的东西转化成皮影,这一点,是别的老艺人比不了的。
她刻出的皮影正是周大成所想要的创意。这以后,他们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周大成:“它跟传统的戏剧人物,和当前的美术结合在一起,容易被现在的人们所接受。这个组合这个画面就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这是皮影的钱。”
周大成的妻子:“一共是5000元钱,你点点。你家里小伙子不是结婚了吗?结婚了我表示表示心意应该的,我很高兴,向你道喜了。”
周大成:“简办,也没告诉我,这喜酒还是要喝啊?”
张师傅:“中,给你补上。”
周大成和张师傅共同设计的白蛇传、牛郎织女、杨家将等一批人们喜闻乐见的剧情皮影,改变了以往单个人物的样式,正好和卢师傅的传统皮影相互弥补而显得丰富。
新的作品出来后,很多人并不知道,周大成就为这批新式皮影想出了一个新的宣传办法。他利用六一儿童节把皮影剧团请到公园给大家表演,促销自己的产品。
演员甲:“八戒奉命去巡山,半路睡觉竟偷安。”
演员乙:“我这儿点事你都说出去了。”
演员甲:“他用假话把人骗。”
演员乙:“没有没有。”
演员甲:“装模作样。”
演员乙:“没有,没有,师傅啊师傅。”
演员丙:“再敢撒谎定不轻饶。”
演员乙:“是是是。”
小观众:“孙悟空,我要孙悟空!齐天大圣!我要孙悟空。”
现场的表演勾起了人们的购买欲。
记者:“你就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了?对。你为什么要给她买这个呢?”
顾客:“她就是喜欢,她也喜欢看这皮影戏,小的时候她就看,她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唐山的特色,戏曲也是唐山的一种文化吧,我感觉她挺喜欢就给她买了。”
不过,请皮影剧团表演周大成可是没花过一分钱。
演员:“我们是免费,因为这个皮影戏,你看,这儿有销售的,我们是义务表演的,那么对于我们剧团来说呢他通过买这皮影人产生了兴趣,我要看皮影动起来是什么样子呢,我觉得目的都是一样的。”
用这种双赢的促销方式,周大成的皮影很快出了名,除了唐山本地,还远销到了北京、西安等大城市。销量大了,周大成顺势扩大了规模,如今,他公司的艺人已发展到20多人。
从皮影戏迷到皮影商人,转眼间十年都快过去了。有人说周大成精明,有人说周大成厚道。他自己倒觉得,做生意其实就是做人,只有诚心帮别人,别人才会帮自己,戏里的人情世故早已渗透到他经商的为人处事中。
周大成:“从皮影里我体会出那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咱们唐山皮影不是说吗?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5. 怎样才能让皮影戏传承下去
承德皮影戏是至今还流传在该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戏曲剧种,应对其加以保护传承。笔者针对承德皮影戏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予以探讨。
承德皮影戏作为承德地区保留至今的民间戏曲剧种,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其属于滦h皮影戏的北路。热河省建制撤销前,称其为边外影、热河皮影,曾有热南皮影、热北皮影两个分支。承德皮影戏在吸收滦州皮影戏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特色,即:唱腔粗犷质朴,板式以慢二六和小三眼为主,善用唢呐曲牌,锣鼓点供听,以及火爆的武场操纵表演。承德皮影戏是该地区乡村民俗活动的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
然而,承德皮影戏的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根据了解到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解决办法予以探讨。
一、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承德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笔者曾于2008年对承德市所辖各县区的皮影戏班社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承德共有皮影戏班社二十九个,从业艺人一百二十人左右。有宽城满族自治县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班、彭俊林皮影班、才东洋皮影班、张明林皮影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尹国富皮影班;承德县孟家院乡李文东的承德红星皮影剧团、三沟乡张会皮影班、头沟镇吕印皮影班、头沟镇北台村林凤贵皮影班;兴隆县半壁山乡王山皮影班;平泉县郭宝珍皮影班,等等。承德现有的戏班社分为常年性与季节性演出两种。其中,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班的演出是常年性的,其余的皮影班社都是季节性的,在农闲和节庆时唱影。从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戏班社的艺人年龄结构看,六十岁以上的占多数,其余的为五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的,四十岁以下年龄的艺人没有。尹国富皮影班、林凤贵皮影班的艺人年龄均在五十七岁以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二:一是皮影艺人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据笔者了解,承德皮影戏班社的成员一般为六个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临时缺哪个职位都由现有人员兼职,即便是演出再累,也不会增加人员。即使这样,每个艺人每晚的收入仅有五十元。这个收入与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比还是较低的。二是年轻人特别是艺人的子女不愿意学。他们认为,皮影戏土气,不新潮,没什么用。学皮影戏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因而,造成了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
承德皮影戏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据皮影戏班主反映,现在演出的台口,明显少于二十年前。过去,秋收刚过,当时的生产大队就派人登门求戏,演出能排到第二年的阴历三月三。现在是托门子,靠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才能找到台口。演出市场的严重萎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电视的全覆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交通通讯的发达、人口流动的频次和范围的增加,不仅使城市文化便捷地下乡,而且也带动了农村文化模仿城市文化。这样的双重动力,形成了对皮影戏演出市场的冲击。二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主体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皮影戏受众中的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从心里上产生了叛逆。这也对皮影戏市场形成了冲击。
皮影戏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不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承德的皮影艺人根据受众的需求,改良了影人特别是头茬,扩大了影窗,丰富了布景灯光,并创作演出了神话题材的新剧目《珊瑚笛》。这些改良和创新,从时下现代文化的消费情趣,以及健康娱乐的时代要求看,承德皮影戏仍需与时俱进。比如,演出的影卷,题材大多是清朝以前的历史故事,太陈旧,不具有顺应时代的“活态”;内容还存有君权至上、神鬼妖魔、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等方面的糟粕。这些应改而未改的问题,原因在于:皮影戏班社内部没有人员创作新剧目,社会上更没有人给皮影戏写新剧本。各级各类学校对传统戏曲包括皮影戏的普及教育缺失。据笔者了解,在承德市的大中小学校中,大专以上院校开设的艺术和音乐课程,没有设置传统戏曲。即使是音乐专业的院校,也很少涉及传统戏曲课程。中小学的音乐课,也是如此。
二、保护与传承措施的探讨
保护好承德皮影戏的老艺人。“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用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要避免承德皮影戏发生“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问题,必须保护好老艺人。这是当务之急。鉴于承德皮影戏未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没有确定传承人的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可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界定标准,以排查的方式,分别选定具备热南皮影和热北皮影代表性的老艺人,并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予以保护。
保存、保护、传承承德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承德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是其赖以生存的内在条件,是区别于其他皮影戏的个性美。然而,目前承德的大部分皮影戏班均是搭班唱戏,艺人有的不是来自承德本地,随着时问的推移,极容易使承德皮影戏的特色发生流变。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抓紧做好保存、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所谓保存,就是到实地录音录像,定期跟踪记录情况,并且到实地收集各种资料,将其妥善保管。所谓保护,就是给皮影戏艺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和存在”。所谓传承,一方面是鼓励支持民间自发性的学习、从事皮影戏艺术的人。另一方面是倡导大中小学校,特别是有艺术专业的院校的学生欣赏、学习皮影戏。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传承,才能使承德皮影戏延续。
保护承德皮影戏的“生态环境”。所谓承德皮影戏的“生态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其得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即:民俗活动和人们的记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承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抗拒的。在这种情势下,在顺应的同时,还应通过全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为承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多留一些空间。为此,笔者建议,尊重和正视皮影戏在民俗活动中的角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皮影戏,唤起全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家乡皮影戏的记忆和认知。拓展创新承德皮影戏的戏路、影窗和布景灯光。笔者认为,承德皮影戏要赢得更多的观众,打开一片新天地,一方面要在娱人上拓展戏路。比如,创作一些为来承德旅游的游客服务的作品。其题材既可以是承德的民间故事,特别是与避暑山庄、外八庙有关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表现承德名山大川的神话故事。除此之外,还可以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新创作的作品,既要健康向上,又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观看;既要有长卷的剧目,也要有单出的短小剧目。另一方面,要在影窗和布景灯光上创新。比如,将影卷中的文字内容,由电脑监控,以滚动字幕的方式打在影窗的底部,便于观众了解剧情;此外,可以借鉴唐山市皮影剧团的布景灯光设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更丰富的特殊场景。
6. 皮影戏剧本
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辑本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编辑本段【皮影戏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编辑本段【皮影戏材质】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编辑本段【皮影戏分类】
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皮影戏•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主要流布于河北邯郸多个县区。冀南皮影戏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冀南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数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影戏箱也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艺人已经没有了。据在冀南6个县的统计,现在尚可演出的皮影戏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个减少至10余个,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皮影戏•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撤消。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原生态的唱腔结构。
皮影戏•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复州皮影戏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1),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有皮影艺人也参加“白莲教”,被清政府诬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河北滦州皮影艺人被迫大量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复州皮影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止了演出,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恢复。全国解放后,瓦房店地区的皮影非常活跃,最兴盛时,全县有皮影戏班43个,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皮影艺人有20多位。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从复州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皮影戏•海宁皮影戏
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随着时代的变革,皮影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北依长江,南贯汉水,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江汉平原皮影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随着现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艺人的相继谢世,江汉平原皮影已经开始走向消亡,其艺术精华亟待后人传承。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陆丰皮影就在这座小城栖身,它的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少年儿童更为喜爱。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1975年之后,多次赴京参加及演出,所演剧目如《战恶兽》、《鸡与蛇》、《龟兔赛跑》、《飞天》、《鸡斗》、《哭塔》等广受好评。陆丰皮影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皮影戏•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现因各种原因面临失传和生存的危机,拯救和保护碗碗腔皮影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皮影戏•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皮影戏•阿宫腔
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唱腔旋律不沉不躁、清悠秀婉;行腔中的“翻高”、“
7. 哪里有8分钟的皮影戏剧本
我有四十八分钟的,你要吗?如果要跟我联系.
8. 传统皮影戏剧本大全
因为你可能是用手机上网的,所以可能看不到,任何一个用电脑上网的都能看到我的回答的右下角有个图标“点击下载”,只要点击它就能下载
问了问题要及时点赞为满意答案,请尊重他人劳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