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学:“小李杜”的代表作

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的代表作有《夜雨寄北》、《楚宫》、《马嵬二首》、《锦瑟》等,杜牧的代表作有《赤壁》 、《泊秦怀》、《题乌江亭》等。

一、《夜雨寄北》

1、作者:唐代李商隐

2、全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翻译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二、《锦瑟》

1、作者:唐代李商隐

2、全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翻译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三、《赤壁》

1、作者:唐代杜牧

2、全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四、《泊秦怀》

1、作者:唐代杜牧

2、全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五、《题乌江亭》

1、作者:唐代杜牧

2、全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翻译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杜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商隐

② 李杜、大李杜、小李杜分别是谁

大李杜
是李白,杜甫
小李杜
是李商隐,杜牧
关于“李杜”,陈正敏《遁斋闲览·编诗》、庄绰《鸡肋编》卷上、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都有阐述。而以《冷庐杂识》述之最详。兹录如下:
汉李固、杜乔;李云、杜众。晋杜预、魏李冲。唐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宋李韶、杜范。《新唐书·杜审言传》:“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称崔、李、苏、杜。”杜子美诗云:“李、杜齐名真忝窃”,又指李衔矣。

③ 李白和杜甫被称为"李杜",那“小李杜”是那2位

小李杜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小李杜”之于晚唐诗坛的作用,我们总是不禁要拿来与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类比,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④ 大李杜、小李杜的诗词作品又哪些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
杜甫——《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李商隐——《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
杜牧——《江南春》《山行》《泊秦淮》等

⑤ 什么诗可以开成小令或剧本

  • 什么诗可以开成小令或剧本——

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比如唐代杜牧的《清明》。


  • 附原文: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一)变为短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变为词二首: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变为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变为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这首诗还被人改写成五言绝句:每句省掉两个字,细细读来却并不影响原诗的意境,很有意思.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⑥ 李杜在小丁

小李杜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小李杜”之于晚唐诗坛的作用,我们总是不禁要拿来与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类比,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自从孟郊、李贺、柳宗元、韩愈等这批中唐诗人相继去世以后,元和诗坛上的那种活泼与锐气的诗风也逐渐消失。直到杜牧、李商隐等一批青年诗人的崛起,才使晚唐诗风摆脱一种没落的风气,重新出现生机。下面我试着从两人的出身与经历的背景来说说两人后来形成的不同风格。

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种世家的出身一直是小杜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他在诗中言道: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用他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就象上梁山的好汉们时常挂在口头的一句口号:“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可惜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书生意气,当权者并不他的那些纸上谈兵式的乱谈。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26岁中了进士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做了个州官。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比杜牧小十岁,怀州河内人。虽然他自称是帝胄之后,但实际上早已 家道败落,只不过和大唐共姓一个“李”字而已。李商隐幼时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他只能苦苦地奋斗,力争从科举得到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杜牧式的自豪与他是无缘的,倒是时常有一种自卑与自负扭曲而成的心理充斥着他的心灵。因此,他一方面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一方面又感到愤慨与失望,像《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就是他自嘲的哀叹,入世不得,出世也不得,正是他忧郁的来源。作为一个不挣扎就没有地位的文人,他不可能像杜牧那样陶醉于自我,故此他的性格就无法像杜牧那样爽朗开阔,反而时时陷入难以排解的忧郁之中。

就像李白和杜甫的友情深厚一样,小李杜的关系也很不错,两人之间,也有互赠诗文。李商隐写给杜牧的两首诗,《杜司勋》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说:“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极尽仰慕之情。然而,正像李白和杜甫的深情厚意仍无法改变两人的差别一样,小李杜的差异也很大,他们的气质、出身和思想的差异使他们的诗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杜牧身上那种贵族气质、世家遗风使他的诗充满了高朗明快的理性精神,而李商隐心中的那种浪漫情调与自卑心理使他的诗郁积了感情的缠绵情结。

其实在晚唐,像小李杜那样处境、地位的文人也不少,但他们的气质、性格和思想都与李杜不同,尽管都有满腹牢骚,却都试图用另样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性情,所以最后诗歌可能大多描山画水,意境也难免要狭小得多了。也许处境、地位与经历背景并不是决定一个诗人诗风的唯一因素,相较起来,晚唐的那许多诗人,比起小李杜来,风格难免要狭窄窘迫一些,内容也浅近卑俗些;色彩要清淡些,意境要低俗些,往往千人一面。所以唐诗到了最后,差不多也就以杜牧和李商隐这两颗双子星,为这个诗歌盛代抹上最浓厚而瑰丽的一笔。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⑦ 白桦作电影剧本.《李白和杜甫》何处能买到

新华书店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⑧ 大李杜和小李杜的故事

小李杜,“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小李杜”之于晚唐诗坛的作用,我们总是不禁要拿来与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类比,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就像李白和杜甫的友情深厚一样,小李杜的关系也很不错,两人之间,也有互赠诗文。李商隐写给杜牧的两首诗,《杜司勋》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说:“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极尽仰慕之情。然而,正像李白和杜甫的深情厚意仍无法改变两人的差别一样,小李杜的差异也很大,他们的气质、出身和思想的差异使他们的诗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杜牧身上那种贵族气质、世家遗风使他的诗充满了高朗明快的理性精神,而李商隐心中的那种浪漫情调与自卑心理使他的诗郁积了感情的缠绵情结。

⑨ 求关于李白一生经历的舞台剧剧本!!急急急急!

§1 铁杵成针之启示录



序1
时间:春夏秋
地点:青天绿野
人物:李白
李白正漫山遍野地追寻蝈蝈、扑着忽上忽下、来往不定的蝶群,灰头灰脸,玩兴浓烈。稚嫩的笑声一波波飘荡在青天绿野间。
画外音:诗人李白在他少年时代,本是一个生性好动的“顽童”。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王国里,以蝈蝈、
蝶群为伴、把耍棍棒为乐,玩的如风,快乐似鸟。在他那些纯真无瑕的日子里,到处洋溢着天真与浪漫。
序2
时间:入冬
地点:家中
人物:李白、李客(李白父)
这日,少年李白正在庭院中舞着棍棒,一脸兴致。
画外音:棍棒声“唿!唿!”
李客在房内听到庭院中传来的“唿,唿”声,用手推开窗,只见李白正舞着棍棒。少许,转身踱步沉思片刻,又回到窗前,手扶窗轩,面对着院中舞兴正足的的李白。
李客:儿啊!快进屋来,为父有话要与你说。
李白:唉!
李白边答应边丢下棍棒,朝李客的屋内跑去。
李客端坐在椅上,呷了口茶水,随即便把茶杯放在了桌上。李白这时已站在李客面前,边用满尘的小手擦拭额头浸出的汗液,边急促喘息着。
李白:父亲唤儿何事?
李客:儿啊,看你如此喜好耍棍弄棒,为父送你去习武学艺,如何?
李白片刻没有支声,脸上显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画外音:学艺?受着师傅管束多不自在,我一个人玩,要多痛快就多痛快!
想到这,李白眼睛一转。
李白:孩儿……孩儿只是喜欢闹腾而已,父亲何以要我学武?
李客一怔,本以为李白会很一口应允的,没想到…。李客脸色忽愠忽喜,一下站起身来。
画外音:想不到小小年纪倒如此机智,可不管总样也不能由着他折腾下去。不行,还是得让他受点约束。
李客对儿子的聪慧虽喜悦在心,但还是一脸威严地目视着李白。
李客:不管你是不是闹腾,就这么定了,为父择日送你去拜师求艺。
说完,李客一脱手袖,径直走出房门。
李白:父亲!父亲——
李白追出门去,不停叫嚷着,一脸哀求样和一百个不情愿。
序3
时间:冬
地点:盘山路上
人物:李客、李白
李客在前引路,李白边玩耍边随其后,行走在去拜师求艺的山途道间。
字幕打出:铁杵磨成针之启示录 播放演职人员名单

场1
时间:冬日午后
地点:深山庙宇内
人物:李客、李白、武僧
李客带着李白来到离家较近的一座深山庙宇内,寻到托人牵线引荐的武僧,拱手揖礼。
李客:在下李客,因慕名师傅武艺了得,特带小儿一路前来,望师傅肯收小儿为徒,施以点授。
武僧:阿弥陀佛,李施主言过了,既然是贫僧好友相荐,贫僧自然责无旁贷。
武僧单掌持念珠相礼,又奉上茶水,邀李客于客堂坐下饮用,李白依在李客傍。李客听之,忙起身叫李白上前跪拜师傅。
李客:李白,还不上前叩拜你的师傅。
李白心中压根就没有拜师学艺的概念,但迫于父亲的压力,还是走到武僧正前方,低头跪了下去。
画外音:我才不要呆在这学什么艺呢!我要和我的“小伙伴们”在一起。
恍然之间,跳跃的蝈蝈、飞舞的蝴蝶如风一般缭绕在李白眼前,李白几乎要兴奋起来。
李客:李白!
李白一惊,赶忙曲身下拜。
李白:师傅在上!
武僧:呵呵,好!好!呵呵!
正在等待行礼的武僧三步并两步走上前,伸出右手托起李白,见李白那闪着聪慧的双眼,胜是喜爱。李客与武僧再次双双坐下,李客打开随身的背包,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银两,揭开包布,摊放桌上,推到武僧面前,武僧一番谦让后收下。
李客:师傅自此将为小儿受累操心,这些微薄学钱,望师傅一定莫嫌弃。
武僧:唉,不可,不可,这若让贫僧好友知晓,哪有颜面?何况,乡邻们一直心存小庙,香火方逐年旺盛,才使我等衣食无忧。贫僧对施主们唯有感恩戴德,又怎敢再收受李施主此番厚意呢?
李客:那,那就算小儿生活之费用,请师傅暂且保管,这,这总算可以吧?
武僧:阿弥陀佛。看来,贫僧只能恭敬不能从命了。
武僧满脸笑靥,端起茶杯向李客作了个礼式,与李客各饮了一口茶水。
场2
时间:冬日午后
地点:庙宇门外
人物:武僧、李客、李白
武僧与李客、李白(李客手牵李白)从庙内走出,在庙门外止住脚步,武僧与李客相互作礼告别。
李客:小儿李白生性好动、贪玩,望师傅日后能严加调教,不必有所忌虑。
武僧:李施主尽管放心离去。令郎虽天生顽性,却是百家难得的好男。
李客:师傅切不可这般夸耀他,免得他借此肆狂。
武僧、李客:呵呵!
李客与武僧笑着把眼光一起投向立在一旁的李白。李客顺手拉过李白,收敛起脸上的笑意。
李客:自今日起,我儿一切言行须得师傅之意,不得擅自行事。师傅之言,即为父之言;师傅之命,即为父之命。我儿是否牢记?
李白仰视着父亲李客,又向武僧看去,点头表示已然听得清楚、明白。李客向李白一番交待后,即向武僧拱手准备下山。
李客:在下这就告辞,师傅请回。
武僧:李施主一路好走,一路好走。
武僧与李白立在庙门外目送李客下山。少许,武僧转身步入庙内,李白则向渐行渐“小”的李客扬动起稚嫩的手臂。
李白:父——亲——,路——上——小——心!(清脆而高亮的声音,徜徉于山峦之间)。
隐约中只见李客也转过身来,向李白挥了挥手。这时,武僧重新辙到庙门处,从门内露出脑袋看了看仍在摇着手臂的李白,又辄身回向庙内。
武僧:李白,跟师傅进庙房来。
李白听武僧招呼,蹦跳着跑向庙门。倏然,李白止下步又回头眺望了一眼即将消失的李客身影,眼中赫然绽放出一抹笑意。
画外音(回头刹那):父亲,你就等着吧,我很快就回去陪我可爱的蝈蝈,陪我漂亮的蝴蝶。哼!
李白跑入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