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光十三绝”说明当时京剧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提起京剧的艺术家,必然要提到“同光十三绝”。因为这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1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会》之鲁肃。
程长庚(1811~1880),谱名程闻檄,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擅演《群英会》《镇潭州》《八大锤》《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取成都》《龙虎斗》《举鼎观画》《文昭关》《捉放曹》等,亦能反串花脸《白良关》尉迟恭等。他与春台班余三胜、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章圃为养子,一名章瑚为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章遵孔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社,排名春德、与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叶盛兰之师。
2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
卢胜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说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孔明戏,有“活孔明”之誉。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门阵》及《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3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徐策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4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杨月楼(1844~1890),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相传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笙(即俞菊笙,为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武戏《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
因演《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绰号。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同治末年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逝后,他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光绪四年(1878)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庙首。程故后月楼接任掌三庆班达10年之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经张淇林保荐,与王楞仙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右顺胡同寓所,年仅47岁。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氏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国剧宗师。
5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恶虎村》之黄天霸。
谭鑫培(1847~1917),谱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1917年5月10日晚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6徐小香(中间的一位)扮演《群英会》之周瑜。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1877)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仙最为神似。
7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桑园会》之罗敷。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从徐阿福习昆旦兼皮黄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能戏极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誉一时。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亦能演小生戏《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中年后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蔼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且均海量,人称“醉八仙”。每年重阳日,此八位弟子必来师府祝贺,人称“八仙庆寿”。据传小福演戏常以白酒饮场。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扰惊吓,于农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年55岁。后葬于永定门外。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四子时慧宝,为著名老生,亦是梨园界的书法家,位于樱桃斜衔的“北京梨园公益会”之馆额“梨园新馆”及门楣上的“梨园永固”即为其所书,至今尚存。
8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门关》之萧太后。
梅巧玲(1842~1882),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清道光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演《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闺房乐》《盘丝洞》《得意缘》《玉玲珑》《胭脂虎》《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思凡》《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四喜班。其弟子众多,最有成就的当属余紫云。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妻室为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曾傍谭鑫培多年;次子梅竹芬,初学老生后改小生,最终归旦行继承父艺,惜23岁时患大头瘟病故,其子梅兰芳年仅3岁。至梅葆玖,为四代梨园世家。
9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楼配》之王宝钏。
余紫云(1855~1910),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乳名昭儿,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祖籍湖北罗田,其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鼎甲。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光年间搭四喜班,擅演《彩楼配》《三击掌》《赶三关》《梅龙镇》《梅玉配》《祭江》《玉堂春》《芦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桥》《二进宫》《虹霓关》《宇宙锋》等。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因不应堂会,得罪某巡城御史,并由此年始辍台罢演。遂改以鉴赏古董为生,造诣甚高,古董界颇为知名。青年旦角演员常登门拜访请益,其中以王瑶卿受益最多。宣统二年(1910年)辞世,享年56岁。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
10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记·琴挑》之陈妙常。
朱莲芬(1836~1884),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11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扮《行路训子》之康氏。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连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皇后·打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谢宝云、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12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扮演《探亲家》之乡下妈妈。
刘赶三(1817~1894),原名宝山,别名迁升,字韵卿,号芝轩,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连赶三处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初学老生,下海后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常演《金水桥》《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园会》《武家坡》《天水关》等老生戏,艺宗张二奎。因当时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后各班争相聘请,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双奎、承庆、九和成、胜春奎、永胜奎等诸班。擅演《老黄请医》《绒花记》《连升店》《十八扯》《花子拾金》《瞎子逛灯》《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鸿鸾禧》等诸多剧目。尤精婆子戏,如《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其《探亲家》名噪京师,每演此剧骑真驴上台,必叫满堂。入内廷演此剧,被破例允其牵驴进宫。其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常于台上抓哏,嘲讽权贵,抨击时弊。在剧界颇有威望,曾被选为精忠庙首。他与杨鸣玉、黄三雄为第一代京剧丑角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年农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岁。其弟子多为旦角,如王顺福、张梅五、张芷芳等,丑角仅罗百岁(罗寿山)一人。
13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诚》之闵天亮。
杨鸣玉(1815~1894),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排行为三,人称“杨三”。祖籍江苏扬州甘泉县,清嘉庆二十年农历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曾搭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所演《盗甲》《问探》《访鼠》《芦林》《惊丑》《扫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荡湖船》《思志诚》等,均堪称杰作。尤与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儿》被誉为双绝;与朱莲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誉一时。甲午战争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
为何没有花脸?
“同光名伶十三绝”,绘有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对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者。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徐宝成、庆春圃、黄润甫、金秀山等,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画作流传情况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后来这幅画已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家传之宝。梅兰芳逝世后,把这幅画献给了国家。

Ⅱ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 的 目录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目录
2004年5月19日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这项浩繁的文化工程从1985年提出、研究、试录,1994年7月开始成批录制,到2002年8月完成任务,历经了17个年头,先后有40多个单位、2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共录制京剧355部,制作光盘总计582张,时间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此外,还录制了中国评剧音配像22部,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124目。京剧音配像的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
为庆贺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的胜利完成,承蒙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支持,中国戏剧场倾力推出本专辑,以使大家对这一功德无量的文化工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1、空城计 杨宝森 金少臣(杨乃彭 王文斌)
2、断臂说书 李少春 叶盛兰 袁世海 李金泉(马少良 贾真 王德刚 董良彦)
3、文昭关 杨宝森 哈宝山(杨乃彭 温玉荣)
4、击鼓骂曹 杨宝森 刘砚亭(杨乃彭 王德刚)
5、赤桑镇 裘盛戎 李多奎(邓沐玮 柳素霞)
6、遇皇后 裘盛戎 李多奎(邓沐玮 柳素霞)
7、打龙袍 裘盛戎 李多奎(邓沐玮 柳素霞)
8、杨家将 杨宝森 金少臣(汪正华 李荣威)
9、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 谭富英 张君秋 裘盛戎(高宝贤 董翠娜 裘少戎)
10、审头刺汤 马连良 张君秋 萧长华(张学津 张萍 郑岩)
11、玉堂春 张君秋 姜妙香 雷喜福(张萍 刘雪涛 高宝贤)
12、刘兰芝 张君秋 刘雪涛 李四广(张萍 刘雪涛 张金梁)
13、赤桑镇 裘盛戎 李多奎(裘少戎 兰文云)
14、武家坡•算粮•大登殿 谭富英 张君秋 李多奎(高宝贤 王蓉蓉 兰文云)
15、胭脂宝褶 马连良 马富禄(张学津 黄德华)
16、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 杨宝森 侯喜瑞 金少臣(汪正华 李荣威 赵炳啸)
17、遇皇后•打龙袍 裘盛戎 李多奎(裘少戎 兰文云)
18、伍子胥 杨宝森 金少臣(汪正华 吴钰璋)
19、女起解 张君秋 李四广(张萍 张岩)
20、三娘教子 马连良 张君秋(张学津 张萍)
21、打渔杀家 谭富英 张君秋 慈少泉(高宝贤 赵秀君 马增寿)
22、辕门射戟 叶盛兰(叶少兰)
23、罗成叫关 叶盛兰(叶少兰)
24、金玉奴 荀慧生(孙毓敏)
25、六月雪 程砚秋(李世济)
26、三击掌 张君秋(王蓉蓉)
27、二堂舍子 马连良 张君秋(张学津 董翠娜)
28、坐寨盗马 袁世海(袁世海 刘永贵)
29、清官册 马连良 裘盛戎(张学津 李欣)
30、姚期 裘盛戎(裘少戎)
31、彩楼记 张君秋 刘雪涛(张萍 刘雪涛)
32、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 谭富英 裘盛戎(谭元寿 姚宗儒)
33、将相和 谭富英 裘盛戎(高宝贤 裘少戎)
34、洪洋洞 杨宝森(汪正华)
35、打严蒿 马连良 裘盛戎(张学津 吴钰璋)
36、钓金龟 李多奎(蓝文云)
37、击鼓骂曹 杨宝森(张克)
38、十老安刘(淮河营) 马连良 马富禄(张学津 黄德华)
39、十老安刘(监酒令、盗宗卷)马连良 马富禄(张学津 黄德华)
40、打侄上坟 马连良 姜妙香(张学津 刘雪涛)
41、坐寨盗马 裘盛戎(裘少戎)
42、四郎探母 李和曾 张君秋 尚小云 吴素秋 奚啸伯 马富禄 萧长华 陈少霖 姜妙香 谭富英 李多奎 马连良 李砚秀(张克 王蓉蓉 马小曼 张萍 张建国 黄德华 郑岩 陈志清 叶少兰 高宝贤 蓝文云 张学津 李冬梅)
43、祭塔 李世济(李世济)
44、楚宫恨 张君秋 谭富英 刘雪涛(张萍 高宝贤 刘雪涛)
45、法门寺 马连良 张君秋 裘盛戎 肖长华(张学津 赵秀君 裘少戎 郑岩)
46、赵氏孤儿 马连良 张君秋 裘盛戎 谭富英(张学津 王蓉蓉 高宝贤 裘少戎)
47、定军山 谭富英(谭元寿)
48、苏武牧羊 马连良 张君秋(张学津 王蓉蓉)
49、海瑞罢官 马连良 裘盛戎 李多奎(张学津 裘少戎 王树芳)
50、战太平 谭富英(谭元寿)
51、打金砖 李少春 娄振奎 袁世海(于魁智 陈真治 李广仁)
52、乌盆记 杨宝森(程正泰)
53、辕门斩子 李和曾(辛宝达)
54、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 李少春 袁世海 李金泉 夏永泉 杨秋玲(梅葆玖 张学津 景荣庆 王树芳 王立军 董圆圆)
55、勘玉钏 荀慧生(孙毓敏)
56、甘露寺 马连良 李和曾 裘盛戎 李多奎(张学津 辛宝达 裘少戎 兰文云)
57、响马传 李少春(于魁智)
58、贺后骂殿 李世济(李世济)
59、生死恨 张君秋 刘雪涛(张萍 刘雪涛)
60、借赵云 马连良 叶盛兰 袁世海(张学津 叶少兰 吴钰璋)
61、祭塔 张君秋(董翠娜)
62、飞虎山 叶盛兰 赵文奎(叶少兰 吴钰璋)
63、十道本 马连良 谭富英(张学津 高宝贤)
64、捉放曹 谭富英 裘盛戎(谭元寿 孟广禄)
65、状元媒 张君秋 马连良 谭富英 刘雪涛(董翠娜 张学津 高宝贤 刘雪涛)
66、怜香伴 张君秋 刘雪涛(王蓉蓉 刘雪涛)
67、秦琼卖马 谭富英(谭元寿)
68、逍遥津 李和曾 景荣庆(辛宝达 吴钰璋)
69、龙凤呈祥 梅兰芳 马连良 李和曾 裘盛戎 李多奎 袁世海(梅葆玖 张学津 辛宝达 裘少戎 王树芳 吴钰璋)
70、春秋配(砍柴) 张君秋 刘雪涛 耿世华(张萍 刘雪涛 孙振泉)
71、言菊朋唱段选(贺后骂殿、让徐州、骂王朗、打金枝) 言菊朋(言兴朋)
72、断臂说书 李少春 叶盛兰 李金泉 袁世海(谭元寿 叶少兰)
73、战北原 言少朋(言兴朋)
74、断臂说书 马连良 黄元庆 马富禄 周和桐(张学津 王立军 黄世骧 吴钰璋)
75、问樵闹府•打棍出箱 谭富英 慈少泉(谭元寿 黄德华)
76、桑园会 谭富英 张君秋(谭元寿 张萍)
77、古城会 李万春(李卜春)
78、姑嫂英雄 尚小云 荀慧生(马小曼 尚明珠)
79、萧何月下追韩信 周信芳(小王桂卿)
80、凤还巢 梅兰芳 姜妙香(梅葆玖 叶少兰)
81、锁五龙 裘盛戎(孟广禄)
82、武家坡 杨宝森 程砚秋(李鸣盛 李蔷华)
83、乌盆记 谭富英(谭元寿)
84、银屏公主 张君秋(王蓉蓉)
85、黄鹤楼 叶盛兰 李盛藻 袁世海(叶少兰 张学津 吴钰璋)
86、李逵大闹忠义堂 袁世海(杨赤)
87、珠帘寨 杨宝森(李鸣盛)
88、天霸拜山 李万春 裘盛戎(李卜春 孟广禄)
89、义责王魁 周信芳 黄正勤 孙正阳(小王桂卿 姚玉成 孙正阳)
90、除三害 谭富英 裘盛戎(高宝贤 吴钰璋)
91、扫松下书 周信芳(小王桂卿)
92、黄金台(搜府盘关) 马连良 郝寿臣 萧长华 马富禄 姜妙香(张学津 吴钰璋 郑岩 黄德华)
93、望儿楼 李多奎(蓝文云)
94、行路训子 李多奎(蓝文云)
95、哭灵 李多奎(蓝文云)
96、摘缨会 谭富英(谭元寿)
97、长亭会•文昭关 张少楼(张少楼 邓沐玮)
98、断桥 张君秋 刘雪涛 任志秋(赵秀君 李宏图 阎巍)
99、搜孤救孤 杨宝森(马长礼)
100、西厢记(上) 张君秋 叶盛兰 杜近芳(张萍 叶少兰 董圆圆)
101、西厢记(下) 张君秋 叶盛兰 杜近芳(张萍 叶少兰 董圆圆)
102、斩黄袍 李和曾(辛宝达)
103、女起解 梅兰芳 萧长华(梅葆玖 黄德华)
104、双阳公主 尚小云(孙明珠)
105、阳平关 谭富英 裘盛戎(谭元寿 吴钰璋)
106、哭秦庭 李和曾(辛宝达)
107、范进中举 奚啸伯(张建国)
108、青霜剑 程砚秋 贯盛吉 李少广(李蔷华 钮荣亮 李少广)
109、碰碑 谭富英(谭元寿)
110、哭灵牌•白帝城 奚啸伯(张建国)
111、洪洋洞 谭富英 裘盛戎(谭元寿 吴钰璋)
112、梅龙镇 马连良 张君秋(张学津 董圆圆)
113、打渔杀家 梅兰芳 马连良 叶盛章(董圆圆 张学津 张春华)
114、御碑亭 梅兰芳 谭富英 姜妙香(梅葆玖 谭元寿 叶少兰)
115、鼎盛春秋 谭富英 裘盛戎(谭元寿 孟广禄)
116、朱痕记 杨宝森 谢虹雯(李鸣盛 王蓉蓉)
117、杜十娘 荀慧生(孙毓敏)
118、武家坡 尚小云 方英培(尚慧敏 尚继春)
119、临江会 叶盛兰 李洪春(叶少兰 李金声)
120、描容上路 周信芳 李玉茹(小王桂卿 陈朝红)
121、秋瑾 张君秋(董翠娜)
122、霸王别姬 梅兰芳 刘连荣(梅葆玖 景荣庆)
123、凤还巢 梅兰芳 姜妙香 刘连荣 薛永德(李尤碗云 叶少兰 马长礼 谭元寿 尚长荣)
124、太君辞朝 李多奎(蓝文云)
125、打侄上坟 李少春 叶盛兰(谭元寿 叶少兰)
126、三击掌 程砚秋 于世文(李世济 张学海)
127、别宫•祭江 张君秋(杨淑蕊)
128、汉明妃 尚小云(孙明珠)
129、审头刺汤 程砚秋 雷喜福 萧长华(李世济 王世续 郑岩)
130、女起解 李世济 曹世才(李世济 曹世才)
131、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 奚啸伯(张建国)
132、梁红玉 尚小云(孙明珠)
133、汾河湾 程砚秋 于世文(李世济 张学海)
134、打龙袍 金少山 李多奎 萧长华 姜妙香 马富禄(吴钰璋 蓝文云)
135、法门寺 谭小培 郝寿臣 华慧麟 萧长华(谭元寿 尚长荣 李炳淑 萧润年)
136、白马坡 李万春 赵松樵(李卜春 小赵松樵)
137、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 马连良 侯喜瑞 裘盛戎(张学津 吴钰璋 孟广禄)
138、李陵碑 李和曾(辛宝达)
139、白门楼 叶盛兰(叶少兰)
140、串龙珠 马连良(张学津)
141、三堂会审 李世济 叶少兰(李世济 叶少兰)
142、柜中缘 吴素秋(刘淑云)
143、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 李和曾 景荣庆(辛宝达 景荣达)
144、将相和 马连良 袁世海(冯志孝 吴钰璋)
145、连升店 萧长华 姜妙香(萧润华 萧润德)
146、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 马连良 张君秋 杨宝森 李万春 萧长华 李盛藻 马富禄 景荣庆 刘连荣(杨淑蕊 冯志孝 于魁智 景荣庆)
147、霸王别姬 张君秋 刘连荣(杨淑蕊 景荣庆)
148、朱痕记 张君秋 陈少霖(杨淑蕊 陈志清)
149、李陵碑 奚啸伯(张建国)
150、赠绨袍 李和曾 袁世海(辛宝达 吴钰璋)
151、樊江关 言慧珠 李玉茹(董圆圆 沈健瑾)
152、桑园寄子 杨宝森 谢虹雯 哈宝山(张克 王蓉蓉 黄文俊)
153、六月雪 李世济(李世济)
154、官渡之战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张学津 谭元寿 孟广禄)
155、清官册(调寇) 奚啸伯(张建国)
156、金山寺•断桥 尚小云(孙明珠)
157、缇萦救父•金锁记•贵妃醉酒 张君秋(张静林 张萍 王蓉蓉)
158、牛皋下书 侯喜瑞(尚长荣)
159、御碑亭 张君秋 谭富英 刘雪涛(张萍 谭元寿 张威)
160、红楼二尤 荀慧生(孙毓敏)
161、红娘 荀慧生(孙毓敏)
162、穆柯寨•穆天王 梅兰芳 姜妙香 景荣庆(董圆圆 叶少兰 景荣庆)
163、灞陵桥 李少春 袁世海(李浩天 吴钰璋)
164、望江亭 张君秋 刘雪涛 李四广(杨淑蕊 张威 钮荣亮)
165、诗文会 张君秋 刘雪涛 陈少霖(杨淑蕊 仉志斌 高宝贤)
166、祝英台抗婚 李世济(李世济)
167、宇宙锋 张君秋 慈永胜 刘雪涛(杨淑蕊 吴钰璋 张威)
168、凤还巢 张君秋(王蓉蓉)
169、白蛇传 杜近芳 叶盛兰(杜近芳 叶少兰)
170、珍妃 张君秋 刘雪涛 朱嫱(张萍 张威 王树芳)
171、芦荡火种(智斗) 张君秋 马长礼 周和桐(张萍 张克 吴钰璋)
172、奇双会(写状) 张君秋 俞振飞(杨春霞 蔡正仁)
173、秦香莲 张君秋 裘盛戎 马连良 谭富英 李多奎 马富禄(张萍 张学津 孟广禄 高宝贤 蓝文云 马幼禄)
174、年年有余 张君秋 马连良(董翠娜 张学津)
175、斩经堂 周信芳(小王桂卿)
176、曹操 袁世海(袁世海)
177、打青龙 尚小云(孙明珠)
178、霸王别姬 言慧珠 高盛麟(董圆圆 奚中路)
179、十三妹(悦来店、能人寺) 尚小云(孙明珠)
180、汾河湾 尚小云 孙钧卿(尚慧敏 孙岳)
181、游园惊梦 言慧珠 叶盛兰(杨春霞 叶少兰)
182、贩马记 梅兰芳 姜妙香(梅葆玖 叶少兰)
183、打侄上坟 周信芳 俞振飞(小王桂卿 蔡正仁)

Ⅲ 京剧各派传人

一、梅派

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

“梅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著名梅派传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阁、李胜素等。

梅葆玖,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幼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梅兰芳的第九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

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深得其父在艺术上的教诲和指导。

18岁开始与其父同台演出。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梅葆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甚至对当今的京剧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

启蒙教师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武功教师是陶玉芝,昆曲教师是朱传茗,后又师从朱琴心学习花旦。

常演梅派传统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艺业精湛,基础扎实,在青衣、花衫、刀马旦、昆曲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

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其中,胡文阁是其唯一的男旦弟子,而立之年投入梅派门下,苦学技艺。

多年来多次在国内外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为继承和弘扬京剧梅派艺术做出了一定贡献。1989年荣获美国纽约林肯美华艺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二、俞派

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首,系俞菊笙所创立,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念、做和武打方面,以剽悍迅猛的风格著称。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

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所以后来的武生演员大多师法俞派。京剧泰斗杨小楼,武生宗师尚和玉都是俞门弟子。

杨小楼在继承家学(杨月楼)和俞派刚健灵敏特色的基础上,兼收谭鑫培、张淇林、杨隆寿、牛嵩山、姚增禄等名家的艺术特色,大力发扬“武戏文唱”的理念,形成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杨派艺术,被称为“国剧宗师”,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三大贤”。

尚和玉主张武生表演要做到脆、狠、率,反对不顾剧情,只为讨好观众而卖弄技艺。他的表演恪守俞派规范,风格威猛凝重,尤以勾脸武生戏见长。

在表演中一招一式,朴实无华,形成为后人所推崇的“尚派”,晚年曾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与王瑶卿、谭小培、郝寿臣等并称“十大教授”。

俞菊笙之子俞振庭,人称“小毛包”,承袭父业,主攻武生,以剽悍勇猛著称。但是技艺平平,唯有《金钱豹》颇具乃父风范,为抗鼎之作,风靡一时。

中年以后就不再登台,专门经营戏班,组建斌庆社,分大班和小班。大班遍邀名角,梅兰芳、尚小云、雪艳琴、裘桂仙、侯喜瑞、王少楼、王凤卿等等都曾搭斌庆社演出。

小班为科班,专门培养戏曲人才,名人辈出。计艳芬、朱斌仙、朱斌舫、孙毓坤、徐碧云、刘斌昆、毛庆来、谷玉兰、张永禄等都是斌庆社门下,李万春、蓝月春等也曾经在斌庆社带艺搭班。

俞振庭颇具戏曲组织天才,男女同班合演,开始演唱夜场戏都是由斌庆社首创的。

俞菊笙的外孙孙毓坤,为名武旦孙棣棠之子、杨小楼之义子、工武生,艺兼俞杨、扮相英武、技艺超群。被人称为杨小楼身后第一武生,晚年曾在北京戏曲学校任教。

电影《借东风》中曾饰赵云,虽然灵光一现,颇有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之意,令人赞叹。

三、程派

程派程砚秋创立,旦角,声情美永的艺术特色。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

程砚秋大师创立的程派艺术在京剧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已传至第四代。从程砚秋大师到赵荣琛、王吟秋先生,再到当今京剧界有着重要地位的迟小秋、张火丁等优秀传人,使得程派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他们为程派的发展乃至京剧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1、王吟秋(1925~2001)

男,京剧旦角演员,生于江苏苏州。

王吟秋在与程砚秋先生朝夕相处的几年里,受到程先生的悉心传授,深得程派艺术的真谛。他的表演严谨有法,恪守矩矱,精湛完美;身段舞蹈、做工分寸准确,举止有谱。

唱念吞吐考究,行腔刚寓于柔;四功五法头头是道。王先生特别着意于保持程派所独具的艺术风范,准确展现程派艺术特有的意韵,是程派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传人之一。

2、赵荣琛(1916~1996)

京剧旦角。安徽太湖人。

赵荣琛的嗓音亮而不失沉郁、凝重、清越高远;他的表演温文端庄、清淡静雅;他的唱念细致入微、凝重沉厚。对于纯粹程派戏,他唱得酷似乃师。

传统戏则能在严谨的规矩中表现出程派的艺术特色;至于自己创作演出的剧目,既保持了程派艺术的精华,同时还展示了他自己的艺术才能,创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江新蓉(1927~ 2016)

1927年生于北京,6岁登台。

她扮相秀丽、噪音甜润,代表性演出剧目有《窦娥冤》《红鬃烈马》《骂殿》等,并代表国家多次赴海外演出,为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江新蓉敬畏传统、勇于创新,排演了一大批京剧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程派艺术进行改造提升,是程派艺术的坚定传承者。在教学方面,她对学生和蔼可亲,倾囊相授技艺。

四、谭派

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谭派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一些著名的京剧艺术流派都是先学习谭派艺术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

谭派现在是六代嫡传,从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如果算上谭鑫培的父亲——老旦演员谭志道,共有七代从事京剧,这无论是在世界戏剧史还是京剧史上都是难得的。

谭鑫培: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

谭鑫培是当时著名的老旦演员谭志道的独生子,流转到天津时,才六岁。他七八岁开始练功,随父跑水陆码头,十一岁入天津金奎科班,十七岁拜在汉派老生余三胜的门下,其后长期在三庆班演武生,兼武行头目,又拜班主程长庚为师。

光绪五年,即一八七九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结识了张二奎的学生孙春恒,看了他不少戏,受到很大启发。谭鑫培得诸谭志道音乐天赋的遗传,有“小叫天”之誉,他饶有兴味地对老生唱腔进行了磨洗和改造。

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尽管我们今天听起来,仍感到那么硬朗古简,其遒劲程度无人堪匹,但那时却被视为“颓靡”的“亡国之音”。

光绪十六年,谭鑫培四十四岁时,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爱点他的戏,“无谭不欢”。演毕,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

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他文武不挡,腹笥极宽,是老生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为京剧舞台语音的湖广音规范奠定基础,还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梅兰芳后来评价道:谭鑫培(和杨小楼)代表了中国的京剧。

于是,一些商人就开始在“谭鑫培”三个字上做文章了。他们伪造谭鑫培的假唱片,行销于市,导致谬种流传。

直到解放后,还有一些国家电台以这些当年“胜利”、“物克多”公司出品的赝品为真,不时播放,弄得一些爱好者,对谭鑫培产生了是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疑惑,真是冤哉枉也。

当然,对于后人类似的评价,谭鑫培本人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大约在谭氏六十五岁左右之时,百代公司请谭鑫培灌第二批唱片,谭鑫培为使“肥水不外流”,就让儿子谭嘉瑞操琴,司鼓也未请“老搭档”担任。

结果,蹩脚的伴奏拖累了谭鑫培,使他的演唱水平未能发挥,使这批唱片大为减色。

谭鑫培虽然做成了“伶界大王”的辉煌业绩,但他死得很惨。一九一七年四月,广东督军陆荣廷到京,大军阀江朝宗假东城那家花园为他办堂会戏,坚约谭鑫培出演。

此时适逢谭鑫培有恙,卧床经月,便以此婉辞。谁知江朝宗竟派来大队警察,把谭鑫培生拉硬扯到那家花园。

那天恰恰演的是“洪羊洞”,描写杨六郎从重病到死亡的一段经历。谭鑫培感同身受,心力交瘁,演到悲愤处,禁不住眼泪真的流下来。演毕回家,没多久就死了,时年七十一岁。

五、汪派

汪派是京剧老生“新三杰”之一的汪桂芬创立的京剧老生艺术流派。汪桂芬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老生“新三杰”、后“三鼎甲”。

他是程长庚的弟子,并为程氏操琴多年,继承了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发展,形成了雄劲沉郁自成一格的汪派。

因汪派唱工要求嗓高、气足,所以传人不多,最有成就的是王凤卿,嗓虽略窄,但功底深厚,能较全面的继承汪派传统艺术。

老旦谢宝云、花脸刘永奎亦曾学汪。此外,北京票友邓远芳,天津票友刘叔度(兼学刘鸿升)、刘贯一(刘永奎子)等,也有一定成就。

没有特别好的嗓音,充实的气力,便学不到汪派。王凤卿虽然是其主要传人,但到了晚年因为气力的衰退,就很难使观众欣赏他那“实大声洪”的气势了。私淑汪桂芬的是汪笑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梅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俞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程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汪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谭派

Ⅳ 谁知道在哪能找到王玉敏先生的京剧《行路训子》录音

别想太多,想太多思绪会乱的``别给自己太多压力。
有的时候看的淡一点,伤就会少一点。
凡事不要太刻意,顺其自然,自己开心就好~
出去散散心吧,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犒劳犒劳自己,也许心情就会很不一样哦~~
试试吧,相信你会快乐起来的。
记得要对自己好一点哦~

Ⅳ 京剧是哪个地方的戏

一)京剧的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

清代中叶的北京,昆曲居剧坛的主要地位,高腔与秦腔一度也曾在
北京流行,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京祝寿演出,陆续进京的还有其他各班

在京演唱昆曲及高腔、秦腔、皮黄腔等剧目。嘉庆末年,道光初年,京师徽班已在艺术

各自呈现特色称盛一时。此后,京师徽班艺人又先后纳入湖北的西皮、二簧作为自己的

要声腔部分,由此引发
了京师徽班面貌的变化,京剧这一新的剧种在京师徽班中逐渐孕育成长,这时的京剧已

用北京音,湖广音相结合的舞台语音,作为念唱的一般准则,徽汉两剧的舞台语音已有

显的区别。除此之外,京剧形成的标志还在其剧目、演员、行当等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剧目上的变化。在道光四年(1824),庆什平班的剧目册中,载有剧目
272
出,与乾、嘉时期京师徽班剧目相比老生剧目、武戏剧目比重增大,打破了过去专重旦

的局面,再有道光末年,京师皮黄戏班的皮簧剧目成倍的增长,已经具备独挡一面的演

力量。

其次,是角色行当的变化,昆曲例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到了道光年间,

剧角色则分九行,但老生已居各行之首了。

再次是演员阵容的变化,老生成为各行之首和舞台的主角,其中有的著名生角演员已形

个性化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如有“老生三杰”或称“老生三鼎甲”之称的程长庚、余三

、张二奎。他们的成就高、影响大、特色鲜明,他们三人分别被誉为“徽派”、“汉派

、“京派”。其中,程
长庚的声望最高,被称为“京剧鼻祖”。

清朝著名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图是一幅有历史意义的画卷,它画出

第一代京剧演员程长庚等五人的戏装像及第二代演员谭鑫培等八人的戏装像。按行当分

他们为:

老生:程长庚(左六),《群英会》中饰鲁肃;

卢胜奎(右四),《战北原》中饰诸葛亮;

张胜奎(左二),《一捧雪》中饰莫成;

杨月楼(右一),《四郎探母》中饰杨延辉;

小生: 徐小香(左七),《群英会》中饰周瑜;

武生: 谭鑫培(右二),《恶虎村》中饰黄天霸;

旦行: 梅巧玲(左三),《雁门关》中饰萧太后;

时小福(右六),《桑园会》中饰罗敷;

朱连芬(右三),《琴桃》中饰陈妙常;

余紫云(左五),《金水桥》中饰银屏公主;

老旦: 郝兰田(左一),《行路训子》中饰康氏;

丑行: 杨鸣玉(右五),《思志诚》中饰闵天亮;

刘赶三(左四),《探亲家》中饰乡下妈妈。

此时,其他行当的角色也有不少脱颖而出,如旦角演员有胡嘉禄、陈宝行;净

的朱志学、庆春圃,丑行的黄二雄、杨鸣玉、刘赶三等。

综上所述,19世纪20至40年代,北京剧坛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剧目、新行

、新演员的涌现,标志着一个新颖的剧种——京剧形成。这是19世纪前五十年中,北京

台及中国戏曲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二)京剧的成熟与兴盛(1851年至1916年)

京剧自形成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19世纪50年代,日渐成熟,演出愈益频繁,京剧在

场、剧目、班社、演出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和改进,特别是随着舞台条件的改善与舞台

术的提高,表演艺术日趋完善,各行当的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各角制开始形成,整个京

舞台呈现出一派兴盛景
象。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戏曲的兴盛,戏曲演出场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设有舞台的

园逐渐取代了宋元以来的勾栏,成为演戏的主要场所。道光时期,北京茶园分布很广,

光绪年间,主要的茶园如广德楼、广和楼,基本以演京剧为主,不仅北京拥有大量茶园

上海、天津等地相继出
现了新型的茶园。

京剧的突出特点,在于表演艺术的高度发达。伴随着京剧的全面兴盛,这一时期涌现出

批富有创造才能的优秀演员,推动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迅速提高。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鑫培,不仅是本时期优秀京剧演员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京剧史上对发展京剧表演艺术作

划时代贡献的极少数艺
术大师之一。其中他与汪桂芬、孙菊仙三人被称为老生后“三杰”或后“三鼎甲”。此

,小生和武生有王楞仙、德(王君)如、俞菊笙,旦行有梅巧玲(梅兰芳之父)、陈德

、王瑶卿(梅兰芳之师)等,老旦有龚云埔、谢宝山等,净行有何桂山,裘桂仙等,丑

有罗寿山、郭春山、王
长林等。

伴随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班社的体制逐渐向名角挑班制演唱会进,名角制的出现是当

社会条件下,京剧发展、群雄并峙,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班社体制的变化虽也有其弊

,总的来说刺激了京剧在艺术上的不断进取,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多样性、高层次的发展

使其充分生机和活力。

(三)京剧的发展与顶盛(1912-1948)

进入20世纪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渐逐高涨,资产阶

革命派一贯重视戏曲对开启民智、改革民俗的作用,因此,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有

组成部分——戏曲改良运动应运而生。它以上海为中心,影响遍及京、津各地,戏曲改

运动对京剧也产生了重
要影响。

1904年,《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为陈去病、汪笑侬等,它是近代富于革新精

的戏曲刊物。它为戏曲改良作为舆论准备,另外,上海新舞台创立。它是中国近代第一

具有新式舞台设备的剧场,同时它又是一个从事戏曲改良运动的进步艺人团体,以京剧

员潘月樵、夏月珊等人
为骨干,编演过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时装新戏,改革了旧戏院、旧剧场的诸多陋习,对

时京剧改良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次,建立了新型的艺人组织,取代了旧时的“精忠庙”

1912年,北京成立了由谭鑫培、田际云任正副会长的正乐育化总会,上海成立了夏月润

会长的上海伶界联合会
,天津成立了汪笑侬为副会长的天津正乐育化会。这些新型艺人组织,为培养艺人子弟

改善艺人地位、维护艺人尊严、隔除陋习、树立新风、组织义演,做了很多工作。再次

是编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新戏。京剧界编演时装新戏主要是上海新舞台及北京

奎德社以及梅兰芳等。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剧坛一度被老生余叔岩、旦角梅兰芳、武生杨小楼所主宰,

称“三大贤”。他们都各成一派,艺术风格流传到后世,这时的京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的

展,主要标志为剧目的不断丰富与表演艺术流派的不断涌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出现了“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

格,各成一派,代有传人。前“四大须生”为余叔岩、高庆笙、马连良、言菊朋。至
40年
代,出现了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名旦”为梅兰

、尚小云、程艳秋(后
更名程砚秋)、苟慧生。4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后“四小名旦”:李世芳、张群秋、毛

来、宋德珠。南方的老生演员麒麟童(周信芳)与北方的马连良、东北的唐韵笙被合称

“南麒北马关外唐”,这是人们在艺术上对他们的推崇。小生行的代表人物有程继先、

妙香、金仲仁、叶盛兰
等,武生演员有杨小楼、尚和玉、俞振庭、盖叫天等,武丑演员有叶盛章等,净行演员

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等,丑行演员有萧长华、慈瑞泉、刘斌昆等,老旦行有李多奎

,他们大多已形成流派,为后代所继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利用京剧旧形式表现抗战新内容的演出,在延安和解放区先后展开,

1940年成立了鲁艺平(京剧)剧团,42年鲁艺平剧团,又与八路军一二O师战斗平(京

剧社合并,组成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许多以反封建为主题的剧目,在宣传教育群众上

到了很好的作用。

沦陷区的京剧工作者与侵略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

为保持民族气节,蓄须明志,毅然脱离舞台,为京剧界树立典范,程砚秋后来也隐居务

,同样表现了高风亮节。

这一时期,培养京剧演员的科班式戏校,在北京等地先后设立。其中,影响大

有北京的富连成社,北京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上海的戏剧学校

(四)京剧的新生与推陈出新(1949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也宣告了京剧艺术的新生。新

的人民政权十分关心戏曲。1950年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建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改进

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单位。中央政府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

新”的戏改方针和“改
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政策,1952年文化部在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梅

芳、周信芳、程砚秋、王瑶卿、盖叫天等接受了文化部授予的荣誉奖状,另有一大批中

年戏曲家也获得了各种形式的奖励。

五六十年代,在北京,建立了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等,上海、天津等地也建立了京

院团和戏曲学校。舞台演出的骨干除老一辈演员外,还有大批的中青年演员和从业人员

为京剧事业的生力军。1964年,在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等现
代剧目。“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只准演八个样板戏,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遭到了践踏。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文艺界继续执行“百花齐放、推陈

新”的方针与“三者并举”的剧目工作政策,京剧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除继续演出了

些传统剧目外,还新编了一批历史题材与现代题材的剧目。先后建立了许多京剧研究的

体,如1986年成立的“
梅兰芳艺术研究会”,1989年成立的“余叔岩艺术研究会”等。1984年,文化部创办了

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历届“梅花奖”及各种京剧大奖赛中,涌现了如李维康、孙毓敏

一批优秀京剧演员。以后又有了“文化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上海白玉兰

”和“梅兰芳金奖”等
全国性的戏剧大赛。特别式“梅兰芳金奖”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专项大奖。获奖演员遍及

国各地。1987年以后,还陆续举办了多次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和全国京剧新剧

汇演,涌现出大批的京剧后起之秀。

1990年12月20日,文化部等单位在京联合召开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

观摩研讨大会,并展演了50多台优秀剧目,40多个剧团参加了演出活动。

1995年底,在天津举行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了《曹操与杨修》、《徐九

升官记》、《岳飞》(天津)等剧目。

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虽不很长,但它却是在我国许多民族古老戏曲艺术创作成果的基础

成长起来的。它所以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即是在其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经过

辈人悉心继承,努力创新的结果。在这段历史进程中,京剧舞台上涌现出的名家巨匠,

如河汉繁星、不胜枚举
。 他们所塑造的众多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我国民族戏曲艺

Ⅵ 求京剧《夜黄昏直走得金鸡叫》《自那日张义儿离去寒窑》《由薛倚在学中懒把书念 》简谱。。

请到自娱自乐老先生的【京剧曲谱小屋】老旦集查找“行路训子”【夜黄昏····】在第一页第二行序号7便是,三娘教子中的这段查张派集在第4页第三行序号93便是,【自那日张义儿··】无,请在别处找找。 http://stars.huang.blog.163.com/这是老先生小屋的网址

Ⅶ 京剧角色(同声十二绝(角))

同光十三绝
提起京剧的艺术家,必然要提到“同光十三绝”。因为这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

京剧中的 "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例如京剧《伍子胥》中的伍子胥.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口上的表演功夫。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色。京剧《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所戴胡须为白色。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与老生相对应的是 "小生",在京剧中指青少年男子角色,他们在剧中的动作造型儒雅倜傥、秀逸飞动。在演唱上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风格华美和明亮。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

"武生"是指扮演剧中年轻的男性武将,他们用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不重演唱,注重武打动作的娴熟和技巧的难度。例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旦行中的"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衣妇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例如《红娘》中的红娘.
"武旦"和"刀马旦"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装扮和武生差不多,也扎靠服,她们多在剧中扮演女侠、女将甚至女仙、女妖等。武旦和刀马旦的表演往往还伴随着热闹的锣鼓点,烘托场上的气氛。

"老旦",指在剧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行当。为突出老年人的特点,走路迈一种沉稳的横八字步,服装色调为色彩偏暗的秋香色、墨绿色,演唱用真声表现。

在京剧中,"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

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在京剧中多为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粗壮浑厚,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气度恢宏,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势。

京剧中的"丑"角演员又称为"小花脸"。"丑"行的化妆虽与大花脸有点相象,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却完全不同,有点像夸张的漫画。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

"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象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

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

Ⅷ 求京剧战北原的历史背景

三国,司马懿使郑文至蜀营诈降,假说司马懿用人不公:郑文艺出秦朗上,而司马懿反使秦朗为先锋,因此愤恨来降。言犹未毕,秦朗来挑战。诸葛亮使郑文出战,暗随其后。只一合,郑文即斩秦朗于马下。诸葛亮乃知其诈,回营时言司马懿营中有几个秦朗,郑文语塞。诸葛亮大怒,欲斩之。郑文以直告。诸葛亮命郑文修书诱司马懿劫寨。司马懿得书,审为郑文之亲笔,欣然欲往。其子司马昭精细,劝父勿出,先使秦朗往探虚实,果中计。魏兵大败,秦朗死于乱军之中。

Ⅸ 请大家推荐一些京剧名家!(或经典选段)

霸王别姬 贵妃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