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腔的角色分为哪四种

四生抄、六旦、二净、一丑。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净丑,各有千秋。秦腔的角色体制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

这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的汉献帝的器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为“酥板乱弹”。

(1)秦腔表演道具扩展阅读:

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产物, 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奇葩。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和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为南路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

秦腔舞台布置可简可繁,既可以是村中竹木台,两盏煤气灯,也可以是城中大戏院,灯火辉煌。秦腔演出秦腔道具设计巧妙、大气,变幻莫测。

『贰』 兰州那里有秦腔戏剧道具店!谢谢!

秦腔
http://tieba..com/f?kw=%C7%D8%C7%BB

『叁』 秦腔中的三大件是什么

秦腔代表抄作品:《三滴血》1958年,秦腔经典剧目《火焰驹》被拍成电影,这也是秦腔这一中国戏曲"化石"第一次被搬上银幕。而于1960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秦腔电影艺术片《三滴血》则成为秦腔电影的代表之作。

清代中叶,秦腔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就是其中之一。这位为史学家称为“为戏曲开辟一新纪元的天才”(见青木正儿《中国戏曲史》)的他,曾把西北黄土高原泥土芳香的秦腔三次带入北京,并与雅部昆曲、京腔争妍,最后,终于取代了昆曲在剧坛的盟主地位。也是他继承、革新了梆子腔的表演艺术,使之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为花部艺术的兴盛做出了出色的贡献,成绩斐然,名播至今。如《铁弓缘》、《拷火》、《滚楼》、《闯山》、《胭脂》、《别妻》等

一代秦腔大师李正敏在50年的艺术生涯中,出演过100多个剧目,扮演众多角色,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已经不在世)

秦腔丑角大师阎振俗

『肆』 秦腔剧目全本戏,专业全面,介绍剧情人物!服饰穿戴,头饰胡须,脸谱道具!最全面,最专业的知识,书籍!

哥们羡幕得狠我很你一样非常非常地热爱秦腔只是乡下人受经济条件不允许望空而罢但永远改不了我热爱秦腔的衷心赞你

『伍』 秦腔三滴血观后感,主要写一下演员的服装和道具

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因用“梆子”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称.当地也叫“梆子”、“桄桄”、“乱弹戏”、“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大戏”等.
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用陕西人讲法秦腔是百戏之祖.说秦腔是百戏之祖并非捕风捉影,实际上很多民族音乐里都有秦腔的影子,包括家喻户晓的中国哀乐,正是通过秦腔哭音的音调慢慢发展起来的.事实上秦腔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它的唱腔板式变化丰富表现力极强,秦腔的舞台样式积累也很丰厚,戏文曲目约有3000多种,保存下来的传统抄本有2700多个.
西安闹市中心的秦腔剧社——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被公认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1912年创办以来培养了众多名家名角和无数的戏迷爱好者.九十多年来西安易俗社涌现了多出精彩的剧目《三滴血》《游西湖》《游龟山》等等,多次进京演出受到国家嘉奖和观众喜爱.
秦腔不是厅堂的艺术,它是根植于土地的旋律.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于夸张性.今天它在西北地区的民间影响力依然令人吃惊,但是对于西北以外的人而言,秦腔已经接近于一个难以普及和理解的古董.
其实,南方的戏曲如黄梅戏、花鼓戏等,给人的感觉像是生活中的摆设或是点缀,就是为了让人更舒服.秦腔则不是,它更有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的色彩,比如郁闷的情感,高亢的情怀等.所以听南方戏曲,有时会觉得它们不解馋、不来劲.而听秦腔就很解馋、很来劲.秦腔要的就是那种在大风底下再带点儿沙子的感觉.陕西人在大风底下大吼秦腔,好像是跟那个风声要比赛一样,然而自有豪壮粗犷的精神在其中.故有“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的谚语.
秦人之声吼劈了嗓子、嘴角流血的感觉是秦腔的灵魂.
秦腔如泣如诉、撕心扯肺像杯烈酒,让人沉醉.
板胡,形似二胡,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琴杆多用红木、乌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料制作,弓杆较粗.一般按四、五度定弦,音域三个八度.因其音色高亢明亮,成为北方梆子腔类的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近年来多用于独奏,流传较广的有郭富团作曲的《秦腔牌子曲》、鲁日融作曲的《秦腔主题随想曲》.这些取材于秦腔曲牌和唱腔的独奏曲,塑造了西北人民豪放热烈的宽广胸怀.

『陆』 秦腔表演中“踩跷”是怎样表演的

“踩抄跷”为旦角的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10厘米长,外面套绣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趾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趾上,因此,又称之为“扎跷”。

扎跷之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趾行走,脚跟高高提起,扎跷演员则始终都得用二脚趾着地,戏演完后方可解跷休息。

更难的是,演员不仅要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有特为扎跷设计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

『柒』 秦腔的演出场面

秦腔的表演技艺非常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如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许多蝴蝶。

这些技巧的运用是为了烘托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秦腔的演出是以唱、坐、念、打为中心的综合表演。每个表演手段都必须始终在歌舞化、程式化、戏剧化、节奏化的特性中完成,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加上配乐,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现实的感觉。

秦腔的表演特点还体现在音乐伴奏上。其伴奏乐队俗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伴奏乐队是文场在舞台左侧,武场在舞台右侧。传统的秦腔伴奏以板胡为主奏乐器,人们称之为“秦腔之胆”,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点。

(7)秦腔表演道具扩展阅读:

秦腔相关延伸:秦腔动漫

戏曲动漫之一,是传统秦腔戏曲与动画动漫相结合的动漫风格。主要是以秦腔作为动画大背景。特定动漫人物为秦腔中人物。场景可自定。

戏曲动漫把戏曲艺术这种对于中国广大观众最具有亲和力的传统艺术用最新的媒介形式呈现出来,不论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精粹,还是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乃至于开发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是一件具有独创意义的工作。

『捌』 秦腔代表元素都有什么啊

中文名称:秦腔
外文名称: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乱弹
流行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
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
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种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如果有关部门不能有效抢救,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永诀于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玖』 京剧道具介绍

演绎道具

1、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

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2、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与一些简单装置的统称,是戏曲解决表演与实物矛盾的特殊产物。砌末一词在金、元时期已有。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

武器又称刀枪把子(如各种刀、枪、剑、斧、锤、鞭、棍、棒等),以及表现环境、点染气氛的种种物件(如布城、大帐、小帐、门旗、纛旗、水旗,风旗、火旗、蛮仪器仗、桌围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据演出需要临时添置。

(9)秦腔表演道具扩展阅读

京剧的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

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

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

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

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