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分析如下: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有三个方面,分别如下所示:

1.身姿要稳定:体态自然放松,重心微微向前倾,脚位一般都是小八字位。

(1)藏试表演扩展阅读:网络:藏族舞

B. 藏戏的演出形式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雄”是正戏,先由“温巴格更”(即戏师)用快板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等,然后人物上场。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由于传统剧目一般都是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典之作,所以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他们观看演出主要是欣赏剧中唱腔、舞蹈和特技等。因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人物可专心演唱或表演绝技。通过戏师巧妙安排,一台故事动人、唱腔优美、特技表演扣人心弦,并有同台演员帮腔伴舞的精美艺术形式就展现在观众面前。“扎西”是藏剧演出结尾时的集体歌舞,意为祝福吉祥.
唱(朗达):
西藏地方民族戏曲剧种都以演唱各种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人们为了区分歌曲和戏曲,习惯地将戏曲唱腔称为“朗达”(意为传记)。藏剧唱腔高亢、嘹亮,均为自由节奏的散板。唱腔的运用主要是按照剧中人物的身份来确定,且专曲专用,不得随便借用。藏剧唱腔主要有:长调[达仁]、中调[达珍]、短调[达通]、悲调[觉鲁]、歌戏混合腔[谐玛]、说唱混合腔[谐玛当木]等。每个唱腔一般只能唱七字至九字句两句,个别唱词最多字数不得超过十三个。数板的词句和字数可不受限制。
舞(晓卓):
藏戏基本上还是广场戏,载歌载舞是藏戏的突出特点。舞蹈与剧情常常无直接关系,主要是为了烘托场上演出气氛。舞蹈中只有少数动作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且多模仿劳动、生活和动物的动作。
韵(雄谢巴):
是一种类似快板和数板的韵白,主要是在剧情讲解者念讲剧情,介绍演员出来演出等场合中使用。
白(给卡):
藏戏中过去一般很少使用口语道白,即使使用也主要是喜剧人物用来打诨插科,但在以后的表演中为丰富表演手段,便于观众了解剧情,已适当增加了这种道白。
表(朗菊):
指表演。藏戏中的表演艺术比较简单、纯朴。许多角色因戴面具表演,故演员不太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演,角色之间也较少交流。
技(吕则):
指藏剧中的舞蹈技巧、武功特技等。这部分表演成分多从民间艺术形式中吸收而来。
谐:
指穿插表演的民族歌舞。它是民间歌舞与藏戏舞、唱和鼓钹节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但其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
藏剧的演出服装十分简单,表演从头到尾仅为一套,中间不再更换。演员一般也不用化装,主要靠面具。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剧表演在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的角色时常在脸上抹糌粑面或锅烟黑。西藏和平解放后,尤其是自治区藏剧团成立后,在人物造型方面曾作过多方面尝试,如将面具上的图案直接搬到脸上,成为一种脸谱;或比照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来化装;有时也使用话剧的化装方法。但藏剧自身具有的传统特色人物面具仍保留了下来。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觉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C. 藏戏传统剧目有哪些

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不同的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舞,是一套综合艺术。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

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各地业余的、自发剧团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形成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戏剧团有:江孜的江嘎尔、南木林的香巴、拉萨的觉木隆和昂仁的迥巴。

现在,藏戏业余剧团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几乎每个社队都组织了一个戏班子,象拉萨郊区的墨竹工卡县,就有二十来个业余藏戏队。可见藏戏影响之深,流传之广了。



(3)藏试表演扩展阅读: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

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

D. 藏戏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演形式

藏戏的表演形式和一般戏曲不同,除了特有的宗教风格外,藏戏开场演员就要全部登台准备,在表演时他们即使演员,也是伴奏和伴舞。

藏戏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表演形式。但从字面意思上就能了解,这是西藏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藏戏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艺术体系 ,由于青藏高原地形比较复杂,所以衍生出来的艺术种类也比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的核心因素就是古老藏戏。

藏戏的传承非常悠久,戏曲多则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少则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所以观众基本上都对剧情和人物非常了解。但观众依然非常喜欢热爱藏戏,其原因是虽然剧情故事相同,但舞蹈编曲等都在不断的创新。

随着藏戏不断的发展,其本身的戏剧体系已经吸纳了众多其他戏曲的特点。这就使得藏戏的表演风格更加的灵活多变,歌曲更加的风格多样且独具魅力。

E. 藏戏的表演形式是怎样的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F. 藏戏的主要表演内容是

藏戏在藏语中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

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等内容。

藏戏

(6)藏试表演扩展阅读: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白面具藏戏经典剧目《扎西雪巴》其实是藏戏演出的开场白,就是在开场时进行净场祭祀、祈神驱邪。它起源于藏戏最早的形式“温巴顿”,主要有几种角色:一是仙女“拉姆”,她们头戴彩冠,身穿彩裙,代表了仙女的祈福;二是重要的“温巴”,即猎人,带有早期藏戏的特征;再就是“甲鲁”,他们头戴大红高帽,身穿衣领上配有十字四花装饰的氆氇大袍,代表了长老。

白面具藏戏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唱腔的开头都由类似模拟动物吼叫声为引子,这是根据西藏歌音七品的基本要求而设计唱腔的结果。

(6)藏试表演扩展阅读:网络-藏戏

G. 藏戏 藏戏表演的内容是什么,什么和什么

戏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H. 藏迷的表演内容

杨丽萍在《藏迷》中扮演“荷花度母”,这是她继《云南映像》之后专的又一力作。《藏迷》属调动了她对藏文化和藏族舞蹈多年来的体验和积累。 节目编排丰富绚丽、震撼人心,整台演出节奏时而高亢强烈、时而缠绵悱恻,场面宏大壮观,通过歌、舞、乐,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博大、远久而灿烂的藏族风情画。
《藏迷》曾于2007年11月在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亮相并在全国巡演,之后原计划在四川九寨沟长期驻扎演出,由于突如其来的地震,计划被打乱。此次巡演是《藏迷》在震后的首次巡演。据杨丽萍介绍,节目经过了重新编排,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枝蔓,同时也更换了部分演员。而《藏迷》的领衔主唱容中尔甲透露,去年巡演时的小羊羔“叉叉”依然会出场,“叉叉已经很有表演经验了,当老阿妈倒下时,它都要习惯性地跟着躺下来。”

I. 藏戏有固定的表演程序,开场( )正戏( )结尾( )藏戏的腔调 动作( )时间( )

开场(陈说藏戏历史)、正戏(表演故事主要部分)、结尾(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的唱腔,动作多么丰富多彩,它的演出时间还很长。

这段取自小学生学习的一篇课文《藏戏》

教材简说:

《藏戏》一文系人教课标版六(下)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作者按说明事物(藏戏)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描述了藏戏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历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和主要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本文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作者行文脉络清楚,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颇具文学色彩。

(9)藏试表演扩展阅读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参考资料:网络--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