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雨闪
㈠ led是德云社什么人名字的缩写
LED是网友对王鹤宇的调侃
一次演出中,王鹤宇竟然穿了一件缀满LED灯的大褂上台,还内戴了一长串什么链子。容
很多很多德云社的粉丝都认为王鹤宇的这身装扮太奇葩、离谱、夸张,有损德云社相声演员的舞台形象。
而王鹤宇=LED,也就此得名。
㈡ 德云社演员怼观众被取消演出,为什么最近德云社频频出事
德云社毕竟是中国第一男团,范冰冰说得好,经得起多大的诋毁,就能受得住多大的赞美。德云社最近发展如日中天,有些人就眼红了,芝麻大点的事都要搞的人人皆知。何况,德云社的相声演员确实也做错了。
要想人不说,除非你没做。况且德云社本就处于风口浪尖上,多少媒体营销号想在德云社制造话题,桃儿在外面为大家顶风抗雨,里面的人非但不能同心协力,偏偏还拖桃儿后腿。这种自掘坟墓的,媒体炮轰的可乐意了。
说起来也是德云社发展的太好了,不说岳云鹏孙越郭麒麟这样的资深老人,张云雷、杨九郎、张鹤伦、烧饼、孟鹤堂、周九良等等,云鹤九霄辈的徒弟走红的太快,虽然他们背后也努力过,但人们只能看见他们的辉煌,看不到他们受过的伤。
嫉妒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希望德云社成员能调整好状态,带给大家更好的作品吧。
㈢ 德云社有哪些台下的规矩
德云社台下的规矩有:进入后台,见到同事,互道辛苦;上场门一般只允许接场演员待着,禁止其他人涉足;不能和师傅在同一个屋子;不喝观众的水;从来不送票;大褂穿上台,必须整齐没有一丝褶皱。
1、进入后台,见到同事,互道辛苦
所谓:见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道辛苦是相声演员打招呼用语,就和普通人见面说吃了吗一样的意思,但是相声演员用一句辛苦来体现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上百年来流传的规矩,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你这么讲了就是内行,如果不这么讲,那就是外行,人家都懒得搭理你。
2、上场门一般只允许接场演员待着,禁止其他人涉足
接场演员在上场门位置候场时不允许其他人打扰,打招呼都不行,因为人家正在酝酿情绪,进入人物,任何的打扰都可能会影响他的状态。下场门一般是学员听活的地方,新人在此观摩台上的表演,从中吸取营养,为己所用,这是所有学员都会经历的过程。学员在听活时只能站着,不能坐着,因为你是在学人家的本事,不是买了票的观众,站着听是最起码的尊重。
3、不能和师傅在同一个屋子
阎鹤祥说过:我学徒那会,不能跟老师在一间屋子里,老师在这间屋子里,你是不能在这间屋的,而且老师在屋子里,你要在外面把门关上,老师出来看到你,你要站着,不能说老师从屋子里出来,你在这坐着,这不行。只要老师在屋子里呆一个小时,那你在外面就站一个小时。
4、不喝观众的水
郭老师每场演出都会自己带杯子,之所以定下这样的规矩也为了保护演员的嗓子,为了范防患于未然,早年间就有传闻说一些刚成名的角儿被人下药药坏了嗓子。
5、从来不送票
因为德云社如今成员众多,保不齐有谁的亲戚朋友想要来看演出,到时候一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德云社为了未雨绸缪,就制定了不允许送票这条规矩,就算是演员想要得到门票,也要自己去买,就连郭老师和于老师都得自掏腰包。
6、大褂穿上台,必须整齐没有一丝褶皱
很多弟子在上台之前都是叠起来,不可乱动,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也是德云社的规矩。之前张云雷在参加《国风美少年》录制的时候,为体现古色古风的韵味,穿大褂坐在评委席,但是之后张云雷也是在采访中说,为了不将大褂弄出褶皱,他一直不敢靠着椅子。每一期节目都是挺直腰坐着,那时候他的伤病可是未曾痊愈,但是为了这个规矩,他咬着牙也在坚持。
㈣ 前几年郭德纲的徒弟离开他到底有什么内幕
既然前提是这几年离开的徒弟,那就肯定不包括郭德纲恨之入骨的三大叛徒:
何云伟曹云金郭鹤鸣,也就是《德云家谱》上的欺师灭祖天团。
因为这三人离开的时间快十年了,不符合“前几年离开”的要求。
德云社以最近三年为时间线,前前后后也离开了不少人,但造成了较大影响力的只有三人,分别是:
而且侯鹤廉也够狠,郭德纲之前捧他的微博一直都留着,反而是他把原文偷偷删了,把师傅干在那里。
年轻人心高气傲,但这么临门一脚的突袭式退出,而且光速改名撇清关系,感觉一肚子委屈但又不愿意说。留下了一堆问号,但又没人愿意解答。
或许就是因为不想干了,所以就不干了,这么简简单单的结束一切自然最好,万一是憋着一口气等谁牵头,就像曹云金2016年那样一呼百应,到时候又是德云社的一次灾难。
所以说拜师虽易,相声不易,且退且珍惜。
一个几百人的相声社团,进进出出很正常。但德云社经常都是进得很痛快,走得一肚子怨气,希望闫云达杜鹤来侯鹤廉不要学之前那些师兄弟,瞅准机会炸出一池子鱼才好。
当然万一炸了,我们吃瓜群众也乐意围观的~~
㈤ 德云社社歌歌词
《大实话》文本
说天亲,天可不算亲,天有日月和星辰。日月穿梭催人老,带走世上多少的人。
说地亲,地也不算亲,地长万物似黄金。争名夺利有多少载,看罢新坟看旧坟。
说爹妈亲,爹妈可不算亲,爹妈不能永生存。满堂的儿女留也留不住,一捧黄土雨泪纷纷。
说儿子亲,不算个亲,人留后代草留根。八抬大轿把媳妇娶,儿子送给老丈人。
说亲戚亲,亲戚可不算亲,你有我富才算亲。有朝一日这日子过穷了,富者不登穷家的门。
说朋友亲,朋友可不算亲,朋友本是路遇的人。人心不足这蛇吞象,朋友翻脸就是仇人。
说哥们儿亲,哥们儿可不算亲,吵吵闹闹要把家分。兄如豺狼弟似猛虎,兄弟翻脸狠上加三分。
说丈夫亲,丈夫可不算亲,背着妻子外边找情人。沾花惹草得下了病,回家之后还得闹离婚。
说媳妇亲,媳妇可不算亲,背着丈夫外边找情人。她跟那个小白脸子俩人闷得儿蜜,全忘了张文顺的那么点子恩。
说小蜜亲,小蜜可不算亲,你拿出金银财宝她献了身。有朝马死黄金尽,她归置东西进了那张文顺的门。
要说亲,观众们亲,观众演员心连着心。曾记得早年间有那么句古话,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昨日里趟风冒雪来到塞北,今日里下江南桃杏争春。
我劝诸位,酒色财气君莫占,吃喝嫖赌也莫沾身,没事儿就把那相声大会进,听两段相声就散散心。
抱拳拱手尊列位,愿各位——招财进宝,日进斗金。
㈥ 德云社的孔云龙,与岳云鹏同一天拜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是现在这个样子
相声团体德云社,除了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郭德纲郭老师以外,还有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于老师,更有小辫儿张云雷,小岳岳岳云鹏,爱徒栾云平等优秀的青年相声演员,但现在我要说的就是堪称德云社一代传奇的人物张果老——孔云龙。
孔云龙虽然没有岳云鹏的人气,就连钢丝节时聚餐后,因为张云雷抱着孔云龙哭被拍,没想到喜提热搜,”神秘黑衣男子“,这还引来众多师兄弟来砸挂。但是经历过重重磨难才能更有坚定地信心。
在去年的德云社扒马褂上,三哥孔云龙、郭德纲郭老师、于谦于大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表演,瓦蓝蓝的天空飞老愣,直接让孔云龙一夜爆红,十几年的努力和磨难就是为等这一夜爆红!
㈦ 德云社辈分排名是怎样的
相声圈里的辈分是有严格规定的,常见的称谓是“德、寿、宝、文”。
“德”字辈和“寿”字辈的的老先生们现在几乎都已不在了;“宝” 字辈的代表人物就多了,像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常宝华、马志明等;”文” 字辈的有苏文茂、高英培、马季、唐杰忠、魏文亮、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等;
作为“明”字辈的郭德纲按照自创的“ 云鹤九霄龙游四海”这八个字来收徒弟。
德云社辈分排名的由来:说起“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这八个字用在德云社郭德纲徒弟名字中也有一定的时间了,说起这事还得回顾到当年德云社的创立之初。
在1995年,郭德纲北漂,在小剧场演唱时遇到几位热爱相声者,他们一起组合创立了当时的“北京相声大会”,当时的创始人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人,其中以张文顺最为年长。
好像是在2006年,郭德纲开始收第一批徒弟,赐“云”字科。而“云鹤九霄,龙腾四海”正是张文顺所提出,用来区分进入德云社学员时间顺序,记得是两年一科,无分辈分。都属于第二代,也就是郭德纲的徒弟。
德云社目前已经有三代人了,第一代是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字辈;
第二代即郭德纲的徒弟,按入门顺序以”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起名,如栾云平、岳云鹏、“烧饼” 朱云峰、张鹤伦、曹鹤阳等;
第三代如小岳岳的徒弟,目前是“筱”字辈。
㈧ 德云社经历了那些风和雨
同行是冤家 ,你红了,别人也会嫉妒你的!
中国文艺界长期由某些人把持,看下上春晚说相声的都是哪些人,就明白了,都是一支的!一点相声功底都没有,天天说的些烂相声,就是插科打诨,谁都能说!不象老郭,虽然讲了很多黄段子,但是从里面也能看出老郭的功底!没老郭相声哪有那么火啊!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长期在剧场表演传统相声,精通老段子600多段。1996年组织了相声班底德云社,曾与范振钰、张文顺等名家搭档。2005年加盟铁路文工团,拜侯耀文为师。德云社经常上演的段子包括:《拴娃娃》、《学电台》、《找堂会》、《白事会》、《报菜名》、《揭瓦》、《托妻献子》、《拉洋片》、《武坠子》、《羊上树》等,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深受京津相声迷喜爱。
德云社发展历程
话说1995年,一天津五短身材好汉勇闯北京城,十年间,说相声收门徒办公司,最终红遍大江南北。好汉何人?此人名唤郭德纲,公司便是鼎鼎大名的德云社。在不少人惊叹郭氏德云社“一夜成名”之时,殊不知人家已经迎来第一个十周年庆典。关于修成正果途中郭德纲和德云社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套用郭班主经典台词“大伙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想必是愿意啊
第一回 只身闯京为圆梦 茶馆戏楼说相声
“为了控制人数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现在只设一部订票电话,但即使这样,两个接线员仍然经常接到哑嗓。”
2006年10月25日,当记者采访天桥乐经理张福延的时候,他一开口就指着办公室的电话发了通牢骚。天桥乐,是现如今德云社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每周四到周日德云社的演出全部一票难求,因此想在天桥乐看演出需提前一周订票才行。而这样的局面也是经过数年积累逐渐形成的,这还要从1995年郭德纲开始创业说起。
“最早进北京是为了大红大紫。当时正好流行北漂,是条好狗都到北京叫唤一下是当时我们很流行的理念。当初来北京时的心态是跟着某个剧团演出,一旦能上春晚就会红,但是到北京后我发现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回忆起十年前创业的艰难,郭德纲很感慨。
1995年,抱着“远大”理想的郭德纲只身来到北京创业,当梦想破灭,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一边以开公司和做策划、主持人等维持生计,一边开始与曲艺界同仁策划相声演出的事情。他首先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从小酷爱相声艺术的青年演员李菁,由于志趣相同,他们便开始相约抽出空余时间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郭德纲组织的演出,这样到了1998年,以郭德纲为首的演出团体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中和戏院、华声天桥等稍大点的茶馆戏楼里。
“最初几年的演出,一般都是从下午一直演到晚上,2元钱一张票,演员多的时候说相声,少的时候说书。茶馆也只赚茶钱,票房收入全部归我们演员所有。虽然条件很优厚,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观众群,所以当时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达到30元钱,就会高兴好几天,这就是成绩,大家也都不指着这点钱活。”郭德纲回忆道。而说到这一段经历,德云社的老艺术家邢文昭也很感伤,他告诉记者,他和张文顺都有过为一位观众演出的经历,“一个观众,五六个演员,一场下来,所有人一共只挣10元钱。”
“我刚认识师父的时候他们的演员比较齐整,从天津外请了八九个老先生。并且一般是65岁左右。这个情况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当时德云社还叫‘北京相声大会’。”这是郭德纲的大徒弟何云伟的一段回忆。何云伟2002年开始跟随郭德纲学艺,而1999年,他第一次听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只不过是茶馆的一个茶客,他说的‘北京相声大会’就是德云社的前身。
第二回 相声大会现雏形 五年三进广德楼
1998年,由于郭德纲组织的演出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一批演员,于是他便按照相声界的叫法,将这个小团体的演出定名为“相声大会”。
“1998年我在中和戏院看过郭德纲的演出,感觉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理解有他独到的地方”,德云社的老艺术家王文林告诉记者。
而谈到当初观众的积累,郭德纲也有此同感:“很多观众认为我说相声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并且基本上都因为这个原因去茶馆听相声。”于是,从1998年开始,郭德纲组织的“北京相声大会”开始小有名气,一场演出,茶馆里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时候客人进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台上,站在外面听。可是这样的好光景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总是流动演出,且一些剧场的经营状况不佳,许多观众也随之流失。“火的时候我们和好几个剧场三七分账,剧场得三分。再好点剧场要求四六分,最后要求倒一九分,即他们九分,我们实在干不了了,只能离开。”郭德纲说。
“郭德纲曾三进广德楼。”
讲到郭德纲从几个观众发展到几十、上百人的这段“历史”时,广德楼的经理张继平想到了这个段子。原来,在确定天桥乐演出之前,郭德纲一直在寻找能够长期合作的剧场。当坚持到2002年的时候,郭德纲的“相声大会”可以说像“救场”一样搬进了广德楼。“2002年之前广德楼就以相声演出为主,当时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诸如李金斗等都在这里演,票房也很好。2002年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到各文工团以后,广德楼的相声演出陷入了低谷,这时郭德纲正巧接上班。”张继平说。不过据他回忆,当时“相声大会”的演出并不十分理想,仍然有过只有一个观众的时候。于是合作了一年,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两年后,也就是2005年,广德楼实行了自负盈亏,这个时候郭德纲又一次带着团队在这里开始了相声演出,而当时的郭德纲在天桥乐也占一席之地。据张继平回忆,德云社第三次进入广德楼已经是2006年春节,而当时红得发紫的他们一场演出就为广德楼带来了1万多元的票房收入,这也是广德楼近年演出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第三回 纳新更名德云社 巧遇知音天桥乐
“2003年,广德楼的演出结束后,‘相声大会’的部分演员为了生计着想,相继离开了一批,相声演出只有偶尔的一两场,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后来郭德纲还曾带何云伟等人去‘天唱轩’(饭馆)演出过,基本等于没有收入,主要带着演员们练习。”邢文昭在回忆广德楼演出期间的情况时也讲了一段插曲。他告诉记者,虽然一些演员走了但还是有热爱相声的演员加入进来,于是演出队又达到了十几个人,并且那年开始,相声大会开始改名叫做“德云社”,还有了自己的网站。
2004年初,郭德纲无意中在天桥乐看了一场业余的鼓曲演出,发现这个剧场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十分适合德云社,正巧也赶上天桥乐经营改制,所以当郭与天桥乐的经理张福延谈了演出意向,双方便“一拍即合”。于是从2004年10月开始,德云社开始了进驻天桥乐的演出。
“当初真没想到德云社能这么火,我们也是抱着支持的态度接纳了他们。”张福延回忆道。他告诉记者,最初德云社进驻天桥乐的时候也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凄凉。当初的客人在二三十左右,20元钱一张票,剧场和德云社三七分账,而一天演出下来天桥乐茶馆的收入最多也就在200元左右。
“我们就这样携手并进,当时我着急,德纲也着急,但是双方都没有解除合作的想法。”张福延说。
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2005年五六月份,天桥乐的客人慢慢多起来。到2006年元旦前夕,人多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既然在北京多个剧场的演出都没有成功,为什么惟独天桥乐的演出火了,而且旺到极点?张福延认为有德云社自身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就是天桥乐占据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而郭德纲和邢文昭则认为这其中还有演员常年锻炼,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吸引观众的原因。此外,媒体的关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郭德纲回忆,最早一家媒体的介入是北京文艺广播《开心茶馆》的节目主持人大鹏。
尾声 苦尽甘来成正果 兴办基地养学员
如今,演出火了,德云社也熬出了甜头。李菁告诉记者,德云社目前能上台的演员有39人,行政人员六七人,一场商演的出场费也已达到30万元,这与几年前一场演出每人100元相比,堪称天壤之别;如今德云社大部分演员也都以演出相声为职业,每个月的收入足可以支付家庭开支:王文林、邢文昭等老艺术家的出场费比过去翻了一番;李菁如今已然被称为德云社的少班主,今年还按揭买了房,全部工作都放在了演出和管理德云社上;于谦也推掉了所有的影视活动,全身心投入德云社的演出;而何云伟不仅由最初只会一两个段子的外行,被培养成如今掌握了120多个段子的行家,每周的平均演出收入也达到了1000元以上。
不过郭德纲并没有仅限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为了今后的发展,他不仅继续挖掘、整理传统相声,还在大兴办起了学校,培养“鹤”字科的学员,并交由李菁负责管理。谈到办学,李菁侃侃而谈。
“我们招收学生的要求不高,只要真心热爱相声,就管吃、管住,有时还发点零花钱。
不过报名的学生还要经过一关,就是德云社成员的考核筛选,因此,这届学生已由原先几百人淘汰为如今的20人,并且之后还将陆续淘汰。
“德”来自族谱,“云”取自书房
说起德云社十年,不能不提“德云社”名称的来历。旧社会时,相声界有“相声八德”之说(即德字辈的八位明星演员)。其中有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马三立的老师周德山、被称为“万人迷”的李德?等。之后是“寿”字辈,如张寿辰,“寿”字后是“宝”字辈,如侯宝林,再之后是“文”字辈,如苏文茂。“文”字之后就是“明”字辈,如姜昆、冯巩等,而郭德纲也属“明”字辈,但迄今为止,几乎再没有演员按照“明” 字起名。
但是如果按照相声界的辈分排算,德云社的辈分就有些混乱,为此,郭德纲对记者一一作了解释。“我的名字是按照我们家族的族谱排行取的。
徐德亮、张德武当初感觉我这个“德”很好听,于是把徐亮改成徐德亮,张成武改为张德武。再到我徒弟这辈,相声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叫什么字,另外相声界有规定允许自己给自己取一个字。正巧张文顺先生很喜欢‘云’字,他的书房也叫‘听云轩’,这样便有了何云伟、曹云金。“
据郭德纲介绍,当初组建德云社的初衷也是希望团队更正规一些。“‘相声大会’只是一种演出形式,代表一个地域特征,不像一个相声团体的名字,于是才想叫北京德云曲艺研习社,徐德亮认为太拗口,最后改为德云社。”郭德纲说,现在他们正在招收的“鹤”字科学员,也并非按辈排名,而是自己起的。“云鹤九霄,龙腾四海”
我们是以这副对子排的名,两年招一批学员。但这八字科的学员辈分相同,只是入学年龄不同,这也是按照戏曲界的讲究排下来的。
㈨ 德云社所有成员名字
德云社演员:郭德纲(班主)、于谦、岳云鹏、孙越、侯震
德云演出一队:栾云平(队长)、高峰、翟国强、关鹤柏、王昊悦、李昊洋、邓德勇、高筱贝、 侯筱楼、郎昊辰、张九林、韩九鸣、王碧辉
德云演出二队:孙越(队长)、岳云鹏、刘喆、靳鹤岚、尚筱菊、朱鹤松、李九重、张鹤舰、尚九熙、何九华、陈九福、杜鹤来、郑九莲、吴鹤臣
德云演出三队:孔云龙(队长)、李云杰、张九南、高九成、王磊、张鹤君、张九龄、王九龙、陶云圣、许个、赵楠、于筱怀
德云演出四队:阎鹤祥(队长)、李云天、冯照洋、杨鹤通、史爱东、郭麒麟(少班主)、宋昊然、梅九亮、张鹤雯、陈九品
德云演出五队:烧饼(队长)、曹鹤阳、侯鹤廉、刘九思、王筱阁、吕硕、刘九儒、王少立、孙九香、倪九涛、栗世锦
德云演出六队:张鹤伦(队长)、郎鹤炎、郑好、张金山、姬鹤武、孙鹤宝、李筱奎、于鹤真、关九海、李九江、张霄白、曹九台、陈奉清、董九涵
德云演出七队:孟鹤堂(队长)、谢金、周九良、李鹤彪、刘筱亭、张九泰、李鹤东、秦霄贤
德云演出八队:张云雷(队长)、杨九郎、李九天、李九春、梁鹤坤、张鹤帆、李思明、董九力、王鹤江
已故:
张文顺(1938-2009),德云社创始人之一。
李文山(1938-2017),德云社元老成员。
已退出:
徐德亮、王文林、李菁、何云伟、张德武(2010年9月退出,2016年02月17日病逝)、
曹云金、刘云天、张天羽、崇天明、郭天翼、张鹤文、闫云达
拓展资料:
德云社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型专业相声社团之一,全称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曾经名为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更名为德云社。以“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为要旨。2011年7月3日,德云社在北展剧场开辟新形式,用犯扯的方言以及话剧和相声混搭方式,为观众演绎从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各种风格流派的相声。
“德云社”是以弘扬北方民族文化,培养曲艺人才,服务大众为主旨的曲艺演出团体。社团最初由著名相声演员张文顺、郭德纲、 李菁于1995年创建,经历了二十三年的风雨历程走到今日实属艰辛,然值得欣慰的是经过郭德纲先生和众多位新老相声演员的不懈努力,德云社正在逐步走向辉煌。德云社所属的“北京相声大会”每周都在天桥乐茶园等地演出五、六场。
北京德云社以天桥剧场为总部,在北京还有三里屯剧场、三庆园剧场、广德楼剧场和湖广会馆剧场,以及东北的黑龙江德云社、吉林德云社,位于南方的南京德云社。还有首个海外分社德云社墨尔本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