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腰鼓表演队
① 汪宏军你是如何领导与组织腰鼓队的
这是一个由叶寨村村民汪宏军汪宏军汪宏军领导自发组织的腰鼓队,汪宏军本人做婚庆和演艺行业几十年了,
他认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有必要搞起来,他自行联系村民,给大家讲解,鼓动大家参加,
因为他自己有音响设备、舞台、摄影等设备,他义务为大家提供,到当地寻找老师为大家培训。
大年初一、初五、十五等日子都为村民公益表演,并为开业庆典、文娱活动、婚礼现场等场所演出,并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现如今队伍已经初成规模,希望各界人士参观。他们是公益演出,不收费的。队伍成员均是农民妇女。且服装腰鼓设备设备都是自费购买。
希望大家能给与这样的一个腰鼓队这样的一个组织点赞! 为汪宏军点赞!为所有的腰鼓队成员点赞!支持他们继续干下去,让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起来。
有一篇文章这样形容他们的:
欢乐腰鼓队 唱响农村新生活 颂扬农村新风尚
“ 咚框,咚框,咚咚框……”铿锵的腰鼓打起来,红红的彩绸飘起来,欢乐的节拍动起来。奥妙的舞姿扭起来。
每当傍晚时分,当你路过叶寨村破烂不堪的广场地时(指的锻炼的地方),你会听到阵阵喜庆的腰鼓声,当你停下脚步欣赏片刻,你不会不由自主的为他们鼓掌点赞,你会不禁疑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竟让路人能流连忘返。
是的,这是一支由该村村民汪宏军领导、农民群众自发、自费组织的欢乐腰鼓队。
他们自费购置了道具、服装,受过专业腰鼓人士长期的指导与培训,他们是农村乡间最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颂扬了农村新风尚,唱响了农村新生活。
这不仅强健了她们的身体,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体现了农村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花正在怒放。
她们利用腰鼓抒发感情,深入农村广场、农家院落、开业助兴表演、婚礼热闹捧场、公益演出等场所。
时下,尽管她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腰鼓技巧,但她们不骄不燥,每天还都在坚持刻苦的训练着,时刻准备着为观众展现出最美最精彩的表演。
从阵阵欢快的鼓声中,她们打出了喜庆,更打出了农家妇女的精气神。
愿这支欢乐腰鼓队在农村基层文化娱乐舞台上尽显风采。在汪宏军的领导下更上一层楼!
② 腰鼓表演要用什么口号
放马金鞍,勇冠江山。
风云变幻,唯我x班
③ 打腰鼓的表演纪实
由于横山县地处陕北的边陲,对外交通不便,外界的影响较小,所以腰鼓原始粗犷的气息也得到了保留。大汉们穿上陕北特有的碎花背心,大红裤子,头扎“白羊肚毛巾”,脸面经过浓抹艳涂;而身边的腰鼓却没有添上颜色,原本的树纹都森然可见。虽然,设备单是简不过了,可是,后生打起腰鼓来却特别起劲,像是要把年来生活的喜与悲,全在这些天尽情地发泄出来。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发,镂鼓一向,唢呐一吹,腰鼓队就迅速地集合起来,过年几天带来的却又将逝去的欢腾高潮再次被掀起,腰鼓队在“伞头”(队长)演带领下,表着边打边走的“路鼓”,沿门子拜年去。步伐不羁黄土飞扬竟高及人身,拜访完村里每户后,意尤未尽、
情绪高涨的后生们,来到村口的宽敞的坡地上,表演起“场地鼓”。但见“伞头”手中的“指挥棒”又一转,唢呐手马上吹奏起音乐来;后生们粗如蟒蛇般的胳膊,拿着鼓槌纷纷敲挚扎在腰间的木鼓。每下挚鼓的动作,都是那样饱满,深沉有力,好像要把鼓皮敲穿才肯罢手似的。刹那间,密如骤雨的鼓声,咚咚地响个没完,像是抢着登陆的波涛,汹涌地扑向彼岸。站在这缘,只感到沙砾在微微战栗,大地仿佛有了陌生的骚动但是这一轮急促的鼓声,还不过是打腰鼓的热身运动,后生们浑然忘情的步伐,才够看头,有的后生猛然一跳,然后在落地前的一瞬间,一边打腰鼓,一边脚面一扭,好像踢足球似的,使劲地往地下一踢,翻起地上的黄土,竟高及人身其他的队员,冷眼一看,民不甘示弱,纷纷腾空跃起;顿时,鼓声震耳,黄沙纷纷扬扬,弥漫着个天空,看上去果然气势慑人。比试后,有的后生随着节奏的抑扬,双腿在地上前后挪动,在地上留下凌凌乱乱的脚印;有的后生扭动身躯,脚板力向前滑行,地上划出一道长纹,像是给压路机压过似的。跳着跳着,到最后,后生眼里似乎连观众也不存在,他们迳自沉醉在舞步中,随着心灵波动,广袤的黄土地上跳出不羁的步伐。一切静止下来,扬起的黄土徐徐降下,沾在后生一身一脸的汗珠上,后生屯时成了个黄黄的“土人”,但是个个都是笑容满面,大阵仗拉开一两里路。
安塞腰鼓的演出,阵容庞大为它的特色,甚至可有上千人参加表演;有时几个腰鼓队连在一起,竟能拉开一两里路。舞者的装束以模仿古代将士的素色便服为主,或黄或红的包头,与黄土的背景,衬托得人分明是。安塞腰鼓主要是掌握胳膊能否配合自如,然后随心所欲地发挥起鼓点的节奏,往往一场腰鼓下来,边气壮如牛的小伙子也要瘫软在地上。安塞腰鼓表演可分两种,即路鼓和场地鼓,与横山县腰鼓差不多,但场地鼓变化较少,主要是“十字大缠身”、“单腿盍耳”、“连身转”、“马步缠”等打法,光看这些名堂,已可猜想安塞腰鼓难度之高,动作之狂了。舞者装饰有商周特色,洛川腰鼓风格迥然不同,被誉为中国最原始的扭扎式战士舞蹈。洛川腰鼓称为蹩鼓,鼓的大小与洗面盆相当,鼓槌细长,敲挚有力,鼓声分外宏亮。舞者一律束胸,穿纯白纯黄底色的衣服,用白、黄方巾裹头,背插四面小旗,战袍呈三角形,全身衣物均用商周青铜器图案装饰;有的演员腰间束一宽板皮带,上悬数颗拳头大铜铃,打扮威武,猛然看去,竟似京剧戏目中的武将。在表演时候,“蹩鼓”被绑在舞者腰间,由于鼓大、槌长,所以表演者动作幅度很大,要具有较大的弹跳能力,才能跳得好。“蹩鼓”的场南表演主要是布方阵,布成各种古代作战阵形,而场上锣鼓咚咚,铙钹锵锵,充满着战斗的气氛,看得人们瞠目结舌。
④ 组建腰鼓队
腰鼓队当然要有腰鼓 号令的镲 学生的接受能力慢些 教些基本的就可以了 我是教学生的 鼓谱建议一套简单的
一 起鼓点:也叫终结鼓点
咚咚叭、咚叭、咚;
咚咚叭、咚叭、咚;
咚咚叭、咚叭、咚咚;
咚咚叭、咚叭、咚。
二、 基本点:也叫路鼓点
咚叭、咚叭、咚咚叭、咚叭。
三、 表演套路(广场中心变队形)
1、 对鼓:口诀同起鼓点第三、第四小节。
2、 垫步进退击鼓槌:咚咚咚、嗒嗒嗒(共重复4次)。
3、 敲鼓边:咚咚叭、咚叭、咚咚叭、咚;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4、 跳跃:咚叭咚、嘿嘿(共重复4次)。
⑤ 如何组建秧歌队和腰鼓队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 找几个能张罗的人带头 然后再买一些影像资料 组织大家一起学习 怎么走队形啊 打腰鼓啊 等等 首先专心排练好一个节目 为大家表演 别人看了喜欢 羡慕 那么以后的人就会多起来
建议你先组建秧歌队 因为秧歌好学 人人都能扭几下 雇几个人 打鼓 吹喇叭 敲锣的
只要有几个人带头领着大家娱乐 以后人会越来越多的
⑥ 关于打腰鼓的视屏或资料。
打腰鼓打腰鼓也是春节闹秧歌时表演的一个节目。据说,闻名全国的安塞腰鼓,最早还是佳县、横山等地的移民带到那里后流传开来的。打腰鼓一般是由多人组成的方队集体表演的。表演时,演员腰间斜挂小鼓,双手持鼓槌,随锣鼓、唢呐的伴奏声挥臂击鼓。其动作,时而腾挪跳跃,热烈奔放;时而轻敲慢打,柔和灵巧取豪夺。其队形,时为长龙,时为方阵,变幻有序,步伐齐整。特别是年轻演员,在表演中极其投入,龙腾虎跃,充溢着阳刚之气,往往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之声。
目录
腰鼓原流行北方,解放后也在杭州流行。表演时,每人左腰挎一个尺半长之圆形小鼓,双手执系彩
打腰鼓
绸的鼓捶一对,边行进,边击鼓,有正击、顺击、倒击、胯下击等各种击鼓花样。腰鼓队可大可小,少的十多人,多的可达数百人,队伍庞大,动作齐整,花样翻新,彩绸飞舞,鼓声震天,十分壮观。现已成为各种集会上的广场集体文娱形式,也是中老年人娱乐、锻炼身体的活动。 腰鼓源自战鼓。据说2000多年前,当时戍守边疆的士卒,手持刀枪,身背着鼓,在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时候,便擂起鼓,藉急促的鼓声,砥士兵杀敌之气。此后,从挚鼓杀敌逐渐演变成为由军乐队模拟征战时各种厮杀动作的即兴表演;至今陕北的无腰鼓,论在舞步还是在挚鼓时所造成的气氛,都有着昔日的影子。 杭州民间新兴集体舞蹈。腰鼓原流行北方,解放后也在杭州流行。表演时,每人左腰挎一个尺半长之圆形小鼓,双手执系彩绸的鼓捶一对,边行进,边击鼓,有正击、顺击、倒击、胯下击等各种击鼓花样。腰鼓队可大可小,少的十多人,多的可达数百人,队伍庞大,动作齐整,花样翻新,彩绸飞舞,鼓声震天,十分壮观。现已成为各种集会上的广场集体文娱形式,也是中老年人娱乐、锻炼身体的活动。编辑本段表演纪实
由于横山县地处陕北的边陲,对外交通不便,外界的影响较小,所以腰鼓原始粗犷的气息也得到
打腰鼓
了保留。大汉们穿上陕北特有的碎花背心,大红裤子,头扎“白羊肚毛巾”,脸面经过浓抹艳涂;而身边的腰鼓却没有添上颜色,原本的树纹都森然可见。虽然,设备单是简不过了,可是,后生打起腰鼓来却特别起劲,像是要把年来生活的喜与悲,全在这些天尽情地发泄出来。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发,镂鼓一向,唢呐一吹,腰鼓队就迅速地集合起来,过年几天带来的却又将逝去的欢腾高潮再次被掀起,腰鼓队在“伞头”(队长)演带领下,表着边打边走的“路鼓”,沿门子拜年去。步伐不羁黄土飞扬竟高及人身,拜访完村里每户后,意尤未尽、 情绪高涨的后生们,来到村口的宽敞的坡地上,表演起“场地鼓”。但见“伞头”手中的“指挥棒”又一转,唢呐手马上吹奏起音乐来;后生们粗如蟒蛇般的胳膊,拿着鼓槌纷纷敲挚扎在腰间的木鼓。每下挚鼓的动作,都是那样饱满,深沉有力,好像要把鼓皮敲穿才肯罢手似的。刹那间,密如骤雨的鼓声,咚咚地响个没完,像是抢着登陆的波涛,汹涌地扑向彼岸。站在这缘,只感到沙砾在微微战栗,大地仿佛有了陌生的骚动但是这一轮急促的鼓声,还不过是打腰鼓的热身运动,后生们浑然忘情的步伐,才够看头,有的后生猛然一跳,然后在落地前的一瞬间,一边打腰鼓,一边脚面一扭,好像踢足球似的,使劲地往地下一踢,翻起地上的黄土,竟高及人身其他的队员,冷眼一看,民不甘示弱,纷纷腾空跃起;顿时,鼓声震耳,黄沙纷纷扬扬,弥漫着个天空,看上去果然气势慑人。比试后,有的后生随着节奏的抑扬,双腿在地上前后挪动,在地上留下凌凌乱乱的脚印;有的后生扭动身躯,脚板力向前滑行,地上划出一道长纹,像是给压路机压过似的。跳着跳着,到最后,后生眼里似乎连
打腰鼓
观众也不存在,他们迳自沉醉在舞步中,随着心灵波动,广袤的黄土地上跳出不羁的步伐。一切静止下来,扬起的黄土徐徐降下,沾在后生一身一脸的汗珠上,后生屯时成了个黄黄的“土人”,但是个个都是笑容满面,大阵仗拉开一两里路。 安塞腰鼓的演出,阵容庞大为它的特色,甚至可有上千人参加表演;有时几个腰鼓队连在一起,竟能拉开一两里路。舞者的装束以模仿古代将士的素色便服为主,或黄或红的包头,与黄土的背景,衬托得人分明是。安塞腰鼓主要是掌握胳膊能否配合自如,然后随心所欲地发挥起鼓点的节奏,往往一场腰鼓下来,边气壮如牛的小伙子也要瘫软在地上。安塞腰鼓表演可分两种,即路鼓和场地鼓,与横山县腰鼓差不多,但场地鼓变化较少,主要是“十字大缠身”、“单腿盍耳”、“连身转”、“马步缠”等打法,光看这些名堂,已可猜想安塞腰鼓难度之高,动作之狂劲了。舞者装饰有商周特色,洛川腰鼓风格迥然不同,被誉为中国最原始的扭扎式战士舞蹈。洛川腰鼓称为蹩鼓,鼓的大小与洗面盆相当,鼓槌细长,敲挚有力,鼓声分外宏亮。舞者一律束胸,穿纯白纯黄底色的衣服,用白、黄方巾裹头,背插四面小旗,战袍呈三角形,全身衣物均用商周青铜器图案装饰;有的演员腰间束一宽板皮带,上悬数颗拳头大铜铃,打扮威武,猛然看去,竟似京剧戏目中的武将。在表演时候,“蹩鼓”被绑在舞者腰间,由于鼓大、槌长,所以表演者动作幅度很大,要具有较大的弹跳能力,才能跳得好。“蹩鼓”的场南表演主要是布方阵,布成各种古代作战阵形,而场上锣鼓咚咚,铙钹锵锵,充满着战斗的气氛,看得人们瞠目结舌。编辑本段锻炼作用
有的办公族由于长期从事伏案工作,渐渐患上了腰痛。可以练练这套健肾强体的简易操--拳打“腰鼓
打腰鼓
”。 其做法:两脚分站与肩宽,以脊椎为竖轴,肩随臀部扭转带动两臂双拳,右拳打左腰眼,左拳击右腰眼,交替进行。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可用手背、空拳、实拳击打。 亦可分静打和动打:静打站立不动脚,宜在室内进行,上身弯90度击打效果更佳;动打宜在室外晨练时进行,又可分走打、跑打、跳打,若身体条件允许,还可倒走打、倒跑打、倒跳打。击打部位不仅只限腰部,可上移至背部极限处。编辑本段推广情况
在新疆阿拉山口边境农场九十团子女学校里,2008年11月,1500多名师生举办了一场腰鼓比赛
打腰鼓
,小小红色腰鼓让孩子们的冬天变得快乐有趣起来。据了解,这项活动在这所学校已经开展了两年多。腰鼓源于陕西安塞,该校在选取课外活动项目时,把能长期坚持而又有趣、易于学生接受的活动内容筛选出来。安塞腰鼓打起来时,动作活泼可爱,运动量大,能表达个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了这个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 重庆巴渝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合作,将中老年喜欢的腰鼓搬上讲台。2007年06月12日,第一阶段培训结束的学生在该院进行了打腰鼓汇报演出,赢得满堂彩。该院老师称,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是物业公司、社区管理等,因此,学习打腰鼓是一项很实用的文艺技能。巴渝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会长董桂涛称,打腰鼓走进课堂,通过教学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民间文化,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尝试。编辑本段相关
《黄土地》里那一千多人表演腰鼓的大场面,在粗犷雄壮的锣鼓声中,那些腰鼓手挥
打腰鼓
舞鼓槌一扭一跳的舞姿、那在舞步下黄土飞扬的画面叫人忘不了别开生面的黄土高原。亲临现场体味到这汉民族源远流长的士“劲舞特别是横山县的腰鼓,由于古味更浓,令人更加难忘。
⑦ 怎样打腰鼓
1、打腰鼓的方法:
打腰鼓一般是由多人组成的方队集体表演的。表演时,演员腰间斜挂小鼓,双手持鼓槌,随锣鼓、唢呐的伴奏声挥臂击鼓。其动作,时而腾挪跳跃,热烈奔放;时而轻敲慢打,柔和灵巧。
其队形,时为长龙,时为方阵,变幻有序,步伐齐整。特别是年轻演员,在表演中极其投入,龙腾虎跃,充溢着阳刚之气,往往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之声。
2、打腰鼓的技巧:
腰鼓舞亦称“打腰鼓”,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解放前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间舞蹈,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解放后几乎遍及全国。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省内各地,为集体舞。
表演者有腰鼓手十数人或数十人,男女各半,并配有双镲和军鼓军号数人。腰鼓手男者头上带打布,上身穿白色或绿色对襟褂,下身穿彩裤,腰扎带,面画简妆,一副英武之像。
女者顶头巾,身着彩衣。所用腰鼓长约1尺左右,直径5寸,表演时,腰鼓系于鼓手腰上。鼓手手执鼓槌,左右开弓,时而击边,时而击面,同时变换各种队形,并表演跑、跳、蹦、丢单叉、丢双叉等技巧。
(7)打腰鼓表演队扩展阅读:
腰鼓的风格特征: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⑧ 一般活动的腰鼓队,表演时间是多久啊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主要看你的活动是什么类型的,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作为开场表演,时长大约5分钟--30分不等吧
⑨ 贵阳腰鼓队表演
有的,你去一般有老人中心,有很多喜欢组队的中老年的!
⑩ 腰鼓队如何介绍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具有队形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黄土高原,它以其粗犷奔放的形象传遍全国。“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 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 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 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 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近年来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