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苗族的踩刀山什么原理

“上刀山”来步子要“稳、准自、狠”,一脚踩稳,绝不能移动,这样就不会被割伤。关键是迅速消毒、止血,所用药物就是土家族傩师世代流传的神奇草药。药方不得而知,止血功效却立竿见影。

现实中有一种杂技表演踩住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从烧红的铁犁上划过,一双赤脚却毫发无损。这就是被称为“上刀山、下火海”的傩技绝活。



(1)踩钢刀表演扩展阅读

“上刀山”也称“上刀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苗族众多的传统体育中最为惊心动魄,最令人不可思议,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的活动。每当赶年场、或是重大的节日,都有勇士表演。表演者身着民族服装,赤脚、光膀,双手抓住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刀刃步步登高。

刀梯由一根高12米的铁柱,三十六组锋利无比的钢刀和顶端上边3把寒光逼人的钢叉组成。在整个上刀山的表演中,表演者要赤脚而上,并在刀梯上表演“金鸡独立”、“顶天立地”、“单臂吊刀”、“倒挂金勾”、“百猿出洞”等各种高难度,惊险刺激的空中动作。观众惊呼声不断,一个个勇士却神态自然,若走平梯。

B. 刀杆节的习俗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上刀山,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仪式。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仪式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环节。

上刀山是将36把利刀捆扎于四五丈高的栗树杆上,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表演者赤脚踏着锋利的钢刀,逐级爬至刀杆顶端,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下火海是表演者下刀杆后又踏入通红炽热的炭火中,表演绝技。

现在节日中,原始信仰的内容已被展现健康新颖的唱词和丰富的手上舞蹈动作的“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傈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2)踩钢刀表演扩展阅读:

刀杆节节日由来:

由来于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来边疆安边设卡。王尚书到职后,体察边民的疾苦,积极帮助僳僳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僳僳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的诬告,被调回朝廷。

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王尚书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僳僳山寨时,气得人们摩拳擦掌,为了给王尚书报仇,僳僳族人民决定将王尚书遇害的二月初八,定为操练武功的日子。

C. 人吞玻璃和脚踩钢刀的原由

这种人经常期煅炼有足够的带有粘液的口水包果碎玻璃,所以这些坚硬物经过食道时不会划伤

D. 舞狮舞龙的含义是什么

一、舞狮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二、舞龙

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4)踩钢刀表演扩展阅读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E. 赤脚踩钢刀是怎么做到的苗族的一种表演

刀刃磨圆,脚掌起茧,就这么简单。那些所谓试刀的,你看他们拿的除了黄瓜茄子这种嘎嘣脆,敢拿肉切么?

F. 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看着很过瘾,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技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技能。 尤其是少数族裔会唱歌和跳舞,但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苗族居住。 当您旅行时,会发现一个特殊功能。 苗族会在火炉下表演上刀山,看着它非常有趣,每个人都对他们的做法很好奇,实际上这是一定的楦头。

下火海是一堆燃烧的木炭,地上长约十米。 之后,撒上煤油以助火。 当火力最旺时,表演者赤脚踩踏。已经讨论了这种特技。没有合理的解释。 但是这与表演者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听众已经工作了十年。 这些参加表演的人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动作非常熟悉,因此在表演中很少受伤。

G. 承接外场演出,求经纪人,谢谢你

你把你的演出资料和报价发给我,我帮你开开市场[email protected]

H. 民俗上刀山简单介绍

也称“上刀梯”,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http://video.sina.com.cn/v/b/5570691-1301556372.html
刀梯由一根高12米的铁柱,72把锋利无比的钢刀和顶端上边3把寒光逼人的钢叉组成。每当赶年场、或是重大的节日,都有勇士表演。表演者身着民族服装,赤脚、光膀,双手抓住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刀刃步步登高。爬上三十六把横档刀,领头人在梯顶上吹响海螺,下面的勇士便接踵而上,一个个神态自然,若走平梯。
传说:很久以前,苗山出现了一个妖怪,它兴风作浪,弄得民不聊生。一位名叫石巴贵的苗族青年身怀武功,自告奋勇为民除害。百姓们手提公鸡、肩扛供桌,拥着身带三十六把钢刀的巴贵来到一座高山上。巴贵将钢刀作横档钉在一株参天古树上,一步步攀上树顶,站在树尖上朝天高呼,舞动手中降妖鞭,吹响大海螺;与此同时,树下的人群点燃鞭炮,敲起所有响具,把妖怪吓跑了。从此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为纪念石巴贵为民除害的精神,上刀梯活动便世代流传下来。

当然,有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表演,比如怒江僳僳族人“上刀山下火海”

“刀杆节”,是住在怒江边上的僳僳族最庄严神圣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二月初八,僳僳族同胞们便用这种粗犷热烈且有些惊险的方式纪念他们传说中的英雄。今天,由于远方客人的到来,好客的僳僳族同胞便用他们传统的舞蹈来表达他们的高兴之情和殷勤之意。

两根碗口粗、十五米高的长毛松木耸立在场子中央,三十六把钢刀架成梯状依次排开,代表五种神力的五色纸花挂在梯子两边,如同鲜花盛开的天梯一般,一路直伸向夜空。

锣鼓声中,赤衣皂巾,束着镶嵌贝壳的腰封,掌管仪式的“掌师”捧着用蒿枝和纸符泡着的“圣水”开始敬各方神灵,踏着音乐,迈着舞步把圣水洒在勇闯“刀山”的僳僳汉子头上。身穿蓝衣、头缠皂巾的勇士在刀杆下将自制的苞谷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赤手握刀刃,赤脚踩青锋,一步一高,一高一险,走向“刀山”的尽头。“刀山”下,熊熊篝火在燃烧,身穿传统服装的僳僳族男人和女人们,敲打着锣鼓围着梯子跳起了传统的舞蹈。

四十七岁的僳僳族农民李老汉告诉记者,上“刀山”时,他和伙伴们要一直哼唱这首他们祖传的歌谣。他说,上“刀山”是家中祖传的技艺,一直以来只能由爷爷传孙子,一个村子里只有两三个人会。虽然家里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并不指望靠表演赚钱,而是更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是我们僳僳人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他说。

半个时辰后,篝火燃尽,锣鼓声中,僳僳族汉子在“掌师”的指引下赤脚跃入赤炭之中,手舞之,足蹈之。“火海”中,他们时而踢踢踏踏,时而狂奔乱跳,踢得炭火如钢花乱溅,每个人脸上却笑颜如花……

表演这些绝技的都是村子里的农民,汉族和僳僳族混血的陈小平家里就种了十亩地,还养了牛,据说一年能赚上六七千块钱。但他很遗憾自己没有孙子,他希望孙女将来能生个儿子,这样就能把他的技艺传下去了。

同样是祖传下来的“掌师”邬兴家介绍,僳僳族庆祝“刀杆节”原本是为了消灾去病,但“上刀杆、下火海”更体现了这个民族在困难面前的那种“刀上敢上,火海敢下”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僳僳族永远的财富。”他说。

I. 苗族的"上刀山"表演,是真的刀子吗为什么走在哪却没事

是真的!当然表演者肯定是受长期训练才行的。还有一个“下火海”也很强啊!回

“上刀山”答也称“上刀梯”,刀梯由一根高12米的铁柱,72把锋利无比的钢刀和顶端上边3把寒光逼人的钢叉组成。在贵州红枫湖民族村的表演者,如今已是龙氏家族的第五和第六代传人了。在整个上刀山的表演中,表演者要赤脚而上,并在刀梯上表演“金鸡独立”、“顶天立地”、“单臂吊刀”、“倒挂金勾”、“百猿出洞”等各种高难度,惊险刺激的空中动作。

苗族的“下火海”是与“上刀山”紧密相连的。下火海表演时,表演者要踩过经火烧一个半小时、热度高达800度左右的几块铁板。烧的通红的铁板被放在长长的木板上,由于温度过高,铁板一放上去,木板立刻燃起火来。表演者要轮番用脚踩过滚热的铁板。当脚踩在火红的铁板上时,表演者脚下会冒出一股股青烟,而他们的脚上却没有起泡。表演完后他们不仅要抬腿向人们展示毫无损伤的光脚,而且还把滚热的铁板放到一个盛满青水的大盆中,立刻大盆里的水被铁板烧的沸腾起来,冒起滚滚的水泡。白色的雾气也随之升腾而起,每到此时,观众潮水般的热烈掌声就会爆发出来。

J. 关于民俗上刀山下火海

闽西武平县永平乡有一个群山环抱的美丽小山村——中湍村。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该村的醮会日。向来逢寅、申、巳、亥年的醮日,就会举行“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竹篮挑水”等神奇的民俗表演,邻近五乡十村的亲朋好友纷纷前来作客,观看表演,热闹非凡。2001年11月29日,笔者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
中湍村距武平县城大约3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帽村7公里,有公路相通。村里蓝姓为大姓,百余户,上千人,讲客家话,早年祖先从邻乡大禾迁入。醮日的来历已不太清楚,,据说是祖先在此开基后连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闲暇之时,很想庆祝一番,于是选中了一年中较有空闲的“十月半”作为节日。 ,-
那天上午笔者来到村子里,只见公路上摩托车数百,大小汽车十几辆,大田里围观群众数千,田中间竖立一直径20多公分、高约8米的大杉木柱,36把长35公分的钢刀磨得闪闪发光,分别插在木柱二侧。12时,在欢快的唢呐、锣鼓、鞭炮声中,一位由村民饰演的“法师”头插令旗,光着手脚,开始“上刀山”表演,两手抓着柱上利刀,两脚踩在刀刃上,一步步攀登,到顶后坐着。接着“上刀山”的人一一脱掉鞋袜,用同样的方法上到柱顶,由“法师”发给一个红包作奖励。上去的11人中,10人是本村的普通百姓,1人是来自帽村的外姓人。所有的人下来后手脚丝毫无损,而那钢刀却锋利无比,看一眼都使人毛骨悚然,敢上去的人确实有过人的胆量。
1小时的“上刀山”表演顺利结束。

晚上举行“下火海”表演。天刚黑,忠新馆的人来到村中大田里开始点燃大火坑里的木炭,火坑长7米、宽1.2米,砖块围成,里面堆上近2千斤木炭,高约40公分,经过近2小时的燃烧,已烧得通红,5米以内围观者不敢靠近,距火坑4米的我早巳热得满头大汗。晚上8时15分,“法师”在通红的火坑里放进一些盐和酒,然后脱掉鞋袜,卷起裤脚,在十番乐曲、唢呐、锣鼓、鞭炮声中,抓起一只雄鸡一刀割下丢过火坑,然后赤脚踩进通红的火炭里,带头走过7米火坑。接着,20多人一一脱去鞋袜卷起裤脚走过火坑,无一烫伤者。据刚走过的16岁女孩蓝荷花说,脚好像踩在发热的沙土上。表演大约只有10分钟,结束后天空便下起了大雨。
第二年的元宵节,笔者又有幸看到了该村“捞油锅”的表演。
上午9时,忠新馆的人在村中心的大桥头空地上放一神桌,烧完香,念过经后,一位来自本村的六七十岁普通老人,脱掉上衣,双手各抓一大把象筷子粗大的香,点燃,每把香大约有20余支,烧着后,双手把香火顶到老人的胸前,直到全部香火熄灭,而老人的皮肤一点没有烫伤。
在表演灭香火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在旁边搭起了一口大铁锅,锅里放入八九斤的花生油,下面点燃柴火,将油烧沸,将一簸箕的白色米板放人油锅,约10分钟后,白色的米板渐渐炸成了深棕色。这时,十番乐曲齐奏,一位50开外名叫蓝如柱的村民脱去外衣,双手喷上画了符的“符水”,晾干后双手伸入沸腾的油锅里将米粄全部捞起,分发给观众,观众当场把米粄吃掉。蓝如柱的双手却和捞油锅前一样,未受任何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