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最困难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德云社,相信大家都知道都是郭德纲和于谦一手创办的,当然也离不开很多大师们的鼎力相助!更少不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才有现在的德云社的辉煌了历史!


一队队长:栾云平,同时也是德云社的总队长,长时间和高老板合作也让他奔着老艺术家的路子上走了,更有人做过排名,说栾云平是仅次于于谦的捧哏演员。二队队长:闫云达,老郭开山门大徒弟,风格与贱不同,他是“猥琐”三队队长:孔云龙,“三哥”,在云字科里算不瘟不火的。四队队长:闫鹤翔,“大脑袋”,能为少帮主保驾护航,能力自然不一般。五队队长:朱云峰,“烧饼”,现在也算是小有名气,各大综艺也都上了,舞台风格比较闹,看热闹找乐的不少,但真喜欢他风格的还是小众一些。六队队长:张鹤伦,“小白”,他不是老郭口里的儿徒一类,是正是06年考入德云学习班的。能歌善舞,特色也很鲜明。


七队队长:孟鹤堂,八队队长:张云雷。

为什么要把孟鹤堂和张云雷放在一起说呢,首先,他俩的风格相近,帅“骚”帅“骚”的,学唱很好。 另外,他俩都是现在德云社的最火的当红炸子鸡,人气一时风光无两,几乎是偶像级别的,每次演出大批的应援女粉丝叫送礼物,那盛况跟偶像小鲜肉见面会没有区别。

九队队长:杨鹤通,也就是青年队队长,在我印象里,不管德云社怎么扩大,人员怎么调动,杨鹤通一直都是青年队队长。


德云社能走到现在少不了他们平时全国到处跑场演出,正是有了这些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知名度!也奠定了郭氏相声的地位!后面的艰难和心酸我们更是要学习和借鉴!

Ⅱ 郭德纲在开办德云社的过程中,吃过哪些苦头

郭德纲与张文顺、李菁等三人创立了当时的“北京相声会”,并在2005年一夜走红后,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坎坷与风波,如2006年的“反三俗”事件,2008年徐德亮与王文林退出德云社,2013年遭遇“集体封杀”事件等等。

八月风波

德云社最艰难的时候当属2010年的“八月风波”,那段时间连续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甚至一度停业整顿。每次想起这件事,郭德纲都觉得心有余悸。好,吉人自有天相,郭德纲就是“小强”中的“不死”,终于挺过来了,如今也越来越强大。

真不知道,今天郭德纲这么火,以前那些刁难他的人,现在心里怎么想?是否仍然在想着要灭掉郭德纲,或者是想着因为昨天自己伤害自己的心态,而今如何让自己走向毁灭?事实上,昨天那些坑老郭的,今天已经像垃圾一样无人问津!

Ⅲ 德云社经历了那些风和雨

同行是冤家 ,你红了,别人也会嫉妒你的!
中国文艺界长期由某些人把持,看下上春晚说相声的都是哪些人,就明白了,都是一支的!一点相声功底都没有,天天说的些烂相声,就是插科打诨,谁都能说!不象老郭,虽然讲了很多黄段子,但是从里面也能看出老郭的功底!没老郭相声哪有那么火啊!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长期在剧场表演传统相声,精通老段子600多段。1996年组织了相声班底德云社,曾与范振钰、张文顺等名家搭档。2005年加盟铁路文工团,拜侯耀文为师。德云社经常上演的段子包括:《拴娃娃》、《学电台》、《找堂会》、《白事会》、《报菜名》、《揭瓦》、《托妻献子》、《拉洋片》、《武坠子》、《羊上树》等,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深受京津相声迷喜爱。
德云社发展历程
话说1995年,一天津五短身材好汉勇闯北京城,十年间,说相声收门徒办公司,最终红遍大江南北。好汉何人?此人名唤郭德纲,公司便是鼎鼎大名的德云社。在不少人惊叹郭氏德云社“一夜成名”之时,殊不知人家已经迎来第一个十周年庆典。关于修成正果途中郭德纲和德云社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套用郭班主经典台词“大伙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想必是愿意啊
第一回 只身闯京为圆梦 茶馆戏楼说相声

“为了控制人数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现在只设一部订票电话,但即使这样,两个接线员仍然经常接到哑嗓。”
2006年10月25日,当记者采访天桥乐经理张福延的时候,他一开口就指着办公室的电话发了通牢骚。天桥乐,是现如今德云社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每周四到周日德云社的演出全部一票难求,因此想在天桥乐看演出需提前一周订票才行。而这样的局面也是经过数年积累逐渐形成的,这还要从1995年郭德纲开始创业说起。
“最早进北京是为了大红大紫。当时正好流行北漂,是条好狗都到北京叫唤一下是当时我们很流行的理念。当初来北京时的心态是跟着某个剧团演出,一旦能上春晚就会红,但是到北京后我发现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回忆起十年前创业的艰难,郭德纲很感慨。
1995年,抱着“远大”理想的郭德纲只身来到北京创业,当梦想破灭,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一边以开公司和做策划、主持人等维持生计,一边开始与曲艺界同仁策划相声演出的事情。他首先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从小酷爱相声艺术的青年演员李菁,由于志趣相同,他们便开始相约抽出空余时间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郭德纲组织的演出,这样到了1998年,以郭德纲为首的演出团体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中和戏院、华声天桥等稍大点的茶馆戏楼里。
“最初几年的演出,一般都是从下午一直演到晚上,2元钱一张票,演员多的时候说相声,少的时候说书。茶馆也只赚茶钱,票房收入全部归我们演员所有。虽然条件很优厚,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观众群,所以当时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达到30元钱,就会高兴好几天,这就是成绩,大家也都不指着这点钱活。”郭德纲回忆道。而说到这一段经历,德云社的老艺术家邢文昭也很感伤,他告诉记者,他和张文顺都有过为一位观众演出的经历,“一个观众,五六个演员,一场下来,所有人一共只挣10元钱。”
“我刚认识师父的时候他们的演员比较齐整,从天津外请了八九个老先生。并且一般是65岁左右。这个情况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当时德云社还叫‘北京相声大会’。”这是郭德纲的大徒弟何云伟的一段回忆。何云伟2002年开始跟随郭德纲学艺,而1999年,他第一次听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只不过是茶馆的一个茶客,他说的‘北京相声大会’就是德云社的前身。

第二回 相声大会现雏形 五年三进广德楼

1998年,由于郭德纲组织的演出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一批演员,于是他便按照相声界的叫法,将这个小团体的演出定名为“相声大会”。
“1998年我在中和戏院看过郭德纲的演出,感觉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理解有他独到的地方”,德云社的老艺术家王文林告诉记者。
而谈到当初观众的积累,郭德纲也有此同感:“很多观众认为我说相声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并且基本上都因为这个原因去茶馆听相声。”于是,从1998年开始,郭德纲组织的“北京相声大会”开始小有名气,一场演出,茶馆里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时候客人进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台上,站在外面听。可是这样的好光景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总是流动演出,且一些剧场的经营状况不佳,许多观众也随之流失。“火的时候我们和好几个剧场三七分账,剧场得三分。再好点剧场要求四六分,最后要求倒一九分,即他们九分,我们实在干不了了,只能离开。”郭德纲说。
“郭德纲曾三进广德楼。”
讲到郭德纲从几个观众发展到几十、上百人的这段“历史”时,广德楼的经理张继平想到了这个段子。原来,在确定天桥乐演出之前,郭德纲一直在寻找能够长期合作的剧场。当坚持到2002年的时候,郭德纲的“相声大会”可以说像“救场”一样搬进了广德楼。“2002年之前广德楼就以相声演出为主,当时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诸如李金斗等都在这里演,票房也很好。2002年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到各文工团以后,广德楼的相声演出陷入了低谷,这时郭德纲正巧接上班。”张继平说。不过据他回忆,当时“相声大会”的演出并不十分理想,仍然有过只有一个观众的时候。于是合作了一年,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两年后,也就是2005年,广德楼实行了自负盈亏,这个时候郭德纲又一次带着团队在这里开始了相声演出,而当时的郭德纲在天桥乐也占一席之地。据张继平回忆,德云社第三次进入广德楼已经是2006年春节,而当时红得发紫的他们一场演出就为广德楼带来了1万多元的票房收入,这也是广德楼近年演出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第三回 纳新更名德云社 巧遇知音天桥乐

“2003年,广德楼的演出结束后,‘相声大会’的部分演员为了生计着想,相继离开了一批,相声演出只有偶尔的一两场,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后来郭德纲还曾带何云伟等人去‘天唱轩’(饭馆)演出过,基本等于没有收入,主要带着演员们练习。”邢文昭在回忆广德楼演出期间的情况时也讲了一段插曲。他告诉记者,虽然一些演员走了但还是有热爱相声的演员加入进来,于是演出队又达到了十几个人,并且那年开始,相声大会开始改名叫做“德云社”,还有了自己的网站。
2004年初,郭德纲无意中在天桥乐看了一场业余的鼓曲演出,发现这个剧场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十分适合德云社,正巧也赶上天桥乐经营改制,所以当郭与天桥乐的经理张福延谈了演出意向,双方便“一拍即合”。于是从2004年10月开始,德云社开始了进驻天桥乐的演出。
“当初真没想到德云社能这么火,我们也是抱着支持的态度接纳了他们。”张福延回忆道。他告诉记者,最初德云社进驻天桥乐的时候也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凄凉。当初的客人在二三十左右,20元钱一张票,剧场和德云社三七分账,而一天演出下来天桥乐茶馆的收入最多也就在200元左右。
“我们就这样携手并进,当时我着急,德纲也着急,但是双方都没有解除合作的想法。”张福延说。
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2005年五六月份,天桥乐的客人慢慢多起来。到2006年元旦前夕,人多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既然在北京多个剧场的演出都没有成功,为什么惟独天桥乐的演出火了,而且旺到极点?张福延认为有德云社自身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就是天桥乐占据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而郭德纲和邢文昭则认为这其中还有演员常年锻炼,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吸引观众的原因。此外,媒体的关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郭德纲回忆,最早一家媒体的介入是北京文艺广播《开心茶馆》的节目主持人大鹏。
尾声 苦尽甘来成正果 兴办基地养学员

如今,演出火了,德云社也熬出了甜头。李菁告诉记者,德云社目前能上台的演员有39人,行政人员六七人,一场商演的出场费也已达到30万元,这与几年前一场演出每人100元相比,堪称天壤之别;如今德云社大部分演员也都以演出相声为职业,每个月的收入足可以支付家庭开支:王文林、邢文昭等老艺术家的出场费比过去翻了一番;李菁如今已然被称为德云社的少班主,今年还按揭买了房,全部工作都放在了演出和管理德云社上;于谦也推掉了所有的影视活动,全身心投入德云社的演出;而何云伟不仅由最初只会一两个段子的外行,被培养成如今掌握了120多个段子的行家,每周的平均演出收入也达到了1000元以上。
不过郭德纲并没有仅限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为了今后的发展,他不仅继续挖掘、整理传统相声,还在大兴办起了学校,培养“鹤”字科的学员,并交由李菁负责管理。谈到办学,李菁侃侃而谈。
“我们招收学生的要求不高,只要真心热爱相声,就管吃、管住,有时还发点零花钱。
不过报名的学生还要经过一关,就是德云社成员的考核筛选,因此,这届学生已由原先几百人淘汰为如今的20人,并且之后还将陆续淘汰。

“德”来自族谱,“云”取自书房
说起德云社十年,不能不提“德云社”名称的来历。旧社会时,相声界有“相声八德”之说(即德字辈的八位明星演员)。其中有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马三立的老师周德山、被称为“万人迷”的李德?等。之后是“寿”字辈,如张寿辰,“寿”字后是“宝”字辈,如侯宝林,再之后是“文”字辈,如苏文茂。“文”字之后就是“明”字辈,如姜昆、冯巩等,而郭德纲也属“明”字辈,但迄今为止,几乎再没有演员按照“明” 字起名。
但是如果按照相声界的辈分排算,德云社的辈分就有些混乱,为此,郭德纲对记者一一作了解释。“我的名字是按照我们家族的族谱排行取的。
徐德亮、张德武当初感觉我这个“德”很好听,于是把徐亮改成徐德亮,张成武改为张德武。再到我徒弟这辈,相声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叫什么字,另外相声界有规定允许自己给自己取一个字。正巧张文顺先生很喜欢‘云’字,他的书房也叫‘听云轩’,这样便有了何云伟、曹云金。“
据郭德纲介绍,当初组建德云社的初衷也是希望团队更正规一些。“‘相声大会’只是一种演出形式,代表一个地域特征,不像一个相声团体的名字,于是才想叫北京德云曲艺研习社,徐德亮认为太拗口,最后改为德云社。”郭德纲说,现在他们正在招收的“鹤”字科学员,也并非按辈排名,而是自己起的。“云鹤九霄,龙腾四海”
我们是以这副对子排的名,两年招一批学员。但这八字科的学员辈分相同,只是入学年龄不同,这也是按照戏曲界的讲究排下来的。

Ⅳ 德云社最困难的时候谁回来了

岳云鹏

说到相声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郭德纲,是他让相声再创辉煌,不仅深受国人喜爱,还打开了国际的大门,他所创办的德云社也出现了不少的优秀相声演员,但是谁也没想到当年德云社还曾落寞过一段时间,经历了八月风波,不管是演员还是作品都受到了打压。

想要发展非常困难,最主要的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一直让郭德纲引以为傲的徒弟们都陆续离开,与德云社划清界限。曹云金与何云伟等人的离开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的离开让郭德纲非常伤心,但是还有一部分徒弟,在这么困难的时候选择留在郭德纲身边,与德云社共存亡。

其实要不是这几位徒弟的不离不弃也就没有现在的德云社了,就在德云社深陷低谷的时候,引以为傲的徒弟选择离开,不被看好的他将德云社挽救了回来,而这位不被看好的徒弟就是岳云鹏。

(4)德云社苦扩展阅读:

德云社最艰难的时候是2008年。这一年德云社内忧外患,郭德纲刚刚搭建起来的德云大厦风雨飘摇,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几乎毁于一旦。说句实话,当年刚红起来的郭德纲年轻气盛,可能吃了太多的苦,一朝翻身,浑身是刺,多少有点飘。

另外也是穷怕了,吃的有点狼吞虎咽。这就让身边的弟兄,积怨已久的同行红了双眼,虎视眈眈,腰里揣满了各种飞刀暗箭铁蒺藜,憋着劲要弄死他。机会终于来了.....少林寺出身的李鹤彪打了私闯民宅的记者。

但苦于当年没有话语权,铺天盖地的舆论有如黑云压城,合作方纷纷解约,音像产品下架,单位停业整顿!那时的老郭真的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

犹如古龙先生的小说场景再现,关键时刻,他倚重的两大弟子出手了,从背后狠狠的插了他两刀,弃暗投明了!他们出手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段日子是德云社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

Ⅳ 德云社都经历过什么困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一说到德云社大家一定非常的熟悉,毕竟现在非常的火爆,德云社成功就成功在于他的商演非常的成功,因为相声如果想要赚钱的话就必须要经过商演,可以看出郭德纲是十分聪明的,郭德纲能有今天的这一幕,他也是完全没有想到的。德云社这一路走来是非常艰难的,其实现在的我们只看到了他成功的光芒,但是在成功的后面他到底经历了哪些事情呢?这个也许只有郭德纲自己能够体会的出来。


一路的辛酸,我们用文字无法将它全部表达出来,
只有郭德纲一个人才能够体会得到那种苦。不管怎样真的很喜欢现在的德云社,希望他越来越好吧。

Ⅵ 郭德纲为啥不愿德云社直播相声,背后有什么良苦用心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如今很多人对郭德纲或多或少都有意见,尤其是经历了“师徒大战”之后,“人品”成了吐槽郭德纲的主要词汇。

对演员、对相声、对观众都做到了问心无愧,这样的郭德纲,怎么能不受观众喜欢

Ⅶ 德云社有哪些台下的规矩

德云社台下的规矩有:进入后台,见到同事,互道辛苦;上场门一般只允许接场演员待着,禁止其他人涉足;不能和师傅在同一个屋子;不喝观众的水;从来不送票;大褂穿上台,必须整齐没有一丝褶皱。

1、进入后台,见到同事,互道辛苦

所谓:见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道辛苦是相声演员打招呼用语,就和普通人见面说吃了吗一样的意思,但是相声演员用一句辛苦来体现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上百年来流传的规矩,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你这么讲了就是内行,如果不这么讲,那就是外行,人家都懒得搭理你。

2、上场门一般只允许接场演员待着,禁止其他人涉足

接场演员在上场门位置候场时不允许其他人打扰,打招呼都不行,因为人家正在酝酿情绪,进入人物,任何的打扰都可能会影响他的状态。下场门一般是学员听活的地方,新人在此观摩台上的表演,从中吸取营养,为己所用,这是所有学员都会经历的过程。学员在听活时只能站着,不能坐着,因为你是在学人家的本事,不是买了票的观众,站着听是最起码的尊重。

3、不能和师傅在同一个屋子

阎鹤祥说过:我学徒那会,不能跟老师在一间屋子里,老师在这间屋子里,你是不能在这间屋的,而且老师在屋子里,你要在外面把门关上,老师出来看到你,你要站着,不能说老师从屋子里出来,你在这坐着,这不行。只要老师在屋子里呆一个小时,那你在外面就站一个小时。

4、不喝观众的水

郭老师每场演出都会自己带杯子,之所以定下这样的规矩也为了保护演员的嗓子,为了范防患于未然,早年间就有传闻说一些刚成名的角儿被人下药药坏了嗓子。

5、从来不送票

因为德云社如今成员众多,保不齐有谁的亲戚朋友想要来看演出,到时候一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德云社为了未雨绸缪,就制定了不允许送票这条规矩,就算是演员想要得到门票,也要自己去买,就连郭老师和于老师都得自掏腰包。

6、大褂穿上台,必须整齐没有一丝褶皱

很多弟子在上台之前都是叠起来,不可乱动,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也是德云社的规矩。之前张云雷在参加《国风美少年》录制的时候,为体现古色古风的韵味,穿大褂坐在评委席,但是之后张云雷也是在采访中说,为了不将大褂弄出褶皱,他一直不敢靠着椅子。每一期节目都是挺直腰坐着,那时候他的伤病可是未曾痊愈,但是为了这个规矩,他咬着牙也在坚持。

Ⅷ 德云社“未央宫事件”具体是怎么回事,为何郭德纲泪流不止

德云社的“未央宫事件”其实就是曹云金反咬德云社的事情。曹云金可以说是郭德纲一手调教出来的,可能当初郭德纲在教岳云鹏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用心过。但是就是这么用心教的一个弟子,却抛弃了自己的师傅离开了德云社,并且在离开以后还反咬自己的师傅,污蔑德云社,这件事情伤透了郭德纲的心,自此以后郭德纲就再也没有亲自教弟子了。

其实郭德纲也还没有缓过神来,自己心爱的徒弟决定出走,这给郭德纲的打击还是很大的。要知道郭德纲对曹云金是特别宠爱的,不管是参加节目还是拍摄电影,当时都会优先选择带着曹云金,就连当时的岳云鹏都没有这个待遇。所以在演唱的时候郭德纲都带着哭腔,红了眼睛。

再后来曹云金就开始在微博反咬自己的师傅,获得了非常多师兄弟的声讨,这也让郭德纲非常的失望,毕竟是自己心爱的弟子,结果却这样对自己,这可能也是郭德纲最痛心的地方。

Ⅸ 德云社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中被分为几个派系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相声团体几乎各大城市都有,如北京的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等,西安的青曲社、相声新势力等,天津的谦 详益文苑、名流茶馆等,但比较有影响的却不多。而郭德纲的德云社,却堪称为相声第一民间社团。

应该说,德云社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民众娱乐需求的变化和情绪,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目前已成长为行业内的独角兽社团。目前,德云社以北京天桥剧场为总部,在北京还有三里屯剧场、三庆园剧场、广德楼剧场和湖广会馆剧场,而在外地,有哈尔滨德云社、长春德云社、南京德云社和澳洲墨尔本德云社,下一步,还要新建济南德云社,目前已经签约。

如今的曹云金虽有自己的小剧场——喜聚现场,但却并没有把精力都放到相声上,与他当年不正眼瞧上一眼的岳云鹏、张云雷的“满坑满谷”相比,曹云金可谓在“惨淡”经营中。

郭鹤鸣,本名郭龙飞,1986年生,河北人,北方曲校伴奏系毕业,曾担任德云社乐队领队,是郭德纲的御用弦师。他骨子里有一股恃才傲物之感,后自立门户后说书,并且时常在京城各大园子走穴。他的最大问题是2014年未经郭德纲允许,拜西河弦王贾庆华为师。而在西河门,贾庆华与郭德纲的师爷张起荣是平辈,如此一来,郭鹤鸣成了郭德纲的“师叔”。2016年,《德云社家谱》记载郭鹤鸣“欺师灭祖手段卑劣,革除师门”。

Ⅹ 对于德云社的创始人郭德纲,在年轻时都受过哪些苦

他做过服务员,在一家店的玻璃屋里面当小丑扮演,同行挤兑,没有钱花,没有观众,常被欺负。 这么看来他年轻的时候真的很辛苦,所以每个人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