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方法派
『壹』 王志文的影视作品有很多,通过观看他的作品可以看出演技如何
我可以说是王志文的铁杆粉丝。
王志文,在《天道》中饰演的丁元英圆滑,狡诈,沉稳,内敛,深谙世道却也狂放不羁。
王志文的表演,他特别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反差,他演绎的人物,都是外表的坏与内心的良共存的,王志文演戏的时候,你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表情:将眼神聚焦在一点,低头向斜下方注视,嘴角微微上扬,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其实他就是希望用这种外表的极致夸张来反衬突显人物的内心一丝温良,就像你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一点亮光,就会感觉世界好像又美好了一点点。他表演的方式,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方法派“表演方式,从某个程度上来说,他是本色出演,他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种深谙世道,又不拘泥于繁文缛节的叛逆性格,从他的爱情观和“卖脸论”中都可以看出来。也许很多人会把他和陈道明放在一起比,我觉得把他们放在一起比实在是太合适了,因为这才是“王见王”,但是其实把他们放在一起比其实又那么不合适,因为他们的内在表演方式其实存在很大差异:王志文的表演方式是”方法派“的,他特别善于把自己和人物做一个重合,他就是人物,人物就是他,无比自然。
陈道明老师表演方式是”表现派+体验派“,他表演的时候只进入人物,却不将自己与人物重合,所以你会看到,陈道明老师的表演往往是一些霸气,外露,张扬且易被感知的人物,甚至他还曾经用一个口罩来遮脸以表现人物性格。
看王志文,他每次表演,几乎都是走心的,他调用的情感,几乎可以看出就是他的自身经历,所以才游刃有余。
这种从骨子里就是演技实力派的演员,实力很大,这就是我粉他得原因。
『贰』 谁知道“方法派演技”是什么含义,代表人物是谁
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称“方法演技”或“方法派表演”,是一种影视戏剧表版演技巧,脱胎自权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后辗转传入美国,经过另一番诠释,改称“方法演技”。“体系表演”分为两在部分,即演员自我修养和演员创造角色,方法演技是令演员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除了演员本人的性格之外,也要创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务求写实地演绎角色。
方法演技由俄国戏剧大师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提倡,他十分关注演员的表演方法,并认为演员必须精于观察事实,揣摩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亦应对心理学有基础认识,想像出演绎角色的心理状况,演活角色。
大家熟知的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廷·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玛丽莲·梦露、简·方达、梅丽尔·斯特里普……,便擅于透过方法演技演绎角色。
『叁』 有哪些不背台词的著名演员
看了一下几篇资料,不背台词有两个方面:一是,演员对于角色的把握十分到位,二是即兴表演。
张曼玉,在一段采访中她的原话是:"我喜欢感受,我不喜欢字,可是我觉得我凭我的直觉是最好的,我每次穿好那个衣,扮好那个装,我看镜子,我就突然之间变成那个人,我走进去我觉得我是她。"
有实力有演技能根据自己的表演成功表现出人物的都是好演员。怎么样?喜欢的给我留言点赞哦!
『肆』 表演艺术中的,分别指的是什么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①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苏联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他提出“双重生活”论,也认为“演员必须有百事无动于衷的本领,只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
②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称“方法演技”或“方法派表演”,是一种影视戏剧表演技巧,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后辗转传入美国,经过另一番诠释,改称“方法演技”。
③表现派”是将演员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适当地贴近,又恰如其分地分开,强调形体动作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其创作过程是着力于外、回归于内的表现过程。“体验派”则强调演员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将演员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融为一体,表演创作过程是发自于内、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戏剧表演的情感符号,不论属于体验派还是表现派最终都要求创造舞台的时空幻觉。
截取自知乎:
简单地说:
方法派是指演员变成角色本身,不管有没有在表演状态;
表现派就是演员充分利用表演的形式把角色的动作、情感等表现出来即可;
体验派和方法派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对角色深入诠释的程度。两者都是不疯魔不成活,体验派更甚。
打个相当不恰当的比方:
一个男人很想变成女人,通过化妆、穿女性服装、剃毛等等,可以让他外边看上去以假乱真,这是表现派;
可一旦他跑去动刀子变性,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女人,这就是方法派;
而如果他执着于此,甚至想自己真正当个女人生孩子,于是借助各种科技手段,把子宫胚胎搬到自己肚子里。这个就是体验派了。
至于题主举例的几个人物。丹尼尔戴刘易斯是目前方法派的代表。其余几人风格不晓,望大牛指点。
~
『伍』 求助:今天央视放《教父》了 ,都说白兰度演的好 但我是外行,看不出门道,有没有内行人士专业给分析下
马龙白兰度的表演是一种叫做方法派表演方法,简而言之就是阅读剧本后进入角色,这种表演方法是有一点难度的,因为它要求演员在此期间要能完全融入角色。因此这样的表演是没有表演痕迹的。你仔细观察马龙在《教父》中的表演,尤其长子丧命那段的表演,那种从内心溢出的悲伤与隐忍,和作为教父在短暂脆弱之后的平静,仍能安排相关事宜,反倒过来安慰黑根,这整个过程,马龙对情绪的控制是极其出色的。这只是一个例子,如果你用心观察,电影中出色的表演比比皆是。
而当时帕西诺的表演还略有瑕疵,比如表现愤怒与坚定时有时候会做作的瞪大双眼,但对于初出茅庐的他也已经相当出色了。
再有一个就是奥斯卡奖的问题,其实,奥斯卡奖和其他奖一样都是有一些其他因素的,比如同年其他演员的表现以及主旋律等等,得不得奖和一个演员的演技好坏并没有太大关系。
码了半天字,望点赞。
『陆』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1、表现派是在理解角色灵魂的基础上,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突显人物个性,包括道具,特定的表情,标签式的动作等等,特别走外的。比如夸张的喜剧表演,就属于表现派范畴。
表现派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
2、体验派是演员必须让自己变成角色,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进入人物,然后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效果是演谁“是”谁,要求一切必须都是绝对真实融入角色。
3、方法派是体验派的延续和补充,其核心思想还是体验派的核心。
方法派是演员在舞台上要真正的去想,情感是通过触发自身经历而爆发出来的,而不是努力的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并不是直接让自己进入人物去揣摩人物应有的心情,而是通过调用自身的内在情感表现爆发带回到人物,不局限在人物的机械化演绎上,由自身情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一系列极具创造力的表现。
方法派训练出的表演以细腻、真实、凝练、饱满的情感见长。
(6)表演方法派扩展阅读
我们通常说表演学派中体验派是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现派是指布莱希特体系。
体验派对生活的理解、经历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生活重现。而表现派不太注重体验本身的实质,而侧重于表现形式。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听凭感情的驱使。
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一个饱经沧桑,生活阅历很深的,经受过生活中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种种滋味的演员,他的实际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财富。
体验不是目的,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表演反对内心空虚,反对没有充实的内在感受去装腔作势地表情,这被称作“表演情绪”,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去体验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现。
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排练中需要逐渐把人物的地位调度、动作手势、表情变化;语气声调处理等都确定下来。应当每一次演出都具有“新鲜感”,要像第一次感受那样去感受。激起真挚、充实的内心情感进行表演。
内在情感要通过外部动作表露出来,外部动作又总是有其内心活动的依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紧密关联的,这还表现在不仅内在情感能激发产生相应的外部动作,而外部动作也能反过来激发产生相应的内在情感。
总之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这点来说“体现人物”这个词比较准确,它反映了表演艺术是体验和表现的结合统一。
『柒』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他的“方法派”的详细解释
斯氏体系(即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体验,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
布氏体系(即德国布莱希特体系)主张表现,主张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主张间离和陌生感,使观众深入思考。
体验派 ,即斯氏
experimentalism
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他们都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并且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欧文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演员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提出双重生活论,认为演员应该“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他称此为体验角色。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 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作的贡献
『捌』 现在的好莱坞还有使用方法派表演的吗
有,阵容还不小。
美国表演学派——“方法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美国的延续和发展。其主要成员在美国影剧坛享有盛誉,并在多年间决定了美国电影表演的主要面貌。他们按照斯氏体系的精神和方法进行表演创作的经验和体会,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借鉴。
美国表演学派中的“方法派”是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原理培养出来的。其成员中,较年长的有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詹姆斯·迪恩、简·方达等,较年轻的有罗伯特·德尼罗、达斯廷·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萨利·菲尔德、梅丽尔·斯特里普等,这些演员主演的影片有相当大的数量都在我国公映过或“内部”观摩过,而他们不止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这一殊荣,更为我国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界所共知。
时光荏苒,这些较年长的“方法派”演员多已先后作古,而所谓“较年轻的”如今也多已年近古稀,再不能为广大观众贡献其精湛的技艺了。然而,美国“方法派”的诞生、发展过程及其如何在电影表演中运用斯氏体系的精神和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经验,仍然值得我国影视表演界加以研究和借鉴。
“方法派”在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电影表演界已占据统治地位,是一点也不算过分的。仅从1970年至1984年,演员研修所成员就获得过七十次以上奥斯卡最佳表演和最佳导演金像奖的提名。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成员由于在电视剧中的优秀表演而获得由五十多个国家的新闻记者每年一度投票评选的金球奖,以及美国电视艺术科学研究院的持续不断的提名。“方法派”虽然人数不多(据1984年的统计数字,各个时期“在册”的共六百余人),但能量极大,已足以决定当代美国电影表演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