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虎尊拳视频表演
㈠ 请问福清哪里有教武术的比如说太极,中华武术的,或者散打之类的最好是中华武术.拜托各位了.悬赏20分哦
有,是永泰的人来这边,教的是虎尊拳,学费好像是500。在东南电器广场那一代
㈡ 那里可以学到永泰牛拳
永泰武术协会或是永泰体校。
永泰县1992.4.国家体委授予永泰县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永泰县青少年业余体校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樟城镇上坪路,
永泰人尚文崇武的乡风。南宋永泰出了三名文状元,也出了三名武状元。这个倔强的民族,曾勇猛地与入侵倭寇、恶霸匪盗和镇压他们的官兵作斗争。男女老幼多习有武术,既可保家卫国,又可防身健身。永泰武文化博大精深,成为南拳的故乡,虎尊拳等15个拳种的发源地。这种习武乡风一直延续至今,被国家授予“武术之乡”称号。
㈢ 永泰县的社会
清时期,永泰建筑工匠足迹已遍八闽。清道光间本县工匠建造的文庙和联奎塔,其规模与技术已达相当水平。民国时期在福州创办十多家建筑营造厂,承建福州电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当时第一流的建筑工程。但本县城乡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城乡建设逐步改观。1960年以后,永泰县建筑队伍日益壮大,建筑技术也逐步提高,先后承建了县委县府大楼、樟城宾馆、南门百货大楼、影剧院、樟城电影院和县体育场及塔山公园等。城乡街道不断拓展,公共设施不断改善。从1953年至1987年,全县全民和集体单位基本建设投资达8841万元。由于水电事业的发展,不但加快工矿建设的速度,照明等生活用电也得到较好解决。到1987年底,全县有243个村装了电灯。29世纪70年代以来,县城已建有自来水公司,不少乡村也都用上自来水。
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治理由于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废水、废气、废弃物和其他污染得到初步控制。1982年县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后,住宅商品房建设步伐很快。从1982年到1987年国家用于建设住宅投资达613.37万元,住宅建筑面积达74599平方米。城乡建设的发展,使人民生活、社会环境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2008年,永泰县完善41个“双百工程”示范村和整治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双百工程”试点村共新建住房863幢,完成造福搬迁139户620人。完成20个行政村通水任务,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初级水利化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县254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总里程达739.5千米,总投资2.65亿元。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年度任务450口全部完成;“家园清洁”行动15个乡镇155个村通过验收,嵩口镇被列为全省示范镇。132个行政村村部建设全面完成。新建行政村水泥篮球场17个、体育健身路径15条。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495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06人。 永泰县文化历史悠久。宋张元干的词,清黄任的诗、柯祺的画,均名噪一时。民间文艺源远流长,民歌盘唱久盛不衰。“诗社”、诗会,百余年不辍。闽剧表演在清末即有“信足乐”、“庆云仙”等颇有影响的戏班。这些活动大都属于自发性质,政府并未设立专门机构加以指导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成立了文化局、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有了领导和管理、辅导的专门机构,群众文化、民间文艺、文艺创作、戏剧表演、图书档案、电影电视广播等均有了长足的发展。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给文化事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传统文化被视为“封、资、修”,一律封禁,文化界人士被视为“牛鬼蛇神”,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摧残。
1979年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文化事业的再次兴旺开拓了广阔的道路,至1987年,全县建立了21个乡镇级文化站,149个村级文化室,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有了场所,也有了管理机构;全县举行过6次(1978年以前14次)大型文艺会演和调演。县闽剧团年演出场次均在200场以上,最高年份达333场。县成立了文艺创作指导委员会、剧目室、业余创作组,积极开展文艺创作,还出版了《永泰文艺》(季刊)。电影放映队伍由1955年的1个队,发展到1987年的22个队;放映场次由1963年的292场,观众13万多人次,发展到1987年的6144场,观众364万人次。档案馆全部整理了民国档案,完成了所有县直机关的档案鉴定。乡村广播通播率达90%;有大小电视差转台22座,电视复盖面积达65%;城乡有电视机万余台。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造就了一批文化人材,先后被吸收为各种协会会员的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2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5人;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1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1人;中国摄影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2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8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1人。
2008年椽板龙、纸狮、虎尊拳、安海拳成功申报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口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永泰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教育事业缓慢发展。五代时跟随王审知入闽的张、黄二族姓,其子孙避乱卜居永泰,设有家塾、族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县教育事业。但在封建时期能入官学读书的全县年不过百人上下。民国时期近代教育有一定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福州、长乐等地有7所中学内迁永泰,从幼儿教育到中学教育一时繁荣,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成就的人才。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小学110所(含私塾小学),在校学生6359人,仅占学龄儿童39.3%;中学2所,在校学生只有253人。到建国前夕,全县文盲占8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类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有很大发展,但从1957年的反右派到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教育事业受到干扰和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永泰教育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到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301所(班),在园幼儿达7034人;小学485所,在校学生43632人,占学龄儿童96.12%;普通中学13所,在校学生达15461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从1977年至1987年,全县共输送1495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专院校深造;1260名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但自1985年以来,社会上出现分配上的“脑体倒挂”现象,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造成流生现象的蔓延,加上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等问题也未能及时解决,这些都对永泰的教育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2008年,永泰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16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部分竣工,15个农村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部完成。被授予“首批福建省读书援助示范县”。以优良成绩通过省、市对县教育督导评估验收。 民国前,永泰城乡多是个体行医,大部分是中医。民国3年(1914年)基督教会在城关开办一所亨通医院,历时3年就停办。到民国27年(1938年)1月县政府才成立一所简陋的县卫生院。由于缺医少药,医院无法发挥有效的防疫医疗的作用,因此各种传染病地方病仍长期在城乡肆虐。至于妇幼卫生保健更为落后,全县仅县卫生院有一个助产士,妇女分娩皆由产婆接生,甚至“自包”,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高得惊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保健事业非常重视。从1951年一所简陋的县卫生院,发展到1981年有相当规模的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所、县卫生进修学校等5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21个乡(镇)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226个村卫生所。全县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国营医药单位从无到有,1956年成立县医药公司,现有4个医药商店、1个制药厂。1987年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576人,平均每干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人,其中医生0.7人,护士0.5人;有床位497张,平均每千人床位数为1.58。医疗技术日益提高,消灭了鼠疫、天花,有效控制霍乱等传染病的发生,减少了麻疹、痢疾、百日咳、乙脑、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新法接生率已达94.4%,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27.3‰,年出生率下降到12.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9‰,人民的体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8年完成长庆、盖洋、岭路3所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全面启动免费婚检服务,恢复婚检以来全县婚检率达85%。 清代以前,永泰的体育有民间传统项目,如武术、游泳、划龙舟、舞狮、舞龙等。此外还有踢毽、跳绳、敲机等儿童游戏体育,至于下棋则古已有之。民国以后,学校开始设体育课,体育活动逐步发展。40年代初,因日军侵扰,从福州等地迁来很多学校,一些体育界人士也避乱于永泰,永泰的体育活动曾兴盛一时。民国27年(1938年),举行全县第一届运动会,后又分别于民国28年、30年、31年举行二、三、四届全县运动会。抗战胜利后,内迁学校纷纷迁回原地,外地人也多离开永泰,体育活动相对减少。
建国后,许多机关团体先后设有兼职的体育工作人员,时加宣传,推动体育活动又呈兴盛趋势。特别是广播体操活动,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得较好。乒乓球也成为热门的项目,篮、排球等活动在全县普遍开展。1951年,举办了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县运动会,以后每年举行一次,至1958年共举办了8届全县运动会。1959~1961年“困难时期”全县运动会停止举行,到1967年1月又举行第9届全县运动会。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停止举办,直到1978年才举行第十届全县运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永泰的体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普及程度与竞技水平依然不高。只有武术颇负盛名,发源于永泰的“虎尊”拳现已流传至日本以及西欧一些国家。
2008年组队参加第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 从8世纪以来,永泰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出现一些能工巧匠。如在唐代就已经铸造出县城重光寺、下漈能仁寺的铜钟。宋元丰到清道光年间,先后对太原银场的银矿,乐山的锌矿及莆边的钼矿进行开采。清代医学家力钧的研究成果被医学界所推崇。明、清时期本县对李果加工已负盛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加工的化核嘉应子更是驰名国内外。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总的说来本县的科学技术发展比较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永泰才逐渐开展群体科学技术研究和试验工作。建国初期,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先后建立北斗农场(良种场)、气象站、种子站、兽医站、水文站、农科所等机构。并着力兴修水利,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改良土壤,引进良种,推广化学肥料,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等。工业方面的科技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进入60年代后逐渐加强。1959年3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管理全县科学技术的政府职能机构。以后,全县科技队伍逐年扩大,专业门类逐渐增多,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由于“左”的倾向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活动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到1975年3月才恢复科技委员会机构,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永泰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成立了县科学技术协会,此后各乡镇也相继成立科协,同时各种专业学会也先后成立,促进了该县科技工作的发展。
1974年至1985年,全县较有成效的开发项目有50项,其中:工业12项,农业22项,林业6项,资源普查4项,山区资源综合开发6项。1986年开始执行“星火计划”,至1987年,两年间共开发科技项目37项,属“星火计划”的有3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市级4项、县级24项。
2008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省级1项、市级7项、县级21项。永泰三中科技实践活动课题《保护名山室研究》获得第二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㈣ 嵩口饮食文化是否收到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嵩口饮食对其他地方有没有产生影响!
嵩口古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西南部,以傲人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而被世人所知,但其文化艺术也是值得研究的,中原南下移民遗风与闽越土著文明相揉合的文娱活动、民俗民风民情、饮食文化等都极具魅力。 虎尊拳根据《永泰县志》所载乃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永福县李元珠在牛法、狮法基础上创下虎尊母拳。清末,嵩口人郑步恭吸取永泰虎尊拳精髓,加以发展提高,“日月连环腿”是其杰作。后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求教于郑步恭,虎尊拳因之传到日本,发展为实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并传到西欧和北美。因永泰是虎尊拳等十几种南拳的发源地,1992年,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嵩口是虎尊拳的重要传播地。 “陈埔纸狮”在明末清初,由陈姓祖先在自娱自乐中创作的一个娱乐项目,距今已有300多年,当地群众多在春节、元宵期间进行,意在消灾驱邪、祈求吉祥、和顺、丰收。纸狮表演是全国不可多见的民间娱乐项目。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了解更多关于健康方面的干货内容,欢迎留言关注咕咚健康小助手!你的点赞、点赞,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咕咚健康发福利啦~每周免费赠送1000份音频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四位国家级专业营养师倾心打造的减肥课程,7天带你走出减肥误区,教你轻轻松松瘦10斤。关注并私信发送「福利」,即可免费领取课程链接,先到先得哦~
㈤ 永泰武术之乡包括哪些村
永泰县是全国有名的“武术之乡”,1992.4.国家体委授予永泰县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
自宋代张圣君首创“牛法”、“猴法”、“鹤法”,后人又创了“龙尊”、“虎尊”等13种拳法,在南拳发展鼎盛时期,先后二十五年时间内就有江伯虎、黄东叔、张景忠三人中武状元,历史上还有几十人中武进士,上百人中武举人。现在永泰“南少林”武术蜚声海内外,有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武术团体及个人来访。1992年11月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目前,该县南少林研究会正计划引进外资开发南少林景区。
1992年国家体委武术司社会部长郝怀木等一行到永泰民间检查了解武术发展情况
2002年英国武术团来访我们武术界到“南少林萧莲寺”考查访问跟觅主。
2002美国伯特先生等武术爱好者来永泰县访问
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造就了永泰人尚文崇武的乡风。南宋永泰出了三名文状元,也出了三名武状元。这个倔强的民族,曾勇猛地与入侵倭寇、恶霸匪盗和镇压他们的官兵作斗争。男女老幼多习有武术,既可保家卫国,又可防身健身。永泰武文化博大精深,成为南拳的故乡,虎尊拳等15个拳种的发源地。这种习武乡风一直延续至今,被国家授予“武术之乡”称号。
“南少林”的故乡“南少林”并非某个寺院之名,而是全国武术界对南派武功-南拳的尊称。考南拳之渊源,可追溯到南宋,永泰县平甲(盘谷乡)出了张慈观,家境贫寒,自幼在方壶山放牛时遇老道指点,便与道教结缘,在方壶山修道习武,后又到高盖山“名山室”(如图)修道习武,首创南拳(牛法、猴法等拳法)。因与北拳区别较大被全国武术界称为南拳。后因南拳与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北拳有区别,又被尊称为“南少林”。
1176年张慈观与萧法明、连宗羌同往江西闾山(今龙虎山)拜张天师学道。后三人云游闽、赣、浙各地,除暴安良、治病救人,名声广为流传。张慈观自称“大圣”,老百姓称他“张圣君”,又因他首创猴拳,被称为“猴圣王”。明代中叶,吴承恩撰《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形象是作者把张圣君动人的故事揉进书中。
张圣君圆寂后(1183年)尤溪人为感谢张、萧、连的恩德,捐资在方壶岩下建张圣君母殿,称“方壶寺”(亦有人称“萧连寺”),又因福州话“萧连”与“少林”谐音,后人误为“泉州少林寺”。永福(永泰)人还在高盖山建“大圣寺”,在城关北门建“大圣庙”祭祀张,至今保护完好。张、萧、连的南拳流传民间后,永福掀起习武热,人才辈出,南宋时永福有丹云人江伯虎(淳熙十一年)、赤锡人张景忠(宝庆三年)、白云人黄东叔(绍定五年)三人中武状元,22人中武进士,35人中武举人,一时轰动全国。
明正统三年(1438年)鄢法真代表鄢氏伙同张氏、戴氏在高盖山下建“名山院”以供乡人读书习武(因未修缮,现破烂不堪。如图)。后人把张、萧、连的南拳与北拳相媲美,后来“名山院”、“大圣寺”、“名山室”等被人称为“南少林”。“南少林”英雄好汉层出不穷。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入侵永福,大肆抢掠,县令周焕战死。自幼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鄢俊,变卖家财,募集武士600多人(约占当时尘县人口1/4)奋起抗倭,将倭寇驱逐到莆田海边。因与风浪搏斗有感而创“波浪拳”传世。后来鄢俊在围剿余寇中身中暗箭牺牲,被世宗敕封为“义士”,厚葬于大洋下苏山上(如图)。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自幼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进士鄢廷诲,任河南登封县令,李自成起义军开进登封,全城百姓出逃,廷诲独自守城,李自成见其有忠义之心,将十多万两白银交付代修中岳庙(因中岳庙在城中,李自成曾许愿修缮),便拔营而去。时河南旱灾严重,为救百姓,廷诲将此十万两银购粮赈恤。李自成带兵回来时,闻之大怒,欲杀百姓。廷诲骑马闯进帐营,喊道:“守城是本县令,银子本人拿去赈灾,罪责全归我,与百姓无甘,要杀就杀我!”拔剑自刎而死。李自成与部将们大为惊异,十分钦佩,当即发布命令,严禁士兵残害百姓,立即退兵。登封百姓抱尸痛哭,厚葬于城隍庙后山。清乾帝赐谥文,封廷诲为“节愍”。(气节刚烈,让人怜悯之意。)明末清初,乡民不服满人统治,奋起反抗,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鄢正畿同他的三个弟弟等招集“名山院”武僧及习武弟子,响应的百姓,联合明亲王兵余部,组建“南少林”反清复明联盟军,在永福、玉融(福清)起兵抗清,因兵力不足,有的殉义有的战死。
虎尊传播海外.举义失败后,清兵围剿“南少林”武士,武“僧”铁珠、安海等流落在永福民间继续授拳;铁珠研创的“龙尊”和安海研创的“安海法”流传于福州、建瓯等地。乾隆年间,伏口人李元珠取猛虎之形创“虎尊拳”,授拳于村人郑登光和李昭北。登光擅长“虎腿”踢柱偏移;昭北精“虎爪”,击爪入木,击掌牛毙。登光隐居深山传艺。昭北闯荡福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据传中亭街布店老板欺负顾客,昭北入店用手将布匹捏得粉碎,老板大怒,指使打手收拾昭北,昭北使出虎尊拳法在中亭街大打出手,尽显虎威,声名远播。后昭北从军,任千总,因不愿去镇压洪秀全义军,被罢职回乡。伏口成为“虎尊拳”发源地。清末民国初,嵩口邹湖郑仙纪,号步恭,外号永福四(1854-1929年),潜心研习虎尊,练就一身好武功,在福州三堡开武馆,授拳闽侯南屿周子和及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日本人艺成回国收徒授艺,形成实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流派,流传到西欧、北美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日本武术界先后两次来永泰访问,寻根觅祖。英、美、加拿大等十多个国武和地区武术团体及武术界人士曾多次慕名来访,互相交流武术。
民间习武热潮.建国后,民间习武活动方兴未艾,他们提倡武德立身,志在健身强体。据查发源于永泰的南拳有龙尊、鹤尊、虎尊、鸡法、牛法、猴法、狮法、安海法地术犬法、罗汉拳、波浪拳等15种。这些拳种经过几百年的孕育,创新发展,更具博大精深,长盛不衰。1977年毕业于福师大武术专业的省武协会员鄢武先生回永泰,全面开展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取得好成绩,永泰县被评为省武术挖掘整理先进单位。他建议组织创办了“少体校”开设“武术班”,每年组织开展全县武术赛事活动,1983年成立了永泰县武术协会,鄢武为县武协大大兼秘书长。他提议争创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活动(比国家体委发文开展争创“武术之乡”工作提前8年),定正月十二日为“武术节”,并开展“武术之村”、“武术世家”、“武术之家”评选活动,于1985年全县评选出埔岭等6个村为第一批“武术之村”。同时建议教育部门从小培养学生学武术的兴趣,在中小学开设了“武术课”(如图)。鄢武被评为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先进工作者,入编《世界优秀专家名典》的《世界名人录》,主编“永泰县武术志”。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这首“中国功夫”之歌唱遍全永泰。县武协成立后,民间武术活动蓬蓬勃勃,涌现出许多武术新人,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屡屡获奖。长庆乡中埔村林文华(外号十师)于1938年参加东南擂台赛获铜奖,解放后热心传授虎尊拳术,为县武协委员、顾问。盖洋乡叶致余1991年参加福州武术代表团出访日本冲绳,叶在中国-冲绳第三回武术交流上获一等奖,现为县武协副大大兼秘书长。由于永泰县是南拳发源地,武术成为该县民间文化传统全民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11月被国家体委授于全国首批“武术之乡”光荣称号。
㈥ 嵩口镇的地方文化
嵩口古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西南部,以傲人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而被世人所知,但其文化艺术也是值得研究的,中原南下移民遗风与闽越土著文明相揉合的文娱活动、民俗民风民情、饮食文化等都极具魅力。
虎尊拳
根据《永泰县志》所载乃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永福县李元珠在牛法、狮法基础上创下虎尊母拳。清末,嵩口人郑步恭吸取永泰虎尊拳精髓,加以发展提高,“日月连环腿”是其杰作。后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求教于郑步恭,虎尊拳因之传到日本,发展为实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并传到西欧和北美。因永泰是虎尊拳等十几种南拳的发源地,1992年,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嵩口是虎尊拳的重要传播地。
“陈埔纸狮”
在明末清初,由陈姓祖先在自娱自乐中创作的一个娱乐项目,距今已有300多年,当地群众多在春节、元宵期间进行,意在消灾驱邪、祈求吉祥、和顺、丰收。纸狮表演是全国不可多见的民间娱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