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日朗表演
❶ 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娱乐表演时会干什么
蒙古族风俗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❷ 内蒙古包头市城中草原赛罕塔拉的历史及特点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西部“吉林省第一养羊大镇”查干花镇的北面,距松原市区110公里。塞罕塔拉部落从 2004 年后开始规划建设,现已建成运动场区、蒙族风情区、休闲娱乐区三大民族特色区。部落拥有草原23平方公里,占地面积386平方米 。是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休闲、观光、度假的美好圣地。
这里风光秀丽、山花烂漫,浩瀚的草原一望无际,花草的芳香沁人心脾,草绿、水秀、景美,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在运动场区设有骑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在古朴典雅的蒙古包里,主人会为客人“献哈达”、“献德吉”,蒙古族姑娘会为您献上奶酒、手把肉、烤全羊、牛肉干、马奶等纯正的绿色美味佳肴,让您真正体会到蒙古族餐饮文化。在绿草悠悠的休闲娱乐区里,设有宽阔的篝火晚会场地,让游客尽情欢歌,体验快乐,展现蒙古族人豪迈的风采。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多么神圣的名字。迎着七月的风,向着梦中的赛罕塔拉飞翔。天空蓝蓝,白云缭绕,湖畔牛羊投影,从非洲越洋而来的驼鸟绅士般踱着方步悠闲在草原,远处新建的乳品厂正在输送着富裕和希望。北中国的情谣系连着心炉中火炭般的炽烈,马背上的柔情维护着黄金家族的守望。今天我要做一次真正的牧人,穿上成吉思汗时代的盔甲,踏上这绿之韵,把梦里的渴望和风度,留在“上马酒”的热烈歌唱中……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高擎着银碗承接着上苍恩赐的佳酿,洁白的哈达捧举出如火的朝阳。在大自然织出的一天云锦下,一幅绝美的图画呈现出草原清晨的美:在迎风倒卧的茂草中不时淌出小河似的羊群,在萨日朗花摇曳的牧铺前不时潮起汹涌的马群。昨夜刚刚敖包相会的牧马少年和牧羊姑娘,一路洒着铃笑,不时并辔飞过柳林,不时双双跃上高高的山岗。在插立着的长杆旁,铁青马和枣红马在交颈互诉绵绵的情爱。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据《清史稿·地理志》载,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一度驻牧在“固尔班察罕”(今查干花镇昂格赉村)。在这块牧草青青,乳香飘飘的草原上,浩特忙哈泡,查干花湖,僧格林泉就像三块宝镜映着苍天,玉带似的溪水潺潺注入其间。丹顶鹤在泡边引吭高歌,白天鹅在湖畔梳妆倒影。传说,圆溜溜的圣湖像十五的月亮,白亮亮的溪水像锃亮的镜子,牛羊多得鸟雀不能落地,蜜蜂多得不能采蜜,喜鹊没办法只好在牛尾巴里搭窝,鸿雁只好在牛背上歇脚,这就是“固尔班察罕”(三个白)的来历。后来,由于“黑马夺印”,郭尔罗斯最好的风光,就随之迁到了哈拉毛都的王府屯。如今,这些滋味悠长的民间传说已成为历史的烟云,而现实的生活就像金黄的炒米搅拌着乳白的乌日莫又脆又香。新房座座起,牛羊像珍珠,文明挽起的神马之缰,把草原上的人们引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郭尔罗斯哈萨尔王的封地。王府觅史踪,哈达捧奇峰。莲花添秀色,龙坑瑞春风。当您品罢人文景观的峥嵘,叹罢历史渊源的流觞。来,亲爱的朋友,赛罕塔拉的蒙古人又举起了金杯。啊,三百里的达尔罕草原哟,多么像一块绿色的地毯。一丛丛温柔敦厚的马莲花开在上面;一朵朵火红热烈的萨日朗花开在上面;一条条玉带似的溪泡飘在上面;一棵棵粗壮的古榆挺在上面;一片片白云似的羊群流淌在上面;一缕缕缠绵的琴声缭绕在上面……这里处处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佳酿;这里处处呈现着大自然和谐的韵律;这里湛蓝的天空显得格外清澈无垠;这里碧绿的草原显得更加开阔、深远、丰腴。躺在花香鸟语的大草原上,您既为天地的空灵与旷远的悠思而激动,更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哲学命题而感慨。啊,花的牧野,诗的草原,真想溶入这最深刻的内涵之中去。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长虹铺下七彩路,七彩路上滚珍珠。百里羊群百里云,一直铺到那达慕。祭祀结束后,文艺表演和体育活动开始。当身穿艳丽服饰的演员以草原为舞台,以蓝天为帷幕,次第推出“乌力格尔”(蒙古琴书)、好来宝、婚礼歌、民歌、马头琴齐奏等,谁都将在歌声、琴声中,看得如痴如醉,听得魂牵梦绕巫山十二峰,融入郭尔罗斯文化的宝库中,融入深深的、浓浓的地域文化的氛围之中。走进坐落在赛罕塔拉深处的查干花草原文化馆的陈列室,您将更会为历史渊源的前郭尔罗斯草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兴奋、而沉迷:蒙古族四弦琴演奏家苏玛以《赶路》等三首四弦琴独奏曲,在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赢得盛誉,将蒙古族的四弦琴传到欧洲;蒙古族著名作家苏赫巴鲁以“大漠神雕”创作系列,在首届“世界蒙古文学作家大会”上荣获成吉思汗虎头银牌国际特别奖;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历史故事片《成吉思汗》是由苏赫巴鲁和超克图纳仁联手创作的彩色宽银幕电影;苏赫巴鲁和钟麟合作拍摄的电视剧《太阳的女儿》;民俗学者王迅在世界民俗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中国东部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考略》论文;县民族歌舞团赴加拿大参加世界民族民间艺术节;县草原文化馆填补“乌力格尔琴书教程”空白;中国第一部最完整的“蒙古族婚礼歌”这里整理出书;民族歌手额尔敦乌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评为“甲级民间歌手”;少儿马头琴队在第二届亚洲少儿民间艺术节上荣获表演奖;郭尔罗斯的查玛舞1955就搬上了舞台。陶特格琦和“大同令”、“骑兵团”;中国的马头琴之乡;吉林省的第一养羊大镇……草原歌甜舞美,草原酒醇琴悠,草原百花盛开,草原星光灿烂!
赛罕塔拉——美丽的草原。富饶而美丽的草原用深情、沉稳、豁达、淳朴以及那博大、那远深,展示着草原的美丽与魅力,绿之韵传扬着凯旋的乐章。飘香的七月,拥抱美丽的草原,听一听动人的蒙古长调,听一听缠绵的草原情歌,再听一听悠扬的马头琴曲,就会发觉民族的秘密,感受到历史的痕迹。我再次用心感受到了——草原珍藏的那份不老的承诺,感受到了——草原的豁达与沉稳,感受到了——草原的从容与洒脱,感受到了——草原的和谐与纯净,感受到了草原的希望与传承......
面对草原的兴旺与广袤,面对历史的深刻与厚重,我无语。只能用最简单而又最真诚的话语说一句:草原真美,草原人更美!此时,我用最大的力气敲响平安鼓,打破草原的宁静,但绝不在争权夺位那历史的沧浪中掉下眼泪,而是把福瑞与祥和送给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我还要纵情高歌一曲,把歌声留给草原,把回忆留给自己;在草原我再策马扬鞭飞奔一回,并随着草原掠过的清风入醉,醉在飘香的七月......离开草原的一刻,眷恋牵动了心中的失落,草原的热情与深情使我不忍离去......诗情画意过后,就让我们这些草原儿女继承祖辈们的勇敢顽强、勤劳淳朴还有那善良聪慧,并用成吉思汗留下来的光明之箭,把梦想和希望射向更高、更远、更久长......
注:塞罕搭拉,蒙语,美丽的草原。
❸ 蒙族民俗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风俗禁忌
礼仪往来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
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诗配以乐,歌含有诗,诗歌并存。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潮日、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蒙古人起名习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塔宾(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婚礼习俗
献哈达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羊背子(shuus或者uuch)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以上都是东部蒙古人的婚俗礼仪,内蒙古西部,新疆,俄罗斯,蒙古国则是传统的婚礼)。
宗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宗教气氛,风靡一时,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人民,驯服人民的力量。
祭祀:
祭腾格里
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
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
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节日庆典
白月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节
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 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❹ 广场舞火红的萨日朗主持串词
广场舞《抄火红的萨日朗》串词:
草原最美的花
火红的萨日朗
一梦到天涯遍地是花香
流浪的人啊心上有了她
千里万里也会 回头望
草原最美的花
火红的萨日朗
火一样热烈 火一样奔放
痴情的人啊心上有了她
有种幸福叫地久天长
花开一抹红 尽情的怒放
河流有多远 幸福有多长
爱人在身边随处是天堂
下面请欣赏XX代表队表演的广场舞《火红的萨日朗》。
❺ 火红的 萨日朗英文
广场舞《火红的萨日朗》串词:
草原最美的花
火红的萨日朗
一梦到天涯遍地是专花香属
流浪的人啊心上有了她
千里万里也会 回头望
草原最美的花
火红的萨日朗
火一样热烈 火一样奔放
痴情的人啊心上有了她
有种幸福叫地久天长
花开一抹红 尽情的怒放
河流有多远 幸福有多长
爱人在身边随处是天堂
下面请欣赏XX代表队表演的广场舞《火红的萨日朗》。
❻ 适合公司年会的搞笑易学的舞蹈有哪些
适合年会上的舞蹈有很多,主要看是自己的喜爱,并且很多视频都有搞笑的舞蹈,那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舞蹈,然后在进行培训学习,很快就会有一支搞笑的舞蹈在年会上表演了,并且你就会成为年会上最闪耀的人,比如:《野狼disco》,《卡路里》,《红红的萨日朗》……
❼ 什么的蒙古族人
草原雄鹰
勇猛彪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