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千字文表演视频
Ⅰ 千字文个人动作朗诵视频
我想要这个视频。请告知网址。谢谢了!
Ⅱ 谁有《千字文》搞笑版
第一句 天地玄黄
这句的意思比较简单,就是说天是黑的,地是黄的。诗意一点说就是:
“天啊/你怎么那么黑/地呀/你怎么这么黄!”
这句实际是从《易经》中剽窃来的,原话是:“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天字第一号!大地最厚道?
关于天和地,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神话:说宇宙巨人盘古开天地,然后人类产生并占领地球,后来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吃天鹅蛋打架(倒霉孩子没出息!也有人说共工是祝融的儿子),史上最早的愤青共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山林起火,洪水喷涌,猛兽食人。幸好仙界的“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兼职泥瓦匠”女娲把天给补好了,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后果没法改变了。
由于先民无法解释天地的起源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于是将自然的力量形象化和人格化,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
天字为什么是第一号?这是因为《千字文》的广泛影响,后世用来计数也采用了《千字文》的文字顺序,比如一些商贾、店铺的账簿,书卷的编号,连科举考试的试卷页码,都多采用《千字文》的字序来编排。时至而今,在我国渤海边上的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天津,市内海河一侧的几条街道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来命名的。
天是什么?仅仅指我们头上这片看上去白天蓝色(现在因为空气不好多是灰色的)晚上黑色,而实际并没有实际物体的空旷虚无吗?不止如此,“天”字的意思已经延伸和扩展了,总结前人的解释,“天”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意思:
一是科学意义上的“天”,指时间和空间概念。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这是时间概念;无边无际的太空是天,这是空间概念。这两个概念地球人都知道。
二是将至高无上或主宰世界的东西抽象为“天”。比如古代皇帝都称“授命于天”,农民起义或占山为王也说是“替天行道”,这里的“天”就是抽象的东西,是一个虚无的借口而已。天为什么那么不长眼啊,单单授命给你,让你替它行道?谁看见天亲自授权给你了?在旧时非常流行的结拜仪式上,几个人往地上一跪,嘴里念叨着“黄天在上,后土在下,我和谁谁谁等人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实际上天才懒得理你这一套呢——这里天怎么又变黄了?别急,一会儿讲到“黄”字时再说。“后土”是个名字,传说是愤青共工的儿子,是社神,也叫土地神。
三是心理的“天”。我们经常说的“一切都是天意”就是这个意思,相当于心理上认同的一种命运,我们还经常说的“我的天啊”,可以用来表示惊讶、感叹或无奈等多种情绪。比如元曲《窦娥冤》中,窦娥悲愤地咒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解释得很清楚:“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淡,未尝不呼父母也。”呼天喊地、哭爹叫娘是一种人类心理上的本能反应,外国人也是这德性,动不动就“Oh,My god!”加上洋人特有的肢体语言,整得挺吓人的。
相比之下,“地”就没这么多说法,但因为“天”是老大,所以总被迫跟在“天”后面露露脸,没办法,谁让咱是老二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一直以厚重的姿态承载着万物,其中就有最聪明也最阴险的动物——人。相比高高在上的天,地可真算是立足本职、踏踏实实了。人们也习惯于把大地比喻为母亲。小时候老师教大家唱《小草》,一位小同学问老师:“大地母亲为什么那么偏心呢?”老师问怎么偏心了?同学说:“歌里不是这么唱的吗:‘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呀母亲你把我姐姐拥抱’,大地母亲为什么只抱姐姐不抱我呢?”
有个寓言故事,说有一只鸡,(是家禽,别想歪了!)看见天上飞的鸟什么事也不干,整天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快乐地唱歌,很是羡慕,自己也想秀一下,没准还能选上超女呢!于是扑棱着鸡翅膀费好大劲儿才登到最低的一个树权上,清清嗓子正要开始唱,一只容易摔倒的狐狸悄悄溜到树下,往上一窜,一口把鸡给咬死了。为什么是一只“容易摔倒”的狐狸?因为狐狸“脚滑”(狡猾)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想什么事也不千,必须达到足够的高度。比如在一个单位里,一般职员如果偷懒,很可能受到处罚,但领导就不一样了,什么事都不干也没人管得着。如果大地有感觉,肯定也不想被万物压来踩去,但因为高度不够,只好忍受。
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
在清朝康熙年间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天地玄黄”一直都写为“天地元黄”,因为康熙皇帝名叫玄烨。雍正帝胤稹登基后,为了避其名讳,还把“女慕贞洁”写为“女慕清洁”。《千字文》中还有好多字因为避讳而临时改动过,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果某个字被皇帝占上了,那别人谁也别想再用,凡是涉及皇帝名讳的词语都要改。比如康熙年间,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广东玄山寺改名为元山寺,南京玄武湖改为元武湖。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不能读本音,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避母亲贾敏的讳,碰到“敏”字,就读成密或米;写到讳字的时候,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或“改字”的办法,谓之“写白”,如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有时候就写做“正”。我们习惯上把错别字说成“白字”,就是来源于避讳。
避讳这种霸王条款是什么时候规定的呢?有人说夏商时期就开始了,唯一的证据是《山海经》中夏后启写做夏后开,说明夏朝就开始整这些没用的事儿了。但是《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却是直书不讳,这是为什么呢?有人研究认为:《山海经》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多数人认为避讳起源于周代,但周代的避讳并不严格,只要避开国、官、山川、隐疾、牲畜、器币就行了。后来避讳这一霸王条款被发扬光大,历代帝王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突出自己的特殊地位都积极推行,将避讳的重心转移,并将范围扩大。
有人不服气了:我用个字碍你皇上什么事了,凭什么不让用啊?我就要用你能把我怎样?你还真别不信邪,要是在避讳之风盛行的朝代,你非要用避讳字,那就是自找倒霉了。《唐律疏议》规定,主观故意直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不敬”罪,就算是客观无意犯禁,也要收拾你。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和尚造过反,因此对“僧、贼”二字极端厌恶,大臣们也都知道,但偏偏就有一个不长眼的。杭州学府教授徐一夔给皇上写贺表,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句,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则字音近于贼,杀!”徐一夔就这么被干掉了。
也有想利用避讳升官发财的。乾隆时有个巡抚叫海成,意外发现江西举人王锡侯出的一本名叫《字贯》的书中竟直书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名字,如获至宝,赶紧向皇上打小报告,心想皇上一定会重重封赏我吧。结果,乾隆下令斩了王锡侯及其子孙,然后“重赏”了海成两样东西:一样是革职查办,另一样是判死缓。真是害人害己啊!估计海成肠子都悔青了。
还有一个著名的避讳悲剧。唐朝诗人李贺七岁成名,踌躇满志,社会上普遍认为李贺考个功名简直就是老太太擤(读“醒”)鼻涕——手掐把拿的。但李贺去考进士时,却被告知不具备考试资格。李贺不服,说我根正苗红,没有任何民事或刑事案底,凭什么说我没考试资格,我要告你们招生腐败!考官和颜悦色地问他:“你妈贵姓?”李贺说:“你管得着吗你?”考官赶紧说:“对不起,我刚看完《大话西游》,问错了。我问的是你爸叫什么?”李贺说:“我爸姓李讳肃晋,怎么了?” 考官又问:“你来这想考什么?”李贺说:“那还用问吗,我来考进士啊!”考官说:“你老爸的名讳中的‘晋’和进士的‘进’相冲突,你还敢来考,不治你个不敬之罪就算便宜你了,还在这跟我唧歪个啥劲儿啊?”李贺仕途从此断绝,这个打击使他非常绝望,二十七岁就郁闷而死。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这个避讳太牵强了,肯定有人搞鬼,这个内幕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里揭开。
古往今来,因避讳产生的故事多了去了,因此造成词语的变化更多,虽然改朝换代以后基本不用再避前朝的讳,但有些已经改了很多年的词语再改回去也很难,所以得以流传下来,比如唐朝为了避李家老祖宗李虎的讳,把“老虎”改成“大虫”;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代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讳,将传说中月亮里的“妲娥”改为“嫦娥”等等。每朝每代每个皇帝都要一通乱改,造成很多混乱。
避讳的习惯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消失。“文革”期间,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句这样的唱词:“擒栾平,逮胡标,活捉野狼嚎。”这句唱词的原版是“擒栾平,逮胡彪,活捉一撮毛”。彪、毛二字在当时可是不能随便说的,何况是用在反面角色身上,所以赶紧改了,如果改晚了,后果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李敖谈避讳时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避讳这套想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的习惯,在世界上,可说是中国独有的坏习惯,自找麻烦的坏习惯。我们再反看外国,外国正好和中国相反,洋鬼子们觉得,尊敬一个人,最好的尊敬法子,不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
中国人避讳这一坏习惯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我们中华儒家伦理文明塑造的民族性格上。孔子是提倡在适当的时候说谎话的,他本人就是以“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为原则编写《春秋》一书的。避讳实际上就是为别人遮羞,这是儒家道德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貌似刻板的儒家伦理道德中存在的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其本身并无实质性错误。人家叫你名字有什么羞耻的呢?这是后代当权者别有用心地对避讳进行发扬光大的结果。慢慢地,人们逐渐把有意夸大或隐瞒实情也视为避讳的范畴,导致信息的不公开透明和失真走样,进而造成诚信的缺失,而这种状况正是儒家伦理道德所反对和着力改变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儒家提倡的避讳对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本身造成冲击。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就拿这位同事寻开心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你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而且这句笑话的意思也逐渐扩展,最后演变成这样:“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可以简单理解为十个字: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反而会很高,对待不太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存在侥幸心理,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任何文明和民族都不会是完美的,缺憾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直面缺憾,采取有效的修正措施,而不是心存侥幸、讳疾忌医地去“避讳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明才能具备更多的理性和包容性,我们的民族性格才能更加丰满和健全。
从至高无上到低级庸俗
在我国古代,黄色一直是皇权的代表色,象征着高贵。黄色为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宝座上的呢?
这要从中国五行理论说起。按照现在可考的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先民虽然还多用神话传说来解释一些弄不清楚的自然现象,但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创立了五行之说这种对世界组成进行抽象解释的物质观。后来五行之说由阴阳家们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十分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想。
根据阴阳家的说法,世界是由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的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的,这五种物质相对应的颜色分别是白、青、黑、红、黄。中国历史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属性——当然,有的是那个朝代的人自己确定的,有的是后来人给强加上去的,比如商朝属金德,崇尚白色;周朝是火德,崇尚红色;西汉是土德,崇尚黄色;东汉属火德,崇尚红色;产生《千字文》的南朝梁国属木德,崇尚青色等等。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色被当时的中国原始部族首领看中,作为自己的称号,这个首领就是黄帝。黄帝并不姓黄,而是姓姬,名叫轩辕。
姬轩辕同志之所以看上黄色,是因为有一天,他看见有“大螾大蝼”出现,就是大个头的蚯蚓和蝼蛄(俗称“喇喇蛄”或“土狗子”),于是说:“土气胜!”土是黄色的,因而认为是这是“土德之瑞”(德,就是属性;瑞,吉祥的征兆),所以崇尚黄色。这可能是黄色正式被隆重推出的最早记录了。后来的很多朝代虽然属性不一样,但对黄色也基本都持推崇的态度。
黄色到底有什么好呢?古人认为黄色是中和之美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充分体现了以农耕为主的先民们对土地资源的爱护、依赖和崇拜。皇权居中央的观念也是让帝王们爱上黄色的一个原因,《春秋大传》中说“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还有个说法是皇帝都认为自己是天上的太阳,而太阳是黄色的,于是以黄色为帝王色。
从文献资料来看,隋朝以前,黄色并不是皇家专用色。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五行之说已经发展比较完善,于是动用手下一群胡参谋烂干事,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进行推算。
Ⅲ 哈尔滨市宏伟小学校 《千字文唱诵》视频中的伴奏是什么
哈尔滨市第27中学在道外区保障街,可以再宏伟路坐65到太古十四道街然后往保障街一走就是了
Ⅳ 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讲解视频,弟子规的诵读视频。
我有收藏,一会发你邮箱中。
Ⅳ 急求国学启蒙《千字文》等的视频等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3151129/
国学经典教育,经典诵读教育,传承中华文化
广州多闻经典教育出品 www.owen.org
土豆上的视频,一套很不错。你可以先安装I-TUDOU,把他们都下下来,
建议最好再发一张千字文的纸版给学习者。
Ⅵ 求儿童国学启蒙专辑视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老子》、
呵呵,这些内容有些不是儿童启蒙用的,比如《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这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经书之一。
其他几个都是儿童启蒙教育,但是有区别的。《弟子规》讲了儒家具体的教育理念和言行礼仪。《三字经》主要讲了儒家的学习内容和顺序,其实儒家和道家是相通的,道家高于儒家,其思想本源都是《易经》。《千字文》是非常有内涵的启蒙读物了,能够解读的非常少,其中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其中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百家姓》也是非常好的启蒙读物,而等孩子长大后,对每一个姓氏的渊源的学习和解读,才是最重要的,那是老祖宗给后人留下来追本溯源的宝贝(*-*)
以上下理清一下这些经典的内容和主次。下面谈一下学习方法。
其实这些经典中都是有非常深刻的内涵的,而对于儿童,我建议主要是让其坚持朗诵,知道背诵的滚瓜烂熟就好,不要强求理解,这些内涵是需要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逐渐体悟和消化的,表面上的解读,孩子时听不懂的,需要他经历。当然,家长要尽量创造一个实践传统文化的氛围,不能让孩子学习了,在家了和社会上感受不到所学的内涵。。。。。。
最后讲一下,这些经典现在最迫切的是需要成人学习,现代国内教育对国学的比重太少了,所谓的语文,那就是很肤浅的了,和国学经书和经典相去十万八千里也不止 呵呵,只有国学能够改变社会道德和人文环境,加油吧!
Ⅶ 千字文全文
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盘溪伊尹,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鸡田赤诚。
昆池碣石,钜野洞庭。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侍巾帷房。
纨扇圆洁,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接杯举殇。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翻译: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
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最锋利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水果里最珍贵的是李子和柰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
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苍颉(jié)创制了文字,嫘(léi)祖制作了衣裳。
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称臣。
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贴贴地归顺于他的统治。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诚敬的想着父母养育之恩,哪里还敢毁坏损伤它。女子要仰慕那些持身严谨的贞妇洁女,男子要仿效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7)学生千字文表演视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苍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
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其余影响不大。《急就章》虽然是《苍颉篇》之后较突出的小学之书,但由于流传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千字文》问世了。
南朝时期,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周将其编成了有内容的韵文,这就是流传至21世纪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