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字戏都有哪些特色

白字戏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拉腔调式,叫“嗳咿嗳”。这种“嗳咿嗳”调,是在拉腔和尾腔的地方,不唱字而只唱一种有声无字的“嗳咿嗳”的腔调。

这种腔调和海陆丰宗教音乐“师公歌”以及渔歌、民歌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也有“嗳咿嗳”。

宗教音乐以及渔歌、民歌等民间声腔音乐,比之戏曲音乐,渊源更为古老。白字戏流入海丰,舍去其南音本有的“咿咿呀呀”、“哩”,而把这种“嗳咿嗳”吸收溶入,就成为本剧种独特的拉调,“嗳咿嗳”也即“哩”。

白字戏的传统剧目,文戏方面,共有200多个,其中有些源于明清传奇,但大多数是家庭社会戏剧。全连戏较多,锦出戏较少。按源流和声腔的特点,可分为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等五种。

白字戏的曲白用海陆丰方言,特别为当地农民所喜爱。音乐优美,具有联曲、滚唱、民歌、一唱众和的特点。剧目擅长演儿女情,表演程式严而不僵,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短打用南派武功,舞台美术简朴,便于流动。

白字戏采用地方语言,并不是把正音剧本的官话改用方言唱、念,而是把海陆丰人民的生活语言艺术化。它包括语法修辞、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口头语、谐音语、双关语、谜语的选择利用,为剧目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趣。

白字戏采用联曲体的结构,接近宋元的“套曲”和“小令”。一段曲由几个曲牌组成,孰先孰后,都有一定的次序。特别哪个开头,哪个结尾,有一定格局。

某曲调的基本情绪、句板、字数、标点、节奏、用韵,都有一定的规定。曲牌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安排曲词的起承转合,比、兴、赋,近似填词的规律,但比较自由。

清代王正祥《新定十二律京腔谱凡例》记载:

在某句曲文之下,加滚已毕;然后接下句曲文者,谓之加滚。

一切悲哀之事,必须畅滚一、二段,则情文接洽,排场愈觉可观矣!

白字戏这种畅滚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剧目在感情激越处,既有滚唱,也有滚白。唱迭曲、做彩场、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一泻而下。

在白字戏的平板戏中,滚唱的形式,更是成为主要的形式。这种滚唱是在联曲体的基础上吸收、溶化了说唱体——歌册,以及板腔体的东西而成平板戏。这种结构,曲牌只用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中间全用了“滚”和“赚”。

这种结构,基本旋律简单,节奏明快;一句上句,一句下句,称之为“子母句”。这种形式易写、易唱、易听,便于丰富上演剧目,也更为观众接受。

白字戏还有民歌特点,白字戏的民歌实为两种,一种是小调,一种是本地民歌。小调是由正字戏传入的,是早已戏曲化了的民歌。本地民歌则是后期从群众生活中吸收过来的。

白字戏表演程式比较丰富。戏剧“场口”的设计,“科介”的安排,“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走报”、“闻凶”、“激面”、“想计”、“分门”、“合水”、“拷打”、“奔逃”、“追杀”等也都有程式。

每一单项动作,都有一定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的节奏要求。步法身段、手法和眼神、服装和道具,都要求互相配合。各行当又有各行当自己的标准。

白字戏的武戏来源于南派武功,继承少林宗支,拳来脚去,门路严谨,既逼真,又好看。枪刀剑棍,都有真功夫,与正字戏短打相似。

白字戏的声腔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民歌体等三种,其乐调分为“轻三”、“重六”、“活五”、“反线”四种。有时也可以不分。在板腔体部分,板式可分为散板、头板、二板、三板、扣板、快板等,另外还有一种迭曲。

唱时有帮腔。这是白字戏声腔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很有特色的部分。帮腔的情况:有的只帮一句中句尾的三字,有的全句都帮;有的却一句曲的句尾都帮;有的前台不唱,全由后台帮唱。

白字戏的伴奏乐器,大锣戏文畔,原用大管弦为主乐,后则改为二弦。其所用音调比潮剧略低,并伴以三弦、提琴等。武畔用大锣、大鼓等。小锣戏文畔以小唢呐为主,配以响盏、吊针等。以前乐队七人,与正字戏相同。

白字戏的伴奏音乐、间奏音乐较丰富。伴奏弦诗一两百首,伴奏牌子也有一两百首。有以二弦为主乐器的,也有用小唢呐或大唢呐为主要乐器的。

弦诗和牌子,其中有用于“过门”伴奏,有的用于间奏增强气氛,也有用于配合“场口”、“科介”,特别是大吹牌子,更富表现力,更有特色。

❷ 求赞颂神明的闽南语歌曲

—。—闽南语歌曲我怎么记得是那种要死要活的失恋歌跟“爱拼才会赢”之类的励志歌比较多。。赞颂神明的好像很少啊。。

❸ 师公戏的表演风格是什么

师公戏是从宗教祭祀活动的师公歌舞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师公戏大多配合祭祀酬神活动进行,是师公进行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

师公戏大都是赞颂神祇的小戏,其表演沿袭了师公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融歌、舞、戏为一体,既有单纯性舞蹈,也有即兴念唱道白对话,有的还带有简单的情节。

在师公戏的表演过程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具是表现师公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师公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师公在表演时戴上假面具,以作神的形象为人间驱鬼逐疫。随着演出剧目的增多,“人神”比例的变化,面具逐渐为化妆所代替,师公戏遂演变成一个剧种“壮师剧”,它与壮戏一道,成了壮族艺术的并蒂莲。

师公戏早期的演出都要佩戴面具。传统的师公戏面具有72种,代表各类神祇人物。如巫教、道教诸神三元、三界、天师、北帝、引光、雷王、灵官等;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莫一大王、甘王、土地、社王、山魈、花王、白马姑娘、五谷灵娘等;历史人物关羽、李靖、武则天、张巡等。

师公戏早期的面具繁杂多样,一般为木质浮雕,并涂敷不同的颜色借以区分角色。

红色代表忠厚勇猛,黑色代表正直刚烈,绿色代表侠义豪爽,蓝色代表鲁莽草率,白色代表奸诈狡猾,黄色代表残忍暴虐,金色代表神祇妖魔。

师公戏面具的造型十分生动丰富,或庄重肃穆,或诙谐清秀,或怒目狰狞,显示出鲜明的性格特征。木雕面具制作精细费时,随着师公戏的发展,木雕面具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角色需要,遂简化为纸胎。

面具的形象表情也随之变得呆滞雷同,进而逐渐被化妆所代替,使师公戏衍化成为具有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地方戏种。

师公在请神驱鬼时要戴上假面具,开始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以师公调唱一些咒语或宗教故事等,边歌边舞。

师公在表演的过程中先跳“三元真君”、后跳“四师”、“九宫”,还跳本地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

师公戏将傩祭活动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师公戏在表演的过程中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表演形式。

当师公在独舞的时候,他们会将几个基本动作反复贯串始终,舞段完整,节奏鲜明。当师公在群舞表演的时候,舞者最多可达到30至50人。

在表演之中师公们手持乐器、法器、走龙摆尾,龙吐珠、绞麻花的队形,犹如穿针,踩着罡步穿插行进。舞蹈语汇丰富,风格古朴淳厚,稳健有力。

表演师公舞的动作要领是:

马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脚步紧跟蜂鼓点,屈膝下沉踩重拍。

这是师公艺人的艺术总结。除腿部的动作外,手部的动作也极为讲究,什么绕手、绕腕、凤凰手等,都有一定的规矩。

师公戏声腔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法师腔、傩坛正戏腔和傩戏腔这3个发展阶段。法师腔是傩坛法师所哼唱的曲调。

师公戏旋律多口语化节奏自由,属朗诵体。只是具备了某些戏曲化因素。傩坛正戏腔多属法事程序,正戏腔是发展傩戏腔的基础,其旋律和节奏虽简单,但音乐形象已渐鲜明,行当已成形,唱腔结构已渐严谨。

师公舞的伴奏乐器有蜂鼓、扁鼓、单面皮鼓;锣、钹,鼓点变化多样,快慢有度,激烈与沉稳相错,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也表现了剧情的发展。

师公戏剧目都由民间艺人创作,他们最了解民众的生活和愿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员。所以,尽管作品的艺术性并不很高,但是他们的作品易于打动观众的心,使观众和演员的感情交流自然,易于扎根于群众之中,获得无限的生命力,从而历演不衰。

师公戏的传统剧目有300多个,各民族的剧目大致相同。师公戏最旱的剧目一般均以歌颂祖师或自然神的业绩为主要内容,生活气息浓郁,如《三元真君》、《阴阳师父》、《北帝》、《雷王》,还有以神话故事、历史传奇人物故事为主的《张羽煮海》、《盘古》、《特辽》、《百鸟衣》等。

师公戏中赞扬为百姓做好事而受到敬仰的土俗神的剧目有《甘王》、《莫一大王》、《白马三姑》、《冯远》、《冯三界》等。

师公戏以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内容的剧目有《孟姜女》、《董永卖身葬父》、《朱寿昌弃官寻母》、《丁兰刻木》等。

师公戏根据古典小说和地方戏改编的剧目有《陈痴闹海》、《张羽煮海》、《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等。

师公戏反映民间生活的主要剧目有《哭娘》、《坐家堂》、《送鸡米》、《割马草》等。

❹ 壮族师公戏的分类特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师公戏主要流布于广西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尤以河池、柳州、南宁、百色等地区为活跃。广西师公戏依民族、语言、音乐唱腔和流行区域有不同的分类。就民族而言,分为壮族师公戏,苗族、瑶族师公戏,毛南族师公戏和仫佬族师公戏等。以语言而分主要有平话、壮话、苗话、瑶话、毛南族话和仫佬族话师公戏之别。平话师公戏是用平话来演唱的。据说,讲平话的广西人祖先原籍是山东青州益都县白马苑,后跟随宋代狄青的“平南军”留在广西。(当然,也有一些语言专家认为“平话”并非平南军的专用语言,仅仅是一种汉族的“平民话”,简称“平话”。)广西的平话大体可以分为“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两个区域。桂南平话主要使用于宾阳、邕宁、横县、贵港、上林、马山等县和南宁市郊区以及左、右江流域的一些集镇和部分村庄中。桂北平话则主要使用于桂林市郊区和临桂、灵川、永福、龙胜、富川、钟山、贺县、融安、融水、罗城、柳江、柳城等地的集镇和村庄中。这些平话,大同小异,主要是语音有些差别而已。佷多讲“平话”的地方已经普及了普通话,加上人口的流动性加大,即便是原来讲平话的地方,已有许多人不再使用平话。平话师公戏源于清朝,演出时头戴木制面具,玄衣牛襄,以“武教”的刀剑和杯碟为道具;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以丑角为主。随着会讲平话的人越来越少,或许不久的将来,平话师公戏将会成为“绝唱”。而壮话师公戏简称壮师戏,在壮族地方叫“诗剧”、“唱诗”、“壮师”、“调师”。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贵县、上林、武鸣、邕宁一带。它从师公歌舞(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小戏。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 初时师公表演时穿红衣戴木制面具,后用纸画脸谱代替,1911年后才去掉面具,开始代妆表演。 壮话师公戏在壮族地区如今还十分流行,其他地方就少见到了。壮族师公戏又叫“做斋”,以壮族民歌音乐和曲牌为基础,伴奏的也沿用小型锣、鼓、钹和木鱼等打击乐器。壮话师公戏采取叙事与歌体,极少对白,载歌载舞,以唱为主,无固定表演形式。
壮族师公戏广泛地吸收壮族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以丰富演出内容。在戏中有唱词、唱腔和舞蹈,初具了戏剧的雏型。起初,师公在表演时戴上假面具,以作神的形象为人间驱鬼逐疫。随着演出剧目的增多,“人神”比例的变化,面具逐渐为化妆所代替,师公戏遂演变成一个剧种-壮师剧,它与壮戏一道,成了壮族艺术的并蒂莲。

❺ 师公戏是怎样发展的

师公戏是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的河池、宜山、贵县一带。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也称木脸戏。最初剧目的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有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

除广西外,安徽、陕西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及贵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与师公戏同属一个类型。由于各地师公舞均有相对统一的祭祀内容和基本相同的服饰道具,因而在表演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风格特色。

跳岭头衍生师公戏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约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在古籍记载中,“跳岭头”是一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的祭祀活动,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祀戴面具舞蹈。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跳岭头已经成为华夏民族普遍的仪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它始终伴随着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一系列文化艺术现象,当代学者称之为“傩文化”。

桂南民间盛行跳岭头。由于桂南地区各地区各村庄的节期有所不同,所以跳岭节的日期也各有不同。每年的八月初三、初四,或于九月十五、十六跳岭节,是桂南人们走亲访友的节日。而岭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看跳岭头。

跳岭头的传统节目有《跳三师》、《扯大红》、《捉妖精》、《跳仙姑》等。每跳完一个节目,接着就唱这个节目里的人物故事,观众看表演时,不时结合剧情燃放鞭炮。特别是演到捉住妖精时,鞭炮齐鸣,场上的气氛更加热闹。

第三天是跳岭头的高潮,艺人们扮成天将,把这几天捉来的妖怪放进一条纸糊的龙船里,然后把龙船扛到河边,点火焚烧,放进河里,让这些灾星妖孽随水流去,让人们安康吉祥,平安度日。跳岭头结束了,岭头节也随之结束。

在古老的跳岭头活动中,师公跳神别具特色。“师公”是人们对祭祀时巫师的一种称谓。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之中,“师公”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们心中可以沟通天地神明,并且向神明祈祷幸福具有崇高地位的职业。

“师公”,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男性才能从事、接替和承袭的角色和身份。我国汉文古籍中有“在女曰巫,在男曰觋”的说法。

师公技艺传习的内容中除神灵鬼怪、经书咒语、法事仪轨知识外,还有歌舞艺术知识。师公戏就是在师公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流传于广西贵港市北部和来宾、武宣、合山、忻城、象州、金秀等县。

在悠久的师公戏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师公技艺之中的歌舞技巧,被认为是师公与神鬼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媒介,是师公技艺传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早期的师公戏,多是在民俗活动中表演。如祭祀、敬神、打醮、农闲时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时间。

师公戏在我国历史上先后被人们称为唱师、跳师、傩戏、尸公戏、道公戏等。它的表演形式是,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上各种神灵面具跳娱神舞,并且演唱酬神故事,从而使祭祀活动娱神、娱人。

清代中期以前,广西的傩活动处于师公歌舞阶段。清代中晚期时,师公歌舞逐渐向师公戏演变。

在清同治年间,师公戏开始广泛地吸收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以丰富演出内容。在戏中有唱词、唱腔和舞蹈,初具了戏剧的雏形。

清代诗人梁廉大曾经写过两首诗,描述重阳日乡人看“跳师”的愉悦场面,并给两首诗分别作了注脚:

遥闻瓦鼓响坛壝、知是良辰九九期;

三五成群携手注,都言大社看跳师。

重九日街墟尾大社每装假相跳舞唱歌,谓之跳师,人多注看,次早则沿门颁符,古乡滩之俗存也。

放下腰镰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师,

归来羌豆休忘买,留待明朝逐疫时。

乡俗每值秋季扮万相唱歌谓之跳师,次日沿门逐疫,家家以黄豆羌丝祀祖,盖犹存滩之古俗云。

后来,在古典小说和其他地方戏种的影响下,师公戏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反映历史故事和民间生活的小戏,其主旨亦由请神驱鬼和消灾祈福完全变为娱乐。但在表演形式上,师公歌舞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❻ 有没有<师公歌>这首歌

有啊,潮洲就有这首歌,是民间歌曲。你可以上网找。

❼ 猪葛亮 刘助福 师公歌

师公歌属于白字戏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45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