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的台词
1.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关袁世凯的精彩片段,用文字表述出来,谢谢!!
袁世凯有两件事情做错了 ,后来的领导人就很好的从前车之鉴中学习,一是,他想做皇帝,将帝位传给儿子,结果为个虚头名号遗臭万年,蒋介石就不会做皇帝,一样把位子给儿子.第二是他的那些旧部各个坐大了不听指挥了.所以他失败.老毛就知道枪杆里出政权,而且也成功避免让旧部坐大.所以他起码身后还能配享太庙。
袁世凯说到底还是一个太过务实的技术官僚,有实干无理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目的都还是实际目标.一个领导者若想独裁,就不该让属下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知道了,他就是凡人.知道了底细结果他还没有 把事情干成,那就变成了小丑
袁世凯肯定没有张之洞有理想,估计还不如张居正有将理想结合现实的手段.民国初建,百废待兴,其实很多是不可能一撅而就的,若不以理想号召,那么现实问题就硬邦邦的暴露出来了.问题解决不好,就错误以为自己的权威是不是还不 够,于是想做皇帝,一个未必不正确但绝对很讨厌的选择.说到底技术干部治国有术,开国就见拙了
崔建也懂得总结,只有用块红布蒙着眼睛,才能让人忘了没有地方住,中国人素来的毛病就是不切实际.说到高兴处,日子不过了,拿裤衩换酒也乐意.袁世凯偏要说我们国家难啊,只有拆东墙补西墙.结果你东墙补不满意,西墙搞出强拆.国事之艰,不唱红歌能行吗?
2. 《走向共和》里面哪一片段戳中了晚清比挨打还残酷的真相
其次,清王朝加大了苛捐杂税的征缴。比如1901年后,各省所征的田赋大幅攀升。江西捐输达到了30万两白银,四川则高达100万两白银。
除了加征田赋,厘金税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比如广东在1895年厘金加抽二倍,1899年再增加一倍,1901年再加抽30%,以致留下了“百贷厘金”的传说。
此外,清政府还在盐斤上加价。甲午战争后,鄂、湘、西、皖的加价名目便年年翻新,从“海防筹饷”、“新案偿款”到“抵补药税”、“要政加价”、“练饷加价”,诸多加价名目看得人眼花缭乱,总之只有人们想不到的,没有清政府加不出的。
层层加码下,晚清税收多如牛毛,可清政府犹嫌不够,为此,清政府还特地研发了不少新增税收,作为财政补血生力军。
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大清王朝如此竭泽而渔,国家财政却意外的绝处逢生。从鸦片战后到甲午战前,清廷财政一路直线上涨,到同治末年清政府财政总收入达到六千万,几乎可媲美康乾盛世。
大清财政昙花一现的惊艳,并非是经济正常发展带来的,而是靠着剥削民脂民膏。正因如此,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大清王朝就匆匆收场,化为历史的一颗尘埃。
毕竟,一个没有发展眼光,只懂竭泽而渔的王朝,注定不能长久。
3. 台词出格禁播十年,收视率创最低记录,《走向共和》为何现在被封为神剧了
前面李鸿章还在给盛宣怀上课,刚刚阐述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画面一转,就到了远在广州的万木草堂,大家还在思索李鸿章的醒世恒言时,康有为突然蹦出来指着远方:“你说得不对!”
当然是李鸿章说得不对啦,他说自己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一点皮毛,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够略修己身,德行职守:“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这一套理论是从自我约束的角度考虑的,换到康有为的理论中,就变成了道德。也就是说,约束这些官员的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而是变味的道德:“你说得不对,这不是修身的问题,也不是伦常的问题,不是个人品质问题,也不是好人坏人的问题,一句话,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其实从这时候开始,康有为的主张都是没问题的,李鸿章宣传的是人治,而康有为宣传的是法治,这也算是一种进步。
大清朝还在内斗,日本国内却引发了浩浩荡荡的争论,但这种争论是一边倒的倒向了战争。小村回到日本,先去吃了饭团,并对饭团店老板进行洗脑,营造日本国民对大清朝的仇恨:“如果没有这个梦,你就不配做大日本帝国的国民!”而日本的天皇也在思考怎么对付大清朝,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就在这里,慈禧想着怎么对付自己人,日本人想的是怎么对付大清。明治天皇和福泽喻吉聊天,他们指出了大清朝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即使出现一百个李鸿章那样的人物,也无济于事。”
而在门口等待的大臣们,日本外相说的这句话才是全剧最经典的台词之一,至今仍被各国的政治家们屡试不爽:“国民的共识是太重要了,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将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面去!”这一招太高明了,将会成功激起日本国民对大清朝的仇恨,即使大清朝没有称霸东亚的想法,日本也给你臆想出有这种想法。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开战之前,之所以明治天皇要大力发展海家,并非因为北洋水师阅兵,而是因为其两次到访日本。
4. 走向共和 辛丑条约片段的台词
1、(战败后《辛抄丑条约》签定,袭赔银子四亿五千万两,慈禧终于从八国联军要惩治的名单中划掉)
“这份条约,没侵我主权,没割我土地,只要咱的银子,虽说多了些,咱也只好量我中华之物力,给人家就算了。”
“连我都杀了,他们找谁要银子去?”
“我那件寿礼服,李鸿章给我要回来了吗?”
2、(《辛丑条约》签订会场)
庆亲王奕劻看到条约上的内容后,手一直在抖,以致写不了字。
这时李鸿章把笔拿了过来,对庆王说:“天下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我来担这个罪名吧!”
5. 走向共和里那段梁启超和李鸿章的对话是不是真的
我记忆里李鸿章好像从抄来没有反意吧。
百日维新里他没必要造反,光绪全力支持维新派,和洋务派并无矛盾,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内核是“西用”,包装了层“中学为体”的包装盒,他为什么要砸自己同盟光绪?
百日维新受挫时,慈禧已经监禁光绪保守派已经全面上位,洋务派再搞已经没有时机了。
这个根本不符合逻辑
左派维新派 & 光绪
中间派洋务派
右派保守派 & 慈禧
结果,最左边的劝中间的不要去对付右边的,你觉得符合逻辑吗?反一反还差不多。
6. 走向共和最后孙中山的演讲词
演讲内容:
首先复讲的制是时代背景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感慨为什么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如此深厚,出现的只是假的共和。
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小的自由,人民没有权力、没有自由;共和国是法制之国,行政是应该是大总统和他统领的文官制度。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打着共和旗帜的‘家天下’;在行政中,我们看不到透明的程序,看不到监督系统,人民不知道他们如何花掉了人民的血汗钱,人民不知道他们把多少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共和国的行政应该暴露在阳光下,可我们看到的却是暗箱操作,漆黑一团!事实上共和没有错,追求共和没有错,只是中华民国新生的共和制不完善。我们要做的,是一点一滴地完善它,反对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7. 《走向共和》经典台词,
不允许来超过100个字源
到这个地址去看,是网络贴吧的,别怕,没有病毒的.:
http://tieba..com/f?kz=90198250
8. 走向共和 第一集所有台词
这有点困难……剧本是由版权的。
9. 走向共和,最后一段话,是孙中山先生,本人说的吗
不是的,是作者根据孙中山先生身前的思想编写出来的